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只是一篇雜談小話,不過題目要吸引人,就大話吧。
大家都知道,標有紅圈的L鏡頭是Canon鏡頭中的顯貴,這個L,就取自于
Luxury,另外諸如Leadership、Legend之類的好詞兒也盡可以往上整。
一、幽幽的綠圈
紅圈的L鏡頭都已經(jīng)見得多了,這幾年Canon又推出了一種綠圈的DO鏡頭,
令人耳目一新,不過許多人大概并不了解,在Canon鏡頭史上,綠圈是比
紅圈更悠久的標志。
既然聊起歷史,不妨回到Canon源頭開始。1934年,Canon的前身精機光學
研究所試制出了日本的第一部仿Leica的旁軸取景焦平面快門35mm相機,
取名為Kwanon——觀音,此即為Canon的開山之作。
同年,Nikon的前身Nippon Kogaku也開始推出名為Nikkor的攝影鏡頭,但
并不生產(chǎn)相機,于是兩家一拍即合,此后Canon的仿Leica旁軸相機就配用
Nikkor鏡頭。
Hansa Canon+Nikkor 50/3.5
蜜月總是短暫的,不安分的Canon很快就開始自己研制鏡頭,到1946年,
Canon開始啟用自己的Serenar系列螺口鏡頭,Nippon Kogaku隨即停止向
Canon提供Nikkor鏡頭,并且自己也搞起了旁軸相機,兩個冤家從此分道
揚鑣。
1959年,在新涌起的單反相機風潮之下,CN兩家又同時進入了這一戰(zhàn)場。
老尼傾力以赴的Nikon F成為奠定其日后多年單反霸主地位的基石,主力
就此轉(zhuǎn)向單反,迅速停止其旁軸S系步伐,至于前兩年又重推S2紀念版,
不過是慰情之作了。
而老佳的首部單反Canonflex表現(xiàn)平平,Canon此時對未來判斷不夠準確,
重心依舊停留在旁軸這支明日黃花上。不過Canon的鏡頭研發(fā)倒是絲毫沒
懈怠,61年推出用于旁軸的50/0.95,62年推出用于單反的R58/1.2,都是
領一時風氣之先的大眼龍,63年推出第一支變焦鏡頭R55-135/3.5,64年
推出當時光圈最大的超廣角單反鏡頭FL19/3.5,各種新的光學材料和工藝
也在緊鑼密鼓研究之中。
Canon 7+50/0.95
1969年,Canon推出了兩支相當昂貴的長焦鏡頭,前端赫然標有一道幽幽
狼眼般的綠圈,這就是最先采用螢石鏡片的FL-F300/5.6和FL-F500/5.6。
由于玻璃材料對不同顏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白色光通過鏡頭后,不同顏色
光不能聚焦于同一處,就會產(chǎn)生色散現(xiàn)象,對于長焦鏡頭尤其顯著。螢石
(氟化鈣晶體)卻是一種具有反常色散的材料,與光學玻璃配合使用可以
大大消除色差。但這種好材料并不那么容易利用,一是達到光學級的螢石
價格昂貴,再則螢石的物理特性難于加工。Canon成功將人造螢石應用于
單反鏡頭,令長焦鏡頭獲得了極為優(yōu)異的光學表現(xiàn)。
從此,Canon不斷地推出帶有螢石鏡片的長焦鏡頭,樹立起了老佳長焦的
赫赫威名……
FL-Fluorite 300/5.6
二、閃閃的金圈
螢石鏡片之后,Canon又在另一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非球面鏡片。
攝影鏡頭的鏡片表面為球面,機械加工起來非常方便,然而在光學上卻有
不足之處,與光軸呈較大角度的光線不能匯聚于一點,這一特性就導致在
大光圈下、以及像場外圍的像差十分顯著,結(jié)像松散,嚴重影響分辨率和
明銳度。解決辦法,自然就是將鏡片表面精心設計為曲率變化的非球面,
使離軸光線也可以匯聚于一點。
不過非球面鏡片可不是好啃的骨頭,它同時帶來了兩個難題,一是在光學
設計上的計算量和難度大大增加,二則在加工上,工藝也變得十分復雜,
傳統(tǒng)的球面研磨不能一步到位了。
1968年,Nikon率先推出采用非球面鏡片的Nikkor 10/5.6 OP,這是一支
老尼最拿手的魚眼鏡頭。三年后,Canon推出了一支佩有閃閃金色項圈的
FD 55/1.2 AL,其中AL=Aspherical Lens。若給這支鏡頭頒榮譽獎章,
那么它是地球上第一支實用于135SLR的非球面鏡片常規(guī)鏡頭,老尼與之
類似的Noct-Nikkor AI 58/1.2,則是起碼六年以后的事兒了。
Canon New F-1+FD 55/1.2 AL
這一支FD 55/1.2 AL為六組八片雙高斯結(jié)構(gòu),第二片為精細研磨的非球面
鏡片,不僅具有超大的光圈,而且大光圈下的邊角像質(zhì)也大為改善,遠非
普通的f/1.2標頭可比,當然,價格也不可比,以Canon同年的鏡頭為例:
FD 55/1.2,39K日元——FD 55/1.2 AL,145K日元
價格相比幾近四倍之多。
————————————————————————————————
東四兄補充:
第一只非球面鏡頭系1966年由Leica制作的Leitz Noctilux 50mm f/1.2,
Noctilux的第一代鏡頭,第一片和最后一片為非球面鏡。從未量產(chǎn)過。
非球面介紹:
http://www.mir.com.my/rb/photography/opinion/html/aspherical.htm60年代佳能公司就開始研究非球面透鏡加工技術,70年終于有了突破性進
展。當時的加工系統(tǒng)的精度現(xiàn)在看來也是非常驚人的,可以分辨0.02微米
的距離。由于需要反復研磨拋光測量再磨再拋再測……導致產(chǎn)能低下。
1974年終于開發(fā)出一套成熟的加工設備,月產(chǎn)能3000片。即使是這樣,
成本也太高,因此這種“研磨”片只用在高檔鏡頭上。
另外一種非球面是“模鑄”型,就是弄一個非球面模具,把光學材料熔化
了放進去。后來佳能又開始搞樹脂模鑄非球面,開始的時候口徑做不大。
一直到85年,佳能才有了成熟完善成本可控的非球面生產(chǎn)體系,這時候非
球面就遍地開花了……
Zeno再補充:
現(xiàn)今的非球面鏡片主要有研磨、模壓、復合幾種,對這幾種類型和加工的
介紹,有過一個主題,取自Nikon的宣傳資料:
研磨、模壓、復合非球面鏡片的制造原理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197854————————————————————————————————
另一項在發(fā)展的技術是鍍膜。光線射到玻璃鏡片表面,大部分透射過去,
也有一小部分會反射回來,反射的光線不僅造成鏡頭通光量下降,而且在
鏡頭內(nèi)部的反射還會引起眩光,這些當然都是很令人痛惡的。對鏡片表面
進行合適的鍍膜,就可以降低反射率提高透射率,而由于白光又包含各種
色光,一層鍍膜只能對某一波長的色光起到適當?shù)脑鐾缸饔?,因此要全?div style="height:15px;">
對各種色光增透,還需要良好的多層鍍膜。
早先的鏡頭限于技術水平,沒有鍍膜或只有單層鍍膜,效果遠不夠理想,
特別是對于鏡片數(shù)較多的變焦頭,問題尤其嚴重。從這個意義上可以說,
沒有多層鍍膜,就沒有現(xiàn)代變焦鏡頭。
七十年代初,日本廠家中Pentax首先發(fā)展成熟了多層鍍膜技術,隨后各家
紛紛跟上,Canon于1973年建立了S.S.C.(Super Spectra Coating,超級
分光鍍膜)技術,從此開始大量采用,這一時期的FD鏡頭上,有紅字標明
S.S.C.以區(qū)別于從前的非多層鍍膜版本,比如上面那支FD 55/1.2 AL,就
很快出了FD 55/1.2 AL S.S.C.。直到七十年代末期進入New FD鏡頭后,
S.S.C.已經(jīng)得到普及,Canon也就不再在鏡頭上標明鍍膜情況了。
Canon F-1+FD 55/1.2 AL S.S.C.
三、“先L頭”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Canon,正是一個干勁沖天、豪情萬丈的上升公司。
雖然老佳一直辛苦打拼的專業(yè)旁軸市場此時已經(jīng)日趨沒落,而單反相機上
老尼穩(wěn)坐頭把交椅地位,不過Canon憑借著普及型的Canonet系列鏡間快門
旁軸機、以及FTb型單反機,都取得了突破百萬臺的銷量佳績,另外Canon
從六十年代開始在攝影器材之外拓展商用機器業(yè)務,積累的家底倒也還算
殷實。
不甘人后的Canon終于開始向?qū)I(yè)單反的全新高峰發(fā)起了沖擊,1971年,
老佳發(fā)布了它的第一部專業(yè)單反旗艦F-1,以及一大套完整的鏡頭和附件
系統(tǒng),咄咄逼人之勢畢現(xiàn)。
1976年,Canon又一馬當先,以AE-1將單反相機帶入了電子化的新天地,
并通過改進生產(chǎn)線,采用新材料(就是許多人所鄙夷的塑料啦
),引入
“價值工程”,出色地控制了成本。Canon A系列單反機以方便的功能、
合理的價格而空前暢銷,整個A系列產(chǎn)量超過八百萬臺,從1976到1984,
連續(xù)八年Canon單反相機銷量居于榜首,壓得其余各路英雄頗為郁悶。
對于攝影系統(tǒng)精髓所在的鏡頭群,Canon當然不遺余力,除了上面提過的
幾支綠圈和金圈,從1973到1978年間,老佳接連推出一堆令人眼花繚亂的
“牛頭”:
TS 35/2.8 S.S.C.——地球上第一支實用于135SLR的傾斜/移軸鏡頭;
FD 35-70/2.8-3.5 S.S.C.——地球上第一支實用于135SLR的廣角端達到
35mm的標準變焦鏡頭,也是一支具有大光圈、高素質(zhì)、近攝距……一系列
先進光學設計的變焦鏡頭,為此后眾多同類鏡頭的先鋒;
FD 24/1.4 S.S.C. Aspherical——實用于135SLR的最大口徑24mm鏡頭;
FD 85/1.2 S.S.C. Aspherical——實用于135SLR的最大口徑85mm鏡頭;
FD 24-35/3.5 S.S.C. Aspherical——實用于135SLR的最大口徑超廣角
變焦鏡頭(當時);
……
看看這些24/1.4、85/1.2,今天也有相同規(guī)格的L頭嘛……對,它們正是
今天的L頭在三十年前的先祖,我們不妨稱之為“先L頭”吧,不過紅圈,
直至此時尚未出現(xiàn)。
四、L、L、L
轉(zhuǎn)眼已是七十年代之尾巴,Canon的綠圈和金圈面世都已有了十年八載,
而且這些鮮艷的項圈也只是一現(xiàn)曇花,很快又銷聲匿跡。以Canon活躍的
性格,不再變出些新花樣來未免對不起觀眾。
于是,大路上忽然間冒出了頭纏紅巾的黑白三煞,呼啦啦扯起一面大旗:
L頭是我開,紅圈是我戴,要想從此過,大把買路財。
FD 300/4 L
FD 500/4.5 L
FD 800/5.6 L(此圖片實際為New FD 800/5.6 L)
這幾支長焦L頭都有一個共同特點:采用了特殊鏡片——螢石以及UD。
所謂UD,Ultra-low Dispersion,即超低色散鏡片,是Canon在螢石之后
開發(fā)出來、價格相對較低廉的特殊光學玻璃,作用與螢石類似,都是矯正
鏡頭的色差,使成像獲得出色的色彩表現(xiàn)。早先用黑白膠卷,鏡頭的色彩
表現(xiàn)問題被掩蓋了,在彩色膠卷逐漸大行其道的時候,色彩的還原和平衡
就成為了評價鏡頭素質(zhì)的一個重要指標。良好的光學結(jié)構(gòu)、螢石、低色散
鏡片、多層鍍膜,都是為鏡頭色彩表現(xiàn)立下汗馬功勞的大將。
說到這里,不順便吹吹Canon的50/1.4標頭未免過意不去了,雖然它一直
無緣頂戴紅翎,不過并不妨礙它的素質(zhì)和價值。
如今EF50/1.4U在各家的同類標頭中身價數(shù)一數(shù)二的高(前些年是最貴,
近來Contax推出N卡口50/1.4,價格蓋過了EF),因為Canon敢放出豪言:
俺這是標頭中的標頭。
50/1.4、50/1.8之類標頭采用的標準雙高斯結(jié)構(gòu),最初由光學巨人Zeiss
創(chuàng)立,這種四組六片對稱結(jié)構(gòu)的優(yōu)點是可對各種像差和色差做良好矯正,
具有很高的成像素質(zhì)。此后大家就在這個基礎上不斷地做改進,1968年,
老佳推出了FL 50/1.4 II,六組七片,改進的復雜化雙高斯結(jié)構(gòu),該光學
結(jié)構(gòu)幾乎就成為了此后日本各廠家的50/1.4的模范樣板,一直到今天。
FL 50/1.8 I結(jié)構(gòu)圖,四組六片,雙高斯結(jié)構(gòu),1964年
FL 50/1.4 II,六組七片,改進的復雜化雙高斯結(jié)構(gòu),1968年
New FD 50/1.4,1979年———EF 50/1.4 USM,1993年
(請對比以上幾支50/1.4的光學結(jié)構(gòu)圖,可見歷經(jīng)二三十年而未有多大的
變化。)
正是借助于良好的光學結(jié)構(gòu)和多層鍍膜,Canon的50/1.4從FD時代起,就
具有極佳的色彩還原和色彩平衡,不僅是自家鏡頭群的色彩表現(xiàn)的基準,
也成為國際色彩聯(lián)合會曾推薦的色彩還原參照鏡頭。
重新回到紅圈L頭上,1979年,Canon再次對鏡頭卡口做了些改進,F(xiàn)D升級
為New FD。關于老佳單反鏡頭卡口的演變,從最初的R,到FL,到FD,到
New FD,再到如今的EF,也是個值得聊聊的話題,以后有機會另外開帖。
這里只簡單說明,老佳手動單反的幾種卡口,R、FL、FD、New FD,雖然
有一些變化,但基本尺寸是相同的,都是外三爪插刀式,可以保證機鏡的
互換兼容。
在New FD時代,第一支紅圈L頭是New FD 24-35/3.5 L,也就是前面提過
“先L頭”FD 24-35/3.5 S.S.C. Aspherical的后繼版,特點當然也沿襲
前代——非球面,一片大大的、精細研磨的、非球面鏡片。
New FD 24-35/3.5 L,結(jié)構(gòu)圖和樣片:
審視一下這幾個領頭的紅領巾,不難看出他們已經(jīng)為加入L先鋒隊樹立了
資格標準:
A、對于廣角、以及中焦,球面像差是主要拖后腿的,所以L頭應該具有
精細研磨的非球面鏡片(隨著技術發(fā)展,包括但不限于研磨);
B、對于長焦,色散是重點問題,所以L頭應該具有螢石、UD、Super UD
之類的特殊鏡片。
當然啦,主要矛盾之外,廣角和中焦也不是不存在色散,所以現(xiàn)在超廣角
也開始加上UD鏡片,比如EF 16-35/2.8 L USM就同時具有非球面和UD:
(淺綠色為非球面,深綠色為UD)
而長定焦的像場均質(zhì)性比較好,倒還暫沒必要引入大口徑的非球面鏡片。
總而言之,言之總而,A、B這兩條L紅領巾入隊資格,自打二十多年前
確立以來,Canon就一直恪守,從未打破。
因為這兩條硬性標準,當初象New FD 400/4.5、New FD 600/4.5這種專業(yè)
大炮,再威猛都因為殼里沒有螢石和UD,Canon就堅決不給戴紅圈、標L。
后來Canon也學乖了,EF鏡頭凡是135mm以上長定焦大炮,統(tǒng)統(tǒng)采用螢石、
UD,好戴上紅圈、標上L。(近來出現(xiàn)的DO綠圈異類,后面另說。)
也是因為這兩條硬性標準,老佳的鏡頭中,有兩類始終無緣紅圈:一類是
魚眼,另一類是折反。魚眼這東東絕對是老尼強項,Canon一直做得不甚
賣力,折反倒在六十年代曾經(jīng)“喪心病狂”過一下子,不過進入EF以后,
魚眼只保留一支15/2.8,超聲波馬達也不給,折反干脆玩都不玩了。
在結(jié)束本節(jié)之前,對New FD L頭做一個小統(tǒng)計,紀念遠去的手動時代:
New FD 14/2.8 L
New FD 24/1.4 L
New FD 50/1.2 L
New FD 85/1.2 L
New FD 200/1.8 L
New FD 300/2.8 L
New FD 300/4 L
New FD 400/2.8 L
New FD 500/4.5 L
New FD 800/5.6 L
New FD 24-35/3.5 L
New FD 20-35/3.5 L
New FD 50-300/4.5 L
New FD 80-200/4 L
New FD 100-300/5.6 L
New FD 150-600/5.6 L
總數(shù):16
焦距覆蓋范圍:14mm-800mm
廣角:4
中焦:2
長焦:10
定焦:10
變焦:6
最大變焦比:6X(50-300/4.5L)
特殊功能L鏡頭:無
五、跨入新時代
1985年,Minolta α7000一聲炮響,為135SLR世界帶來了AF革命,舊世界
已經(jīng)被打破,一個新世界正蓬勃興起。
Canon自從76年推出了AE-1,在電子化單反機方面本來是開路先鋒,A系列
之后又推出自動化程度更高的T系列,但在AF研發(fā)方面卻似乎漫不經(jīng)心。
Pentax、Nikon在八十年代初期都有AF試驗機型,Minolta更是成為一體化
AF單反機的排頭兵,Canon隨即也推出了第一部AF單反機T80,但與α7000
同臺較量幾乎全方位落于下風,也就難怪α7000成為空前受歡迎的機型,
而T80成為老佳歷史上最慘敗、最短命的一部單反。
不過與T80配套推出的AC鏡頭倒值得注目,T80與三支AC鏡頭仍為FD卡口,
而且老佳此時已經(jīng)采用了鏡頭AF驅(qū)動方案,AC鏡頭內(nèi)置AF馬達,為此鏡身
還丑丑地鼓起一個大包,同時取消光圈手動調(diào)節(jié)環(huán)(但光圈縮放控制仍為
機械方式),多年之后回首這些特點,正是AF鏡頭的大勢所在。
另外有意思的,這三支AC鏡頭前端也都標有紅圈,不過,與L系列的紅圈
還是大相徑庭。
T80+AC35-70/3.5-4.5+AC75-200/4.5
其實,Canon當時在AF單反機上雖然有些漫不經(jīng)心,但對單反機的AF解決
方案還是一直都有自己的想法。早在1981年,老佳就發(fā)布過一款FD卡口、
內(nèi)置馬達的AF鏡頭,用在FD機身上可以實現(xiàn)AF功能:
New FD 35-70/4 AF
另在1982年,老佳還發(fā)布過一部帶有QF系統(tǒng)的AL-1,QF=Quick Focus,
這種“快速調(diào)焦”系統(tǒng)已經(jīng)具備了AF檢像系統(tǒng)的雛形,在反光鏡箱底部有
三組CCD進行相位檢測,再送CPU運算后,在取景器里通過三枚發(fā)光二極管
來指示焦點靠前、靠后、合焦。不過這個QF僅僅是起輔助作用,調(diào)焦動作
仍然要由人手來做,不能直接靠相機和鏡頭包辦AF。
由于T80的徹底失敗,Canon痛感這樣搞AF單反系統(tǒng)恐怕不是辦法,又硬著
頭皮推出了MF單反的終結(jié)者T90,據(jù)說T90本來也是要做成AF機的,但最終
還是含恨取消了AF系統(tǒng)。T90對于Canon、乃至整個單反相機領域都是一部
具有某種革命意義的機型,不過這個與以L頭為核心的本話題太遠了些,
不再多吹,推薦拜讀兩位老C家xitek和ejz的帖子:
Canon SLR外形設計的里程碑:T90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117363說說T90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44631緊隨Minolta之后,Nikon、Olympus也都推出了新一代的AF單反機。于此
AF大潮洶涌而來的風口浪尖之下,曾在電子化上遙遙領先而洋洋得意的
Canon幾乎面臨著不成功便成仁的艱難境地——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
春秋時楚莊王稱霸之前,聲稱自己乃如某怪鳥:“三年不飛,飛將沖天;
三年不鳴,鳴將驚人”,后來居然真被他做到了。而在兩年的沉寂之中,
Canon暗自調(diào)集了光學、電子、機械各路精英埋頭苦干,終于在1987年初
一鳴驚人,發(fā)布了全新的AF單反機——EOS650。
在EOS650的廣告語中,赫然寫著:Designed for the Future(為未來而
設計),這句話也確實不是胡吹大氣,兩年當中Canon臥薪嘗膽,為新的
AF單反系統(tǒng)做出了一個重大變革:改換卡口。
對于任何組合式的系統(tǒng),接口總是關鍵環(huán)節(jié),它制約著各部分兼容與否、
性能發(fā)揮、乃至整個系統(tǒng)的發(fā)展?jié)摿θ绾巍趯τ诳蓳Q鏡頭的相機,
當然也具有同樣的意義,遠的且不說,先來看看鏡頭最大光圈的問題吧。
為了說明問題,還要再引入一個概念——像面定位距,也稱卡口截距或者
法蘭焦距,細究起來這個定位距要分機身和鏡頭各自的,不過咱這兒不必
那么較真,把它們當成一回事兒好了:像面定位距等于卡口端面到焦平面
的距離。每臺機身上都有個一圈一杠的標志,那一橫杠就代表著膠片平面
位置,也就是鏡頭接上機身后的焦平面位置。
各家在設計鏡頭時,要保證對焦距離為無窮遠時的成像平面(焦平面)與
鏡頭卡口端面之間的距離是固定的,不論短焦長焦、定焦變焦什么鏡頭,
凡是自家同一卡口的,這個像面定位距都統(tǒng)統(tǒng)一樣。
好了,鏡頭的最大光圈就受制于這兩個參數(shù),一個是像面定位距,另一個
是卡口內(nèi)徑,從理論上:最大光圈上限=卡口內(nèi)徑/像面定位距。
現(xiàn)在拿具體例子來驗證一下:
前面提到過,老佳手動單反的幾種卡口,R、FL、FD、New FD,基本尺寸
是相同的,都是外三爪插刀式,內(nèi)徑為48mm,像面定位距為42.1mm。新的
EF卡口改為更大的內(nèi)三爪插刀式,扣除內(nèi)爪的尺寸,卡口有效內(nèi)徑仍然有
54mm,像面定位距44.2mm。另外作為對比,老尼F卡口是內(nèi)三爪插刀式,
扣除內(nèi)爪的尺寸,卡口有效內(nèi)徑44mm,像面定位距46.5mm。
EF鏡頭最大光圈上限=54/44.2=1/0.82
FD鏡頭最大光圈上限=48/42.1=1/0.88
F鏡頭最大光圈上限=44/46.5=1/1.06
當然啦,理論只是定下了一個高高的天花板,限制你所能跳的最高限度,
但實際上連這個天花板也是不大可能摸到的。所以——
最大光圈的FL、FD、New FD鏡頭:FL58/1.2、FD55/1.2、New FD50/1.2;
最大光圈的F卡口Nikkor鏡頭:58/1.2、50/1.2……
雖然理論上FD鏡頭可以達到f/1.0甚至更大的光圈,不過實際受種種限制
并沒有做出來,而與卡口內(nèi)徑較小、像面定位距較大的F卡口Nikkor鏡頭
一樣,最大光圈只做到了f/1.2。
而Canon新系統(tǒng)的EF鏡頭,為了展現(xiàn)一下新的超大卡口的威力,迅速發(fā)狠
搞出了一支EF 50/1.0 L USM,至今仍然是單反鏡頭中光圈最大的怪物,
作為一支標頭簡直變態(tài),體重近一公斤的大鐵砣,72mm的大眼睛(要知道
New FD 50/1.2 L不過52mm口徑),鏡頭后部兩側(cè)還特別收束尺寸,不然
換鏡頭的時候只怕都拿不穩(wěn)它。
其實對于EF卡口,大口徑尚且不是最重要的特點,EF卡口最重要最根本的
特點是——全電子化。
手動鏡頭與機身相連,少不了各種機械件,傳遞最大光圈、控制光圈收縮
等等,用久了難免有磨損。比如用在帶高速過片馬達的New F-1上,時間
長了金屬的光圈收縮桿都會被打出個凹坑,極端的甚至被打斷。而且隨著
自動曝光的發(fā)展趨勢,相機與鏡頭間的要傳遞的信號越來越多,機械連接
也變得越來越復雜。
特別對于采用機身AF驅(qū)動方案的鏡頭,還有更加突出的問題,機身AF馬達
必須通過連桿傳動給鏡頭對焦。這種方式的缺點,一方面連桿傳動會存在
虛位和磨損;另一方面,機身馬達輸出的扭矩范圍較為固定,啟停也不夠
非常迅速,馬達強勁的高級機身對焦驅(qū)動快、馬達弱的低端機身對焦驅(qū)動
慢,小鏡頭驅(qū)動起來有勁,驅(qū)動大鏡頭就相當費力。這就不象鏡頭內(nèi)置AF
驅(qū)動馬達,可以根據(jù)本鏡頭的情況靈活選用扭矩不同的馬達,達到盡可能
合理快速的對焦驅(qū)動,對于長焦大炮尤其顯著。
EF鏡頭采用鏡頭AF驅(qū)動方案,內(nèi)置AF馬達以及光圈控制馬達,與機身通過
全電子化的EF卡口連接,由八個電子觸點光速傳遞最大光圈、設定光圈、
對焦距離等等信息。
這就是EOS——Electro-Optical System——電子光學系統(tǒng)的真諦。
EOS,也恰巧是希臘神話中黎明女神的名字。
六、EF+L+USM+IS+……
1987年,EOS系統(tǒng)發(fā)布之后,由于EF卡口與FD不兼容,過去的眾多FD鏡頭
不能再沿用于EOS相機,為新系統(tǒng)開發(fā)高素質(zhì)的新鏡頭,提供一個完整而
強大的攝影系統(tǒng)就成為當務之急。
最省事的辦法當然是拿FD鏡頭改成EF卡口緊急應陣,老佳首先推出了一支
EF 100-300/5.6 L,光學結(jié)構(gòu)與New FD 100-300/5.6 L完全相同,含一片
螢石與一片UD,全焦段都保持了非常良好的光學表現(xiàn)。鏡頭內(nèi)置弧形對焦
驅(qū)動馬達與電磁光圈控制馬達,實現(xiàn)自動對焦與自動光圈控制。不過這支
鏡頭畢竟是個急就章,弧形馬達的對焦速度和吱吱聲音都還不夠爽,鏡身
做工和操作手感也令人頗有微辭。
(紅色為螢石,藍色為UD)
是年底,老佳又推出了一支全面對得起觀眾的鏡頭,EF 300/2.8 L USM。
光學結(jié)構(gòu)依然繼承FD,堅固的結(jié)構(gòu),精良的做工,一切都好得無可挑剔。
尤其叫人喜出望外的,這支鏡頭加了一樣東西USM——Ultrasonic Motor
——超聲波對焦馬達。
(紅色為螢石,藍色為UD)
未完待續(xù)……
今天就聊聊Canon的72mm EF鏡頭群。
口徑既然到了72mm了,其實也就開始過渡到EF鏡頭的精華部分了,從佳能現(xiàn)產(chǎn)鏡頭規(guī)格表中數(shù)了數(shù),一共有10款鏡頭口徑為72mm,除兩款變焦鏡頭外都為定焦, 2支為TS-E特殊用途手動鏡頭,除此兩款手動頭外,均為超聲波馬達鏡頭。其中更有6支為L鏡,支支精彩,嘆為觀止。下面就來一一見過:
首先是款大倍率變焦鏡頭
EF 28-200mm f/3.5-5.6 USM
視角(水平.垂直.徑向):65°~ 6° ? 46°~ 7° ? 75°~ 12°, 16片 / 12組,光圈葉片:6, 最小光圈:22 ~ 36, 最近對焦距離:0.45 m, 最大放大倍率:0.28 (at 200mm), 微型超聲波馬達, 鏡頭尺寸(mm):78.4 x 89.6, 重量:500g
這是一款變焦比達到7倍的普及型變焦鏡頭,主要是順應當年由騰龍興起的一鏡走天下的潮流推出的,由于規(guī)格和價格相對于騰龍、適馬的同類產(chǎn)品并沒有什么優(yōu)勢,此頭的銷量和論壇里的保有量都不大,沒有什么太大的影響。鏡頭第4片和第14片鏡片為非球面鏡,還有一款非超聲波馬達的版本,除馬達以外其余規(guī)格一致。這款鏡頭由于大變焦倍率的原因,鏡頭口徑為72mm,也是這十支鏡頭里最羸弱的一支了。
這第二支變焦鏡頭的售價與上一支相差不多,雖然長焦端比200mm略短,但是卻有了Canon當年的獨門利器,IS防抖技術,加之成像質(zhì)量出眾,因而成為眾多加入C門選手們的首選,這就是EF 28-135mm f/3.5-5.6 IS USM。
視角(水平.垂直.徑向):65°~ 15° ? 46°~ 10° ? 75°~ 18°, 16片/ 12組,光圈葉片: 6,最小光圈:22 ~ 36,最近對焦距離:0.5m,最大放大倍率:0.19 (at 135mm),環(huán)形USM,鏡頭尺寸(mm):78.4 x 96.8,重量:540g
這支鏡頭是壇子里談論得較多的佳能變焦鏡頭之一,前兩年可以說是連篇累牘,含有一片玻璃模鑄非球面鏡,內(nèi)對焦,全實時手動,成像質(zhì)量優(yōu)秀,價格適中。這款頭焦距合理,更加上具有IS,大大增加了此鏡適用范圍。此鏡廣角端畸變略大,長焦端解像力有所下降,做工和手感上也略遜一籌,但在此價格范圍內(nèi),性能還是相當出眾的。壇子里walker的帖子Canon EF28-135IS 相冊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136291淋漓盡致的展示了此頭的表現(xiàn),是一個吸毒的好去處。
下面就該說說定焦頭了,除特殊用途的那兩款以外,咱們從廣角開始一個一個來:
這頭一個就是EF 20mm f/2.8 USM
視角(水平.垂直.徑向):84° ? 62° ? 94° 11片/ 9組,光圈葉片:5,最小光圈:22,最近對焦距離:0.25m,最大放大倍率:0.14, 環(huán)形USM,鏡頭尺寸(mm):77.5 x 70.6, 重量:405g
這支鏡頭壇子談論得也較少,大概當初大多EF用家都在超廣角上選擇17-35/2.8的居多。我倒是和此鏡擦肩而過,當初托xitek幫忙在南寧買一支二手的,可惜他老人家騎摩托飚車把腳崴了,等他傷愈,鏡頭已經(jīng)被別人搶先了。L 此鏡對焦快速,采用了浮動鏡片的后對焦方式,畸變和玄光控制的都相當不錯,成像質(zhì)量相當優(yōu)異,只是價格略高一點,不然當初早就吃進了?,F(xiàn)在APS幅面的DSLR橫行,此鏡頭折算成32mm的廣角,高不高,低不低,加上17-40/4L的上市,也就失去了寵愛。
接下來出場的才是72mm EF鏡頭的重頭戲了,接連5支L鏡。
第一個上場的是在xu88同學大力鼓吹下目前風頭正勁,火爆鏡頭論壇的當紅小生EF 35mm f/1.4L USM
視角(水平.垂直.徑向):54° ? 38° ? 63°, 11片/ 9組,光圈葉片:8 ,最小光圈:22,最近對焦距離:0.3m,最大放大倍率:0.18, 環(huán)形USM,鏡頭尺寸(mm): 79.0 x 86.0,重量:580g
哇,這支鏡頭可就厲害了,咋個厲害法?她是該焦距目前眼睛最大的AF鏡頭,第9片鏡片為精細研磨的非球面鏡,極好的矯正了球差和變形。最大光圈時焦內(nèi)銳利,焦外背景虛化自然朦朧,極其漂亮,弱光條件下能極好的捕捉到現(xiàn)場的氣氛,浮動對焦系統(tǒng)保證從最近對焦距離到無窮遠均有優(yōu)秀的畫質(zhì)表現(xiàn)。對焦時前鏡片不轉(zhuǎn),方便使用濾鏡,全實時手動,做工精良,L級就是L級。說她是佳能除長焦距大炮以外的又一款獨步江湖的利器,一點也沒有夸張的成分,就是老對手Nikon的用戶,對此頭也沒有脾氣。想中毒的泡菜,請往xu88的坑里跳吧
佳能精品鏡頭 EF 35/1.4 L 實拍貼圖區(qū)
http://xitek.travel.sohu.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229879真是重量級選手一個接一個啊,剛剛送走了35/1.4L,就又殺過來一個眼睛更大更猛的,EF 85mm f/1.2L USM
視角(水平.垂直.徑向):24° ? 16° ? 28°30´, 8片/ 7組,光圈葉片:8,最小光圈:16,最近對焦距離: 0.95m,最大放大倍率:0.11, 環(huán)形USM,鏡頭尺寸(mm):91.5 x 84.0,重量:1,025g
此頭出身不凡,大光圈人像是她的專長,憑借著85mm焦距同類鏡頭中的超大口徑,配合一枚用于校正球面像差的精細研磨型非球面鏡片,兩枚高折射鏡片,以及浮動鏡片機構(gòu),使此鏡的表現(xiàn)出神入化。即使在F1.2全開光圈的條件下,銳利出眾的結(jié)像,優(yōu)美夢幻的背景虛化,使其在女性人像和服裝攝影上占有份量極重的地位,和135mm/2L以及200mm/1.8L并稱為時裝人像攝影看家利器,為廣大人像服飾攝影師所推崇。此鏡推出很早,現(xiàn)在雖然成像依舊優(yōu)秀,但隨著DSLR的普及卻也逐漸暴露了原來在膠片相機上不存在的問題,加之USM馬達為早期版本,AF速度頗慢,是到了升級換代的時候了。Canon目前已經(jīng)停產(chǎn)這款鏡頭,后續(xù)版本如何,還要拭目以待。想看此頭人像表現(xiàn)的,請移步到奧琴和LM1962XP的毒貼:
《用佳能數(shù)碼單反學攝影、交作業(yè)》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195130《看Canon 10D和EF85mmF/1.2L的表現(xiàn)》
http://forum.xitek.com/showthread.php?threadid=208774既然前面提到了時裝人像必備利器中的135/2L,那下面來的就是這款鏡頭
EF 135mm f/2L USM
視角(水平.垂直.徑向):15° ? 10° ? 18°,10片/ 8組,光圈葉片:8,最小光圈:32,最近對焦距離:0.9m,最大放大倍率:0.19, 環(huán)形USM,鏡頭尺寸(mm):82.5 x 112.0,重量:750g
這支鏡頭也是好的沒得說的EF鏡頭,85-135mm本來就是人像攝影常用的焦距,這支鏡頭與85/1.2L配合起來可謂是能進能退,相得益彰。由于焦距略長,具有F2的超大光圈,而且配合環(huán)形超聲波馬達帶來的飛快的對焦速度,所以這支鏡頭更適合室內(nèi)運動攝影,特別像T臺表演之類的走秀。采用兩枚UD鏡片,有效的矯正色像差,和上面兩款L頭一樣,除焦點處成像銳利,背景虛化亦非常迷人,能配合1.4X和2X的增倍鏡,成為更長的望遠鏡頭。鏡身修長,勻稱,造型優(yōu)美,手感極佳。更難能可貴的是,此鏡雖為L中的L,但售價卻很平,惹得不少EF甚至非EF用家心癢難耐,更加上網(wǎng)絡上毒品不斷(本壇Xu88乃其中大毒梟之一),竟搞得市面新品脫銷,二手價格堅挺,眾多愛好者欲購不得,可著實笑壞了Canon和銷售商家。本頭萬惡毒源,當推xu88此貼:
佳能靚鏡 EF135/F2 L 實拍貼圖區(qū)
http://xitek.travel.sohu.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196444俗話說酒過三旬,菜過五味,這談著談著就到了精彩處,剛剛幾款人像劇毒剛剛放過,這邊廂就殺出來一個身懷絕技的主,EF 180mm f/3.5L Macro USM
視角(水平.垂直.徑向):11°25´ ? 7°40´ ? 13°40´, 14片/ 12組,光圈葉片:8,最小光圈:32,最近對焦距離:0.48 m,最大放大倍率:1.00, 環(huán)形USM,鏡頭尺寸(mm): 82.5 x 186.6,重量:1,090g
微距本身就無弱旅,更何況一款L級別的微距呢?此頭具有三枚消除色差的UD鏡片,配合浮動鏡片機構(gòu),從無窮遠到最近0.48m的1:1微距攝影都有不俗的表現(xiàn),成像極其鮮銳、細膩,單看看她的MTF圖就足以令人瞠目了。環(huán)形USM本身的特性在微距鏡頭上得以更上層樓,皆因FTM全實時手動在微距攝影上帶來的巨大便利。可嘆的是此頭價格不菲,加上重量不輕,AF對焦因行程長而顯得速度慢,手持拍攝頗受局限,除微距題材外用途不廣,所以用家數(shù)量不多,可嘆。
下面粉墨登場的是EF 200mm f/2.8L II USM
視角(水平.垂直.徑向):10° ? 7° ? 12°,9片/7組,光圈葉片:8,最小光圈:32,最近對焦距離:1.5,最大放大倍率:0.16, 環(huán)形USM,鏡頭尺寸(mm): 83.2 x 136.2,重量:765g
Canon有兩個200mm焦段的鏡頭太出名了,一個是小白,早些年一提Canon就先想到了小白,因為她實在是又出色又實用的EF鏡頭,另一支就是夢幻中的200/1.8L,她太夢幻了,以至于除了在器材展會上能有機會對她上下其手以外,平時幾乎沒機會一睹芳顏。結(jié)果這支200/2.8L就整天生活在這兩兄弟的陰影下,默默無聞。其實這是一款相當不錯的L頭,況且要價不高,只有5、6千塊。相對于200/1.8L更注重大口徑而言,這款鏡頭更注重的是機動性,個頭不大,重量不多,含有兩枚UD鏡片,采用后對焦方式,描寫力相當優(yōu)秀,同時背景虛化也相當精彩。做工不錯,外觀也漂亮,真的是一點也不顯山不露水,頗有秀外慧中的氣質(zhì)。壇子里談論此頭的帖子不多,有兩個貼圖區(qū),一個已經(jīng)關閉。
canon EF200/2.8 L II 貼圖區(qū)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205137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232896最后上來的是兩個異類,佳能的TSE移軸鏡頭
TS-E 24mm f/3.5L
視角(水平.垂直.徑向):74°~ 53° ? 84°(without tilt or shift), 11片/ 9組,光圈葉片:8, 最小光圈:22, 最近對焦距離:0.3, 最大放大倍率: 0.14, 鏡頭尺寸(mm):78.0 x 86.7, 重量:570
TS-E 45mm f/2.8
視角(水平.垂直.徑向):44°~ 33° ? 51° (without tilt or shift), 10片/ 9組,光圈葉片: 8, 最小光圈:22, 最近對焦距離:0.4,最大放大倍率:0.16, 鏡頭尺寸(mm): 81.0 x 90.1, 重量:645
這兩款移軸鏡頭售價不菲,用途特殊,適合建筑攝影,以及需要控制景深的情況(比如靜物攝影)。其中TS-E 24mm包含了一片研磨型非球面鏡,并采用了鏡片浮動對焦機構(gòu),良好的矯正了像差,因而成為L鏡。TS-E 45mm則采用后對焦方式。本壇中擁有或用過此類鏡頭的了了可數(shù),小西應該算是對此類鏡最有發(fā)言權的。
鏡頭選擇:Canon EOS篇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 ... 7&pagenumber=14寥寥數(shù)言,怎能說盡其中滋味?這EF鏡頭群的話題怕還要慢慢品來。
[geforcemx 編輯于 2004-08-13 11:44]
[2004-08-13 13:30 補充如下]
既然缺席了兩個重量級選手,那當然要把她們補充進來,這兩個鏡頭都是L鏡,但是已經(jīng)停產(chǎn),所以在Canon的現(xiàn)產(chǎn)鏡頭列表中沒有找到。
這第一個就是“標王”,嘿嘿嘿,可不是央視的廣告標王,是正正經(jīng)經(jīng)的EF標頭大光圈王。EF 50mm f/1.0L
視角(水平.垂直.徑向):40°?27°?46°, 11片/ 9組,光圈葉片: 8, 最小光圈:16, 最近對焦距離:0.6m,最大放大倍率:0.11, 鏡頭尺寸(mm): 91.5 x 81.5, 重量:985g
她包含了2片大口徑研磨型非球面鏡,4片高折射光學鏡片,采用浮動鏡片機構(gòu),知道為什么這枚鏡頭那難以令人承受的售價來源了吧。顯然,光圈最大1.0是這支鏡頭最大的賣點,在非常暗弱的光線條件下,這款鏡頭將如實地再現(xiàn)現(xiàn)場光線。但是在最大光圈條件下,此鏡頭的焦外成像有些難看,而且鏡頭份量極重,價格又非常昂貴,所以此頭的象征意義更大于其實際的銷售意義。本壇就有此鏡的貼圖區(qū)
EF50mm/1.0貼圖區(qū)
[url]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219270[/url]
EF 35-350mm f/3.5-5.6L USM
視角(水平.垂直.徑向):54°~6°?38°~4°?63°~7°, 21片/ 15組,光圈葉片: 8, 最小光圈:22~32, 最近對焦距離:0.6m(135mm),最大放大倍率:0.25(135mm), 鏡頭尺寸(mm): 85 x 167.4, 重量:1385g
這是一支劃時代的10倍變焦L鏡,含有兩片UD鏡片,以去除色散。如此大焦距倍率,還能保證相當不錯的成像質(zhì)量,不愧為L鏡。采用后鏡組對焦方式,配合環(huán)形USM馬達,實現(xiàn)超靜音高速對焦,對于其焦距范圍來講,此鏡重量并不大,配合高速膠卷,足以手持拍攝,固受廣大新聞記者喜愛,也稱其為記者頭。此鏡在135mm處,最近對焦距離僅為0.6m,相當神奇,可以進行放大倍率為0.25倍的特寫攝影。目前此鏡的換代產(chǎn)品EF 28-300mm f/3.5-5.6L IS USM已經(jīng)上市。本壇大毒草xu88另一貼圖區(qū):
佳能大變焦 EF35-350/3.5-5.6L 實拍貼圖區(qū)
http://xitek.travel.sohu.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218759[2004-08-15 12:04 補充如下]
EF 80-200 f/2.8L
視角: 30°~12°,
16片/ 13組,光圈葉片:8,最小光圈:32,最近對焦距離:1.8m,最大放大倍率:0.13,
AFD馬達,鏡頭尺寸(mm): 84×185.7,重量:1330g
這支鏡頭綽號老黑,是CanonA1的最愛,是gingko的夢中情人。下面是CanonA1對此頭的評價:
EF80-200/2.8L這個頭我是非常推薦的, 這只頭的解像力比XB,XBIS高, 雖然不是USM但對焦一點也不慢, 配合現(xiàn)在的DLSR比如10D對焦非常準(有傳言XB,XBIS有的和10D,300D配合對焦有問題, 不知真假) 這個頭的另外一個特點就是它的色彩和成像比較厚重(有FD的味道)設計偏暖(有人說發(fā)黃)拍人像很受歡迎. 其實, 偏暖是當時哪個年代的特點, 人像攝影師喜歡暖調(diào)點, 那時候的風光攝影師也喜歡暖調(diào)的, 好多風光攝影師喜歡人加CLP+暖鏡以至于后來好多專業(yè)filter制造商還專門做了WARM CPL. 現(xiàn)在好多喜歡中性甚至冷調(diào)的,所以后來的XB,XBIS, XXB都該中性設計了, XXB還有點偏冷捏再加上XXB的高反差其成像特點比較象尼康! 老黑因為是72的口徑所以在全開時候在FC上有點暗角,這個在1.6X的機子上完全消失. 另外它的變焦環(huán),手動對焦環(huán)手感比XB,XBIS和XXB差一點. 由于是老款了, 所以二手的價格相對新款要合算的多, 但花<1/2的價格買到同樣專業(yè)的L頭光學甚至還要好一些, 如果碰到成色好的我實在想不出不拿下的理由!!!
FD美玉可不少,廣角推薦先兩支——
FD 28/2 SSC
FD 35/2 SSC
不過癮還有兩支——
New FD 14/2.8 L
New FD 24/1.4 L
標頭便宜大碗味道佳——
FD 50/1.4 SSC
New FD 50/1.4
中焦美人翹首盼——
New FD 85/1.2 L
New FD 85/1.8
New FD 100/2
New FD 135/2
個個花枝招展惹人憐,尤其第一位肥環(huán)JJ,強烈推薦給la哥,上了若有啥
不滿意,盡管拿她來砸咱好了。
Canon MP-E 65/2.8 Macro鏡頭
作者:Xitek 發(fā)表時間:2002年2月2日
Canon MP-E 65/2.8 Macro是1999年9月面世的,是一直專門用于微距攝影用的MF鏡頭,其鏡頭卡口為EF,用于Canon EOS系列SLR,放大倍率從1:1到5:1。
該鏡頭的規(guī)格指標為: 光學結(jié)構(gòu)
10片/8組
最小光圈
f/16
對焦距離
0.243 ~ 0.313 m
驅(qū)動馬達
無(MF)
光圈葉片數(shù)
6片
濾鏡直徑
58 mm
尺寸(DxL)
81 x 98 mm
重量
710 g
廠家推薦價格
138,000日圓
光學結(jié)構(gòu)
MTF曲線
該鏡頭的鏡身全部采用金屬制造,由于是MF鏡頭,沒有內(nèi)置驅(qū)動馬達。MF手感很順滑。在1:1狀態(tài)時,鏡身最短,為98mm;而在5:1時,鏡身最長,月228mm,長度變化為130mm!
前三組采用浮動結(jié)構(gòu),參與調(diào)焦,采用了一片UD玻璃鏡片,用以消除在大倍率微距攝影中容易出現(xiàn)的色散。
該鏡頭配有可拆卸的B型黑色三腳架接環(huán)Ring B(B),其實這個接環(huán)與EF 100-400/4.5-5.6L USM IS用的B型白色三腳架同一規(guī)格,可以互換使用,區(qū)別只是顏色而已。
與EF 100-400/4.5-5.6L USM IS的外形比較 在鏡身上印有黃色放大倍率字樣、白色的鏡頭前工作距離字樣(mm)、綠色的鏡頭前工作距離字樣(inch)。
由于在5:1時放大倍率特別大,該鏡頭的使用也是不容易的,對三腳架的要求也是很嚴格的,稍有震動,影象就有可能模糊,如果沒有足夠的耐心,很難用好這鏡頭的。 下面是廠家公布的景深范圍(單位為m,其中D = 鏡頭前端工作距離): D
f/2.8
f/4
f/5.6
f/8
f/11
f/16
0.243
0.396
0.560
0.792
1.120
1.584
2.240
0.238
0.148
0.210
0.297
0.420
0.594
0.840
0.253
0.088
0.124
0.176
0.249
0.352
0.498
0.285
0.062
0.088
0.124
0.175
0.247
0.350
0.313
0.048
0.067
0.095
0.134
0.190
0.269
1、工作距離:對于MP-E65而言,按平常的最近對焦距離的概念理解意義不大,廠家公布的對焦距離(即膠片平面到被攝體的距離)為0.243m~0.313m,但是關鍵的參數(shù)是鏡頭前端的工作距離,也就是鏡頭前端到被攝體的距離。根據(jù)鏡頭上的標識,工作距離為: 放大倍率
1X
2X
3X
4X
5X
工作距離(W.D)
101mm
63mm
51mm
44mm
41mm
超出此范圍是無法合焦的。 2、有效光圈:雖然MP-E65的標稱最大光圈為f/2.8,但是這個光圈在1X時才是有效光圈,在其他倍率下,有效光圈降低,其原理類似于普通鏡頭+接圈。從該鏡頭的光學結(jié)構(gòu)圖來看,在1X以外的位置上,相當于在兩個光學組中間加入接圈,放大倍率可以大幅度地提高的。比如同時使用增距鏡和接圈,如果連接順序為:機身+增距鏡+接圈+普通鏡頭,其放大倍率要比機身+接圈+普通鏡頭/機身+接圈+增距鏡+普通鏡頭都要大。 由于手中暫時沒有測光表,只能按EOS 1V的顯示來測量一個大概的參數(shù)(1/3EV顯示),對著一個均勻的發(fā)光物體,光圈都設定為f/2.8,在不同的放大倍率下的快門速度為: 放大倍率
1X
2X
3X
4X
5X
快門速度
1/5000s
1/2500s
1/1250s
1/800s
1/640s
老黑/LH的吸毒貼在這里:
1. SIMDC的<<黑色貴族--EF80-200/2.8L>>很毒, 里面的片片你看完后走不出七步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2214582.gingko去年主動要求吸毒的貼<<Canon-A1兄請進,給俺放點10D+ef80-200/f2.8的毒吧>>里面有討論,測試和我的一些樣片, 這些片片不是很毒但是配合EOS10D拍的對有DLSR想上這個頭的有參考意義.
http://www.xitek.com/forum/showthread.php?threadid=1904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