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了山西農民報右玉縣李達窯鄉(xiāng)寄宿制學校,《19名教師和5名學生堅守在娘娘山深處》的報道,心生無奈與憂思。
李達窯鄉(xiāng)學校,有的教師當?shù)經(jīng)]有學生教的地步,真是一種無言的悲愴。然而,僅有5名學生,老師們依然堅守,日常教學工作有條不紊,又十分感佩。生源的銳減和流失,教學質量不是直接的誘因,主要是村里的青壯年幾乎外出打工,孩子帶到所在的城市。即便是留守或在村的兒童,除非家庭條件不允許,否則,也會轉到教學條件好的學校去。這樣,偏遠農村學校就陷入尷尬境地。記得小時候,僅我們村上學的孩子就有100多個,可現(xiàn)在全區(qū)十幾個村合并成一所學校,學生也就100多個。各村最好的房子是學校,如今卻燕去樓空。毋庸置疑,只要有一名學生,老師們就會堅守。但不是原有的教師都留下,而是因教設崗,合理去留,教育主管部門不會讓人才資源閑置。
學校是鄉(xiāng)村的明燈和文化磁場。沒有了朗朗的讀書聲,村里便沒有了文化氣息,缺少了生氣。艱苦、偏遠的地方,是師資力量薄弱和生源最易流失的地方。教育均衡發(fā)展,恐難遏制這種趨勢。這正是鄉(xiāng)村教育之痛,如何拯救?須直面對待。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