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第四十節(jié)中醫(yī)辯證治黃疸探討

(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一)把握主癥:此乃診治黃疸之關鍵。黃疸的主癥為身黃、目黃、小便黃,尤以目黃為其特征。往往兩目先黃,繼而遍及全身,或黃如橘色鮮明,或黃如煙薰而暗,多伴食欲不振,惡心,心中懊儂,體倦乏力,小便不利等癥狀。臨床上根據黃疸色澤、病史,兼證以區(qū)別陰黃,陽黃與急黃。

(二)審慎鑒別。黃疸以兩目黃染為特征。故檢查時必須在自然光線下進行,應與球結膜下脂肪斑相區(qū)別:黃疸之黃分布均勻,遍及整個眼白,而后者分布是散在性的,略突出,多聚于鞏膜內眥。

(三)辨析病性。由于病因病機之異,臨床癥狀則可大致分為三種不同類型;黃疸黃色鮮明如橘,發(fā)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心中懊儂,惡心嘔吐,舌苔黃膩、脈弦數為濕熱交蒸所致,屬于熱證、實證、陽證,若熱毒內陷,發(fā)病迅速,出現神昏發(fā)斑等癥,屬急黃,若黃色晦暗,食少納呆,脘腹脹,神疲畏寒,舌淡苔白膩,脈濡緩為寒濕滯留所致,為寒證、虛證、陰證。

(四)詳究轉歸:黃疸病早發(fā)現,及時治療,其預后尚好。若誤治或失治則病情遷延不愈,預后多不良。一般黃疸消退在三星期左右,若經久不愈,病情反劇,則可轉為它證,治療較難。故治療要切中病機,審因論治。若陽黃遷延或過用苦寒藥,損傷脾陽,正虛邪戀,可轉化為陰黃,如陰黃過用溫燥藥,傷陰化燥,或重感外邪,濕熱內蒸,亦可轉為陽黃,但此和前者不同,屬虛中挾實,寒熱錯雜。

二、治療原則

黃疸為濕邪為患,故治療大法應為化濕邪,利小便,使邪有出路。故《金匱要略。黃疸病》云:“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臨床上可根據寒熱虛實之不同,分別采用不同的祛濕之法。若病屬濕熱當清熱利濕,若病屬寒濕當溫中化濕,陽黃者偏治在胃,清胃利濕陽黃陰黃急黃鑒別表

┏━━━━┳━━━━┳━━━━━━━━┳━━━━━━━━━━━━━━━━━━━━━┳━━━━━━━┓

┃病名┃病因┃病機┃證候特征┃預后┃

┣━━━━╋━━━━╋━━━━━━━━╋━━━━━━━━━━━━━━━━━━━━━╋━━━━━━━┫

┃陽黃┃濕熱┃濕熱中阻,膽┃黃色鮮明如橘色,伴口干發(fā)熱,小便短赤,┃治療及時,┃

┃┃┃汁外溢┃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弦數┃預后良好┃

┣━━━━╋━━━━╋━━━━━━━━╋━━━━━━━━━━━━━━━━━━━━━╋━━━━━━━┫

┃急黃┃熱毒┃熱毒內迫,膽┃黃色如金,發(fā)病迅速,伴神昏,譫語,衄┃病情兇險,┃

┃┃┃汁外溢┃血,便血,肌膚瘀斑,舌質紅絳,苔黃燥┃預后多不良┃

┣━━━━╋━━━━╋━━━━━━━━╋━━━━━━━━━━━━━━━━━━━━━╋━━━━━━━┫

┃陰黃┃寒濕┃寒濕阻滯,膽┃黃色晦暗如煙熏,伴脘悶腹脹、畏寒、神┃病情纏綿,┃

┃┃┃汁不循常道┃疲、口淡不渴、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或┃不易速愈┃

┃┃┃┃沉遲┃┃

┗━━━━┻━━━━┻━━━━━━━━┻━━━━━━━━━━━━━━━━━━━━━┻━━━━━━━┛

為主,陰黃者,偏治在脾,健脾溫中利濕為主。若兼表證,又當發(fā)汗解表利濕,腹脹不大便,里實熱證者,又當通利大便以泄?jié)駸幔魺岫緹胧⒅秉S又當清熱解毒,涼營開竅??傊?,必須正確應用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的原則,恰當地運用祛濕之法,同時注意和胃舒肝,使氣機調達,濕邪可祛,黃疸可退。但和胃不得過用甘溫補脾,舒肝不可過用辛燥理氣,以防助熱傷津。疸病初期宜利忌補,久病宜補慎利,或攻補兼施。正如《醫(yī)門法律.黃癉》云;“黃疸得之外感者,誤用補法,是謂實實,得之內傷者,誤用攻法,是謂虛虛。。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性質一般地,起病迅速,病程短,黃色鮮明,舌紅,脈弦數,屬熱證、實證,為陽黃,其中起病急驟,黃色如金,變化迅速,舌絳者,為急黃;而起病較緩,病程長,黃色晦暗或熏黑,舌淡或暗,脈遲緩,屬寒證、虛證,為陰黃。

對陽黃需進一步辨濕熱孰輕孰重。以發(fā)熱重,或胸腹熱滿,按之灼手,口干苦思飲,煩渴不寧,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邊尖紅紫少津,苔黃膩,脈弦數為主癥者,為熱重于濕;而以身熱不揚,身困倦怠,胸膈痞滿,口干粘不思飲,大便粘滯不爽,小便短黃,苔白膩或白滑而厚,脈弦滑或濡稍數為主癥者,則屬濕重于熱。上述兩組癥狀相兼并見,無明顯偏重者,為濕熱并重。

2.辨病位及證候特征黃色鮮明,脘腹痞滿,納呆嘔惡為主癥者,位在脾胃,證屬脾胃濕熱;黃色鮮明,脅肋脹痛,口苦嘔惡為主癥者,位在肝膽,屬肝膽濕熱證;黃色鮮明,脅肋劇痛,痛徹肩背,嘔惡嚴重甚則嘔逆膽汁者,位在膽并及于肝,證屬膽熱瘀結;以黃色如金,高熱煩躁,嘔吐頻作,甚或神昏、抽搐為特征者,位在肝膽,證屬熱毒熾盛,熏灼肝膽;而身黃如金,入夜身熱甚,神昏譫語,皮下斑疹、紫癜或衄血、吐血、便血者,則位在心肝及膽,證屬熱毒內陷心營;黃色晦暗,肢冷畏寒,腹脹納少,便溏為主癥者,位在脾及肝膽,證屬寒濕困脾;若見黃色晦暗,頭暈腰酸,脘痞腹脹,肢體困重,五心煩熱,舌紅苔白膩等癥,則位在肝、膽、脾、腎,證屬陰虛濕阻;而以黃色暗滯,脅下痞塊,舌質淡暗、瘀紫者,則位在肝膽,屬血瘀證。

3.辨病勢輕重常綜合黃疸色澤變化、患者精神狀態(tài)及全身情況判定。一般認為,黃疸逐漸加深、患者精神萎靡,全身極度疲乏,厭食嚴重,提示病勢加重;黃疸逐漸變淺,患者神清氣爽,納食增加,病情趨向好轉,為順證病輕;黃疸色晦無澤,患者煩躁不寧或神昏嗜睡,納差嘔吐,甚或吐血、衄血,則為逆證,病重。

二、治療原則

黃疸的治療,首先應據發(fā)病情況,分辨外感、內傷,正邪之輕重緩急,而采取或急則治標、或緩則治本、或標本兼顧的原則。

外感黃疸,屬于濕熱的,治以清熱化濕,同時通利腑氣,以使?jié)駸嵯滦梗粚儆诤疂竦膽詼刂薪∑?,淡滲利濕,以求濕去黃退。急黃熱毒熾盛,當以清熱解毒、涼營開竅為法。內傷黃疸的治療,則應以調整肝膽脾胃的功能為主,可分別予以健脾和胃、疏用利膽、補益脾腎、滋養(yǎng)肝腎、活血化瘀等治法。

黃疸的發(fā)生,主要因濕邪入于血分瘀阻血脈,膽汁外溢所致,治療當據黃疸之濕、熱、寒之輕重,分別在清利、溫化的同時,配伍活血化瘀之品。若濕痰交結,瘀于血脈,則以祛濕、活血化痰為法。

祛邪退黃與調整臟腑功能在臨床上常常結合應用。具體用法應根據病邪盛衰、正氣強弱、疾病新久及證候轉化等情況決定,或單獨使用,或分先后主次,或相互組合。

1.陽黃證:黃疸黃色鮮明如橘,發(fā)熱口渴,小便秘結,心中懊,惡心嘔吐,舌苔黃膩、脈弦數為濕熱交蒸所致,屬于熱證、實證、陽證。

脾胃濕熱證:身目俱黃,色較鮮明,脘腹痞滿,納呆嘔惡,四肢困重,尿黃赤。熱重于濕者,兼見發(fā)熱,口苦口渴,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或滑數;濕重于熱者,兼見口干粘膩,渴不欲飲,大便溏滯,或有發(fā)熱不揚,苔白膩或黃白相兼膩,脈濡數或弦滑。

一.熱重于濕證: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fā)熱口渴,小便短少黃赤。腹脹便秘。心中懊,口干而苦,惡心欲吐。舌苔黃膩,脈弦數。

茵陳蒿湯加味;茵陳蒿18克(包)梔子14克蒲公英9克赤芍9克郁金9克萹蓄9克茯苓12克生甘草3克大黃6克

1.若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口苦嘔吐者,可加黃芩、柴胡、半夏、生姜,以和解少陽,和胃降逆。

2.如兼有惡寒、身痛、無汗等癥,可加麻黃、杏仁、連翹以解表散邪。

3.如脅痛較重者,可加郁金、川楝子、延胡索等,以疏肝行氣止痛。

4.若黃疸較重,熱勢較甚者,可加板藍根、黃芩、大青葉、虎杖、黃柏等以退黃除熱。

5.如濕熱黃疸,病情惡化出現高熱,煩躁,甚則神志不清,抽搐,出血等,此乃熱毒內陷,可加牛黃、丹皮、赤芍、郁金、黃連、羚羊角等以涼血解毒。

黃疸加減:

1.本方加茯苓、豬苓、滑石等滲濕之品,以助濕熱從小便而去。

2.若腹部脹滿,可加郁金、川楝子、青皮以疏肝理氣。

3.若惡心甚,苔黃厚者,加黃柏、黃芩以清熱燥濕。

4.若兼心煩失眠、衄血者,可加用健脾化濕之品,如白術、茯苓等,并酌減苦寒清熱之藥,以防脾陽損傷而轉為陰黃。

黃疸加減2:

1.熱重于濕見發(fā)熱口渴重者,加知母、黃芩、生石膏、蘆根;

2.嘔逆重者,加黃連、竹茹;

3.脘腹脹滿者,加枳實、厚樸。

4.濕重于熱見發(fā)熱不揚者,加黃芩、竹茹;

5.嘔逆重者,加藿香、生姜汁;

6.口粘胸悶者,加佩蘭、杏仁、陳皮;

7.大便溏滯粘臭者,加制大黃、木香;

8.熱重兼表癥者,用甘露消毒丹化裁;

9.濕重兼表證者,三仁湯化裁;

10黃疸消退緩者,可重用赤芍,或據癥加化痰藥如杏仁、陳皮、青黛、白礬之品。

臨證參考:

1.清除濕熱徹底,但又不可過度致損傷脾陽,濕熱基本清除則以健脾為主,佐以化濕疏利;

2.濕熱全清,則以健脾和胃、疏利;濕熱全清,則以健脾和胃、疏肝補腎鞏固療效。

3.本證用茵陳為清化濕之藥,用量一般30-60克,后下,以保存藥效。大黃用法,便秘宜生用,后下,大便溏滯不暢宜制用,用量10-20克,視病情增減,以腑通熱泄為度,切忌長期瀉下,以免損傷脾胃;赤芍活血退黃之功較著,無論濕重于熱或熱重于濕,均宜應用,一般用量15-30克,黃疸深重可用至60克。

4.本證向愈期常經歷脾虛濕滯、肝脾兩虛等階段,可用香砂六君子湯、逍遙散、四物湯化裁,而忌用苦寒清熱藥物。

二.濕重于熱證:身目俱黃。其色不如熱重者鮮明。頭重身困。胸脘痞滿,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便溏。舌苔厚膩微黃。脈弦滑或濡緩。

茵陳五苓散;茵陳蒿30克豬苓3克澤瀉5克白術3克茯苓3克桂枝2克

或現代常用茵陳四苓湯合連樸飲加減(茵陳蒿豬苓厚樸茯苓蒼術黃連石菖蒲清半夏白豆蔻赤芍)

黃疸證加減:

1.應加藿香、白蔻仁、佩蘭等芳香化濁之品,以宣利氣機而濕濁。

2.若兼表證者,宜先用麻黃赤小豆湯,以解表清熱利濕,后用本方。

3.若濕熱交蒸較甚者,可用梔子柏皮湯以增強泄熱之功。

4.若兼嘔逆者,乃因胃濁上逆,宜加半夏橘皮降逆止嘔。

5.若兼食滯不化,而大便尚通者,加枳實、神曲等消食和胃。

6.若腹脹較甚,加大腹皮、木香行氣消脹。

黃疸加減2:

1.熱重于濕見發(fā)熱口渴重者,加知母、黃芩、生石膏、蘆根;

2.嘔逆重者,加黃連、竹茹;

3.脘腹脹滿者,加枳實、厚樸。

4.濕重于熱見發(fā)熱不揚者,加黃芩、竹茹;

5.嘔逆重者,加藿香、生姜汁;

6.口粘胸悶者,加佩蘭、杏仁、陳皮;

7.大便溏滯粘臭者,加制大黃、木香;

8.熱重兼表癥者,用甘露消毒丹化裁;

9.濕重兼表證者,三仁湯化裁;

10黃疸消退緩者,可重用赤芍,或據癥加化痰藥如杏仁、陳皮、青黛、白礬之品。

臨證參考:清除濕熱徹底,但又不可過度致損傷脾陽,濕熱基本清除則以健脾為主,佐以化濕疏利;濕熱全清,則以健脾和胃、疏利;濕熱全清,則以健脾和胃、疏肝補腎鞏固療效。本證用茵陳為清化濕之藥,用量一般30-60克,后下,以保存藥效。大黃用法,便秘宜生用,后下,大便溏滯不暢宜制用,用量10-20克,視病情增減,以腑通熱泄為度,切忌長期瀉下,以免損傷脾胃;赤芍活血退黃之功較著,無論濕重于熱或熱重于濕,均宜應用,一般用量15-30克,黃疸深重可用至60克。本證向愈期常經歷脾虛濕滯、肝脾兩虛等階段,可用香砂六君子湯、逍遙散、四物湯化裁,而忌用苦寒清熱藥物。

1.如見陽明熱盛,灼傷津液,積滯成實,大便不通,宜用大黃硝石湯(大黃12克黃柏12克硝石12克(包,研成粉末)桅子15克)瀉熱去實,急下存陰。

三.濕熱并重者,宜用

甘露消毒丹;滑石22.5克黃芩15克茵陳16.5克藿香6克連翹6克石菖蒲9克白蔻仁6克薄荷6克木通7.5克射干6克川貝7.5克

1.若高熱口渴,身目發(fā)黃,肢體酸痛,二便不暢屬于濕熱并重者,可加梔子、大黃、白茅根以清熱瀉火,解毒通黃。

2.若低熱不退胸悶,納呆,肢倦,口苦,口粘,小便短赤,脈滑數者,可加秦艽、金錢草、柴胡、青蒿以疏泄肝膽,祛除熱邪。

3.若頤腫而濕不重者,可加青黛或板藍根,以增強解毒作用。

4.若咽腫,可加板藍根、牛蒡子、金銀花、山豆根利咽散結。

5.若黃疸者,可加秦艽、梔子、大黃、金錢草等利膽退黃。

6.若熱淋,小便澀痛者,可加白茅根、竹葉、石韋、萹蓄以清熱通淋。

另查:甘露消毒丹化裁。

以祛濕清熱。

肝膽濕熱證:身目俱黃,色澤鮮明,右脅脹痛,納呆嘔惡,口苦,苔黃膩或黃糙,脈弦滑數;熱重于濕者,兼身縶煩燥,口渴欲飲,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膩或黃糙,脈弦滑數;濕重于熱者,兼發(fā)熱不揚,肢倦困重,口粘口膩,大便溏滯,舌紅,苔黃白膩滑,脈弦滑或弦滑略數。

一.熱重于濕證:熱重于濕者,兼身縶煩燥,口渴欲飲,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膩或黃糙,脈弦滑數,選用

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化裁;酒龍膽草6克炒黃芩9克梔子9克茵陳50克車前子9克澤瀉12克生大黃9克赤芍9克生地黃9克金銀花20克野菊花15克北柴胡6克生甘草6克

1.若肝膽實火較盛,可去木通、車前子,加黃連。

2.若濕盛熱輕者,可去黃芩、生地黃,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莖生瘡,或便毒懸癰,以及陰囊腫痛紅熱者,可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

4.肝經濕熱,帶下色紅者,可加蓮須、赤芍。

5.肝火上炎致頭痛眩暈,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葉。

6.木火刑金,見咳血者,可加丹皮、側柏葉。。

黃疸加減:

1.黃疸較重者,加虎杖、秦艽、金錢草;

2.熱重于濕見高熱煩躁者,加生石膏、知母、蘆根、青蒿等;

3.濕重于熱見脘痞納呆者,加厚樸、蒼術、砂仁;

4.濕重嘔逆者,加草豆蔻、佩蘭;若為痰濕蒙蔽心包;

5.癥見神識昏蒙,是時或譫語,苔膩滑者,宜改用菖蒲郁金湯(石菖蒲梔子竹葉丹皮郁金連翹姜汁竹瀝菊花滑石牛蒡子玉樞丹)加赤芍、茵陳、蘇合香丸,重用生地黃,并加生茜草、紫草、生槐花等。

臨證參考:

1.肝膽濕熱之熱重于濕者,極易導致瘀熱互結,腑氣不通而耗傷陰液,治療應在清熱通腑、活血化瘀的同時,重視護陰,重用生地,并加入玄參、麥門冬養(yǎng)陰之品;

2.濕重于熱者,濕遏陽氣易致濕郁而熱識,必用赤芍、郁金活血解郁,以利濕邪消除。

3.肝膽濕熱期以清利肝膽為主,濕熱基本清除則以健脾和胃佐以清疏為法,恢復期養(yǎng)肝健脾和胃為主鞏固療效。

二.濕重于熱證:濕重于熱者,兼發(fā)熱不揚,肢倦困重,口粘口膩,大便溏滯,舌紅,苔黃白膩滑,脈弦滑或弦滑略數。選用

甘露消毒丹化裁;藿香6克白蔻仁6克清半夏6克石菖蒲9克生薏苡仁10克茵陳16.5克茵陳50克木通7.5克黃芩15克連翹6克赤芍6克郁金6克

1.若高熱口渴,身目發(fā)黃,肢體酸痛,二便不暢屬于濕熱并重者,可加梔子、大黃、白茅根以清熱瀉火,解毒通黃。

2.若低熱不退胸悶,納呆,肢倦,口苦,口粘,小便短赤,脈滑數者,可加秦艽、金錢草、柴胡、青蒿以疏泄肝膽,祛除熱邪。

3.若頤腫而濕不重者,可加青黛或板藍根,以增強解毒作用。

4.若咽腫,可加板藍根、牛蒡子、金銀花、山豆根利咽散結。

5.若黃疸者,可加秦艽、梔子、大黃、金錢草等利膽退黃。

6.若熱淋,小便澀痛者,可加白茅根、竹葉、石韋、萹蓄以清熱通淋。

黃疸加減:

1.黃疸較重者,加虎杖、秦艽、金錢草;

2.熱重于濕見高熱煩躁者,加生石膏、知母、蘆根、青蒿等;

3.濕重于熱見脘痞納呆者,加厚樸、蒼術、砂仁;

4.濕重嘔逆者,加草豆蔻、佩蘭;若為痰濕蒙蔽心包;

5.癥見神識昏蒙,是時或譫語,苔膩滑者,宜改用菖蒲郁金湯(石菖蒲梔子竹葉丹皮郁金連翹姜汁竹瀝菊花滑石牛蒡子玉樞丹)加赤芍、茵陳、蘇合香丸,重用生地黃,并加生茜草、紫草、生槐花等。

臨證參考:肝膽濕熱之熱重于濕者,極易導致瘀熱互結,腑氣不通而耗傷陰液,治療應在清熱通腑、活血化瘀的同時,重視護陰,重用生地,并加入玄參、麥門冬養(yǎng)陰之品;濕重于熱者,濕遏陽氣易致濕郁而熱識,必用赤芍、郁金活血解郁,以利濕邪消除。肝膽濕熱期以清利肝膽為主,濕熱基本清除則以健脾和胃佐以清疏為法,恢復期養(yǎng)肝健脾和胃為主鞏固療效。

膽熱瘀結證:目黃、身黃鮮明或呈黃綠色,右脅疼痛劇烈拒按,痛徹肩背,口苦嘔逆,脘腹脹滿,大便溏結不調色灰白,小便短赤灼熱,或兼有高熱煩躁或寒熱往來,嘔惡膽汁,舌紅或暗紅,苔黃厚膩或黃糙,脈弦滑數。用

大柴胡湯加減;北柴胡24克黃芩9克白芍9克炙枳實4克生大黃6克金錢草30克金銀花10克海金砂15克蒲公英10克

1.如脅脘痛劇者,加川楝子、延胡索、郁金等以加強行氣止痛之功;

2.惡心嘔吐劇烈者,加竹茹、黃連、旋覆花等以加強降逆止嘔之功;

3.如連日不大便,熱盛煩躁,舌干口渴,渴欲飲水,面赤,脈洪實者,加芒硝以瀉熱通便;

4.伴黃疸者,加茵陳、梔子以清熱利濕退黃;

5.膽結石者,加金錢草、海金沙以化石。

黃疸加減:

1.大便干結,腹脹甚者,加芒硝、焦檳榔;

2.高熱煩躁者,加山梔子、生石膏、知母;

3.痛劇可加延胡索、川楝子;

4.黃疸重者,茵陳用90克(后下),赤芍用30克,并加虎杖、半邊蓮等;

5.砂石阻塞較重者,金錢草用至60克,并加雞內金、海浮石等;

6.若膽熱瘀結演變成火毒,癥見黃疸深重,高熱寒戰(zhàn)者,宜合用黃連解毒湯,涼血瀉下,清利肝膽。

臨證參考:

1.本證用藥,如清利濕熱、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品,劑量宜重。

2.當癥情危重,中藥難以奏效時,應及時轉外科手術,切勿延誤治療。

3.肝膽濕熱瘀結消除后,以調和脾胃兼疏利膽為法治療,長期堅持可防止瘀熱互結而腹發(fā)。

4.本證向愈期常有肝氣郁結或肝經郁熱證,可分別用逍遙散,丹梔逍遙散化裁治之。

熱毒熾盛證:身目黃色鮮明如金,急起并迅速加深,發(fā)熱或高熱煩躁,嘔吐頻作,脘腹脹滿,大便秘結,小便短少黃赤?;蚣婢裎遥瑯O度乏力,脅肋脹痛拒按,食欲不振或無食欲。舌質紅絳,苔黃或黃厚而糙或焦黃起刺,脈弦數或洪數。常用方

清瘟敗毒飲合茵陳蒿湯加減;黃連3克黃芩9克梔子9克生石膏60克知母9克赤芍9克丹皮9克連翹9克茵陳蒿50克生大黃9克生地9克甘草4.5克

黃疸加減:

1.高熱不退宜加水牛角;

2.黃疸深重者,宜加秦艽、苦參、白花蛇舌草、虎杖;

3.氣陰傷重者,可重用生地,并加西洋參、玄參;

4.抽搐者,加用羚羊角、天麻、鉤藤、全蝎、地龍;

5.若出現昏迷者,宜鼻飼安宮牛黃丸。

臨證參考:

1.熱毒熾盛危重證,治療當同時兼顧以下諸法:清陽明分及陽明腑熱;瀉三焦實火熱毒;涼血活血養(yǎng)陰。

2.據正氣受損性質信程度,大膽及時扶正,防生它變。其中梔子、連翹清熱解毒,量可用至30克,大黃用至20克,茵陳、赤芍活血退黃用至60克以上,且日用2劑,分4次服、恢復期兼陰虛者,宜兼養(yǎng)陰益氣,以善其后。

此外,對氣營兩燔,一身盡黃之熱毒熾盛者,清營涼血,瀉火解毒同時,尚須注意宣透,以防熱毒內陷。有些醫(yī)家善用千金犀角散化裁。其中升麻善解疫毒且其氣輕薄而善透解郁熱,常加葛根肋升麻清胃透熱之力。

熱毒內陷證:面、目、身黃如金,急起并迅速加重,發(fā)熱不退或入暮高熱,皮下斑疹、紫癜或衄血,牙齦出血,嘔血,便血,神志恍惚或神昏譫語,躁動不安或狂亂,抽搐,尿少黃赤或尿閉?;蛞姴凰际郴蛩魇橙缈?,嘔惡頻作,腹脹如鼓,大便不通。舌質紅絳,苔黃糙或少苔或穢濁,脈弦細數。藥用

清營湯加減;水牛角120克(先煎小時)生地黃15克銀花9克黃連5克梔子9克連翹6克麥冬9克玄參9克丹皮9克赤芍9克大黃9克茵陳50克

黃疸加減:

1.腹脹如鼓,腑氣不通者,加檳榔、芒硝;

2.狂躁,抽搐嚴重者,加全蝎、地龍、天麻、鉤藤;

3.黃疸深重加半邊蓮、虎杖、白花蛇舌草;

4.出血嚴重者,加槐花、地榆、茜草、三七、大黃粉;

5.神昏譫語者,加安宮牛黃丸。

臨證參考:

1.本證患者出現精神萎靡,極度乏力,應急進人參、西洋參補氣防脫,而勿拘泥進補滯邪之說。

2.若見脈細肢冷蜷臥,應大膽用附子、人參、干姜回陽救脫;

3.若見肢厥,神識淡漠,汗出如油,蜷臥囊縮,為腎衰竭,證情兇險,須急用回陽救急湯化裁以回陽救逆,固脫開竅,或加參附注射液靜點。

此外,還應密切觀察出血、神志及動風的動態(tài)變化。

(一)陽黃。

1.熱重于濕.

癥狀及分析;

身目俱黃,黃色鮮明一一濕熱交蒸,膽汁外溢。

發(fā)熱口渴,小便短少黃赤一一濕熱內盛,熱耗津液,邪蘊膀胱,氣化不利.

腹脹便秘一一濕熱郁結,腑氣不通。

心中懊儂,口干而苦,惡心欲吐一一濕熱熏蒸,胃濁、膽汁上逆。

舌苔黃膩,脈眩數一一肝膽濕熱之征。

治法,

清熱利濕,佐以瀉下。.

方藥。..

茵陳蒿湯加味。

(1)方解。

茵陳乙梔子清熱利膽,祛濕清熱,大黃泄熱通瘀,蕩滌熱結。

(2)加減.

本方加茯苓、豬苓,滑石等滲濕之品,以助濕熱從小便而去。

若腹部脹滿,可加郁金、川楝子、青皮、疏肝理氣.

若惡心嘔吐,加橘皮、竹茹以降逆止嘔。

惡熱甚,苔黃厚者,加黃柏、黃芩以助清熱燥濕之力.

若兼心煩失眠、衄血者,可酌加赤芍、丹皮涼血止血。

若便通熱減,舌苔漸化,可加用健脾化濕之品,如白術,茯苓等,并酌減苦寒清熱之藥,以防脾陽損傷而轉為陰黃。

2.濕重于熱、

癥狀及分析。

身目俱黃一一濕遏熱伏,膽汁外溢。

其色不如熱重者鮮明一一濕重于熱,濕為陰邪。

頭重身困一--濕阻清陽。

胸脘痞滿,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便溏一一濕濁困阻脾胃,納運失常,升降失司。

舌苔厚膩微黃一一濕邪不化兼有熱象。

脈弦滑或濡緩一一濕邪內阻之征。.

治法.’.

利濕化濁,佐以清熱。。

方藥。。

茵陳五苓散為主方。

(1)方解,

豬苓,茯苓,澤瀉甘淡滲濕,

白術、桂枝健脾祛濕,通陽化氣,

茵陳清熱利濕退黃。

(2)加減:

治療本證,可在上方基礎上加藿香、蔻仁、佩蘭等芳香化濁之品,以宣利氣機而濕濁。

若兼表證者,宜先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以解表清熱利濕。

若濕熱交蒸較甚,可加用梔子柏皮湯以增強泄熱利濕之功。

若兼嘔逆者,乃因胃濁上逆,宜酌加半夏橘皮降逆止嘔。

若兼食滯不化,而大便尚通者加枳實,神曲等消食和胃。

若腹脹較甚,加大腹皮,木香行氣消脹。

變證;

在病變過程中如見陽明熱盛,灼傷津液,積滯成實,大便不通,宜用大黃硝石湯瀉熱去實,急下存陰。

若濕熱并重者,宜用甘露消毒丹以祛濕清熱。

黃疸.

1.脾胃濕熱,

證候身目俱黃,色較鮮明,脘腹痞滿,納呆嘔惡,四肢困重,尿黃赤。熱重于濕者,兼見發(fā)熱,口苦口渴,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或黃燥,脈弦數或滑數;濕重于熱者,兼見口干粘膩,渴不欲飲,大便溏滯,或有發(fā)熱不揚,苔白膩或黃白相兼而膩,脈濡稍數或弦滑。

證候分析外感濕熱或飲食失節(jié),酗酒過度,釀成濕熱,蘊結于脾胃,熏蒸肝膽,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發(fā)黃,其色鮮明;濕熱蘊阻中焦,脾胃運化升降失常致脘腹痞滿,納呆嘔惡,四肢困重;熱邪內盛或熱結胃腑而致津傷口渴,便秘;濕熱下注膀胱,氣化失利而致小便短赤;濕甚于內,熱為濕遏,不能外透,故身熱不揚;濕熱夾滯,阻于腸道則大便粘滯不爽;舌紅,苔黃膩或黃燥,脈弦滑數,為濕熱內蘊、熱重于濕之征,苔白膩或白滑而厚,脈濡稍數或脈弦滑則為濕重于熱之象。

治法清利濕熱。熱重于濕者,佐以泄下,使?jié)駸嶂皬亩愣ィ粷裰赜跓嵴?,配以化氣淡滲之劑,使?jié)駨男”闳ァ?/span>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①熱重于濕者,選用茵陳蒿湯化裁。藥用茵陳蒿、梔子、生大黃、蒲公英、赤芍藥、郁金、萹蓄、茯苓、生甘草。

濕熱黃疸,為濕與熱蘊結于里,不得透發(fā)于外,不得走泄于下所致。茵陳蒿湯為《傷寒論》中治療濕熱黃疸之專方。方中茵陳蒿性苦微寒,苦泄下降,功善清濕熱而退黃,故重用以為君藥;梔子苦寒,清三焦?jié)駸?、瀉肝膽之火,使?jié)駸釓男”愣?,用為臣藥;佐以大黃,既可清化濕熱,又瀉熱逐瘀,使?jié)駸釓拇蟊愣ィ晕敌睢⑵压?、茯苓加強清熱利濕解毒之功,赤芍、郁金涼血散瘀,利膽退黃;生甘草清熱解毒并調和諸藥以為使。方中茵陳雖苦寒但具生發(fā)之氣,能逐內蘊之濕熱外出,與梔子、大黃同用可謂降中有升,泄中有宣透之意。郁金、赤芍更可疏利肝膽,清散瘀熱。諸藥合用,使?jié)駸嶂霸谑杞?、宣透之機中膠結之勢減弱,有助于清利分消,使黃疸諸癥悉退。

②濕重于熱者,選用茵陳四苓湯合連樸飲加減。藥用茵陳、豬苓、厚樸、茯苓、蒼術、黃連、石菖蒲、清半夏、白豆蔻、赤芍藥。

濕熱黃疸,濕重于熱者,著重利濕,兼清其熱,為治療要點。選茵陳四苓湯合連樸飲化裁,重在利濕化濕兼和中清熱。方中仍以治黃疸專藥茵陳為君,以清熱化濕,解毒退黃;以豬苓、厚樸為臣,淡滲利濕,行氣化濕;佐以半夏、黃連、白豆蔻、菖蒲辛開苦降、燥濕和胃及芳香化濁、醒脾和胃,茯苓、蒼術健脾化濕燥濕,諸藥合用均可助脾運化濕濁,以防濕邪再予困傷中土。赤芍涼血行血散邪祛瘀滯,與黃連均為寒涼之品,并可佐制辛溫藥之燥性。方中辛苦寒、辛苦溫、甘平之劑并用,清利濕熱之時更側重行氣燥濕,芳香化濕。健脾化濕與淡滲利濕合用更可杜絕生濕之源,可謂宣化燥利同用,標本共治之良方。。

(2)加減熱重于濕見發(fā)熱口渴重者,加知母、黃芩、生石膏、蘆根;嘔逆重者;加黃連、竹茹;脘腹脹滿者,加枳實、厚樸。濕重于熱見發(fā)熱不揚者,加黃芩、竹葉;嘔逆重者,加藿香、生姜汁;口粘胸悶者,加佩蘭、杏仁、陳皮;大便溏滯粘臭者,加制大黃、木香;熱重兼表癥者,甘露消毒丹化裁;濕重兼表證者,三仁湯化裁;黃疸消退緩者,可重用赤芍,或據癥加化痰藥如杏仁、陳皮、青黛、白礬之品。

(3)臨證參考清除濕熱宜徹底,但又不可過度而致損傷脾陽,濕熱基本清除則以健脾為主,佐以化濕疏利;濕熱全清,.則以健脾和胃、疏肝補腎鞏固療效。本證用茵陳為清化濕熱之藥,用量一般30--60g,后下,以保存藥效;大黃用法,便秘宜生用、后下,大便溏滯不暢宜制用,用量10~20g。視病情增減,以腑通熱泄為度,切忌長期瀉下,以免損傷脾胃;赤芍活血退黃之功較著,無論濕重于熱或熱重于濕,均宜應用,一般用量15-30g,黃疸深重可用至60g。本證向愈期常經歷脾虛濕滯、肝脾不和、肝脾兩虛等階段,可用香砂六君子湯、逍遙散、四物湯化裁,而忌用苦寒清熱藥物。

2.肝膽濕熱

證候身目俱黃,色澤鮮明,右脅脹痛,納呆嘔惡,口苦,肢倦乏力,尿黃短赤。熱重于濕者,兼身熱煩躁,口渴欲飲,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膩或黃糙,脈弦滑數;濕重于熱者,兼發(fā)熱不揚,肢倦困重,口粘口膩,大便溏滯,舌紅,苔黃白膩滑,脈弦滑或弦滑略數。

證候分析濕熱外邪侵襲,或酗酒過度,濕熱內生,熏蒸肝膽,使肝失敷和之性,膽液泛溢而現色澤鮮明之黃疸;濕熱阻滯肝膽,氣血運行不暢而致脅肋脹痛;濕熱阻于中焦,脾胃運化失常,升降不利,發(fā)為納呆嘔惡,口苦腹脹;濕熱阻礙下焦,膀胱氣化不利而致尿黃、尿赤。熱重于濕者,可傷津化燥致腑實不通,或熱甚動血,迫血妄行而致發(fā)熱煩躁,口渴欲飲,大便秘結,苔黃燥或黃膩少津,脈弦滑數;濕重于熱者,易困脾礙運,困遏陽氣,引起發(fā)熱不揚、口中粘膩、大便溏滯等癥。

治法清肝利膽。熱重于濕者,佐以清熱解毒,涼血化瘀之品;濕重于熱者,佐以芳香化濁,利膽解毒之劑。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①熱重于濕者,選用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化裁。藥用龍膽草、黃芩、梔子、茵陳、車前子、生大黃、赤芍藥、生地黃、金銀花、野菊花、北柴胡、生甘草。

本方以龍膽草大苦大寒之品為君藥,大瀉肝膽實火;以黃芩、山梔、茵陳清利三焦?jié)駸釣槌迹蛔粢源簏S、車前子引邪熱下行,金銀花、野菊花增強清熱解毒之功,柴胡、生地、赤芍疏肝養(yǎng)血并可涼血清瘀熱;甘草緩和中氣,調和諸藥,防苦寒之性傷胃耗氣,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瀉肝膽實火、濕熱之功。利膽退黃之余,又可防血熱妄行及陰血耗傷。

②濕重于熱者,可用甘露消毒丹化裁。藥用藿香葉、白豆蔻、清半夏、石菖蒲、生薏苡仁、茵陳、木通、黃芩、連翹、赤芍藥、郁金。

本方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薏苡仁、半夏芳香化濁,開泄氣機,燥濕暢中,健脾利濕,同時配合茵陳、黃芩、連翹、木通清熱利濕退黃,清理上中下三焦?jié)駸嵬瑫r可清熱解毒,赤芍、郁金和營開郁,利膽退黃。方中芳香化濁、清熱利濕解毒之品相配伍中,均佐以輕清宣透之品,宣上、暢中、導下以治中,濁化濕利,熱清毒解。本方為治濕熱交阻,彌漫三焦,氣機不利,清濁混淆,且濕熱并重或濕重于熱證之良方。

(2)加減黃疸較重者,加虎杖、秦艽、金錢草;熱重于濕見高熱煩躁者,加生石膏、知母、蘆根、青蒿等;濕重于熱見脘痞納呆者,加厚樸、蒼術、砂仁;濕重嘔逆者,加草豆蔻、佩蘭;若為痰濕蒙蔽心包;癥見神識昏蒙,時或譫語,苔膩滑者,宜改用菖蒲郁金湯加赤芍、茵陳、蘇合香丸;若熱入心包見狂躁不安,神識昏糊者,可加安宮牛黃丸、至寶丹;有出血傾向者,重用生地黃,并加生茜草、紫草、生槐花等。

(3)臨證參考肝膽濕熱之熱重于濕者,極易導致瘀熱互結,腑氣不通而耗傷陰液,治療應在清熱通腑、活血化瘀的同時,重視護陰,重用生地,并加入玄參、麥門冬養(yǎng)陰之品;濕重于熱者,濕遏陽氣易致濕郁而熱熾,必用赤芍、郁金活血解郁,以利濕邪清除。肝膽濕熱期以清利肝膽為主,濕熱基本清除則以健脾和胃佐以清疏為法,恢復期養(yǎng)肝健脾和胃為主,鞏固療效。

3.膽熱瘀結

證候目黃、身黃鮮明或呈黃綠色,右脅疼痛劇烈拒按,痛徹肩背,口苦嘔逆,脘腹脹滿,大便溏結不調色灰白,小便短赤灼熱,可兼有高熱煩躁或寒熱往來,嘔逆膽汁,舌紅或暗紅,苔黃厚膩或黃糙,脈弦滑數。

證候分析飲食失節(jié)或酒食所傷,臟腑失和,膽腑瘀熱,或膽腑瘀熱不散,久經煎熬結成砂石,均可致膽汁流泌受阻,泛溢發(fā)黃;膽熱瘀結,損及于肝,氣血瘀阻而致右脅脹痛拒按,痛勢甚劇,甚則痛徹肩背;膽熱瘀阻而致肝膽氣逆,出現口苦,嘔逆膽汁;脾胃為瘀熱所阻,運化升降失??芍码涓姑洕M,大便秘結;瘀熱內灼陽明或侵襲少陽而致高熱煩躁或寒熱往來;瘀熱流注下焦而致小便短赤灼熱;舌紅、苔黃厚膩或黃糙、脈弦滑數等均為膽熱瘀結之象。

治法清利肝膽,行瘀通泄。

方藥運用

(1)常用方大柴胡湯加減。藥用北柴胡、黃芩、赤芍藥、枳實、生大黃、金錢草、茵陳、海金砂、金銀花、蒲公英。

方中柴胡氣輕清,微苦微寒,善疏少陽肝膽郁滯,黃芩苦寒味重,主清胸腹蘊熱,二藥合用為君,可疏肝利膽,清熱除郁;赤芍味酸苦寒,涼血活血,散血分瘀滯并清瘀熱,枳實、大黃瀉陽明熱結以利膽腑壅滯之邪通降,三藥共為臣,散瘀清熱,通利膽腑;茵陳、金錢草、海金砂清熱利濕,排石退黃,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開郁,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可謂肝膽同調,氣血并治,疏解通下共用,而達肝膽濕熱得清,瘀滯得通之效。

(2)加減大便干結,腹脹甚者,加芒硝、焦檳榔;高熱煩躁者,加山梔、生石膏、知母;痛劇可加延胡索、川楝子;黃疸重者,茵陳蒿用90g(后下),赤芍用30g,并加虎杖、半邊蓮等;砂石阻塞較重者,金錢草用至60g,并加雞內金、海浮石等;若膽熱瘀結演變成火毒熾盛,癥見黃疸深重,高熱寒戰(zhàn)者,宜合用黃連解毒湯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清利肝膽。

(3)臨證參考本證用藥,如清利濕熱、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品,劑量宜重。當癥情危重,中藥難以奏效時,應及時轉外科手術,切勿延誤治療。肝膽濕熱瘀結消除后,以調和脾胃兼疏肝利膽為法治療,長期堅持可防止瘀熱互結而復發(fā)。本證向愈期常有肝氣郁結或肝經郁熱證,可分別用逍遙散,丹梔逍遙散化裁治之。

4.熱毒熾盛

證候身目黃色鮮明如金,急起并迅速加深,發(fā)熱或高熱煩躁,嘔吐頻作,脘腹脹滿,大便秘結,小便短少黃赤。或兼精神萎靡,極度乏力,脅肋脹痛拒按,食欲不振或無食欲。舌質紅絳,苔黃或黃厚而糙或焦黃起刺,脈弦數或洪數。

證候分析熱毒入侵,毒性猛烈,熏灼肝膽,肝體受傷,肝用失司,膽汁泛溢入血,浸淫肌膚而發(fā)為黃疸,且黃疸起病急驟并不斷加深加重;熱毒熾盛,灼津耗液,燔灼心營則見高熱煩躁,口渴,小便短少;熱毒結于陽明,腑氣不通,胃失和降則大便秘結,腹脹,嘔吐頻作;熱毒猛烈,損傷元氣故精神萎靡,極度乏力;火熱毒邪若進一步深入營血則可見動血耗血之癥,或熱毒燔灼肝經出現熱盛動風之癥;舌、脈亦屬熱毒熾盛之象。

治法清熱解毒,泄火退黃。

方藥運用

(1)常用方用清瘟敗毒飲合茵陳蒿湯加減。藥用黃連、黃芩、山梔子、生石膏、知母、赤芍藥、丹皮、連翹、茵陳蒿、生大黃、生地黃、生甘草。

清瘟敗毒飲原系余師愚所創(chuàng),綜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三方化裁而成,主治一切火熱毒邪熾盛,氣血兩燔之證。本證選用黃連、黃芩、梔子大苦大寒之品,通瀉三焦火熱毒邪用以為君;選用生石膏辛寒以清熱解肌,配知母、生甘草取白虎湯意,清熱保津,清氣泄熱用以為臣;佐用生地、赤芍、丹皮、連翹以清熱涼血散瘀解毒,茵陳、大黃清熱利濕,瀉火通便以退黃,茵陳配梔子又可清利濕熱于小便中。

(2)加減高熱不退宜加用水牛角;黃疸深重者,宜加用秦艽、苦參、白花蛇舌草、虎杖;氣陰傷重者,可重用生地,并加西洋參、玄參;抽搐者,加用羚羊角、天麻、鉤藤、全蝎、地龍;若出現昏迷者,宜鼻飼安宮牛黃丸,靜脈滴注清開靈注射液40~60ml,1日2~3次。

(3)臨證參考熱毒熾盛屬危重證,治療當同時兼顧以下諸法:清陽明氣分及陽明腑熱;瀉三焦實火熱毒;涼血活血養(yǎng)陰。據正氣受損性質及程度,大膽及時扶正,防生它變。其中梔子、連翹清熱解毒,量可用至30g,大黃用至20g,茵陳、赤芍活血退黃用至60g以上,且日用2劑,分4次服?;謴推诩骊幪撜?,宜兼養(yǎng)陰益氣,以善其后。此外,對氣營兩燔,一身盡黃之熱毒熾盛者,清營涼血,瀉火解毒同時,尚須注意宣透,以防熱毒內陷。有些醫(yī)家善用千金犀角散化裁。其中升麻善解疫毒且其氣輕清而善透解郁熱,常加用葛根助升麻清胃透熱之力。

5.熱毒內陷

證候面、目、身黃如金,急起并迅速加重,發(fā)熱不退或入暮高熱,皮下斑疹、紫癜或衄血,牙齦出血,嘔血,便血,神志恍惚或神昏譫語,躁動不安或狂亂,抽搐,尿少黃赤或尿閉??梢姴凰际郴蛩魇橙缈?,嘔惡頻作,腹脹如鼓,大便不通。舌質紅絳,苔黃糙或少苔或苔穢濁,脈弦細數。

證候分析疫熱火毒,侵襲人體,內陷心肝,膽汁大量外溢而致黃疸并急速加深;氣陰大量耗損,故高熱口渴;正虛邪實,熱毒內陷心包,上擾神明則神昏譫語,躁動狂亂;熱毒內侵,傷及脾胃,故納呆不食,或中虛求助于食;熱毒閉阻膀胱,氣化無權則尿閉;熱毒入營血迫血妄行則皮下紫癜、衄血、嘔血、便血、尿血;熱毒損及肝腎,熱盛動風則抽搐;舌、脈亦屬熱毒內陷之象。

治法清營解毒,涼血止血。

方藥運用

(1)常用方清營湯加減。藥用水牛角、生地、金銀花、黃連、梔子、連翹、麥冬、玄參、丹皮、赤芍藥、大黃、茵陳。

方中水牛角咸寒,代原方的犀角,能清解心營熱毒重用以為君;生地、麥冬、玄參甘咸寒相伍,養(yǎng)陰清熱解營分毒;黃連、梔子、連翹苦寒清心解毒共為臣藥;丹皮、赤芍涼血散瘀止妄動之血,茵陳、大黃清瀉火熱濕毒以退黃,共為佐藥;銀花并連翹清熱解毒,并透熱毒于心營之外,所謂“透營轉氣”,為使藥。

(2)加減腹脹如鼓,腑氣不通者,加檳榔、芒硝;狂躁,抽搐嚴重者,加全蝎、地龍、天麻、鉤藤;黃疸深重加半邊蓮、虎杖、白花蛇舌草;出血嚴重者,加槐花、地榆、茜草、三七、大黃粉;神昏譫語者,加安宮牛黃丸。

(3)臨證參考本證患者出現精神萎靡,極度乏力,應急進人參、西洋參補氣防脫,而勿拘泥進補滯邪之說。若見脈細肢冷蜷臥,應大膽用附子、人參、干姜回陽固脫;若見肢厥,神識淡漠,汗出如油,蜷臥囊縮,為腎陽衰竭,證情兇險,須急用回陽救急湯化裁以回陽救逆,固脫開竅,或加參附注射液靜點。此外,還應密切觀察出血、神志及動風的動態(tài)變化。

2.急黃證:若熱毒內陷,發(fā)病迅速,出現神昏發(fā)斑等癥,屬急黃。

急黃黃疸證:發(fā)病迅速,身目均黃,其色如金,主高熱煩渴。脅痛腹痛。神昏譫語。衄血、便血,出現瘀斑。舌質紅絳,苔黃而燥,脈弦數或細數。

犀角散;犀角黃連升麻山梔子茵陳

黃疸證加減:

1.可加生地、丹皮、元參、石斛等藥,以增強清熱涼血之力。

2.若神昏譫語,可加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以涼營開竅。

3.若衄血、便血或瘀斑者,可加黑地榆、側柏葉等涼血止血之品。

4.若小便短赤不利,或?腹水者,可加木通、白茅根、車前子等清熱利尿之品。

5.若舌質紅絳苔黃厚、腹脹不大便,狂躁不安,為氣分熱毒熾盛,可用梔子金花湯清熱解毒。

熱毒熾盛證:身目黃色鮮明如金,急起并迅速加深,發(fā)熱或高熱煩躁,嘔吐頻作,脘腹脹滿,大便秘結,小便短少黃赤?;蚣婢裎?,極度乏力,脅肋脹痛拒按,食欲不振或無食欲。舌質紅絳,苔黃或黃厚而糙或焦黃起刺,脈弦數或洪數。常用方

清瘟敗毒飲合茵陳蒿湯加減;黃連3克黃芩9克梔子9克生石膏60克知母9克赤芍9克丹皮9克連翹9克茵陳蒿50克生大黃9克生地9克甘草4.5克

黃疸加減:

1.高熱不退宜加水牛角;

2.黃疸深重者,宜加秦艽、苦參、白花蛇舌草、虎杖;

3.氣陰傷重者,可重用生地,并加西洋參、玄參;

4.抽搐者,加用羚羊角、天麻、鉤藤、全蝎、地龍;

5.若出現昏迷者,宜鼻飼安宮牛黃丸。

臨證參考:

1.熱毒熾盛危重證,治療當同時兼顧以下諸法:清陽明分及陽明腑熱;瀉三焦實火熱毒;涼血活血養(yǎng)陰。

2.據正氣受損性質信程度,大膽及時扶正,防生它變。其中梔子、連翹清熱解毒,量可用至30克,大黃用至20克,茵陳、赤芍活血退黃用至60克以上,且日用2劑,分4次服、恢復期兼陰虛者,宜兼養(yǎng)陰益氣,以善其后。

此外,對氣營兩燔,一身盡黃之熱毒熾盛者,清營涼血,瀉火解毒同時,尚須注意宣透,以防熱毒內陷。有些醫(yī)家善用千金犀角散化裁。其中升麻善解疫毒且其氣輕薄而善透解郁熱,常加葛根肋升麻清胃透熱之力。

熱毒內陷證:面、目、身黃如金,急起并迅速加重,發(fā)熱不退或入暮高熱,皮下斑疹、紫癜或衄血,牙齦出血,嘔血,便血,神志恍惚或神昏譫語,躁動不安或狂亂,抽搐,尿少黃赤或尿閉。或見不思食或索食如狂,嘔惡頻作,腹脹如鼓,大便不通。舌質紅絳,苔黃糙或少苔或穢濁,脈弦細數。藥用

清營湯加減;水牛角120克(先煎小時)生地黃15克銀花9克黃連5克梔子9克連翹6克麥冬9克玄參9克丹皮9克赤芍9克大黃9克茵陳50克

黃疸加減:

1.腹脹如鼓,腑氣不通者,加檳榔、芒硝;

2.狂躁,抽搐嚴重者,加全蝎、地龍、天麻、鉤藤;

3.黃疸深重加半邊蓮、虎杖、白花蛇舌草;

4.出血嚴重者,加槐花、地榆、茜草、三七、大黃粉;

5.神昏譫語者,加安宮牛黃丸。

臨證參考:

1.本證患者出現精神萎靡,極度乏力,應急進人參、西洋參補氣防脫,而勿拘泥進補滯邪之說。

2.若見脈細肢冷蜷臥,應大膽用附子、人參、干姜回陽救脫;

3.若見肢厥,神識淡漠,汗出如油,蜷臥囊縮,為腎衰竭,證情兇險,須急用回陽救急湯化裁以回陽救逆,固脫開竅,或加參附注射液靜點。

此外,還應密切觀察出血、神志及動風的動態(tài)變化。

(二)急黃

癥狀及分析。

發(fā)病迅速,身目均黃,其色如金,高熱煩渴一一濕熱毒盛,膽汁外溢。

脅痛腹痛一一熱毒熾盛,氣機失暢。

神昏譫語一一熱毒內陷,擾亂心神。

衄血、便血,出現瘀斑一一熱毒迫血妄行。

舌質紅絳,苔黃而燥,脈弦數或細數一一熱盛傷津。

治法。

清熱解毒,涼血開竅。

方藥。

犀角散為主方’

(1)方解;.

犀角、黃連、梔子、升麻涼血解毒,茵陳清熱利濕退黃。

(2)加減。

可酌加生地、丹皮、元參、石斛等藥,以增強清熱涼血之力。

若神昏譫語,可酌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以涼營開竅。

若衄血、便血或瘀斑者,可加黑地榆,側柏葉等涼血止血之品。

若小便短赤不利,或出現腹水者j可加木通,白茅根、車前子等清熱利尿之品。

若舌質紅絳苔黃厚、腹脹不大便,狂躁不安,為氣分熱毒熾盛,可用梔子金花湯清熱解毒。

3.陰黃證:若黃色晦暗,食少納呆,脘腹脹,神疲畏寒,舌淡苔白膩,脈濡緩為寒濕滯留所致,為寒證、虛證、陰證

陰黃證:身目俱黃、黃色晦暗,或如煙熏。納呆脘悶,腹脹大便不實,口淡不渴。神疲畏寒。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

茵陳術附湯;干姜4.5克(大的人可用9克)炙甘草6克附子5克白術9克茵陳30克

黃疸證加減:

1.可加茯苓、澤瀉、郁金、川樸等行氣利濕之品。

2.若腹脹苔厚者,去白術、甘草,加蒼術、厚樸以燥濕消脹。

3.若皮膚瘙癢者,加秦艽、地膚子以祛風止癢。

兼證:

一.若兼木郁脾虛,肝脾失調,癥見脘腹脹滿,脅肋隱痛,不思飲食,肢體困難,大便時秘時溏,脈弦細者,治宜疏肝扶脾,配服逍遙散。

二.若兼脅下癥積脹痛,固定不移,膚色暗黃舌質暗紅,脈弦細,屬氣血兩虛,濁邪瘀阻脈絡,可用配硝石礬石散,以祛濕濁,化瘀軟堅。

三.若黃疸日久,氣滯血瘀,兼見癥塊,胸脅刺痛,拒按,宜服鱉甲煎丸,活血化瘀。

四.若脾胃虛寒,腹脹納呆,倦怠乏力者,可配服香砂六君子湯以健脾和胃。

寒濕困脾證:身目俱黃色晦暗,畏寒喜曖,倦怠困重,脘痞腹脹,納少便溏,或脅肋脹痛,小便不利或下肢浮腫,面色青暗,舌質淡或偏胖,苔白滑或白膩滑,脈沉細遲或濡細。常用方

茵陳術附湯加味;炮附子5克茵陳30克桂枝5克黨參5克白術9克干姜4.5克(大的人可用9克)炙甘草6克茯苓9克澤瀉9克川芎6克

黃疸證加減:

1.可加茯苓、澤瀉、郁金、川樸等行氣利濕之品。

2.若腹脹苔厚者,去白術、甘草,加蒼術、厚樸以燥濕消脹。

3.若皮膚瘙癢者,加秦艽、地膚子以祛風止癢。

黃疸加減2:

1.腹冷痛便溏者,加吳茱萸、肉豆蔻;

2.脅下痞塊,兼見瘀阻者,加莪術、紅花、炒土鱉蟲;

3.脘痞腹脹者,加厚樸、木香;

4.若損及脾腎之陽,癥見肢冷腹涼,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舌淡脈細者,加肉豆蔻、補骨脂、益智仁、吳茱萸,上方中桂枝改用肉桂。

臨證參考:

1.附子、干姜、桂枝之類溫陽散寒之品為主藥,必須酌情調整劑量。

2.寒濕重者,適當加入補骨脂、仙靈脾、益智仁等溫補腎陽之品,防止向脾腎虛轉化。

3.活血藥物宜用偏于辛溫之川芎、紅花、當歸尾等以利散寒除濕。

4.本證向愈期,常有脾虛濕滯或肝膽兩虛之證,以香砂六君子湯、四君子湯化裁,并佐溫中健脾之品,防止寒濕再起。

兼證:

一.若兼木郁脾虛,肝脾失調,癥見脘腹脹滿,脅肋隱痛,不思飲食,肢體困難,大便時秘時溏,脈弦細者,治宜疏肝扶脾,配服逍遙散。

二.若兼脅下癥積脹痛,固定不移,膚色暗黃舌質暗紅,脈弦細,屬氣血兩虛,濁邪瘀阻脈絡,可用配硝石礬石散,以祛濕濁,化瘀軟堅。

三.若黃疸日久,氣滯血瘀,兼見癥塊,胸脅刺痛,拒按,宜服鱉甲煎丸,活血化瘀。

四.若脾胃虛寒,腹脹納呆,倦怠乏力者,可配服香砂六君子湯以健脾和胃。

陰虛濕阻證:面目身色皆呈灰黃,腰酸膝軟,眩暈目澀,五心煩熱,納少肢困,脘痞腹脹,尿黃??杉嬉娒{肋隱痛,視物昏花,咽干耳鳴,口干口粘,大便干結或溏滯,舌質紅或有裂紋,苔白膩或薄或厚,或花剝苔,脈細濡或沉滑。常用方

六味地黃丸合二冬車湯加減;生地山萸肉天門冬楮實子茯苓車前子茵陳丹皮赤芍郁金太子參

加減:

1.脅肋隱痛者,加白芍、川楝子;

2.腰酸膝軟重者,加川斷、杜仲;

3.陰虛血熱出血者,加生槐花、生茜草;

4.大便滯而不暢者,加香附、枳殼;

5.兼濕熱者,宜加虎杖、白花蛇舌草、半邊蓮;

6.夾瘀者,加丹參、澤蘭、王不留行等。

臨證參考:

1`楮實子兼滋陰及利濕之功,最宜本證,用量宜大,一般30-50克。生地、天門冬養(yǎng)陰而不肋濕,可用至30克以上。黨參、白術、香櫞皮、玫瑰花等健脾行氣之品,可酌情加用,脾氣健運則濕邪易除,水谷精氣得以化生而真陰易復。

2`治療本證,養(yǎng)陰、利濕需權衡輕重,養(yǎng)陰而不助濕傷陽,祛濕而勿傷陰,辛溫燥濕或苦寒利濕之品為本證忌用。本證恢復期以平補肝腎,滋養(yǎng)肝陰為主,本證用藥宜平,緩緩圖治。

肝脾血瘀證:身、目黃而晦黯,脅下有痞塊,可兼見痞塊脹痛或剌痛,脘腹作脹,面色暗滯或黧黑,皮膚赤絲紅縷,朱砂掌或腹部青筋露,舌質暗、紫暗或舌邊瘀斑,脈細澀。常用方:

膈下逐瘀湯加減;桃仁9克紅花9克川芎6克赤芍6克牡丹皮6克五靈脂6克制香附6克枳殼6克延胡索3克生黃芪9克茵陳蒿50克澤瀉9克

黃疸加減:

1.脅下痞塊較硬,脹剌痛重者,加炮甲、土鱉蟲、三棱、莪術之類;

2.有出血現象者,牙齦出血加三七粉、白茅根;

3.嘔血便血者加三七粉、白及、地榆、血余炭等;

4.若兼寒濕困脾,基本方中宜去桃仁、赤芍、丹皮、加附子、干姜、黨參、白術等;

5.若陰傷者,加生地、麥冬、女貞子等。

臨證參考

1`本證血瘀之中常兼正虛,治療需佐補益之品,標本兼顧,緩緩圖治。

2`用活血化瘀之品,宜根據血瘀之因寒、因熱、因濕、因痰、因氣之不同,選擇不同性味、功用活血藥物,并同時予化濕、化痰、理氣之藥物。

3`化瘀藥物劑量宜據病情調整,以免破氣動血。.

送服鱉甲煎丸

炙鱉甲36克射干9克黃芩9克北柴胡18克鼠婦9克干姜9克大黃9克白芍15克桂枝9克葶藶子3克(熬)石葦9克厚樸9克牡丹皮15克瞿麥6克紫葳9克半夏3克人參3克土鱉蟲15克炙阿膠6克炙蜂房12克赤硝36克蜣螂18克桃仁6克(請高明藥師制成丸。上藥除硝石、阿膠外,其余藥研成粉末,加黃酒拌勻,加蓋封閉,隔水燉至酒盡藥熟,二燥,與硝石等二味藥的粉末混合粉碎成細粉,煉密為丸,每丸重3克。每次服1~2丸,每日2~3次,開水送服。禁鹽、豉)

1.若久病體弱者,可與補益之劑結合使用,如配入黃芪、白術、熟地、當歸等益氣養(yǎng)血之品;

2.疼痛較甚,加三七、玄胡、川芎以活血止痛;

3.脹滿甚,加三棱、莪術、香附、大腹皮以行氣消脹;

4.飲食不香,納食難消,加山楂、神曲、雞內金等以和胃消食。

(三)陰黃

癥狀及分析。

身目俱黃、黃色晦暗,或如煙熏一一寒濕阻滯,膽汁不循常道。

呆脘悶,腹脹大便不實,口淡不渴一一濕困中土,脾陽不振,運化失健。

神疲畏寒一一陽氣虛弱,氣血不足。

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一一陽虛濕濁不化。

治法.

健脾和胃,溫化寒濕。

方藥。

茵陳術附湯為主方。

㈣方解.

茵陳、附子寒熱并用,以溫化寒濕退黃,干姜、白術、甘草健脾溫中以化濕.

o)加減.

可酌加茯苓,澤瀉,郁金、川樸等行氣利濕之品。

若腹脹苔厚者,去白術、甘草,加蒼術、厚樸以燥濕消脹。

若皮膚瘙癢者,加秦艽、地膚子以祛風止癢。

變證。

若兼木郁脾虛,肝脾失調,癥見脘腹脹滿,脅肋隱痛:不思飲食,肢體困倦,大便時秘時溏,脈弦細者,治宜疏肝扶脾,配服逍遙散。

若兼脅下癥積脹痛,固定不移,膚色暗黃舌質暗紅,脈弦細,屬氣血兩虛,濁邪瘀阻脈絡,可用硝石礬石散,以祛濕濁,化瘀軟堅。.

若黃疸日久,氣滯血瘀,兼見癥塊,胸脅刺痛,拒按,宜服鱉甲煎丸,活血化瘀。

若脾胃虛寒,腹脹納呆,倦怠乏力者,可配服香砂六君子湯以健脾和胃。

黃疸.

6.寒濕困脾

證候身目俱黃色晦暗,畏寒喜暖,倦怠困重,脘痞腹脹,納少便溏,或脅肋脹痛,小便不利或下肢浮腫,面色青暗,舌質淡或暗淡偏胖,苔白滑或白膩滑,脈沉細遲或濡細。

證候分析寒濕侵襲或脾胃損傷而寒濕內生,阻滯中焦,陽氣郁遏不宣,土壅木郁,則肝膽失疏,膽汁外溢發(fā)為黃疸;寒濕為陰邪,故身目發(fā)黃而色晦暗;寒濕困脾,運化失調,故脘悶腹脹,食欲減退,大便溏??;陽氣不足或陽氣受遏,不能溫煦肢體則畏寒肢冷;舌淡體胖,苔白滑或白膩滑,為陽虛濕濁不化之象,脈沉細遲或濡細為寒濕內阻之征。

治法散寒化濕,溫陽健脾。

方藥運用

(1)常用方茵陳術附湯加味。藥用炮附子、茵陳、桂枝、黨參、生白術、干姜、炙甘草、茯苓、澤瀉、川芎。

方中附子、茵陳并用為君,附子辛溫熱之品,茵陳辛苦寒,為除濕退黃佳品,二藥合用互制其性,使溫化寒濕而不過燥,利濕退黃而不傷陽;桂枝配附子溫中散寒除濕,黨參、白術、干姜、甘草甘溫健脾益氣,共為臣藥,助脾陽之溫運,散寒濕之困遏;茯苓、澤瀉淡滲利濕,川芎辛溫散寒,活血行氣,共為佐使。方中寒溫并用,通補兼施,標本同治,務使寒濕散而黃退,中陽健運而邪無孳生之源。

(2)加減腹冷痛便溏者,加吳茱萸、肉豆蔻;脅下痞塊,兼見瘀阻者,加莪術、紅花、炒土鱉蟲;脘痞腹脹者,加厚樸、木香;若損及脾腎之陽,癥見肢冷腹涼,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舌淡脈細者,加肉豆蔻、補骨脂、益智仁、吳茱萸,原方桂枝改為肉桂。

(3)臨證參考附子、干姜、桂枝之類溫陽散寒之品為主藥,必須酌情調整劑量。寒濕重者,適當加入補骨脂、仙靈脾、益智仁等溫補腎陽之品,防止向脾腎陽虛轉化。活血藥物宜用偏于辛溫之川芎、紅花、當歸尾等以利散寒除濕。本證向愈期,常有脾虛濕滯或肝脾兩虛之證,以香砂六君子湯、四君子湯化裁,并佐溫中健脾之品,防止寒濕再起。

7.陰虛濕阻

證候面目身色皆呈灰黃,腰酸膝軟,眩暈目澀,五心煩熱,納少肢困,脘痞腹脹,尿黃。可兼見脅肋隱痛,視物昏花,咽干耳鳴,口干口粘,大便干結或溏滯,舌質紅或有裂紋,苔白膩或薄或厚,或花剝苔,脈細濡或沉滑。

證候分析濕熱停滯日久不散,不但損傷脾胃,且熱邪可以傷陰,致肝腎陰虛不能濡養(yǎng)頭目清竅,癥見眩暈目澀、腰酸耳鳴、五心煩熱、舌紅等癥;濕邪粘滯,其性屬陰,困阻于脾,則癥見黃色晦暗、納少肢困、脘痞腹脹、苔膩等濕邪困脾之象。

治法養(yǎng)陰利濕。

方藥運用

(1)常用方用六味地黃丸合二冬車湯加減。藥用生地黃、山茱萸、天門冬、楮實子、茯苓、車前子、茵陳、丹皮、赤芍藥、郁金、太子參。

方中以生地、山茱萸、天門冬滋養(yǎng)肝腎之陰,用為君藥;茯苓、車前子、茵陳利濕退黃,楮實子養(yǎng)陰利濕以助黃退,共用為臣;太子參益氣養(yǎng)陰而不過燥傷陰,丹皮、赤芍、郁金涼血、活血、利膽通絡以退黃,共用為佐。方中諸藥養(yǎng)陰而不滋膩助濕,利濕而不過燥傷陰,且氣陰雙補,健脾以助利濕,涼血化瘀通絡以助退黃,可謂切合病機,標本兼治之良方。

(2)加減脅肋隱痛者,加白芍、川楝子;腰酸膝軟重者,加川續(xù)斷、杜仲;陰虛血熱出血者,加生槐花、生茜草;大便滯而不暢者,加香附、枳殼;兼濕熱者,宜加虎杖、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夾瘀者,加丹參、澤蘭、王不留行等。

(3)臨證參考楮實子兼滋陰及利濕之功,最宜本證,用量宜大,一般30-50g。生地、天門冬養(yǎng)陰而不助濕,可用至30g以上。黨參、白術、香櫞皮、玫瑰花等健脾行氣之品,可酌情加用,脾氣健運則濕邪易除,水谷精氣得以化生而真陰易復。治療本證,養(yǎng)陰、利濕需權衡輕重,養(yǎng)陰而不助濕傷陽,祛濕而勿傷陰,辛溫燥濕或苦寒利濕之品為本證忌用。本證恢復期以平補肝腎,滋養(yǎng)肝陰為主,本證用藥宜平,緩緩圖治。

8.肝脾血瘀

證候身、目黃而晦黯,脅下有痞塊,可兼見痞塊脹痛或刺痛,脘腹作脹,面色暗滯或黧黑,皮膚赤絲紅縷、朱砂掌或腹部青筋顯露,舌質暗、紫暗或舌邊瘀斑,脈細澀。

證候分析酒食不節(jié),情志不暢,肝氣怫郁,臟腑失和,濕熱疫毒滯留,皆可致氣血運行受阻,瘀滯兩脅,肝膽無能疏泄,膽汁流泌受阻,泛溢發(fā)為黃疸;瘀阻兩脅而致脅下痞塊,脹痛或刺痛;氣血運行受阻,肌膚失于濡養(yǎng)或久病入血損絡而致肌膚甲錯,面色晦黯,舌色黯紫,皮膚赤絲紅縷。

治法化瘀消癥。

方藥運用

(1)常用方膈下逐瘀湯加減,送服鱉甲煎丸。前方藥用桃仁、紅花、川芎、赤芍藥、五靈脂、丹皮、制香附、枳殼、延胡索、生黃芪、茵陳蒿、澤瀉。

方中用桃仁、紅花、川芎、赤芍、丹皮、五靈脂活血化瘀為主藥;輔以香附、枳殼、延胡索行氣舒肝,通絡止痛,以氣行則血行而助祛瘀之力;丹皮、赤芍兼可涼血,清瘀熱;佐以茵陳、澤瀉利濕退黃,黃芪益氣健脾,振生化之源,務使氣充血旺,氣行瘀滯得解。諸藥合用,氣血并治,標本兼顧,為治脅膈痞塊,肝脾瘀滯證之經典用方。

鱉甲煎丸軟堅散結,破血攻瘀,疏通肝經絡脈之瘀滯。藥用鱉甲、烏扇、黃芩、柴胡、鼠婦、干姜、大黃、芍藥、桂枝、葶藶子、石韋、厚樸、丹皮、瞿麥、紫葳、半夏、人參、廑蟲、阿膠、蜂房、赤硝、蜣螂、桃仁。方中鱉甲咸平,軟堅以散結,滋陰潛陽,能消肝脾癥積而不傷陰,用以為君;輔以廑蟲、桃仁、鼠婦、蜣螂活血破血,下瘀消結,硝石攻堅散結,蜂房消腫泄熱,與前藥相配有活血化瘀,攻積消堅之功,共為臣藥;用柴胡、厚樸疏肝理氣以暢中,桂枝、干姜、半夏、葶藶子溫化痰濁以散結,務使肝脾調和,脾運得健,則痰瘀無稽留之地,阿膠、白芍養(yǎng)血護肝,人參補氣益中,共以為佐;紫葳、射干、黃芩、丹皮涼血泄熱以散結,瞿麥、石韋滑利小便,大黃通腑瀉下,使邪熱痰瘀從二便而去,共以為使。

(2)加減脅下痞塊較硬,脹刺痛重者,加炮山甲、地鱉蟲、三棱、莪術之類;有出血現象者,牙齦出血加三七粉、白茅根,嘔血便血者加三七粉、白及、地榆、血余炭等j若兼寒濕困脾,基本方中宜去桃仁、赤芍、丹皮,加附子、干姜、黨參、白術等;若兼陰傷者,加生地、麥冬、女貞子等。

(3)臨證參考本證血瘀之中常兼正虛,治療需佐補益之品,標本兼顧,緩緩圖治。用活血化瘀之品,宜根據血瘀之因寒、因熱、因濕、因痰、因氣之不同,選擇不同性味、功用活血藥物,并同時予化濕、化痰、理氣之藥物?;鏊幬飫┝恳藫∏檎{整,以免破氣動血。

四、其它治法

(一.)驗萬:

1.茵陳60克,大棗18個濃煎,每日一劑早晚服,并吃棗。

2.大青葉30克,水煎服,連服15曰左右。

3.小薊根60克,水煎服,連服10日左右。

4.茵陳15--30克,板蘭根30克,膽草15克,水煎服,連服15日左右.以上驗方均適用于陽黃證。、

(二)通關法;

1.瓜蒂、丁香、赤小豆各七枚為末,吹少許入鼻,少時黃水流出,隔日一次,用于陰黃。

(三)外用法.

茵陳蒿一把,生姜一塊,搗爛,擦于胸前四肢,以治黃疸。

(四)針灸。。

黃疸者可針刺章門、太沖、脾俞、肝俞、勞宮、脊中等穴,若嘗臥,四肢倦怠者.可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四、其它療法

1.中成藥

(1)龍膽瀉肝丸(強字牌,北京同仁堂制藥廠):每服6~9g,每日2次。用于肝膽濕熱型黃疸。

(2)安宮牛黃丸(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藥廠):口服或鼻飼,每次1/2~1丸,急救用時劑量視病情定酌。用于熱毒熾盛型黃疸。

(3)復方靈芝沖劑(TMNP牌,天津中藥集團天津華美醫(yī)藥保健品有限公司):每次59,每日2次。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等。

(4)清開靈注射液(地壇牌,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實驗藥廠):20~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或生理鹽水中靜點,若熱盛、熱毒熾盛者,可加大劑量,且每日可靜點數次。用于濕熱、熱毒型黃疸。

2.單驗方

(1)鮮平地木、鮮車前子、紅棗各適量,煎汁代茶,連服數日。用于濕熱型黃疸。

(2)茵陳50g,綠豆500g(搗末),大蒜4頭(去皮),水煎服。用于濕熱黃疸。

(3)大黃30g,枳實5枚,梔子7枚,豆豉0.6L,水6L,煮取2L,分3次服。

(4)雞骨草5~15g,瘦豬肉50g(淘米水洗去脂肪),煮水20分鐘,頓服,每日1次。用于/b)l,黃疸。

3.食療方

(1)茵陳金錢白面散:茵陳500g,金錢草400g,白面200g,白糖150g。上藥共研細末,與白面、白糖拌勻,每服lOOg,做成熟食服之,連用至黃疸消退。

(2)梔子花根煨肉湯:梔子花根鮮品500g或干品250g,豬前腿夾心肉(去肥)500g,黃酒1匙。梔子花根和夾心肉切成小塊,入砂鍋加冷水,文火燒開,文火燉1~2小時,喝湯lOOml,日2次,肉可佐餐食之。

(3)茵陳麥芽紅棗湯:茵陳15g,大麥芽20g,紅棗10個,白糖少許。上物入鍋燉半小時,每日160~200ml,連服助黃疸消退。

4:外治法

(1)擦身法:用生姜250g,茵陳250g,同搗爛以布包之,時時周身擦之,助黃疸消退,1bJL,尤宜。

(2)熏洗法:地骨皮120g,生姜、茵陳各等量。地骨皮煎湯熏洗全身后,用生姜、茵陳各等份搗爛用布包好,揉擦全身,每日1~2次。用于黃疸型肝炎,助黃疸消退。

5.針灸療法

(1)膽熱瘀結證,針陽陵泉、膽囊穴(陽陵泉下2寸,指壓痛點)、膽俞穴,配穴為合谷、內關、足三里、絕骨。疼痛劇烈者,針膽囊穴,重刺激膽區(qū)(上腹最痛點),皮下埋針;嘔吐劇烈者,針合谷、內關、足三里、陰陵泉、肝俞、膽俞,強刺激,留針20~30分鐘。

(2)熱毒熾盛證嘔逆不止者,瀉法針刺太沖、足三里、內關;,高熱者針刺大椎、合谷、曲池、少商(放血);黃疸深重者,針足三里、至陽、膽俞、大椎、太沖,或陰陵泉、蠡溝、肝俞,交替使用,強刺激。

【現代研究】

黃疸涉及了西醫(yī)學中的病毒性肝炎、膽囊炎、膽結石、肝硬化、肝癌等病癥。急性病毒性肝炎,如甲肝或部分戊肝引起的黃疸,當歸屬中醫(yī)黃疸病證之陽黃范疇。中醫(yī)學認為其主要病因病機為濕熱熏蒸、瘀熱內阻,治療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兼以化瘀通絡。多數研究表明中醫(yī)藥治療本病不僅在改善癥狀、體征方面,且在改善肝細胞功能,降酶退黃方面效果顯著。再如瘀膽型肝炎之重癥黃疸、膽結石、膽囊炎阻塞膽汁排泄所引起之黃疸,重用化瘀通絡及通腑理氣藥物,療效突出。茲將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黃疸的研究概述如下:

1.急性黃疸型肝炎

解放軍302醫(yī)院報道1 95例重度黃疸型肝炎,分為濕熱型和血瘀血熱型,分組應用活血、涼血以赤芍為主系列處方,退黃總有效率86.64%(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0,<10>:22~23)。宋政等用急肝舒合劑治療重度黃疸型肝炎40例,藥用赤芍609,丹參、茵陳、金錢草、山楂、麥芽、神曲各30g,茜草、茯苓、大黃等;并設40例西藥保肝對照組,結果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SB、ALT降至正常的人數的百分比等,差異顯著,

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陜西中醫(yī)1996,(7>:29)。上海市傳染病院用中藥治療急重黃疸型甲肝,分為熱盛型及瘀熱型,分別予退黃1號(茵陳、焦山楂、雞內金、甘草)及2號,間歇應用大承氣湯治療,有效率達94.82%(中西醫(yī)結合志,1990,(10):22~23)。上海龍華醫(yī)院張瑋等報道治療甲肝、戊肝各100例,黃疸型肝炎以茵陳蒿湯加減,無黃疸型以溫膽湯加減,黃疸較高的瘀膽型肝炎用苦參30g、赤芍30g、雞骨草30g、黃芩15g、郁金15g、雞內金30g,均每日1劑,治療1個月,結果甲肝與戊肝在改善癥狀和體征、降酶、退黃總療效等方面比較無差異,并認為甲肝與戊肝的病因病機概而言之為風、濕、熱、毒、瘀,分而言之甲肝以風、熱、瘀為主夾濕毒;戊肝則以濕毒、瘀為主夾風熱,共同之處是久病留瘀,出現高黃疸或病久難愈(北京中醫(yī),1996,<4):50~52)。

有人對急性黃疸型肝炎用活血化瘀藥進行治療探討。認為肝炎所致黃疸屬肝細胞性的,主要病理改變?yōu)椴∽兘M織微循環(huán)障礙,肝功能低下,肝細胞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的能力降低,同時由于肝細胞腫脹,匯管區(qū)細胞浸潤水腫,膽汁排泄受阻,加之膽小管上皮通透性增高,膽汁漏出,可致膽栓形成,從而引起不同程度阻塞性黃疸,辨證論治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通絡藥物,不僅可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同時改善膽汁瘀阻狀況,從而使黃疸消退時間縮短。同時指出TXB。增高程度與黃疸呈正相關,重用赤芍可使TXB。、黃疸明顯減輕,為中醫(yī)所謂黃疽以“瘀熱在里”之說的客觀量化體現(中西醫(yī)結合實用臨床急救,1997,4<4):184~186)。

2.重癥肝炎的治療研究

重癥肝炎病勢兇猛,死亡率高,近年來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本病可提高存活率。多數研究采用大劑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生津救陰及通里攻下方劑,以內服、鼻飼、灌腸、靜脈等多途徑給藥,以期截斷病勢。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三醫(yī)院以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本病,用柴胡、丹參、赤芍、黃芪、苦參、茯苓為主方,結果平均黃疸消退時間為33.5天,存活率64%。北京市第一傳染病醫(yī)院用50%大黃注射液40~80ml,加入10%葡萄糖200~300ml靜脈點滴,結果有明顯降低血清膽紅素,改善肝功能及臨床癥狀的作用。馬安榮報道中西醫(yī)結合救治重癥黃疸型肝炎21例,其中急性重癥黃疸型旰炎12例,亞急性重癥型肝炎6例,慢性重癥黃疸型肝炎3例,經予西藥對癥支持治療并結合清開靈靜脈點滴、犀角散加味及安宮牛黃丸口服或鼻飼,臨床治愈17例,好轉3例(中國中醫(yī)藥科技,1997,4(3):189---.191)。此外,多途徑給藥如穴位注射、穴位敷藥中藥灌腸及靜脈點滴中藥已成為中醫(yī)對重癥肝炎的重要治療手段(中醫(yī)藥學報,1980,3):25~27)。

3.慢性、亞急性肝炎

李平等報道用化痰祛瘀法治療慢性持續(xù)性黃疸45例,其中慢性活動性肝炎25例,肝硬化5例,亞急性肝炎恢復期5例,慢性重癥肝炎5例,藥用赤芍、丹參各309,茵陳、金錢草各249,云茯苓159,桃仁、郁金、姜黃、酒軍、法半夏、陳皮、藿香各lOg,水煎服,同時服用黛礬散(青黛:白礬為1:2),結果痊愈20例,占44.4%,有效14例,占31.1%,治療前后肝功能及白球蛋白比例有差異顯著(P<o.01)(中國中醫(yī)藥科技,1997,(2>:12)。葉放報道黃疸型肝炎長期大劑苦寒之品以退黃、降酶,不少病例出現病情加重并遷延,“陰黃”所占比例呈上升趨勢。用溫通湯治療36例陰黃患者,藥選生黃芪、白術、茯苓、山藥、桂枝、葛根、秦艽、砂仁、雞內金、生熟麥芽、茵陳、制附片、干姜、牛膝,煎湯口服,同時送服硝石、皂礬(研末)各39,日1次。結果治愈26例,好轉8例,總有效率94.4%(江蘇中醫(yī),1996,<12>:7~8)。

楊大國等報道用溫陽活血利濕解毒法治療慢性難治性高黃疸33例,(膽紅素>171umol/L),病程3周~6個月,除外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肝外梗阻性黃疸及其它原因所致的肝內梗阻性黃疸,符合慢性肝炎、肝硬化、高膽紅素血癥診斷標準。治療以炮附子lOg,赤芍609,生大黃(后下)、丹參、茵陳各309,金錢草、海金砂各159為基本方,隨癥加減,治療1個月為1療程。結果3療程內,有21例膽紅素降至正常,黃疸治愈率為63.7%,8例降至24~51/zmol/L,有效率為24.2%,總有效率為87.9%,治療前后膽紅素改變差異顯著(P<o.01),且膽紅素下降與白蛋白呈負相關,與ALT改變呈正相關(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1994,<3):28~30)。

4.膽囊炎、膽石癥的治療研究

據統計,膽囊炎、膽石癥濕熱型的發(fā)病率最高,其特征以“黃”為主。有人認為用四逆湯合茵陳蒿湯加減,另外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可提高療效,縮短療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8,(3>:87----88)。還有以中藥利膽排石湯(茵陳、金錢草、木香、梔子、大黃、枳殼、赤芍、丹參、黃芩)配合西藥氨芐青霉素或慶大霉素,適量補充維生素,糾正酸中毒,有效率達75.3%(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83,(4>:30)。

5.基礎實驗研究

對茵陳蒿湯進行實驗研究發(fā)現茵陳蒿及其所含的羥苯乙酮具有顯著的利膽作用;梔子有解熱作用,并對結扎了膽管的家兔膽紅素增高有輕度抑制作用;大黃有利膽、消炎和殺菌作用(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5,(6>:41~42)。胡耀華等用肝炎IV號(柴胡、白術、丹參、大黃、赤芍、當歸、茯苓等)對CCl。造成實驗性肝損傷的小白鼠治療,結果該方藥可明顯降低血清膽紅素、ALT,升高白蛋白,與模型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o.05~0.01)。同時該方還可明顯增加正常和異常大白鼠的膽汁流量。認為大黃能減輕血中內毒素,促膽汁分泌,降低奧狄氏括約肌張力,增加腸蠕動,及時排出毒素,疏通膽小管及微細膽小管內膽汁的瘀積,促進肝細胞修復;丹參、赤芍、當歸等與大黃同用活血化瘀通腑,改善肝內微循環(huán);白術、茯苓對減輕消化道癥狀,調整蛋白代謝紊亂有作用。該方藥治療慢活肝高膽紅素血癥60例,與對照組比較療效顯著(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996,16(4>:2】O~212)。

黃疸定義1

黃疸,又稱黃癉。是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主證的病證。其中目黃為確診本病的重要依據。

[歷史沿革]

黃疸一病,為我國歷代醫(yī)家所重視,其論述也尤為豐富。從《內經》至明清以來,隨著對黃疸的認識深化和發(fā)展,提出了一整套的理法方藥,形成了完整的辨證論治體系,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現摘其要者,茲分述如下;

一、先秦兩漢時期,理法方藥初步形成,奠定了后世認識黃疸之基礎。祖國醫(yī)學對黃疸的論述,始見于《內經》,該書首創(chuàng)黃疸之病名,提出了本病臨床之主證,如《素問.平人氣象論》云?!澳琰S赤安臥者,黃疸?!奎S者,曰黃疸。。又《靈樞.論疾診尺篇》云?!吧硗炊ⅫS,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指出了目黃、身黃、小便黃為黃疸病的三大主要癥狀。為后世認識本病奠定了基礎。在病因病機方面,

《素問.玉機真臟論》云.“發(fā)瘴,腹中熱,煩心出黃”。《素問。通評虛實論》云。。黃疸暴痛,癲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靈樞.經脈篇》亦云;“脾足太陰之脈,…”.。是主脾所生病者,溏瘕泄,水閉,黃疸。。提出了黃疸的病因為濕熱外發(fā)所致,病變臟腑主要在脾,強調了陰陽之氣久逆不和乃本病發(fā)生之病理基礎。在治則方面,《內經》雖無專論,然所立祛濕之治則,為后世醫(yī)家論治黃疸所效法。如《素問。至真要大論》云,“濕淫于內,治以苦熱,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濕化于天,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綜觀其論,是詳于病因病理,而略于治法方藥。

至漢代,張仲景在《內經》的理論基礎上,結合臨床經驗,進一步深化了對黃疸病的認識。初步形成了理法方藥,首創(chuàng)黃疸病辨證論治之先河。在病因病機方面,提出寒濕,瘀熱為發(fā)黃的主要原因,如《傷寒論》云。。傷寒發(fā)汗己,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傷寒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督饏T要略.黃疸病》亦云。。黃家所得,從濕得之。,。脾色必黃,瘀熱以行。”在臨床證候方面,張氏在《金匱要略》中作了詳細的闡述,并根據病因病機和癥狀,將黃疸區(qū)分為“黃疸”、“谷疸”、“女勞疸”、“酒疸”,“黑疸”等五種,提出了治療法則及方劑,主張。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熱在里,當下之”等等。為后世醫(yī)家治療黃疸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原則,至今仍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特別在治療用藥方面,仲景補《內經》之不足,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方藥,如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等,更為后世醫(yī)家所推崇。在預后轉歸方面,張氏認為。“黃疸之病,當以十八日為期。治之十日以上瘥,后劇為難治?!薄梆愣收?,其疸難治。疸而不渴者,其疸可治”。為后世進一步研討本病奠定了理論基礎。

二,隋唐宋元時期,諸醫(yī)立說,學術爭鳴深化,補充了黃疸的理、法、方、藥。隋唐宋元時期,許多醫(yī)家宗《內經》之經旨,尊前人之已論,對黃疸的病因病機及癥候分類,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論述。如隋代醫(yī)家巢元方在其所著《諸病源候論》中設黃疸之專論,根據黃疸的病因不同,癥狀所異,將其區(qū)分為二十八候,在病因方面更為具體地指出。。凡諸疽病,皆由飲食過度,醉酒勞傷,脾胃有瘀熱所致……。。在證候分類方面,首次提出“陰黃”這一型別,并創(chuàng)“急黃”之新說,認為急黃所病,為熱毒所加”、“卒然發(fā)黃,心滿氣喘,命在傾刻,故云急黃也。。指出了急黃發(fā)病之迅速,病情之嚴重,為后世診治本病提出了重要的理論根據。、

唐代孫思邈在其所著《千金方》一書中,提出了疸有五種的說法,將黃汗易黑疸列為五疸之一,認為。黃汗者,身體四肢微腫,胸滿不渴,汗出如黃柏汁,由大汗出,卒入水中所致。。并提出黃汗宜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方治之及各類治療方劑3l首,并附針法,灸法,豐富了治療本病之方法。孫氏將黃汗列入五疸之一之說,雖為欠妥,然其對癥因所述,卻為后世診治黃汗及鑒別黃疸與黃汗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至宋代,朱肱基于《內經》及仲景對黃疸的理論,提出了瘀血致黃與濕熱致黃癥狀之異,如《活人書。疸病證治》篇云;。病人寒濕在里不散,熱蓄于脾胃,腠理不開,瘀熱與宿谷相搏,郁蒸不消化,故發(fā)黃。然發(fā)黃與瘀血,外證與脈俱相似,但小便不利為黃,小便自利為瘀血。要之發(fā)黃之人,心脾蘊積,發(fā)熱引飲,脈必浮滑而緊數,若瘀血證即如狂,大便必黑,此為異耳。。然朱氏雖詳論了二者脈證之不同,而對其治療之別卻乏詳述。金元時期,諸醫(yī)各抒己見,展開了學術爭鳴,為黃疸的病因病機更填新說,推動了

辨證論治的進一步發(fā)展。金。成無己認為黃疸有濕盛和熱盛之異,其在《傷寒明理論》中說:。濕家之黃,身黃如煙熏黃,雖黃而色暗不明,至于熱盛之黃,必身黃如橘子色,甚者勃勃出染著衣,正黃如柏汁,是其正黃色也”。劉河間認為黃疸的發(fā)生主要由于。怫熱在表,燥而無汗,濕熱在里,氣甚不得散越于外”而致。《河間六書》倡火熱致疸之說,創(chuàng)血虛萎黃之論,認為?!按蟮址仓T黃者有二。一則濕熱氣郁而黃……或病血液衰,則虛。燥熱太甚,而身面萎黃者,猶亢旱而草木萎黃也”。朱丹溪則主張,。疸不分其五,同是濕熱。。而且認為。用茵陳之藥過劑,乃成陰證,身目俱黃,皮膚冷,心下疼,眼澀不開,自利。

茵陳附子干姜湯。。(《丹溪治法心要.疸》),指出了用苦寒之劑,可致黃疸由陽黃轉為陰黃,使病情更為復雜。治療上并強調了。但利小便為先。(《丹溪心法。疸病證治》)。元代羅天益著《衛(wèi)生寶鑒》,進一步把陽黃與陰黃的辨證論治系統化了。關于陽黃,羅氏指出.。身熱,不大便,發(fā)黃者,治用仲景茵陳蒿湯。身熱大便如常,小便不利而發(fā)黃者,治用茵陳五苓散。身熱大小便如常而發(fā)黃者,治用仲景梔子柏皮湯加茵陳。。關于陰黃,羅氏認為。皮膚涼又煩熱,欲臥水中,喘嘔,脈沉細遲無力而發(fā)黃者,治用茵陳四逆湯……\此論對黃疸病的辨證論治起到了提綱挈領,執(zhí)簡御繁的作用。所有這些,豐富了祖國醫(yī)學黃疸的內容,亦為明清以來,系統地認識黃疸開辟了新途徑。

三、明清時期,對黃疸的認識漸臻完善,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法、方、藥。至明清時期,對黃疸的認識趨向完善與系統化,逐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如明代醫(yī)家張景岳集前人之大成,補前人之未備,在其所著《景岳全書.黃疸》中不僅詳論了陽黃陰黃的病因證治,并提出。膽黃”這一病名,認為。膽傷則膽氣敗,而膽液泄,故為此證。。進一步明確地指出膽汁外溢,不循常道為黃疽發(fā)病之機理。在黃疸的治療方面,贊成《衛(wèi)生寶鑒》將黃疸分為陰陽兩大證的主張,謂;“黃疸大法,古有五疸之辨,……雖其名目如此,然總不出陰陽證。大都陽證多實,陰證多虛,虛實弗失,得其要矣。”清代,沈金鰲所著《沈氏尊生書。諸疸源流》提出。。又有天行疫癘,以致發(fā)黃者,俗謂之瘟黃,殺人最急”.認識了黃疸俱有傳染性,而對黃疸的辨證論治亦漸趨完備。如程國彭《醫(yī)學新悟.發(fā)黃》云,“濕熱俱盛,則發(fā)身黃……而寒濕亦令人發(fā)黃。,并進一步淪述了二者癥狀有別。尤為重要的是,對于瘀血發(fā)黃的治療,提出了“祛瘀生新,而黃自退。之主張,較宋.朱肱之論更進一步。再如《臨證指南醫(yī)案.疸》曾云;。陽黃之作,濕從火化,瘀熱在里,膽熱液泄,與胃之濁氣共并,上不得越,下不得泄,薰蒸遏郁,浸于肺則身目俱黃,熱流膀胱,溺色為之變赤,黃如橘子色,陽主明,治在胃。陰黃之作,濕從寒化,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濕所阻,漬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膚,色如薰黃,陰主晦,治在脾。。此論述之精辟,切中病機,治療之關鍵,明確指出了由于黃疸病機不同,治療亦當脾胃有所偏重.在預后轉歸方面,《醫(yī)宗金鑒》則作了說明。。疸過十日而反

劇,色若煙薰目晦青,喘滿渴煩如啖蒜,面黧汗冷及天行。為疸證死證。由此可見,明清時期對黃疸的認識日趨系統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較為完整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

(范圍}

本篇討論黃疸之范圍,包括歷代醫(yī)家所論多種疸證,但均以目黃、身黃、小便黃為特征,若身黃或小便黃而目不黃(如虛黃、黃汗等)不屬本篇討論之范圍?,F代醫(yī)學的急性傳染性肝炎、膽道疾患,溶血性黃疸、鉤端螺旋體病等發(fā)黃者,均可參考本篇進行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黃疸的病因有內外兩個方面,外因多由感受時邪,飲食失節(jié)所致,內因多和脾胃虛寒,內傷不足有關,然內外二因又互為因果,互相聯系,茲分述如下。

一、時邪外襲

(一)濕熱或疫毒之邪外襲:感受外界暑濕、濕熱或疫毒,若邪由表及里,或直中于里,郁遏不達,困阻中焦,脾胃運化失常,濕熱薰蒸不能泄越,使肝失疏泄,膽汁外溢,外浸肌膚,上染睛目,下流膀胱,致身黃、目黃、小便黃。若挾疫毒之邪傷人,則發(fā)病急驟,且多具傳染性,熱毒熾盛,迫使膽汁不循常道而致黃疸,傷及營血,內陷心包,則可出現出血或神昏諸癥,此證稱曰。急黃?;?。瘟黃”。

(二)寒濕入侵;素體陽虛者,外感寒濕或感受濕邪,濕從寒化,阻遏中焦,肝膽氣機不暢,膽液外泄,而致黃疸。如《傷寒淪。太陽篇》曰。傷寒發(fā)汗已,身目為黃,所以然者,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

二、飲食不節(jié)

飲食無度,不潔、或饑飽失常,或嗜酒過度,或嗜食肥甘厚味,損傷脾胃,脾失健運,不能化生,輸布水谷精微,反釀濕濁,困阻氣機,郁而化熱,薰蒸肝膽,膽汁外溢乃發(fā)黃疸。如《金匱要略》黃疸病篇云;。谷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身體盡黃,曰谷疸。。宋《圣濟總錄。黃疸門》說;“大率多因酒食過度,水谷相并,積于脾胃,復為風濕所搏,熱氣郁蒸,所以發(fā)為黃疸”。

三、脾胃虛寒

素體脾胃虛弱,或勞倦過度,或病后脾陽受損,津液失其運化及敷布,聚而成濕,’濕從寒化,寒濕阻滯中焦,膽液被阻,溢于肌膚而發(fā)黃疸,故《類證治裁。黃疸》篇說:。陰黃系脾臟寒濕不運,與膽液浸淫,外漬肌肉,則發(fā)而為黃”。

四、積聚轉化

積聚日久不消,瘀血阻滯膽道,膽汁外溢而產生黃疸?;螯S疸纏綿不愈,濕邪阻滯氣機,氣滯血瘀,亦可出現多種瘀血癥狀。如《張氏醫(yī)通.雜門》指出;“有瘀血發(fā)黃,大便必黑,膚脅有塊或脹,脈沉或弦,脈稍實而不甚弱者,桃核承氣湯,下盡黑物貝.退”?!?/span>

綜上所述,引起本病的原因較多,每多兼濕而為患,《金匱要略.黃疸病》謂。。黃家所得,從濕得之”。后世有。無濕不成疸”之說。常見病因有濕熱、寒濕,或濕熱兼疫毒等,可見濕邪是產生黃疸之病機關鍵。由于濕邪阻滯中焦,膽液排泄失常,不循常道,外溢肌膚而發(fā)黃疸。若濕熱蘊結者謂之陽黃,兼有熱毒內伏者謂之急黃,若寒濕阻滯,謂之陰黃。從黃疸之病變臟腑看,則主要責之脾胃肝膽的功能失調,且病變在肝膽,但往往由脾胃而涉及盱膽。脾主運化,其性喜燥惡濕,為陰土,胃主受納,腐熟,其性喜濕而惡燥,為陽土,二者同居中焦,為氣機升降之樞紐,故濕邪(濕熱、寒濕)外襲,飲食不節(jié)(潔),嗜酒勞倦內傷,均可致脾胃受損。濕濁中阻或熱化,或寒化,阻遏氣機,脾氣不升;則肝氣郁結不能疏泄,胃氣不降,則膽汁輸送排泄失常,致膽汁外溢而發(fā)黃疸。故前人嘗謂。脾胃不病則無濕,肝膽不病則不黃。

另外,黃疸的產生,與病人的體質有密切關系。致病因素雖有寒熱之不同,然人體臟腑陰陽也有偏盛偏衰之別。一般而言,病于濕熱疫毒,酒食失節(jié)者,多發(fā)生于肝膽素有伏火之人,熱阻脾胃,釀生濕熱,困遏中焦,薰蒸肝膽,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發(fā)黃疸,其色從陽熱之性,鮮明如橘,若熱毒熾盛,內犯營血,易引起肌膚發(fā)斑或出血,重則內陷心包,可出現譫語昏迷之重證,若陽熱之邪不甚,而濕邪偏重,困遏脾胃,可兼見腹脹納呆,頭重身困等癥。病于寒濕者,多發(fā)生于素體脾胃虛寒,或勞傷久病脾陽虛衰,或陽黃遷延失治誤治,陽氣受損之人,寒濕郁滯,膽汁被阻,外溢肌膚而發(fā)黃疸,寒濕為陰邪,其色從陰寒之性,晦暗如煙薰。

總之,陽黃和陰黃的不同點在于。陽黃之人,陽盛熱重,平素胃火偏旺,濕從熱化致濕熱為患。由于濕和熱并不相等,各有所偏,故病機上有熱重于濕,或濕重于熱之別?;馃嶂畼O為毒,熱毒壅盛,邪入營血內陷心包,發(fā)為急黃,陰黃之人,陰盛寒重,平素脾陽不足,濕從寒化,致寒濕為患。

[類證鑒別]

黃疸應與萎黃、黃汗相鑒別。

萎黃是皮膚黃而干萎無澤的一種病證。金.劉完素《河間六書》形容其為。猶亢旱而草木痿黃也”,常伴眩暈,心悸等癥。而目睛與小便均不黃,這是與黃疸最根本的鑒別點。其病機為脾胃虛弱,氣血虧耗不能榮養(yǎng)肌膚而致。

黃汗以汗出色黃如柏汁染衣為臨床特征,《金匱要略。水氣篇》指出。。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fā)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及。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髖馳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梢婞S汗雖汗出色黃然目不黃,故不屬黃疸之范疇。

(辨證論治)

1、辨證要點

(一)把握主癥:此乃診治黃疸之關鍵。黃疸的主癥為身黃、目黃、小便黃,尤以目黃為其特征。往往兩目先黃,繼而遍及全身,或黃如橘色鮮明,或黃如煙薰而暗,多伴食欲不振,惡心,心中懊儂,體倦乏力,小便不利等癥狀。臨床上根據黃疸色澤、病史,兼證以區(qū)別陰黃,陽黃與急黃。

(二)審慎鑒別。黃疸以兩目黃染為特征。故檢查時必須在自然光線下進行,應與球結膜下脂肪斑相區(qū)別:黃疸之黃分布均勻,遍及整個眼白,而后者分布是散在性的,略突出,多聚于鞏膜內眥。

(三)辨析病性。由于病因病機之異,臨床癥狀則可大致分為三種不同類型;黃疸黃色鮮明如橘,發(fā)熱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結,心中懊儂,惡心嘔吐,舌苔黃膩、脈弦數為濕熱交蒸所致,屬于熱證、實證、陽證,若熱毒內陷,發(fā)病迅速,出現神昏發(fā)斑等癥,屬急黃,若黃色晦暗,食少納呆,脘腹脹,神疲畏寒,舌淡苔白膩,脈濡緩為寒濕滯留所致,為寒證、虛證、陰證。

(四)詳究轉歸:黃疸病早發(fā)現,及時治療,其預后尚好。若誤治或失治則病情遷延不愈,預后多不良。一般黃疸消退在三星期左右,若經久不愈,病情反劇,則可轉為它證,治療較難。故治療要切中病機,審因論治。若陽黃遷延或過用苦寒藥,損傷脾陽,正虛邪戀,可轉化為陰黃,如陰黃過用溫燥藥,傷陰化燥,或重感外邪,濕熱內蒸,亦可轉為陽黃,但此和前者不同,屬虛中挾實,寒熱錯雜。

二、治療原則

黃疸為濕邪為患,故治療大法應為化濕邪,利小便,使邪有出路。故《金匱要略。黃疸病》云:“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迸R床上可根據寒熱虛實之不同,分別采用不同的祛濕之法。若病屬濕熱當清熱利濕,若病屬寒濕當溫中化濕,陽黃者偏治在胃,清胃利濕陽黃陰黃急黃鑒別表

┏━━━━┳━━━━┳━━━━━━━━┳━━━━━━━━━━━━━━━━━━━━━┳━━━━━━━┓

┃病名┃病因┃病機┃證候特征┃預后┃

┣━━━━╋━━━━╋━━━━━━━━╋━━━━━━━━━━━━━━━━━━━━━╋━━━━━━━┫

┃陽黃┃濕熱┃濕熱中阻,膽┃黃色鮮明如橘色,伴口干發(fā)熱,小便短赤,┃治療及時,┃

┃┃┃汁外溢┃大便秘結,舌苔黃膩,脈弦數┃預后良好┃

┣━━━━╋━━━━╋━━━━━━━━╋━━━━━━━━━━━━━━━━━━━━━╋━━━━━━━┫

┃急黃┃熱毒┃熱毒內迫,膽┃黃色如金,發(fā)病迅速,伴神昏,譫語,衄┃病情兇險,┃

┃┃┃汁外溢┃血,便血,肌膚瘀斑,舌質紅絳,苔黃燥┃預后多不良┃

┣━━━━╋━━━━╋━━━━━━━━╋━━━━━━━━━━━━━━━━━━━━━╋━━━━━━━┫

┃陰黃┃寒濕┃寒濕阻滯,膽┃黃色晦暗如煙熏,伴脘悶腹脹、畏寒、神┃病情纏綿,┃

┃┃┃汁不循常道┃疲、口淡不渴、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或┃不易速愈┃

┃┃┃┃沉遲┃┃

┗━━━━┻━━━━┻━━━━━━━━┻━━━━━━━━━━━━━━━━━━━━━┻━━━━━━━┛

為主,陰黃者,偏治在脾,健脾溫中利濕為主。若兼表證,又當發(fā)汗解表利濕,腹脹不大便,里實熱證者,又當通利大便以泄?jié)駸幔魺岫緹胧⒅秉S又當清熱解毒,涼營開竅。總之,必須正確應用辨證求因、審因論治的原則,恰當地運用祛濕之法,同時注意和胃舒肝,使氣機調達,濕邪可祛,黃疸可退。但和胃不得過用甘溫補脾,舒肝不可過用辛燥理氣,以防助熱傷津。疸病初期宜利忌補,久病宜補慎利,或攻補兼施。正如《醫(yī)門法律.黃癉》云;“黃疸得之外感者,誤用補法,是謂實實,得之內傷者,誤用攻法,是謂虛虛。。

三、證治分類

(一)陽黃。

1.熱重于濕.

癥狀及分析;

身目俱黃,黃色鮮明一一濕熱交蒸,膽汁外溢。

發(fā)熱口渴,小便短少黃赤一一濕熱內盛,熱耗津液,邪蘊膀胱,氣化不利.

腹脹便秘一一濕熱郁結,腑氣不通。

心中懊儂,口干而苦,惡心欲吐一一濕熱熏蒸,胃濁、膽汁上逆。

舌苔黃膩,脈眩數一一肝膽濕熱之征。

治法,

清熱利濕,佐以瀉下。.

方藥。..

茵陳蒿湯加味。

(1)方解。

茵陳乙梔子清熱利膽,祛濕清熱,大黃泄熱通瘀,蕩滌熱結。

(2)加減.

本方加茯苓、豬苓,滑石等滲濕之品,以助濕熱從小便而去。

若腹部脹滿,可加郁金、川楝子、青皮、疏肝理氣.

若惡心嘔吐,加橘皮、竹茹以降逆止嘔。

惡熱甚,苔黃厚者,加黃柏、黃芩以助清熱燥濕之力.

若兼心煩失眠、衄血者,可酌加赤芍、丹皮涼血止血。

若便通熱減,舌苔漸化,可加用健脾化濕之品,如白術,茯苓等,并酌減苦寒清熱之藥,以防脾陽損傷而轉為陰黃。

2.濕重于熱、

癥狀及分析。

身目俱黃一一濕遏熱伏,膽汁外溢。

其色不如熱重者鮮明一一濕重于熱,濕為陰邪。

頭重身困一--濕阻清陽。

胸脘痞滿,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腹脹便溏一一濕濁困阻脾胃,納運失常,升降失司。

舌苔厚膩微黃一一濕邪不化兼有熱象。

脈弦滑或濡緩一一濕邪內阻之征。.

治法.’.

利濕化濁,佐以清熱。。

方藥。。

茵陳五苓散為主方。

(1)方解,

豬苓,茯苓,澤瀉甘淡滲濕,

白術、桂枝健脾祛濕,通陽化氣,

茵陳清熱利濕退黃。

(2)加減:

治療本證,可在上方基礎上加藿香、蔻仁、佩蘭等芳香化濁之品,以宣利氣機而濕濁。

若兼表證者,宜先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以解表清熱利濕。

若濕熱交蒸較甚,可加用梔子柏皮湯以增強泄熱利濕之功。

若兼嘔逆者,乃因胃濁上逆,宜酌加半夏橘皮降逆止嘔。

若兼食滯不化,而大便尚通者加枳實,神曲等消食和胃。

若腹脹較甚,加大腹皮,木香行氣消脹。

變證;

在病變過程中如見陽明熱盛,灼傷津液,積滯成實,大便不通,宜用大黃硝石湯瀉熱去實,急下存陰。

若濕熱并重者,宜用甘露消毒丹以祛濕清熱。

(二)急黃

癥狀及分析。

發(fā)病迅速,身目均黃,其色如金,高熱煩渴一一濕熱毒盛,膽汁外溢。

脅痛腹痛一一熱毒熾盛,氣機失暢。

神昏譫語一一熱毒內陷,擾亂心神。

衄血、便血,出現瘀斑一一熱毒迫血妄行。

舌質紅絳,苔黃而燥,脈弦數或細數一一熱盛傷津。

治法。

清熱解毒,涼血開竅。

方藥。

犀角散為主方’

(1)方解;.

犀角、黃連、梔子、升麻涼血解毒,茵陳清熱利濕退黃。

(2)加減。

可酌加生地、丹皮、元參、石斛等藥,以增強清熱涼血之力。

若神昏譫語,可酌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以涼營開竅。

若衄血、便血或瘀斑者,可加黑地榆,側柏葉等涼血止血之品。

若小便短赤不利,或出現腹水者j可加木通,白茅根、車前子等清熱利尿之品。

若舌質紅絳苔黃厚、腹脹不大便,狂躁不安,為氣分熱毒熾盛,可用梔子金花湯清

熱解毒。

(三)陰黃

癥狀及分析。

身目俱黃、黃色晦暗,或如煙熏一一寒濕阻滯,膽汁不循常道。

呆脘悶,腹脹大便不實,口淡不渴一一濕困中土,脾陽不振,運化失健。

神疲畏寒一一陽氣虛弱,氣血不足。

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一一陽虛濕濁不化。

治法.

健脾和胃,溫化寒濕。

方藥。

茵陳術附湯為主方。

㈣方解.

茵陳、附子寒熱并用,以溫化寒濕退黃,干姜、白術、甘草健脾溫中以化濕.

o)加減.

可酌加茯苓,澤瀉,郁金、川樸等行氣利濕之品。

若腹脹苔厚者,去白術、甘草,加蒼術、厚樸以燥濕消脹。

若皮膚瘙癢者,加秦艽、地膚子以祛風止癢。

黃疸辨證論治簡表

┏━━━━━━━┳━━━━━━━━━━━━━━━━━━━━━┳━━━━━━━┳━━━━━━━┳━━━━━━┓

┃分類┃癥狀┃病機┃治法┃主方┃

┣━━━┳━━━╋━━━━━━━━━━━━━━━━━━━━━╋━━━━━━━╋━━━━━━━╋━━━━━━┫

┃┃熱重┃身目俱黃,黃色鮮明,發(fā)熱口渴,小便短┃濕熱熏蒸,┃清熱利濕,┃.酋陳蒿湯┃

┃┃┃少黃赤,腹脹便秘,心中懊儂,口干而苦,┃膽汁外溢┃佐以瀉下┃┃

┃陽┃于濕┃┃┃┃┃

┃┃┃惡心欲吐,舌苔黃膩,脈弦數┃┃┃┃

┃┣━━━╋━━━━━━━━━━━━━━━━━━━━━╋━━━━━━━╋━━━━━━━╋━━━━━━┫

┃黃┃濕重┃身目俱黃,其色不如熱重于濕者鮮明,頭┃濕遏熱伏,┃利濕化濁,┃茵陳五苓散┃

┃┃于熱┃重身困,胸脘痞滿,食欲減退,惡心嘔吐,┃膽汁外溢┃佐以清熱┃┃

┃┃┃腹脹便溏,舌苔厚膩微黃,脈弦滑或濡緩┃┃┃┃

┣━━━┻━━━╋━━━━━━━━━━━━━━━━━━━━━╋━━━━━━━╋━━━━━━━╋━━━━━━┫

┃急黃┃發(fā)病迅速,身目均黃,其色如金,高熱煩┃濕熱毒盛,┃清熱解毒,┃犀角散┃

┃┃渴,脅痛脹滿,神昏譫語,衄血,便血或┃內擾心神,┃涼血開竅┃┃

┃┃肌衄,瘀斑,舌質紅絳,苔黃燥,脈弦數,┃迫血妄行┃┃┃

┃┃或細數┃┃┃┃

┣━━━━━━━╋━━━━━━━━━━━━━━━━━━━━━┫┣━━━━━━━╋━━━━━━┫

┃陰黃┃身目俱黃,黃色晦暗,或如煙熏,腹脹大┃寒濕阻滯,┃健脾和胃,┃茵陳術附湯┃

┃┃便不實,口淡不渴,神疲畏寒,舌質淡,┃脾陽不振┃溫化寒濕┃┃

┃┃苔白膩,脈濡緩或沉遲┃┃┃┃

┗━━━━━━━┻━━━━━━━━━━━━━━━━━━━━━┻━━━━━━━┻━━━━━━━┻━━━━━━┛

變證。

若兼木郁脾虛,肝脾失調,癥見脘腹脹滿,脅肋隱痛:不思飲食,肢體困倦,大便時秘時溏,脈弦細者,治宜疏肝扶脾,配服逍遙散。

若兼脅下癥積脹痛,固定不移,膚色暗黃舌質暗紅,脈弦細,屬氣血兩虛,濁邪瘀阻脈絡,可用硝石礬石散,以祛濕濁,化瘀軟堅。.

若黃疸日久,氣滯血瘀,兼見癥塊,胸脅刺痛,拒按,宜服鱉甲煎丸,活血化瘀。

若脾胃虛寒,腹脹納呆,倦怠乏力者,可配服香砂六君子湯以健脾和胃。

四、其它治法

(一.)驗萬:

1.茵陳60克,大棗18個濃煎,每日一劑早晚服,并吃棗。

2.大青葉30克,水煎服,連服15曰左右。

3.小薊根60克,水煎服,連服10日左右。

4.茵陳15--30克,板蘭根30克,膽草15克,水煎服,連服15日左右.以上驗方均適用于陽黃證。、

(二)通關法;

1.瓜蒂、丁香、赤小豆各七枚為末,吹少許入鼻,少時黃水流出,隔日一次,用于陰黃。

(三)外用法.

茵陳蒿一把,生姜一塊,搗爛,擦于胸前四肢,以治黃疸。

(四)針灸。。

黃疸者可針刺章門、太沖、脾俞、肝俞、勞宮、脊中等穴,若嘗臥,四肢倦怠者.可灸手五里,左取右,右取左.

(預防與護理}

一,預防

(一)加強體質鍛煉,增強抗病能力。,

(二)起居有節(jié),勿妄作勞,順應時令,避觸穢濁之氣。

(三)飲食有節(jié),勿嗜酒,勿進食不潔之品及恣食辛熱肥甘.

二、護理

(一)對于黃疸病人,飲食宜清淡。

(二)本病一旦發(fā)現,應隔離治療,并對其食具,用具加以消毒,將其排泄物(如涕、痰、尿、糞、嘔吐物等)深埋或用漂白粉消毒。

(三)經用藥治療后,黃疸消退,不可驟然停藥,根據病情,適當地繼服藥一段時間,以免復發(fā)。

(四)注意休息,保持心情舒暢。

(結語]

黃疸為臨床常見病之一,歷代醫(yī)家對其較為重視,論述頗多,以陰陽為綱,進行辨證論治。病因主要系外感時邪,飲食不節(jié),脾胃虛寒或內傷不足,但其關鍵為濕所患,病變臟腑在肝膽,但多涉及脾胃,導致膽汁不循常道而發(fā)病。一般說來,陽黃屬實熱外感者多,病程短,病勢急,黃色鮮明,印黃屬寒屬虛,病程較長,病情纏綿,黃色晦暗,急黃多為熱毒所犯,發(fā)病迅速,病情兇險,可出現神志及出血癥狀。在治療上陽黃宜清熱利濕,陰黃宜溫化寒濕,急黃宜清熱解毒,涼營透竅。一般來說陽黃熱盛者,其黃易退,濕盛者,病情易遷延。陰黃則病情尤為纏綿。故臨證時,還需根據癥情表里虛實之不同,濕與熱邪之消長,陽黃陰黃之轉化而相應處理.

黃疸定義2

黃疸是因時氣疫毒、濕熱、寒濕等外邪侵襲,或飲食失節(jié),嗜酒無度,誤食毒物,或勞倦內傷,以致疫毒滯留,寒濕阻遏,濕熱交蒸,氣滯血瘀及肝膽脾胃功能失調,膽失疏泄而膽汁泛溢,出現以面、目、身膚發(fā)黃,小便黃赤為主要特征的病證。

【范圍】

本病證存在于多種外感疾病和內傷疾病中,與西醫(yī)學的黃疸含義相同。西醫(yī)學中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損傷、肝硬化、膽石癥、膽囊炎、先天性膽紅質代謝功能缺陷、溶血性黃疸、鉤端螺旋體病等,具有黃疸體征者,可按本篇辨證論治。其它如敗血癥、胰腺炎及妊娠引起的黃疸,亦可參照本證辨治。肝癌、膽囊癌、胰頭癌、乏特氏壺腹周圍癌等引起的黃疸,亦可參考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病機】

一、病因

1.原發(fā)病因濕熱或寒濕、時氣疫毒等外邪侵襲,是引發(fā)外感黃疸的原發(fā)病因;勞倦過度、酒食不節(jié)、情志抑郁等所致的臟腑虛損,是內傷黃疸的原始病因。

2.繼發(fā)病因砂石、蟲體等阻滯膽道,積聚日久不消或瘀血阻滯膽道,是膽汁外溢產生黃疸的繼發(fā)病因。

3.誘發(fā)因素感受外邪、飲食失節(jié)、驟受驚恐、情志不遂、勞倦內傷等均可誘發(fā)或加重黃疸。

二、病機

1.發(fā)病黃疽由感受濕熱疫毒所致者,病勢暴急,病情最兇險,傳染性強}而由感受濕熱外邪及砂石、蟲體阻滯膽道所致者,起病多亦較急;由內傷諸因所致者病勢較緩。

2.病位主要病位在肝膽,與脾、胃、心、腎有關。

3.病性外感或急性發(fā)作的黃疸,病性以濕熱、疫毒等邪實為主。而內傷或慢性發(fā)作的黃疸病性以虛實夾雜、本虛標實為多;本虛以脾胃、肝腎、脾腎不足為主,標實以濕熱或寒濕,瘀血為特征,或為陽黃,或為陰黃。

4.病勢本病一般初始為濕熱蘊結脾胃,熏蒸阻滯肝膽。濕熱耗傷肝腎之陰,或過用寒涼,濕熱寒化,耗傷脾陽,甚或傷及腎之陽氣,而同時濕毒滯留,氣血運行受阻,則可出現由實轉虛或虛實夾雜,以及由中焦病及下焦之勢。濕熱化毒或感受疫癘之毒邪,熱毒熾盛,熏灼肝膽,可進一步耗損心營、肝腎而致上中下三焦俱病之勢,出現氣血陰陽皆傷之變。而內有所傷,緩慢起病之黃疸,初為臟腑功能不足而兼寒濕或濕熱毒邪為患。若正虛不勝邪,則濕毒滯留,氣血運行受阻,氣滯血瘀,久之則臟腑陰陽更損,虛實兼夾之勢出現。

5.病機轉化外感濕熱、飲食不節(jié)或酗酒過度,釀生濕熱,蘊結于脾胃,熏蒸肝膽之陽黃,可因熱盛傷陰而致陰虛濕阻,也可因苦寒藥過用傷陽或素體陽虛致濕邪寒化,寒濕困脾,轉為陰黃。脾胃肝膽濕熱之陽黃,還可因濕熱阻滯氣機致血行不暢而出現肝膽血瘀;濕熱互結化毒,充斥臟腑,可轉化為熱毒熾盛;熱毒不解,深入心營,內陷心包,轉化為熱毒內陷證;熱毒傷正日久可致肝腎陰陽衰竭。感受寒濕或陽黃轉陰之寒濕困脾陰黃證,可因陽氣受遏,進一步致脾腎陽虛,也可因氣血運行受阻,而致瘀滯兩脅,肝血瘀阻。

黃疸病因病機見圖4—1。

感受時氣疫毒一邪毒郁遏一羹蓁篙善]——]

I

簇霎渠誓]一濕熱蘊阻中焦一脾胃濕熱J

l

薔誓釜囊]一濕熱內生,熏蒸肝膽一肝膽濕熱i。。

…l囂J'l-fi。71

呈囂酣讎堋黻舳私瞰黼I一磊囊一必黲

蠢薔盒篥]一寒濕內生,陽氣受逼一寒濕困脾J道、

l

翥纂笞笑]一氣血運行受阻一肝膽皿瘀I

I

差蓄含鬈]一濕熱停滯,熱邪傷陰一陰虛濕阻J

圖4-I黃疸病因病機示意圖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依據

1.男女老幼均可罹患,大多突然起病,散發(fā)或暴發(fā)流行,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

2.目黃、身黃、小便黃赤為主要依據。其中眼目白睛發(fā)黃為最主要體征。應注意有因疫毒感染而致的外感黃疸,也有因七情勞傷、酒食失節(jié)而發(fā)的內傷黃疸。

3.肝臟可腫大或縮小,可有觸痛、叩痛。脾臟可腫大,可出現腹水及下肢浮腫。有時右上腹部疼痛或有壓痛,或向右肩背放射。

4.實驗室檢查黃疸指數、血清膽紅質升高。亦可查肝功能、血漿蛋白定量、凝血酶原時間,以了解肝功能損害程度。

二、鑒別診斷

1.黃胖病黃胖病是由蟲積匿伏腸中耗傷氣血所致。癥見面部淡黃虛浮,肌膚色黃帶白而眼自如故,小便不黃,兼見頭暈心悸、氣短乏力等氣血虧虛證候及腹痛間作、嗜異見癥,與膽汁外溢見目黃、身黃、尿黃迥異。

2.萎黃病萎黃又稱虛黃,多為脾胃虛弱所致。由大失血、大病及瘧疾等病致氣血虧耗而成。與黃疸的區(qū)別在于兩目不黃,面及肌膚萎黃少澤,小便通利不黃,必有頭暈心悸,氣短乏力。

3.濕病濕邪郁蒸可引致身黃、面黃,但眼白不黃,可資鑒別?!夺t(yī)學綱目·黃疸》指出:“色如煙熏黃,乃濕病也,一身盡痛。色如橘子黃乃黃病也,一身不痛?!薄夺t(yī)學入門·黃疸》作進一步鑒別:“又濕病與黃病相似,但濕病在表,黃病在里?!?/span>

4.風氣目黃風氣目黃是由風氣自陽明入胃上至目眥,風氣不得外泄所致。其特點為只見目黃,且以目內眥較為明顯,表面凹凸不平,面身不黃,亦無其它見癥,多見于肥胖之人及老年人,是為球結膜下脂肪沉積所致。

5.多食瓜果發(fā)黃過食含胡蘿卜素的胡蘿卜、南瓜、菠菜、柑橘、木瓜等,致胡蘿b素潴留沉著,可出現皮膚發(fā)黃。其與黃疸病的區(qū)別在于發(fā)黃部位多在手掌、足底、前額及鼻等處皮膚,眼白不黃,亦無其它癥狀。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辨性質一般地,起病迅速,病程短,黃色鮮明,舌紅,脈弦數,屬熱證、實證,為陽黃,其中起病急驟,黃色如金,變化迅速,舌絳者,為急黃;而起病較緩,病程長,黃色晦暗或熏黑,舌淡或暗,脈遲緩,屬寒證、虛證,為陰黃。

對陽黃需進一步辨濕熱孰輕孰重。以發(fā)熱重,或胸腹熱滿,按之灼手,口干苦思飲,煩渴不寧,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邊尖紅紫少津,苔黃膩,脈弦數為主癥者,為熱重于濕;而以身熱不揚,身困倦怠,胸膈痞滿,口干粘不思飲,大便粘滯不爽,小便短黃,苔白膩或白滑而厚,脈弦滑或濡稍數為主癥者,則屬濕重于熱。上述兩組癥狀相兼并見,無明顯偏重者,為濕熱并重。

2.辨病位及證候特征黃色鮮明,脘腹痞滿,納呆嘔惡為主癥者,位在脾胃,證屬脾胃濕熱;黃色鮮明,脅肋脹痛,口苦嘔惡為主癥者,位在肝膽,屬肝膽濕熱證;黃色鮮明,脅肋劇痛,痛徹肩背,嘔惡嚴重甚則嘔逆膽汁者,位在膽并及于肝,證屬膽熱瘀結;以黃色如金,高熱煩躁,嘔吐頻作,甚或神昏、抽搐為特征者,位在肝膽,證屬熱毒熾盛,熏灼肝膽;而身黃如金,入夜身熱甚,神昏譫語,皮下斑疹、紫癜或衄血、吐血、便血者,則位在心肝及膽,證屬熱毒內陷心營;黃色晦暗,肢冷畏寒,腹脹納少,便溏為主癥者,位在脾及肝膽,證屬寒濕困脾;若見黃色晦暗,頭暈腰酸,脘痞腹脹,肢體困重,五心煩熱,舌紅苔白膩等癥,則位在肝、膽、脾、腎,證屬陰虛濕阻;而以黃色暗滯,脅下痞塊,舌質淡暗、瘀紫者,則位在肝膽,屬血瘀證。

3.辨病勢輕重常綜合黃疸色澤變化、患者精神狀態(tài)及全身情況判定。一般認為,黃疸逐漸加深、患者精神萎靡,全身極度疲乏,厭食嚴重,提示病勢加重;黃疸逐漸變淺,患者神清氣爽,納食增加,病情趨向好轉,為順證病輕;黃疸色晦無澤,患者煩躁不寧或神昏嗜睡,納差嘔吐,甚或吐血、衄血,則為逆證,病重。

二、治療原則

黃疸的治療,首先應據發(fā)病情況,分辨外感、內傷,正邪之輕重緩急,而采取或急則治標、或緩則治本、或標本兼顧的原則。

外感黃疸,屬于濕熱的,治以清熱化濕,同時通利腑氣,以使?jié)駸嵯滦?;屬于寒濕的應以溫中健脾,淡滲利濕,以求濕去黃退。急黃熱毒熾盛,當以清熱解毒、涼營開竅為法。內傷黃疸的治療,則應以調整肝膽脾胃的功能為主,可分別予以健脾和胃、疏用利膽、補益脾腎、滋養(yǎng)肝腎、活血化瘀等治法。

黃疸的發(fā)生,主要因濕邪入于血分瘀阻血脈,膽汁外溢所致,治療當據黃疸之濕、熱、寒之輕重,分別在清利、溫化的同時,配伍活血化瘀之品。若濕痰交結,瘀于血脈,則以祛濕、活血化痰為法。

祛邪退黃與調整臟腑功能在臨床上常常結合應用。具體用法應根據病邪盛衰、正氣強弱、疾病新久及證候轉化等情況決定,或單獨使用,或分先后主次,或相互組合。

三、分證論治。

1.脾胃濕熱,

證候身目俱黃,色較鮮明,脘腹痞滿,納呆嘔惡,四肢困重,尿黃赤。熱重于濕者,兼見發(fā)熱,口苦口渴,大便秘結,舌紅,苔黃膩或黃燥,脈弦數或滑數;濕重于熱者,兼見口干粘膩,渴不欲飲,大便溏滯,或有發(fā)熱不揚,苔白膩或黃白相兼而膩,脈濡稍數或弦滑。

證候分析外感濕熱或飲食失節(jié),酗酒過度,釀成濕熱,蘊結于脾胃,熏蒸肝膽,致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而發(fā)黃,其色鮮明;濕熱蘊阻中焦,脾胃運化升降失常致脘腹痞滿,納呆嘔惡,四肢困重;熱邪內盛或熱結胃腑而致津傷口渴,便秘;濕熱下注膀胱,氣化失利而致小便短赤;濕甚于內,熱為濕遏,不能外透,故身熱不揚;濕熱夾滯,阻于腸道則大便粘滯不爽;舌紅,苔黃膩或黃燥,脈弦滑數,為濕熱內蘊、熱重于濕之征,苔白膩或白滑而厚,脈濡稍數或脈弦滑則為濕重于熱之象。

治法清利濕熱。熱重于濕者,佐以泄下,使?jié)駸嶂皬亩愣?;濕重于熱者,配以化氣淡滲之劑,使?jié)駨男”闳ァ?/span>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①熱重于濕者,選用茵陳蒿湯化裁。藥用茵陳蒿、梔子、生大黃、蒲公英、赤芍藥、郁金、萹蓄、茯苓、生甘草。

濕熱黃疸,為濕與熱蘊結于里,不得透發(fā)于外,不得走泄于下所致。茵陳蒿湯為《傷寒論》中治療濕熱黃疸之專方。方中茵陳蒿性苦微寒,苦泄下降,功善清濕熱而退黃,故重用以為君藥;梔子苦寒,清三焦?jié)駸帷a肝膽之火,使?jié)駸釓男”愣觯脼槌妓?;佐以大黃,既可清化濕熱,又瀉熱逐瘀,使?jié)駸釓拇蟊愣?,以蔚蓄、蒲公英、茯苓加強清熱利濕解毒之功,赤芍、郁金涼血散瘀,利膽退黃;生甘草清熱解毒并調和諸藥以為使。方中茵陳雖苦寒但具生發(fā)之氣,能逐內蘊之濕熱外出,與梔子、大黃同用可謂降中有升,泄中有宣透之意。郁金、赤芍更可疏利肝膽,清散瘀熱。諸藥合用,使?jié)駸嶂霸谑杞?、宣透之機中膠結之勢減弱,有助于清利分消,使黃疸諸癥悉退。

②濕重于熱者,選用茵陳四苓湯合連樸飲加減。藥用茵陳、豬苓、厚樸、茯苓、蒼術、黃連、石菖蒲、清半夏、白豆蔻、赤芍藥。

濕熱黃疸,濕重于熱者,著重利濕,兼清其熱,為治療要點。選茵陳四苓湯合連樸飲化裁,重在利濕化濕兼和中清熱。方中仍以治黃疸專藥茵陳為君,以清熱化濕,解毒退黃;以豬苓、厚樸為臣,淡滲利濕,行氣化濕;佐以半夏、黃連、白豆蔻、菖蒲辛開苦降、燥濕和胃及芳香化濁、醒脾和胃,茯苓、蒼術健脾化濕燥濕,諸藥合用均可助脾運化濕濁,以防濕邪再予困傷中土。赤芍涼血行血散邪祛瘀滯,與黃連均為寒涼之品,并可佐制辛溫藥之燥性。方中辛苦寒、辛苦溫、甘平之劑并用,清利濕熱之時更側重行氣燥濕,芳香化濕。健脾化濕與淡滲利濕合用更可杜絕生濕之源,可謂宣化燥利同用,標本共治之良方。。

(2)加減熱重于濕見發(fā)熱口渴重者,加知母、黃芩、生石膏、蘆根;嘔逆重者;加黃連、竹茹;脘腹脹滿者,加枳實、厚樸。濕重于熱見發(fā)熱不揚者,加黃芩、竹葉;嘔逆重者,加藿香、生姜汁;口粘胸悶者,加佩蘭、杏仁、陳皮;大便溏滯粘臭者,加制大黃、木香;熱重兼表癥者,甘露消毒丹化裁;濕重兼表證者,三仁湯化裁;黃疸消退緩者,可重用赤芍,或據癥加化痰藥如杏仁、陳皮、青黛、白礬之品。

(3)臨證參考清除濕熱宜徹底,但又不可過度而致損傷脾陽,濕熱基本清除則以健脾為主,佐以化濕疏利;濕熱全清,.則以健脾和胃、疏肝補腎鞏固療效。本證用茵陳為清化濕熱之藥,用量一般30--60g,后下,以保存藥效;大黃用法,便秘宜生用、后下,大便溏滯不暢宜制用,用量10~20g。視病情增減,以腑通熱泄為度,切忌長期瀉下,以免損傷脾胃;赤芍活血退黃之功較著,無論濕重于熱或熱重于濕,均宜應用,一般用量15-30g,黃疸深重可用至60g。本證向愈期常經歷脾虛濕滯、肝脾不和、肝脾兩虛等階段,可用香砂六君子湯、逍遙散、四物湯化裁,而忌用苦寒清熱藥物。

2.肝膽濕熱

證候身目俱黃,色澤鮮明,右脅脹痛,納呆嘔惡,口苦,肢倦乏力,尿黃短赤。熱重于濕者,兼身熱煩躁,口渴欲飲,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膩或黃糙,脈弦滑數;濕重于熱者,兼發(fā)熱不揚,肢倦困重,口粘口膩,大便溏滯,舌紅,苔黃白膩滑,脈弦滑或弦滑略數。

證候分析濕熱外邪侵襲,或酗酒過度,濕熱內生,熏蒸肝膽,使肝失敷和之性,膽液泛溢而現色澤鮮明之黃疸;濕熱阻滯肝膽,氣血運行不暢而致脅肋脹痛;濕熱阻于中焦,脾胃運化失常,升降不利,發(fā)為納呆嘔惡,口苦腹脹;濕熱阻礙下焦,膀胱氣化不利而致尿黃、尿赤。熱重于濕者,可傷津化燥致腑實不通,或熱甚動血,迫血妄行而致發(fā)熱煩躁,口渴欲飲,大便秘結,苔黃燥或黃膩少津,脈弦滑數;濕重于熱者,易困脾礙運,困遏陽氣,引起發(fā)熱不揚、口中粘膩、大便溏滯等癥。

治法清肝利膽。熱重于濕者,佐以清熱解毒,涼血化瘀之品;濕重于熱者,佐以芳香化濁,利膽解毒之劑。

方藥運用

(1)常用方

①熱重于濕者,選用龍膽瀉肝湯合五味消毒飲化裁。藥用龍膽草、黃芩、梔子、茵陳、車前子、生大黃、赤芍藥、生地黃、金銀花、野菊花、北柴胡、生甘草。

本方以龍膽草大苦大寒之品為君藥,大瀉肝膽實火;以黃芩、山梔、茵陳清利三焦?jié)駸釣槌?;佐以大黃、車前子引邪熱下行,金銀花、野菊花增強清熱解毒之功,柴胡、生地、赤芍疏肝養(yǎng)血并可涼血清瘀熱;甘草緩和中氣,調和諸藥,防苦寒之性傷胃耗氣,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清瀉肝膽實火、濕熱之功。利膽退黃之余,又可防血熱妄行及陰血耗傷。

②濕重于熱者,可用甘露消毒丹化裁。藥用藿香葉、白豆蔻、清半夏、石菖蒲、生薏苡仁、茵陳、木通、黃芩、連翹、赤芍藥、郁金。

本方以石菖蒲、藿香、白豆蔻、薏苡仁、半夏芳香化濁,開泄氣機,燥濕暢中,健脾利濕,同時配合茵陳、黃芩、連翹、木通清熱利濕退黃,清理上中下三焦?jié)駸嵬瑫r可清熱解毒,赤芍、郁金和營開郁,利膽退黃。方中芳香化濁、清熱利濕解毒之品相配伍中,均佐以輕清宣透之品,宣上、暢中、導下以治中,濁化濕利,熱清毒解。本方為治濕熱交阻,彌漫三焦,氣機不利,清濁混淆,且濕熱并重或濕重于熱證之良方。

(2)加減黃疸較重者,加虎杖、秦艽、金錢草;熱重于濕見高熱煩躁者,加生石膏、知母、蘆根、青蒿等;濕重于熱見脘痞納呆者,加厚樸、蒼術、砂仁;濕重嘔逆者,加草豆蔻、佩蘭;若為痰濕蒙蔽心包;癥見神識昏蒙,時或譫語,苔膩滑者,宜改用菖蒲郁金湯加赤芍、茵陳、蘇合香丸;若熱入心包見狂躁不安,神識昏糊者,可加安宮牛黃丸、至寶丹;有出血傾向者,重用生地黃,并加生茜草、紫草、生槐花等。

(3)臨證參考肝膽濕熱之熱重于濕者,極易導致瘀熱互結,腑氣不通而耗傷陰液,治療應在清熱通腑、活血化瘀的同時,重視護陰,重用生地,并加入玄參、麥門冬養(yǎng)陰之品;濕重于熱者,濕遏陽氣易致濕郁而熱熾,必用赤芍、郁金活血解郁,以利濕邪清除。肝膽濕熱期以清利肝膽為主,濕熱基本清除則以健脾和胃佐以清疏為法,恢復期養(yǎng)肝健脾和胃為主,鞏固療效。

3.膽熱瘀結

證候目黃、身黃鮮明或呈黃綠色,右脅疼痛劇烈拒按,痛徹肩背,口苦嘔逆,脘腹脹滿,大便溏結不調色灰白,小便短赤灼熱,可兼有高熱煩躁或寒熱往來,嘔逆膽汁,舌紅或暗紅,苔黃厚膩或黃糙,脈弦滑數。

證候分析飲食失節(jié)或酒食所傷,臟腑失和,膽腑瘀熱,或膽腑瘀熱不散,久經煎熬結成砂石,均可致膽汁流泌受阻,泛溢發(fā)黃;膽熱瘀結,損及于肝,氣血瘀阻而致右脅脹痛拒按,痛勢甚劇,甚則痛徹肩背;膽熱瘀阻而致肝膽氣逆,出現口苦,嘔逆膽汁;脾胃為瘀熱所阻,運化升降失??芍码涓姑洕M,大便秘結;瘀熱內灼陽明或侵襲少陽而致高熱煩躁或寒熱往來;瘀熱流注下焦而致小便短赤灼熱;舌紅、苔黃厚膩或黃糙、脈弦滑數等均為膽熱瘀結之象。

治法清利肝膽,行瘀通泄。

方藥運用

(1)常用方大柴胡湯加減。藥用北柴胡、黃芩、赤芍藥、枳實、生大黃、金錢草、茵陳、海金砂、金銀花、蒲公英。

方中柴胡氣輕清,微苦微寒,善疏少陽肝膽郁滯,黃芩苦寒味重,主清胸腹蘊熱,二藥合用為君,可疏肝利膽,清熱除郁;赤芍味酸苦寒,涼血活血,散血分瘀滯并清瘀熱,枳實、大黃瀉陽明熱結以利膽腑壅滯之邪通降,三藥共為臣,散瘀清熱,通利膽腑;茵陳、金錢草、海金砂清熱利濕,排石退黃,金銀花、蒲公英清熱解毒開郁,共為佐藥。諸藥合用可謂肝膽同調,氣血并治,疏解通下共用,而達肝膽濕熱得清,瘀滯得通之效。

(2)加減大便干結,腹脹甚者,加芒硝、焦檳榔;高熱煩躁者,加山梔、生石膏、知母;痛劇可加延胡索、川楝子;黃疸重者,茵陳蒿用90g(后下),赤芍用30g,并加虎杖、半邊蓮等;砂石阻塞較重者,金錢草用至60g,并加雞內金、海浮石等;若膽熱瘀結演變成火毒熾盛,癥見黃疸深重,高熱寒戰(zhàn)者,宜合用黃連解毒湯清熱解毒,涼血瀉火,清利肝膽。

(3)臨證參考本證用藥,如清利濕熱、活血化瘀、軟堅散結之品,劑量宜重。當癥情危重,中藥難以奏效時,應及時轉外科手術,切勿延誤治療。肝膽濕熱瘀結消除后,以調和脾胃兼疏肝利膽為法治療,長期堅持可防止瘀熱互結而復發(fā)。本證向愈期常有肝氣郁結或肝經郁熱證,可分別用逍遙散,丹梔逍遙散化裁治之。

4.熱毒熾盛

證候身目黃色鮮明如金,急起并迅速加深,發(fā)熱或高熱煩躁,嘔吐頻作,脘腹脹滿,大便秘結,小便短少黃赤。或兼精神萎靡,極度乏力,脅肋脹痛拒按,食欲不振或無食欲。舌質紅絳,苔黃或黃厚而糙或焦黃起刺,脈弦數或洪數。

證候分析熱毒入侵,毒性猛烈,熏灼肝膽,肝體受傷,肝用失司,膽汁泛溢入血,浸淫肌膚而發(fā)為黃疸,且黃疸起病急驟并不斷加深加重;熱毒熾盛,灼津耗液,燔灼心營則見高熱煩躁,口渴,小便短少;熱毒結于陽明,腑氣不通,胃失和降則大便秘結,腹脹,嘔吐頻作;熱毒猛烈,損傷元氣故精神萎靡,極度乏力;火熱毒邪若進一步深入營血則可見動血耗血之癥,或熱毒燔灼肝經出現熱盛動風之癥;舌、脈亦屬熱毒熾盛之象。

治法清熱解毒,泄火退黃。

方藥運用

(1)常用方用清瘟敗毒飲合茵陳蒿湯加減。藥用黃連、黃芩、山梔子、生石膏、知母、赤芍藥、丹皮、連翹、茵陳蒿、生大黃、生地黃、生甘草。

清瘟敗毒飲原系余師愚所創(chuàng),綜白虎湯、黃連解毒湯、犀角地黃湯三方化裁而成,主治一切火熱毒邪熾盛,氣血兩燔之證。本證選用黃連、黃芩、梔子大苦大寒之品,通瀉三焦火熱毒邪用以為君;選用生石膏辛寒以清熱解肌,配知母、生甘草取白虎湯意,清熱保津,清氣泄熱用以為臣;佐用生地、赤芍、丹皮、連翹以清熱涼血散瘀解毒,茵陳、大黃清熱利濕,瀉火通便以退黃,茵陳配梔子又可清利濕熱于小便中。

(2)加減高熱不退宜加用水牛角;黃疸深重者,宜加用秦艽、苦參、白花蛇舌草、虎杖;氣陰傷重者,可重用生地,并加西洋參、玄參;抽搐者,加用羚羊角、天麻、鉤藤、全蝎、地龍;若出現昏迷者,宜鼻飼安宮牛黃丸,靜脈滴注清開靈注射液40~60ml,1日2~3次。

(3)臨證參考熱毒熾盛屬危重證,治療當同時兼顧以下諸法:清陽明氣分及陽明腑熱;瀉三焦實火熱毒;涼血活血養(yǎng)陰。據正氣受損性質及程度,大膽及時扶正,防生它變。其中梔子、連翹清熱解毒,量可用至30g,大黃用至20g,茵陳、赤芍活血退黃用至60g以上,且日用2劑,分4次服?;謴推诩骊幪撜?,宜兼養(yǎng)陰益氣,以善其后。此外,對氣營兩燔,一身盡黃之熱毒熾盛者,清營涼血,瀉火解毒同時,尚須注意宣透,以防熱毒內陷。有些醫(yī)家善用千金犀角散化裁。其中升麻善解疫毒且其氣輕清而善透解郁熱,常加用葛根助升麻清胃透熱之力。

5.熱毒內陷

證候面、目、身黃如金,急起并迅速加重,發(fā)熱不退或入暮高熱,皮下斑疹、紫癜或衄血,牙齦出血,嘔血,便血,神志恍惚或神昏譫語,躁動不安或狂亂,抽搐,尿少黃赤或尿閉??梢姴凰际郴蛩魇橙缈?,嘔惡頻作,腹脹如鼓,大便不通。舌質紅絳,苔黃糙或少苔或苔穢濁,脈弦細數。

證候分析疫熱火毒,侵襲人體,內陷心肝,膽汁大量外溢而致黃疸并急速加深;氣陰大量耗損,故高熱口渴;正虛邪實,熱毒內陷心包,上擾神明則神昏譫語,躁動狂亂;熱毒內侵,傷及脾胃,故納呆不食,或中虛求助于食;熱毒閉阻膀胱,氣化無權則尿閉;熱毒入營血迫血妄行則皮下紫癜、衄血、嘔血、便血、尿血;熱毒損及肝腎,熱盛動風則抽搐;舌、脈亦屬熱毒內陷之象。

治法清營解毒,涼血止血。

方藥運用

(1)常用方清營湯加減。藥用水牛角、生地、金銀花、黃連、梔子、連翹、麥冬、玄參、丹皮、赤芍藥、大黃、茵陳。

方中水牛角咸寒,代原方的犀角,能清解心營熱毒重用以為君;生地、麥冬、玄參甘咸寒相伍,養(yǎng)陰清熱解營分毒;黃連、梔子、連翹苦寒清心解毒共為臣藥;丹皮、赤芍涼血散瘀止妄動之血,茵陳、大黃清瀉火熱濕毒以退黃,共為佐藥;銀花并連翹清熱解毒,并透熱毒于心營之外,所謂“透營轉氣”,為使藥。

(2)加減腹脹如鼓,腑氣不通者,加檳榔、芒硝;狂躁,抽搐嚴重者,加全蝎、地龍、天麻、鉤藤;黃疸深重加半邊蓮、虎杖、白花蛇舌草;出血嚴重者,加槐花、地榆、茜草、三七、大黃粉;神昏譫語者,加安宮牛黃丸。

(3)臨證參考本證患者出現精神萎靡,極度乏力,應急進人參、西洋參補氣防脫,而勿拘泥進補滯邪之說。若見脈細肢冷蜷臥,應大膽用附子、人參、干姜回陽固脫;若見肢厥,神識淡漠,汗出如油,蜷臥囊縮,為腎陽衰竭,證情兇險,須急用回陽救急湯化裁以回陽救逆,固脫開竅,或加參附注射液靜點。此外,還應密切觀察出血、神志及動風的動態(tài)變化。

6.寒濕困脾

證候身目俱黃色晦暗,畏寒喜暖,倦怠困重,脘痞腹脹,納少便溏,或脅肋脹痛,小便不利或下肢浮腫,面色青暗,舌質淡或暗淡偏胖,苔白滑或白膩滑,脈沉細遲或濡細。

證候分析寒濕侵襲或脾胃損傷而寒濕內生,阻滯中焦,陽氣郁遏不宣,土壅木郁,則肝膽失疏,膽汁外溢發(fā)為黃疸;寒濕為陰邪,故身目發(fā)黃而色晦暗;寒濕困脾,運化失調,故脘悶腹脹,食欲減退,大便溏?。魂枤獠蛔慊蜿枤馐芏?,不能溫煦肢體則畏寒肢冷;舌淡體胖,苔白滑或白膩滑,為陽虛濕濁不化之象,脈沉細遲或濡細為寒濕內阻之征。

治法散寒化濕,溫陽健脾。

方藥運用

(1)常用方茵陳術附湯加味。藥用炮附子、茵陳、桂枝、黨參、生白術、干姜、炙甘草、茯苓、澤瀉、川芎。

方中附子、茵陳并用為君,附子辛溫熱之品,茵陳辛苦寒,為除濕退黃佳品,二藥合用互制其性,使溫化寒濕而不過燥,利濕退黃而不傷陽;桂枝配附子溫中散寒除濕,黨參、白術、干姜、甘草甘溫健脾益氣,共為臣藥,助脾陽之溫運,散寒濕之困遏;茯苓、澤瀉淡滲利濕,川芎辛溫散寒,活血行氣,共為佐使。方中寒溫并用,通補兼施,標本同治,務使寒濕散而黃退,中陽健運而邪無孳生之源。

(2)加減腹冷痛便溏者,加吳茱萸、肉豆蔻;脅下痞塊,兼見瘀阻者,加莪術、紅花、炒土鱉蟲;脘痞腹脹者,加厚樸、木香;若損及脾腎之陽,癥見肢冷腹涼,下利清谷或五更泄瀉,舌淡脈細者,加肉豆蔻、補骨脂、益智仁、吳茱萸,原方桂枝改為肉桂。

(3)臨證參考附子、干姜、桂枝之類溫陽散寒之品為主藥,必須酌情調整劑量。寒濕重者,適當加入補骨脂、仙靈脾、益智仁等溫補腎陽之品,防止向脾腎陽虛轉化?;钛幬镆擞闷谛翜刂ㄜ骸⒓t花、當歸尾等以利散寒除濕。本證向愈期,常有脾虛濕滯或肝脾兩虛之證,以香砂六君子湯、四物湯化裁,并佐溫中健脾之品,防止寒濕再起。

7.陰虛濕阻

證候面目身色皆呈灰黃,腰酸膝軟,眩暈目澀,五心煩熱,納少肢困,脘痞腹脹,尿黃??杉嬉娒{肋隱痛,視物昏花,咽干耳鳴,口干口粘,大便干結或溏滯,舌質紅或有裂紋,苔白膩或薄或厚,或花剝苔,脈細濡或沉滑。

證候分析濕熱停滯日久不散,不但損傷脾胃,且熱邪可以傷陰,致肝腎陰虛不能濡養(yǎng)頭目清竅,癥見眩暈目澀、腰酸耳鳴、五心煩熱、舌紅等癥;濕邪粘滯,其性屬陰,困阻于脾,則癥見黃色晦暗、納少肢困、脘痞腹脹、苔膩等濕邪困脾之象。

治法養(yǎng)陰利濕。

方藥運用

(1)常用方用六味地黃丸合二冬苓車湯加減。藥用生地黃、山茱萸、天門冬、楮實子、茯苓、車前子、茵陳、丹皮、赤芍藥、郁金、太子參。

方中以生地、山茱萸、天門冬滋養(yǎng)肝腎之陰,用為君藥;茯苓、車前子、茵陳利濕退黃,楮實子養(yǎng)陰利濕以助黃退,共用為臣;太子參益氣養(yǎng)陰而不過燥傷陰,丹皮、赤芍、郁金涼血、活血、利膽通絡以退黃,共用為佐。方中諸藥養(yǎng)陰而不滋膩助濕,利濕而不過燥傷陰,且氣陰雙補,健脾以助利濕,涼血化瘀通絡以助退黃,可謂切合病機,標本兼治之良方。

(2)加減脅肋隱痛者,加白芍、川楝子;腰酸膝軟重者,加川續(xù)斷、杜仲;陰虛血熱出血者,加生槐花、生茜草;大便滯而不暢者,加香附、枳殼;兼濕熱者,宜加虎杖、白花蛇舌草、半枝蓮;夾瘀者,加丹參、澤蘭、王不留行等。

(3)臨證參考楮實子兼滋陰及利濕之功,最宜本證,用量宜大,一般30-50g。生地、天門冬養(yǎng)陰而不助濕,可用至30g以上。黨參、白術、香櫞皮、玫瑰花等健脾行氣之品,可酌情加用,脾氣健運則濕邪易除,水谷精氣得以化生而真陰易復。治療本證,養(yǎng)陰、利濕需權衡輕重,養(yǎng)陰而不助濕傷陽,祛濕而勿傷陰,辛溫燥濕或苦寒利濕之品為本證忌用。本證恢復期以平補肝腎,滋養(yǎng)肝陰為主,本證用藥宜平,緩緩圖治。

8.肝脾血瘀

證候身、目黃而晦黯,脅下有痞塊,可兼見痞塊脹痛或刺痛,脘腹作脹,面色暗滯或黧黑,皮膚赤絲紅縷、朱砂掌或腹部青筋顯露,舌質暗、紫暗或舌邊瘀斑,脈細澀。

證候分析酒食不節(jié),情志不暢,肝氣怫郁,臟腑失和,濕熱疫毒滯留,皆可致氣血運行受阻,瘀滯兩脅,肝膽無能疏泄,膽汁流泌受阻,泛溢發(fā)為黃疸;瘀阻兩脅而致脅下痞塊,脹痛或刺痛;氣血運行受阻,肌膚失于濡養(yǎng)或久病入血損絡而致肌膚甲錯,面色晦黯,舌色黯紫,皮膚赤絲紅縷。

治法化瘀消癥。

方藥運用

(1)常用方膈下逐瘀湯加減,送服鱉甲煎丸。前方藥用桃仁、紅花、川芎、赤芍藥、五靈脂、丹皮、制香附、枳殼、延胡索、生黃芪、茵陳蒿、澤瀉。

方中用桃仁、紅花、川芎、赤芍、丹皮、五靈脂活血化瘀為主藥;輔以香附、枳殼、延胡索行氣舒肝,通絡止痛,以氣行則血行而助祛瘀之力;丹皮、赤芍兼可涼血,清瘀熱;佐以茵陳、澤瀉利濕退黃,黃芪益氣健脾,振生化之源,務使氣充血旺,氣行瘀滯得解。諸藥合用,氣血并治,標本兼顧,為治脅膈痞塊,肝脾瘀滯證之經典用方。

鱉甲煎丸軟堅散結,破血攻瘀,疏通肝經絡脈之瘀滯。藥用鱉甲、烏扇、黃芩、柴胡、鼠婦、干姜、大黃、芍藥、桂枝、葶藶子、石韋、厚樸、丹皮、瞿麥、紫葳、半夏、人參、廑蟲、阿膠、蜂房、赤硝、蜣螂、桃仁。方中鱉甲咸平,軟堅以散結,滋陰潛陽,能消肝脾癥積而不傷陰,用以為君;輔以廑蟲、桃仁、鼠婦、蜣螂活血破血,下瘀消結,硝石攻堅散結,蜂房消腫泄熱,與前藥相配有活血化瘀,攻積消堅之功,共為臣藥;用柴胡、厚樸疏肝理氣以暢中,桂枝、干姜、半夏、葶藶子溫化痰濁以散結,務使肝脾調和,脾運得健,則痰瘀無稽留之地,阿膠、白芍養(yǎng)血護肝,人參補氣益中,共以為佐;紫葳、射干、黃芩、丹皮涼血泄熱以散結,瞿麥、石韋滑利小便,大黃通腑瀉下,使邪熱痰瘀從二便而去,共以為使。

(2)加減脅下痞塊較硬,脹刺痛重者,加炮山甲、地鱉蟲、三棱、莪術之類;有出血現象者,牙齦出血加三七粉、白茅根,嘔血便血者加三七粉、白及、地榆、血余炭等j若兼寒濕困脾,基本方中宜去桃仁、赤芍、丹皮,加附子、干姜、黨參、白術等;若兼陰傷者,加生地、麥冬、女貞子等。

(3)臨證參考本證血瘀之中常兼正虛,治療需佐補益之品,標本兼顧,緩緩圖治。用活血化瘀之品,宜根據血瘀之因寒、因熱、因濕、因痰、因氣之不同,選擇不同性味、功用活血藥物,并同時予化濕、化痰、理氣之藥物?;鏊幬飫┝恳藫∏檎{整,以免破氣動血。

四、其它療法

1.中成藥

(1)龍膽瀉肝丸(強字牌,北京同仁堂制藥廠):每服6~9g,每日2次。用于肝膽濕熱型黃疸。

(2)安宮牛黃丸(旭日牌,北京同仁堂制藥廠):口服或鼻飼,每次1/2~1丸,急救用時劑量視病情定酌。用于熱毒熾盛型黃疸。

(3)復方靈芝沖劑(TMNP牌,天津中藥集團天津華美醫(yī)藥保健品有限公司):每次59,每日2次。用于急性黃疸型肝炎等。

(4)清開靈注射液(地壇牌,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實驗藥廠):20~40ml,加入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或生理鹽水中靜點,若熱盛、熱毒熾盛者,可加大劑量,且每日可靜點數次。用于濕熱、熱毒型黃疸。

2.單驗方

(1)鮮平地木、鮮車前子、紅棗各適量,煎汁代茶,連服數日。用于濕熱型黃疸。

(2)茵陳50g,綠豆500g(搗末),大蒜4頭(去皮),水煎服。用于濕熱黃疸。

(3)大黃30g,枳實5枚,梔子7枚,豆豉0.6L,水6L,煮取2L,分3次服。

(4)雞骨草5~15g,瘦豬肉50g(淘米水洗去脂肪),煮水20分鐘,頓服,每日1次。用于/b)l,黃疸。

3.食療方

(1)茵陳金錢白面散:茵陳500g,金錢草400g,白面200g,白糖150g。上藥共研細末,與白面、白糖拌勻,每服lOOg,做成熟食服之,連用至黃疸消退。

(2)梔子花根煨肉湯:梔子花根鮮品500g或干品250g,豬前腿夾心肉(去肥)500g,黃酒1匙。梔子花根和夾心肉切成小塊,入砂鍋加冷水,文火燒開,文火燉1~2小時,喝湯lOOml,日2次,肉可佐餐食之。

(3)茵陳麥芽紅棗湯:茵陳15g,大麥芽20g,紅棗10個,白糖少許。上物入鍋燉半小時,每日160~200ml,連服助黃疸消退。

4:外治法

(1)擦身法:用生姜250g,茵陳250g,同搗爛以布包之,時時周身擦之,助黃疸消退,1bJL,尤宜。

(2)熏洗法:地骨皮120g,生姜、茵陳各等量。地骨皮煎湯熏洗全身后,用生姜、茵陳各等份搗爛用布包好,揉擦全身,每日1~2次。用于黃疸型肝炎,助黃疸消退。

5.針灸療法

(1)膽熱瘀結證,針陽陵泉、膽囊穴(陽陵泉下2寸,指壓痛點)、膽俞穴,配穴為合谷、內關、足三里、絕骨。疼痛劇烈者,針膽囊穴,重刺激膽區(qū)(上腹最痛點),皮下埋針;嘔吐劇烈者,針合谷、內關、足三里、陰陵泉、肝俞、膽俞,強刺激,留針20~30分鐘。

(2)熱毒熾盛證嘔逆不止者,瀉法針刺太沖、足三里、內關;,高熱者針刺大椎、合谷、曲池、少商(放血);黃疸深重者,針足三里、至陽、膽俞、大椎、太沖,或陰陵泉、蠡溝、肝俞,交替使用,強刺激。

【轉歸與預后】

黃疸為常見病,一般經適當治療,預后多數良好,其轉歸與黃疸性質、病情輕重、體質強弱及治療因素密切相關。

陽黃中之脾胃、肝膽濕熱證者,治療及時得當,黃疸短期內即可消退,預后良好。若患者體質差、病邪重,可致黃疸日益加深轉為急黃證;若因過用寒涼藥物,損傷脾陽,可致濕從寒化,遷延不愈而轉為陰黃證。陽黃之膽熱瘀結證,瘀熱輕或砂石小者,治療及時恰當,瘀熱消散,砂石得除,黃疸消退迅速,預后較好。若瘀熱重或砂石較大,當中西醫(yī)結合救治,一般預后較差,??梢蛑委煙o效,轉為急黃或正虛不支之重證。急黃為陽黃中之危重證候,應及時積極救治,一般預后不良。

陰黃之屬寒濕困脾證者,治療得當,預后一般較好。陰虛濕阻證者,治療費時、棘手,但若調治得法,患者預后尚好。若治療不當或重感時邪熱毒,可使病情加重,或遷延反復致使肝脾血瘀而漸成“積聚”、“鼓脹”。

【護理與調攝】

黃疸期,患者應臥床休息。黃疸消退期,納增癥減,體力漸復者,應適當活動,以無疲乏感為度。病室宜寧靜,空氣流通,寒溫干濕適宜。

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富含營養(yǎng),不宜過甜過咸;禁食生冷、油膩、辛辣、堅硬之品。食物性品、質地,宜據黃疸病證之寒熱虛實,病情輕重而定。

對急黃病人應予特護。對發(fā)熱者,每4小時測體溫、脈搏1次。對出血者,應觀察

記錄出血量、顏色、出血部位,妥善清除口、鼻血塊,防止窒息。注意血壓、脈搏變化。囑患者安心靜養(yǎng),樂觀以待,并關照切勿勞累,嚴禁飲酒、吸煙。

【預防與康復】

堅持體育鍛煉,保持心情舒暢,注意飲食衛(wèi)生,避免與黃疸病人接觸;不酗酒及暴飲暴食,勞逸適度是預防黃疸病發(fā)生的關鍵。

康復包括藥物、食療及保健推拿及氣功等。其中藥物康復主要作用為調理臟腑功能,著重于健脾和胃如香砂六君子湯加玫瑰花、焦三仙之類,養(yǎng)肝如四物湯加何首烏、合歡花、茯苓、焦三仙等,補腎如六味地黃湯之類。食療康復可選用健脾益氣滲濕之八寶粥,藥選芡實、鮮山藥、蓮子肉、薏苡仁、白扁豆、黨參、白術、茯苓及大米。宜可據病情選用羊肉羹、枸杞豬肉湯等。

【醫(yī)論提要】

黃疸證名,首見于《內經》?!端貑枴て饺藲庀笳摗罚骸澳琰S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日黃疸?!?/span>

對于黃疸的病因病機,古人多從五行理論入手,蓋黃為土色,故病位主要歸結在脾胃,外邪主要考慮與濕有關。直至明代,才提出與膽腑有關。《內經》認為,黃疸的病因病機,外因主要是暑濕熱?!端貑枴ちo大論》:“溽暑濕熱相搏,……民病黃疸而為肘腫”;《素問·本病論》:“……木運先天而至者,中木運抑之也?!枚?,即黃?;咭病癫 樦S疸滿閉”。至于內傷致黃的原因,《內經》認為,一是由于本經臟腑自病,一是氣郁久逆所致。漢代張仲景發(fā)展了《內經》病因病機學說,他認為黃疸的病因病機主要是瘀熱與寒濕內蘊所致,他在《傷寒論·辨陽明病脈證并治》中說:“陽明病……此為瘀熱在里,身必發(fā)黃”;“傷寒發(fā)汗已,身目為黃,……以寒濕在里不解故也”。古人也認識到黃疸與感染有關,隋代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黃病諸候·急黃候》中認為:“脾胃有熱,谷氣郁蒸,因為熱毒所加,故卒然發(fā)黃……”。唐代《備急千金翼方·黃疸》也認為黃疸是一種屬于傳染性的“時行熱病,多必內瘀著黃”。另外一些醫(yī)家對黃疸病因病機學說作出了進一步探討與補充,他們認為黃疸主要是濕熱所致,如宋

代《圣濟總錄·卷六十一·三十六黃》中說:“大抵東南之域,其地濕,其氣熱,濕熱相蒸,易成瘴毒,人感其邪,有此黃病?!痹兜は昼R·發(fā)黃六十一》云:“發(fā)黃,由濕熱相交也,主在脾經”;《醫(yī)學正傳·黃疸》:“夫黃疸為病,肌肉必虛腫而色黃,蓋濕熱郁積于脾胃之中,久而不散,故其土色形予面與肌膚也。”明代張景岳則認為,黃疸中陽黃是濕熱所致,而“陽黃證,則全非濕熱,而總由氣血之敗?!彼€提出了黃疸與膽腑的關系,指出:“膽黃證,……皆因傷膽。蓋膽傷則膽氣敗而膽液泄,故為此證?!鼻宕峙迩賱t認為陰黃多由寒濕所致,他在《類證治裁·黃疸論治》中說:“.....陰黃多由寒濕,身冷汗出,脈必沉微。”近賢章次公在《章太炎先生論醫(yī)集·黃疸》中也提出了膽腑受損與黃疸發(fā)生的主要病機是由于“膽液為濕所阻,漬之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膚”。對于黃疸的治療,張仲景確立了“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的治則,開創(chuàng)了清熱利濕、泄熱通腑、淡滲利尿、解表清里、和解樞機、健脾益腎等治療方法,創(chuàng)制了茵陳蒿湯、梔子柏皮湯、梔子大黃湯、大黃硝石湯、茵陳五苓散、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柴胡湯、硝石礬石散、小建中湯、桂枝加黃芪湯、豬膏發(fā)煎等方劑。元代羅天益在《衛(wèi)生寶鑒·發(fā)黃》中,根據黃疸的癥狀分為陰黃與陽黃兩大類,指出:“身熱不大便,而發(fā)黃者,用仲景茵陳蒿湯”,若是“皮膚涼又煩熱,欲臥水中,喘嘔脈沉細遲無力而發(fā)黃者,治用茵陳四逆湯”。張景岳則進一步詳細論述了陽黃與陰黃的證治,他在《景岳全書·雜證謨·黃疸》中說:“陽黃證,多以脾濕不流,郁熱所致,必須清火邪,利小水,火清則溺白清,溺清則黃白退。輕者,宜茵陳飲、大分清飲、梔子柏皮湯之類主之。若閉結熱甚,小便不利,腹?jié)M者,宜茵陳蒿湯、梔大黃湯之類主之”;“陰黃證,多由內傷不足,不可以黃為意,專用清利,但宜調補心脾腎之虛,以培氣血,血氣復則黃必盡退,如四君子湯、五君子湯、壽脾煎、溫胃飲之類,皆心脾之如藥也?!泵鞔鷺怯⒃凇夺t(yī)學綱目·辨諸黃疸》中證述了內傷黃疸的病因病機與治療,他說:“內傷黃疸,因勞微形體,飲食失節(jié),中洲變寒,病生黃,非外感而得,只用建中、·理中、大建中足矣?!崩铊柙凇夺t(yī)學入門·黃疸》中也論述了內虛發(fā)黃與食積發(fā)黃,他說:“內虛發(fā)黃,……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合四苓散,加茵陳:麥門冬;氣血俱虛、人參養(yǎng)營湯、八味丸。如飲食勞役失節(jié),中寒生黃者,黃芪建中湯、理中湯。食積者,二陳湯加砂仁?!蓖蹩咸脛t認為黃疸應治分新久虛實,他在《證治準繩·雜病·黃證》中指出:“治疸須分新久。新病初起,即當消導攻滲,如茵陳五苓散、胃苓飲、茯苓滲濕湯之類無不效者。久病又當變法也,脾胃受傷日久,則血氣虛弱,必用補劑,如參術健脾湯、當歸秦艽散,使正氣盛則邪氣退,庶可

收功。若心悸、怔忡、耳鳴、腳軟,或微寒熱,小便赤白濁,又當作虛治,宜參榮湯,或四君子吞八味丸,五味子、附子者,皆可用,不可過用寒涼,強通小便”。對于瘀血發(fā)黃古人也有一定的認識,《明醫(yī)指掌·黃疸五》中論述了瘀血發(fā)黃的癥狀:“瘀血發(fā)黃,則發(fā)熱,小便自利,大便反黑,脈芤澀是也”?,F在臨床上對此證常用膈下逐瘀湯治療。

【醫(yī)案選粹】

案一

任×,經閉三月,膀胱急,少腹?jié)M,身盡黃,額上黑,足下熱,大便色黑,時結時溏,納少神疲,脈象細澀。良由寒客血室,宿瘀不行,積于膀胱少腹之間也。女勞疸之重癥,非易速痊,古方用硝石礬石散,今仿其意,而不用其藥。

當歸尾二錢云茯苓三錢藏紅花八錢帶殼砂仁八分京赤芍二錢桃仁泥錢半(包)肉桂心三分西茵陳錢半紫丹參二錢青寧丸二錢半包延胡索一錢血余炭一錢(包)澤瀉錢半

(選自《丁甘仁醫(yī)案》)

案二

劉××,女,32歲。

入院前10 13自覺全身乏力,頭昏,納羞,口渴,厭油,發(fā)熱達38.5℃,惡心,嘔吐,鞏膜、皮膚發(fā)黃住院。舌質紅,苔薄黃。

大黃9g枳實9g川楝子6g梔仁9g白芍9g延胡索9g茵陳30g柴胡5g銀花25g板藍根15g甘草5g

一個月后痊愈出院。

(選自《當代名醫(yī)臨證精華》)

案三

張×,男,37歲。

全身酸軟乏力,惡寒發(fā)熱,胸脅脹滿,不欲飲食,惡心,厭油膩氣味,小便深黃似濃茶。診斷為急性黃疸型肝炎。面色黑瘦,白睛及皮膚呈黃色,舌苔薄黃,脈弦數。治以清熱解毒,健脾利濕。

茵陳(布包)60g,大棗250g,綠豆125g加水煎煮,至棗豆稀爛為止,吃棗及豆,取湯頻飲。l0劑后,癥狀全部消失。

(選自《劉惠民醫(yī)案》)

【現代研究】

黃疸涉及了西醫(yī)學中的病毒性肝炎、膽囊炎、膽結石、肝硬化、肝癌等病癥。急性病毒性肝炎,如甲肝或部分戊肝引起的黃疸,當歸屬中醫(yī)黃疸病證之陽黃范疇。中醫(yī)學認為其主要病因病機為濕熱熏蒸、瘀熱內阻,治療以清熱解毒利濕為主,兼以化瘀通絡。多數研究表明中醫(yī)藥治療本病不僅在改善癥狀、體征方面,且在改善肝細胞功能,降酶退黃方面效果顯著。再如瘀膽型肝炎之重癥黃疸、膽結石、膽囊炎阻塞膽汁排泄所引起之黃疸,重用化瘀通絡及通腑理氣藥物,療效突出。茲將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黃疸的研究概述如下:

1.急性黃疸型肝炎

解放軍302醫(yī)院報道1 95例重度黃疸型肝炎,分為濕熱型和血瘀血熱型,分組應用活血、涼血以赤芍為主系列處方,退黃總有效率86.64%(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0,<10>:22~23)。宋政等用急肝舒合劑治療重度黃疸型肝炎40例,藥用赤芍609,丹參、茵陳、金錢草、山楂、麥芽、神曲各30g,茜草、茯苓、大黃等;并設40例西藥保肝對照組,結果兩組臨床癥狀消失時間,SB、ALT降至正常的人數的百分比等,差異顯著,

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P-(0.05)(陜西中醫(yī)1996,(7>:29)。上海市傳染病院用中藥治療急重黃疸型甲肝,分為熱盛型及瘀熱型,分別予退黃1號(茵陳、焦山楂、雞內金、甘草)及2號,間歇應用大承氣湯治療,有效率達94.82%(中西醫(yī)結合志,1990,(10):22~23)。上海龍華醫(yī)院張瑋等報道治療甲肝、戊肝各100例,黃疸型肝炎以茵陳蒿湯加減,無黃疸型以溫膽湯加減,黃疸較高的瘀膽型肝炎用苦參30g、赤芍30g、雞骨草30g、黃芩15g、郁金15g、雞內金30g,均每日1劑,治療1個月,結果甲肝與戊肝在改善癥狀和體征、降酶、退黃總療效等方面比較無差異,并認為甲肝與戊肝的病因病機概而言之為風、濕、熱、毒、瘀,分而言之甲肝以風、熱、瘀為主夾濕毒;戊肝則以濕毒、瘀為主夾風熱,共同之處是久病留瘀,出現高黃疸或病久難愈(北京中醫(yī),1996,<4):50~52)。

有人對急性黃疸型肝炎用活血化瘀藥進行治療探討。認為肝炎所致黃疸屬肝細胞性的,主要病理改變?yōu)椴∽兘M織微循環(huán)障礙,肝功能低下,肝細胞攝取、結合、排泄膽紅素的能力降低,同時由于肝細胞腫脹,匯管區(qū)細胞浸潤水腫,膽汁排泄受阻,加之膽小管上皮通透性增高,膽汁漏出,可致膽栓形成,從而引起不同程度阻塞性黃疸,辨證論治基礎上加用活血化瘀通絡藥物,不僅可改善微循環(huán)障礙,同時改善膽汁瘀阻狀況,從而使黃疸消退時間縮短。同時指出TXB。增高程度與黃疸呈正相關,重用赤芍可使TXB。、黃疸明顯減輕,為中醫(yī)所謂黃疽以“瘀熱在里”之說的客觀量化體現(中西醫(yī)結合實用臨床急救,1997,4<4):184~186)。

2.重癥肝炎的治療研究

重癥肝炎病勢兇猛,死亡率高,近年來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本病可提高存活率。多數研究采用大劑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生津救陰及通里攻下方劑,以內服、鼻飼、灌腸、靜脈等多途徑給藥,以期截斷病勢。中國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二、三醫(yī)院以中西醫(yī)結合治療本病,用柴胡、丹參、赤芍、黃芪、苦參、茯苓為主方,結果平均黃疸消退時間為33.5天,存活率64%。北京市第一傳染病醫(yī)院用50%大黃注射液40~80ml,加入10%葡萄糖200~300ml靜脈點滴,結果有明顯降低血清膽紅素,改善肝功能及臨床癥狀的作用。馬安榮報道中西醫(yī)結合救治重癥黃疸型肝炎21例,其中急性重癥黃疸型旰炎12例,亞急性重癥型肝炎6例,慢性重癥黃疸型肝炎3例,經予西藥對癥支持治療并結合清開靈靜脈點滴、犀角散加味及安宮牛黃丸口服或鼻飼,臨床治愈17例,好轉3例(中國中醫(yī)藥科技,1997,4(3):189---.191)。此外,多途徑給藥如穴位注射、穴位敷藥中藥灌腸及靜脈點滴中藥已成為中醫(yī)對重癥肝炎的重要治療手段(中醫(yī)藥學報,1980,3):25~27)。

3.慢性、亞急性肝炎

李平等報道用化痰祛瘀法治療慢性持續(xù)性黃疸45例,其中慢性活動性肝炎25例,肝硬化5例,亞急性肝炎恢復期5例,慢性重癥肝炎5例,藥用赤芍、丹參各309,茵陳、金錢草各249,云茯苓159,桃仁、郁金、姜黃、酒軍、法半夏、陳皮、藿香各lOg,水煎服,同時服用黛礬散(青黛:白礬為1:2),結果痊愈20例,占44.4%,有效14例,占31.1%,治療前后肝功能及白球蛋白比例有差異顯著(P<o.01)(中國中醫(yī)藥科技,1997,(2>:12)。葉放報道黃疸型肝炎長期大劑苦寒之品以退黃、降酶,不少病例出現病情加重并遷延,“陰黃”所占比例呈上升趨勢。用溫通湯治療36例陰黃患者,藥選生黃芪、白術、茯苓、山藥、桂枝、葛根、秦艽、砂仁、雞內金、生熟麥芽、茵陳、制附片、干姜、牛膝,煎湯口服,同時送服硝石、皂礬(研末)各39,日1次。結果治愈26例,好轉8例,總有效率94.4%(江蘇中醫(yī),1996,<12>:7~8)。

楊大國等報道用溫陽活血利濕解毒法治療慢性難治性高黃疸33例,(膽紅素>171umol/L),病程3周~6個月,除外原發(fā)性膽汁性肝硬化、肝外梗阻性黃疸及其它原因所致的肝內梗阻性黃疸,符合慢性肝炎、肝硬化、高膽紅素血癥診斷標準。治療以炮附子lOg,赤芍609,生大黃(后下)、丹參、茵陳各309,金錢草、海金砂各159為基本方,隨癥加減,治療1個月為1療程。結果3療程內,有21例膽紅素降至正常,黃疸治

愈率為63.7%,8例降至24~51/zmol/L,有效率為24.2%,總有效率為87.9%,治療前后膽紅素改變差異顯著(P<o.01),且膽紅素下降與白蛋白呈負相關,與ALT改變呈正相關(中西醫(yī)結合肝病雜志,1994,<3):28~30)。

4.膽囊炎、膽石癥的治療研究

據統計,膽囊炎、膽石癥濕熱型的發(fā)病率最高,其特征以“黃”為主。有人認為用四逆湯合茵陳蒿湯加減,另外采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可提高療效,縮短療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8,(3>:87----88)。還有以中藥利膽排石湯(茵陳、金錢草、木香、梔子、大黃、枳殼、赤芍、丹參、黃芩)配合西藥氨芐青霉素或慶大霉素,適量補充維生素,糾正酸中毒,有效率達75.3%(浙江中醫(yī)學院學報,1983,(4>:30)。

5.基礎實驗研究

對茵陳蒿湯進行實驗研究發(fā)現茵陳蒿及其所含的羥苯乙酮具有顯著的利膽作用;梔子有解熱作用,并對結扎了膽管的家兔膽紅素增高有輕度抑制作用;大黃有利膽、消炎和殺菌作用(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85,(6>:41~42)。胡耀華等用肝炎IV號(柴胡、白術、丹參、大黃、赤芍、當歸、茯苓等)對CCl。造成實驗性肝損傷的小白鼠治療,結果該方藥可明顯降低血清膽紅素、ALT,升高白蛋白,與模型組比較有顯著差異(P<o.05~0.01)。同時該方還可明顯增加正常和異常大白鼠的膽汁流量。認為大黃能減輕血中內毒素,促膽汁分泌,降低奧狄氏括約肌張力,增加腸蠕動,及時排出毒素,疏通膽小管及微細膽小管內膽汁的瘀積,促進肝細胞修復;丹參、赤芍、當歸等與大黃同用活血化瘀通腑,改善肝內微循環(huán);白術、茯苓對減輕消化道癥狀,調整蛋白代謝紊亂有作用。該方藥治療慢活肝高膽紅素血癥60例,與對照組比較療效顯著(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996,16(4>:2】O~212)。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治療黃疸的中成藥物
千年古方治肝炎
第一節(jié) 黃疸
黃疸1
劉渡舟,肝病,濕熱諸毒黃疸證治
中內10——脅痛、黃疸、積聚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