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長江西陵峽中的黃陵廟門前有“只耳石馬”一大奇觀,曾為許多大文豪、大詩人所吟詠。提及此事,首先得從丁寶臣,尤其是歐陽修說起。
丁寶臣,字元珍,晉陵(今江蘇常州)人,宋仁宗景祐初(1035年左右)中進士,旋授峽州(今宜昌)軍事判官,有文名,與歐陽修友善。
歐陽修是為人所熟知的,他是廬陵(今江西吉安市)人,進士出身,北宋著名的文學家,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以文章負一代盛名,并為北宋中葉重要的政治人物,累官至樞密副使、參政知事。景祐元年(1034),身為西京(今洛陽)留守推官的歐陽修被樞密使王曙舉薦至京師(今開封)任館閣???,景祐三年(1036),歐陽修不顧朝廷“戒百官越職言事“的詔令,寫下了著名的《與高司諫書》,痛斥諫官高若訥趨炎附勢不敢主持正義的卑劣行徑,由此遭到高的誣告而獲罪,即被逐出朝廷,貶為峽州夷陵縣(今宜昌縣)縣令。
早在京師時,丁寶臣與歐陽修過從甚密。丁曾做過一個奇異的夢,“夢與歐陽修同入一廟,班次歐陽上,出廟門,見一馬只耳”(清《東湖縣志》)。關(guān)于此夢,歐陽修也曾對蘇軾言及:“同年丁寶臣元珍適來京師,夢與余同舟溯江入一廟中,拜謁堂下。余班次元珍下,元珍固辭,余不可。方拜時,神像為起鞠躬堂下,且使人邀余耳語。久之,元珍私念:‘神亦如世俗待館閣(指歐)乃爾異禮邪?’既出門,見一馬只耳。覺而語余,而固莫識也”(蘇軾《黃牛峽祠跋》)。待等丁元珍出任峽州判官后,歐陽修亦被貶到峽州為夷陵縣令,而縣令之職低于判官之職,這就應(yīng)丁“班次歐陽上”;更奇的是,后來他們在某一日“同溯峽謁黃陵廟,入門惘然,皆夢中所見”。他們本已“不復憶前夢”,卻又目睹“門外鐫石為馬缺一耳,相視大驚”,歐陽修“乃留詩廟中”。自此,黃陵廟的“只耳石馬”得以傳揚開來,不再是“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了。
黃陵廟,位于西陵峽中黃牛巖下的九龍山麓的一塊臺地上,始建于漢,相傳建于春秋,是勞動人民為紀念神牛助禹開江治水而興建的,故原名為黃牛廟。此廟氣勢雄偉,古色古香,背倚青山,面臨大江,無論是逆水上行,還是順水下駛,遠遠便可盡收眼底。獨特的位置、美妙的傳說、悠久的歷史,這些得天獨厚的條件,使得黃陵廟早就成為宜昌一處名勝和三峽的一處佳景,不知吸引了幾多善男信女和遷客騷人。
誠然,黃陵廟列為名勝由來已久,諸葛亮、李白、白居易這樣名動天下的風云人物也都曾光顧過,并留下佳作佳話。但有關(guān)石馬這一奇觀,最早見諸文字的還是歐陽修當年游覽黃陵廟時有感于夢巧合而即興作的《黃牛峽祠》。其詩中吟曰:“大川雖有神,淫祀亦其俗。石馬系祠門,山鴉噪?yún)材??!?/font>
正是丁寶臣的夢和歐陽修的詩,黃陵廟門前那一向名不見經(jīng)傳的石馬一變而為倍受人青睞。一如明《夷陵州志》中所言:“三峽之險聞天下,古矣;而黃牛之靈亦聞天下,則自歐公石馬缺耳之始也”,“然則神之于靈亦古矣,而曰歐公石馬之夢始者。”
說到這里,黃陵廟的只耳石馬究竟有何特征呢?我們從偉大的愛國詩人陸游的《入蜀記》中可以管窺:黃陵廟“門左右各一石馬,頗卑小,以屋覆之,其右馬無左耳,蓋歐公所見也?!碧热粢獑栠@一對石馬為何右馬只右耳,那就不得而知了。有人說,這是古代某人有意令匠人故缺其耳,其用意在于要成千里馬,就得無耳,因為有耳易聽世俗誹謗之言,難成千里馬;也有穿鑿附合地解釋,因世人認為千里馬皆只馬,而千里馬罕見,所以立馬者便立了一馬只耳。如是之言,自然不足為信。但不管怎么說,這只耳石馬卻也算是一奇、一怪、一靈,給人以無限的暇思。
也正因為這只耳石馬稀奇、古怪、靈異,自歐陽修后,慕名觀賞者不乏其人,更有名人名家大加推崇。就北宋而言,與歐陽修齊名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我國文學史上杰出的作家蘇軾,游歷黃陵廟時,將歐詩《黃牛峽祠》書刻于石壁,并且寫下跋文,詳細敘及了一馬只耳;與蘇軾并稱為“蘇黃”的蘇門詩人黃庭堅,也在《黔南道中記》述道:“乃得同元明(黃之友人)堯夫曳杖清越間,觀歐陽文忠(歐陽修)詩,及蘇子瞻(蘇軾)記丁元珍夢中事,觀只耳石馬?!蹦纤螘r,著名詩人陸游除在《入蜀記》中提及只耳石馬外,還在《黃牛峽廟》詩中嘆道:“誰憐馬遭刖,百歲創(chuàng)未合”;辛派詞人劉克莊也詩吟:“夷陵異夢昔所聞,曾一謁之山川神”、“君恩未報復回首,石馬祠前還艤舟”。
不知何故,這令人刮目相看,名噪一時的只耳石馬卻莫名其妙地銷聲匿跡了。
也就在南宋時代,李權(quán)(生平無考)有詩云:“祠前無復觀石馬,隱隱黃牛向崖下”(明《夷陵州志》)。由此觀之,黃陵廟的只耳石馬這時已不復存在。而究其實,此后歷代觀光黃陵廟的文人墨客雖說不計其數(shù),卻鮮有歌吟到石馬的詩文,這與石馬消失不無關(guān)連??v使明代進士、夷陵名人雷思霈的《黃牛山圖歌》詩中零星可見“馬缺其耳”,說他是虛懸美景、憑吊前賢恐怕最適應(yīng)不過。到清朝乾隆年間東湖縣(今宜昌縣)知縣林有席則是確鑿的撫今追昔:“祠門石馬不可見,毋乃驚逸彪與貔”、“峽州判官夷陵令,曾追夢語聲淋漓,石馬一耳公何與,子瞻喟嘆歐陽詩?!?/font>
[此文載于1993年中國城市出版社出版的《宜昌春秋》第一輯(傅高炬主編)。文中“夷陵縣(今宜昌縣)、東湖縣(今宜昌縣)”,縣名現(xiàn)為宜昌市夷陵區(qū)(2001年撤縣設(shè)區(qū)),原縣城即今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