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活動現(xiàn)場
本次活動由新浪網(wǎng)教育頻道中小學欄目獨家舉辦,作為新浪中小學家長
[微博]聯(lián)盟活動的第三期,多名家長在現(xiàn)場與就如何提高孩子自信與老師交流,并得到了針對性的意見。接下來新浪教育
[微博]中小學還會舉辦專家公益講座系列活動,新浪中小學家長聯(lián)盟旨在從家長需求出發(fā),通過專家講解,家長互動等形式切實解決家長關注的孩子的教育問題。
下期講座報名:
孩子歌唱能力培養(yǎng)秘籍4月16日發(fā)生的韓國沉船事故震驚全球,在船長下令原地等待后,船上300多名學生中大多數(shù)按照指示留在船艙中待命,最終與客輪一同沉沒。而一些沒有聽從指示的學生反而因此獲救幸存。對此大眾在深感惋惜的同時也開始反思為何學生們?nèi)绱寺犜??“如此聽話”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學生們的不自信,優(yōu)柔寡斷、不會選擇。
相比之下,有些中國孩子也存在如此問題,不反抗,沒有主見,不張揚,沒有自信……孩子的表現(xiàn)源自他所受到的家庭教育及環(huán)境。家長在自信教育中存在哪些誤區(qū)?該怎樣幫助孩子提升自信心……為此新浪教育中小學舉辦了“如何提高孩子自信”為主題的公益講座,活動特邀北京師范大學
[微博]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師大心理學院咨詢與臨床心理學研究所所長劉翔平老師為家長們講解家教中提高孩子自信的相關技巧。劉翔平老師同時也是北京翔平中小學生心理教育培訓學校的校長。
誤區(qū)1:家長總是帶著“我”的觀點和孩子對話
五一放假老師留了很多作業(yè),孩子跑來找家長抱怨“放假我還想玩呢,老師真變態(tài)”,身為家長該如何回應孩子?現(xiàn)場家長更多給出的答案是“你應該…、你不應該…”
專家建議:接納的態(tài)度是最重要的
對此劉翔平老師認為此時家長應該充當鏡子來反應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哈哈鏡反應自己的理解。當家長總是帶著自己的觀點和孩子對話時就在一定程度上損傷了孩子的自信。他提到心理學第一個跟自信有關的概念是樂觀。樂觀是一種氣質(zhì),據(jù)研究表明氣質(zhì)有一半來自遺傳,所以家長首先要肯定每一個孩子都有屬于自己的氣質(zhì),因而在同孩子對話時,對于孩子的抱怨或是其他表現(xiàn)家長首先要做的是接受,而不是嫌棄,武斷地說你應該或不應該怎樣,強行地把自己的觀點帶入給孩子。
“接納這個態(tài)度是最重要的,很多家長抱著一個動機,就把自己的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勇敢的人,其實孩子最多只能比現(xiàn)在稍微勇敢一點,但絕不可能達到特別勇敢”。每個孩子都有一個性格設定點,即基線。家長要承認并接受孩子在此性格基線范圍內(nèi)浮動,不要想強行改變。
誤區(qū)2:“孩子特別樂觀我一點也不擔心”
有的家長反映自己家的孩子特別樂觀,什么煩惱都沒有。這樣的孩子是不是全然不用父母憂心?有的家長則憂心忡忡,因為孩子很悲觀,總是擔心錯誤從來都不敢表現(xiàn)自己。這樣的孩子又該如何改變?
專家建議:加強孩子對于失敗的理解
劉翔平老師表示太樂觀并不是件好事。太樂觀的人風險管理不足,作為一個主觀主義者,存在一種積極的錯覺:往往過于拔高,不能準確地認識自己。他主張培養(yǎng)孩子偏樂觀一點,但是不要極為樂觀。
而對于悲觀的孩子,劉翔平老師建議家長加強孩子對失敗的理解。首先告訴孩子失敗一定是暫時的,要傳遞給孩子一種“明天會更好”的積極信念。其次失敗有時候是運氣不好,并不完全指向個人能力問題,而確實存在一些客觀環(huán)境上的偶然因素。讓孩子明白不是每個人都要為失敗負責的。最后對于孩子的失敗,往小了說。比如孩子數(shù)學沒考好,應鼓勵孩子只是數(shù)學中的幾何沒考好,代數(shù)還是不錯的?!霸谑∶媲翱吹狡渌膬?yōu)點,總之要適時鼓勵孩子”。
誤區(qū)三:專制、控制的家長會培養(yǎng)自卑的孩子
“我今天在單位被領導批評了,我今天和老公鬧矛盾了……”成人們常常面對這樣的煩惱,然后像和朋友傾訴一樣把這些敘述給孩子聽。如此無話不談是正確的相處模式嗎?獨生子女時代家長為孩子代勞一切,舍不得孩子受到一點傷害。做這樣的一個萬能父母對孩子好嗎?
專家建議:做一個好玩的、舍得讓孩子受傷的家長
父母的行為會嚴重影響孩子的行為。劉翔平老師指出悲觀的家長不僅遺傳了悲觀的孩子,而且其行為方式將嚴重影響孩子性格,形成惡性循環(huán)。所以家長遇到什么事,首先自己不要驚慌。對于初中生和小學生,家長不要同孩子傾訴自己在工作生活中的巨大壓力,尤其是本身就焦慮的孩子,這樣的真心話會讓孩子有壓力。家長應該是“好玩的”,讓孩子跟你在一起能夠哈哈大笑。一個幽默的、天塌下來能頂?shù)闷饋淼募议L會給孩子一種力量,孩子也會從父母身上學到怎么處理壓力。
“專制、控制的家長會培養(yǎng)自卑的孩子,好多人認識不到自己的控制,所以中國社會不自信的小孩特別多,吃啥,穿啥,報什么專業(yè)都是隨便。不敢肯定自我,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劉翔平老師認為這也源于現(xiàn)在家長過度保護從而導致孩子不會選擇。家長應給孩子制造一些挫折機會,讓孩子經(jīng)歷痛苦并在此過程中成長進步。
誤區(qū)4:滿足孩子所有的生理需求就是好家長
商場里到處是家長,為孩子買食品,買衣服…小心翼翼地照顧著孩子的衣食起居,縱是如此仍有家長反應孩子跟自己不親近,不愿意和自己交流,甚至也不愿意同外界交流,越來越孤僻、自卑。
專家建議:尊重孩子、帶孩子從事多樣活動
劉翔平老師認為要想培養(yǎng)孩子自主樂觀的性格,就要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是一種高級精神需求,得不到滿足心理會不健康。而心理健康的唯一標準,就是有效地滿足自己的需求。
美國學者提出人有三大基本需求,即自主、能力、連結(jié)。其中連結(jié)需求是父母可以有效滿足孩子的。跟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本身就是享受。因此當孩子同家長交流的時候,家長應明白孩子本身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他只是來和你溝通,求得家長精神上的支持。所以最好的回答是去理解、傾聽、尊重孩子的感受。這時語言是沒有力量的,家長只需重復孩子的話就足夠了。其次家長要帶著自己的信念和愛好,跟孩子一塊兒去活動。研究發(fā)現(xiàn)當媽媽帶著一種情感同孩子一起去做事情,孩子長大后會特別自信,堅強且有道德價值。
上期回顧:
專家揭秘閱讀能力如何讓孩子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