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之后的今天,不少人很容易形成這樣一個“錯覺”,以為由孫文出任中華民國首屆(臨時)大總統(tǒng),乃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情。
然而,孫文的“勝出”,其實有些“僥幸”。孫文本人對于此點,也是心知肚明。
得知武昌起義、各省相繼響應(yīng)的消息后,孫文沒有立即回國,一大因素即是他對回國之后能夠扮演何種角色,并無多少把握,所以才要從外交上著手,期冀有所斬獲,以壯行色。
回國之前,當(dāng)有記者向他問及未來民國首腦人選時,他是這樣回答的:“總統(tǒng)自當(dāng)推定黎君。聞黎有請推袁之說,合宜亦善??傊?,隨宜推定,但求早鞏國基?!?/p>
孫文回到國內(nèi)的第一站,是英屬香港,時在1911年12月21日。
在這里,時任廣東軍政府都督的胡漢民和朱執(zhí)信、廖仲愷等清一色孫系重要骨干,親往港口迎接。
廣東,也是此時光復(fù)各省中唯一基本控制在孫系手中的地盤。
孫文見到胡漢民等人之后,關(guān)起門來談了整整一天。
胡漢民勸說孫文留在廣東。
他認(rèn)為,清朝人心盡失,只有北洋的兵力還沒打破,所以才能茍延殘喘,掌握北方大權(quán)的袁世凱又居心叵測,首鼠兩端,很難對付。孫文北上滬、寧的話,必定會被推為臨時大頭領(lǐng),但無兵可用,號令難行,仍將無所作為。
因此,他勸孫文以廣東為基地,奠定基礎(chǔ)后,再揮師北伐,如此才能真正掌握實權(quán)。
所“幸”,孫文并沒有聽從胡漢民的“書生之見”。
盡管后來國民黨的確是循此方略奪得天下的,但此一時彼一時也,若是孫文此時真?zhèn)€“割據(jù)”廣東,恐怕他不但萬萬不可能成為民國開國元首,而且極有可能很快就會被淘汰出局。
其實,孫文心中早有定見。
他很清楚,他此時的處境,很有點類似于楚漢相爭時的漢王劉邦,雖然力量沒有袁世凱這個“西楚霸王”強(qiáng),但“先入關(guān)中者王”,他現(xiàn)在回來得正是時候,能把“金牌”搶先摘到手,就遠(yuǎn)遠(yuǎn)勝過其他一切。
所以,他對胡漢民解釋道:“謂袁世凱不可信,誠然,但我因而利用之,使推翻二百六十余年貴族專制之滿洲,則賢于用兵十萬,縱其欲繼滿洲以為惡,而其基礎(chǔ)已遠(yuǎn)不如,覆之自易,故今日可先完成一圓滿之段落?!?/p>
他還頗為自負(fù)地說道:“我若不至滬寧,則此一切對外大計主持,決非他人所能任。”
他還勸胡漢民廣東都督別干了,跟著他一塊北上。畢竟,胡漢民是他最得力的臂助之一,若是他想有所作為,不能不有一套自己信得過的班底。
見孫文主意已定,胡漢民等一班孫系“鐵粉”,只好聽從。
12月25日上午,蒙蒙細(xì)雨中,孫文一行抵達(dá)上海,在此受到了盛大的歡迎。
同盟會此時最有影響力的兩位大佬黃興與宋教仁,及滬軍都督陳其美,都親自到場迎接。
碼頭上,各式各樣的旗幟掩映下,擠滿了成千上萬希圖一睹孫大頭目風(fēng)采的各色人群。
當(dāng)孫文在黃興等人簇?fù)碇前稌r,伴隨著21響禮炮鳴過,人群中歡呼的聲浪一陣高過一陣。
孫文本人恐怕也是第一次獲得如此的“禮遇”。
不過,此時此刻,也就顯示出孫文不愧是“天生的領(lǐng)袖”。
雖然他并未讀過勒龐的《烏合之眾》,但在初次面對歷史上反復(fù)出現(xiàn)的類似“廣場效應(yīng)”時,孫文顯得從容不迫,應(yīng)對自如,把歡迎他的氣氛一次次反復(fù)推向高潮。
盡管口袋里沒有帶回一分錢,但面對記者的提問:“孫先生,您這次帶了多少革命經(jīng)費回來?”他卻輕松化解,“風(fēng)趣”地說:“我沒有帶回分文,我所帶來的只有革命精神!”(“予不名一文也,所帶者革命之精神耳!”)
假如袁世凱在場的話,更擅長隱身幕后的袁大頭,恐怕只能自嘆弗如。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