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四、水腫A 陽水風水泛濫證:眼臉浮腫,繼則全身浮腫。來勢迅速。多見惡風、發(fā)熱、肢節(jié)酸楚。小便不利。咽喉腫痛、舌紅、脈滑數(shù)。惡寒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緊。脈沉(腫較甚時)、滑數(shù)或緊。越婢湯加減;麻黃18克 石膏55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紅棗12枚1.惡風加炮附子3克2.注意:石膏55克更效。 風水證加減:1.腫甚身重,為濕邪重,加蒼術燥濕。2.頭面鴰腫,或咳喘為肺氣郁滯,加浮萍、杏仁以加重宣肺行水之力。3.一身悉腫、小便不利,加茯苓、澤瀉利水。4.煩渴熱而少尿,為熱閉水道,加鮮白茅根清熱利尿。5.惡寒身楚,為寒邪偏重,加蘇葉、防風、桂枝等一、二味以辛溫散解。6.咽喉腫痛,為風熱上搏,加板藍根 、桔梗、連翹清熱利咽。7.惡風汗多,為表虛失固,加白術(越婢加術湯),散精輸肺,固表止汗,使麻、膏得宣通水道之效。8.甚者再加附子,助白術逐水祛濕。 風水泛濫 眼瞼浮腫,繼則四肢及全身皆腫,來勢迅速,兼有惡寒發(fā)熱,肢節(jié)酸楚,小便不利。偏于風熱者,伴咽喉紅腫疼痛,舌質紅,脈浮滑數(shù);偏于風寒者,兼惡寒,咳喘,舌苔薄白,脈浮滑或緊。如水腫較甚,亦可見脈沉。越婢加術湯加減;麻黃18克羌活9克防風9克防己10克桂枝6克白術12克豬苓9克茯苓9克澤瀉9克、車前子9克、炙甘草6克 1.惡風加炮附子3克 加減1. 風寒者,加蘇葉;2. 風熱者,去羌活、桂枝,加生石膏、金銀花、白茅根、蘆根;3. 若咽喉腫痛明顯者,還可加板藍根、桔梗、牛蒡子、土牛膝、射干清咽散結解毒;4. 若咳喘較甚者,加前胡、杏仁、葶藶子、蘇子降氣止喘;5. 若汗出惡風,衛(wèi)陽已虛,復感外邪者,可用防已黃芪湯加滲利之品,以補氣固衛(wèi),行水消腫;6. 脾胃氣虛者,加大棗、甘草、太子參。衛(wèi)陽已虛,汗多,惡風,無熱,改用補虛固表、微佐行水法,防已黃芪湯;防已12克 炙甘草6克 白術9克 黃芪15克 1.如果兼氣喘加麻黃6克 2.如果兼胃中不和的,加入白芍3.6克 3.如果兼有氣上沖的,加桂枝3.6克 4.如果兼下有陳寒的,加細辛3克 5.水濕偏盛,腰膝腫者,宜加茯苓、澤瀉以利水退腫。 衛(wèi)陽不行,四肢腫,聶聶動,水在皮膚中,擬溫陽助衛(wèi),行水消腫,防已茯苓湯;防已9克 黃芪9克 桂枝9克 茯苓18克 甘草6克 1.惡風加炮附子3克 2.若脾虛重者,加黨參以益氣健脾; 3.腎陽虛者,加附子、仙靈脾等溫壯腎陽; 4.水濕較重者,加澤瀉、茯苓以增強利水滲濕之功。 二.瘡毒內歸證:身患瘡?痍,或咽喉腫痛潰爛?;蛞蛳丛?,擦藥不當。眼臉浮腫,延及全身。小便不利。惡風發(fā)熱。脈浮數(shù)、滑數(shù)。苔薄黃、舌紅。有表證未解敗毒散;羌活5克 柴胡5克 前胡5克 獨活5克 枳殼5克 茯苓5克 荊芥5克 防風5克 桔更5克 川芎5克 甘草3克水腫加減:1. 膿腫毒甚,重用清熱解毒諸藥。2. 表證未除,重用散風解毒諸藥。3. 糜爛,加苦參、土茯苓利濕解毒。4. 搔癢,加白鮮皮、地膚子、蟬衣疏風止癢。5. 血熱腫毒,加丹皮、赤芍涼血解毒。6.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通府泄?jié)?。水腫毒甚赤小豆湯;赤小豆 當歸 商陸 澤瀉 連翹仁 赤芍 漢防已 木豬苓 桑白皮 澤瀉 生姜水腫加減:1. 膿腫毒甚,重用清熱解毒諸藥。2. 表證未除,重用散風解毒諸藥。3. 糜爛,加苦參、土茯苓利濕解毒。4. 搔癢,加白鮮皮、地膚子、蟬衣疏風止癢。5. 血熱腫毒,加丹皮、赤芍涼血解毒。6.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通府泄?jié)?。有熱毒證五味消毒飲;金銀花20克 野菊花15克 蒲公英15克 紫花地丁15克 紫背天葵子15克1.熱毒重者,加連翹、黃連、半枝蓮。 2.血熱毒盛 者,加牡丹皮、生地黃、赤芍等。 3.腫甚者,加防風、蟬蛻等。 4.膿成不潰根深或潰而不易出者,加皂角刺。 5.若用于乳癰、局部紅腫熱痛者,可加瓜蔞皮、貝母、青皮等。 6.用于急性腎炎,浮腫發(fā)熱者,可加白茅根、玉米須。 水腫加減:1. 膿腫毒甚,重用清熱解毒諸藥。2. 表證未除,重用散風解毒諸藥。3. 糜爛,加苦參、土茯苓利濕解毒。4. 搔癢,加白鮮皮、地膚子、蟬衣疏風止癢。5. 血熱腫毒,加丹皮、赤芍涼血解毒。6.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通府泄?jié)帷M夂餆崧辄S連軺赤小豆湯;麻黃6克 連翹6克 杏仁7克 赤小豆24克 紅棗12枚 茵陳24克 生姜片6克 炙甘草6克 水腫加減:1. 膿腫毒甚,重用清熱解毒諸藥。2. 表證未除,重用散風解毒諸藥。3. 糜爛,加苦參、土茯苓利濕解毒。4. 搔癢,加白鮮皮、地膚子、蟬衣疏風止癢。5. 血熱腫毒,加丹皮、赤芍涼血解毒。6.大便不通,加大黃,芒硝通府泄?jié)?。濕毒侵淫,眼瞼浮腫,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發(fā)瘡痍,甚至潰爛,惡風發(fā)熱,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滑數(shù)。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合五味消毒飲加減;赤小豆24克、連翹6克、金銀花20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 紫背天葵15克、生麻黃6克、杏仁7克 、炙甘草6克 1.熱毒重者,加連翹、黃連、半枝蓮。 2.血熱毒盛 者,加牡丹皮、生地黃、赤芍等。 3.腫甚者,加防風、蟬蛻等。 4.膿成不潰根深或潰而不易出者,加皂角刺。 5.若用于乳癰、局部紅腫熱痛者,可加瓜蔞皮、貝母、青皮等。 6.用于急性腎炎,浮腫發(fā)熱者,可加白茅根、玉米須。加減:1. 膿毒甚者,重用蒲公英、地??;2. 濕盛而糜爛者,加苦參、土茯苓;3. 風盛而瘙癢者,加白鮮皮、赤芍;4. 大便不通者,加大黃、芒硝。偏重濕熱下注,煩渴。舌赤、溲短赤澀脅痛、口苦 、腫癢、婦人帶下臭穢,龍膽瀉肝湯;酒龍膽草6克 梔子9克炒黃芩9克 澤瀉12克木通9克車前子9克當歸3克酒生地黃9克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膽實火較盛,可去木通、車前子,加黃連。 2.若濕盛熱輕者,可去黃芩、生地黃,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莖生瘡,或便毒懸癰,以及陰囊腫痛紅熱者,可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 4.肝經濕熱,帶下色紅者,可加蓮須、赤芍。 5.肝火上炎致頭痛眩暈,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葉。 6.木火刑金,見咳血者,可加丹皮、側柏葉。。 全身水腫。小便短少。身腫按之沒指。身重神疲。胸悶、納呆、泛惡。苔白膩、脈緩。起病緩慢、病程較長?;蛴芯镁颖皾瘢凶鳂I(yè),沖犯霧露。五苓散;豬苓9克、澤瀉15克 白術9克 茯苓9克 桂枝6克水腫加減:1. 腫甚而喘,兼見惡風發(fā)熱,加麻黃、杏仁、葶藶子,宣肺泄水平喘。2. 面腫、胸滿、不得臥,加蘇子、葶藶子降氣行水。3. 以氣滯喘郁為主可用蘇子降氣湯。4. 下肢多腫,身重腰酸無力,痞悶納呆,用除濕湯加大腹皮、木瓜。胃苓湯;豬苓2.3克 澤瀉3.8克 白術2.3克 桂枝1.5克 茯苓2.3克 蒼術(泔浸)3克 姜厚樸1.5克 陳皮1.5克 炙甘草1.5克 生姜6克(包) 紅棗3枚(包)水腫加減:1. 腫甚而喘,兼見惡風發(fā)熱,加麻黃、杏仁、葶藶子,宣肺泄水平喘。2. 面腫、胸滿、不得臥,加蘇子、葶藶子降氣行水。3. 以氣滯喘郁為主可用蘇子降氣湯。4. 下肢多腫,身重腰酸無力,痞悶納呆,用除濕湯加大腹皮、木瓜。五皮飲;陳皮5克 茯苓皮5克 姜皮5克 桑白皮5克 大腹皮5克1.若腰以上腫甚,兼有風邪者,加防風、羌活、蘇葉,以散風祛濕;2.腰以下腫甚,小便短少,常與五苓散合用,以增強利水之功;3.偏寒者,加附子、干姜,以溫陽利水;4.偏熱者,加滑石、木通、以利水清熱;5.妊娠水腫,加白術,以健脾利濕而安胎6.腹中脹滿,加萊菔子、厚樸、麥芽以消滯行氣;7.正氣不足,脾虛體弱,加黨參、白術以補氣健脾。 水腫加減:1. 腫甚而喘,兼見惡風發(fā)熱,加麻黃、杏仁、葶藶子,宣肺泄水平喘。2. 面腫、胸滿、不得臥,加蘇子、葶藶子降氣行水。3. 以氣滯喘郁為主可用蘇子降氣湯。4. 下肢多腫,身重腰酸無力,痞悶納呆,用除濕湯加大腹皮、木瓜。 水濕浸漬 起病緩慢,病程較長,全身水腫,按之沒指,以下肢為甚小便短少,身體困重,胸悶納呆泛惡苔白膩,脈濡緩五苓散合胃苓湯加減;澤瀉3.8克 、桂枝1.5克、蒼術(泔浸)3克、白術2.3克、陳皮1.5克、桑白皮3克、生姜皮3克、 大腹皮5克、豬苓2.3克 、茯苓皮2.3克 、生姜6克(包)、大棗3枚(包)加減:1. 腫甚而喘者,可加麻黃、杏仁、葶藶子;2. 寒濕偏盛,中焦不運,脘痞腹脹者,可加厚樸、干姜、川椒目溫脾化濕,行氣寬中;3. 衛(wèi)表陽虛,汗出怕風者,加生黃芪、防風以護衛(wèi)固表。 水濕浸漬,五皮飲+胃苓湯;桑白皮30,陳皮25,大腹皮30,茯苓皮25,生姜20,白術20,厚樸20,豬苓25,澤瀉25,肉桂20,濕熱壅盛:疏鑿飲子 若腹?jié)M不減,大便不通者+己椒藶黃丸,組成:防己12g 椒目5 g葶藶子(炒)10 g大黃10g水去脾虛,腫勢少退,伴見腹?jié)M不食吐水,外臺茯苓飲;茯苓9克人參9克 白術9克 枳實6克 橘皮7.5克 生姜12克脾陽虛水逆,兼見胸脅支滿目眩,心悸氣促,吐清痰涎,苓桂術甘湯;茯苓12克 桂枝9克 白術6克 炙甘草6克 1.如眩暈甚者,加澤瀉,利水消飲邪; 2.咳嗽嘔吐稀涎者,加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 3.干嘔,巔頂疼痛,肝胃陰寒水氣上逆者,加吳茱萸,以溫中暖肝,開郁止痛; 4.身瞤動而水氣上泛,加附子,以溫散水氣; 5.脾氣虛弱者,加黨參、黃芪以益氣健脾。濕熱壅結證:遍身浮腫、皮膚繃急光亮。胸脘痞悶。煩熱口渴、(或面赤發(fā)熱)、不引飲。小便短赤不利。大便干結或溏而不爽。苔黃膩,脈沉數(shù)或濡數(shù)。疏鑿飲子;澤瀉12克 炒赤小豆15克 商陸6克 羌活9克 大腹皮15克 椒目9克 木通12克 秦艽9克 檳榔9克 茯苓皮30克 (各等分也可)水腫加減:1. 用上方后腹?jié)M不減,大便不通,加防已,葶藶子、大黃增強攻逐之效。2. 尿痛尿血,加大小薊、白茅根以涼血止血。加減:1.濕熱下注膀胱,傷及血絡,見尿痛、尿血等癥者,加大薊、小薊、白茅根以涼血止血;2.若腹?jié)M不減,大便不通,體質尚實者,可加生大黃、黑白丑攻逐二便,3.或合用己椒藶黃丸,以助攻瀉之力,使水從大便而泄;4.若腫勢嚴重,兼見氣粗喘滿,倚息不得臥,脈弦有力者,為水在胸中,上迫于肺,5.肺氣不降,宜瀉肺行水為主,可用五苓散、五皮飲等方合用葶藶大棗瀉肺湯、三子養(yǎng)親湯以瀉胸中之水;.6.若濕熱久羈,化燥傷陰,水腫兼見口咽干燥、大便于結等津液虧耗之癥狀者,可用豬苓湯,既能滋陰,又可清利水邪。水濁上逆胸中。腫勢嚴重,兼見氣粗喘滿,倚息不得臥,脈弦有力,葶藶大棗瀉肺湯加減;葶藶子10克(包紅棗12枚(包)杏仁6克木通6克防已9克豬苓9克澤瀉15克白術9克茯苓9克桂枝6克濕郁化火,肝膽熱壅。兼見頭暈頭痛、口苦、目赤、溲赤短澀、脈弦數(shù),龍膽瀉肝湯;酒龍膽草6克 梔子9克 炒黃芩9克 澤瀉12克 木通9克 車前子9克 當歸3克 酒生地黃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 1.若肝膽實火較盛,可去木通、車前子,加黃連。 2.若濕盛熱輕者,可去黃芩、生地黃,加滑石、薏苡仁。 3.若玉莖生瘡,或便毒懸癰,以及陰囊腫痛紅熱者,可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 4.肝經濕熱,帶下色紅者,可加蓮須、赤芍。 5.肝火上炎致頭痛眩暈,目赤多眵,口苦易怒,可加菊花、桑葉。 6.木火刑金,見咳血者,可加丹皮、側柏葉。 B 陰水 脾不制水證:身腫,多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起。脘悶食減,腹脹便溏。面色不華,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苔白膩,或白滑,脈沉緩或沉弱。1實脾散;姜厚樸3克 白術3克木瓜3克木香3克草果仁3克大腹子3克 炮附子3克 白茯苓3克 干姜3克 炙甘草1.5克 1.若兼有氣短乏力,怠惰,懶言者,加黃芪、黨參等以補氣; 2.尿少腫盛者,加澤瀉、豬苓以加強小便之功; 3.脘腹脹甚,加陳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陽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實;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龍骨、磁石; 6.肝區(qū)脹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術; 7.大便溏瀉者,應將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結者,可加牽牛子以通利二便。 加減法;1. 氣短聲怯,加人參、黃芪,或再少加升麻益氣補中,清升則濁陰自降。2. 小便短少,加桂枝、澤瀉,化氣行水。脾陽虛衰,身腫,腰以下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復,脘腹脹悶,納減便溏,面色萎黃,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質淡,苔白滑或白膩,脈沉緩或沉弱。2實脾散加減;炮附子3克干姜3克白術3克桂枝3克茯苓皮3克椒目3克車前子3克、大腹皮3克、木香3克、炙甘草1.5克 1.若兼有氣短乏力,怠惰,懶言者,加黃芪、黨參等以補氣; 2.尿少腫盛者,加澤瀉、豬苓以加強小便之功; 3.脘腹脹甚,加陳皮、砂仁。 4.若小便中蛋白呈陽性,去甘草,加用鹿蹄草和芡實; 5.心悸怔忡者,加重附子的用量,并加生龍骨、磁石; 6.肝區(qū)脹痛,可加用青皮、三棱、莪術; 7.大便溏瀉者,應將大腹子改用大腹皮; 8.大便秘結者,可加牽牛子以通利二便。 加減:1. 若濕邪內盛,脘悶腹脹、苔厚膩者,可加蒼術、厚樸、木香以燥濕健脾,理氣消脹;2. 若氣短聲弱,氣虛甚者,可加人參、黃芪健脾補氣;3. 若小便短少,可加豬苓、薏苡仁、澤瀉增強滲利水濕之功;4. 若脾胃虛弱明顯者,治當健脾化濕,以健脾為主,不宜過于分利,可用參苓白術散加減。氣虛水溢 浮腫,尤以下肢明顯,按之凹陷,有時晨起面浮較甚,納少便溏,倦怠無力,腰背酸痛,脛膝酸軟,動則氣短,尿有余瀝,舌淡紅,舌邊常見齒痕,苔薄白,脈細弱。3防已黃芪湯合參苓白術散加減;生黃芪15克、生熟地各9克、太子參9克山藥9克克、枸杞子9克、山萸肉9克、紫河車9克 女貞子9克 旱蓮草9克、防己12克 、茯苓皮9克、生薏苡仁9克、續(xù)斷9克、車前子9克、蘆根18克、白茅根9克 1.如果兼氣喘加麻黃6克 2.如果兼胃中不和的,加入白芍3.6克 3.如果兼有氣上沖的,加桂枝3.6克 4.如果兼下有陳寒的,加細辛3克 5.水濕偏盛,腰膝腫者,宜加茯苓、澤瀉以利水退腫。 加減:1. 陰虛尿少者,加沙參、麥冬;2. 氣虛偏重者,重用黃芪,并加黨參、白術;3. 精氣虧虛較甚者,加何首烏、天冬、阿膠等。水退、脾虛未復。淡滲之后,水腫見消,胃中脹滿不食,原法酌減滲利之品,4五味異功散;人參6克(焗服) 白術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陳皮5克 生姜5片 紅棗2枚氣虛水溢 浮腫,尤以下肢明顯,按之凹陷,有時晨起面浮較甚,納少便溏,倦怠無力,腰背酸痛,脛膝酸軟,動則氣短,尿有余瀝,舌淡紅,舌邊常見齒痕,苔薄白,脈細弱。5防已黃芪湯合參苓白術散加減;生黃芪15克、黨參9克 、防風9克、防己12克、炒白術9克 、茯苓皮9克、生薏苡仁9克、 山藥6克、車前子9克、杜仲9克、炙甘草6克 1.如果兼氣喘加麻黃6克 2.如果兼胃中不和的,加入白芍3.6克 3.如果兼有氣上沖的,加桂枝3.6克 4.如果兼下有陳寒的,加細辛3克 5.水濕偏盛,腰膝腫者,宜加茯苓、澤瀉以利水退腫。 加減:1. 若脾虛氣滯者,加木香、香櫞、佛手、大腹皮;2. 若腹水明顯,腹脹難忍,步履艱難,甚則腹大不能起床者,加大腹皮生姜皮陳皮、雞內金等以運脾利水、消滯疏中;3. 若氣分藥不效,可尋求于血分,合桃紅四物之類;4. 若從脾治不效,亦可從肝絡瘀阻論治,重用養(yǎng)肝和絡之藥,如當歸、白芍、枸杞子、紅花、桃仁等;9. 病程日久,脾病及腎,以腎氣不足為主者,可加濟生腎氣丸治療;10. 心氣不足為主者,用歸脾湯或炙甘草湯加赤小豆、丹參、益母草等。腎虛水泛證:面浮身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氣短。腰痛酸重。尿量減少,或反多尿。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滯、蒼白。舌質胖淡、或有齒痕、苔白,脈沉遲無力。6真武湯加減;茯苓9克 芍藥9克 生姜9克 白術6克 炮附子9克 1.咳嗽者,為水氣上犯于肺,故加細辛、干姜以溫肺化飲,加五味子以斂肺止咳; 2.小便利者,去茯苓,恐過利傷腎; 3.若脾陽虛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溫運脾陽; 4.若嘔者,為水停于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溫胃散水而止嘔。 水腫加減:1. 小便不利,水腫較甚,口渴,加五苓散,加強通陽利水之效。2. 神疲肢冷,上述虛寒癥狀加重,加胡蘆巴、巴戟天、肉桂以溫腎壯陽以助氣化。3. 咳喘面浮、汗多,不能平臥,加黨參、蛤蚧、五味子、山茱萸、煅牡蠣、黑錫丹,納氣防脫。4. 心悸唇舌紫紺,脈虛數(shù),加肉桂、炙甘草,加重附子劑量,溫陽化水;加丹參、紅花溫通化瘀。5. 神昏欲寐,溲閉,泛惡,甚至口泛尿臭或兼頭痛煩燥,加大黃、半夏、黃連,通府泄?jié)峤的婢?。腎陽衰微 面浮身腫,腰以下尤甚,按之凹陷不起,心悸,氣促,腰部冷痛酸重,尿量減少或增多,四肢厥冷,怯寒神疲,面色灰滯或咣白,舌質淡胖,苔白,脈沉細或沉遲無力。7濟生腎氣丸合真武湯加減;熟附片6克、鹿角片9克、巴戟天9克、仙靈脾9克、熟地黃12克、山藥3克山茱萸3克、白術6克 茯苓9克、澤瀉9克、車前子3克、桂枝3克(粉服焗)加減:1. 小便清長量多者,去澤瀉、車前子,加菟絲子、補骨脂溫固下元;2. 心悸、唇紺、脈虛數(shù)或結代者,重用附子、桂枝,加炙甘草、丹參以溫陽化瘀;3. 若見喘促,汗出、脈虛浮而數(shù)者,可加人參、蛤蚧、五味子、煅牡蠣,或吞服黑錫丹以防喘脫;4. 若病程纏綿,復感外邪,癥見發(fā)熱惡寒,腫勢增劇,小便短少,以越婢湯為主,酌加黨參、菟絲子等補氣溫腎之藥;5. 病至后期,如水腫反復發(fā)作,精神疲憊,腰酸遺精,口咽干燥,五心煩熱,舌紅,脈細弱者,用左歸丸加澤瀉、茯苓、 冬葵子;6. 若兼有頭暈頭痛,心悸失眠者,可用左歸丸加重鎮(zhèn)潛陽之品,如龍骨、牡蠣、珍珠母、鱉甲等;7. 若見神倦欲睡,泛惡,甚至口有尿味者,宜炮附子合大黃、吳茱萸、黃連、茯苓、陳皮、竹茹、代赭石、六月雪等。腎不化氣證:水腫久留不退、反復發(fā)作。下肢較腫、身半以下常有冷感。小便不利、或尿多色清(夜尿多)。腰酸膝軟。脈虛弱?;虬橐娚衿sw倦、頭暈耳鳴、腰痛遺精、陽萎早泄、牙齦出血。8金匱腎氣丸;山萸肉12克 山藥12克 熟地24克 丹皮9克 澤瀉9克 茯苓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將桂枝改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強溫補腎陽之力; 2.若用于陽痿,尚需加淫羊藿、補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壯陽起痿之力; 3.痰飲咳喘者,加干姜、細辛、半夏等以溫肺化飲。 4.下肢腫甚,小便不利,加牛膝、車前子,利腎泄?jié)帷?水腫少退,腎精未復證:水 腫較退,肌膚不澤、語音低怯、面色不華、溲功多功少,溫腎固攝、填補精氣。無比山藥丸;山藥6克 肉蓯蓉12克 五味子18克 菟絲子9克 杜仲9克 牛膝9克 澤瀉3克 干地黃3克 山茱萸3克 茯神(一作茯苓)3克 巴戟天3克 赤石脂3克 1.尿血加阿膠、仙鶴草、小薊、旱蓮草、三七等止血藥。 2.尿血也加仙鶴草、蒲黃、槐花、紫珠草等止血。 3.尿血反復不止,可再加牡蠣、金櫻子、補骨脂等固澀止血。 4.腎陽虧虛較甚,腰脊酸痛,畏寒神祛者,可加鹿角粉、狗脊溫補腎與督脈 陰精傷損證:兼見面色潮紅、頭暈頭痛、心悸不寐、腰酸遺泄、精氣疲憊、咽干口燥、五心煩熱、大便燥、喘嗽有痰、9六味地黃丸;山萸肉6克山藥6克熟地12克丹皮4.5克 澤瀉4.5克麥冬6克 五味子6克 牛膝6克 車前子5克 茯苓4.5克 1.陰虛而火盛者,加知母、玄參、黃柏等以加強清熱降火之功; 2.兼納差腹脹者,加焦白術、砂仁、陳皮等以防滯氣礙脾。瘀血阻絡、營衛(wèi)不利證。水腫久稽、面色黯滯、舌紫不活,或皮肉有赤縷血痕,婦人經閉、脈沉澀,10腎氣丸;山萸肉12克 山藥12克 生地24克 丹皮9克澤瀉9克茯苓9克赤芍9克紅花9克 肉桂3克(焗服) 炮附子3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將桂枝改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強溫補腎陽之力; 2.若用于陽痿,尚需加淫羊藿、補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壯陽起痿之力; 3.痰飲咳喘者,加干姜、細辛、半夏等以溫肺化飲。11腎氣丸合四物湯;山萸肉6克 山藥6克 生地12克 丹皮6克 澤瀉6克 茯苓6克 紅花6克 赤芍6克 當歸6克 川芎3克 白芍6克 肉桂1.5克(焗服) 炮附子1.5克(先煎) 1.畏寒肢冷者,可將桂枝改為肉桂,并加重桂、附之量,以增強溫補腎陽之力; 2.若用于陽痿,尚需加淫羊藿、補骨脂、巴戟天等以助壯陽起痿之力; 3.痰飲咳喘者,加干姜、細辛、半夏等以溫肺化飲。濁阻陽明、和降受擾(多由濕熱蘊結壅塞,及通降受阻發(fā)展而來)癥見惡心泛惡、吐清涎、甚至二便閉,嗜睡不食、神昏,舌苔膩濁、脈細數(shù)。12溫膽湯;半夏6克 陳皮15克 茯苓4.5克 炙甘草3克 竹茹6克 枳實6克 蒼術6克 代赭石6克 生姜15克 紅棗1枚1.若心中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2.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3.癲癇抽搐,可加膽星、鉤藤、全蝎以熄風止痙。4.便閉加大黃。.病情加重、氣血耗損、精神失守,宜救本培元,13大補元煎;人參15克 山藥9克 杜仲9克 熟地黃9克 當歸9克 枸杞子9克 山茱萸9克 炙甘草6克 1. 陰虛甚者,加龜板、鱉甲、旱蓮草。 2. 陽虛明顯,可加巴戟天、肉蓯蓉。 3. 納差,加神曲、砂仁、谷芽等。 4. 水腫證:若元陽不足者,加附子、肉桂、炮姜之類。水凌心肺、陽氣衰微證:(多由陽虛水泛,發(fā)展而來)癥見心悸、氣短促、咳喘清涎,顫振。14真武湯;茯苓9克 芍藥9克 生姜9克 白術6克 炮附子9克 1.咳嗽者,為水氣上犯于肺,故加細辛、干姜以溫肺化飲,加五味子以斂肺止咳; 2.小便利者,去茯苓,恐過利傷腎; 3.若脾陽虛甚而下利者,去白芍之酸寒,加干姜以溫運脾陽; 4.若嘔者,為水停于胃,病非在下焦,故去附子,加重生姜,以溫胃散水而止嘔。 15黑錫丹;黑錫9克(另包) 硫磺9克(另包) 胡蘆巴1.5克 沉香1.5克 熟附子1.5克 肉桂1.5克 茴香3克 破故紙3克 肉蓯蓉3克 金鈴子3克(去核) 木香3克虛風擾動、神明不守證:(多由腎精內竭,以致脈絡失養(yǎng),發(fā)展而來)癥見筋惕肉瘈、步履飄搖、頭暈神昏。16羚羊鉤藤湯;羚羊角4.5克(刨細絲,先30分鐘) 霜桑葉6克 川貝12克(去心) 鮮生地15克 雙鉤藤9克(后下) 滁菊花9克(后下) 茯神木9克 生白芍9克 生甘草2.4克 淡竹茹15克(先煎) 1.氣分熱盛而見壯熱汗多、渴欲冷飲者,加石膏、知母等以清氣分之熱; 2.營血分熱盛而見肌膚發(fā)斑、舌質紅或降者,加水牛角、丹皮、紫草等以清營涼血; 3.兼腑實便秘者,加大黃、芒硝以通腑泄熱; 4.兼邪閉心包、神志昏迷者,加紫雪或安宮牛黃丸以涼開止痙; 5.抽搐不易止息者,加全蝎、僵蠶、蜈蚣等以熄風止痙; 7.高熱不退,津傷較甚者,加玄參、天冬、麥冬等以滋補津液。 8.若無羚羊角,可用山羊角或珍珠母替代,但用量宜大。 其他治法 1.香薷葉500克,水一斗,熬至爛,去滓,再熬成膏,加白術宋210克和丸梧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 日五夜一服 。治暴發(fā)風水,通身皆腫(方見《外臺秘要》深師薷術丸)。 2.苦葫蘆瓢30克,微炒為末,每曰粥飲服三克,功專利水(見《太平圣惠方》)。 3。敗荷葉燒存性,研末,每服6克,米飲調下, 日三服,治陽水浮腫(見《丹溪心法》)。 4.浮萍曬干為末,每服方寸匕、白湯下口二服,治水氣洪腫,小便不利(陽水)(見《太平圣惠方》)。 5。大冬瓜一枚,切蓋去瓤,以赤小豆填滿,煨至火盡,取出切片,同豆焙干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煎 冬子湯下,日三服,小便利為度。治十種水氣、浮腫喘滿(見《楊氏家藏方》)。 6.冬瓜白瓤,水蒸汁,淡飲之。治水腫煩渴,小便少(見《圣濟總錄》)。 7.大蒜十個,搗如泥,入蛤粉,丸如梧子大,每食前白湯下廿丸,利水(見《普濟方》)。 8.禹功散。黑牽牛末120克,茴香30克,炒為末,每服3--,.6克,以生姜自然汁調下,逐水(見,《儒門事親》。病 水之人,如長川泛濫,非杯杓可取,必以神禹決水之法治之。)。 9.代鹽。以秋石拌飲食,少少用之(《摘玄方》).單驗方 陽水水盛時酌情逐水,可選用: (1)控涎丹:胸水明顯,已用各種方法治療仍頑固不消者,可小劑量服用控涎丹,用時劑量由小到大,每日用量1.5 ~4.5g,晨起空腹頓服,用淡姜湯或溫開水送下。一般連續(xù)服3~5天即停,見效后即減量,服后腹痛、腹瀉較 劇者,立即停藥,防止傷正。 (2)大戟棗:大棗150g,放在鍋內,加水,以上沒四指為度,大戟并根苗30g,入鍋同煮,待熟,去大戟吃棗,分4~6 次服,每日2~3次。 (3)商陸豆:商陸15g,綠豆30~50g,煮熟去商陸,可服1周,不宜久服。 (4)苦葫蘆瓢30g,微炒為末,每日粥飲服3g,功專利水。 (5)干燥玉米須50g,加水600ml,用溫水煎煮20~30分鐘,或煎至300~400m|,經過濾而口服,每日1劑。 陰水水不盛時,扶正可選用: (1)黃芪鯉魚湯:生黃芪50g,鯉魚1條500g左右,生姜30g,蔥60g,燉湯不放鹽,喝湯吃魚。 (2)黃芪苡米粥:用生黃芪60g,生薏仁50g,煮成稀粥,長期食之。 (3)黃芪山藥粥:生黃芪60g,山藥60g,每日一劑,煎湯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