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脘痛——強胃湯(張學文方)
【組成】 香附10g,砂仁6g,陳皮10g,黨參12g,白術(shù)12g,半夏8g,白芍12g,山楂15g,石斛10g,丹參15g,三棱10g,甘草5g。
【功效主治】 益氣健脾,養(yǎng)陰止痛。主治:脾胃氣虛陰虧,胃不能納,脾不能運之脘腹隱痛,腹脹納差,喜溫喜揉,口干少飲,口中乏味,大便時結(jié)時溏,舌苔白微膩,脈弦緩或弦細等。
【方解】 此方是在香砂六君子湯基礎(chǔ)上加減而成。方中用黨參、白術(shù)、甘草益氣健脾,作為健運中焦的基礎(chǔ);加香附、砂仁、半夏、陳皮,行氣消脹,化濕行痰,以祛脾弱濕聚之痰濕氣滯;石斛養(yǎng)胃陰;白芍合甘草,酸甘化陰,使陰陽互濟,生化有源;丹參、三棱、生山楂化瘀止痛,健胃消積。全方脾胃兼顧,益氣又可養(yǎng)陰,行氣化濕,兼除痰濕,扶正又可祛邪,補中有健,陰陽兩調(diào),剛?cè)峄?,脾胃薄弱者長服可以健脾強胃,故名“強胃湯”。
【加減】 有郁熱者加黃芩、川楝子,寒熱錯雜者加黃連、干姜,肝氣犯脾克胃者,加柴胡、郁金,胃痛較重者加延胡索,食積者加焦三仙,泛酸者去山楂加煅瓦愣子,胃陰虧虛、口干少津者可加烏梅。
【驗案】 曾治一孫姓男子,64歲,干部。胃痛腹脹年余,揉按可減,大便時干時稀,伴口干少飲,納差,消瘦,四肢乏力,面色少華,苔薄黃,脈弦緩。曾經(jīng)多方治療,迭進補中益氣、香砂六君、柴胡疏肝諸方不效。經(jīng)仔細辨析,其胃痛腹脹,喜溫喜按,四肢乏力,面色少華,消瘦,皆脾氣虛弱無疑,而口干納差,少飲,大便時干時稀,苔薄黃等,顯然陰亦不足。故擬上方加減,12劑后,諸癥大減,連診4次,服藥20余劑,其病竟愈。后遇此類病人屬氣虛為主兼陰虧者,稍事化裁,療效甚為滿意。故記于此,以便進一步驗證。
【按語】 脾胃薄弱納呆失運者,臨床十分常見,氣虛者“四君”“六君”,陰虧者“益胃”“麥門冬湯”,此醫(yī)者常識,人皆知之。但我們經(jīng)長期臨床觀察,所謂脾胃氣虛、陰虛,只是相對而言,氣虛者氣虛為主,陰亦不足;陰虛者陰虛為主,氣亦有不足。陰陽兩虛亦甚常見,更有偏脾陰不足,胃陰亦不足者,氣陰兩虛同時并見等,不得不知。故以香砂六君子湯健脾益氣化濕祛痰,作為基礎(chǔ);加白芍合甘草、山楂酸甘化陰,以使益氣健睥之中兼養(yǎng)脾之陰液,使陽生陰長,生化無窮,此亦符合張景岳“善補陽者,必陰中求陽,則陽得陰助則生化無窮”之意;再加丹參合生山楂、三棱活血消瘀止痛,氣虛陰虧絡(luò)阻者,用之甚宜。
【方源】 《疑難病證治》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