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童/播講
收聽文話童心故事的小朋友們,你們好!又到了小童給大家講少數(shù)民族故事的時間了。今天我們講56個民族56朵花之中的哪一朵兒呢?
好歡快的旋律!這首兒歌的名字叫《其多列》,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比較熟悉,是不是?這是音樂課本上的一首少數(shù)民族兒歌,這個民族就是哈尼族。
Honey?嗯?!“我媽媽不就叫我honey小甜心嗎?”
是的,聽起來是有些像,媽媽叫你甜心寶貝是依據英文單詞honey,蜂蜜。蜂蜜是不是甜甜的啊,honey就翻譯成“甜心寶貝”。而這個哈尼族,可是和蜂蜜扯不上任何關系。
如果想了解這個民族,那就請記住小童總結的幾個特點吧:
哈尼梯田天下無雙
坐騎磨秋翻飛如燕
婚禮迎親猛捶新郎
在一片云蒸霞蔚之中,哈尼梯田驚艷出鏡了。看到上面這幅圖了嗎?是不是特別美?好多小朋友看到照片,會以為是很多鏡子。梯田對于生活在大城市的我們來說的確有些陌生。顧名思義,梯田是階梯一樣的田地。“山間水溝如玉帶,層層梯田似天梯”說的就是哈尼的梯田景觀。這一面面“鏡子”其實是一個個水面。
哈尼人民生活在大山里,可以耕種的田地十分有限,聰明、勤勞的哈尼人民,向高山取地,辛勤勞作開墾出很多的梯田,被譽為“神奇的大山雕塑”。
哈尼梯田中最有代表性的在云南元陽,那里有19萬畝梯田,特別壯觀。
“森林、村寨、梯田、水系”構成了良好的農耕生態(tài)系統(tǒng),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哈尼族耕種的歷史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在唐宋時期,哈尼祖先開墾梯田的耕作水平就已經相當高了。聰明的哈尼人根據梯田分布的高低、氣候的炎涼,種植了十幾種稻谷。他們創(chuàng)造了一整套科學的梯田耕作方法,代代相傳。
木刻分水
“梯田是哈尼人的根,水是梯田的根。”在梯田水源的分配上,哈尼人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木刻分水”。
自古以來,哈尼人修溝造渠,把高山森林中的泉水引來灌溉梯田。這個工作需要很多人、很多錢和大量的時間才能完成。哈尼人就戶與戶聯(lián)合或者村與村聯(lián)合,一起挖溝引水,根據出錢和出力的多少來確定每個村寨、每一戶所分水量的大小。
為了能公平、合理地分配水源,避免糾紛,哈尼人使用分水木刻來分配。分水木刻是一根橫木,哈尼語是“歐斗斗”;因為分水木刻會長期浸泡在水里,一般會選擇板栗樹或黑果樹等材質比較堅硬的木料;木料底端刻出平整但寬窄不一的凹槽,水就是從這些凹槽流過的。
根據約定,投入多的人,分水木刻的凹槽寬,水流大;投入少的則凹槽窄,水流小。為了確保度量的統(tǒng)一,哈尼人還約定以某人右手掌的四指根部作為寬度的基準;對用不了一個單位的,就縮減為一指、二指、三指來細分。劃有不同刻度的木刻安放在各家梯田的入水口,泉水流過,各家各戶以及每塊梯田都得到充足的水量供應。
為了保證分水的公平,還設有“溝長”這個職位來管理分水木刻。溝長由各村中道德高尚、正直公平的人擔當,全程監(jiān)督分水木刻的制作或者更換,還要監(jiān)督木刻是否被人挪動或者毀壞。如果有人違反水規(guī),擅自破壞分水木刻進行偷水,一經發(fā)現(xiàn),必然受到懲罰。“通常的懲罰是罰款加罰物,情節(jié)輕的罰‘三塊三、六塊六、雞一只、酒一壺’,情節(jié)嚴重的要拖豬殺牛?!?/p>
遵從自然
哈尼族崇尚自然,梯田的農耕遵循時令的變化。
十月是哈尼族的年首新年,一切生產活動以此為界。冬季的三個月,山野草木葉落干枯,動物開始冬眠,是哈尼人休耕不種田的時節(jié)。
春季的三個月,春風吹綠山野,樹草喚發(fā)新生,哈尼人在燕子、布谷聲中開始忙碌的農耕。犁田、育秧、栽苗……種下一年的希望,期待秋天的豐收。
夏季雨水充沛,天氣炎熱,田地的莊稼和山野的草木都長得很快,催促人們入田除草,讓莊稼發(fā)旺,有好的收成。
梯田魚
秋天則山花開謝,野果成熟,成熟的稻谷低頭變黃,人們忙碌秋收,把一年辛勤勞作的成果收割回家。沉甸甸的谷子入倉,一家人來年的生活就有了著落。
就這樣,一年四季變換更替,耕作收獲也循環(huán)往復。哈尼人善待自然環(huán)境,因為他們深深地知道遵循生態(tài)規(guī)律,保護所生存的環(huán)境,才能更好的生活。
文化遺產
哈尼梯田為世界所知還要感謝一位法國人。上個世紀90年代,法國攝影師楊拉瑪來到哀牢山,他被漫山遍野、層層疊疊的哈尼梯田迷住,將大量關于哈尼梯田的攝影作品帶回法國,法國人為之傾倒,哈尼梯田被報刊評為“1993年度新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七大人文景觀之一”。這以后,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梯田、研究梯田。
2013年,在第3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紅河的哈尼梯田文化景觀正式被列入聯(lián)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為了第一個以民族命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哈尼梯田成為了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彩色”與“黑白”的梯田
說了不少關于哈尼梯田的事兒,我們再來說說哈尼族節(jié)日和婚俗中有趣的地方。
每逢夏歷五月,哈尼人民便迎來了盛大的節(jié)日“苦扎扎”?!翱嘣笔前Ю紊揭粠Ч嶙逯匾膫鹘y(tǒng)節(jié)日,歷時三到五天,慶典活動非常隆重。這時繁忙的春耕已經結束,正是盛夏農閑的時候,這正好為哈尼人留出娛樂的時間,因此,“苦扎扎”節(jié)既是娛樂活動,也有社交功能,還包含預?!拔骞蓉S登,人畜安康”的意義。
節(jié)日里殺牛祭神,年輕人聚集在一起蕩秋千、坐騎磨秋、摔跤、唱歌、跳舞,盡情歡樂。蕩秋千、唱歌、跳舞什么的都好理解,這個“坐騎磨秋”是什么呢?
“坐騎磨秋”是“苦扎扎”活動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磨秋”指的是橫架在結實秋樁頂部的松木秋桿,樣子有點兒像小朋友們經常玩的蹺蹺板。秋桿兩端騎坐上數(shù)量相同的人,一般來說一邊騎一個。騎在一邊的人先用腳猛地蹬一下地便騰空而起,另一邊的人等雙腳落地,也猛地一下蹬地騰起,秋桿反復起落,飛旋不停,驚險刺激。勇敢的哈尼族小伙子在秋桿上翻飛如燕,悠然自得。
還記得上刀山、下火海的傈僳族不(戳鏈接重聽)?哈尼小伙子的“坐騎磨秋”也需要技巧和矯健的身手!人們歷來對于行動敏捷、靈活矯健的人會多一份好感。靈巧、協(xié)調、勇敢是大家共同的追求。
在云南新平等地,自稱“卡多”的哈尼族,迎親時有一幕新娘“捶新郎”的喜劇。
據說,迎親那日,當迎親隊伍到達新娘家中,主人和客人寒喧幾句就開懷暢飲,雙方家長也在那里大吃大喝,說東道西,似乎忘了這天是新娘出嫁的日子。
過了好一陣子,頭系紅綢、胸前掛滿銀飾的新娘羞澀地、緩緩地出現(xiàn)在迎親隊前。當走到新郎面前時,她突然滿臉憤怒,舉起雙手向新郎劈頭蓋臉地捶去。圍觀的群眾不但不拉架,還會起哄助興。新娘又哭又捶,新郎則東躲西閃,毫不還手。當新娘捶夠了,破涕為笑時,新郎這才說“現(xiàn)在-該走了吧”。
女孩出嫁,與娘家難舍難分,新娘與母親抱著又哭又唱。此時,新郎的親友團才強行把她倆分開,背起新娘就往外跑,迎親隊伍也尾隨而去。
怎么樣,是不是很有意思,小童查資料的時候,看到這里也是忍俊不禁呢。據說,“捶新郎”是為了考驗新郎對愛情忠誠與否。看來,哈尼小伙子娶個老婆也是很不容易,要過上一關呢:)
但愿哈尼族男女的婚姻以及哈尼人的生活,就像與他們民族名字發(fā)音相近的“honey,蜂蜜”一樣,幸福的,甜甜的……如果這個民族就叫“甜心”的話,我想大家也不會反對的,你說是嗎?
— The End —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