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奉陵軍節(jié)度使劉祜家族墓地1—3號墓發(fā)掘報告---作者:邵國田
內(nèi)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1期第1-38頁
1995 年秋,四家子鎮(zhèn)閆杖子村農(nóng)民挖水土保持坑時,于村北的羊山南坡發(fā)現(xiàn)了遼代壁畫墓 3 座,立即派人到旗博物館報告。旗博物館經(jīng)請示文化廳文物處同意后,于 8 月28 日開始,至 9 月 30 日結(jié)束,對這 3 座墓進行了搶救清理,并對保存較好的 1、3 號墓的壁畫進行揭取。
現(xiàn)將這次清理的主要收獲簡報如下:
一、地理位置及墓葬分布
閆權(quán)子村位于敖漢旗新惠鎮(zhèn)之南約 60公里。這里是燕山余脈——努魯兒虎山脈南麓的高山區(qū),村之北約 1 公里處有一道東西走向的大山,當?shù)胤Q之為羊山。羊山突兀而起,坡陡而險峻,南、北兩側(cè)均為峭壁,山之北有一條從東北向西南流去的小河,至牛夕河村匯入大凌河的一大支流。山之南的峭壁下為緩坡,山之東西兩側(cè)伸出兩個山腿,形成椅子圈形的屏障,墓地就座落在這椅子圈形的山洼之中(圖一)。
圖一 羊山墓群位置圖
在東西寬約 150 米、南北長約 200 米范圍內(nèi)均有墓葬發(fā)現(xiàn)。墓地東西兩側(cè)有較大的沖溝,西側(cè)過了沖溝的山腿緩坡上也是一處遼代墓地,已破壞 3 座。在東側(cè)山腿再往東的另一處較小的山洼中也有墓葬發(fā)現(xiàn),并出土了一批銅錢,最晚的一枚為元代“至元通寶”,這處墓地應為元代墓地。這樣看來,山之南分布著三處墓地,其時代為遼、元兩代。在大山洼的遼代墓地上,有現(xiàn)代墳數(shù)十座,將整個墓地占去大半,尤其是山洼的中心位置,布滿了現(xiàn)代墳。清理的 3 座墓,位于墓
地的西北部,從農(nóng)民挖出的密集樹坑觀察,再往西很少見墓葬分布。
清理的 3 座墓(分別編號為 ASYM1、ASYM2、ASYM3)基本是東北—西南向排列,前后為兩排。1 號墓位于最南側(cè),2 號墓位于 1 號墓之東北,兩墓室相距 19 米(以兩墓的墓室最近的邊緣算起), 3 號墓位于 2 號墓之西北,兩墓相距約 6 米。在 3 號墓之東約 12 米有一座墓被盜掘;在 2 號墓之東約10 米處也有一座墓被盜掘,采集了尚能復原的刻花白瓷盤 1 件。另在墓地的東部也有 2座被盜掘的磚室墓(圖二)。
圖二 1-3號墓位置
二、墓葬結(jié)構(gòu)
3 座墓的規(guī)模和形制各不相同,現(xiàn)逐一介紹如下:
(一) 1 號墓
由主室、甬道、墓門、天井、斜坡墓道五部分組成。墓室為磚砌圓形穹窿頂,穹窿頂已大部分破壞掉,只剩下 3—4 層磚,直壁由底至頂向內(nèi)傾斜。墓室東西徑長 3.44、南北徑長3.3、殘高(含部分穹窿頂)約 1.7、壁厚0.36 米。墓室底部平鋪一層長方磚。甬道高1.54、寬 0.94、進深 0.9 米。門影作上部距地表高約 4.5 米。正中用磚砌半浮雕式假門框,外框外邊另畫黑框,內(nèi)邊涂紅色,門墩及門檻全涂紅,門簪外邊畫黑框內(nèi)涂藍,內(nèi)框涂紅并留內(nèi)白邊,外框外地彩畫卷云紋花邊,假門上涂紅并畫出四排門釘(圖三,1),
圖三
在西側(cè)近內(nèi)側(cè)的上部磚砌半浮雕式豎欞假窗,均施色,窗欞為紅色,外框外邊黑色,內(nèi)邊紅色,內(nèi)框內(nèi)側(cè)留白邊,外涂紅色(圖三,3)。墓室前為磚砌券頂甬道及門影作。甬道高 1.54、寬 0.94、進深 0.9 米。門影作上部斗樓多已破壞,只殘存局部,當為三朵一斗三升的仿木結(jié)構(gòu)的斗棋。門外兩側(cè)的壁上砌出邊框并涂紅,在框兩側(cè)的上部各畫出黑邊紅框豎欞假窗(圖三,2)。
門前為天井,平面呈梯形,東、西壁及南壁均在挖出的生土壁面上再抹泥障和白灰面,北壁長 2.9、南壁長 2.6、南北寬 1.5 米。天井前為斜坡墓道,長 6.6、寬 1.2 米,方向200(圖四)。
圖四 1號墓剖面圖
(二) 2 號墓
圖五
由主室、甬道、墓門、天井和斜坡墓道五部分組成。主室為磚砌八角形穹窿頂。墓頂已大部分殘缺。墓室內(nèi)鑲有木槨,由木板相互卯合而成,每塊木板寬 0.18~0.2 米,厚約 0.1米,清理時木槨只存直壁部分(圖五,2)。墓室的八個邊長度不等,北壁長 2 米,東、西兩壁長 1.8 米,其余各壁長 1.5~1.7 米不等。東西、南北對邊寬 4 米。直壁高 1.2 米,墓底距地表高約 4 米。墓底平鋪一層方磚。
墓室前為磚砌券頂甬道,寬 0.94、高1.04、進深 0.75 米。墓門兩側(cè)砌出半浮雕豎欞假窗(圖五,3)。門上方有兩個突起的花瓣形門簪,再上為三朵仿木結(jié)構(gòu)一斗三升的斗拱,保存較好的有兩朵,斗拱間和斗拱上均用紅、綠兩色彩繪,斗拱以上殘缺(圖五,1)。門前為天井,平面呈梯形,南壁長 4、北壁長4.5、寬 1.25 米。天井前為斜坡墓道,長9.75、寬 1.04 米,方向 208(圖六)。
圖六 2號墓剖面圖
(三) 3 號墓
圖七
由主室、甬道、天井、斜坡墓道等部分組成。墓室為磚砌方形攢尖頂,頂部已殘缺。
室內(nèi)邊長 3.05~3.24 米,直壁高 1.3 米。墓底平鋪一層磚。墓室前為甬道和門影作(圖七,1)。券頂和門影作已大部分破壞掉,只存局部。甬道高 1.2、寬 0.88、進深 0.74 米。墓門前上方
為磚砌仿木結(jié)構(gòu)的斗拱,從下向上第一層為突起的一道橫額,額上為斗拱,再上又出一排小斗拱托檐,檐上出圓形椽,椽上承檐,檐上又出方椽,再上又托檐,椽和斗拱均涂紅色(圖七,2)。
天井平面呈梯形,北壁長 3.2、南壁長 3.南北寬 1.2 米,東、西及南壁均為挖生土壁抹泥障和白灰面。墓道通長 9 .6、寬 0.85 米,方向 211°(圖八)。
圖八 3號墓剖面圖及墓道東道出行圖
三、葬式及出土文物
圖九 1號墓出土陶瓷器
3 座墓均未設棺床等葬具,也未見骨架,只是在墓底北側(cè)的中部發(fā)現(xiàn)成片的骨灰,由此可以斷定,這 3 座墓均為火葬墓;骨灰盒可能是木質(zhì)的,已朽不存。
清理中發(fā)現(xiàn)這 3 座墓的墓頂均屬早期塌陷,可能早期均被盜掘過,又加之近年的破壞,故出土隨葬品很少,而且多集中出土于手指抹痕,底部有同心圓刮痕。口徑 20.8、底徑 6.3.高 8.4 厘米(圖九,3)。M1:3,米黃釉泛青,半釉,外壁未掛釉處殘存紅色顏料,內(nèi)底及壁存有四個墊渣痕,釉有小開片,底殘缺。口徑 25、殘高 7 厘米(圖九,2)。陶罐口沿 2 件。泥質(zhì)灰陶。M1:5,盤口外疊唇,內(nèi)外壁均殘留有紅顏料(圖九,4)。M1:4,直口外卷沿,沿外壁有戳刺小坑紋(圖九,5)。
以上的陶、瓷殘器均出土于天井及墓道的底部,從殘存的顏料得知,這些器物是在彩繪壁畫時所使用的,應是儲存和調(diào)顏料的器血。
(二) 2 號墓
圖一O 2號墓出土瓷器
出土有瓷器,石經(jīng)幢和墓志一盒。瓷器共5 件。分碗、盤兩類,均為刻花定瓷和印花定瓷,均出土于墓室近底部的淤土中。由于基頂塌陷已將這些瓷器砸成碎片,位置也難以確定。現(xiàn)分述如下:
菊花粉定小瓷碗 2 件。形制相同。M2:4,六瓣花口,淺腹小底。釉淺色,外壁釉有刷痕。內(nèi)壁從底向口印出絲狀菊花紋,底印花蕊??趶?12.6、底徑 3.6、高 3.2 厘米(圖一O,2)。
白釉刻花瓷碗 1 件。M2:1,六瓣花口,小底矮圈足,圈足底有旋削痕并露出白瓷胎,外壁有竹刷痕。內(nèi)壁近口沿劃一道弦紋,壁及底刻出變形荷花三朵及荷葉一片,莖到卷草折枝狀,線條十分流暢。全釉,釉略泛黃色??趶?21.1、底徑 6.6、高 6.2 厘米(圖一O,1)。
白釉刻花瓷盤 2 件。M2:3,六瓣花形口,折腹,矮圈足。內(nèi)壁近口沿處刻一道弦紋,壁至底刻三朵變形荷花,下為荷葉,校蔓呈卷花狀,雙線刻劃,線條流暢。高 5、口徑19.6、底徑 6.5 厘米(圖—O,3)。石經(jīng)幢1 件。由座、幢、蓋等組成。均出土于距地表 1 米余深的盜孔回填土中。除底座保存較完整外,其余均已打碎不全?,F(xiàn)
分述如下:
底座,出土于墓室前的回填土中(圖一一)。八角形,淡灰色砂巖刻制而成。正中穿一孔,上下面與孔壁留有鑿刻痕跡。上面邊緣出兩層沿后呈鼓斜面,刻出半浮雕蓮花紋,每邊正中為半朵仰蓮,每角為半朵覆蓮。側(cè)面每面有寬邊框,內(nèi)刻半浮雕花紋,十字形花瓣與菱形花瓣相間,花瓣兩側(cè)各出三片葉子。
圖一一 2號墓石經(jīng)幢底座
刻制細膩,刀工流暢。對邊寬 86、厚 19.6、孔徑 20 厘米。(圖一二,1)。
經(jīng)幢,已殘碎不能復原,出土于坐下邊的回填土中,插入座中孔的一端尚存。青灰色玄武巖刻制而成,石質(zhì)堅硬而細膩。八面均陰刻梵字經(jīng)文,橫行排列。上下兩端均刻有一道花邊,為陰刻兩道細線,兩線間剔出上下斜向排列的云朵。字刻得十分規(guī)范,排列緊密,行間有后刻的細線,其中較大的一片刻一“天”字(圖一二,4)。
經(jīng)幢蓋,分上下兩部分,均出土于回填土中,只存局部。為灰色細砂巖刻制而成,中穿圓孔。下蓋的上部邊角刻圖案化獅面,半雕式,面目猙獰。兩獅面的上部左右相間刻出半浮雕式圓形火焰紋和菱形十字花瓣紋。
圖一二 2號墓出土石經(jīng)幢
下部有兩層石刻:表層為綬帶紋,每條帶打三個花朵,每節(jié)下垂一串聯(lián)珠端加穗帶;底層為打褶的帷幔(圖一二,3)。下層蓋對邊寬 62、厚 17.2、孔徑 8.8 厘米。上蓋圓雕成一朵盛開的仰蓮,底部刻出八角形邊,邊向上刻花托,再上為兩層蓮花瓣,上層的花瓣間出蓮籽。對邊寬 45、通厚 19、孔徑 8.9 厘米(圖一二,2)。
墓志一合。出土于墓室底部的中軸線近墓門一側(cè)。由于墓頂塌陷,志與蓋均被砸裂。
墓志和蓋均為灰綠色砂巖刻制而成,正方形,邊長 85 厘米。蓋為覆斗形,四斜面陰刻盤坐的十二生肖像,頂面邊陰刻出雙線邊框,內(nèi)刻纏枝花紋。厚 11、側(cè)邊厚 4 厘米(圖一三)。
圖一三 墓志蓋
志厚 12 厘米(圖一四),陰刻漢文楷書計35 行,頂行 36 字,共 1167 字。志文見《劉祜墓志》考略附。
圖一四 墓志
(三) 3 號墓
出土的隨葬品有瓷器、三彩釉陶器、骨梳、石壺等,多不能復原?,F(xiàn)分述如下:
瓷罐 1 件。M3:3,直口外侈,平肩直腹,近底斜收?;姨ヂ燥@黃色,半釉,外壁釉為乳白色,有細開片,內(nèi)壁釉為茶色,內(nèi)底部有四個支釘墊渣痕。外壁露胎并有旋削痕。高 14、口徑 10.8、底徑 7 厘米(圖一六,8)。八棱刻花白瓷執(zhí)壺 2 件。M3:1,小口、圓肩、短流,口、底的八面均壓印出卷草花紋,灰白胎較堅硬。全釉,白釉略泛青,釉色光亮。腹內(nèi)壁有制胎時手抹形成的瓦棱痕。腹部外壁花紋分上、下兩部分。下腹部為盛開的半浮雕牡丹花,中層較大,上、下兩層較小,中、下兩層每片花瓣的背面又刻劃出十分細膩的牡丹花葉紋。上層小花瓣背面上刻出卷草紋,花瓣之間出蕊。上腹部的棱角處壓出三個凸棱線,每面刻出一枝牡丹花,枝是由左上角伸出向下變曲,上彎處出一花蕾,下彎處一朵盛開的花朵,其余空地是葉子,花、枝、葉均凸出。近沿又加雙層花葉紋。壺柄為雙層貼塑而成,每層為三根細扁的瓷條中間聯(lián)以似云朵的小瓷餅,外層中間一條又加雙層,上面另加小餅,雙層至上端分離成扁桃形,上端與壺壁聯(lián)接處為五棱體柱。通高 15、口沿對邊寬 3.4、底邊寬 8 厘米(圖一五)。另 1件較小,不能復原,上部每面刻出蕉葉紋。
圖一五
白釉瓷碗 2 件。M3:5,淺腹弧壁?;野滋?白釉略泛黃。內(nèi)有支釘墊渣痕,外底部未掛釉。高 5.5、口徑 21、底徑 6.8 厘米(圖一六,4)。M3:4,灰胎掛白衣,半釉,內(nèi)壁近底有墊渣痕。高 3.3、口徑 10.5、底徑 3.9 厘米(圖一六,5)。
圖一六 3號墓出土器物
瓷盒蓋 1 件。M3:7,白瓷胎,乳白釉,口沿處未掛釉。直徑 7.8 厘米(圖一六,1)。影青瓷碟 1 件。M3:8.口沿外侈,無足,不能復原。白瓷胎,白釉泛青,釉較厚處顯天藍色,底部未掛釉,有鐵銹色。底徑 4 厘來。
六瓣花口瓷碟 4 件。形制相同,均能復原。M3:11,白瓷胎,全釉,白釉略泛黃,芒口處未掛釉。高 0.9、口徑 11.4、底徑 7.7 厘米(圖一六,6)。
白瓷盤 2 件。均不能復原。一件只存底部,刻花,為十分細致的花草紋。另一件只存口沿部分,花口,素面,屬定瓷。
三彩器 3 件。三彩方盤 1 件,只存一邊的腹至口沿部分,曲折口,褐色陶胎。外掛黃釉,內(nèi)壁為黃地紅花,葉為綠白相間,牡丹花朵很小,葉很密。三彩釉海棠盤1 件,M3:15,灰色陶胎,外壁掛黑釉,底未掛釉??谘丶皟?nèi)壁為黃、白、綠三色釉,平沿外侈邊為黃釉。兩道凸棱內(nèi)壓出卷草紋并施綠釉,內(nèi)壁為黃釉,底為白地加綠色,排三朵葵花紋為黃花瓣綠蕊。口沿一側(cè)有墊渣痕。高 2.5、上沿最長 26.8、最寬 14.9 厘米(圖一六,7)。黃釉長頸瓶 1 件,不能復原,灰陶胎掛白衣,
半釉,有窯變時向下流動的紫色斑點。肩部存四個支釘墊渣痕。
石壺 1 件。M3:12,殘,只存流和一部分腹壁,為青灰色石刻磨而成。流較長,孔為管鉆,流之右側(cè)刻三道凹槽,壁薄厚不一,內(nèi)壁存凸凹不平的鏟刻痕,外壁打磨光亮(圖一六,2)。
骨梳 1 件。M3:13,殘,只存梳之脊和部分梳齒,齒較密。骨質(zhì)較硬,磨制光亮(圖一六,3)。
除此之外,還出土了陶盆口沿,石徑幢底。座殘塊,粗瓷碗殘片以及幾枚宋代銅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