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尼汪(法語:La Réunion)是一座印度洋西部馬斯克林群島中的火山島。為法國的海外省之一,位置為20.9188°S 55.475063°E。下轄一個省,即留尼汪省。東邊約190公里是毛里求斯群島,西邊則與非洲第一大島馬達加斯加相距650公里。
留尼汪島面積2,512平方公里,海岸線長207公里。除沿岸有狹窄平原外,均屬山地和高原,島上高峰約3,019米,是為格羅莫訥(法語:GrosMorne)火山峰(鄰近內日峰死火山,標高3069米)。沿岸屬熱帶雨林氣候,終年濕熱;內部山地為高山氣候,溫和涼爽。最熱月平均氣溫26℃,最冷月20℃。5至11月為干季,11月至次年4月為雨季。
有歷史學家認為,阿拉伯人或許在中世紀時在留尼汪島定居)留尼汪島是由葡萄牙人于1513年發(fā)現,在1649年由法國統(tǒng)治,在島上建立航海站,1810年由英國占領,1815年英國將該島交還給法國,1848年定名為留尼汪島,1946年法國宣布留尼汪為海外省,目前是法國的海外省之一,除了屬于該國海外領地中的一類外,在行政區(qū)的位階上,與法國本土的大區(qū)是同等級的。
1513年葡萄牙人馬斯克林來到印度洋一群島,后取名馬斯克林群島,留尼汪為該群島中的一個島,1642年法國宣布正式占領該島,并于1649年命名為波旁島。法國大革命時期,波旁島改名為留尼汪(法語意為聯合),以象征革命力量的聯合與勝利。
1663年法國移民及其從馬達加斯加帶來的奴隸在波旁島定居。該島作為往來于印度洋的法國艦只的??空?,受制于法屬東印度公司。
1767年法蘭西國王路易十五贖買了該島,并建立了各種行政、司法機構。
大批移民和奴隸被運往該島種植咖啡。法國大革命時期,島上移民建立議會,擁護共和。拿破侖帝國崩潰后,留尼汪一度為英國人占領,1815年交還法國。
1848年留尼汪宣布廢除奴隸制,6萬奴隸獲得自由。
19世紀后期,甘蔗取代咖啡,成為該島主要經濟作物,制糖業(yè)興起。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留尼汪成為法國食糖的供應地,經濟進一步發(fā)展。
1942年11月戴高樂自由法國政府派殖民地行政官員取代了原維希政府的總督。
1946年法國政府決定改留尼汪為法國的海外省,由法國任命省長管轄。
1973年,留尼汪改為法國的一個大區(qū)。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