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在遙遠的中時代時期,地球上生活著各種各樣的恐龍等爬行動物,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大小不一,形態(tài)各異,占據(jù)著整個地球。如今的人們只能從電影或繪本上看到那時的世界大約是什么樣子。
為了讓更多的人們知道遠古時期的地球霸主長什么樣子,科學家們只能從大部分并不完整的化石中了解它們的骨骼形態(tài)。
▲寇氏翼手龍(Pterodactylkochi)骨骼化石,發(fā)現(xiàn)于索倫霍芬石灰?guī)r中,巴伐利亞州,德國。其翼展約 46 厘米。
終于有一天,藝術們想出了辦法,只要根據(jù)科學家提供的數(shù)據(jù)作圖,就能得出一副相對客觀的恐龍等古生物畫像和生態(tài)復原圖,于是,恐龍童話書、畫報應運而生。
2017年5月,中國郵政發(fā)行第一套特種恐龍郵票,設計者就是中國著名的恐龍復原科學藝術家趙闖,他和古生物學家汪筱林的11年合作經(jīng)歷,為我們講述了一個科學與藝術是如何一起打造恐龍帝國的故事。
▲恐龍郵票小全張
▲馬門溪龍小型張
Part01.
意想不到的轉(zhuǎn)折,成為科學藝術家
趙闖從小學開始自發(fā)畫恐龍,到讀大學時,已經(jīng)有十幾年時間。
“小時候更多是通過模仿和想象去畫,大學我想進行嚴肅創(chuàng)作,于是開始學習生物知識,去考慮恐龍的骨骼結(jié)構?!蓖ㄟ^自學,他對古生物知識有了基礎性的掌握。
▲趙闖
▲熱河生物群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汪筱林新發(fā)現(xiàn)了中生代具有翼膜(剛開始以為是翼龍)會飛行的哺乳動物化石標本。
當化石研究接近尾聲,準備往《自然》(nature)雜志投稿并推薦封面時,研究人員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繪制的復原圖并不十分理想。
“當時趙闖已經(jīng)在古生物愛好者中小有名氣,我就推薦讓他來畫,后來趙闖繪制的翔獸生態(tài)復原圖直接被選用作為《自然》雜志的封面”,汪筱林說。
從2006年這次的合作開始,趙闖的人生軌跡改變了,從一名做海報和廣告的設計師搖身一變成為繪制恐龍等古生物復原圖的科學藝術家。從此也開啟了趙闖和汪筱林十多年的合作生涯。
遠古翔獸繪畫過程
▲骨骼比例草圖
▲構圖草稿
▲素描稿
▲完成稿被選用作為《自然》雜志的封面
Part02.
一樹一木都要符合恐龍時代的實際
在一副完整的恐龍復原圖里,不僅有恐龍,還有環(huán)境背景和同時期的其他動物,比如蟲子、鳥兒、其他恐龍等等。所以,只掌握恐龍的知識還不行,要深入了解一只恐龍在同時期的古生物和古氣候知識,為了掌握這些知識,非古生物專業(yè)出身的趙闖只能學。
▲侏羅紀四川盆地復原圖
有了動物的初始圖形之后,還要確定動物生存的大環(huán)境,比如高山、火山、湖泊、河流,最難的時候想畫好一幅復原圖需要參考二三十篇文獻。看英文文獻是常有的事,用電腦看文獻還能利用翻譯軟件提供幫助,如果是紙質(zhì)資料,用趙闖的話說,就要“硬看”。
趙闖說:“專家會提供恐龍化石的原始數(shù)據(jù),比如牙齒多少顆、身體長短的比例、生活的大環(huán)境等。但不能總是麻煩專家,剩下的東西就要靠自己去查資料了。比如一些動物的嘴邊總是圍繞著蒼蠅,翼龍在飛行的時候腳是向前的還是向后繃直的,這可以參考現(xiàn)生生物的飛行狀態(tài)。還可以參考它們的足跡化石,比如翼龍的腳趾頭兩個朝前,一個朝后,恐龍是腳尖著地,翼龍是腳掌也著地。”
▲斗戰(zhàn)翼龍
Part03.
野外考察帶來靈感
遮天蔽日的翼龍在空中翱翔
能為趙闖提供最直觀感受的,還是跟隨研究人員去野外考察,聽著專家在現(xiàn)場的講解,趙闖就能在腦海中想象出一幅遠古時期的面貌。
從2005年發(fā)現(xiàn)翼龍化石開始,汪筱林每年都要帶著他的團隊來到新疆哈密的茫茫戈壁工作兩三個月,趙闖也常有跟隨。
2014年,在連續(xù)十年的考察之后,汪筱林團隊在《細胞》旗下的《現(xiàn)代生物學》(Current Biology)發(fā)表了有關天山哈密翼龍的封面文章,其封面就是趙闖繪制的雌、雄哈密翼龍和它們的蛋。
趙闖的哈密翼龍生態(tài)復原圖展示了一場巨大的風暴即將來臨,遮天蔽日的翼龍在天空中翱翔,在水面尋找食物,父母在岸邊產(chǎn)卵哺育后代,并警覺地注視著周圍即將到來的滅頂之災......
▲哈密翼龍復原圖登上《現(xiàn)代生物學》雜志封面
▲哈密翼龍復原圖
Part04.
起稿過程是從細節(jié)中“無中生有”
一副恐龍復原圖也是一副藝術品,恐龍身上的每一片鱗片、每一根腳趾都要經(jīng)得起考證,畫的多了、看得多了,趙闖越來越專業(yè),如果有標本,他可以直接把標本圖片掃描到電腦中,在“石頭”上開始作畫。
先用電腦軟件把骨骼摳圖,再按照恐龍的解剖特點組合,還可以利用軟件給古生物擺造型,生成三維圖像,再在骨骼基礎上加肌肉,這時輪廓就有了。然后就是皮膚細節(jié),比如哪些種恐龍有毛、哪種有鱗,可以按照它們家族的樣子和現(xiàn)生的爬行動物來推測。
——趙闖
▲劍龍
完整地完成一幅復原圖一般需要兩三天時間,在創(chuàng)作的幾天里,趙闖處于“閉關”狀態(tài),幾乎24小時連續(xù)作戰(zhàn),每一個鱗片、每一根毛都需要一點點畫。
▲薄片龍
Part05.
反復推敲阿凡達伊卡蘭翼龍形態(tài)
2014年,汪筱林在我國遼西地區(qū)距今約1.2億年前著名的熱河生物群中發(fā)現(xiàn)一類新的翼龍化石。
科學家根據(jù)化石記錄認為伊卡蘭翼龍屬于中等翼龍,翅展約1.5米,腦袋較大,長度25-30厘米,頭骨尖長,下顎骨前下方有向下突出的脊凸,脖子細,身體短,尾巴更短,前肢長、后肢短,可能有較短毛。
趙闖根據(jù)這些化石提供的信息,和汪筱林反復討論推演伊卡蘭生活時的形態(tài)。汪筱林說:“這類翼龍下頜后部的皮囊應為松軟狀態(tài),有點像現(xiàn)在的鵜鶘那種感覺,趙闖開始畫的時候感覺有點硬,后來就修改了一下,看著更軟一些就對了?!?/p>
▲阿凡達伊卡蘭翼龍場景復原
Part06.
“最會畫畫的古生物學家”
在汪筱林看來,趙闖畫恐龍等古生物復原圖需要掌握的知識并不比古生物學家少多少,在他眼里,趙闖是一位會畫畫的古生物學家。
▲膨大摩洛哥三葉蟲
古生物復原圖的意義對于公眾來說影響更大,對古生物學家而言,能把他們專業(yè)的語言用通俗的文字和圖像呈現(xiàn)給公眾尤其是青少年朋友們。
古生物學家的工作方式不是在研究化石,就是在去尋找化石的路上。這些化石如果放在科學家的實驗室或辦公室里,你永遠不知道他們到底在挖什么、研究什么。
趙闖的畫為公眾提供了答案??茖W家的論文永遠是比較深奧的,充滿了數(shù)據(jù)與表格,以及骨骼圖,而趙闖把他們的一篇篇深奧的文章“變成”一幅幅清晰易懂的精美圖畫,展現(xiàn)在公眾眼前。所以,趙闖不僅是一名科學畫家,也在公眾與古生物學家之間搭起了一座橋梁。
▲汪筱林(左)與趙闖(右)
除了復原展示古生物學家的研究成果,趙闖還出版了大量科普圖書。除此之外,趙闖不但畫恐龍,還做了大量的恐龍等古生物雕塑,立體的展現(xiàn)了6500萬年前就在地球上滅絕的恐龍形象。
轉(zhuǎn)載內(nèi)容僅代表作者觀點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場
來源:大美科學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