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玉女煎藥方詳解研討
本資料由朱永庫老人,在研究學習中醫(yī)方劑學.《中醫(yī)藥方精選網(wǎng)》和多名老中醫(yī)經(jīng)驗資料后所編輯,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時,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玉女煎藥方的詳解和研討,供有緣人對癥選藥
組成;石膏15~30克 熟地9~30克 麥冬6克 知母5克 牛膝5克
加減;
1.火盛者,可加山梔子、地骨皮。
2.血分熱盛,齒衄出血量多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參。
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急性口腔炎、舌炎、三叉神經(jīng)痛、糖尿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屬 胃火盛而陰虧者?!?1.口瘡 2.齒衄 3.反唇疔 4.鼻癤 5.急黃 1.口瘡 2。鼻衄 3.牙痛 4.上消化道出血 5.三叉神經(jīng)痛
功用] 清胃熱,滋腎陰。 '
[主治] 胃熱陰虛證。頭痛9牙痛,齒松牙衄,煩熱干渴,舌紅苔黃而干。亦治消 渴,消谷善饑等。 本方具清胃熱,滋腎陰之功,凡胃火熾盛,腎水不足之牙痛、牙衄、 消渴等均可加減應用。臨證以牙痛齒松,煩熱干渴,舌紅苔黃而干為證治要點。
玉 女.煎 (《景岳全書》卷51)
[組成] 石膏二至五錢(15~30g) 熟地三至五錢或一兩(9-30g) 麥冬二錢(6g)知母 牛膝各一錢半(各5g) .
[用法] 上藥用水一盅半(300m1),煎七分(200m1),溫服或冷服。
[功用] 清胃熱,滋腎陰。 '
[主治] 胃熱陰虛證。頭痛9牙痛,齒松牙衄,煩熱干渴,舌紅苔黃而干。亦治消
渴,消谷善饑等。 、
[病機分析] 《景岳全書》謂本方證為“少陰不足、陽明有余”。陽明有余,則胃熱
循經(jīng)上攻頭面,而見頭痛,牙痛。熱傷胃經(jīng)血絡,以致牙衄。熱傷陰津、少陰不足、則
見煩熱口干,舌紅苔黃而干。腎陰不足則牙齒松動。 . . ,
本方亦治消渴,是因為胃熱熾盛,腐熟水谷之力強盛,而見消谷善饑;少陰不足,
虛火妄動,則見口干唇燥,五心煩熱等癥。
. 綜上所述,本方證實為水虧火盛相因為病,而以胃熱為主。
[配伍意義] 方中石膏清胃火之有余,用為君藥。熟地滋腎水之不足,為臣藥。君
臣合用,清火而壯水。佐以知母,既助石膏清胃瀉火,又助熟地滋補腎陰;麥門冬清熱
養(yǎng)陰。牛膝導熱而引血下行,亦為佐藥。諸藥配伍,共奏清胃熱,滋腎陰之功。 .
本方的配伍特點是清補并投,標本兼顧,佐以引熱下行,使熱徹陰存,上炎之火下
行,陰陽水火臻于平衡,則諸癥自愈。
[類方比較] 本方與清胃散同治胃熱牙痛,但清胃散重在清胃火,以黃連為君,其
性苦寒,配伍升麻,意在升散解毒,兼用生地、丹皮等涼血散瘀之品.,功能清胃涼血,
主治胃火熾盛的牙痛、牙宣等癥。本方以清胃熱為主,而兼滋腎陰,故用石膏為君,配
伍熟地、知母、麥冬等滋腎陰之品,.及牛膝引熱下行,屬清潤兼降之劑,功用清胃火,
滋腎陰,主治胃火旺而腎水不足的牙痛及牙宣諸證。
[臨床運用] .
1.證治要點 本方具清胃熱,滋腎陰之功,凡胃火熾盛,腎水不足之牙痛、牙衄、
消渴等均可加減應用。臨證以牙痛齒松,煩熱干渴,舌紅苔黃而干為證治要點。
2。加減法 火盛者,可加山梔子、地骨皮以清熱瀉火;血分熱盛,齒衄出血量多
者,去熟地,加生地、玄參以增清熱涼血之功。
3.本方現(xiàn)代常用于急性口腔炎、舌炎、三叉神經(jīng)痛、糖尿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屬
胃火盛而陰虧者。 :
[使用注意] 大便溏瀉者,不宜使用本方。
[源流發(fā)展] 本方為明代張介賓所創(chuàng),載于《景岳全書》卷58,用于治療“水虧
火盛,六脈浮洪滑大,少陰不足,陽明有余,煩熱干渴,頭痛牙疼,失血等證”,此證
蓋屬內(nèi)傷雜病。清代吳瑭因本方清熱而兼及血分,故以本方加減以治療溫病氣血兩燔之
證,“太陰溫病,氣血兩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參主之”,并于文下立玉女煎去牛膝熟
地加細生地元參方(《溫病條辨》卷1);又用本方改熟地為干地黃,再加竹葉,名竹葉
玉女煎,治療“婦女溫病,經(jīng)水適來,脈數(shù)耳聾,干嘔煩渴..….甚至十數(shù)Et不解,邪陷
發(fā)痙者”(《溫病條辨》卷3)。此外,清代的復古派醫(yī)家陳念祖對本方頗多微詞,而唐
宗海則力贊此方,認為可治沖陽上合陽明引起的咳血,如曰:“陳修園力辟此方之謬,然
修園之所以短于血證者即此”(《血證論》卷8)。吳瑭化裁玉女煎而制新方治療溫病氣
血兩燔證,唐宗海則擴大玉女煎的適應證以治咳血。兩氏所為雖有不同,但其發(fā)展與豐
富了玉女煎,則是相同的。同時亦說明本方之立法配伍用藥,的確值得后人師法。
[疑難闡釋].關于方中地黃熟用還是生用 玉女煎為治療胃熱陰虛之方,方中為何
用甘溫之熟地黃而不用甘寒之生地黃?這是因為本方的病機是“少陰不足,陽明有余”,
即水虧火盛相因為病,對“水虧”者,自當益其精,故用熟地黃滋陰補精。當然,若火
熱傷陰,而致陰虛火旺者,當用生地黃為是,誠如張秉成所云“虛火一證,亦改用生地
為是”(《成方便讀》卷3)。吳瑭用玉女煎加減治療溫熱病的氣血兩燔證,即選玉女煎
能氣血兩治,改熟地為細生地,取其輕而不重,涼而不溫之義。因此,玉女煎中地黃生
用抑或熟用,當依證而定,方可見應變之妙。
[方論選錄]
1.唐宗海:“陳修園力辟此方之謬。然修園之所以短于血證者即此??梢姺蜓?br>司在胞室,而胞宮沖脈上屬陽明,平人則陽明中宮化汁變血,隨沖脈下輸胞室。吐血之
人,胞宮火動氣逆,上合陽明,血隨而溢,.咳嗽不休,多是沖陽上合陽明,而成此亢逆
之證。方用石膏、知母,“以清陽明之熱,用牛膝以折上逆之氣,熟地以滋胞宮之陰,使
陽明之燥平,沖脈之氣息,亢逆之證乃愈矣。景岳制此方,曾未見及于此,修園又加貶
斥,而王士雄以為可治陰虛胃火齒痛之證,皆不知此方之關沖脈,有如是之切妙也。麥
門冬治沖逆,是降痰之劑;此方治沖逆,是降火之劑?!?《血證論》卷8)
2.張秉成:“夫人之真陰充足,水火均平,決不致有火盛之病。若肺腎真陰不足,
不能濡潤于胃,胃汁干枯,一受火邪,則燎原之勢而為似白虎之證矣。方中熟地、牛膝
以滋腎水;麥冬以保肺金;知母上益肺陰,下滋腎水,能治陽明獨勝之火;石膏甘寒質(zhì)
重,獨人陽明,清胃中有余之熱。雖然理雖如此,而其中熟地一味,若謂火熾盛者,尤
宜酌用之,即虛火一證,亦改用生地為是。”(《成方便讀》卷3)。
[評議] 唐宗海力贊本方治療沖脈陽熱上合陽明又兼陰虛者引起的血證,“方用石
膏、知母以清陽明之熱,用牛膝以折上逆之氣,熟地以滋胞宮之陰,使陽明之燥平,沖
脈之氣息,亢逆之證乃愈矣……此方之關沖脈,有如是之切妙也”。張秉成則認為方中
“熟地一味,若謂火熾盛者,尤宜斟酌用之,即虛火一證,亦改用生地為是?!碧?、張二
氏之論,均能發(fā)前人之未發(fā),值得臨床借鑒。
[驗案舉例]
1.口瘡 《浙江中醫(yī)雜志》(1983,7:333):某男,29歲。近1周來口腔糜爛疼痛,
唇內(nèi)及兩頰有赤豆大小潰瘍數(shù)處,口干微臭,喜飲,舌紅嫩,根微有苔,脈沉細數(shù)。西
醫(yī)診為復發(fā)性口腔潰瘍。治以玉女煎去知母加肉桂、黃連、炒白術、淮山藥、續(xù)斷,服
藥4劑,口腔潰瘍縮小變淺,疼痛減輕,納食增加,唯腹部怕冷,原方加吳茱萸,繼服
3劑,病愈。 。
按語:本案口瘡系胃熱陰虛,兼脾虛虛火上炎,故用玉女煎合交泰丸加健脾之品出人為治。
2.齒衄 《河北中醫(yī)》(1984,3:45):某男,23歲。齒齦出血半年,牙痛齒松,煩
熱口渴引飲,舌紅,苔薄黃而干,脈洪數(shù)。此胃熱陰虛之證,治擬清胃滋陰,方以玉女
煎加味:石膏30g(先煎),生地12g,麥冬9g,知母9g牛膝9g,丹皮9g,鮮茅根
30g,女貞子12g,旱蓮草12g。服藥10劑,齒衄雖減未止,且頭暈乏力,口干而燥,
苔脈如前。此因胃熱熾盛,灼傷胃陰所致,故于上方加石斛10g,生首烏12g,焦梔子
9g,連服14劑后齒衄大減,頭暈諸癥亦輕。乃守上方迭進21劑,齒衄已止,惟覺乏
力,時有盜汗,苔微黃,舌淡紅,脈細弱,再守方加浮小麥30g,調(diào)治1月而愈。
按語:此案齒衄,責之胃熱陰虛,故用玉女煎加味育陰清熱止血藥,守方隨證加
減,終獲佳效。
3.反唇疔 《浙江中醫(yī)雜志》(1983,7:303):某女,下唇疔,初起如粟,迅速增
大,基底深紅充血,上部淡紅較軟,咀嚼時感壓痛,西醫(yī)診為唇內(nèi)肉芽腫?,F(xiàn)癥見口渴
引飲,午后潮熱,心煩,手足發(fā)熱,舌紅苔少,脈細數(shù)。處方:生石膏、生地、熟地各
30g,升麻、黃連、黃柏、知母、麥冬各15g,淮牛膝20g。3劑后肉疔縮小,諸癥好
轉(zhuǎn),唯口仍渴,于前方加蘆根30g,花粉12g,又進6劑,唇疔消,諸癥愈。
按語:此案之反唇疔, “上唇屬脾,下唇屬胃”,一般因火毒而致,常用五味消毒
飲、黃連解毒湯等治之,但本例由于胃火偏盛,腎虧虛火上炎,上攻于唇而致,故不用
苦寒清熱之劑,而用玉女煎合清胃散,清胃熱,滋腎水,從而獲愈。
4.鼻癤 《浙江中醫(yī)雜志》(1983,7:332):某男,38歲。近年來,兩鼻孔內(nèi)紅腫疼
痛,反復發(fā)作10余次,經(jīng)抗生素治療均未完全控制,每于破潰、排膿后方愈。近日又
復發(fā)作,兩側(cè)下鼻甲充血,鼻內(nèi)紅腫并有數(shù)個小膿頭,輕觸鼻翼就感劇痛,口干渴飲,
腰酸少寐,舌紅少津,脈弦數(shù)。予玉女煎(易熟地為生地)加黃芩、連翹、杏仁。3劑
后癤腫消退,口干、腰酸頓減,能熟睡。半年后因勞累后又復發(fā),自服原方又愈。以后
1年多未再反復。
按語:此案之鼻癤,屬肺胃伏火,熏蒸于鼻,聚而不散,醞釀為癤,兼見腰酸、舌
紅少津等腎陰不足之象,故用本方益少陰、瀉陽明而愈。
5.急黃 《中醫(yī)雜志》(1984,9:17):某男,26歲。因發(fā)熱惡寒伴上腹部飽脹隱痛
5天入院,人院后病情日漸惡化,持續(xù)高熱,煩躁不安,全身深度黃染,粘膜及皮膚紫
斑。人院第7天晚大Vl嘔吐紫血塊,旋即精神失常,喜笑亂舞,繼則昏迷。體溫38—
39*(3,脈搏90—100次份,血壓105/60mmHg。呈急性病容,心肺(一),腹部略膨
隆,有輕度移動性濁音,肝脾未及,肝濁音界縮至第7肋間,無叩擊痛。血常規(guī):白細
胞5×100幾,中性75%,淋巴25%,血小板84×10’/L,出血后凝血時間1分鐘。尿
三膽陽性,尿血氨酸可疑。肝功能:黃疸指數(shù)80單位,凡登白直接迅速反應,間接強
陽性反應,膽紅素定量128,ttmol/L,血清蛋白0.076,白蛋白0.015,球蛋白0.051,麝
濁度14單位,鋅濁度18單位,絮狀試驗(+十)。二氧化碳結(jié)合力30.2mmol/L,血糖
5.9mmol幾,腦磷脂絮狀試驗24小時(+++),凝血酶原70%,腹水檢驗細胞數(shù)
192/n,m3,利瓦他試驗(+),診斷為急性黃色肝萎縮。經(jīng)用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未控制。
乃邀中醫(yī)會診,以玉女煎(石膏30g,麥冬lOg,生地20g,知母lOg,牛膝lOg)為主
方,加黃連6g,黃芩lOg,大黃lOg,丹皮lOg,銀花15g,阿膠lOg,神犀丹1粒,紫
雪丹1.2g,交叉應用,18小時后患者清醒,轉(zhuǎn)危為安,上方守服半月,康復如常。
按語:此案之急黃,乃溫熱人營,與《傷寒論》中“邪風被火熱,血氣流溢,失其
常度,兩陽相熏灼,其身發(fā)黃,陽盛則欲衄,陰虛小便難……久則譫語,甚者至噦”的
論述符合。其文中尚有“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句,由此可知本證可使用清熱救陰法。方
以玉女煎為主加味,以養(yǎng)陰清熱,清營涼血,清熱解毒,宣竅醒神,使病情轉(zhuǎn)危為安。
[臨床報道]
1.口瘡 以本方加味治療32例復發(fā)性口瘡,處方:石膏40g,熟地、麥冬、懷牛
膝各15g,知母12g。伴牙齦腫痛加銀花、蒲公英各20g;便秘加大黃、芒硝各20g;胃
火盛加山梔12g,黃連5g;陰虛明顯加白沙參12g,石斛15g;失眠加棗仁12g,夜交藤
15g。每天1劑,水煎分2次服。一般20天為1療程。結(jié)果:治愈15例,好轉(zhuǎn)10例,無效7例。
2。鼻衄 以本方加味治療55例鼻衄,病史最長2年,最短7天,中醫(yī)辨證屬肝火
上炎,灼傷鼻竅型32例;胃火亢盛,重灼陽絡13例;陰虛火旺,迫血上溢10例。西
醫(yī)診斷:鼻粘膜糜爛15例,肝硬化3例,原因不明2例。出血量最多者約1200ml,最
少者300ml。方劑組成:生石膏30~60g(先煎),肥知母9—15g,麥門冬9—15g,細
生地15~30g,懷牛膝9—12g,生藕節(jié)9—12g,白茅根15~30g,側(cè)柏葉9—12g,仙鶴
草9—15g,茜草根9—12g,生大黃6—9g。涼服。結(jié)果:治愈38例,有效14例,無效3例。
3.牙痛 以本方治療牙痛患者102例,其中急性牙髓炎73例,慢性活動性牙髓炎
21例,冠周炎8例。全部病例均牙痛難忍并呈放射痛,牙齦紅腫80例。治以玉女煎加
減:生石膏40g,熟地20g,知母lOg,麥冬log,牛膝15g等。結(jié)果:治愈68例,占
66.7%;好轉(zhuǎn)34例,占33。3%。
4.上消化道出血 以本方合茜根散加減,兼氣虛選用太子參、黨參、生脈散等,
止血藥選加側(cè)柏炭、旱蓮草、紫珠草等,治療上消化道出血屬陰虛型12例,癥見面色
潮紅,頭暈心悸,心煩,多夢,手足心熱,嘔血,量多鮮紅,口干欲飲,大便黑或干
黑,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經(jīng)治全部治愈。
另有報道,以本方加減治療2例三叉神經(jīng)痛亦取得較好療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