晉惠公對秦國的請求充耳不聞,最后還是沒將糧食借給秦國。秦國上下朝野都是一片出戰(zhàn)的聲音。秦穆公雖然也迫切想出戰(zhàn)奪回崤函之地,但是無奈目前的現(xiàn)實情況不允許,秦穆公清楚地知道秦國國力是不如晉國的。于是秦穆公就只能靠“仇恨”來拉動秦國百姓的戰(zhàn)斗力,他將秦國這次禍災(zāi)未能及時解決,全部怪到了晉惠公身上,這樣秦國軍隊士氣高漲。秦穆公不僅在軍隊士氣上大動手腳,還在策略上進行了精密的考慮。
反觀晉國,史書上并沒有過多記載,不過晉惠公一直狂妄自大,仗著國力的強盛,根本就沒把秦國放在心上,估計也不可能做很多準(zhǔn)備??磧蓢@狀態(tài)就已經(jīng)預(yù)知了后面秦晉兩公的未來道路。而這一次的后續(xù)影響直接在而后的秦晉大戰(zhàn)中有了充分體現(xiàn)。
秦穆公經(jīng)過兩年的準(zhǔn)備以后,公元前645年,秦國終于發(fā)動了對晉的戰(zhàn)爭。這一次秦穆公信心倍增,誓要拿下崤函之地。為了能夠有十足把握打敗晉國,秦穆公在攻略計劃上都有了詳細的計劃。
本來秦晉之間有兩個重要的關(guān)卡,一個是位于陜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的“龍門通道”;一個是位于陜西大荔的王城與山西永濟蒲邑之間的黃河渡口。
▲韓原之戰(zhàn)示意圖
龍門通道素來就被譽為“華北入陜一鎮(zhèn)”,由于此處流行著“鯉魚躍龍門”的傳說,遂將其命名為“龍門”。“龍門”是秦晉之間的交通要道,由于此地西靠梁國,北靠白狄,雖然離秦國近,但是面對北狄的威脅更甚,晉國在此地駐守的也多是針對散兵游勇的戎狄部族。
而另外的黃河渡口,可能不出名,但是其南方不遠處的“風(fēng)陵渡”則是因為金庸先生的小說而名聲大噪。但是“風(fēng)陵渡”的知名度卻遠不止如此,這個地方位于黃河轉(zhuǎn)東轉(zhuǎn)的拐角,千百年人見證了無數(shù)經(jīng)由此處前往“秦晉”的路人。金人趙子貞曾經(jīng)夸贊其:“一水分南北,中原氣自全。云山連晉壤,煙樹入秦川?!?/strong>這一帶由于黃河流速變緩,有不少可供船只穿梭的水面,防御體系十分復(fù)雜。春秋時期秦晉之間的大多數(shù)戰(zhàn)爭,都是在王城、蒲城周邊渡河作戰(zhàn)的,晉國防御秦國的主要精力也大都投放到了蒲城周邊。
▲風(fēng)陵渡口
按照以往秦晉戰(zhàn)爭,秦國攻入晉國都是從黃河渡口經(jīng)過,但是秦穆公這一次決定出其不意,第一次入晉作戰(zhàn)便選擇在了晉國防守較弱的龍門。雖然路途較遠,情況復(fù)雜,但是卻能將晉軍打的措手不及。果然,這一次當(dāng)秦軍到了龍門的時候,晉軍由于沒有做好準(zhǔn)備,也不知道秦軍會來,平時也只訓(xùn)練應(yīng)對狄戎之策,一路連敗,最后只得退守韓原(今山西河津和萬榮之間),并書信晉惠公請求支援。
這個時候的晉惠公完全是想不到秦國竟然會從這個地方進攻晉國。當(dāng)秦國“三敗及韓”的時候,晉惠公這才感覺到不妙,為了對抗秦國的入攻,晉惠公決定親自上陣碾壓秦國。這年秋天,晉惠公自領(lǐng)上軍,以郤步揚為御戎,家仆徒為車右;由韓原當(dāng)?shù)氐姆饩n簡擔(dān)任下軍統(tǒng)帥,梁由靡為其御戎,虢射為車右;大軍整頓完畢,匆匆趕往韓原應(yīng)戰(zhàn)。
雖說晉惠公想來“碾壓”秦國,但是他自己心里應(yīng)該清楚,晉國都城距離韓原不到一百公里,且中間地途平坦,萬馬平川,一旦韓原失守,那最終失去的可就不止“崤函之地”,而是整個晉國。
在匆匆達到韓原以后,晉惠公顯得有點慌張,他急忙派遣原來駐守在韓原的韓簡考察敵情,這一看就嚇一跳,秦軍雖然人少,卻氣勢洶洶,個個都視死如歸。韓簡稟報晉惠公以后,晉惠公問他:我們能贏嗎?韓簡回答道:“出因其資,入用其寵,饑食其粟,三施而無報,是以來。今又擊之,我怠秦奮,倍猶未也”。秦國人都十分痛恨國君您,之前秦國給予晉國恩惠,可是您卻不會回報秦國,因此他們都義憤填膺,而我們的軍隊是不如秦國的,軍心懈怠,軍備松弛。
▲秦晉之間地圖
晉惠公卻不以為然,難道晉國就一定比秦國差?還派韓簡去秦軍傳話:寡人不佞,能合其眾而不能離也,君若不還,無所逃命。意思就是說秦軍還不退軍,我今天一定打的你們屁滾尿流。秦穆公那當(dāng)然不屑一顧:君之未入,寡人懼之,入而未定列,猶吾憂也。茍列定矣,敢不承命?當(dāng)初如果不是我秦穆公,你小子能有今天?今天我就奉上天之命將你打敗。雙方不依不饒,都想在氣勢上壓倒對方,畢竟戰(zhàn)爭不是什么好事,勞民傷財,輸了可就沒面子了。
此時雙方看到對面都不愿放棄,最后也只能爆發(fā)戰(zhàn)爭了。這次雖然秦軍的士氣大于晉國,但是春秋早期卻有一個我們至今都難以置信的戰(zhàn)爭條例——仁戰(zhàn)。所謂“仁戰(zhàn)”就是一切戰(zhàn)事都有既定的規(guī)則需要遵循,雙方都不能行詭詐之道。而這就使得戰(zhàn)爭決定性的因素并不是計謀,而是兵力和武器的精良。晉國兩項都占據(jù)了,所以戰(zhàn)爭一開始晉國是處于上分的。當(dāng)然,戰(zhàn)爭的因素太不確定了,本來韓簡都要將秦穆公包圍擒住,但是這個時候晉惠公出幺蛾子了。
晉惠公乘坐的駟車陷到泥潭里了。這時候晉惠公就向離自己最近的慶鄭求救,這萬萬想不到,作為臣的慶鄭竟然不去幫晉惠公。他為什么會這樣做呢?前頭我們講過秦國發(fā)生饑荒,請求晉國借糧,但是晉惠公拒絕。當(dāng)時的晉國大夫慶鄭就力勸晉惠公,還和晉惠公鬧了矛盾。但是在晉惠公出戰(zhàn)前,都有占卜的慣例,看誰更適合一同出征,而慶鄭便是卦中最佳人選。由此晉惠公也無可奈何,只能接受卦象安排。
其實春秋之期出現(xiàn)這種情況完全是可能的,所謂國君雖然權(quán)利很大,但是依舊還是要遵循所謂的大夫的建議,大夫這個職位在春秋時期的力量也是很大的。
▲韓原之戰(zhàn)
慶鄭沒去幫助晉惠公,但是他卻昏了頭去叫正在圍捕秦穆公的韓簡。本來就要將韓簡抓到手的韓簡看到國君陷入泥塘,立馬撤軍救軍。但是這主帥一撤軍,下面的士兵看到這種情況,都誤以為晉軍敗了,再加上秦軍看到晉惠公被陷在泥塘里,也都朝著晉惠公方向,想將其抓獲。這樣一跑一追,讓很多不明真相的晉軍以為晉軍敗了,而秦軍一看就士氣大增,最后晉軍潰散,原本贏面大好的晉國就這樣失敗了。由此春秋時期著名的以少勝多的“韓之戰(zhàn)”由晉惠公被秦國所擒而宣告落幕。
這晉惠公被秦穆公俘虜以后,其實按照史書中的說法五年前就有人預(yù)言了。是誰呢?他就是重耳的外公狐突。當(dāng)面夷吾剛回到晉國的時候,對重耳一脈和原太子申生一派采取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做法。一方面他知道重耳還在國外,一旦卷土重來未可知,所以一定要鏟除國內(nèi)殘余勢力,而對于申生一派則采取了懷柔政策。
而這種做法當(dāng)然令重耳一派的人十分不滿,就在重耳一派的重要人物紛紛被殺以后,作為重耳的外公狐突坐不下去了。在看到晉惠公決定重新安葬申生之時,狐突就策劃了一次“妖夢”事件來煽動輿論。
據(jù)狐突所說,太子申生的鬼魂托夢給自己,說夷吾太過無禮,晉國終將會被秦國所吞并。還聲稱晉惠公將在韓原被秦國俘虜。那么我們仔細想想,狐突真的被申生托夢?顯然是不可能的,狐突之所以這樣做一方面就是原來狐突曾經(jīng)做過太子申生手下,在晉國公子爭位的過程中,狐突是支持申生的。申生去世以后,那就只能支持自己的外孫重耳。這明顯就是狐突給晉惠公設(shè)的局,至于為什么能夠準(zhǔn)確預(yù)知在韓原,其實也簡單。秦國進攻晉國就兩個地方,韓原守衛(wèi)薄弱,而且晉惠公狂妄自大,自然會輸。這就徹底讓重耳站在了輿論的制高點,為后面重耳重新回到晉國鋪墊好了。
那么聽到弟弟被秦穆公俘虜以后,重耳在做了什么呢。重耳肯定沒有閑下來,這幾年的成長,已經(jīng)讓重耳清楚地知道了權(quán)力的重要性,他再也不是那個推三阻四的重耳。
他派人左右敲擊之前來訪的公子摯,勸說秦穆公殺了夷吾重立重耳為君,但是另一位公孫枝則不贊同,他認為難道殺了弟弟立哥哥就能讓晉國對秦國感恩戴德?而且秦國實力本來就不如晉國,一旦殺了晉國國君,晉國人肯定會更加仇恨秦國,反打秦國,秦國一旦招架不住,那自然就有亡國的風(fēng)險。而且晉國人難道都支持重耳嗎?
公子摯就進一步反駁:那按你這說法,我們是進不得,也退不得?
公孫枝繼續(xù)說道:當(dāng)然不是,我們可以以夷吾為由換取晉國河外列五城,然后將晉國下一任國君的候選人太子來秦國做人質(zhì),這樣晉惠公回去以后也不敢再次觸犯秦國。
秦穆公聽到公孫枝這樣的說法以后,覺得挺有道理就決定以這兩條為由,向晉國貴族提出要求。
晉惠公聽聞秦穆公的想法之后,急忙派心腹郤乞前往晉國知會呂甥來跟秦國談判。而呂甥聽到這種結(jié)果以后,依舊開心不起來,晉國國內(nèi)現(xiàn)在依舊還有很大一部分人都已經(jīng)做好了晉惠公回不來的準(zhǔn)備,如若想讓晉惠公回來,那自然需要給他們一些甜頭。
但是想要讓更多貴族支持晉惠公,就需要拿出更多的好處給予他們。但是這一次晉國跟秦國的戰(zhàn)爭已經(jīng)讓晉國國庫空虛,錢財已經(jīng)不多了。這個時候呂甥就做出了一個巨大的措施,由于晉惠公在秦國,只能全盤聽從呂甥的安排。呂甥決定放開公室對山河水澤的專利,允許國人自由開發(fā)。無論貴族還是平民都可以開發(fā)新土地為己所有。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由于貴族權(quán)力本就很大,也讓貴族的利益得到了極大化的擴張。當(dāng)然,貴族在權(quán)力的擴大的同時,也要修繕更多的兵甲器械來擴充晉國的武力。史書稱為“作爰田,作州兵”。
這一系列措施,使晉國經(jīng)過長期的改革,最終在經(jīng)濟上逐步開始確立了土地的私有權(quán),提升了國家的經(jīng)濟活力。在軍事上,打破了以往只在貴族中征兵的慣例,擴大了征兵的范圍。庶民和野人也逐漸可以進入軍隊建立軍功,以軍功來獲取政治地位和土地,在一定程度上打通了社會各階層的流通渠道。
當(dāng)然,這個時候的改革并沒有那么深入,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到了戰(zhàn)國時期,有人就將其整合成立了一個新的流派——法家。后來的秦國在法家的理論下,不斷發(fā)展自身實力,最終統(tǒng)一六國??梢?,晉國在內(nèi)憂外患之下而實行的改革,不經(jīng)意間竟然成為了后來各國改革的方向,誤打誤撞地拉開了春秋列國體制改革的序幕。
不是身在逆境中,無論是個人還是國家集體,誰也不愿意以壯士斷腕的決心來做出改變。那些能夠做出徹底改變的人和國家,通常都是在面臨危機時迫不得已的選擇,這些選擇也只是在具體的情景之下做出的最優(yōu)解。因此成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其他國家和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很難對自我的選擇帶來實質(zhì)性的啟示。
▲影視劇中的晉惠公
晉惠公在這一次的危難中,終于歷盡千辛萬苦回到晉國,一回到晉國第一件事就是誅殺慶鄭。即使無論其他大夫如何勸誡,晉惠公都不聽,本來晉惠公在經(jīng)歷了這一事件以后,公信力已經(jīng)嚴重下降,如果能夠放慶鄭一回,可以極大的收攏人心,但是惠公就是惠公,他儼然不信儒家的做法,直接誅殺慶鄭。
在晉惠公回國以后,晉國剛打了敗戰(zhàn),形勢十分嚴峻。舉國上下都毫無生氣,對外有來自姐夫秦穆公的壓迫,對內(nèi)天災(zāi)又再次惡化,原本秦晉之間的戰(zhàn)爭李就是由于天災(zāi)引起的,本就還未完全恢復(fù)的晉國在人禍的推力下,雪上加霜。只能再次向秦國借糧,這一次秦國在韓之戰(zhàn)中獲得了河外列五城,自然十分高興,欣然答應(yīng)了晉國的請求。
這下秦國再次施恩于晉國,又站在了輿論的制高點,可見秦穆公不成為春秋不霸都不可能,如此善于心機之人,在政治和經(jīng)濟上又使得秦國站在了晉國的肩膀上。
而此時的重耳看到晉國的這種情況,反而開始拋開之前的仁義道德,開始攛掇戎狄入侵晉國。公元前644年,他就鼓動戎族趁火打劫,入侵晉國,希望能夠借此回國奪位。戎族從呂梁山區(qū)出兵,攻取了絳都以北,今臨汾市境內(nèi),汾河以西的狐廚、受鐸,又向東渡過汾河,奪取了昆都,斬斷了晉國本部與北方霍、楊、賈等地的聯(lián)系。
晉國雖然國力有所下降,但是對付非正規(guī)軍的狄戎還是綽綽有余,這一次的戰(zhàn)爭對于晉國并沒有造成很大的損失,反而令晉惠公重新認識了重耳,于公元前633年,晉惠公派寺人披喬裝打扮混入戎狄去刺殺重耳。這一次重耳不得不逃亡他國,開始了八年的逃亡之旅??梢娨婚_始重耳逃亡狄國就是不正確的決定,戎狄根本成不了氣候。雖然晉惠公刺殺失敗,但是這一次卻讓晉惠公暫時清除了身邊的禍患,開始梳理內(nèi)政外交。
晉惠公一直以來的失信之舉令其在后世儒家口中被惡意描黑,再加上后期晉文公的春秋霸業(yè),徹底讓晉惠公的作為變得微乎其微。如若仔細推敲,我們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上位僅僅九年的晉文公能夠一舉問鼎中原,那么肯定是前面的君主奠基作用到位,那自然不可能是沒在位多久就被秦穆公趕下臺的晉懷公。剩下的就只有晉惠公了。
▲晉惠公出征圖
史書中并沒有過多記載晉惠公的實政措施,但是依舊能看到這個君主的作為肯定是不比晉文公低的。
在經(jīng)濟上,他很好的推行了之前的呂甥的“土地改革”措施,讓晉國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恢復(fù)到了天災(zāi)人禍之前的水平。
政治上,晉惠公一方面為了鉗制南方日益壯大的楚國,也為了克制秦國再次向東發(fā)展。晉惠公派人游說秦穆公聯(lián)合自己的母族“允姓之戎”,將允姓之戎遷移到晉國還未伸入的秦嶺伊川(今河南嵩縣一帶)。對于這次的遷移,《左傳》中是極力貶低的,因為這地方原來是周王室的腹地,晉惠公這樣做,豈不是將華夏族的地盤送給了野蠻的戎族。但是這肯定不是晉惠公的錯,原本西周末年,周王室東遷洛陽,這個時候生產(chǎn)力本就底下,一旦一個地方?jīng)]有人類活動,那自然就迅速變成了森林茂密的地方。而游牧民族占領(lǐng)這些地方都是遲早的事情。
晉惠公不過是利用了這塊地方作為晉國的屏障,由于晉國已經(jīng)失去了河外列五城,原本東進中原,南擴秦嶺的目的失落,遷移一支親晉的戎族勢力顯然不錯。
▲秦晉周邊環(huán)境
而且在這點上晉惠公顯然是知道秦穆公肯定會支持的,畢竟南方霸主楚國的勢力將要滲透到秦嶺了,無論是晉國還是秦國都不敢同楚國有沖突。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另外一支強悍的勢力摻和進來,而允姓之戎是最好的選擇。允姓之戎還有另外一個名字——陸渾戎,至今河南嵩縣都還有很多以“陸渾”命名的地名。陸渾戎十分強悍,而后在秦嶺地區(qū)披荊斬棘,還驅(qū)逐了居住在伊洛一帶的揚拒、泉皋、伊洛之戎,最終立足以此。
秦穆公在多方考量之后,最終也同意晉惠公借道秦國將這批人遷移到了伊川一帶。晉惠公的這個措施,使得秦嶺這一片三國相爭的要沖實際上成為了晉國的附庸,對晉國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作用。陸渾戎就像是晉國安插在秦嶺的一根楔子,有力地牽制了秦國的東進和楚國的北擴,在秦晉的利益沖突和晉楚爭霸的政治交鋒中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軍事上,作州兵的做法,使得晉國征兵范圍迅速擴大。原來晉國軍隊只有二軍,差不多就是25000人的規(guī)模。秦晉韓之戰(zhàn)導(dǎo)致了晉國軍隊的大量減員,損失極為嚴重。而到晉文公五年時,晉國軍隊就擴張到了三軍三行,比原先鼎盛時期的軍力規(guī)模還要多兩倍,這不能不說是惠公時期作州兵的功勞。
天意弄人,就在晉惠公為自己的江山也為自己的后人太子圉做了這么多準(zhǔn)備。這個不成器的兒子竟然從秦國偷跑回來。當(dāng)然,跑回來也是情有可原,因為當(dāng)時的晉惠公在忙著遷移允姓之戎的時候,病倒了。
▲晉懷公
太子圉本就年少就在秦國當(dāng)人質(zhì),一個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就只身客居他國,身旁無親人照應(yīng),也沒有謀士獻策,其中的孤苦可想而知。這一聽到至親臥病在床,不省人事,自然心急如焚。而且自己在晉國毫無根基,一旦父親去世,原來支持重耳的那批人再次出來作亂,那自己的君位就很有可能落入他人之手。
但是他卻忘了晉國老對手秦國的態(tài)度,這一次逃回晉國徹底激怒了秦穆公。秦穆公的態(tài)度更是轉(zhuǎn)向了重耳。公元前637年,年僅三十五歲的晉惠公含恨而逝,太子圉登上了晉國國君之位,史稱“晉懷公”。
由于晉懷公自身年少無知,再加上自己在晉國的根據(jù)不深,極力想鏟除晉國國內(nèi)重耳一派的力量,防止重耳重回晉國。他下令晉國貴族都不允許跟隨逃亡在外的公子,只要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nèi)回到國內(nèi)都可以免罪,否則就絕不寬赦。這樣一來,使得本就三心二意的晉國貴族徹底的偏向了國外的公子。晉懷公一看回來的沒有幾個貴族,他失去理智地把重耳的外公狐突誅殺。理由就是狐突兒子狐偃幫助流亡在外的重耳而不回國征召。
這種做法導(dǎo)致晉懷公徹底離心離德,很多晉國貴族開始策劃如何將其拉下臺,再加上之前得罪了秦穆公,秦穆公也將重耳迎回國內(nèi),派兵互送其回晉國,將晉懷公拉下臺。晉懷公見狀出兵抵抗,但是由于此時晉國上下對晉懷公支持者甚少,晉懷公最后只能逃亡高梁,并被重耳誅殺于此。就這樣晉惠公嘔心瀝血經(jīng)營出來的大好局面,最終落入了晉文公重耳的手中。
▲影視劇中的晉文公重耳
藤樹先生說:
梳理晉惠公的一生,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所謂晉惠公失信于秦國完全是無奈之舉,如果沒有外部勢力的支持,晉惠公就不可能回國得到晉國貴族的支持,也不能將利益最大化。
而且作為一個君主,最重要的就是為國家贏得最大利益。河列外五城作為秦晉兩國的最重要的地方,無論是晉國國君還是晉國貴族都不可能心甘情愿將其拱手相讓的,在這一點上,如果說晉國貴族是反對大,那為什么晉惠公又能迅速在晉國站穩(wěn)腳本?可見是少不了晉國貴族的默許,而作為國君的晉惠公也只能背鍋了。
即使這被歷代儒家抹黑的不義之舉,在孔夫子看來也是可行的。孔子認為“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為次矣”。孔子認為言必行,行必果的人是小人,那何為士?孔子曰:“行己有恥,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謂上矣?!?/strong>能夠順利完成國君的利益才能被稱為士,那古代國君的利益所代表的便是古代貴族的利益,放在今天就是說能夠滿足國民的利益就能被稱為“士”。那以晉國人的眼光來看,晉惠公所做之舉完全是符合晉國利益的“士”之舉。只不過孔子的意思被后代朱熹一代人徹底誤解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