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咳嗽是兒科常見疾病,筆者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運用自擬祛風止咳湯加減治療本癥,取得較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本組95例均為我院兒科門診患者,其中男52例,女43例,年齡2~12歲,病史2~15 d。所有病例均符合《中醫(yī)兒科學》[1]外感咳嗽的診斷標準,主要癥狀:咳嗽,伴咽癢或咽痛,初起無痰,逐漸可出現(xiàn)痰多。聽診雙肺無異常,或可聞及少許干濕性啰音。
2治療方法
自擬祛風止咳湯加減治療,組方:紫蘇子、防風、杏仁、桔梗、牛蒡子、蟬蛻、僵蠶、蚤休、前胡、紫菀、炙百部各9 g,甘草5 g(6歲以下小兒用量酌減)。寒象明顯,喘促,痰白稀薄,畏寒,鼻塞,流清涕,舌淡苔白,咽喉無紅腫者,加炙麻黃、陳皮、法半夏各9 g;熱象明顯,痰黃稠,咽痛,口干,便干,舌紅苔白或黃,咽喉紅腫者,加金銀花、連翹、蘆根各12 g;燥象明顯,干咳痰少,舌紅苔少者,加沙參、麥冬各9 g,川貝母(沖服)3 g;痰黏稠不易咳出者,加蛤蚧粉、冬瓜仁各15 g,竹茹9 g。每日1劑,服藥期間飲食宜清淡,忌油膩辛辣之品。1周后觀察療效。
3結果
3.1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1994年發(fā)布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治愈:咳嗽消失,聽診雙肺干、濕性啰音消失,如有發(fā)熱則體溫降至正常。好轉:咳嗽減輕,雙肺呼吸音清晰,痰量減少。無效:咳嗽癥狀及體征未見改善或加重。
3.2治療結果
治愈68例,占71.58 %;好轉20例,占21.05 %;無效7例,占7.37 %。總有效92.63 %。
4典型病例
劉某,男,10歲,學生,2009年11月20日初診。患者2 d前受涼后出現(xiàn)咳嗽、鼻塞、流涕、咽痛,經口服阿莫西林、利巴韋林等藥物后,鼻塞、流涕好轉,余癥緩解不明顯。現(xiàn)干咳,痰少,咽癢,咽痛,唇紅,舌尖紅赤、苔白,脈浮。咽部充血,扁桃體Ⅱ度腫大,雙肺呼吸音清晰,未聞及干濕性啰音。中醫(yī)診斷:外感咳嗽。辨證:外感風寒,入里化熱。治則:疏風清熱,止咳化痰。方藥:紫蘇子、防風、杏仁、桔梗、前胡、牛蒡子、僵蠶、蟬蛻、蚤休、紫菀、炙百部各9 g,金銀花、連翹、蘆根、沙參各15 g,甘草5 g。服藥2劑后咳嗽減輕,原方加減繼服2劑,咳嗽緩解,癥狀痊愈。
5討論
咳嗽是兒科最常見的肺系疾病之一,與成人不同,小兒肌膚薄弱,衛(wèi)表不固,易感外邪,臨床上外感咳嗽多見。中醫(yī)認為外感咳嗽以風為先導,夾有寒、熱、燥等邪,著名兒科專家黎炳南教授指出小兒咳嗽“外感因風,內傷因痰”[3]。外邪侵犯,肺失宣發(fā)肅降,肺氣上逆出現(xiàn)咳嗽。小兒又為純陽之體,且風為陽邪,化熱最速,故外感咳嗽易從熱化。因此治療上注重祛風宣肺,清熱止咳化痰,以恢復肺的宣降功能,肺氣得舒,痰濁消散,咳嗽緩解。本方中紫蘇子發(fā)表散寒,開宣肺氣;杏仁肅降肺氣而止咳,一宣一降,肺氣宣暢;防風祛風解表;桔梗化痰利咽;牛蒡子、蟬蛻、僵蠶祛風利咽清熱,且蟬蛻、僵蠶為蟲類藥,有入絡搜風的作用;蚤休熄風定驚清熱;前胡疏風散熱,降氣祛痰;紫菀、百部止咳化痰,治咳嗽不論新舊皆可取效;甘草調和諸藥。全方具有祛風宣肺、清熱止咳化痰作用,對于小兒外感咳嗽有較好療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