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枝城鎮(zhèn)
《建修江岸碑記》
枝城長江大橋。
枝城為古丹陽考證
賽漁龍舟
沿江古民居
沙坨老街
解放路
橋河碼頭
古天井民居
西門+明城墻+丹陽墻碑
丹陽碑
小東門+狀元府+文廟+丹陽書院+縣衙+丹陽試院
護(hù)城河?
張氏老宅
鐵鎖井
文廟
丹陽書院
縣衙門???
丹陽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過去進(jìn)行科舉考試的地方,設(shè)在縣衙門的左后側(cè)。
龍泉古寺
楊守敬研究院、勤成講堂(就是楊氏宗祠嗎?)
橋西山館、紫陽書院、王氏宗祠。
獨柱山和筆架山
楊氏宗祠
九道河
白水津渡、白水拱橋
九道河人洞穴遺址。
金子山遺址。紋飾精美的紅陶,仿佛還帶有泥土清香和火的煙痕。那陶片中殘存的稻殼,分明還飽含著勤勞智慧的先民耕田勞作時留下的汗水。
老油榨坊(在枝城鎮(zhèn)內(nèi)老街上嗎?是否就是聶家河的老油榨坊?)
彭傳紀(jì)。
丹陽小調(diào)
民間吹打樂。
枝江縣令朱錫綬及其與王永彬的交誼
王永彬與楊氏家族
王永彬
王永彬墓
《圍爐夜話》
周德富確證王永彬的主要線索
枝城歷史戰(zhàn)爭
紫山募旗說蜀漢(紫山??募旗山??)
特色農(nóng)業(yè)
以下是何意?????????
水田壩古井
洋津畈出土宋龍菊花邊瓷盞(難道被北京人拿走了?)
“枝城八大景”
公園:
詩詞枝江
鳳兮歌 楚-陸通
江有汜 ?。荚娊?jīng)>
題山市夕陽圖 (山市夕陽是一幅畫嗎?) 無名氏
山市夕陽 明-何勖
枝江縣獨坐 元-宋耿
枝江寄彥修兄二首 元-劉因
春日過枝江 明-雷思霈
枝江道中 明-袁中道
楚懷王 明-李文秀
百里洲懷古 明-張時中
過枝江縣 明-張時
晚至枝江阻水 明-胡容
宿枝江 明-許文瀛
春日過枝江有感 明-王泮
春日過枝江途中即景 明-鄭維垣
枝江道中 明-徐泰
同友人登庚臺坐禪室望大江 明-鄭師濂
江口移舟 明-董燧
偶吟四首 清-方象璜
枝江雜詠二首 清-陳德榮
江漲 清-楊際春
=====================
枝城鎮(zhèn)
枝城鎮(zhèn)地處湘鄂山區(qū)向江漢平原的過渡地帶,歷為川黔湘鄂重要的物資集散地。長江水道直通東西,焦柳鐵路橫貫?zāi)媳?,枝城港是全國四大煤炭配送中心之一,枝城是長江流域九大水鐵聯(lián)運樞紐之一,境內(nèi)建有國家級石油儲備基地。三峽機(jī)場隔岸相望,,雅澧、雅來、紅東三條省道在此交匯,宜華一級路一線穿珠,宜張、宜岳高速公路動工新建。
枝城鎮(zhèn)是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古鎮(zhèn),古稱丹陽,為楚文化重要發(fā)源地之一。新石器時代的城北原始人遺址及丹陽古城墻、鐵鎖井就在鎮(zhèn)內(nèi),各類歷史建筑遺跡達(dá)285處,紫袍山、白虎山、筆架山上文物眾多。2008年12月,該鎮(zhèn)被授予“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稱號。
城坡垴在枝城是一個古老的地名。城坡垴的上面是福星山,龍王臺,不遠(yuǎn)處還有個鐵鎖井,這里確實是枝城最繁華的地方,枝城中學(xué)就建在福星山上面。
學(xué)校的旁邊是松宜礦務(wù)局醫(yī)院,過去是專門收治礦工職業(yè)病—矽肺病患者的。
松宜醫(yī)院的斜對面就是枝城港務(wù)局的住宿區(qū),前些年可是枝城最大最肥的單位。
港務(wù)局住宿區(qū)的反背,枝城中學(xué)斜對面就是
宜都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是當(dāng)?shù)刈畲蟮尼t(yī)院。
市二醫(yī)院的對面是丹陽公園和宜都市第二高級中學(xué)的教師住宿區(qū),再往下的斜對面枝城最大的超市—晨光超市。著名的紅東公路從超市門前穿城而過。對面有市二中的南北校區(qū),枝城環(huán)城大市場。
古代丹陽城共有六門,即東西南北門,還有小東門、小西門,現(xiàn)在南門是一點影子也沒有的,北門只剩一個北門磯頭的地名,那兒如今也只是一片令人恐怖的廢墟。如今還能看到古丹陽城影子的就是西門和東門??偹氵€有那么兩個圓形的,略有點古典風(fēng)味的門立在一條老街的兩頭。老街邊梧桐樹老榆樹也砍掉了。
=====================
《建修江岸碑記》
小東門枝城港一碼頭標(biāo)牌兩立柱下發(fā)現(xiàn)一塊1935年的石碑,名《建修江岸碑記》民國念四年六月立縣長饒光亞撰。
建修江岸碑記
邑城當(dāng)江水湍急之沖,岸土疏松,年有崩塌,桑滄劇變可期待也。余守是邦之明年議舉建修,召集士紳,組織委員會,以董其事。經(jīng)費由省政府發(fā)還第一區(qū)向師借款四千五百元。撥用不足,又由縣城捐款千元,臣益以民堤補助費三百元。賴群策群力,凡五閱月始克齊事。向之有慮傾圯者,今幸得其保障矣。交通之繁榮,市鎮(zhèn)之興復(fù),民生之安全,胥于是。賴后之起者,尚冀踵而葺之。
民國念四年六月立
縣長饒光亞撰
=====================
枝城長江大橋。
枝城長江大橋是繼武漢、南京、重慶之后,在長江上修建的第4座大橋,它將焦枝和枝柳鐵路連通。該橋北接枝江顧家店的青龍山,南連枝城鎮(zhèn)的白虎山,鐵路橋全長1742.3米,公路橋全長1744.8米(單面)。鐵路兩邊公路橋是后來增加。正橋10墩9孔,長1282.28米。引橋14墩,鐵路引橋南岸3孔,北岸11孔。采用預(yù)應(yīng)力混凝土梁。公路引橋兩岸均從正橋頭向兩側(cè)呈“八”字形分開。除公路引橋外,均為平坡直線。大橋的建成,使焦枝枝柳鐵路連成一線,成為中國第二條南北鐵路交通干線。
十個高大的橋墩一半是按武漢長江大橋的祥式,一半是照南京大橋的風(fēng)格。寧漢兩橋都是上層公路橋,下層鐵路橋,而枝城大橋卻是鐵路公路在同一層,中間通火車,兩邊駛汽車,旁有人行道。公路橋是在鐵路橋鋼析梁兩側(cè),采取伸臂法,伸臂而出的托梁、縱梁,用特大一噸重的鉚釘,從鐵路橋兩側(cè)伸展開去,用混凝土預(yù)制板建成。公路橋面是5米寬的汽車道,1.5米寬的人行道。公路橋上的路燈從未更換,那燈早已經(jīng)不亮了。
=====================
枝城為古丹陽考證
譚其驤根據(jù)楊守敬研究的宜昌地理成果編制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上古部分記:古“西陵氏”定在今宜昌市,古“丹陽”聚定在今枝城鎮(zhèn)。楚文化祖源最早始于長江三峽,具體地望指的是湖北枝江、秭歸等地。
楚子熊繹的始國,在今湖北枝江、秭歸。楊守敬和他的枝江籍學(xué)生熊會貞對古丹陽做過詳細(xì)的詮釋,指出楚國君主一任羋熊通公元前741年以今湖北枝江為楚都丹陽。熊會貞引“我先祖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lán)縷,以處草莽。”清代歷史地理學(xué)家趙一清說:“觀子革辟處荊山之語,則枝江為近?!薄妒酚洝こ兰壹狻沸鞆V說,“丹陽在南郡枝江縣”?!墩x》,《三傳釋例》說,“楚居丹陽,今枝江縣故城”?!锻ǖ洹贰ⅰ跺居钣洝?、《郡國志》說,熊繹都丹陽在秭歸 “后徙枝江,亦曰丹陽”?!蹲髠鳌せ腹辍氛f:“熊姓國在宜都西山中,后徙南郡枝江縣”。臺灣柏楊說“楚國建都湖北枝江,共計年數(shù)52年,楚王國,昔地丹陽,建都帝王,一任王羋熊通,起訖前741-前690年。”
歷史所記古丹陽,還有今枝江的百里洲故城,即枝江馬家店鎮(zhèn)長江南岸江邊古城,地名赫家洼子,當(dāng)?shù)刂^之丹陽城。還有今當(dāng)陽的枝江縣古城沮中,季家湖城址。還有秭歸江南丹陽故城和江北丹陽城。因為楚人念祖,所以每有遷徙,必稱丹陽。楚國所謂江、漢、沮、漳,楚之望也。
=====================
丹陽古城
枝城鎮(zhèn)位于宜都市區(qū)東南12千米,長江南岸。原為臨江的小漁村。據(jù)《宋史地理志》載,枝江縣春秋戰(zhàn)國時屬楚,別名丹陽。秦時設(shè)枝江縣,隸南郡。唐初,南郡改名荊州。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枝江縣治從澌洋洲(今松滋老城鎮(zhèn))遷至下沱(今枝城沙砣)。明初洪武元年(1368年)枝江縣丞詹尹移縣址于白水埠與下沱之間的金雞山(今枝城鎮(zhèn)607勘探大隊隊部),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始筑土城千余丈,枝城古鎮(zhèn)漸成雛形。明成化四年(1468年)將土城改建成磚石城,城周長五里五百步,高厚均一丈余,設(shè)“迎暉,正東,解阜,拱辰,青云,小西門”共六個城門。清咸豐十年(1860年)長江河道由江北移江南,江水陡漲,大水入城,東西北三面城墻倒塌。今尚殘存明古城墻殘垣大東門至西門段。1955年枝江縣并入宜都縣,1962年枝江縣城遷往馬家店鎮(zhèn)?,F(xiàn)枝城屬宜昌宜都管轄。枝城者,枝江縣城之意也,因昔為枝江縣縣城之故。自公元1270年至1955年,枝城鎮(zhèn)為枝江縣治共685年。(金雞山就是金紫山嗎?)
據(jù)史料記載,南宋咸淳六年(1270年)枝江縣治遷來下沱后(今枝城鎮(zhèn)沙砣),下沱和白水兩地都得到更快的發(fā)展。到元末明初,白水與下沱兩地已是房舍相連,道路相通,基本連為一體。明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枝江縣丞詹尹,移縣治于白水與下沱之間的金雞山,在這里建縣衙,修官道,設(shè)置司法、錢糧、稅務(wù)等各類機(jī)構(gòu),民宅和商鋪也逐漸向以縣署為中心的新縣治靠近聚集,丹陽縣城(現(xiàn)枝城鎮(zhèn))漸成雛形。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縣府以縣署為中心筑土城千余丈,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復(fù)將土城改建成磚石城周長五里五百步(約三公里左右)高丈余(約三米多)。至此古鎮(zhèn)已具近代規(guī)模。
=====================
古鎮(zhèn)印象
宜都市枝城鎮(zhèn)獲中國歷史文化名鎮(zhèn)稱號。
枝城鎮(zhèn)歷史悠久,素有“楚蜀咽喉,鄂西門戶”之稱,據(jù)考證為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丹陽城址。在明朝萬歷年之前,一直被稱為古丹陽。從有記載起,已有800多年歷史。早在明朝,這里就已發(fā)展成為小集鎮(zhèn),并逐步形成趕集習(xí)俗。繁盛時期,這里停泊的木帆船從埠頭沿江一字排開,桅桿林立,槳櫓交錯,綿延數(shù)十里。沿著青石板鋪砌的臺階拾級而上,這里的古民居曾經(jīng)鱗次櫛比、高宅深院、飛檐翹角、青瓦如鱗,一直從橋河延伸到大東門外。古鎮(zhèn)得山之沉穩(wěn)、汲水之靈秀,河港縱橫交錯、湖塘星羅棋布。
老街鋪灑在浩浩長江邊。枝城至今保存有完好的古城遺跡,幾條老街的粉墻、青瓦、磚木石雕,小巷幽幽,雖然破舊不堪,但處處有明代的建筑痕跡。這從700米長文化街上140棟具有明清建筑風(fēng)格的建筑可佐證。古鎮(zhèn)老街,目前仍居住有近千人,大部分居民搬進(jìn)了城市的高樓和自建的樓房。
八百年古鎮(zhèn)丹陽古墻上寫著歷史滄桑。行人打量著古街上的一磚一瓦。獨輪車在小巷中穿行。二胡悠悠唱古今。大多時候,老街的人們都是安寧而閑適的。進(jìn)入臘月,往日靜謐的老街也在歡樂祥和的氣氛中沸騰起來。響亮悠長的吆喝聲、叫賣聲,呯呯嘭嘭的爆竹聲,還有糯米酒般綿醇的民歌小調(diào),匯成一曲獨具鄂西民俗風(fēng)情的樂章。
=====================
賽漁龍舟
端午節(jié)的漁龍舟賽是過去最為隆重的盛事。鏗鏘的擊鼓聲中,一條條首尾相連、裝飾成龍形的小漁船從小東門出發(fā),沿護(hù)城河來回穿梭。但見舟行如飛,旗舞鼓鳴,槳聲歡呼聲不絕于耳。
=====================
沿江古民居
胡家米行。兩層全木結(jié)構(gòu)的老宅。這位七十多歲的老太太是胡家后人,從小就生活在這里。她說,當(dāng)年這可是一座走馬轉(zhuǎn)角樓的大宅子。天井池、四合院、青磚灰瓦、飛檐雕花,恰到好處地結(jié)合在一起。細(xì)碎的陽光在廳堂投下婆娑的影子,仿佛散落一地的時光碎片。
===============
沙坨老街
長約200米,數(shù)十戶青磚黛瓦的居房沿街排列的老街。老街上幾乎沒有年輕人居住,大部分都是一些老人在守著這古稀的老街。原來的榨坊老宅子的風(fēng)火墻上長滿了野草,各家大門還是當(dāng)年的板壁門,殘破中透出歷史的厚重。走在沙砣沙石松軟的老巷中,總感覺在巷子盡頭傳出陣陣回響。到上世紀(jì)末街上還有榨坊、槽坊、紙坊、山貨行、客棧等商貿(mào)場所,江邊有碼頭,周邊是菜地。這里至今還保留著榨坊、剃頭鋪、山貨行、槽坊、裁縫鋪、鐵匠鋪、豆腐作坊等數(shù)十家傳統(tǒng)手工業(yè),這些老店鋪仍然凝固在時光中。
=====================
解放路
古稱福星街,是小鎮(zhèn)上歷史文化遺存最為集中的一條老街。老街形成于宋代,東起橋河碼頭,西至福星山,至今還保持著當(dāng)時“沿河成街、臨水建房”的格局。老街上古跡遍布,青磚灰瓦、天井院、封火墻隨處可見,為明清時期的傳統(tǒng)民居,古樸典雅、大氣端莊。
=====================
橋河碼頭
即沙坨碼頭,舊稱小漢口,“縱橫市肆繞山坡,車馬紅塵逼眼過”。臨江的半邊街上曾是店鋪林立、商幫會館云集。清朝末年,以周景頤為會長的枝城商會,匯集鄂西湘南商家建立糧船碼頭,成為當(dāng)時長江流域較大的通商貿(mào)易口岸。何勖《山市夕陽》
小漢口沙沱:明時西門河口曾建有接官亭。以周景頤為會長的枝城商會匯集鄂西湘南商家,建立糧船口碼頭,是當(dāng)時長江流域商貿(mào)口岸。
=====================
古天井民居
深幽的天井,歷史悠久的風(fēng)火墻。
=============
西門
西門+明城墻+丹陽墻碑
明城墻。倚城搭建的民居,無形中卻保護(hù)了這段老城墻(大東門至西門段)。它是明洪武二十二年所筑土城的一部分,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 這兩道深深的閘槽就印證了,城墻也是堤壩、城門就是閘口。
===============
丹陽碑
枝城鎮(zhèn)電影院舊址出土一塊長110cm,寬60cm,厚18cm的出土長方形石碑。此碑正中陰刻楷書“丹陽”二字,字徑約30cm見方。石碑上有 “乾隆三十七年五月吉旦”、“知枝江縣事劉顏?題”的題款。
======================
小東門
小東門+狀元府+文廟+丹陽書院+縣衙+丹陽試院
=====================
護(hù)城河?
=====================
張氏老宅
位于小東門內(nèi)側(cè)。這座已近兩百歲的老宅院,如今只剩下一個門樓。但她仍執(zhí)著地佇立在原來的地方,回味著已經(jīng)遠(yuǎn)去的繁盛與輝煌。張氏老宅已沐浴了近兩百年風(fēng)雨,曾占地百頃、廣廈千間。洗盡鉛華的老宅仍透溢著被時光浸潤過的古風(fēng)神韻,那吱呀作響的板壁門和木樓梯仿佛還在訴說已遠(yuǎn)去的絕代風(fēng)華。
=====================
鐵鎖井
西門外的水坑,坑口以鐵索鎮(zhèn)之,故稱鐵索井,用以鎮(zhèn)水,消除洪水。
與鐵索井比鄰相望的是狀元府和文廟。
=====================
文廟
與張氏老宅隔城堤相對。斑駁的墻壁,厚厚的青苔,輕輕撫摸這些斷垣殘壁,依舊能感受到歷史的沉穩(wěn)與厚重。
=====================
丹陽書院
清乾隆二十九年,即公元1774年,曾在此修建“丹陽書院”。 1937年,荊南中學(xué)由武昌遷至這里,逐漸發(fā)展成為今天“傳丹陽貴韻”的百年老校—宜都二中。
丹陽書院位于湖北枝江。清乾隆四十年(1775)知縣秦武棫建于縣學(xué)宮左,取丹水之陽之義,故名。計有明道堂3楹,堂左右齋房名種學(xué)、績文、學(xué)古訓(xùn)、通世務(wù),麗澤軒3楹,另有堂前左右齋房及堂后左右齋房等。道光四年(1824)知縣蔣祖暄于麗澤軒后增建上房5楹,左右齋各2楹。同治十三年(1874)毀于水,知縣徐光熙移建于試院側(cè)。光緒三十一年(1905)改為高等小學(xué)堂。
丹陽書院。乾隆年間修建的“丹陽書院”,雖經(jīng)多次變遷,但這里依然是墨香濃濃,書聲瑯瑯。古鎮(zhèn)的人們,依然浸潤在書院所傳承的智慧和文脈之中。
丹陽書院:在現(xiàn)宜都市二中老教學(xué)樓東頭,原有三間瓦房,中堂后墻正中有一石碑,上有丹陽書院碑文,迎門正中有隸書“丹陽書院”三字。
=====================
丹陽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是過去進(jìn)行科舉考試的地方,設(shè)在縣衙門的左后側(cè)。
=====================
縣衙門???
=====================
龍泉古寺
古樹參天,蒼莽翠竹,始建于公元1306年的龍泉古寺就隱藏于這寧靜悠然的竹林深處。潺潺清泉,煙火裊裊,晨鐘暮鼓聲聲回蕩。這聲音空靈幽遠(yuǎn),直飛進(jìn)人們的心靈,帶走了一切塵世的聒噪和喧囂。
龍泉寺始建于明朝初期,明朝中期被流賊寇所毀,康熙二十年重修,后毀于文革時期。 復(fù)建宜都龍泉寺是廣大佛教信眾的愿望。龍泉寺環(huán)境得天獨厚,山門前泉水悠悠,竹林深處茅棚初現(xiàn),佛坐其中。現(xiàn)在原址復(fù)建(湖北省宜都市枝城鎮(zhèn)大堰堤村一組)。
=====================
楊守敬研究院、勤成講堂(就是楊氏宗祠嗎?)
清末民初的著名學(xué)者楊守敬就出生在這里。他學(xué)識淵博,著述宏富,所著《水經(jīng)注疏》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地理學(xué)經(jīng)典。他精湛的書法震驚東瀛,折服了許多書道名家。他曾這樣描述自己的家鄉(xiāng):“兩山對峙,溪貫其中,桑麻滿疇,松篁成韻。吾楊氏聚族居之”
=====================
橋西山館、紫陽書院、王氏宗祠。
位于余家橋村。“百善孝為先,萬惡淫為源”,這句廣為流傳的古訓(xùn)出自清人王永彬所著的《圍爐夜話》。這幽美寧靜的小村莊就是他生于斯長于斯的地方。 王永彬才識過人,卻不愿為官。他隱居于此,以教書為業(yè)?!皹蛭魃金^”雖窮居深山,但出入者多為文人雅士。
清朝傳世奇書《圍爐夜話》乃枝城先賢王永彬所作,橋西山館是其“著述授業(yè)”的家塾學(xué)館。王永彬生性淡泊、卓然超逸,常與文人雅士在此賞花吟詩、對酒作賦。清咸豐年間,枝江知縣朱錫綬因仰慕其學(xué)識與美德,遷居于此并修建 “紫陽書院”作為居所。斗轉(zhuǎn)星移中,厚潤文風(fēng)、雅韻書香依然還在芬芳著、延續(xù)著。
=====================
獨柱山和筆架山
這空靈毓秀的獨柱山,仿佛讓人化身為閑云野鶴,悠游于從容和純粹之中。
=====================
楊氏宗祠
位于今枝城鎮(zhèn)蓮花池別墅莊名楊家巷?????
=====================
九道河
九道河古稱白水,發(fā)源于鄭家垴、麻嶺坳,由南向北流經(jīng)茶園寺、寧家畈、余家橋,在白水港注入長江。九道河干流長50里,與花溪、芭芒河、赤溪河等水系經(jīng)緯交織,形成枝城郊區(qū)密集的溪河網(wǎng)絡(luò),流域面積達(dá)270平方公里;上游支流紙坊沖建有九道河水庫,其灌溉面積兩萬余畝。
九道河沿岸山清水秀,地靈人杰。清末民初鄉(xiāng)賢學(xué)者楊守敬,其先世助明開國有功,于明朝初年出守枝江縣城,封為武略將軍,卜居寧家畈而世代繁衍;族祖楊蔚于萬歷年間拔廷試,天下第二,即授蜀榮昌令,后升忠州守。楊守敬《和州楊氏家譜(續(xù)修)序》云:“出枝江城西二十二里,曰寧家畈,兩山對峙,溪貫其中,桑麻滿疇,松篁成韻。吾楊氏聚族居之”
=====================
白水津渡、白水拱橋
“云隨白水落,風(fēng)振紫山悲……”公元732年仲春,詩人杜甫出三峽游歷于此,觀白水與長江渾水相融,如白云起伏,不禁感慨萬千。朔白水而上,河港交叉,臨水成街,造型各異的石拱橋把古鎮(zhèn)的水與路融為一體。
白水港村位于宜都市東部。距市政府所在地陸城12公里,屬枝城鎮(zhèn)北大門,水陸交通十分便利。白水港古稱白水鎮(zhèn),因九道河,芭芒河,廟橋河匯集白水港注入長江.渾濁的江水與溪水會合,青黃相融,故名。歷史上白水渡口十分聞名,商賈云集,明代李震《白水曉渡》:“云淡星稀月已西,行人幾隊立沙堤,孤舟渡罷重回首,才聽鄰雞隔水啼”。解放初,白水港人主要以打漁為生,兼作灘田。有諺 “栽架子屋,綁架子床,大水一來全沖光”,“有女不嫁白水港,一年四季爬河坎,有女不嫁打漁郎,日守孤舟夜守坎”。
=====================
九道河人洞穴遺址。
在楊氏宗祠對面,發(fā)掘了“九道河人”洞穴遺址。后來又相繼發(fā)掘了枝城北新石器遺址,蔣家橋遺址以及白水港遺址。九道河洞穴遺址位于宜都市枝城鎮(zhèn)九道河村。1986年發(fā)現(xiàn),同年9月至次年發(fā)掘。分上、中、下三層溶洞,文化層發(fā)現(xiàn)于中層溶洞中,出土有400多件石器和部分哺乳動物化石。石器均為打制,器類簡單,形狀多不規(guī)則,器形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四大類,以石核、石片居多。動物化石共有10種,分屬于5個目。有豪豬、中國黑熊、大熊貓、鬣狗、東方劍齒象、巨獦、犀、野豬、水鹿、牛類等。時代為更新世中期舊石器時代,距今約20多萬年。發(fā)掘中雖然沒有發(fā)現(xiàn)人類化石,卻出土了10余種動物化石和近400件打制石器。專家們把制造這些石器的人稱為“九道河人”。鑒于九道河洞穴與長陽人化石出土點相距僅數(shù)十公里,并且出土文物的年代相近,學(xué)術(shù)界稱其為“長陽人”的“老鄰居”。這個洞穴出土的近400件石制品原料均取自九道河河灘的礫石,品種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和刮削器,加工方法為錘擊法。洞內(nèi)發(fā)現(xiàn)的動物化石主要是豪豬、中國黑熊、大熊貓、最后鬣狗、東方劍齒象、野豬、水鹿、犀、牛、麂等,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距今約20萬年,這類文物宜昌市僅有長陽、宜都兩處。九道河遺址文物的出土,證明枝城在20萬年前就有人類居住,標(biāo)志著枝城歷史的開端。
目前發(fā)現(xiàn)的金紫山、北門等遺址,為城背溪文化類型,距今8000年左右;新石器時代晚期,即距今5000年至4000年這一時期,近年發(fā)現(xiàn)了雙族廟、白水港、蔣家橋、三里橋等大型村落氏族遺址。
=====================
金子山遺址。紋飾精美的紅陶,仿佛還帶有泥土清香和火的煙痕。那陶片中殘存的稻殼,分明還飽含著勤勞智慧的先民耕田勞作時留下的汗水。
=====================
老油榨坊(在枝城鎮(zhèn)內(nèi)老街上嗎?是否就是聶家河的老油榨坊?)
那吱吱呀呀的油榨碾子,那榨油老人的聲聲號子,仿佛悠揚的民歌小調(diào),從久遠(yuǎn)的過去一直傳唱到今天。
=====================
彭傳紀(jì)。
彭老兒已經(jīng)年過八旬,他的臉上爬滿了時光的年輪。但每當(dāng)唱起這些熟悉的小調(diào),曾經(jīng)的風(fēng)霜似乎都已在歌聲中漸漸消融了。枝城鎮(zhèn)老藝人彭傳紀(jì)作為宜都民歌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傳承人。彭傳紀(jì)是枝城鎮(zhèn)泉水河村人,擅長高蹺說唱,主要作品有《十月望郎》、《陳姑爺報喜》、《賣棉紗》、《姐兒郎》、《二郎山》等,其中《十月望郎》經(jīng)過藝術(shù)加工,被改編成《四季望郎》,受到高度評價,在網(wǎng)上傳唱。
=====================
丹陽小調(diào)
《四季望郎》、《曬月亮》、《想吃石榴等奓口》、《丹陽漁歌》。
=====================
民間吹打樂。
白水曉渡、蓮花池、花溪牧笛、紫山冬翠……這些詩意的名字將再回到古鎮(zhèn)人們的視野中;而承載著太多故事和記憶的石板街、老民居,也將在新的紀(jì)元里涅磐重生。
=====================
枝江縣令朱錫綬及其與王永彬的交誼
朱錫綬,字嘯筠、筱云、小云,又作擷筠、嘯筼,號弁山草衣,江蘇鎮(zhèn)洋人(今屬太倉市)。能詩,兼工繪畫。生于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卒于同治九年(公元1870年)。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27歲時中舉。道光二十七年(公元1847年)、咸豐二年(公元1852年)兩次參加進(jìn)士考,均落第。咸豐四年(公元1854年)的夏天,以“揀發(fā)”到湖北任職,從此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他到湖北后,于咸豐五年任東湖(今宜昌)縣令,六年任江陵縣令,七年任遠(yuǎn)安縣令,八年至十一年任枝江縣令。后因有病,請假離職。由于對王永彬的仰慕,朱氏便僑居于王永彬的家鄉(xiāng)湖北枝江石門坎(今屬宜都枝城鎮(zhèn)余家橋村)。直到同治六年,為生計所迫,才再度出仕,任安陸縣令,七年任黃安(今紅安)縣令。同治八年病重。同治九年去世。
朱錫綬師出名門。老師盛大士是他的舅舅。《沮江隨筆》提及盛稚蘭(盛征琪)即為其子。盛大士是清代著名畫家、詩人。字子履,號逸云、蘭簃外史、蘭畦道人,江蘇鎮(zhèn)洋人。仁宗嘉慶五年舉人,山陽教諭。錢大昕弟子。學(xué)問淹雅,詩畫俱佳。夙好六法,壯歲始習(xí)皴染。山水宗王原祁,落落有大家風(fēng)范,為婁東正派。嘗作《煙潯云嶠圖》卷,蒼莽深秀;《靈芬館圖》,蕭疏幽曠。其詩“盤薄郁積,媼蝙萎蕤,縱恣自喜,出入昌黎、昌谷而時逶迤于歐、梅、范、陸間”(《海天琴思錄》)。傳世作品有《疏林遠(yuǎn)岫圖》,著有《蘊愫閣集》、《琴竹山房樂府》、《溪山臥游錄》、《泉史》。
朱錫綬有《幽夢續(xù)影》、《疏蘭仙館詩集》四卷、《疏蘭仙館詩續(xù)集》六卷、《疏蘭仙館詩再續(xù)集》四卷、《沮江隨筆》二卷、《蕉窗日記》西巖贅語、《幽夢三影》等。另有《二典稽疑》、《離騷讀法》、《沮江唱和集》二卷、《筱園樂府》,這四部書可能未刊,可能丟失,也有可能并入其他集中,不得而知。任職遠(yuǎn)安和黃安時還組織編修了《遠(yuǎn)安縣志》、《黃安縣志》(首卷)。
《幽夢續(xù)影》與張潮《幽夢影》、鄭逸梅《幽夢新影》合稱“幽夢三影” 同屬清言小品?!队膲衾m(xù)影》序:吾師鎮(zhèn)洋朱先生,名錫綬, 字?jǐn)X筠,盛君大士高足弟子也,著作甚富,屢困名場,后作令湖北,不為上官所知,郁郁以歿 , 祖蔭裟軺之年,奉手受教,每當(dāng)岸幘奮麈,陳說古今,誨童發(fā)蒙,使人不倦。自咸豐甲寅,先生作吏南行,遂成契闊。先生詩集已刊版,毀于火,他著述亦不存,僅從親知傳寫,得此一編,大率皆閱世觀物、涉筆排悶之語。元題曰《幽夢續(xù)影》,略如屠赤水、陳麋公所為小品諸書,雖綺語小言,而時多名理。祖蔭不忍使先生語言文字無一二存于世間,輒為鏤版,以貽勝流。屋烏儲胥,聊存遺愛。然流傳止此,益用感傷。昔宋明儒門弟子,刊行其師語錄,雖瑣言鄙語,皆為搜存,不加芟飾。此編之刊,猶斯志也。
《沮江隨筆》全書114則,兩萬多字。內(nèi)容:表現(xiàn)文人雅士的情趣情調(diào)和他個人的興趣愛好,描寫遠(yuǎn)安的山川河流、美景奇觀,追溯遠(yuǎn)安的歷史、講述遠(yuǎn)安的傳說,再現(xiàn)遠(yuǎn)安的貧窮、落后、戰(zhàn)難、災(zāi)異,介紹遠(yuǎn)安的珍奇異寶、特定物產(chǎn),介紹遠(yuǎn)安人的生產(chǎn)生活,民風(fēng)民俗,謳歌遠(yuǎn)安特別的人、挖掘遠(yuǎn)安人的精神世界,抒發(fā)人生感悟、闡發(fā)人生哲理?!毒诮S筆》藝術(shù)成就:短小簡潔、故事性強,亦真亦幻的傳奇手法,言此意彼的比興手法,注重引用、詩文結(jié)合。
朱錫綬在遠(yuǎn)安、枝江任縣令期間,頗有政績。據(jù)同治五年《遠(yuǎn)安縣志》所收朱承緒《嘯筠朱公除完糧積弊碑》:“今年夏,各憲定錢漕新章,痛除包征包解積弊。側(cè)聞他邑均有難色,而公適來吾邑,開征之始,悉裁浮費,不濫一絲。串票一紙,舊取二十四錢。茲準(zhǔn)士民呈請,每紙準(zhǔn)以十錢。且向之包厘為分、包毫為厘者,一概禁之。親征親解。終歲無追呼聲。民感其仁,莫不踴躍輸將(指交稅),且謳歌而頌禱者于巷于途焉。公愛民造士諸惠政,指不勝屈,而薄賦一節(jié)尤為損上益下,以撫字為催科,真無忝于為民父母矣。里中紳耆,議勒石以垂永久,并冀他日官斯土者,遵其法而不變則?!?
據(jù)同治五年《枝江縣志》卷之三記載:“(咸豐)八年,縣令朱錫綬督率洲(指百里洲)民,通力合作,將次告成(指上百里洲江堤),十年,大水,功虧一簣。此前后數(shù)百年洲堤之大略也?!庇謸?jù)《荊州府志》卷之七十六載:“(咸豐十年)五月枝江大雨如注,日夜不止,江水大漲,二十五日夜,西門城決,水灌城,至東門涌出大江,民舍漂沒殆盡,淹漬二十余日,災(zāi)民嗷嗷。知縣朱錫綬竭力拯濟(jì),勸殷富出錢米以賑,活人無算?!?/div>
朱錫綬也曾三顧王永彬。他一到任即去拜訪王永彬,王永彬避而不見,又反復(fù)“函召”。王永彬終于被其誠心感動,前去拜訪了朱錫綬一次。但他們最初的交往并不密切,因為王永彬是非公事絕不至官府,不過這反而贏得了朱錫綬更大的敬重。后來的交往顯然就頻繁多了。王永彬不僅自己前往朱錫綬的官府,還常常把朋友羅應(yīng)箕也一并帶去。他們在那里吟詩作賦,“流連唱和”。隨著交往的加深,朱錫綬評王永彬“宜翁華實并茂人也,何當(dāng)鑄金事之”(《吳越春秋勾踐伐吳外傳》“越王乃使良工鑄金,象范蠡之形,置之坐側(cè),朝夕論政”)??赡苁恰昂萎?dāng)鑄金事之”的想法越來越強烈,朱錫綬竟以有病為由提前退休,然后將家搬到了王永彬的家鄉(xiāng)石門村(今屬宜都枝城鎮(zhèn)余家橋村,過去屬枝江),結(jié)廬在王永彬家旁,與王永彬做起了鄰居。非常令人驚喜的是朱錫綬這棟房子居然還在,雖然只剩下一面墻體和一塊“紫陽書院”(朱錫綬將此宅命名為“紫陽書院”,刻石嵌于門斗之上)碑刻了。根據(jù)王永彬第六世孫王朝旺提供的線索,在宜都市枝城鎮(zhèn)余家橋村書院灣村民鄧裕仟宅前一座泥土覆蓋的橋面上,發(fā)現(xiàn)了清代枝江知縣朱錫綬居所“紫陽書院”院名石碑,石碑長99厘米、寬33厘米、厚7厘米,上刻“紫陽書院”四個遒勁的楷體大字。
書院灣老人鄧裕仟住宅是清代枝江縣令朱錫綬所建居所舊址紫陽書院,與王永彬家塾學(xué)館—橋西山館僅距400余米。其建筑形式為三正間二橫屋,青磚黛瓦,內(nèi)屋由木梁架柱、紅漆板壁分隔,宅旁附建花園。朱錫綬常與王永彬等一班文人雅士在此聚會,談文論道,賞花吟詩,對酒作賦,刻石嵌于門斗之上,“書院灣”因此得名。朱錫綬離去后,其宅數(shù)易其主,土地改革時分給鄧、劉兩家居住,1983年老宅才被拆除,現(xiàn)還殘存兩面磚墻。
王永彬的曾孫晚清秀才王應(yīng)門(字禮貞,生于1873年)親手抄錄一本線裝書,此書沒有書名,封面有“采訪王禮貞”字樣,封面的下端是王禮貞的印章。該書收有王永彬的傳記和墓志等重要史料。傳記為王永彬的同郡文友,當(dāng)時湖北學(xué)界領(lǐng)袖、著名的文人、被《清史稿》稱為“獨步江漢五十年”的湖北監(jiān)利(今屬洪湖)進(jìn)士王柏心所寫;墓志為當(dāng)時名流、彝陵著名詩人羅應(yīng)箕所寫。
王柏心《勅授修職郎宜山王公傳》“邑侯嘯筼朱公,耳公名,虛心延攬,公感其意,始造謁。自是,非公不至,朱公益重之。后朱公乞病,僑居是邦,與公結(jié)鄰,歡洽無間?!?
羅應(yīng)箕《勅授修職郎王公宜山墓志》“邑明府朱公嘯筼,耳公名,甫下車,即造廬咨訪,又函召。先生與予至署,流連唱和,敬禮有加。忽喟然嘆曰:‘宜翁華實并茂人也,何當(dāng)鑄金事之!’其見重如此然?!?/div>
光緒《荊州府志》“王永彬,字宜山,歲貢生,性孝友,隱居教授。邑令朱錫綬耳其名,虛心造訪,永彬鑿坯而遁。著有《帝統(tǒng)年表》《圍爐夜話》《格言集句》,兩次與修縣志,年七十八卒?!?
王應(yīng)門抄錄線裝書還有《海琴公七十壽序》,是江陵人徐德精(蔗園)所寫,文載:“邑饑,明府朱公請勸貸粟,先生(注:指王永彬的大兒子王海琴)竭誠劻勷(注:劻勷即匡襄,輔佐
幫助),邑?zé)o饑人。”
=====================
王永彬與楊氏家族
明建中
清末民初著名學(xué)者楊守敬為清光緒版《和州楊氏家譜》作序開篇“出枝江城(今宜都市枝城鎮(zhèn))西22里,曰寧家畈。兩山對峙,溪貫其中,桑麻滿疇,松篁成韻,吾楊氏聚族居之”。楊守敬先祖原籍安徽和州,助明朝開國有功封武略將軍,以千戶侯出守枝城。其后,族人散居于以寧家畈(今枝城鎮(zhèn)蓮花池別墅莊名楊家巷)楊氏宗祠為中心的枝江縣江南地區(qū)(今屬宜都市枝城鎮(zhèn))及宜都縣龍窩(今宜都市陸城龍窩村)。明末以來,枝邑楊氏家族就有50余人考中秀才,其中8人考選貢生,可謂書香世族。
清代知名學(xué)者王永彬的家鄉(xiāng)在“枝江城西十五里”的石門村(今屬宜都市枝城鎮(zhèn)余家橋村),與楊氏家族的寧家畈僅隔13里。王永彬,號宜山,生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逝于同治八年(1869年)。20余歲考中廩生(享受國家廩食),后在家開辦私塾學(xué)館—橋西山館,“開門授徒,從游者日眾”,學(xué)生遍布周縣,同時著書立說,吟詩作賦。53歲考選貢生(
貢獻(xiàn)給皇帝以人才),授“修職郎”八品散階虛銜。王氏亦是書香世族,王永彬及其以下祖孫三代就出了4位貢生、2位廩生、2位庠生(古代府州縣學(xué)校稱庠)。
王永彬文友甚多,知交最深者是楊守敬的族祖楊墨卿,稱“束發(fā)即與公交”。楊墨卿字式南,號墨卿,生于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考取縣學(xué)生員(亦稱庠生),是王永彬的同門“師弟”。楊墨卿重義疏財,楊氏家譜稱其“秉心正直而樂濟(jì)人,行誼素著族中,長幼咸敬信之”楊墨卿十分佩服王永彬淵博的學(xué)識和為人,送長子楊有橋拜其為師。倆人時相過從,吟詩作賦,談文論道,惺惺相惜。清道光二年(1821年),王永彬有《喜王星垣楊墨卿春日見訪》:“似約清風(fēng)到,生平兩故知。欣然開酒甕,難得在花時。座上三更月,燈前一卷詩。殷殷相對處,各自話心期?!?/div>
楊墨卿病逝。王永彬 “哭以聯(lián)云:‘幽芳獨抱,不愧為鄉(xiāng)黨正人,從入世以來,心堪共白;玉樹長埋,竟失卻生平益友,慟自今而后,過有誰規(guī)?!睖I寫《哭墨卿》:“四十年來友,交深獨有君。兩心真莫逆,垂老悵離群。朗抱沉明月,高蹤杳白云。城西溪上路,躑躅故人墳”(楊墨卿墓位于枝城以西芭芒河路旁)。撰寫墓志 “居身樸質(zhì),不染紛華,讀書有高識,公正能任大事”
王永彬的得意門生有楊墨卿的長子即楊守敬的族伯楊有橋,楊守敬的族祖楊梅坡。楊梅坡為《圍爐夜話》校字 “門人楊惟春、梅坡校字”。
楊氏族人請托宿儒王永彬為枝邑首部《和州楊氏家譜》作序。王永彬序曰“親睦之風(fēng),近在里黨;仁讓所著,即為儀型。則觀斯譜而孝悌之心可以油然而生者,豈徒在楊氏之賢后裔也哉!
楊守敬的族曾祖楊傛曾任楊氏族長,王永彬為其書挽聯(lián):“至性篤彝倫,祠葺堂階,譜修宗族,更復(fù)建橋梁,施茶湯,總為子孫培太和元氣;高年享大耋,秀挺蘭桂,香生藻芹,且皆務(wù)耕讀,敦孝友,長令鄉(xiāng)黨仰清白家風(fēng)?!?/div>
楊守敬曾祖楊修妻向氏承夫遺命,課子讀書,三子四孫均為秀才。向氏兩子同科金榜,王永彬引喻北宋歐陽修母喪夫教子和宋氏兄弟同科狀元的典故,書贈賀聯(lián)“歐氏風(fēng)徽,母能課子;宋家科第,弟不先兄?!?/div>
楊守敬亦受王永彬影響。楊守敬在光緒版《和州楊氏家譜》序稱“守敬為童子時,嘗與祭宗祠”并在寧家畈拜見了族長楊坦齋和楊梅坡等多位族祖,王永彬的門生楊梅坡與楊守敬的交往最為密切,曾主持楊守敬與弟弟楊開甲的分家事宜,一同領(lǐng)修光緒版楊氏家譜。王永彬《圍爐夜話》、《孝經(jīng)襯解》、《先正格言集句》、《六書辨略》等八部著作合編的《橋西山館雜著八種》于1854年刻印出版,楊守敬肯定品讀了包括咸豐版楊氏家譜序文在內(nèi)的王永彬的文稿、著作。
王、楊兩大書香世族的交誼是清代晚期鄂西家族文化交流、融和的一個縮影。這種文化交融和家族世代綿延的文脈,綿綿不絕地滋潤一代代鄉(xiāng)梓后人。
=====================
王永彬
王永彬,字潤芳,號宜山。生于乾隆壬子年(1792年)正月廿三日亥時,歿同治己巳年(1869年)正月二十五日巳時,享年七十有八(虛歲)”。直到其父時(清朝乾隆間)才遷往荊州府枝江縣城(今湖北宜都枝城鎮(zhèn))西十五里石門村(今余家橋村)。年少曾一度面臨輟學(xué),后發(fā)奮始得入縣學(xué)讀書。最后,他選擇開門授徒,過讀書、教書、著書的學(xué)者生活。
王永彬治學(xué)甚廣,尤好先儒緒論,而于四部之學(xué),皆追源溯流,反復(fù)揣摩。一生勤于著述,《圍爐夜話》、《音義辨略》、《六書辨略》、《禊帖集字楹聯(lián)》、《朱子治家格言》、《先正格言集句》、《歷代帝統(tǒng)年表》、《孝經(jīng)襯解》等8部著作合編為《橋西山館雜著》8種。在著述中有不少格言警句類作品,《圍爐夜話》即是一例,與《宗譜》中不少篇目一樣,其意均為教書立言、勸世訓(xùn)俗。
王永彬正式官職為修職郎,候選教諭。不喜科舉,很晚才獲得恩貢生的科名。光緒四年,鄉(xiāng)人曾為其請鄉(xiāng)賢,縣、府兩級呈報到朝廷時,遇新例而未果。他官職雖小,但積極主持或參與當(dāng)?shù)氐木葹?zāi)、防亂、修志等社會事務(wù),兩次參與編修縣志,擔(dān)任地方團(tuán)練公訓(xùn)等。
王永彬有五子,子孫中多有貢生、秀才,其長子海琴公即為貢生,曾參與修志。其受業(yè)門生分布較廣,除本縣人外,還有松滋、江陵、公安等地人。在教學(xué)中,先令其修身,次教其治學(xué),不以科舉應(yīng)試為唯一目的。雖窮居深山治學(xué)教書,但出入門墻者多當(dāng)?shù)孛俊Tc高安周柳溪、夷陵羅夢生(羅應(yīng)箕)、陸城李月亭結(jié)詩社,王氏父子與王柏心、朱錫綬、熊文瀾、黃元吉等人均有交誼。這些都是見諸《清史稿》或地方志的人物。
王永彬?qū)τ卩l(xiāng)人,見善必賞;見過必反復(fù)規(guī)勸,一定要使其徹底改正。王永彬涉獵廣泛,在著述授業(yè)之余,經(jīng)史諸子書法醫(yī)學(xué)皆習(xí),尤好吟詩,其同郡文友王柏心為其撰寫《勅授修職郎宜山王公傳》記載:“公著述外,尤好吟詠,與高安周柳溪、彝陵(夷陵)羅夢生結(jié)詩社,號吟壇三友”。王永彬為人不愛榮華富貴,生性純茂沖遠(yuǎn)。光緒《荊州府志·卷五十七·藝文志》記載:“王永彬,字宜山,歲貢生,性孝友,隱居教授。邑令朱錫綬耳其名,虛心造訪,永彬鑿坯而遁?!迸c友人一起每酒醉高論,說到古忠孝義烈之事,則沾襟涕泗不能止。
王永彬有《歷代帝統(tǒng)年表》、《先正格言集句》、《朱子治家格言》、《六書辨略》、《音義辨略》、《禊帖集字楹聯(lián)》、《孝經(jīng)襯解》、《圍爐夜話》等部卷合稱《橋西山館雜著八種》,另有《講學(xué)錄》、《說古韻言》、《獨柱山房詩文襟著》、《臟腹病藥夫》。同郡進(jìn)士王柏心為撰寫《勅授修職郎宜山王公傳》記載:“公著述外,尤好吟詠,與高安周柳溪、彝陵羅夢生結(jié)詩社,號吟壇三友”。
好友羅夢生在王永彬七十歲生日時贈送“著述等身,向三千卷里,說孝悌,論文章,山斗荊襄,天留一老;兒孫滿眼,思七十年中,耽琴書,樂耕釣,神仙煙火,世間幾人?!?/div>
王永彬教學(xué)傳道,先令學(xué)生修身,次教其治學(xué)。王永彬有“達(dá)則兼濟(jì)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魏晉風(fēng)骨。儒學(xué)熏身,道學(xué)養(yǎng)心,信奉德化,崇尚孝道,隱居授學(xué),常與志同道合者對酒當(dāng)歌,談文論藝。見善必賞,見過必糾,每有節(jié)義忠烈之事,常涕泗沾襟,真情相助。
=====================
王永彬墓
王永彬墓在筆架山腰。筆架山在王朝旺家背后,王永彬墓面向硯窩淌,背靠筆架山。半山腰處,一片闊地,墓穴依勢壘砌。墓碑正上方是“垂裕后昆”(語出《尚書》意為子孫留下功業(yè)),正中刻寫“敕授修職郎王公宜山之墓”。兩邊是“著述高風(fēng)青山含笑;俯仰陳跡絳云在霄”對聯(lián)。碑的背面正中是《勅授修職郎宜山王公傳》,其字跡已較模糊,兩旁刻一幅對聯(lián):“獨柱有靈山兼水報;石門無恙地以人傳”。碑上還刻有石工姓黃,還顯示此碑立于同治十一年。王朝旺說,此前王永彬埋在魏家橋附近,后來是遷墳到筆架山。獨柱山就是墳?zāi)顾鶎Φ纳健?/div>
=====================
《圍爐夜話》
《圍爐夜話》短文221則,短小精辟、語言親切、以小見大,富于哲理,分別從“修身、處世、謀略”三個方面闡釋“立德、立功、立言、立業(yè)”的要義,通過與家人和親朋好友圍坐一起談笑聊天的表現(xiàn)方式,告戒處事做人的準(zhǔn)則,揭示人生價值的深刻內(nèi)涵,以其獨到的見解在文學(xué)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與《菜根譚》、《小窗幽記》并稱處世三大奇書。它不像《論語》哪樣嚴(yán)謹(jǐn)式地說教,“圍爐”與“夜話”讓人感受家人圍坐、聆聽長者教誨的和諧氛圍,言者親切隨,聞?wù)邿o拘無束,道理深入淺出,風(fēng)格雅俗共賞,讀之老少皆宜,是本難得的枕邊書,日讀一頁,如同參悟,豁然開朗,教益匪淺。
《圍爐夜話》不以嚴(yán)密思辨見長,而是以精粹格言取勝。三言兩語中蘊含深刻人生哲理,使己清醒,讓人警醒。作為中國古典寶庫中的精華之作,它在民間流傳廣泛,備受世人推崇。
《圍爐夜話》序言:“寒夜圍爐,田家婦子之樂也。顧篝燈坐對,或默默然無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無所謂樂,不將虛此良夜乎?余識字農(nóng)人也。歲晚務(wù)閑,家人聚處,相與燒煨山芋,心有所得,輒述諸口,命兒輩繕寫存之,題曰圍爐夜話。但其中皆隨得隨錄,語無倫次且意淺辭蕪,多非信心之論,特以課家人消永夜耳,不足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則幸甚。咸豐甲寅二月既望,王永彬書於橋西館之一經(jīng)堂”
王永彬身處風(fēng)雨飄搖的晚清,面對世風(fēng)日下、道德淪喪的時局,以對現(xiàn)實洞若觀火的燭照,疾呼政治改良與道德重建,探求修補世道人心的途徑,力求用心靈之光照映出一條走出精神困境的道路。
=====================
周德富確證王永彬的主要線索
《圍爐夜話》作者清代文人王永彬就是宜都市枝城鎮(zhèn)余家橋村人(原為石門坎村)。
周德富根據(jù)以下主要線索確證《圍爐夜話》作者王永彬是宜昌人。
光緒六年的《荊州府志》:“王永彬,字宜山,歲貢生,性孝友,隱居教授。邑令朱錫綬耳其名,虛心造訪,永彬鑿坯而遁。著有《帝統(tǒng)年表》、《圍爐夜話》、《格言集句》,兩次與修縣志,年七十八卒?!?/div>
王永彬有詩《秋暮自城歸石門村途中偶成》。
江城西去畫橋通,緩著吟鞭興不窮。
一水回流煙樹外,群山亂插夕陽中。
人輸國課皆閑日,俗入鄉(xiāng)村見古風(fēng)。
寂寞石門歸獨晚,疏窗燈火隔林紅。
同治版《枝江縣志》:“獨柱山,在縣西十五里石門村”、“魏家橋在石門村”、“龍王洞在縣西十六里,檀木園,林巖幽邃,泉出石窟,漣漪清潔,北流,過石門村,入芭芒河”。(魏家橋就是余家橋嗎?)
《圍爐夜話》序言:“寒夜圍爐,田家婦子之樂也。顧篝燈坐對,或默默然無一言,或嘻嘻然言非所宜言,皆無所謂樂,不將虛此良夜乎?余識字農(nóng)人也。歲晚務(wù)閑,家人聚處,相與燒煨山芋,心有所得,輒述諸口,命兒輩繕寫存之,題曰圍爐夜話。但其中皆隨得隨錄,語無倫次且意淺辭蕪,多非信心之論,特以課家人消永夜耳,不足為外人道也。倘蒙有道君子惠而正之,則幸甚。咸豐甲寅二月既望,王永彬書於橋西館之一經(jīng)堂”
王永彬六代孫王朝旺實證。王永彬故居已拆除,后人在故居地基上蓋起了新式樓房。王家老屋原有大量藏書堆滿一間房,連墻縫中都塞有散落書頁。文革破四舊時,王家后人將書用稻草遮蓋,得以保存部分書籍。但后來因生活拮據(jù),家族一殘疾老人為維持生計,將部分書籍拿到街上換了生活用品。余下部分前幾年捐給了宜都市圖書館和送給一些朋友了。家里現(xiàn)有圖書僅十余本而已,其中包括王永彬當(dāng)年圈點過的《十三經(jīng)注疏》、《說文解字》等,還有《綱鑒易知錄》、《史學(xué)提要箋釋》等一些書籍,其中一本書的右下角還有紅色的標(biāo)記“王海琴珍藏”,王海琴就是王永彬的長子。還有當(dāng)年友人和學(xué)生送給王永彬的詩詞壽帖,毛筆書法真跡,篆體“橋西山館”印章,古色古香彌漫。王朝旺介紹,從王永彬之下,他接觸到的最高輩分的長輩是曾祖父王應(yīng)門。王應(yīng)門把王永彬留下的書籍以及數(shù)代編修下來的《王氏宗譜》交給了王為文。王為文把古書和宗譜交給王朝旺?!锻跏献谧V》經(jīng)過數(shù)代人的續(xù)補,共六大本。此譜一直由王朝旺保存。兩年以前他將其中四部轉(zhuǎn)交給了他在華中師大讀歷史博士的侄子王洪強。王洪強是王永彬的第七代孫。
清同治版《枝江縣志》收錄王永彬《秋暮自城歸石門村途中偶成》、《花溪即景》等三首詩;同治版《遠(yuǎn)安縣志》收錄了其《同友人游青溪》。
《同友人游青溪》
王永彬
溪聲引我入村煙,紆曲山盤古洞天。
蒼石堆云撐峭壁,碧濤濺雪擁飛泉。
煎茶小憩清涼界,問柏能知魏晉年。
囑咐同人歸去早,此間住久恐成仙。
=====================
枝城歷史戰(zhàn)爭
【楚武王伐羅】夏商西周,枝城屬古“荊州之域”,東周時期地名“訾枝”,久為楚地而臨巴境。春秋前期楚武王伐羅,將原定居宜城的羅國遺民遷入(不久又徙至湖南汨羅),故后世稱枝城為古羅國地。【津鄉(xiāng)之戰(zhàn)】早在西周初年,巴、楚即是當(dāng)時南部的方國,長期結(jié)盟聯(lián)姻,至春秋中期征戰(zhàn)頻起?!蹲髠鳌でf公十八年》載:“巴人伐楚。十九年,楚子御之,大敗于津?!边@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津鄉(xiāng)之戰(zhàn)”:公元前675年春,巴人攻打楚國,兵至枝城一帶,雙方在津鄉(xiāng)發(fā)生激戰(zhàn),巴人大敗?!敖颉绷x渡口,以史料證之,當(dāng)為白水津渡,在今洋津畈一帶。在巴楚津鄉(xiāng)之戰(zhàn)后,“津鄉(xiāng)”泛指枝城至江陵沿江廣大區(qū)域,并有“上津鄉(xiāng)”和“下津鄉(xiāng)”之稱?!景灼鸢污畱?zhàn)】戰(zhàn)國末年,秦將白起領(lǐng)兵攻楚,燒夷陵、夷道,攻津鄉(xiāng),大敗楚軍,直入郢都?!緰|漢江關(guān)之戰(zhàn)】洋津畈際山枕水,形勢險扼,攻守自如,歷代皆為軍事要地。東漢大將岑彭曾在此安營扎寨,三國至宋代續(xù)為屯兵之所。洋津畈地勢低洼,若遇江洪自白水灌入洼地,則為一片汪洋。東漢初年,割據(jù)蜀川的公孫述令大將田戎占據(jù)夷陵,后又憑借荊門虎牙天險,架設(shè)江關(guān)浮橋,以距東漢軍西進(jìn)。征南大將軍岑彭在津鄉(xiāng)備戰(zhàn)三年,訓(xùn)練水師,并研制出“冒突露橈”戰(zhàn)船數(shù)千艘,再攻荊門,燒毀浮橋,大敗公孫述軍,取得江關(guān)之戰(zhàn)的勝利?!疽牧甏髴?zhàn)】【清洋津畈白蓮教起義】時至清乾隆末年,白蓮教組織在枝江、宜都迅速發(fā)展,教徒人眾數(shù)萬。解家沖富戶聶杰人慷慨捐獻(xiàn)四百畝田產(chǎn)加入白蓮教,以行醫(yī)之便宣傳反清主張;后被推為掌教首領(lǐng),組建“天運軍”,秘密訓(xùn)練起義“神兵”5500余人。嘉慶元年正月初七夜,“天運軍”在洋津畈揭竿起事,欲攻占枝江縣城(今枝城鎮(zhèn))而未果;次日清軍赴洋津畈鎮(zhèn)壓,白蓮教起義軍持長矛大刀迎戰(zhàn)。后來清軍援兵倍增,白蓮教首領(lǐng)分頭率部集結(jié)九龍山?!疤爝\軍”據(jù)險攻守,清軍高官多人斃命,宜都知縣聞訊恐懼自縊,鄂督為之震驚。起義軍與清軍交鋒達(dá)十個月之久,驍勇善戰(zhàn),屢挫清兵,后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而大部壯烈犧牲。洋津畈起義雖遭失敗,但它如燎原星火,引發(fā)了歷時十年、擁眾數(shù)十萬的川楚白蓮教大起義的熊熊巨焰。
=====================
紫山募旗說蜀漢
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枝城隸屬南郡;漢高祖開國置縣,始為枝江縣域?!爸敝Q,“以蜀江至此分枝為諸洲而名”。
建安十三年,曹操取荊州,分枝江以西為臨江郡;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借荊州,枝江改屬宜都郡。由此枝城一帶留下劉備、關(guān)羽等三國歷史人物足跡,其中紫山可稱天下名山。紫山在城東南隅為屏障,因山上曾建文筆塔,故稱山峰為三管筆。相傳蜀漢昭烈帝劉備初入蜀,在此息馬登山,更著紫衣,栽木主祭祀漢景帝,故名著紫山,又簡稱為紫山。后人為紀(jì)念劉備,曾在山頂建廟宇,留存當(dāng)年飲馬處,命名為“神井”。
紫山懷古之作,源于唐代杜甫《人日過枝江》:
元日至人日,未有不陰時。
冰雪鶯難至,春寒花較遲。
云隨白水落,風(fēng)振紫山悲。
蓬鬢稀疏久,無勞比素絲。
(人日指正月初七,女蝸補天到正月初七才造人,故名。人日還有許多別名。古代人日有戴“人勝”的習(xí)俗)
這首五言律詩,為杜甫晚年出三峽漂泊江漢途中所作,詩人觀白水勝境,望紫山遺跡,慨嘆劉備人生悲劇,感懷暮年旅途飄零,情不自禁。千百年后,讀之如見其人。元代大詩人劉因作《紫山懷古》,其中“已失吞吳恨,空懷復(fù)漢憂”兩句,詮釋杜甫“悲”意,開啟明清兩代“紫山懷古”詩境,從而誕生不少名篇佳作,“紫山冬翠”亦被列為邑中八景之首。
地處城郊的募旗山,因關(guān)羽故事而為名勝。清《荊州府志》載:“相傳關(guān)壯繆入蜀,樹旗此山,以募軍士,故名?!睂Π督庇钟小叭上?,因關(guān)羽之子而命名:“李冰有功于蜀而子為二郎神,蜀祀之關(guān)公有功于荊而子為三郎神?!泵駠鴷r期,募旗山下敦本小學(xué)遠(yuǎn)近聞名,有校歌傳唱:“募旗山,產(chǎn)豪俊,豪俊扶漢是壽亭;敦本小學(xué)今相映,締造英才培國本。敦厚以崇禮,本立而道生;我們步上武圣的后塵,完成國民革命?!?/div>
=====================
特色農(nóng)業(yè)
架鍋山春桃、夏李、秋橘,春色滿園,碩果累累,
九道河村一年四季青山綠水,田野冬棗飄香,山下溪水潺潺,河岸垂柳婆娑,河面波光粼粼,
=====================
以下是何意?????????
文宮塔
枝城北遺址
“德配天地”牌坊
枝江中學(xué)
回音壁
白水詩
寶塔
紫山
孔子后世縣尊
《桃花扇》孔尚任委托顧彩西旅土司
=====================
水田壩古井
=====================
洋津畈出土宋龍菊花邊瓷盞
=====================
“枝城八大景”
三管筆(在宜都市內(nèi)嗎?)
筆架山
文豐塔
文昌宮
圣廟
月宮橋
古樓
南門坎
古丹陽有名的景點有畔池、文筆塔、白水曉渡、花溪牧笛、紫山冬翠等八景。其中紫山冬翠是八景之首。
=====================
國圖空間枝城鎮(zhèn)
=====================
公園:
丹陽公園(位于城坡垴)
西湖公園(位于枝城大道東方超市旁)
楚星游園(位于化工路)
白水游園(位于白水港)
沿江公園(位于順城路)
=====================
詩詞枝江
鳳兮歌
楚-陸通
鳳兮鳳兮,
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諫,
來者猶可追。
已而已而,
今之從政者殆而!
江有汜
<詩經(jīng)>
一
江有汜,
之子歸,
不我以。
不我以,
其后也悔。
二
江有渚,
子之歸,
不我與。
不我與,
其后也處。
三
江有沱,
之子歸,
不我過。
不我過,
其嘯也歌。
題山市夕陽圖 (山市夕陽是一幅畫嗎?)
無名氏
沱水兮繞洲半,
五都兮喧鬧歡。
百里兮多曠廣,
傍山兮市井然。
斜熏兮回燭恣,
幽人兮蕩舟還。
山市夕陽
明-何勖
縱橫市肆繞山坡,
車馬紅塵逼眼過。
試看古楊殘照里,
洛陽好景不須多。
枝江縣獨坐
元-宋耿
澤國持龍節(jié),蒙恩備使臣。
簡書時自理,燈火夜相親。
山雪迷殘臘,溪梅借早春。
所憂無異政,何以慰斯民。
枝江寄彥修兄二首
元-劉因
一
盜隔枝江遠(yuǎn),人來蜀道稀。
亂離非復(fù)昔,富貴不如歸。
戎馬心何壯,家山愿莫違。
阿圓從小慧,解嘆白云飛。
二
有客傳歸信,愁懷得暫寬。
兒童占鵲喜,鄰里借書看。
離蜀秋將半,浮湘夜已闌。
柴門頻灑掃,楚想見征鞍。
春日過枝江
明-雷思霈
楚宮舊是丹陽池,春草低迷春雨饒。
沙岸微微穿荻筍,釣舟隱隱系楊條。
山分巫峽千峰秀,江合沮漳二水遙。
九十九洲從此始,欲同高士寄漁樵。
枝江道中
明-袁中道
楚國丹陽路未賒,峰巒斷處又平沙。
溪深不障斑斕石,梅老猶余冷?;ā?/font>
水氣漾洲全似月,山嵐收雨漸成霞。
風(fēng)煙如此今方到,悔不從前細(xì)泛槎。
楚懷王
明-李文秀
內(nèi)絕靈均外絕齊,
九重尊重委于泥。
老烏不憤峣關(guān)氣,
夜夜懷王墓上啼。
百里洲懷古
明-張時中
春流有客過乘槎,野色茫茫一望賒。
撲地千村煙火烈,連天巨浪舳艫斜。
將軍故壘空埋沒,處士遺風(fēng)自物華。
何事瘐臺蕭瑟甚,暮云春樹使人嗟。
過枝江縣
明-張時
近峽江愈窄,推篷路轉(zhuǎn)斜。
丹青山外寺,紅白雨中花。
暮警官船鼓,晨吹野戍笳。
亂石千萬里,何處是京華。
晚至枝江阻水
明-胡容
渺渺煙江天際頭,寒城寂寞枕滄州。
潮平古渡痕新露,樹壓中流勢欲浮。
白水隨云悲老杜,紫山落日嘆炎劉。
虛檐紅映芭蕉雨,相對榴花開晚秋。
宿枝江
明-許文瀛
何處長風(fēng)起四陲,黃昏疏雨倦沖泥。
云低曠野連城合,樹繞寒江夾路岐。
峽水遙從天上落,蜀山似向坐前移。
客心不憚滄浪險,登陡時聞驛馬嘶。
春日過枝江有感
明-王泮
漠漠春陰暗四垂,那堪愁思正離披。
千家有室皆懸礱,百里稀煙半絕炊。
白雪臺荒萋蔓草,黃陵花落掩空祠。
關(guān)心民瘼慚無補,肉食何人是濟(jì)時。
春日過枝江途中即景
明-鄭維垣
一
暖日遲遲一駐驂,游蹤漸已遍荊南。
蕭條草色春仍淺,初見桃花一樹酣。
二
秋風(fēng)楊柳卻先零,才到春來樹已青。
物性易榮還易悴,松根歲晚有蒼岑。
枝江道中
明-徐泰
水落枝江道,風(fēng)高歲暮天。
掛帆煙影里,惆帳入川船。
同友人登庚臺坐禪室望大江
明-鄭師濂
落落孤蹤未肯降,偕君登眺酒盈缸。
竹光和露浮尊斝,山色連云叆法幢。
囊有龍精誰得買,居如鶴窟豈容雙。
東皇不解游人恨,何日乘風(fēng)遠(yuǎn)渡江。
江口移舟
明-董燧
侵曉離江口,沖濤渡岸西。
煙堤兼水闊,云樹接天齊。
秋凈蓬窗寂,更深驛漏遲。
船頭滿鷗鷺,相近不相疑。
偶吟四首
清-方象璜
其一
邑小渾無事,春深只閉門。
香清余短篆,草綠長新痕。
野色來虛閣,江聲抱遠(yuǎn)村。
依依劉氏巷,猶得幾家存。
其二
剪茅成小屋,環(huán)堵自蕭然。
不礙琴聲靜,能令鶴影翩。
藹藹民如子,飄飄吏亦仙。
斯焉可為政,何必錦堂前。
其三
江自山川下,平分百里洲。
筑堤將望歲,御水動防秋。
取用皆蘆荻,生涯半釣舟。
登高時寓目,泛泛似浮鷗。
其四
春耕亦在野,稍稍俟安居。
尚有流離況,皆因峰火余。
桃花籬落冷,燕子畫梁虛。
民力征求盡,還驚報羽書。
枝江雜詠二首
清-陳德榮
一
圓橋子弟賴陶甄,
學(xué)海茫茫未有津。
覺世但知為善樂,
拆心終是愛才真。
羞憑虎坐稱選達(dá),
秘把鴛針度解人。
為爾潛龍養(yǎng)鱗甲,
好乘雷雨及三春。
二
江水周遭百里洲,
環(huán)洲插柳捍江流。
金堤無恙桑麻盛,
玉露初寒黍稔收。
三月鶯簧春雨細(xì),
一溪漁唱舞風(fēng)柔。
他年莫作甘棠護(hù),
愿念民依取次修。
江漲
清-楊際春
春流添漲漾危堤,
望入寒煙處處迷。
來往行人愁斷絕,
孤帆一片古城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微信登錄中...
請勿關(guān)閉此頁面
先別劃走!
送你5元優(yōu)惠券,購買VIP限時立減!
優(yōu)惠券還有10:00過期
馬上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