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辨證系列Ⅲ方
方1:白鮮皮、土茯苓、金銀花、滑石各15g,豆黃卷、生薏苡仁、
連翹各12g,紫花地?。保埃纾綏d子、粉丹皮、木通、生甘草各6g。
適用于濕熱熾盛型:發(fā)熱口渴,皮膚粘膜紅斑,大皰,糜爛,滲液,黃
痂,脈弦數(shù),舌紅苔黃,多為紅斑型及落葉型。
方2:蒼術(shù)、厚樸各6g,陳皮、炒白術(shù)、炙甘草各10g,滑石、豬
苓、炒黃柏各12g,肉桂3g。適用于脾虛濕盛型:體胖,倦怠,口燥,
皮膚粘膜大皰,糜爛,滲液,脈弦細(xì),舌胖有齒痕苔白,多為尋常型、
增殖型或久經(jīng)治療的慢性天皰瘡。
方3:蒼術(shù)、白術(shù)、扁豆、黃精各10g,赤苓皮、茯苓、生地、地骨
皮各12g,薏苡仁15g。適應(yīng)證同方2。
水煎,分2~3次服,每日1劑。西藥配合服潑尼松。
有報(bào)道運(yùn)用本系列方辨證治療天皰瘡22例,結(jié)果顯效10 例,
有效2例,死亡1例,其中9例因故未進(jìn)行系統(tǒng)觀察。
9.清熱除濕飲
黃連3g,黃芩、生山梔、澤瀉、赤茯苓、連翹各9g,生甘草6g,
淡竹葉45
.g,生地12g。上藥水煎取汁,日服2 次,每日1 劑。有
清熱解毒利濕之功。
10.清解利毒湯
地膚子、白鮮皮、防風(fēng)、桔梗、黃芩、梔子、丹皮各10g,銀花、連
翹、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2g,赤芍、甘草各6g,生地30g。上藥水
煎取汁,日服2次,每日1劑。有清熱解毒利濕之功。
11.加減土苓湯
土茯苓40g,茵陳、生薏苡仁、白鮮皮各12g,黃芩、黃柏、梔子、
苦參各10g,銀花15g。上藥水煎取汁,日服2次,每日1劑。有清
熱除濕解毒之功。
12.涼血除濕湯
梔子、錦燈籠、竹葉、澤瀉、六一散、白術(shù)各10g,生地、白茅根
各30g,冬瓜皮、茯苓皮各12g,黃連6g,金蓮花15g。上藥水煎取
汁,日服2次,每日1劑。有清心瀉火,健脾除濕之功。
13.解毒養(yǎng)陰湯
生地30g,元參、石斛、連翹、丹皮、知母、生甘草各10g,銀花、
天花粉、麥冬、白鮮皮各12g。上藥水煎取汁,日服2 次,每日1
劑。有益氣養(yǎng)陰,清解余毒之功。
14.加減益胃湯
鮮石斛、生地、黃芪各12g,麥冬、南沙參、玉竹、銀花、丹皮、黃
芩、梔子、綠豆衣、生甘草各9g,地骨皮15g。上藥水煎取汁,日服
2 次,每日1 劑。有養(yǎng)陰益胃,清熱解毒之功。
15.系列秘驗(yàn)方
(
1)野菊花、銀花、蒲公英、紫花地丁、連翹各12g。水煎服,每
日1劑。
(
2)黃芩、連翹、馬勃、牛蒡子、元參、白僵蠶、陳皮、桔梗各
10g,升麻3g,甘草、黃連、柴胡各6g,板藍(lán)根15g。水煎服,每日1
劑。
(
3)連翹、花粉、赤芍、甘草、澤瀉、竹葉各10g,銀花、車前仁各
12g,滑石15g。水煎服,每日1 劑。
(
4)黃芪、銀花、蒲公英、連翹、紫花地丁各15g,當(dāng)歸、野菊花
各9g。水煎服,每日1 劑。
(
5)蒼術(shù)、白術(shù)、麥冬、澤瀉、炒枳殼各10g,赤茯苓、生地、連
翹、茵陳各15g,赤小豆、白花蛇舌草各30g。水煎服,每日1 劑。
(
6)山藥、綠豆衣、赤小豆各30g,天冬、麥冬、黃芪、黨參各
12g,白蘞、蒼術(shù)、白術(shù)、炒白芍、赤茯苓各10g,知母、銀花各15g。
水煎服,每日1劑。
(
7)生黃芪、肥玉竹、北沙參、銀花各15g,生甘草、地骨皮、赤
芍、玄參、孩兒參各10g,生地30g。水煎服,每日1劑。
(
8)黃連、蒼術(shù)、芡實(shí)、干蟾皮、生甘草各6g,白術(shù)、淮山藥、豬
苓、茯苓、蒲公英、車前子各12g,赤小豆、茵陳各15g。水煎服,每
日1劑。
9)生地30g,赤芍、丹皮、銀花、連翹、生山梔、黃芩、黃柏、白
鮮皮、地膚子、生甘草各10g,土茯苓、生地、生石膏各30g。水煎
服,每日1劑。
(0)當(dāng)歸、防風(fēng)、甘草各9g,生地、熟地各15g,白芍、秦艽、黃
芩各12g。水煎服,每日1 劑。
(1)生地、淡竹葉、碧玉散各15g,元參、當(dāng)歸、赤芍各9g,蟬衣
3g。水煎服,每日1劑。
(2)牛膝、黃連、連翹、黃芩、梔子、貫眾、枳殼各9g,板藍(lán)根、
半枝蓮各15g,牛蒡子6g。水煎服,每日1 劑。
(3)檳榔、黃柏、蒼術(shù)、苦參、地膚子、澤瀉、白術(shù)各10g。水煎服,每日1劑。
1
(4)黨參、白術(shù)、山藥、萆薢、車前仁各12g,六一散15g。水煎服,每日1劑。
(5)藿香、佩蘭、黃芪、孩兒參、白術(shù)、淮山藥、銀花、黃芩、地丁
各12g,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土茯苓各15g。水煎服,每日1 劑。
(6)銀花、生地榆、野菊花、秦皮各15g。煎湯外洗。
(7)滑石粉30g,綠豆粉15g,研末和勻外撲。
(8)綠豆粉50g,氧化鋅5g,樟腦1g,滑石粉加至100g,和勻外撲。
(9)黃連、細(xì)辛各等份為末,搽點(diǎn)口腔。
(0)黃芩、佩蘭各12g,生石膏30g。水煎過濾含漱。
(1)甘草35g,麻油500g。將甘草浸油內(nèi)24 小時(shí)后,文火炸至深黃色,過濾去渣即成。外涂患處。
(2)青黛、黃柏各60g,滑石、石膏各120g。各研細(xì)末,和勻, 麻油調(diào)涂患處。
(3)當(dāng)歸30g,紫草6g,大黃面5g,香油300g,黃蠟120g。香
油浸當(dāng)歸、紫草3日后,用微火熬至焦黃,離火去渣,再入黃蠟加火
熔勻,待冷后加大黃面攪勻成膏,外搽患處。
(4)芙蓉葉60g,梅片少許。共研細(xì)末,凡士林調(diào)膏搽患處。
(5)龍葵、五倍子各15g,石榴皮30g。水煎取汁濕敷患處。
(6)煅石膏、煅人中白各9g,青黛、冰片各3g,煅月石18g,川
連15g,黃柏21.g
.g,薄荷09。研細(xì)末,麻油調(diào)搽患處。
(7)生地榆20g,黃柏、貫眾各15g。水煎取汁,冷敷患處。
(8)制爐甘石、熟石膏、赤石脂各96g。共研細(xì)末,麻油調(diào)敷患處。
(9)路路通、蒼術(shù)各60g,百部、艾葉、枯礬各15g。煎湯外洗患處。
(0)楮桃葉、香附各60g,木賊草30g。加水濃煎取汁,外洗患
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