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槐堂王氏源流考辨
“ 兩晉家聲久,三槐世澤長”。這是三槐堂王氏家族傳世的對聯(lián)。凡是三槐王氏的子孫后裔,或居于望地;或遠(yuǎn)走他鄉(xiāng);或漂泊海外,但他們都永遠(yuǎn)不會忘記“三槐王氏祖”王佑在庭前手植三槐的故事。
中國向來有尋根問祖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十六大給新世紀(jì)的中國描繪了“全面進(jìn)入小康社會”的藍(lán)圖。何謂小康?“禮記、禮運”指出:“今大道既穩(wěn),天下為家。各親其親,各子其子,貨力為己;大人世及(貴族世襲)以為禮,城郭溝地以為固,禮義以為紀(jì),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shè)制度,以立(設(shè)置)田里”等等。這指的是禹、湯、文、武、成王、周公之治。是比“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的“大同”社會低一個層次的社會,國家和人民的經(jīng)濟(jì)比較富裕,生活更加文明和美好。當(dāng)然,新世紀(jì)社會主義的小康生活和社會有新的標(biāo)準(zhǔn),不在這里贅述。俗話說:“國有史、方有志、家有譜”。繼全國新編地方志工作完成之后,進(jìn)一步開展收藏和研究家譜工作,會促進(jìn)家庭和社會的和睦,使人們知道“各親其親、各子其子”,父子、兄弟、夫婦家庭和睦,這十分有利于社會的穩(wěn)定和使人民盡快地奔向小康之路。自古以來,中國浩瀚悠久的歷史文化長河中,家乘譜牒,更是在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中一枝獨秀。尤其是家譜中的家訓(xùn)和道德規(guī)范與教育,哺育了一代代推動中國歷史前進(jìn)的中堅和民族精英,儒家的“以德治國”思想譜寫著代表中國先進(jìn)文化的樂章。
筆者曾長期從事地方志編纂工作,有幸拜讀一些《王氏家譜》?,F(xiàn)僅就“三槐堂”王氏源流與世系談一點粗淺的看法,也算是一孔之見,拋磚引玉,冀期于仁者、智者不吝賜教。
之一:王氏出自姬姓。周靈王太子晉以直諫廢為庶人,其子宗敬為司徒。時人號曰:王家,因以為氏,這是太原、瑯琊、江左、咸陽、固始、三槐、余姚等王氏后裔一致公認(rèn)的。至八世孫王錯,自宗敬之后,瑯琊、臨沂的王氏家譜按次序分別列為:王森--王斌-王升-王昱-王碩-王錯,而筆者所見的某太原王氏家譜分別列為:王仕蠲--王智-王恙--王亢-王穎-王榮--王錯。該譜的主修者曾致信廬陵歐陽修,連這位文學(xué)大師也答復(fù)“山城無史籍資料”。所以也難以考證和確定。在歐陽修和宋祁編修的《唐書》中,歐陽文忠只能從八世孫王錯述起,由此可見,歐陽修對文字是十分嚴(yán)謹(jǐn)?shù)模恢谰筒粚?,而不能濫寫而延誤后人?!短茣ぴ紫嗍老怠吩疲喊耸缹O錯,為魏將軍,生賁,為中大夫,賁生渝,為上將軍。渝生息,為司寇,息生恢,封伊陽君。生元,元生頤,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將軍。生賁,字典,武陵侯。生離,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避秦亂,遷于瑯琊,后徒臨沂。四世孫吉,字子陽,漢諫大夫,后徒臨沂都鄉(xiāng)南仁里。生駿,字偉山,御史大夫。二子:崇、游。崇,字德禮,大司空,扶平侯。生遵,字伯業(yè),后漢中大夫,義鄉(xiāng)侯。生二子:□、音。音,字少玄,大將軍掾。四子:誼、睿、典、融。融,字巨偉。二子:祥、覽。覽,字玄通,晉室正卿,即丘貞子。六子:栽、基、會、正、彥、琛。栽,字土初,撫軍長史,襲即丘子,三子:導(dǎo)、潁、敞。(正的后裔,因王羲之為書圣,立有“鵝書堂”,另考。)
歐陽修是北宋的大文學(xué)家,向來文字嚴(yán)謹(jǐn),而且是為前朝撰史,大有落筆千金之重。我想,應(yīng)該不會有太大的疏漏。但是,有一點值得存疑的是:八世孫錯,生賁,而十四世王翦,又生賁,這一點存疑的是,難道古人取名不避祖諱嗎?而無獨有偶,十一世恢公之子元,與十七世元公又是重名,這是存疑之二。從后世的裔孫中也有相互重名、同名者,但這幾世相隔不遠(yuǎn),然不知避諱這也是不可能的。好在欣悉山東省莘縣政協(xié)副主席楊巨源先生,浩然大作《三槐王氏源流初探》,他列舉了《瑯琊王氏家譜》,是這樣記載的:第九世:王渝(諭),王錯之長子,仕秦,為上將軍。而某地的《王氏家譜》記載:錯,生績(左足、下同),字子明,封大夫,拜待中,娶陸氏。十一世:績,生憒;十二世:憒,生息;十三世:息,生恢。以下王翦、王賁、王離在《史記》中均有文字記載,這一點相信也是準(zhǔn)確無誤的。但是以上存疑的地方是以國史為準(zhǔn)呢?還是以某一家譜為準(zhǔn),這有待于熱心于研究的學(xué)者、專家、同宗同仁在今后的王氏家譜研究中進(jìn)一步探討和商榷。
之二:“三槐王氏”祖王言的以上世系究竟是誰?一說是由太原世系延伸而來,又一說是瑯琊世系遷徒而來。
首先,言公是大名府莘縣(今山東莘縣)人,這一點是眾說一致公認(rèn)的,正史中有“王佑傳”,記載的十分清楚,可作佐證。但是,有太原王氏族譜將其列為王通(字仲淹,號文中子)之后,也有瑯琊王氏族譜將其列為王琳(王方慶-王難得之后。筆者考證了《晉書》和其他史籍中的主要主派王氏人物,得知東晉王導(dǎo)公(已屬江左世代)有六子:悅、恬、劭、洽、協(xié)、薈;洽,字敬和,生二字,珣、珉。珣,字元琳,有五子:弘、虞、柳、孺、曇首。弘、虞在史書上都是聞名的人物。曇首,宋侍中,太子詹韋、祿寧文侯。生二子:僧倬、僧虔。僧綽,生儉,儉生騫,騫生規(guī),規(guī)生褒。王褒,字子淵,后周光祿大夫,石泉康侯。生鼐,字玉鉉,隨安都通守,石泉明威侯。生子:弘讓、弘直。弘讓,字敬宗,中書舍人,專掌機(jī)密。有三子:方土,字玄逸,臨邛令。仲子:方則,字玄寬,光祿卿。季子:方泰,子玄敏,太府少卿。與三槐王氏和山東莘縣緊密有關(guān)的關(guān)鍵人物是方則的長子王景,蘭州刺史。他共有六子;綰、綺、純、緒、練、紓。其中第五子王練任大名府莘縣尉。因此,他在今山東莘縣安了家,也就是說,他應(yīng)該是“三槐王氏”的始祖。王練的官職雖然沒有其他幾個兄弟大,正史上并未見他的傳記,但他是宰輔的曾孫,唐書上還是留下了他的姓名和職務(wù)。好在我手中的舊譜足以佐證,在《三槐堂王氏家譜》的《初纂王氏家乘受姓源流序》中這樣記述:“……儉公數(shù)傳至褒公,后周光祿大夫,石泉康侯,自丹陽徒咸陽,生鼐,隨安都通守,石泉明侯,字弘讓,中書舍人;弘直,魏州刺史……”,方則,光祿卿,再傳至練,為莘縣尉,遂徒莘。歷數(shù)傳,至言公,令黎陽,徹公,官拾遺。晉公佑,顯於漢周,入宋官兵部待郎,多陰德,手植三槐於庭。子昶公、旦公、旭公。魏公旦,相真宗,謚:文正公。蘇東坡為作《三槐堂銘》,頌者也。而弘直四子:緘,字方舉;績,字方紹;繢,字方節(jié);琳,字方慶,相武后。王琳的后代也很多。長子西郗,長孫甫(有傳),曾孫:濡、澄、沐、淮、濟(jì)、沼、潤、澗。四世孫:牧,源茂,遂,長文……子孫繁衍,枝葉茂盛。椐《王氏百世大族譜》記載:四十四世琳公,再傳嘩公,改致河南光州固始縣令,在任有政聲,人民懷德,后受命為定城令。人民攀轅臥撤,求勿離去。嘩公不忍,遂家於固始,是為王氏之“固始祖”。嘩公傳四十六世友名公,友名公傳四十七世卞公,卞公傳四十八世恁公,俱家於固始,世代業(yè)農(nóng),由江東世代以來的顯赫,至是已歸於淡泊。但篤於孝友,約於義方,則未嘗稍潛。因此,再傳至四十九世潮公,審圭公,審知公三兄弟,才能出眾,撫母投軍,聞於當(dāng)時。自唐僖宗光啟二年(885)投兵入閩,共182年,凡五世,世稱“固始世代”。(開閩世代略,不在此次考辨)
綜上所述,按《王氏百世族譜》的世系,王言公應(yīng)為五十一世,王撤公應(yīng)為五十二世,王佑公應(yīng)為五十三世,王懿、旦、旭應(yīng)為五十四世,之后以序類推。五十六世,王鞏公,字定國,素公之子,自號清虛先生,有雋才,長於詩,是蘇軾的門生,常從蘇軾游。軾守滁州(一說徐州),鞏往訪之,軾待之於黃樓(一說黃鶴樓),謂鞏曰:“李太白死,世無此樂三百年矣”!軾獲罪,鞏亦竄賓州。數(shù)歲得還。后歷宗正丞。宋神宗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任知湖州,王鞏親往拜訪,并請?zhí)K軾為王氏家族的祠堂提寫了“三槐堂”,并作《三槐堂銘》,以名世,此文收錄入《古文觀止》等文集,聳於一時。人以物顯,才以人傳,世稱其族曰:“三槐王氏”。
以后,王鞏的從弟靖,任廣南轉(zhuǎn)運使,神宗時知廣州,遷入,為度支副使。從孫古,徽宗時為戶部尚書,旋以保文閣直學(xué)士知成都。嗣墜崇寧黨籍,責(zé)衡州別駕,安置溫州,復(fù)朝散郎。為浙東、寧、紹、溫、臺等處王氏始祖。於是,三槐王氏,不只干固、枝盛,葉也茂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