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感冒
1. 風(fēng)寒證:
辛溫解表 荊防敗毒散.(禁忌;虛人感冒適用,素體實熱者不適用)
【組成】;荊芥、防風(fēng)、茯苓、獨活、柴胡各10克,前胡、川芎、枳殼、羌活、桔梗、薄荷各6克、甘草3克。
荊防風(fēng)達表湯
組成;防風(fēng)5分,干葛8分,紅花3分,枳殼(炒)7分,桔梗8分,蘇梗6分,川芎5分,荊芥6分,當歸6分,陳皮6分,甘草5
分,杏仁(炒,去皮尖)1錢,山楂肉2錢。(風(fēng)寒或痰濕在腦,眉棱骨痛及頭腦昏痛。)
若濕較重,肢體酸痛,頭重頭脹,身熱不揚,--羌活勝濕湯
組成;羌活10 獨活10 藁本10 防風(fēng)10 甘草(炙) 5 川芎各10 蔓荊子10 桂枝10 麻黃5 葛根15
2. 風(fēng)熱證:
辛涼解表 銀翹散
組成:銀花9克 連翹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葉4克 生甘草5克 荊芥穗5克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蘆根30克。
蔥豉桔梗湯
【組成】蔥白10克,苦桔梗5克,淡豆豉15克,焦山梔9克,薄荷葉5克,連翹6克,甘草3克,鮮淡竹葉12克。
3. 暑濕證:
清暑祛濕解表 新加香薷飲
組成香薷6克(二錢),銀花9克(三錢),鮮扁豆花9克(三錢),厚樸6克(二錢),連翹6克(二錢)。
小便短赤加六一散、赤苓。組成: 滑石、甘草,各180g和30g,
4. 氣虛感冒:
益氣解表 參蘇飲
【組成】木香15克 紫蘇葉 干葛(洗) 半夏(湯洗七次,姜汁制,炒) 前胡(去苗) 人參 茯苓(去皮)各23克 枳殼(去瓤,麩
炒) 桔梗(去蘆) 甘草(炙) 陳皮(去白)各15克
若平素表虛自汗,易受風(fēng)邪者--玉屏風(fēng)散
組成:防風(fēng)1兩(15克),黃芪2兩(30克,蜜炙),白術(shù)2兩(30克)
陽虛--再造散
【組成】 黃芪(6克) 人參(3克) 桂枝(3克) 甘草(1.5克) 熟附子(3克) 細辛(2克) 羌活(3克)防風(fēng)(3克)
川芎(3克) 煨生姜(3克)
5. 陰虛感冒:
滋陰解表 加減葳蕤湯
【組成】葳蕤 白薇 麻黃 獨活 杏仁 芎藭 甘草 青木香各6克(如無木香,可用麝香0.3克代之) 石膏9克
二、咳嗽
A 外感咳嗽
1. 風(fēng)寒襲肺:疏風(fēng)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湯(組成麻黃(不去根節(jié)),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30克
)。)合止咳散(本方由桔梗(炒) 荊芥 紫菀(蒸) 百部(蒸) 白前(蒸,各二斤即各1千克) 甘草(炒,十二兩即
375克) 陳皮(水洗去白,一斤即500克)組成。)
2. 風(fēng)熱犯肺:疏風(fēng)清熱、宣肺化痰 桑菊飲 (【組成】桑葉(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連翹(5克)薄荷(2.5克
)桔梗(6克)甘草(2.5克) 蘆根(6克))夏令夾暑+六一散、鮮荷葉
3. 風(fēng)燥傷肺:
疏風(fēng)清肺、潤肺止咳 桑杏湯
【組成】桑葉3克、 杏仁4.5克 、沙參6克 、象貝3克 、香豉3克 、梔皮3克 、梨皮3克。
若涼燥證(燥證+風(fēng)寒)--杏蘇散
[組成];蘇葉、橘皮、苦桔梗各6克,杏仁、半夏、茯苓、前胡各9克,甘草3克,生姜3片,大棗3枚,水煎服。)
B 內(nèi)傷咳嗽
1. 痰濕蘊肺:健脾燥濕、化痰止咳 二陳平胃散(組成熟半夏,白茯苓,廣皮,甘草,熟蒼術(shù),厚樸。)。
(平胃散:蒼術(shù)9g厚樸6g 陳皮9g炙甘草3g。
二陳湯:半夏 、橘紅各15g 白茯苓9g 炙甘草4.5g 生姜七片、烏梅一個。治濕痰,可加蒼術(shù)、厚樸以增燥濕化痰之力;
治熱痰,可加膽星、瓜蔞以清熱化痰;治寒痰,可加干姜、細辛以溫化寒痰;治風(fēng)痰眩暈,可加天麻、僵蠶以化痰熄風(fēng);
治食痰,可加萊菔子、麥芽以消食化痰;治郁痰,可加香附、青皮、郁金以解郁化痰;治痰流經(jīng)絡(luò)之瘰疬、痰核,可加海
藻、昆布、牡蠣以軟堅化痰。)
合三子養(yǎng)親湯(原料:白芥子10克,蘇子12克,萊菔子12克。)癥情平穩(wěn)后可服六君子丸(組成 廣木香24克 西砂仁24克
炒黨參60克 炒白術(shù)60克 茯苓60克 炙甘草30克 炒廣皮30克 制半夏60克)或杏蘇二陳丸(組成;半夏(姜制)、紫蘇葉、陳
皮、前胡、杏仁、桔梗、茯苓、炙甘草。)標本兼顧
2. 痰熱郁肺:
清熱化痰肅肺 清金化痰湯
【組 成】黃芩、山梔子各12克,知母、桑白皮、瓜蔞仁各15克,貝母、麥門冬、橘紅、茯苓、桔梗各9克,甘草3克。
3. 肝火犯肺:
清肺平肝、順氣降火 瀉白散(【組成】地骨皮(30克)桑白皮(炒,30克) 甘草(炙,3克))
合黛蛤散(組成]青黛30g,蛤殼300g。)
4. 肺陰虧耗:
滋陰潤肺、止咳化痰 沙參麥冬湯
【組成】北沙參10克、玉竹10克、麥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葉6克、生甘草3克。
三、哮證
A. 發(fā)作期
1.寒哮:
溫肺散寒、化痰平喘 射干麻黃湯(組成射干9克(三兩); 麻黃9克(四兩); 生姜9克(四兩); 細辛3克(三兩);
紫菀6克(三兩); 款冬花6克(三兩); 大棗3枚(七枚); 半夏9克(半升); 五味子3克(半升)。) 或小青龍湯
(組成麻黃(去節(jié),10-15g)、 芍藥(10-15g)、 細辛(3-6g)、 干姜(10-15g)、 甘草炙 (10-15g)、 桂枝(去
皮,10-15g)、 五味子(3-6g)、 半夏(洗,10-15g)。)
2熱哮
:清熱宣肺、化痰定喘 定喘湯(【組成】白果21枚(去殼,炒黃色,分破) 麻黃 款冬花 桑皮(蜜炙)各9克 蘇子6克,法
制半夏(如無,甘草煎湯,泡七次)9克 杏仁(去皮、尖) 黃芩(微炒)各4.5克 甘草3克)或越婢加半夏湯(組成】
麻黃10克,石膏30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棗12克,半夏15克)
3寒包火證 小青龍加石膏湯(組成】麻黃、芍藥、細辛、干姜、炙甘草、桂枝各9克,五味子12克,半夏15克,石膏30~60
克)或厚樸麻黃湯(【組成】厚樸五兩25克 麻黃20克 石膏20克 杏仁20克 半夏半升20克 五味子10克 )
4風(fēng)痰哮證 三子養(yǎng)親湯(紫蘇子為主,15克,萊菔子12克,白芥子10克。)痰壅喘急,不能平臥,加葶藶子豬牙皂瀉肺滌
痰必要時用控涎丹(【組成】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10克)
5虛哮 平喘固本湯(【組成】黨參15克,五味子6克,冬蟲夏草6克,胡桃肉12克,靈磁石18克,沉香、坎臍、蘇子各15克
,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橘紅6克。水煎服。)
附:喘脫 回陽救急湯(【組成】 熟附子(9克) 干姜(6克) 人參(6克) 炙甘草(6克) 炒白術(shù)(9克) 肉桂(3
克) 陳皮(6克) 五味子(3克)茯苓(9克) 制半夏(9克))合生脈飲(人參100克,麥冬200克,五味子100克。)
如面青喘急,煩躁不安,汗出肢冷,舌淡紫,脈細,另服黑錫丹(【 處 方 】沉香(鎊) 附子(炮,去皮、臍) 葫蘆巴
(酒浸,炒) 陽起石(研細,水飛) 茴香(舶上者,炒) 破故紙(酒浸,炒) 肉豆蔻(面裹,煨) 金鈴子(蒸,去皮
、核) 木香各30克 肉桂(去皮)15克 )
B.緩解期
1肺脾氣虛:補肺固衛(wèi) 六君子湯
組成:人參(9克) 白術(shù)(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陳皮(3克) 半夏(4.5克)。
2肺腎氣虛:生脈地黃湯
(【組成】六味地黃湯加生脈飲。(熟地15克,山茱萸肉12克,山藥12克,丹皮10克,澤瀉10克,茯苓10克,紅參10克,
麥冬15克,五味子10克。))
合金水六君煎(組成當歸6克 熟地9~15克 陳皮4.5克 半夏6克 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四、喘證
A.實喘
1 風(fēng)寒襲肺:
宣肺散寒 麻黃湯(【組成】 麻黃(9克) 桂枝(6克) 杏仁(12克) 炙甘草(3克)) 若得汗而喘不平--桂枝加厚樸杏
子湯;(組成】 桂枝(9克) 芍藥(9克) 生姜(9克) 甘草炙(6克) 大棗(3枚) 厚樸炙(6克) 杏仁(6克))
若屬支飲復(fù)外寒而喘咳,痰液清稀多泡沫--小青龍湯
組成;麻黃(去節(jié),10-15g)、 芍藥(10-15g)、 細辛(3-6g)、 干姜(10-15g)、 甘草炙 (10-15g)、 桂枝(去
皮,10-15g)、 五味子(3-6g)、 半夏(洗,10-15g)。
2 表寒里熱:
宣肺泄熱 麻杏石甘湯
組成:麻黃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3 痰熱郁肺:
清泄痰熱 桑白皮湯
【組成】;桑白皮半夏 蘇子 杏仁 貝母 山梔 黃芩 黃連各2.4克
4 痰濁阻肺:
化痰降氣 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
二陳湯合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 法半夏10g 陳皮15g 茯苓10g 蘇子15g 白芥子10g 萊菔子15g 杏仁10g 紫菀10g 桔梗10g 甘草
6g 加減:痰濕重,舌苔厚膩,可加蒼術(shù)、前胡、厚樸;脾虛 納少,神疲便溏加黨參、白術(shù)、山藥;寒痰,色白清稀,畏
寒, 加干姜、細辛。 中成藥:川貝枇杷膏口服等。
5 肺氣郁痹:
開郁降氣平喘 五磨飲子
【組成】木香 沉香 檳榔 枳實 臺烏藥各等分
B.虛喘
1 肺氣虛耗:
補肺益氣養(yǎng)陰 生脈散合補肺湯
沙參15克太子參12克麥冬12克炙紫菀12克百合15克桑白皮10克茯 苓12克黃芪9克地骨皮10克陳皮10克川貝粉3克(分沖)
中氣虛弱,脾肺同?。ㄊ成俦沅绺怪袣鈮嫞?-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芪15克、人參(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
、大棗6枚
2 腎虛:
補腎納氣--金匱腎氣丸( 熟地24 淮山12 山萸12 丹皮9 茯苓9 澤瀉9 桂枝3 附子3)合參蛤散(【組成】蛤蚧1
對、人參9克。研末,每服1~2克,每日2~3次。)
腎陰虛--七味都氣丸+生脈散
山萸肉12 山藥12 丹皮9 澤瀉9 熟地24 茯苓9 五味子6 人參9 麥冬9 五味子6
3正虛喘脫-參附湯(組成】人參15克附子(炮,去皮、臍)30克)送服黑錫丹(【組成】黑鉛 硫黃各60克)配合蛤蚧粉
五、肺癰
1. 初期:
清肺解表 銀翹散
組成:銀花9克 連翹9克 苦桔梗6克 薄荷6克 竹葉4克 生甘草5克 荊芥穗5克 淡豆豉5克 牛蒡子9克 蘆根30克。
2. 成癰期:
清肺化瘀消癰 千金葦莖湯([組成] 葦莖60克、 薏苡仁30克、 瓜瓣20克、 桃仁9克。)合如金解毒散(組成: 桔梗6g
,甘草9g,黃連4g(炒),黃芩4g(炒),黃柏4g(炒),山梔(炒)4g。)
熱毒瘀結(jié),咯膿濁痰,腥臭味嚴重+犀黃丸( 處方 】牛黃(別名:丑寶、西黃、犀黃)0.9克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
)各30克(研極細末) 麝香4.5克 黃米飯30 克 )
3. 潰膿期:
解毒排膿 加味桔梗湯
組成桔梗(去蘆)8分,白及8分,橘紅8分,甜葶藶(微炒)8分,甘草節(jié)1錢5分,貝母1錢5分,苡仁5錢,金銀花5錢。
胸部滿脹,喘不得臥,大便秘結(jié),脈有力--桔梗白散
組成:桔梗、巴豆、貝母。巴豆(凈肉,另研如泥)一錢,桔梗、貝母各三錢,先研末,和巴豆研勻,白湯每下一錢。
4. 恢復(fù)期:
養(yǎng)陰補肺 沙參清肺湯(組成: 黃芪10g,太子參10g,粳米15g,北沙參10g,麥冬10g,石膏20g,桔梗10g,薏苡仁15g,
冬瓜仁30g,半夏10g,白及10g,合歡皮10g等)合桔梗杏仁煎(【組成】桔梗 杏仁 甘草各3克 阿膠 銀花 麥冬 百合 夏枯
草 連翹各6克 貝母9克 枳殼4.5克 紅藤9克)
六、肺癆
1 肺陰虧損:
滋陰潤肺 月華丸
【組成】天冬(去心,蒸) 生地(酒洗) 麥冬(去心,蒸) 熟地(九蒸,曬) 山藥(乳蒸) 百部(蒸) 沙參(蒸) 川貝母(去心,
蒸) 真阿膠各30克 茯苓(乳蒸) 獺肝 廣三七各15克
咳嗽頻而痰少質(zhì)粘者+瓊玉膏。
組成新羅人參24兩(舂1000下,為末),生地黃16斤(9月采,搗),雪白茯苓49兩(木舂千下,為末),白沙蜜10斤。
2陰虛火旺:
滋陰降火 百合固金丸(【處方】百合100g地黃200g熟地黃300g麥冬150g玄參80g川貝母100g當歸100g白芍100g桔梗80g)
合秦艽鱉甲散 (組成柴胡 鱉甲(去裙襕,酥炙,用九肋者) 地骨皮各30克 秦艽 當歸 知母各15克)
咳血較著者配合十灰丸
組成;綿灰、黃絹灰、艾葉灰、馬尾灰、藕節(jié)灰、蓮蓬灰、油發(fā)灰、赤松皮灰、棕櫚灰、蒲黃灰各等分。
3 氣陰耗傷:
益氣養(yǎng)陰 保真湯(【組成】藁本(去蘆) 川芎各120克 甘草(炒)60克 蒼術(shù)(洗,銼,麩炒)500克
)或參苓白術(shù)散(組成;蓮子肉(500克)、薏苡仁(500克)、砂仁(500克)、桔梗(500克)、白扁豆(750克)、白茯苓(1000克)
、人參(1000克)、炙甘草(1000克)、白術(shù)(1000克)、山藥(1000克))
4 陰陽兩虛:
滋陰補陽 補天大造丸
【組成】人參60克 黃耆(蜜炙) 白術(shù)(陳土蒸)各90克 當歸(酒蒸) 棗仁(去殼,炒) 遠志(去心,甘草水泡,炒) 白芍(酒炒
) 山藥(乳蒸) 茯苓(乳燕)各45克 枸杞子(酒蒸) 大熟地(九蒸,曬)各120克 河車1具(甘草水洗凈) 鹿角500克(熬膏) 龜版
240克(與鹿角同熬膏)
主癥:咳嗽--海藏紫鶯湯、加味百花膏;【組成】款冬花 百合(蒸,焙)各等分
?! ?br>偏于氣虛者--補肺湯
組成;黃耆30克 甘草 鐘乳 人參各12克 桂心 干地黃 茯苓 白石英 厚樸 桑白皮 干姜 紫菀 橘皮 當歸 五味子 遠志 麥門
冬各15克 大棗20枚
若痰濁偏盛者--六君子湯合平胃
處方:黨參15g,白術(shù)15g,茯苓10g,木香8g,砂仁8g,蒼術(shù)10g,厚樸8g,陳皮8g,半夏10g,良姜10g,香附8g,甘草6g
。
咳血、咯血--白芨枇杷丸(組成】白及1兩,枇杷葉5錢(去毛,蜜炙),藕節(jié)5錢。)、補絡(luò)補管湯。(【處方】生龍骨(搗
細)30克、生牡蠣(搗細)30克、凈萸肉30克、三七粉6克。)
潮熱、骨蒸--柴胡清骨散;【組成】柴胡9克 青蒿9克 秦艽9克 白芍9克 丹皮9克 地骨皮9克 鱉甲9克 知母9克 黃芩6克
甘草3克 童便少許 胡黃連3克
如屬氣虛勞熱--黃芪油鱉甲散
組成柴胡 鱉甲(去裙襕,酥炙,用九肋者) 地骨皮各30克 秦艽 當歸 知母各15克
盜汗、自汗--當歸六黃湯;5組成當歸(6克) 生地黃(6克) 熟地黃(6克) 黃芩(6克) 黃柏(6克) 黃連(6克) 黃
芪(12克)
氣虛明顯者--牡蠣散、
〖組成〗 黃芪去苗土 [30g] 麻黃根洗 [9g] 牡蠣 米泔浸,刷去土,火燒通赤,各一兩[30g]
玉屏風(fēng)散
組成:防風(fēng)1兩(15克),黃芪2兩(30克,蜜炙),白術(shù)2兩(30克)
泄瀉--參苓白術(shù)散
【組成】;蓮子肉(去皮) 薏苡仁 縮砂仁 桔梗(炒令深黃色)各500克 白扁豆(姜汁浸,去皮,微炒)750克 白茯苓 人參(去
蘆) 甘草(炒) 白術(shù) 山藥各1千克.
沈陽不足之五更泄用四神丸
組成為肉豆蔻、補骨脂、五味子、吳茱萸、大棗,
遺精、月經(jīng)不調(diào)--大補元煎
人參20克、山藥15克、杜仲15克、熟地20克、當歸15克、枸杞15克、山茱萸12克、炙甘草12克。
七、肺脹
1 痰濁壅肺:
化痰降氣,健脾益肺 蘇子降氣湯(組成】 紫蘇子9克、半夏9克、前胡6克、厚樸6克、陳皮3克、甘草6克、當歸6克、生姜
兩片、大棗1個、肉桂3克)
合三子養(yǎng)新湯(原料:白芥子10克,蘇子12克,萊菔子12克。)
痰從寒化為飲,外感風(fēng)寒誘發(fā),喘咳痰多粘白泡沫,見表寒里飲證者--小青龍湯加減
【組成】; 麻黃9克,桂枝10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細車6克,半夏14克 白芍9克甘草10克。
飲郁化熱,煩躁而喘,脈浮--小青龍加石膏湯。
若痰濁夾瘀用滌痰湯+活血藥
【組成】栝樓仁12克 生桑皮 川方貝 光杏仁各9克 旋復(fù)花6克 飛滑石18克 石決明24克 天竺黃4.5克 淡竹瀝100毫升 姜
汁2滴(同沖)
2 痰熱郁肺:
清肺化痰,降逆平喘 越婢加半夏湯(組成】麻黃10克,石膏30克,生姜6克,甘草6克,大棗12克,半夏15克)
或桑白皮湯(【組成】桑白皮半夏 蘇子 杏仁 貝母 山梔 黃芩 黃連各2.4克)
3 痰蒙神竅:
滌痰、開竅、熄風(fēng) 滌痰湯加減,另服安宮牛黃丸或至寶丹
4 肺腎氣虛:
補肺納腎、降氣平喘 平喘固本湯(【組成】黨參15克,五味子6克,冬蟲夏草6克,胡桃肉12克,靈磁石18克,沉香、坎臍
、蘇子各15克,款冬花12克,法半夏12克,橘紅6克。水煎服。(注釋:坎臍--臍帶))
合補肺湯 (組成
黃耆30克 甘草 鐘乳 人參各12克 桂心 干地黃 茯苓 白石英 厚樸 桑白皮 干姜 紫菀 橘皮 當歸 五味子 遠志 麥門冬各
15克 大棗20枚)
若見喘脫危象,急加參附湯送服蛤蚧散/黑錫丹。病情穩(wěn)定階段,可常服皺肺丸。(藥物組成 五靈脂(研)2兩,柏子仁半
兩,胡桃8枚(去殼,研)。)
5 陽虛水泛:
溫腎健脾、化飲利水 真武湯(茯苓15克、芍藥15克、生姜15克、白術(shù)10克、炮附7克。
)合五苓散(茯苓6克豬苓3克澤瀉3克白術(shù)6克桂枝3克小茴香3克。)
八、肺痿
1.虛熱:
滋陰清熱,清肺生津 麥門冬湯(【組成】麥門冬60克 半夏9克 人參6克 甘草4克 粳米6克 大棗12枚)
合清燥救肺湯(組成:桑葉(經(jīng)霜)9克,石膏(鍛)8克,甘草、胡麻仁、阿膠、枇杷葉(去毛)各3克,人參、杏仁各2
克,麥冬4克。)
2.虛寒:
溫肺益氣 甘草干姜湯(組成:甘草15克、干姜30克。)/
生姜甘草湯(方組;生姜15g 人參lOg 大棗工5枚甘草12g . )
九、心悸
1 心虛膽怯:
鎮(zhèn)驚定志、養(yǎng)心安神 安神定志丸 【組成】 遠志6克,石菖蒲5克,茯苓15克,朱砂2克(沖服),龍齒25克(先煎),黨
參9克。
2 心血不足:
補血養(yǎng)心,益氣安神 歸脾湯 【組成】 白術(shù)(3克) 當歸(3克) 白茯苓(3克) 黃芪炒(3克) 遠志(3克) 龍眼肉
(3克) 酸棗仁炒 (3克) 人參(6克) 木香(1.5克) 炙甘草(1克)
若見心動悸脈結(jié)代者--用炙甘草湯【組成】 炙甘草(12克) 生姜(9克) 桂枝(9克) 人參(6克) 生地黃(50克) 阿
膠(6克) 麥門冬(10克) 麻仁(10克) 大棗(10枚)
若熱病后期,損及心陰而致心悸者--用生脈散(【組成】人參(9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6克))
3 陰虛火旺:
滋陰清火、養(yǎng)心安神 天王補心丹;(組成:熟干地黃(洗,焙)120克、白茯苓(去皮)、茯神(去木)、當歸(洗,焙)
、遠志(去心)、石菖蒲、黑參、人參(去蘆頭)、麥門冬(去心)、桔梗(去蘆頭)、百部、柏子仁、杜仲(姜汁炒)
、甘草(炙)、丹參(洗)、酸棗仁(炒)、五味子(去梗)各30克。)、朱砂安神丸 ;(處方:朱砂200g,黃連300g,地
黃200g,當歸200g,甘草100g。)
若陰虛而火不旺者--用天王補心丹
若陰虛火旺而+五心煩熱、夢遺腰酸者--知柏地黃丸;本方由熟地黃、山茱萸、懷山藥、丹皮、茯苓、澤瀉、知母、黃柏共8
味
4 心陽不振:
溫補心陽,安神定悸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一兩(15g)(去皮) 甘草二兩(30g)(炙) 牡蠣二兩30g(熬) 龍骨
二兩30g)
合參附湯【組成】人參15克附子(炮,去皮、臍)30克
大汗出,亡陽者用獨參湯主料: 人參3克。輔料: 紅糖30克。
5 水飲凌心:
振奮心陽,化氣行水 苓桂術(shù)甘湯 組成: 茯苓四兩(12克) 桂枝去皮三兩(9克) 白術(shù)二兩(6克) 甘草炙二兩(6克
)
若心功能不全而導(dǎo)致浮腫,尿少,陣發(fā)性夜間咳喘或端坐呼吸--真武湯組成為:茯苓 三錢9g 芍藥 三錢9g 白術(shù) 二錢6g
生姜 三錢9g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6 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理氣通絡(luò) 桃仁紅花煎(紅花、桃仁、當歸、赤芍、石菖蒲各8克,雞血藤、川芎、酸棗仁各12克,珍珠母、丹
參各20 克,白芷、蔓荊子、菊花各6克,全蝎5克,甘草4克。)
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桂枝一兩(15g)(去皮) 甘草二兩(30g)(炙) 牡蠣二兩30g(熬) 龍骨二兩30g)
7 痰熱擾心:
黃連溫膽湯
組成】溫膽湯加黃連,川連:6g,竹茹:12g,枳實:6g,半夏:6g,橘紅: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
十、胸痹
1 心血瘀阻:
活血化瘀、通絡(luò)止痛 血府逐瘀湯
【組成】當歸三錢(9克),生地三錢(9克),桃仁四錢(12克),紅花三錢(9克)、枳殼二錢(6克),赤芍二錢(6克
)、柴胡一錢(3克),甘草二錢(6克),桔梗一錢半(4.5克),川芎一錢半(4.5克),牛膝三錢(9克)。
若氣虛血瘀----人參養(yǎng)營湯(。白芍9克,當歸、肉桂、炙甘草、陳皮、人參、炒白術(shù)、黃芪各30克,五味子、茯苓各22。5
克,炒遠志15克,研成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和桃紅四物湯(【組成】熟地15克、當歸15克、 白芍10克、 川芎8克、 桃仁9克、紅花6克。)
2氣滯心痛 柴胡疏肝散
【組成】陳皮(醋炒) 柴胡各6克川芎枳殼(麩炒)芍藥各4.5克甘草(炙)1.5克 香附4.5克
日久化熱—丹梔逍遙散
方藥為:炙甘草1.5克、當歸3克、芍藥3克、茯苓3克、炒白術(shù)3克、柴胡1.5克、炒梔子1.5克。
便秘者—當歸龍薈丸
【處方】 當歸(酒炒)100g 龍膽(酒炒)100g 蘆薈50g 青黛50g 梔子100g 黃連(酒炒)100g 黃芩(酒炒)100g 黃柏
(鹽炒)100g 大黃(酒炒)50g 木香25g 麝香5g
3 痰濁壅塞:
通陽瀉濁、豁痰開結(jié) 瓜萎薤白半夏湯(組成】栝蔞實12克,薤白、半夏各9克,白酒70毫升(非現(xiàn)代之白酒,實為黃酒,
或用醪糟代之亦可。))
合滌痰湯 (【組成】南星(姜制) 半夏(湯洗七次)各2.5克 枳實(麩炒) 茯苓(去皮)各6克 橘紅4.5克 石菖蒲 人參各3克
竹茹2.1克 甘草1.5克)
痰郁化熱用黃連溫膽湯
組成】溫膽湯加黃連,川連:6g,竹茹:12g,枳實:6g,半夏:6g,橘紅: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
4 陰寒凝滯:
辛溫通陽、開痹散寒 枳實薤白桂枝湯(【組成】枳實四枚(12g) 厚樸四兩(12g) 薤白半升(9g) 桂枝一兩(6g) 瓜蔞一枚,
搗 (12g))
合當歸四逆湯(【組成】當歸三兩(12克)、桂枝三兩(9克)、 芍藥三兩(9克)、 細辛三兩(3克)、 通草二兩(6克
)、 大棗二十五枚(8枚、擘[bo])、 炙甘草二兩(6克)。)
若陰寒極盛,胸痹重證(心痛徹背,背痛徹心)--烏頭赤石脂丸(【組成】蜀椒14克 烏頭7.5克(炮) 附子7克(炮) 干姜14
克 赤石脂14克 )
+蘇合香丸【處方】 蘇合香50g 安息香100g 冰片50g 水牛角濃縮粉200g 麝香75g 檀香100g 沉香100g 丁香100g 香附100g
木香100g 乳香(制)100g 蓽茇100g 白術(shù)100g 訶子肉100g 朱砂100g
5 心腎陰虛:滋陰益腎、養(yǎng)心安神 天王補心丹(組成:酸棗仁12 柏子仁10 當歸10 天冬9 麥冬10 生地15 人參10
丹參9 玄參 天王補心丹10 云苓12 五味子8 遠志肉9 桔梗8)
合炙甘草湯(【組成】 炙甘草四兩(12克)生姜三兩(9克)桂枝三兩(9克)人參二兩(6克) 干地黃一斤(30克)阿膠
二兩(6克) 麥門冬半升(10克) 麻仁半升(10克) 大棗三十枚掰(10枚))
6 氣陰兩虛:
益氣養(yǎng)陰、活血通絡(luò) 生脈散(組成人參(9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6克))
合人參養(yǎng)營湯(白芍9克,當歸、肉桂、炙甘草、陳皮、人參、炒白術(shù)、黃芪各30克,五味子、茯苓各22。5克,炒遠志15克
,研成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若脈結(jié)代--氣虛血少,血不養(yǎng)心+炙甘草湯
【組成】 炙甘草四兩(12克)生姜三兩(9克)桂枝三兩(9克)人參二兩(6克) 干地黃一斤(30克)阿膠二兩(6克)
麥門冬半升(10克) 麻仁半升(10克) 大棗三十枚掰(10枚)
7 心腎陽虛:益氣溫陽、活血通絡(luò) 參附湯(【組成】人參15克附子(炮,去皮、臍)30克)
合右歸飲 (【組成】熟地6~9克或加至30~60克,山藥6克(炒) ,山茱萸3克,枸杞6克,甘草3~6克(炙) ,杜仲6克(姜制
), 肉桂3~6克,制附子3~9克)
若腎陽虛衰,不能制水,水氣凌心--心悸喘促,不能平臥,小便短少,肢全浮腫--真武湯
組成為:茯苓 三錢9g 芍藥 三錢9g 白術(shù) 二錢6g 生姜 三錢9g附子 炮去皮,一枚,破八片9g。
若陽虛厥逆—四逆加人參湯(組成:附子(15克) 干姜(25克) 人參(15克) 炙甘草(30克))或參附注射液
十一、不寐
1肝火擾心:
疏肝瀉熱、佐以安神 龍膽瀉肝湯
【組成】龍膽草12克、黃芩4克、梔子9克、澤瀉9克、木通4克、車前子4克、當歸4克、柴胡4克、甘草3克、生地黃18克。
若頭暈?zāi)垦#^痛欲裂,不寐煩躁大便秘結(jié)—當歸龍薈丸
【處方】 當歸(酒炒)100g 龍膽(酒炒)100g 蘆薈50g 青黛50g 梔子100g 黃連(酒炒)100g 黃芩(酒炒)100g 黃柏
(鹽炒)100g 大黃(酒炒)50g 木香25g 麝香5g
2 痰熱擾心:
化痰清熱、和中安神 黃連溫膽湯
【組成】 川連:6g,竹茹:12g,枳實:6g,半夏:6g,桔紅: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
若痰食阻滯,胃中不和者+半夏秫米湯.組成.法夏60克 薏苡仁60克
3 心脾兩虛:
補養(yǎng)心脾、以生氣血 歸脾湯 若產(chǎn)后虛煩不寐 /老年人夜寐早醒而無虛煩也可用本方
組成:黨參20克,黃芪20克,茯神15克當歸6克,熟地黃15克,酸棗仁12克,遠志6克,五味子6克,麥冬15克,甘草6克。
4心腎不交:
滋陰降火、養(yǎng)心安神 六味地黃丸.組成 熟地黃240克,山藥、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澤瀉、丹皮各90克。
合交泰丸:黃連10克,肉桂1克泡茶
5 心膽氣虛:
益氣鎮(zhèn)驚、安神定志 安神定志丸【組成】 遠志6克,石菖蒲5克,茯苓15克,朱砂2克(沖服),龍齒25克(先煎),黨
參9克。
合酸棗仁湯〖組成〗 酸棗仁二升,炒(15~30g) 茯苓二兩(6g) 知母二兩(6~9g) 川芎二兩(6g) 甘草一兩(
3g)
十二、癲狂
A 癲 1痰氣郁結(jié):
理氣解郁、化痰開竅 順氣導(dǎo)痰湯
.木香10g,郁金10g,半夏10g,陳皮10g,制膽星10g,茯苓10g,香附10g,菖蒲10g,厚樸10g,佛手10g,甘草3g。
合逍遙散
組成歸身9g,焦白術(shù)6g,甘草3g,柴胡6g,丹皮6g,茯苓12g,焦山梔6g,白菊6g,白芍9g,杞子9g,石菖蒲10g。
痰伏較甚者可用控涎丹。【組成】甘遂 大戟 白芥子各10克
若神思迷惘,表情呆鈍,言語錯亂,目瞪不瞬,舌苔白膩--蘇合香丸【處方】蘇合香50g 安息香100g 冰片50g 水牛角濃縮
粉200g 麝香75g等
+四七湯【組成】紫蘇葉6克 厚樸9克 茯苓12克 半夏9克 白芷 木香各6克 建菖蒲2.1克
若不寐易驚,躁煩不安,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溫膽湯.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各60g) 陳皮三
兩(90g)甘草一兩(30g),炙 茯苓一兩半(45g) 生姜五片,大棗一枚
+黃連合白金丸.組成 郁金700g,明礬300g
神昏志亂者--至寶丹.組成:犀角200g (現(xiàn)改用水牛角) 牛黃50g 玳瑁100g 琥珀100g 朱砂100g 雄黃100g 麝香10g
安息香150g 冰片10g
2 心脾兩虛:健脾養(yǎng)心、益氣安神 養(yǎng)心湯【組成】生黃芪3克,麥冬3克,酸棗仁3克,人參3克,柏子仁3克,茯神2.4克
,川芎2.4克,制遠志2.4克,當歸6克,五味子10粒,炙甘草1.5克,生姜3片。
合越鞠丸 【組成】蒼術(shù) 香附 撫芎 神曲 梔子各等分
亦可+甘麥大棗湯.由炙甘草12克,小麥18克,大棗9枚等成分配制而成
B 狂
1痰火上擾:
鎮(zhèn)心滌痰、瀉肝清火 生鐵落飲 成份:天冬去心麥冬去心貝母各9克,膽星、橘紅、遠志肉、石菖蒲、連翹、茯苓、茯神
各3克元參、鉤藤、丹參各4.5克、辰砂0.9克。用法:用生鐵落煎熬三小時,取此水煎藥服。
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黃膩甚者--同時用礞石滾痰丸,【處方】金礞石(煅)40g沉香20g黃芩320g熟大黃320g
再用安宮牛黃丸由牛黃、犀角、郁金、黃芩、黃連、麝香、梔子、朱砂、雄黃、冰片、珍 珠、金箔等藥物組成
如陽明熱盛,大便秘結(jié),舌苔黃糙,脈實大者--加減小承氣湯【組成】大黃12克(酒洗) 厚樸6克(炙,去皮)枳實9克(大者
,炙)
如神志較清,痰熱未盡,心煩不寐者--溫膽湯(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各60g) 陳皮三兩
(90g)甘草一兩(30g),炙 茯苓一兩半(45g) 生姜五片,大棗一枚 )
+朱砂安神丸[組成]朱砂 五錢(15g)另研,水飛為衣 黃連去須,凈,酒洗,六錢(18g) 炙甘草(16.5g) 生地黃
一錢半(4.5g) 當歸二錢半(7.5g)
2 火盛傷陰:
滋陰降火、安神定志 二陰煎(【組成】熟地3-5錢,當歸2-3錢,棗仁2錢,酒芍2錢,甘草1錢,人參隨用。)
合琥珀養(yǎng)心丹
組成;琥珀(另研)6克 龍齒(煅,另研)30克 遠志(黑豆、甘草同煮,去骨) 石菖蒲茯神人參 酸棗仁(炒)各15克
當歸 生地黃各21克 黃連9克 柏子仁15克 朱砂(另研)9克 牛黃(另研)3克
若心火亢盛加朱砂安神丸 [組成]朱砂 五錢(15g)另研,水飛為衣 黃連去須,凈,酒洗,六錢(18g) 炙甘草(16.5g
)生地黃一錢半(4.5g) 當歸二錢半(7.5g)
若睡中不安穩(wěn)加孔圣枕中丹.組 成:遠志10克、菖蒲12克、敗龜板15克、龍骨15克
3 痰熱瘀結(jié)
癲狂夢醒湯 (【組成】:桃仁(八錢)24g、柴胡(三錢)9g、香附(二錢)6g、木通(三錢)9g、赤芍(三錢)9g、半
夏(二錢)6g、腹皮(三錢)9g、青皮(二錢)6g、陳皮(三錢)9g、桑皮(三錢)9g、蘇子(四錢,研)12g、甘草(五
錢)15g)
有蓄血內(nèi)結(jié)+大黃蔗蟲丸 ;熟大黃 300g 土鱉蟲(炒) 30g 水蛭(制) 60g虻蟲(去翅足,炒)45g 蠐螬(炒) 45g 干
漆(煅) 30g桃仁 120g 苦杏仁(炒) 120g 黃芩 60g地黃 300g 白芍 120g 甘草 90g
不嘰不食+白金丸;【處方】 郁金 700g 明礬 300g
十三、癇證
1 風(fēng)痰閉阻
:滌痰熄風(fēng)、開竅定癇 定癇丸(焦神曲、焦麥牙、焦山楂各60g,代赭石 30g,炒大黃、竹茹各 15g,共研細末,蜜為丸
,每丸重 6g)
2 痰火擾心:
清汗瀉火、化痰開竅 龍膽瀉肝湯(【組成】龍膽草12克、黃芩4克、梔子9克、澤瀉9克、木通4克、車前子4克、當歸4克
、柴胡4克、甘草3克、生地黃18克。 )
+滌痰湯【組成】南星(姜制) 半夏(湯洗七次)各2.5克 枳實(麩炒) 茯苓(去皮)各6克 橘紅4.5克 石菖蒲 人參各3克 竹茹
2.1克 甘草1.5克
3瘀血腦絡(luò)
通竅活血湯
【組成】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9克(研泥) 紅棗7個(去核)紅花9克 老蔥3根(切碎) 鮮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絹包)
【用法】用黃酒250毫升,將前七味煎至150毫升,去滓,將麝香入酒內(nèi),再煎二沸,臨臥服。
中風(fēng):用通竅活血湯治療中風(fēng)34例。其中腦溢血14例(均經(jīng)西醫(yī)搶救和治療3-7天,病情已相對穩(wěn)定,沒有繼續(xù)惡化)、腦
血栓形成20例。其臨床表現(xiàn):淺昏迷9例,失語14例,語言障礙14例,二便失禁17例,半身不遂34例。均予赤芍9g,川芎9g
,紅花9g,紅棗10枚,鮮生姜3片,老蔥3根,冰片0.1g,黃酒1鐘。加減法:若見氣虛者,加黃芪60g;陰虛者,加玄參20g
,生地30g;肝陽上亢者,加羚羊角粉0.3g,石決明30g;風(fēng)盛者,加僵蠶9g,天南星9g;兼腑實者,加小承氣湯。本組14
例出血性中風(fēng)從發(fā)病3-7天開始服中藥治療,基本恢復(fù)率為78.5%;而20例缺血性中風(fēng)病例病程較長,基本恢復(fù)率為65%。
4心脾兩虛 六君子湯(組成:人參(9克) 白術(shù)(9克) 茯苓(9克) 炙甘草(6克) 陳皮(3克) 半夏(4.5克)。)
合歸脾湯成: 白術(shù)1錢,當歸1錢,白茯苓1錢,黃耆(炒)1錢,龍眼肉1錢,遠志1錢,酸棗仁(炒)1錢,木香5分,甘草
(炙)3分,人參1錢。
5心腎虧虛
左歸丸(組成】熟地黃 200g 菟絲子 100g 牛膝 75g 龜板膠 100g 鹿角膠 100g 山藥 100g 山茱萸 100g 枸杞子 100g【
方劑制法】以上八味,除鹿角膠、龜板膠外,其余熟地黃等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取鹿角膠、龜板膠烊化,與上述
細粉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 10g與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和天王補心丹,組成:酸棗仁12 柏子仁10 當歸10 天冬9 麥冬10 生地15 人參10 丹參9 玄參 天王補心丹
10 云苓12 五味子8 遠志肉9 桔梗8
十四、癡呆
1髓海不足------七福飲【組成】人參6克 熟地9克 當歸9克 白術(shù)(炒)5克 炙甘草3克 棗仁6克 遠志5克(制用)
2脾腎兩虛------還少丹,組成】黃精(炙)36兩,黨參(去蘆)16兩,山藥24兩,大茴香24兩,遠志(炙)24兩,甘草24
兩,蓯蓉(炙)24兩,牛膝24兩,九菖蒲24兩,茯苓24兩,熟地24兩,蓮須24兩,杞子24兩,五味子(炙)24兩,續(xù)斷24
兩,巴戟肉(炙)24兩,楮實子24兩,杜仲炭24兩,山萸肉(炙)24兩。
3痰濁蒙竅------滌痰湯,方藥:法半夏10 g,廣陳皮6 g,云茯苓10 g,鮮竹茹10 g,石菖蒲6 g,天竺黃10 g,生牛十蠣
18 g,:r地龍10 g,川杜仲12 g,杜紅花5 g,江枳殼10 g,生甘草3 g。
4瘀血內(nèi)阻------通竅活血湯,組成】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9克(研泥) 紅棗7個(去核) 紅花9克 老蔥3根(切碎) 鮮姜9克(
切碎) 麝香0.15克(絹包)
十五、厥證
A 氣厥
1實證:
順氣開郁 五磨飲子(【組成】木香 沉香 檳榔 枳實 臺烏藥各等分【用法】白酒磨服。)
合通關(guān)散 【處方】豬牙皂500g 鵝不食草250g 細辛250g
平時可服消遙散(方藥為:炙甘草1.5克、當歸3克、芍藥3克、茯苓3克、炒白術(shù)3克、柴胡1.5克、炒梔子1.5克。)
越鞠丸〖組成〗 香附 川芎 蒼術(shù) 神曲 梔子各等分(各6g)。
2 虛證:
補氣回陽 四味回陽飲(【組成】人參30~60克 制附子6~9克 炙甘草3~6克 炮干姜6~9克)合生脈注射液 參附注射液
平時常服香砂六君子丸【組成】廣木香24克 西砂仁24克 炒黨參60克 炒白術(shù)60克 茯苓60克 炙甘草30克 炒廣皮30克 制
半夏60克【用法】共研細末,每料用生姜、棗子各30克,煎湯代水泛丸,如綠豆大,約成丸300克。每日二次,每次6克,
食后開水吞服。
B 血厥
1實證:
活血順氣 通瘀煎(【組成】當歸尾9~15克 山楂 香附 紅花(新者,炒黃)各6克 烏藥3~6克 青皮4.5克 木香2.1克 澤瀉
4.5克)
或羚角鉤藤湯[組成]:羚角片一錢半,先煎(4.5g),雙鉤藤三錢,后入(9g),霜桑葉二錢(6g),滁菊花三錢(9g),鮮生地
五錢(15g),生白芍三錢(9g),川貝母四錢,去心(12g),淡竹茹鮮刮,與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錢(15g),茯神木三錢(9g),
生甘草八分(3g)。
2 虛證:
補養(yǎng)氣血 急獨參湯繼用人參養(yǎng)營湯,方劑:十全大補湯加減組成。白芍9克,當歸、肉桂、炙甘草、陳皮、人參、炒白術(shù)
、黃芪各30克,五味子、茯苓各22。5克,炒遠志15克,研成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C 痰厥:
行氣豁痰 導(dǎo)痰湯 組成半夏6克,橘紅3克, 茯苓3克, 枳實3克(麩炒), 南星3克, 甘草1.5克。
喉中痰涎壅盛可先予猴棗散;組成】羚羊角3克 麝香1.2克 猴棗12克 月石(煅)3克 伽楠香3克 川貝母(去心)6克 青礞石(
煅成絳色,水飛)3克 天竺黃(飛)9克 【用法】上藥各取凈粉,除麝香、伽楠香外,先將其余藥粉充分和勻,研至極細,隨
后加入麝香、伽楠香二味細粉和勻,瓶裝固封。每次服0.3~0.6克,每日一至二次,用溫開水送服。
十六、胃痛
1 寒邪客胃:
溫胃散寒、理氣止痛 良附丸(【處方】 高良姜500g 香附(醋制)500g)
香蘇散 處方:香附子(炒香、去毛)、紫蘇葉,各四兩。甘草(炙)一兩,陳皮二兩(不去白)。 制法:上為粗末。
郁久化熱,寒熱錯雜用半夏瀉心湯
組成半夏(15克) 黃芩(9克) 干姜(9克)人參(9克) 炙甘草(9克) 黃連(3克) 大棗(4枚)
2 飲食停滯:
消食導(dǎo)滯 保和丸
處方:山楂(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制)100g 茯苓100g 陳皮 50g 連翹50g 萊菔子(炒)50g
麥芽(炒)50g。
如服上藥不效,胃脘痛脹而便閉者--小承氣湯(【組成】大黃12克(酒洗) 厚樸6克(炙,去皮)枳實9克(大者,炙))
或改用枳實導(dǎo)滯湯;【組成】枳實6克 大黃4.5克(酒洗) 山楂9克 尖檳榔4.5克 樸厚4.5克 黃連1.8克 神曲9克 連翹4.5克
紫草9克 細木通2.4克 生甘草1.5克
或胃痛急劇而拒按,伴苔黃燥便秘者+大承氣湯【組成】 大黃(12克)、厚樸(15克)、 枳實(12克)、 芒硝(9克。
3 肝氣犯胃:
疏肝理氣、和胃止痛 柴胡疏肝散 【組成】陳皮(醋炒) 柴胡各6克 川芎 枳殼(麩炒) 芍藥各4.5克 甘草(炙)1,5克 香附
4.5克
郁久化熱用化肝煎(【組成】青皮 陳皮 芍藥各6克 牡丹皮 梔子(炒) 澤瀉(血見下部者用甘草代之)各4.5克 土貝母6~9
克)
或丹梔逍遙散(方藥為:炙甘草1.5克、當歸3克、芍藥3克、茯苓3克、炒白術(shù)3克、柴胡1.5克、炒梔子1.5克。)
+左金丸,材料;丹皮10g,山梔子10g,青皮10g,黃連6g,吳茱萸3g,香附10g,柴胡10g,赤芍10g,甘草6g,金銀花10g
,大黃10g。
4濕熱中阻:
疏肝泄熱和胃 清中湯【組成】香附 陳皮各4.5克 黑山梔 金鈴子 延胡索各2.4克 甘草(炙)1.5克 川黃連(姜汁炒)3克
5 瘀血停滯:
活血化瘀、和胃理氣 失笑散(處方】 蒲黃(炒香)、五靈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
合丹參飲,組成;丹參一兩[30g] 檀香 砂仁 各一錢半[4.5g]
6 胃陰虧虛:
養(yǎng)陰益胃 一貫煎(由北沙參,麥冬,當歸身各三錢(各9克),生地黃六錢至一兩五錢(18-30克),枸杞子三錢至六錢(9
-18克),川楝子一錢半(4.5克)合制而成。辨證;
1.如果大便秘結(jié)者,加入知母8克、 瓜蔞仁10克。
2.如果午后虛熱、多汗者,加入地骨皮15克。
3.脅脹痛甚,加入鱉甲20克。
4.治療慢性肝炎所致肝區(qū)痛,則去當歸,加入白芍15克、 郁金12克、 三七末4克。
5.胃脹滿,難消化時,加入雞內(nèi)金12克、 春砂仁9克、 神曲9克。
6.如果病人陰虛有痰時,則去枸杞子 ,加入川貝10克、 桑白皮12克。
7.煩熱口渴,舌紅而干者,加入知母9克、 石膏15克、 淡竹葉15克。
假如說沒有脅肋疼痛 ,僅僅只是兩肋脹痛,可不用川楝子(金鈴子),改用柴胡等。而如患者大便干,可加火麻仁或是瓜蔞仁等
。)
+芍藥甘草湯
配方:芍藥30克甘草10克白糖30克制作:1.將甘草、芍藥潤透切片;放入鍋內(nèi),加水1000毫升。2.將鍋置中火上,煎煮
20分鐘,濾去渣,在藥汁內(nèi)加入白糖拌勻即成
若見胃脘灼痛,嘈雜泛酸者+左金丸【組成】 黃連180克,吳茱萸30克。
7 脾胃虛寒:
溫中健脾 黃芪建中湯 組成】 芍藥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飴糖30克
如寒勝而痛甚,嘔吐肢冷—附子理中丸( 附子(制) 100g 黨參 200g 白術(shù)(炒) 150g 干姜100g 甘草100g)
痛止之后--香砂六君子湯【處方】 泡參3錢,云苓3錢,白術(shù)3錢,木香2錢,砂仁1錢,秦歸2錢,川芎1錢半,陳皮1錢,半
夏3錢。
附:吐酸
1熱證
:泄肝清火 左金丸【組成】 黃連180克,吳茱萸30克。
2寒證:
溫養(yǎng)脾胃 香砂六君子湯【處方】 泡參3錢,云苓3錢,白術(shù)3錢,木香2錢,砂仁1錢,秦歸2錢,川芎1錢半,陳皮1錢,半
夏3錢。
附:嘈雜
1胃熱:
和中清熱 溫膽湯,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各60g) 陳皮三兩(90g)甘草一兩(30g),炙 茯苓一
兩半(45g) 生姜五片,大棗一枚
2胃虛:
健脾和胃 四君子湯,藥方:黨參、茯苓、炒白術(shù)、炙甘草各9-10g、生姜3片、大棗2粒
3血虛:
補益心脾 歸脾湯組成:黨參20克,黃芪20克,茯神15克當歸6克,熟地黃15克,酸棗仁12克,遠志6克,五味子6克,麥冬
15克,甘草6克。
十七、痞滿
(一)實證
1飲食內(nèi)停------保和丸
處方:山楂(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100g 茯苓100g 陳皮 50g 連翹50g 萊菔子(炒)50g 麥芽(炒)50g。
2痰濕中阻------二陳平胃散平胃散由:組成】熟半夏10 白茯苓18 廣皮12 甘草6 熟蒼術(shù)24 厚樸18
3濕熱阻胃------瀉心湯合連樸飲
連樸飲合半夏瀉心湯加減;黃連?6克,厚樸?克,梔子10克,清半夏10克,藿香?15克,干姜3克,黃芩10克。
4肝胃不和------越鞠丸(組成:蒼術(shù)、香附、川芎、神曲、梔子各等分)合枳術(shù)丸( 枳實(炒)25g,白術(shù)(炒)50g)
(二)虛證
1脾胃虛弱------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芪(18克)炙甘草(9克)人參(6克)當歸(3克)橘皮(6克)升麻(6克)柴胡(6克)白術(shù)(9克)
2胃陰不足------益胃湯
【組成】黃耆60克 半夏(湯洗,脈澀者用) 人參(去蘆) 甘草(炙)各30克 獨活 防風(fēng) 白芍藥 羌活各15克 橘皮12克 茯苓(
小便利,不渴者勿用) 柴胡 澤瀉(不淋勿用) 白術(shù)各9克 黃連3克
十八、嘔吐
A 實證
1外邪犯胃:
疏邪解表、芳香化濁 藿香正氣散
【組成】藿香9克、紫蘇6克、白芷6克、大腹皮12克、茯苓12克、白術(shù)9克、陳皮6克、厚樸9克、半夏9克、桔梗6克、甘草6
克、生姜6克、大棗2枚。
2 飲食停滯:
消食化滯、和胃降逆 保和丸
處方:山楂(焦)300g 六神曲(炒)100g 半夏100g 茯苓100g 陳皮 50g 連翹50g 萊菔子(炒)50g 麥芽(炒)50g。
3 痰飲內(nèi)阻:
溫化痰飲、和胃降逆 小半夏湯(【組成】半夏18克 生姜15克)
+苓桂術(shù)甘湯 組成: 茯苓四兩(12克) 桂枝去皮三兩(9克) 白術(shù)二兩(6克) 甘草炙二兩(6克)
4 肝氣犯胃:疏肝和胃、降逆止嘔 四七湯
【組成】半夏150克 茯苓120克 紫蘇葉60克 厚樸90克。每服12克,用水220毫升,生姜7片,棗1個,煎至140毫升,去滓熱
服
若嘔吐酸水,心煩口渴+左金丸(組成】黃連 180克 吳茱萸30克 )
B 虛證
1脾胃氣虛
香砂六君子湯,組成】木香10g,砂仁Sg,陳皮10 g,半夏,黨參12g,白術(shù)10g,茯苓15 g,甘草6g。 加減:泄瀉腸
鳴者,加葛根12g,淮山藥15g;腹痛喜溫、畏寒肢冷者,加干姜6g,桂枝10g。
2 脾胃虛寒:
溫中健脾、和胃降逆 理中丸 【處方】 黨參 200g 白術(shù)(炒) 150g 干姜 100g 甘草 100g
3 胃陰不足:
滋養(yǎng)胃陰,降逆止嘔 麥門冬湯【組成】麥門冬60g 半夏9g 人參9g 炙甘草6g 粳米15g 大棗4枚
十九、噎膈
1痰氣交阻:
開郁、化痰、潤燥 啟膈散
【組成】沙參9克 丹參9克 茯苓3克 川貝母(去心)4.5克 郁金1.5克 砂仁殼1.2克 荷葉蒂2個 杵頭糠1.5克
痰多可化服玉樞丹
【組成】山慈菇(三兩)紅大戟(一兩半)千金子霜(一兩)五倍子(三兩)麝香(三錢)雄黃(一兩)朱砂(一兩)
2津虧熱結(jié):
滋養(yǎng)津液 五汁安中飲 【組成】牛乳60毫升 韭汁 生姜汁 藕汁 梨汁各10毫升
煩渴咽燥,噎食不下,或食入即吐,吐物酸熱用竹葉石膏湯(方藥】竹葉二把(15克)石膏一斤(30克)半夏半升(洗)
(9克)麥門冬一升(去心)(15克)人參二兩(6克)甘草二兩(3克)粳米半斤(15克))+大黃
3瘀血內(nèi)阻:
滋陰養(yǎng)血、破結(jié)行瘀 通幽湯
【組成】生地、熟地、當歸、制半夏、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各30g,桃仁、厚樸、枳實各15g,紅花、炙甘草、升麻、
大黃各10g,生姜汁、韭菜汁各6g。水煎取汁,濃縮至300ml???cè)虢?、韭菜汁。每?劑,分6至8次頻服,宜少量呷飲
如服藥即吐,難于下咽--可先服玉樞丹
組成;苦參8兩,當歸8兩,玄參8兩,荊芥8兩,蒼術(shù)8兩,羌活2兩,烏藥2兩,胡麻2兩,藁本2兩,蒼耳子2兩,川芎2兩,
獨活2兩,白芷2兩,白蒺藜2兩,防風(fēng)2兩,大風(fēng)肉2兩,甘草2兩,麻黃2兩,紅花2兩,牛蒡子2兩,天麻2兩,白僵蠶2兩,
琉璃(煅灰)2兩,海風(fēng)藤2兩,薄荷2兩,延胡索2兩,秋石2兩,夏枯草2兩,犀角2兩,旱蓮草2兩,虎骨2兩,血竭2兩,
柴胡2兩,蘇木2兩,蟬蛻2兩,牛黃1錢,麝香2錢,廣木香1兩5錢,沉香1兩5錢,檀香1兩5錢,乳香1兩5錢,沒藥1兩5錢,
仙靈脾1兩5錢,桑螵蛸1兩,蕤仁1兩,大黃1兩,桔梗1兩,貝母1兩,烏藥1兩,半夏1兩。
4氣虛陽微:
溫補脾腎 補氣運脾湯
【組成】人參6克 白術(shù)9克 橘紅 茯苓各4.5克 黃耆3克(蜜炙) 砂仁2.4克 甘草1.2克
附:反胃(食入之后,停留胃中,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溫中健脾,降氣和胃 丁沉透膈散
【組 成】丁香6g,沉香4g,砂仁6g,木香10g,白術(shù)15g,香附10g,厚樸6g,白豆蔻10g,神曲12g,半夏lOg,旋覆花
10g,代赭石30g。呃逆,加柿蒂、生姜;腹瀉,加烏藥、炮姜;泛酸,加吳茱萸、瓦楞子;寒勝甚者,可加大建中湯或理
中丸。
二十、呃逆
A 實證
1胃中寒冷:溫中祛寒止呃 丁香散 【組成】丁香 柿蒂各3克 甘草(炙) 良姜各1.5克
還可辯證用丁香透膈散【組成】丁香 木香 香附 砂仁 白蔻仁 人參 白術(shù) 麥芽 炙甘草 神曲
2 胃火上逆:
清降泄熱止呃 竹葉石膏湯
【方藥】竹葉二把(15克)石膏一斤(30克)半夏半升(洗)(9克)麥門冬一升(去心)(15克)人參二兩(6克)甘草
二兩(3克)粳米半斤(15克)
如大便秘結(jié),脘腹痞滿+小承氣湯【組成】大黃12克(酒洗) 厚樸6克(炙,去皮)枳實9克(大者,炙)
若胸膈煩熱,大便秘結(jié)用涼膈散
【 處 方 】川大黃 樸硝 甘草各600克 山梔子仁 薄荷葉(去梗) 黃芩各300克 連翹1.2千克 【 用 法 】上研為粗末。
每服6克,水300毫升,入竹葉7片,蜜少許
3 氣機郁滯
:順氣降逆 五磨飲子 【組成】木香 沉香 檳榔 枳實 臺烏藥各等分【用法】白酒磨服。
若氣逆痰阻(頭目昏眩,或時有惡心,舌苔薄膩,脈弦滑)+旋復(fù)代赭湯
【組成】旋復(fù)花(包)9克、代赭石15克、生姜9克、制半夏9克、炙甘草6克、大棗4枚、黨參9克。
若日久瘀血內(nèi)結(jié),胸脅刺痛,久呃不止+血府逐瘀湯
【組成】當歸三錢(9克),生地三錢(9克),桃仁四錢(12克),紅花三錢(9克)、枳殼二錢(6克),赤芍二錢(6克
)、柴胡一錢(3克),甘草二錢(6克),桔梗一錢半(4.5克),川芎一錢半(4.5克),牛膝三錢(9克)。
B 虛證
1脾胃陽虛:溫補脾胃、和中降逆 理中丸【處方】 黨參 200g 白術(shù)(炒) 150g 干姜 100g 甘草 100g
2 胃陰不足:生津養(yǎng)胃止呃 益胃湯(【組成】 沙參、生地各30克,麥冬、玉竹各15克,冰糖3克。)
合橘皮竹茹湯 【組成】橘皮18克,竹茹12克,人參6克,甘草6克,大棗12枚,生姜15克(原方大棗為30枚)
二十一、腹痛
1寒邪內(nèi)阻:
溫中散寒 良附丸(【處方】高良姜500g 香附(醋制)500g )
+正氣天香散 組成烏藥2兩,香附末8兩,陳皮1兩,蘇葉1兩,干姜1兩。
寒積用大黃附子湯,【組成】 大黃(9克) 附子(12克) 細辛(3克)
還可用附子理中丸(處方】 附子(制) 100g 黨參 200g 白術(shù)(炒) 150g 干姜 100g 甘草 100g )
和烏梅丸(烏梅300枚 細辛84克 干姜140克 黃連224克 當歸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
)84克 人參84克 黃柏84克)
若少腹拘急冷痛,苔白,脈沉緊--暖肝煎(〖組成〗 當歸二三錢(6~9g) 枸杞三錢(9g) 小茴香二錢(6g) 肉桂一二
錢(3~6g) 烏藥二錢(6g) 沉香一錢(或木香亦可)(3g) 茯苓二錢(6g))(下焦受寒,厥陰之氣失于疏泄)
若腹中冷痛,手足逆冷,而又身體疼痛--烏頭桂枝湯(組成:烏頭12·5g,桂枝23·4g,白芍23·4g,甘草15·6g,大棗15g,生
姜23·4g,蜂蜜1斤)(內(nèi)外皆寒)
若腹中雷鳴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組成制附子15克,半夏、甘草各10克,大棗10枚,粳米15克
)(寒邪上逆)
2濕熱壅滯:
通腑泄熱 大承氣湯 組成】 厚樸(15-20克) 炒萊菔子(15-30克) 枳殼(15克) 桃仁(9克) 赤芍(15克) 大黃
(9-15克) 芒硝(9-15克)
腹痛劇烈,寒熱往來,惡心嘔吐大便秘結(jié)用大柴胡湯,組成;柴胡(12克) 黃芩(9克) 芍藥(9克) 半夏(9克) 生姜
(15克) 枳實(9克) 大棗(4枚) 大黃(6克)
3飲食積滯:
消食導(dǎo)滯 枳實導(dǎo)滯丸 [組成] 大黃9 枳實9 神曲10 云苓8 黃芩6 川連6 白術(shù)8 澤瀉6
輕癥用保和丸,處方:山楂180克神曲60克半夏茯苓各90克 陳皮連翹蘿卜子各30 克
4肝氣郁滯
柴胡疏肝散
組成:柴胡(6克) 陳皮(6克) 川芎(4.5克) 香附(4.5克) 枳殼(4.5克) 芍藥(4.5克) 炙甘草(1.5克)
腹痛腸鳴泄瀉用痛瀉要方 組成; 白術(shù)炒,三兩(90g) 白芍藥炒,二兩(60g) 陳皮炒,一兩五錢(45g) 防風(fēng)一兩(30g)
少腹絞痛,陰囊寒疝用天臺烏藥散
組成: 天臺烏藥(12g) 、木香(6g) 、小茴香(6g) 、 青皮(6g)、高良姜(9g) 各半兩 , 檳榔二個(9g) 、
川楝子十個(12g)、巴豆七十粒 (12g)。用法:上八味,先將巴豆微打破,同川楝子用麩炒黑,去巴豆及麩皮不用,合
余藥共研為末,和勻,每服一錢(3g)
5瘀血內(nèi)停
少腹逐瘀湯
組成:小茴香(炒)7粒 、干姜(炒)0.6克 、延胡索3克、 沒藥(研)6克 、當歸9克 、川芎6克 、官桂3克 、赤芍6
克、蒲黃9克、 五靈脂(炒)6克。
若有寒像 用膈下逐淤湯
【組成】靈脂6克(炒) 當歸9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研泥) 丹皮6克 赤芍6克 烏藥6克 玄胡索3克 甘草9克 香附4.5克 紅
花9克 枳殼4.5克
6中虛臟寒:
溫中補虛、緩急止痛 小建中湯,
組成為: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藥(18克) 生姜(9克) 大棗(6枚) 炙甘草(6克)。
若虛寒腹痛較重,嘔吐肢冷脈微--大建中湯
組成為: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藥(18克) 生姜(9克) 大棗(6枚) 炙甘草(6克)。
若腹痛自利,肢冷脈沉遲者--附子理中湯
熟附子9g,黨參15g,白術(shù)12g,茯苓12g,補骨脂15g,肉豆蔻6g,五味子,吳茱萸3g,厚樸10g,山藥30g,干姜6g,砂仁
6g,黃柏炭9g,陳皮10g,甘草6g。
還可用溫脾湯,
組成大黃(15克) 當歸(9克) 干姜(9克) 附子(6克) 人參(6克) 芒硝(6克) 甘草(6克)
補中益氣湯,
組 成:黃芪15克、人參(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
棗6枚。
加減:
1、血不足-加當歸。
2、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子。
3、肺熱咳嗽-去人參。
4、嗌干-加葛根。
5、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
6、腦痛-加藁本、細辛。
7、風(fēng)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fēng)。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熱痛-加黃連。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濕勝-加蒼術(shù)。
17、陰火-加黃柏、加熟地、山藥。
18、陰虛-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藥。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黃。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麥冬、五味,秋加麻黃、黃芩,冬加不去根節(jié)麻黃,天寒加干姜。
21、泄瀉-去當歸,加茯苓、蒼術(shù)、益智。
變化方:
1、除當歸、白術(shù),加木香、蒼術(shù)-名調(diào)中益氣湯,治脾胃不調(diào),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調(diào)中益氣湯,治氣虛多汗,余治同前。
3、加蒼術(shù)倍分,半夏﹑黃芩各三分-名參術(shù)益胃湯,治內(nèi)傷勞倦,燥熱短氣,口渴無味,大便溏黃。
4、去白術(shù),加草蔻、神曲、半夏、黃柏-名升陽順氣湯,治欱食勞倦所傷,滿悶短氣,不思食,不知味,時惡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陽湯,治婦人經(jīng)水不調(diào),或脫血后食少水瀉。
6、加黃柏、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fā)熱晝甚,自汗短氣,口渴無味。
7、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fēng),脈弦微細。
8、加羌活、防風(fēng)、細辛、川芎-名調(diào)榮養(yǎng)?湯,治勞力傷寒,體熱,惡寒,微渴,汗出,身痛,脈浮無力。
煎服法:姜三斤,棗二枚,煎。
當歸四逆湯,
【組成】當歸三兩(12克)、桂枝三兩(9克)、 芍藥三兩(9克)、 細辛三兩(3克)、 通草二兩(6克)、 大棗二十
五枚(8枚、擘[bo])、 炙甘草二兩(6克)。
黃芪建中湯
配方:黃芪30克、白芍18克,桂枝、生姜各9克、炙甘草6克、大棗6枚(擘)、膠飴(飴糖)30克。
二十二、泄瀉
(一)暴瀉
1寒濕內(nèi)盛:
解表散寒,芳香化濕 藿香正氣散
【組成】藿香9克、紫蘇6克、白芷6克、大腹皮12克、茯苓12克、白術(shù)9克、陳皮6克、厚樸9克、半夏9克、桔梗6克、甘
草6克、生姜6克、大棗2枚。
若外感寒濕,飲食生冷,腹痛,瀉下清稀可用純陽正氣丸
組成】官桂30克 公丁香30克 青木香30克 生蒼術(shù)30克 生白術(shù)30克 廣皮30克 制半夏30克 白茯苓30克 廣藿香30克 花椒
15克 紅靈丹12克【用法】上藥除紅靈丹、花椒外,其余生曬,各取凈末,將紅靈丹加入一并和勻,用花椒煎湯代水泛丸,
如椒目大,約成丸270克?;蜍埰科?.75克,每用6克,
若濕邪偏重(胸悶腹脹尿少,肢體倦怠,苔白膩者)--胃苓湯
組成;蒼術(shù)15克,白術(shù)15克,厚樸10克,陳皮10克,茯苓20克,澤瀉10克,豬苓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
2 濕熱傷中:
清熱利濕 葛根黃芩黃連湯
組成】葛根24克,炙甘草6克,黃芩9克,黃連9克
在夏暑之間癥見發(fā)熱頭重,煩渴自汗,小便短赤,脈濡數(shù)可用新加香薷飲(組成香薷6克(二錢),銀花9克(三錢),鮮
扁豆花9克(三錢),厚樸6克(二錢),連翹6克(二錢)。)
合六一散(組方:滑石6份,甘草1份)
3 食滯胃腸:
消食導(dǎo)滯 保和丸
組成】:山楂10克,神曲10克,半夏10克,陳皮6克,茯苓10克,萊菔子10克,連翹10克,白術(shù)10克,黨參10克。
若食滯較重化熱,脘腹脹滿,瀉而不爽者--枳實導(dǎo)滯丸
【組成】大黃十兩,神曲(炒)、枳實(麥炒)各五錢,黃芩(酒炒)、黃連(酒炒)、白術(shù)(土炒)、茯苓各三錢,澤瀉二錢
(二)久瀉
1 肝氣乘脾:
抑肝扶脾 痛瀉要方
組 成; 白術(shù)炒,三兩(90g) 白芍藥炒,二兩(60g) 陳皮炒,一兩五錢(45g) 防風(fēng)一兩(30g) 水煎服
2 脾胃虛弱:健脾益胃 參苓白術(shù)散
【組成】人參15g,白茯苓15g,白術(shù)15g,炙甘草9g,山藥15g,蓮子9g,桔梗6g,扁豆12g,薏仁9g,砂仁6g,陳皮9g。
若脾陽虛衰,陰寒內(nèi)盛,腹中冷痛,手足不溫--理中丸
【組成】 人參(15克) 干姜(15克) 白術(shù)(15克) 甘草(15克) {原方丸劑各用90克}
若久瀉不止,中氣下陷,而致脫肛者--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芪15克、人參(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
棗6枚
3腎陽虛衰:
溫腎健脾、固澀止瀉 四神丸
【組成】肉豆蔻(生用)60克 補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吳茱萸120克【用法】上藥為末,加紅棗50枚,生姜120克,
切碎,用水煮至棗熟,去姜,取棗肉和藥為丸
若臍腹冷痛,可加附子理中丸
【處方】 附子(制) 100g 黨參 200g 白術(shù)(炒) 150g 干姜 100g 甘草 100g 【制法】 以上五味,粉碎成細粉,過
篩,混勻。每100g粉末用煉蜜35~50g 加適量的水
若滑脫不禁或虛坐努責(zé)可用真人養(yǎng)臟湯
〖組成〗 人參 [9g] 當歸去蘆[6g] 白術(shù)焙 [9g] 各六錢 肉豆蔻面裹煨,半兩 [6g] 肉桂去粗皮 [3g] 甘草炙 [6g]各
八錢 白芍藥一兩六錢 [15g] 木香不見火,一兩四錢[4.5g] 訶子去核,一兩二錢 [12g] 罌粟殼去蒂萼,蜜炙,三兩六錢
[15g]
若脾虛腎寒著,反見心煩嘈雜,大便有粘凍,表現(xiàn)寒熱錯雜癥候可改服烏梅丸
【處方】 烏梅300枚 細辛84克 干姜140克 黃連224克 當歸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
84克 人參84克 黃柏84克
二十三、痢疾
1濕熱?。?br>清熱解毒、調(diào)氣行血 芍藥湯
白芍30g、當歸尾15g、黃芩15g、黃連15g、大黃9g、檳榔 6g、木香 6g、甘草 6g、肉桂4.5g,共為粗末,每用15克,水煎
服。
若痢疾初起,發(fā)熱惡寒,頭身重痛,見表證—荊防敗毒散
黨參12克 荊芥、防風(fēng)各10克、前胡、桔梗、枳殼各9克 川芎、柴胡6克茯苓20克 薄荷6克 甘草6克 生姜3片 大棗5枚為
引 水煎服
若身熱汗出,脈急促,表邪未解而里熱已盛--葛根芩連湯【組成】葛根30g,黃連5g,黃芩20g,炙甘草5g
若痢下不爽,腹痛拒按,苔膩脈滑 +枳實導(dǎo)滯丸.[組成] 大黃9 枳實9 神曲10 云苓8 黃芩6 川連6 白術(shù)8 澤瀉6
2疫毒?。?br>清熱涼血解毒 白頭翁湯合芍藥湯
〖組成〗:黃連、黃芩、黃柏、牡丹皮、白頭翁、金銀花、山藥、藿香、蒼術(shù)、白術(shù)、木香各10克,赤芍、雞內(nèi)金各15
克,馬齒莧、敗醬草、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各30克,甘草6克。
如神昏譫語,甚則痙厥,脈弦細,舌紅絳苔黃糙+犀角地黃湯(【組成】 犀角[水牛角代](30克) 生地黃(24克) 芍藥
(12克) 牡丹皮(9克))紫雪丹(【組成】 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各1500克、犀角屑、羚羊角屑、青木香、沉香
、玄參、升麻各500克、甘草240克、樸硝5000克,硝石930克,麝香38克、朱砂90克、黃金3000克、丁香30克。)
若暴痢致脫應(yīng)服獨參湯或參附湯.組成:炮附子(9克) 人參(12克)
3寒濕?。?br>溫化寒濕 不換金正氣散
【處方】厚樸(姜制) 100g 廣藿香 100g 半夏(制) 100g蒼術(shù)(米泔水漂)100g 陳皮(制) 100g 甘草(蜜炙) 100g
暑天感寒濕用藿香正氣散
【組成】 藿香9克、紫蘇6克、白芷6克、大腹皮12克、茯苓12克、白術(shù)9克、陳皮6克、厚樸9克、半夏9克、桔梗6克、
甘草6克、生姜6克、大棗2枚。
4陰虛?。?br>養(yǎng)陰清腸 駐車丸(【處方】黃連360g 炮姜120g 當歸180g 阿膠180g )
合黃連阿膠湯【處方】 黃連12克 黃芩6克 芍藥6克 雞子黃2枚 阿膠9克
5虛寒痢:
溫補脾腎、收澀固脫 桃花湯(〖組成〗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篩末 [25g]干姜一兩[6g]粳米一斤[25g]?。?/p>
合真人養(yǎng)臟湯
組方:人參 當歸 白術(shù)各六錢(各18g) 肉豆蔻半兩(15g) 肉桂 甘草炙,各八錢(各24g) 白芍藥一兩六錢(48g)
木香一兩四錢(42g) 訶子一兩二錢(36g)罌粟殼三兩六錢(108g)。
6休息?。?br>溫中清腸、佐以調(diào)氣化滯 連理湯 【組成】理中湯加茯苓 黃連
遇寒即發(fā),下痢白凍,倦怠少食,舌淡苔白,脈沉-溫脾湯
組成】 大黃(15克) 當歸(9克) 干姜(9克) 附子(6克) 人參(6克) 芒硝(6克) 甘草(6克)
久痢頑固不愈,證見寒熱錯雜者--《傷寒論》烏梅丸
【處方】烏梅300枚 細辛84克 干姜140克 黃連224克 當歸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
84克 人參84克 黃柏84克
若腎陽虛,關(guān)門不固,用四神丸
【組成】肉豆蔻(生用)60克 補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吳茱萸120克【用法】上藥為末,加紅棗50枚,生姜120克,
切碎,用水煮至棗熟,去姜,取棗肉和藥為丸
若中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芪15克、人參(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大棗
6枚
附:噤口痢(下痢不能進食,或嘔不能食者)
1實證:
泄熱和胃,苦辛通降 開噤散
【組成】人參 黃連(姜水炒)各2克 石菖蒲3克 丹參9克 石蓮子(去殼) 茯苓 陳皮 冬瓜仁各5克 陳米1撮 荷蒂2個
若湯劑不受,可先用玉樞丹(組成苦參8兩,當歸8兩,玄參8兩,荊芥8兩,蒼術(shù)8兩,羌活2兩,烏藥2兩,胡麻2兩,藁本2
兩,蒼耳子2兩,川芎2兩,獨活2兩,白芷2兩,白蒺藜2兩,防風(fēng)2兩,大風(fēng)肉2兩,甘草2兩,麻黃2兩,紅花2兩,牛蒡子2
兩,天麻2兩,白僵蠶2兩,琉璃(煅灰)2兩,海風(fēng)藤2兩,薄荷2兩,延胡索2兩,秋石2兩,夏枯草2兩,犀角2兩,旱蓮草
2兩,虎骨2兩,血竭2兩,柴胡2兩,蘇木2兩,蟬蛻2兩,牛黃1錢,麝香2錢,廣木香1兩5錢,沉香1兩5錢,檀香1兩5錢,
乳香1兩5錢,沒藥1兩5錢,仙靈脾1兩5錢,桑螵蛸1兩,蕤仁1兩,大黃1兩,桔梗1兩,貝母1兩,烏藥1兩,半夏1兩。),
再予前方。
2虛證:
健脾和胃 六君子湯(組成:人參(9 克) 白術(shù)(9 克) 茯苓(9 克) 炙甘草(6 克) 陳皮(3 克) 半夏(4.5 克) )+石菖蒲、姜
汁
若下痢無度,飲食,肢冷脈微--急用獨參湯/參附湯 組成:炮附子(9克) 人參(12克)
二十四、便秘
(一)實秘
1 熱秘:
清熱潤腸 麻子仁丸 麻子仁20芍藥9枳實9大黃12厚樸9杏仁 10
若兼郁怒傷肝,癥見易怒目赤+更衣丸【組成】朱砂(研飛如面)15克 蘆薈<研細)21克
若燥熱不甚,除便秘?zé)o其他明顯癥狀,或治療后便雖通而不爽者--青麟丸
【組成】大黃10千克 黃柏250克 黃芩250克 豬苓250克 赤苓250克 澤瀉250克 木通250克 車前子250克 米仁250克 粉萆
薢250克 生側(cè)柏250克 玄參250克 廣皮250克 薄荷250克 制香附250克
若熱勢較盛,痞滿燥實,用大承氣湯.大黃12厚樸24枳實12芒硝6
2冷秘
溫脾湯.組成.大黃(15克) 當歸(9克) 干姜(9克) 附子(6克) 人參(6克) 芒硝(6克) 甘草(6克)
合半硫丸.處方.半夏 (姜制) 300g 硫黃 (制) 300g
3 氣秘:
順氣行滯 六磨湯.組成.大檳榔 沉香 木香 烏藥 大黃 枳殼各等分
(二)虛秘
1氣虛:益氣潤腸 黃芪湯 組成】黃芪、麻仁、白蜜、陳皮
若氣虛下陷,肛門墜脹+補中益氣湯
組 成:黃芪15克、人參(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
、大棗6枚。
若氣息低微,懶言少氣,用生脈散 組成.人參(9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6克)
若腎氣虛用大補元煎
【組成】人參少用10克, 熟地用6~9克,杜仲6克 當歸6~9克(若泄瀉者去之) 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6
~9克 炙甘草3~6克
2 血虛:
養(yǎng)血潤燥 潤腸丸 【處方】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各一兩;羌活、當歸尾、大黃(煨),各半兩。
若陰血已復(fù),便仍干燥--五仁丸【組成】桃仁(30克)杏仁(麩炒,去皮尖,30克)松子仁(5克)柏子仁(15克)郁李仁(
3克)陳皮(另研末,120克)
3陰虛
增液湯
組成 玄參一兩(30g) 麥冬連心,八錢(24g) 細生地八錢(24g) ,肉桂2g(熱,可中和前面的寒)
若胃陰虛用益胃湯
【組成】 黃芪(30克) 半夏(15克) 人參(15克) 炙甘草(15克) 獨活(9克) 防風(fēng)(9克) 白芍藥(9克) 羌活(
9克) 橘皮(6克) 茯苓(5克) 柴胡(5克) 澤瀉(5克) 白術(shù)(5克) 黃連(1.5克)
腎陰虛用六味地黃丸 組成 熟地黃240克,山藥、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澤瀉、丹皮各90克。
若津虧熱結(jié),熱盛傷津,用增液承氣湯
【組成】玄參30克(一兩),麥冬(連心)、細生地各25克(各八錢),大黃9克(三錢),芒硝5克(一錢五分)
4陽虛
濟川煎
【組成】 當歸(9~15克) 牛膝(6克) 肉蓯蓉(酒洗去咸)(6~9克) 澤瀉(4.5克) 升麻(1.5~3克) 枳殼(3克)
。
【加減法】A.如果病人氣虛,可加人參10 黃芪18
B.如果腎虛,則去枳殼 加熟地18
C.如果腸燥便秘日久,去澤瀉,加鎖陽10 火麻仁8
二十五、脅痛
1肝氣郁結(jié):
疏肝理氣 柴胡疏肝散
.組成:柴胡(6克) 陳皮(6克) 川芎(4.5克) 香附(4.5克) 枳殼(4.5克) 芍藥(4.5克) 炙甘草(1.5克)
2瘀血停著:
祛瘀通絡(luò) 血府逐瘀湯
【組成】當歸9克、生地黃9克、桃仁12克、紅花9克、枳殼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
克。
或復(fù)元活血湯
組成 柴胡10克,瓜蔞根12克,當歸9克,紅花6克,甘草6克,穿山甲(炮)10克,大黃(酒浸)3克,桃仁(酒浸,
去皮尖,研如泥)10克。
若脅肋下有癥塊,而正氣未衰者--鱉甲煎丸
〖組成〗鱉甲12分(炙),烏扇3分(炮),黃芩3分,柴胡6分,鼠婦3分(熬),干姜3分,大黃3分,芍藥5分,桂枝3分
,葶藶1分(熬),石葦3分(去毛),厚樸3分,牡丹5分(去心),瞿麥2分,紫葳3分,半夏1分,人參1分,(庶蟲)蟲5
分(熬),阿膠3分(炙),蜂窠4分(炙),赤硝12分,蜣螂6分(熬),桃仁2分。
3肝膽濕熱:
清熱利濕 龍膽瀉肝湯 酒炒龍膽草6酒炒梔子9炒黃芩9柴胡6酒炒生地6車前子6澤瀉9木通6甘草6酒炒當歸3
若脅肋劇痛,嘔吐蛔蟲者--烏梅丸
【處方】 烏梅300枚 細辛84克 干姜140克 黃連224克 當歸56克 附子84克(去皮,炮,)蜀椒56克(出汗)桂枝(去皮)
84克 人參84克 黃柏84克
若濕熱煎熬,結(jié)成砂石,阻滯膽道(脅肋劇痛,邊及肩背)--合硝石礬石散:硝石、礬石各等分,制作散劑(礬石散.組成
:礬石(燒令汁盡)8分,藜蘆(炙)8分,防風(fēng)8分,細辛8分,干姜8分,白術(shù)8分,椒(汗)8分,甘草(炙)8分,蛇床
子8分,附子(炮)8分。)
4肝陰不足:
養(yǎng)陰柔肝 一貫煎【處方】 北沙參10克 麥冬10克 當歸10克 生地黃30克 杞子12克 川楝子5克
1.如果大便秘結(jié)者,加入知母8克、 瓜蔞仁10克。
2.如果午后虛熱、多汗者,加入地骨皮15克。
3.脅脹痛甚,加入鱉甲20克。
4.治療慢性肝炎所致肝區(qū)痛,則去當歸,加入白芍15克、 郁金12克、 三七末4克。
5.胃脹滿,難消化時,加入雞內(nèi)金12克、 春砂仁9克、 神曲9克。
6.如果病人陰虛有痰時,則去枸杞子 ,加入川貝10克、 桑白皮12克。
7.煩熱口渴,舌紅而干者,加入知母9克、 石膏15克、 淡竹葉15克。
假如說沒有脅肋疼痛 ,僅僅只是兩肋脹痛,可不用川楝子(金鈴子),改用柴胡等。而如患者大便干,可加火麻仁或是瓜蔞仁
等。
二十六、黃疸
(一) 陽黃
1熱重于濕:清熱利濕、佐以泄下 茵陳蒿湯.藥物:茵陳蒿六兩(12克) ,梔子十四枚(9克),大黃二兩(9克)
2 濕重于熱:利濕化濁、佐以清熱 茵陳五苓散.組成】茵陳4g,白術(shù)9g,赤茯苓9g,豬苓9g,桂枝6g,澤瀉15g。
+甘露消毒丹
組成】 飛滑石十五兩 15g 淡黃芩十兩 10g 綿茵陳 十一兩 11g 石菖蒲六兩 6g 川貝母五兩 5g 木通五兩 5g 藿香四兩
4g 連翹四兩 4g 白蔻仁四兩 4g 薄荷四兩 4g 射干四兩 4g 。
陽黃初起見表證者--先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3膽腑郁熱
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15克)黃芩三兩(9克)芍藥三兩(9克)半夏半升(洗)(9克)生姜五兩(切)(15克)枳實四枚(炙)(9
克)大棗十二枚(擘)(4枚)大黃二兩(6克)
4 急黃:
清熱解毒、涼營開竅 犀角散
【組成】犀角屑15克 人參15克(去蘆頭) 茯神15克 龍齒30克 麥門冬30克(去心,焙) 黃芩15克 甘草15克(炙微赤,銼)
若神昏譫語+安宮牛黃丸
若動風(fēng)用羚羊角粉
1、用于肝風(fēng)內(nèi)動,驚癇抽搐。驚厥抽搐者,常與鉤藤、菊花、白芍等配伍,即羚角鉤藤湯。用治癲癇、驚悸,可與鉤藤、
天竺黃、郁金、朱砂等同用。
2、用于肝陽上亢,頭暈?zāi)垦?。可與石決明、牡蠣、天麻等平肝潛陽藥物同用,共奏平肝陽,止眩暈之效。
3、用于肝火上炎,目赤頭痛。頭痛、頭暈、目赤腫痛、羞明流淚等癥。常與龍膽草、決明子、黃芩等配伍,如羚羊角散。
4、用于溫?zé)岵褵嵘窕?,熱毒發(fā)斑。用治熱病神昏,壯熱,躁狂,抽搐等癥。常與石膏,寒水石等配伍,如紫雪丹;用治
熱毒發(fā)斑,每以本品配入白虎湯中取效。
或紫雪
【組成】黃金3千克 、石1.5千克,石膏1.5千克 、磁石1.5千克、 滑石1.5千克 、玄參500克 、羚羊角150克(屑)、 犀角
150克(屑) 、升麻270克 、沉香150克 、丁子香30克 、青木香150克 、甘草250克。
(二) 陰黃:
1寒濕阻滯
健脾和胄、溫化寒濕 茵陳術(shù)附湯
【組成】茵陳3克 白術(shù)6克 附子1.5克 干姜1.5克 甘草(炙)3克 肉桂(去皮)1克
若脅下徵積脹痛,腹部脹滿,膚色蒼黃,或黧黑可加服硝石礬石散(硝石、礬石各等分,制作散劑)
2脾虛濕滯
黃芪建中湯
組成】飴糖(30克) 桂枝(9克) 芍藥(18克) 生姜(9克) 大棗(6枚) 黃芪(5克) 炙甘草(6克)
(三)黃疸消退后
1濕熱留戀 茵陳四苓散
茵陳四苓散加味白術(shù)15g,茯苓15g,澤瀉15g,豬苓10g,三棱9g,莪術(shù)9g,貝母15g,昆布10g,夏枯草6g,黃藥子10g
,茵陳蒿16g,陳皮10g。
2肝脾不調(diào)
柴胡疏肝散 組成:柴胡(6克) 陳皮(6克) 川芎(4.5克) 香附(4.5克) 枳殼(4.5克) 芍藥(4.5克) 炙甘草(
1.5克)
合歸芍六君子湯【組成】歸身 白芍藥各6克 人參 白術(shù) 茯苓各4.5克 陳皮 半夏各3克 炙甘草1.5克
3氣滯血瘀
逍遙散.組成;歸身9g,焦白術(shù)6g,甘草3g,柴胡6g,丹皮6g,茯苓12g,焦山梔6g,白菊6g,白芍9g,杞子9g,石菖蒲10g
合鱉甲煎丸
人參30g,桃仁60g,射干120g,白芍(麩炒)150g,干姜150g,鼠婦蟲90g,大黃150g,黃芩90g,葶藶子30g,石韋
150g,蜂房(炒)120g,牡丹皮150g,桂枝150g,瞿麥(炒)120g,厚樸(制)150g,蜣螂蟲180g,銀硝360g,土鱉蟲(炒)
150g,凌霄花150g,鱉甲膠300g,柴胡180g,阿膠150g,生半夏(漂洗)150g。
二十七、積聚
A 聚證
1肝氣郁滯:
疏肝解郁、行氣消聚 逍遙散
逍遙散.組成;歸身9g,焦白術(shù)6g,甘草3g,柴胡6g,丹皮6g,茯苓12g,焦山梔6g,白菊6g,白芍9g,杞子9g,石菖蒲10g
合木香順氣散
【組成】木香 香附 檳榔 青皮 陳皮 枳殼 砂仁 厚樸(制) 蒼術(shù)各3克 炙甘草1.5克
2 食滯痰阻:
導(dǎo)滯通便、理氣化痰 六磨湯
組成;上沉香3克 尖檳榔3克 小枳實3克 廣木香3克 臺烏藥3克 生錦紋3克(各用原支
若痰濕較重+食滯,腑氣雖通,苔膩不化--平胃散,蒼術(shù)9g厚樸6g 陳皮9g炙甘草3g。
B 積證
1氣滯血阻:
理氣活血、通絡(luò)消積 柴胡舒肝散
處方:柴胡12g,枳殼12 g,白芍15 g,甘草,香附15g,陳皮12g,廣木香12g,雞內(nèi)金15g,建曲12g,黃連6g。
加減:若痛甚而暖氣嘔吐者,加沉香6g,砂仁6g(后下),厚樸,延胡索15 g;兼有神倦乏力,可加南沙參30g,茯苓30g;若
痛勢急迫,泛酸嘈雜,舌邊紅,可加焦梔子15 g,烏賊骨15 g。
合失笑散(處方】 蒲黃(炒香)、五靈脂(酒研.淘去砂土),各等分。)
2 瘀血內(nèi)結(jié):
祛瘀軟堅、兼調(diào)脾胃 膈下逐瘀湯
【組成】靈脂6克(炒) 當歸9克 川芎6克 桃仁9克(研泥) 丹皮6克 赤芍6克 烏藥6克 玄胡索3克 甘草9克 香附4.5克 紅花9
克 枳殼4.5克
合六君子湯
(組成:人參(9 克) 白術(shù)(9 克) 茯苓(9 克) 炙甘草(6 克) 陳皮(3 克) 半夏(4.5 克) )+石菖蒲、姜汁
若積塊大而堅硬作痛+鱉甲煎丸
人參30g,桃仁60g,射干120g,白芍(麩炒)150g,干姜150g,鼠婦蟲90g,大黃150g,黃芩90g,葶藶子30g,石韋
150g,蜂房(炒)120g,牡丹皮150g,桂枝150g,瞿麥(炒)120g,厚樸(制)150g,蜣螂蟲180g,銀硝360g,土鱉蟲(炒)
150g,凌霄花150g,鱉甲膠300g,柴胡180g,阿膠150g,生半夏(漂洗)150g。
3 正虛瘀結(jié):
大補氣血,活血化瘀 八珍湯
【組成】當歸(酒拌)10g、川芎5g、白芍藥8g、熟地黃(酒拌)15g、人參3g、白術(shù)(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化積丸〔藥物〕大黃.. 30克,巴豆(去盡油)6克,高良姜.. 15克?!灿梅ā成纤幑惭袠O細粉,米飯為丸如綠豆大,以灶心土
或朱砂上衣, 米泔水送服
二十八、鼓脹
1氣滯濕阻:
疏理肝氣、行濕散滿 柴胡疏肝散
組成:柴胡(6克) 陳皮(6克) 川芎(4.5克) 香附(4.5克) 枳殼(4.5克) 芍藥(4.5克) 炙甘草(1.5克)
合胃苓湯
組成;蒼術(shù)15克,白術(shù)15克,厚樸10克,陳皮10克,茯苓20克,澤瀉10克,豬苓10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0克
2水濕困脾:
溫中健脾、行氣利水 實脾飲
【組成】白術(shù)12克、厚樸6克、木瓜6克、木香3克、草果3克、大腹子(即檳榔)6克、茯苓15克、干姜6克、制附子6克、炙
甘草3克、生姜3片、大棗3枚。
3水熱蘊結(jié):
清熱利濕、攻下逐水 中滿分消丸
組成;白術(shù) 人參 炙甘草 豬苓(去黑皮) 姜黃各5克 白茯苓 炒枳實 干姜 砂仁6克 澤瀉 橘皮各9克 炒知母12克 炒黃芩
10克 炒黃連 法半夏各5克 姜厚樸10克
+茵陳蒿湯 茵陳蒿六兩(12克) ,梔子十四枚(9克),大黃二兩(9克)
若腹部脹急殊甚,大便干結(jié),可用舟車丸
。組成:大黃二兩,甘遂、大戟、芫花、青皮、陳皮各一兩,牽牛(頭末)四兩,木香半兩。上為末,水丸如梧子大。
每服六七十丸,白湯下
4瘀結(jié)水留:
活血化瘀,行氣利水 調(diào)營飲
處方:赤芍18克、川芎6克,當歸12克,莪術(shù)15克,延胡索、檳榔、瞿麥、葶藶子、桑白皮各12克,丹參20克,大黃10克。
水煎服。
若脅下腫大明顯可合鱉甲煎丸
人參30g,桃仁60g,射干120g,白芍(麩炒)150g,干姜150g,鼠婦蟲90g,大黃150g,黃芩90g,葶藶子30g,石韋
150g,蜂房(炒)120g,牡丹皮150g,桂枝150g,瞿麥(炒)120g,厚樸(制)150g,蜣螂蟲180g,銀硝360g,土鱉蟲(炒)
150g,凌霄花150g,鱉甲膠300g,柴胡180g,阿膠150g,生半夏(漂洗)150g。
若病久體虛或攻逐之后,正氣受損宜用八珍湯
【組成】當歸(酒拌)10g、川芎5g、白芍藥8g、熟地黃(酒拌)15g、人參3g、白術(shù)(炒)10g、茯苓8g、炙甘草5g
或人參養(yǎng)營湯
組成。白芍9克,當歸、肉桂、炙甘草、陳皮、人參、炒白術(shù)、黃芪各30克,五味子、茯苓各22。5克,炒遠志15克,研
成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5陽虛水結(jié):
溫補脾腎、化氣行水 附子理苓湯
【處方】附子(炮)1錢5分,干姜(炮)1錢,甘草(炙)5分,人參(去蘆)1錢,白術(shù)(炒)1錢,豬苓1錢,赤茯苓(去
皮)1錢,澤瀉1錢,官桂1錢。
合濟生腎氣丸
附子9g 白茯苓6g 澤瀉6g 山茱萸6g 山藥6g 車前子6g 牡丹皮6g 官桂3g 川牛膝6g 熟地黃6g 功用:溫補腎
陽,利水消腫。為細末,煉密為丸,每次15g
6陰虛水結(jié):滋養(yǎng)肝腎,涼血化瘀 六味地黃丸
組成 熟地黃240克,山藥、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澤瀉、丹皮各90克。
合一貫煎【處方】 北沙參10克 麥冬10克 當歸10克 生地黃30克 杞子12克 川楝子5克
1.如果大便秘結(jié)者,加入知母8克、 瓜蔞仁10克。
2.如果午后虛熱、多汗者,加入地骨皮15克。
3.脅脹痛甚,加入鱉甲20克。
4.治療慢性肝炎所致肝區(qū)痛,則去當歸,加入白芍15克、 郁金12克、 三七末4克。
5.胃脹滿,難消化時,加入雞內(nèi)金12克、 春砂仁9克、 神曲9克。
6.如果病人陰虛有痰時,則去枸杞子 ,加入川貝10克、 桑白皮12克。
7.煩熱口渴,舌紅而干者,加入知母9克、 石膏15克、 淡竹葉15克。
假如說沒有脅肋疼痛 ,僅僅只是兩肋脹痛,可不用川楝子(金鈴子),改用柴胡等。而如患者大便干,可加火麻仁或是瓜蔞仁
等
二十九、頭痛
A 外感
1風(fēng)寒頭痛:
疏風(fēng)散寒 川芎茶調(diào)散
【組成】薄荷24克,荊芥12克,川芎12克,白芷6克,羌活6克,防風(fēng)4.5克,細辛3克,甘草6克。
若寒客少陰經(jīng)脈--麻黃附子細辛湯.炙麻黃10g,炮附片12g,細辛4g。
若寒邪侵犯厥陰經(jīng)(巔頂頭痛、干嘔吐涎沫,甚則四肢厥冷,苔白脈弦)--吳茱萸湯
【組成】吳茱萸9克 人參9克 生姜18克 大棗4枚
2 風(fēng)熱頭痛:
疏風(fēng)清熱 芎芷石膏湯
藥物〕菊花、炒棗仁各.. 30克,石膏、龍齒、玄參、當歸、珍珠母各幾克,川芎、白芷、牛膝、荷葉、片草各.. 10克,
鉤藤.. 12克,全蝎.. 6克,細辛.. 3克。
若大便秘結(jié),口鼻生瘡,腑氣不通者+黃連上清丸
黃連10g,梔子(姜制)80g,連翹80g,蔓荊子(炒)80g,防風(fēng)40g,荊芥穗80g,白芷80g,黃芩80g,菊花160g,薄荷40g,大黃(酒
炙)320g,黃柏(酒炒)40g,桔梗80g,川芎40g,石膏10g,旋覆花20g,甘草40g。
3 風(fēng)濕頭痛:
祛風(fēng)勝濕 羌活勝濕湯
組成;羌活10 獨活10 藁本10 防風(fēng)10 甘草(炙) 5 川芎各10 蔓荊子10 桂枝10 麻黃5 葛根15
B 內(nèi)傷
1肝陽頭痛:
平肝潛陽 天麻鉤藤飲
天麻9克,鉤藤15克,石決明15克,梔子9克,黃芩9克,牛膝15克,杜仲12克,益母草15克,寄生15克,夜交藤9
克,獲神9克,生龍牡各30克。
2 腎虛頭痛:
養(yǎng)陰補腎 大補元煎
【組成】人參少用10克, 熟地用6~9克,杜仲6克 當歸6~9克(若泄瀉者去之) 山茱萸3克(如畏酸吞酸者去之) 枸杞6~9
克 炙甘草3~6克
若腎陰虛用知柏地黃丸
知母 40g 黃柏 40g 熟地黃 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 60g 山藥 80g 茯苓 60g 澤瀉 60g
若頭痛而畏寒,面白,腎陽虛,四肢不溫,舌淡,脈細而緩--右歸丸
組成 ;熟地黃240克,炒山藥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膠(炒珠)120克、制菟絲子120克、杜仲(姜汁炒)各120克,
山茱萸(微炒)90克、當歸(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或金匱腎氣丸 【組成】 ( 熟地24 淮山12 山萸12 丹皮9 茯苓9 澤瀉9 桂枝3 附子3)
3 血虛頭痛:
養(yǎng)血為主 加味四物湯.組成】熟地黃15g 白芍藥10g 當歸12g 川芎8g 桃仁6g 紅花6g
4 痰濁頭痛:
化痰降逆 半夏白術(shù)天麻湯【組成】半夏9克,天麻9克,白術(shù)9克,茯苓9克,橘紅6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棗3枚。
5 瘀血頭痛:
活血化瘀 通竅活血湯【組成】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9克(研泥) 紅棗7個(去核) 紅花9克 老蔥3根(切碎) 鮮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絹包)
三十、眩暈
1肝陽上亢:
平肝潛陽、滋養(yǎng)肝腎 天麻鉤藤飲
[組成] 天麻10 鉤藤12(后下) 石決明18(先煎) 梔子9 黃芩9 川牛膝12 杜仲9益母草9 桑寄生9 夜交藤9 茯神9
[加減法]
1.有痰者可加入川貝10 膽南星6
2.手足發(fā)麻者加入廣地龍10 希薟草12
3.視物不清者,可入加決明子9 茺蔚子10
4.偏于火盛者,可加入龍膽草10 夏枯草15
5.偏于風(fēng)盛者,可加入龜板15 牡蠣25
若大便 秘結(jié)者+當歸龍薈丸
【處方】 當歸(酒炒)100g 龍膽(酒炒)100g 蘆薈50g 青黛50g 梔子100g 黃連(酒炒)100g 黃芩(酒炒)100g 黃柏
(鹽炒)100g 大黃(酒炒)50g 木香25g 麝香5g
2氣血虧虛:
補養(yǎng)氣血、健運脾胃 歸脾湯
蜜灸黃芪20克 酒洗當歸12克 龍眼肉14克 炒棗仁15克 .炒白術(shù)10克 人參6克 茯神12克 遠志6克木香4克 炙甘草6克組成,
另外在煎藥時加生姜3片大棗5枚
若時時眩暈,面白少神,便溏下附,脈無力者--補中益氣湯
組 成:黃芪15克、人參(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
大棗6枚。
3腎精不足:
陰虛:
補腎滋陰 左歸丸
(組成】熟地黃 200g 菟絲子 100g 牛膝 75g 龜板膠 100g 鹿角膠 100g 山藥 100g 山茱萸 100g 枸杞子 100g【方劑
制法】以上八味,除鹿角膠、龜板膠外,其余熟地黃等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取鹿角膠、龜板膠烊化,與上述細粉
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 10g與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陽虛:
補腎助陽 右歸丸
組成 ;熟地黃240克,炒山藥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膠(炒珠)120克、制菟絲子120克、杜仲(姜汁炒)各120克
,山茱萸(微炒)90克、當歸(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4痰濁中阻:
燥濕祛痰、健脾和胃 半夏天麻白術(shù)湯
[組成]半夏一錢五分(4.5g) 天麻 茯苓 橘紅各一錢(各3g) 白術(shù)三錢(9g) 甘草五分(1.5g)
加減變化 若眩暈較甚者,可加僵蠶、膽南星等以加強化痰熄風(fēng)之力;頭痛甚者,加蔓荊子、白蒺藜等以祛風(fēng)止痛;嘔吐
甚者,可加代赭石、旋覆花以鎮(zhèn)逆止嘔;兼氣虛者,可加黨參、生黃芪以益氣;濕痰偏盛,舌苔白滑者,可加澤瀉、桂枝
以滲濕化飲
若痰阻氣機,郁而化火(頭目脹痛,心煩口苦,渴不欲飲,苔黃膩,脈弦滑)--黃連溫膽湯
【組成】 川連:6g,竹茹:12g,枳實:6g,半夏:6g,桔紅: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
5瘀血阻竅 通竅活血湯
【組成】赤芍3克 川芎3克 桃仁9克(研泥) 紅棗7個(去核) 紅花9克 老蔥3根(切碎) 鮮姜9克(切碎) 麝香0.15克(絹包)
三十一、中風(fēng)
中經(jīng)絡(luò)
1風(fēng)痰入絡(luò)------真方白子丸
組成;大半夏(湯泡7次)1兩,白附子(洗凈,略泡)1兩,天南星(洗凈,略泡)1兩,天麻1兩,川烏頭(去皮尖,略泡
)1兩,全蝎(去毒,炒)1兩,木香1兩,枳殼(去瓤,麩炒)1兩。
2風(fēng)陽上擾------天麻鉤藤飲
[組成] 天麻10 鉤藤12(后下) 石決明18(先煎) 梔子9 黃芩9 川牛膝12 杜仲9益母草9 桑寄生9 夜交藤9 茯神9 加
減法]
1.有痰者可加入川貝10 膽南星6
2.手足發(fā)麻者加入廣地龍10 希薟草12
3.視物不清者,可入加決明子9 茺蔚子10
4.偏于火盛者,可加入龍膽草10 夏枯草15
5.偏于風(fēng)盛者,可加入龜板15 牡蠣25
3陰虛風(fēng)動------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
組成:懷牛膝一兩(30g) 、生赭石一兩(30g) 、生龍骨五錢(15g)、生牡蠣五錢 (15g) 、生龜板五錢(15g) 、生杭芍五錢
(15g) 、玄參五錢(15g) 、天冬五錢(15g)、 川楝子二錢(6g)、 生麥芽二錢(6g) 、茵陳二錢(6g) 、甘草錢半(4.5g) 。
中臟腑
A閉證
1痰熱腑實------桃仁承氣湯
【處方】 桃仁(去皮、尖)9克 大黃12克(炒)甘草6克 肉桂3克
2 痰火瘀閉------羚角鉤藤湯
[組成]:羚角片一錢半,先煎(4.5g),雙鉤藤三錢,后入(9g),霜桑葉二錢(6g),滁菊花三錢(9g),鮮生地
五錢(15g),生白芍三錢(9g),川貝母四錢,去心(12g),淡竹茹鮮刮,與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錢(15g),茯神木三錢(9g),
生甘草八分(3g)。
(另可用至寶丹,安宮牛黃丸,亦可用醒臟靜或清開靈注射液)
3痰濁瘀閉------滌痰湯(方藥:法半夏10 g,廣陳皮6 g,云茯苓10 g,鮮竹茹10 g,石菖蒲6 g,天竺黃10 g,生牛十蠣
18 g,:r地龍10 g,川杜仲12 g,杜紅花5 g,江枳殼10 g,生甘草3 g。)
(另可用蘇合香丸)
B脫證
(陰竭陽亡)------參附湯(組成:炮附子(9克) 人參(12克))合生脈散或注射液
恢復(fù)期
1風(fēng)痰瘀阻------解語丹
【處方】 白附子(炮)石菖蒲 遠志肉 天麻 全蝎(去毒,酒炒)羌活 僵蠶各30克 木香15克 牛膽南星30克
2氣虛絡(luò)瘀------補陽還五湯
組成】黃芪四兩(120克),歸尾二錢(6克),赤芍一錢半(4.5克),川芎、桃仁、紅花、地龍各一錢(均3克)。
1.中風(fēng)偏癱:以補陽還五湯加減為基本方(黃耆30-60g當歸、桃仁、紅花、川芎、赤芎10-15g,地龍15-20g,橘絡(luò)5-10g,
丹參、桑枝15-30g),治療氣虛血瘀中風(fēng)偏癱38例,其中腦溢血6例,腦血栓形成29例,腦栓塞3例。結(jié)果痊愈14例,顯效14
例,好轉(zhuǎn)8例,無效2例。并認為本方用于出血性中風(fēng)療效較差,缺血性中風(fēng)療效較好。
2.坐骨神經(jīng)痛:應(yīng)用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31例,痊愈15例,顯效6例,好轉(zhuǎn)15例。服藥最少一個療程10天,一
般服藥3個療程。
3.面神經(jīng)癱瘓:用補陽還五湯加味治療面神經(jīng)癱瘓(口眼歪斜)18例,均屬絡(luò)脈空虛風(fēng)邪損害引起(即外周性面癱),18例
皆獲痊愈。
4.乳中結(jié)核:運用補陽還五湯內(nèi)服,配合自制之“萬靈丹”(雄黃、乳香、沒藥、白芷、肉桂各50g,血竭30g,細辛、山
柰、山甲珠、土貝母各25g,麻黃100g,天南星75g,冰片25g,樟腦100g,麝香5g,輕粉3g)外敷,治療乳中結(jié)核18例,除1
例效果不顯,1例因故中斷治療外,其余16例均獲痊愈。
3肝腎虧虛------左歸丸合地黃飲子
干地黃15g、首烏12g、枸杞10g、山萸肉15g、麥冬10g、石斛10g、當歸10g、雞血藤15g、杜仲10g、牛膝10g。)
三十二、癭病
1氣郁痰阻:
理氣舒郁,化痰消癭 四海舒郁丸
【組成】青木香15克 陳皮 海蛤粉各9克 海帶 海藻 昆布 海螵蛸各60克(俱用滾水泡去鹽)
2痰結(jié)血瘀:
理氣活血,化痰消癭 海藻玉壺湯
組成】 海藻30g 昆布15g 貝母15g 半夏l0g 青皮6g陳皮l0g 當歸15g 川芎l0g 連翹l0g 甘草6g
3肝火旺盛:
清泄肝火 梔子清肝湯(組成:黨參5克 砂仁5克 梔子10克 山藥5克 車前子5克 石膏5克 伏苓5克 黃連5克 東楂5克 甘草
5克 蔥頭3個)
消累丸
【組成】 牡蠣30克,夏枯草、浙貝母、玄參、白芨、天冬、北沙參各15克,百部10克,甘草6克。
治療時,吐血加生地、阿膠(烊)各15克,田三七6克;陰虛加百合30克,麥冬、山藥各15克。
4心肝陰虛:
滋養(yǎng)陰精,寧心柔肝 天王補心丹合一貫煎
太子參12g 麥冬12g 五味子6g 茯苓12g 遠志10g 知母12g 黃柏12g 當歸12g 棗仁12g 柏子仁12g 生地、熟地各20g 丹參
15g 丹皮15g 黃芪30g 夜交藤20g 北沙參12g 枸杞子12g 川楝子12g 生牡蠣40g 夏枯草20g。
三十三、瘧疾
1正瘧:
祛邪截瘧、和解表里 柴胡截瘧飲【處方】小柴胡湯(方劑:炙甘草6g、大棗4枚、柴胡24g、人參9g、黃芩9g、半夏9g、
生姜9g。)加常山、檳榔、烏梅、桃仁。
或截瘧七寶飲
【組成】常山6克 陳皮3克 青皮3克 檳榔3克 草果仁3克 炙甘草3克 厚樸3克 酒200毫升
2溫瘧:
清熱解表、和解祛邪 白虎加桂枝湯,組成;知母180克、甘草(炙)60克、 石膏500克、粳米60克、 桂枝(去皮)90克。
或白虎加人參湯
【組成】知母18克 石膏30~45克(碎,綿裹) 甘草(炙)6克 粳米12克 人參9克
3寒瘧:
和解表理,溫陽達邪 柴胡桂枝干姜湯
【組成】柴胡24克 桂枝9克 干姜9克 栝樓根12克 黃芩9克 牡蠣6克(熬) 甘草6克(炙)
+截瘧七寶飲
【組成】常山6克 陳皮3克 青皮3克 檳榔3克 草果仁3克 炙甘草3克 厚樸3克 酒200毫升
4瘴瘧:
①熱瘴:
解毒除瘴,清熱保津 清瘴湯 神昏譫語者--急用紫雪丹
「組成」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各1500克、犀角屑、羚羊角屑、青木香、沉香、玄參、升麻各500克、甘草240克、樸
硝5000克,硝石930克,麝香38克、朱砂90克、黃金3000克、丁香30克。
②冷瘴:
解毒除瘴,芳化濕濁 加味不換金正氣散
【處方】 蒼術(shù)(麩炒)1兩,橘紅1兩,半夏曲1兩,藿香葉1兩,厚樸(制)1兩,甘草(炙)7錢半,白茯苓半兩,川芎半
兩,木香2錢半。每服3錢,加生姜5片,大棗2枚,水煎服
瘴毒濕濁,蒙蔽心竅而見神昏不語+蘇合香丸【處方】蘇合香50g 安息香100g 冰片50g 水牛角濃縮粉200g 麝香75g等。
嘔吐較著用玉樞丹,成分】麝香、冰片、雄黃、山慈菇、千金子霜、紅大戟、朱砂、五倍子。
5勞瘧:
益氣養(yǎng)血,扶正祛邪 何人飲,組成;何首烏9~30克 當歸6~9克 人參9~30克 陳皮6~9克 煨生姜3片
瘧母(久瘧不愈,氣機郁滯,血行不暢,瘀血痰濁,結(jié)于左脅之下,形成痞塊)--鱉甲煎丸
人參30g,桃仁60g,射干120g,白芍(麩炒)150g,干姜150g,鼠婦蟲90g,大黃150g,黃芩90g,葶藶子30g,石韋150g,
蜂房(炒)120g,牡丹皮150g,桂枝150g,瞿麥(炒)120g,厚樸(制)150g,蜣螂蟲180g,銀硝360g,土鱉蟲(炒)150g,
凌霄花150g,鱉甲膠300g,柴胡180g,阿膠150g,生半夏(漂洗)150g。
氣血虧虛+八珍湯(組成】當歸(酒拌)10g、川芎5g、白芍藥8g、熟地黃(酒拌)15g、人參3g、白術(shù)(炒)10g、茯苓8g、炙甘
草5g。)
/十全大補湯(配方為人參10克,肉桂(去粗皮,不見火)8克,川芎5克,熟地黃(酒洗,蒸焙)15克,茯苓(焙)8克,
白術(shù)(焙)10克,甘草(炙)5克,黃芪(去蘆)15克,川當(洗,去蘆)10克,白芍藥8克。上藥為細末。每服9克,)
三十四、水腫
A 陽水
1風(fēng)水相搏:
疏風(fēng)清熱、宣肺行水 越婢加術(shù)湯 【組成】麻黃6兩 石膏半斤 生姜3兩 甘草2兩 白術(shù)4兩 大棗15枚。(根據(jù)唐宋度量衡:
1兩=41.5克=10錢。)
若見汗出惡風(fēng),衛(wèi)陽已虛—防已黃芪湯,用量】 防己12g 黃芪15g 白術(shù)9g 甘草6g 生姜3g 大棗2枚
2 濕毒浸淫:
宣肺解毒、利濕消腫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組成;麻黃6克,連翹9克,杏仁9克,赤小豆30克,大棗12枚,桑白皮10克,生姜6克,甘草6克。
+五味消毒飲,【組成】;金銀花(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克) 紫背天葵子(6克)
3 水濕浸漬:
健脾化濕、通陽利水 五皮飲+胃苓湯
組成 桑白皮30,陳皮25,大腹皮30,茯苓皮25,生姜20,白術(shù)20,厚樸20,豬苓25,澤瀉25,肉桂20,
4 濕熱壅盛:
分利濕熱 疏鑿飲子 若腹?jié)M不減,大便不通者+己椒藶黃丸,組成:防己12g 椒目5 g葶藶子(炒)10 g大黃10g
B 陰水
1脾陽虛衰:
溫運脾陽、以利水濕 實脾飲
組成;白術(shù)12克、厚樸6克、木瓜6克、木香3克、草果3克、大腹子(即檳榔)6克、茯苓15克、干姜6克、制附子6克、
炙甘草3克、生姜3片、大棗3枚。
面色萎黃,遍體浮腫,晨起頭面腫甚,動則下肢腫脹,能食而疲乏無力,大便如常或溏,小便反多,舌苔薄膩,脈軟弱--
參苓白術(shù)散
【組成】;人參100g,茯苓100g,白術(shù)(炒)100g,山藥100g,白扁豆(炒)75g,蓮子50g,薏苡仁(炒)50g,砂仁50g
, 桔梗50g,甘草100g。
2 腎氣衰微:
溫腎助陽,化氣行水 濟生腎氣丸
組成;附子9g 白茯苓6g 澤瀉6g 山茱萸6g 山藥6g 車前子6g 牡丹皮6g 官桂3g 川牛膝6g 熟地黃6g 為細末,
煉密為丸,每次15g。
+真武湯,組成; 茯苓15克、芍藥15克、生姜15克、白術(shù)10克、炮附7克。
陽虛用右歸丸,組成 ;熟地黃240克,炒山藥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膠(炒珠)120克、制菟絲子120克、杜仲(姜
汁炒)各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當歸(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陰虛用左歸丸 +利水
(組成】熟地黃 200g 菟絲子 100g 牛膝 75g 龜板膠 100g 鹿角膠 100g 山藥 100g 山茱萸 100g 枸杞子 100g【方劑制
法】以上八味,除鹿角膠、龜板膠外,其余熟地黃等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取鹿角膠、龜板膠烊化,與上述細粉混
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 10g與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病程纏綿,復(fù)感外邪,以外風(fēng)論治,不可過用解表藥,以越婢湯為主
【組成】麻黃12克 石膏25克 白術(shù)12克 附子5克 生姜9克 甘草6克 大棗15枚
3瘀水互結(jié)
桃紅四物湯【組成】熟地15克、當歸15克、 白芍10克、 川芎8克、 桃仁9克、紅花6克。
臨床應(yīng)用
1. 慢性萎縮性胃炎:應(yīng)用該方水煎服。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52例,男34例,女18例,男女之比為1.9:1;年齡最大73歲,
最小30歲,平均46.48歲;病程最短8個月,最長27年。結(jié)果:治愈7例,占13.4%;顯效35例,占67.4%;有效10例,占
19.2%;無效0例。
2. 腦梗塞:應(yīng)用該方加味:桃仁15g,紅花15g,當歸20g,生地20g,赤芍20g,川芎25g,葛根15g,水蛭10g,黃芪50g。
每日1劑,水煎分3次服。治療腦梗塞32例,男24例,女8例;年齡45-75歲;病程3日至8個月。結(jié)果:痊愈(偏癱、失語等
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和體征基本恢復(fù)正常)10例;顯效(偏癱、失語等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和體征明顯恢復(fù),可獨立步行,患肢肌力恢
復(fù)3級以上,其它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大部分恢復(fù),生活大部分可自理)11例;好轉(zhuǎn)(肌力有所恢復(fù),神經(jīng)系統(tǒng)癥狀有所好轉(zhuǎn),但
生活不能自理)9例;無效(癥狀、體征無改善)2例;總有效率93.8%。
3. 偏頭痛:應(yīng)用該方:桃仁10g,紅花8g,川芎10g,當歸12g,生熟地各15g,白芍12g。水煎服,15-18劑為1療程。治療
偏頭痛63例,男23例,女40例;病程2月至14年。結(jié)果:治愈14例,占2.2%;顯效25例,占39.7%;好轉(zhuǎn)19例,占30/.2%;
無效5例,占7.9%;總有效率92.1%。
4. 糖尿病末梢神經(jīng)炎:應(yīng)用該方加味:當歸20g,川芎10g,赤芍15g,生地30g,桃仁I5g,紅花15g,黃芪30g,黨參30g,
黃精50g,枸杞子20g。水煎服。如煩渴多飲,多食易饑明顯,加玄參30g,黃連10g;兼五心煩熱,再加地骨皮20g。治療糖
尿病末梢神經(jīng)炎28例,男16例,女12例;NIDDM23例,IDDM5例;病程5年以上22例,占78.6%,不足5年6例,占21.4%。結(jié)果
:痊愈15例,占53.6%;顯效9例,占32.15%;好轉(zhuǎn)3例,占10.7%;無效1例,占3.6%;總有效率為96.4%。
5. 面神經(jīng)麻痹:應(yīng)用該方加減:桃仁12g,紅花12g,川芎12g,生地15g,當歸15g,赤芍15g,制半夏30g,膽南星15g,但
蠶9g,蜈蚣1.5條。每日1劑,配合藥物熏蒸、按摩患側(cè)面肌。治療20例,男14例,女6例;病程2-8周,結(jié)果:總有效率為
95%。
6. 紅斑性皮膚?。簯?yīng)用該方加丹參、丹皮、赤芍。水煎服。治療紅斑類皮膚病64例,男性10例,女性54例;年齡最小11歲
,最大68歲,以20-45歲的中、青年為多。療效標準:以皮損全部消失或僅留少許色素沉著為痊愈;皮損基本消失但偶有少
許新皮損出現(xiàn),可以不治自愈為顯效;皮損減輕或雖減輕,但仍有少量新出為有效;皮損無改善且不斷有新皮損發(fā)生為無
效。結(jié)果:痊愈53例(82.8%),顯效5例(7.8%),有效6例(9.4%),尚未發(fā)現(xiàn)完全無效病例。
7. 皮膚瘙癢癥:應(yīng)用該方:當歸15g,川芎8g,熟地15g,赤芍12g,紅花5g,桃仁10g,首烏30g,地膚子12g,白鮮皮15g
,白蒺藜15g。水煎,每日1劑,10劑為1療程。治療皮膚瘙癢癥92例,年齡18-75歲;男性67例,女性25例;病程1-14年。
結(jié)果:治愈(皮損消退,自覺癥狀消失,停服藥后,觀察2個月病情無反復(fù)者)53例;有效(自覺癥狀明顯減輕,皮損好轉(zhuǎn)
)33例;無效(經(jīng)治療4個療程,皮膚損害與自覺癥狀均未見明顯減輕)6例;總有效率93.5%。
8. 皮膚色素沉著:應(yīng)用該方:當歸15g,川芎10g,生地20g,白芍15g,桃仁20g,紅花15g,雞血藤20g,益母草25g,丹參
20g,柴胡15g,香附15g,丹皮20g,連翹15g,金銀花15g。每劑水煎3次,取汁300ml,分3次口服,每日1劑。治療色素流
著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20-25歲;術(shù)前痤瘡者14例,雀斑者16例;術(shù)后6-8個月17例,9-12個月13例。結(jié)果:均獲
痊愈。療程最短10日,共6例;療程最長30日,共4例;平均療程20日。3個月后隨訪,未見復(fù)發(fā)。
9. 軟組織損傷:應(yīng)用該方:桃紅10g,赤芍10g,紅花8g,生地12g,川芎15g,當歸15g。共研細末,過120目篩,裝瓶密封
備用。患者臥床,然后給予皮膚針叩擊,使患處皮膚微微出血,用火罐吸出少量瘀血,拔去火罐,擦去血跡,然后取少許
藥粉加藥酒適量,調(diào)成糊狀,做成藥餅,敷患處,待藥干后取下?lián)Q藥。治療軟組織損傷500例,男350例,女150例;年齡最
大者78歲,最小者2歲;30歲以下者256例;31-40歲者184例,41-50歲者43例;51歲以上者17例;病程最長者3個月,最短
者半天,平均5日。結(jié)果:顯效(癥狀消失,功能恢復(fù)正常)470例;好轉(zhuǎn)(主癥及兼癥減輕)29例;無效(主癥及兼癥無
變化)1例;總有效率為99.8%。
10. 人工全髓關(guān)節(jié)置換術(shù)后:應(yīng)用該方加味: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5g,川芎15g,生地20g,赤芍15g,陳皮15g,木香
5g,牛膝15g,地龍10g,甘草15g。水煎,每日1劑,3次分服。治療夠關(guān)節(jié)置換術(shù)后40例,結(jié)果:無1例死亡,無1例感染,
無1例發(fā)生脂肪栓塞、血栓栓塞及肺栓塞等嚴重并發(fā)癥。
11. 痛經(jīng):應(yīng)用該方合失笑散:五靈脂10g,桃仁12g,蒲黃(包)10g,紅花10g,地黃10g,白芍15g,川芎10g,當歸10g
。氣滯甚加柴胡10g,香附10g,青皮10g;寒凝血滯者加小苗香10g,肉桂6g,吳萸6g;痛劇加川牛膝10g,玄胡索10g。自
月經(jīng)第5日開始連服20日,每日1劑,水煎分2次服,20日為1療程。治療瘀滯性痛經(jīng)60例,年齡16-69歲;皆有下腹疼痛伴排
出膜狀物。結(jié)果:疼痛消失,無膜狀物排出者為臨床治愈,共28例;疼痛緩解,伴隨癥狀消失,膜狀物呈不完整或碎片狀
排出者為好轉(zhuǎn),共24例;經(jīng)治1-2個療程,臨床癥狀和膜狀物無改變者為無效,共8例;有效率為86.7%。
又用該方:生地15g,當歸、赤芍、川芎、桃仁、紅花各10g。兼氣滯者加香附10g,青皮15g;兼血虛者加黨參15g,阿膠
10g。均于經(jīng)前3日日1劑水煎服,10劑為1療程。治療痛經(jīng)40例中,年齡小者不滿20歲,大者41歲以上;病程最短1年,最長
12年。結(jié)果:觀察2-3個月經(jīng)周期,顯效(月經(jīng)正常,痛經(jīng)消失)8例,有效(月經(jīng)正常,痛經(jīng)減輕)30例,無效(痛經(jīng)無
改善)2例,總有效率為95%。
12. 外傷性前房出血:應(yīng)用該方加味:桃仁、紅花、生地。芍藥、當歸、川芎、牛膝、三七、丹參、甘草。水煎,每日1劑
,傷后24小時服用,受傷后配合局部冷敷、包扎、臥床休息、內(nèi)服止血劑。治療外傷性前房出血84例共88眼,對照組即西
醫(yī)組緊急處理措施同中醫(yī)組(傷后24小時用20%甘露醇或速尿,口服或靜脈滴注抗生素)。結(jié)果:中醫(yī)組治愈率59.4%,有
效率為96%;西藥組治愈率45.3%,總有效率76.6%。
13. 眼出血癥:應(yīng)用該方,據(jù)病人正邪盛衰,虛實寒熱,以及出血時間長短與出血量多少辨證加減,治療眼出血癥42例,
年齡32-55歲。結(jié)果:患者眼底出血消失,視力提高,75%眼底照影證實血栓消失26例,好轉(zhuǎn)12例,無效4例,治愈與好轉(zhuǎn)率
為75%以上。
14. 眼外傷:應(yīng)用該方:桃仁12g,當歸12g,赤芍12g,紅花10g,川芎9g,生地15g。水煎服,小兒酌減為2/3。肌注復(fù)方
人參注射液,每天1次,每次4ml。治療眼外傷31例,結(jié)果:視力恢復(fù)至1.0以上,眼底及外眼正常為痊愈,共22例;視力提
高4行以上,出血大部分吸收為顯效,共9例;痊愈率為70.76%,顯效率為。29.24%,總有效率為100%。
15. 過敏性鼻炎:應(yīng)用該方加味:當歸15g,赤芍15g,生地15g,蒼耳子15g,川芎12g,紅花12g,桃仁12g,黃芪10g,白
術(shù)10g,防風(fēng)10g,辛夷10g。日1劑水煎服。治療過敏性鼻炎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齡16-68歲;病程4個月至21年。療
效標準:痊愈:癥狀、體征消失,鼻分泌物涂片鏡檢嗜酸性白細胞陰性,血液嗜酸性白細胞下降,半年內(nèi)無復(fù)發(fā)者;有效
;癥狀、體征減輕,停藥3個月后鼻分泌物涂片鏡檢僅1次嗜酸性白細胞陰性,血液嗜酸性白細胞僅1次顯示下降;無效:癥
狀、體征改善不明顯。結(jié)果:經(jīng)6-20日治療,痊愈31例,有效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5.2%。
合五苓散〖組成〗; 豬苓 十八銖[12g]去皮 澤瀉 一兩六株[20g] 白術(shù) 十八銖[12g] 茯苓 十八銖[12g] 桂枝 半兩[8g]
去皮。
三十五、淋證
1熱淋:
清熱利濕通淋 八正散
「組成」木通9克、瞿麥9克、扁蓄9克、車前子12克、滑石15克、梔子9克、大黃9克、甘草梢6克。加燈芯2克水煎服,或上
藥為末,每服6-9克,加燈芯煎服。
1.治血淋,應(yīng)加小薊12 白茅根15
2.熱毒嚴重者,可加入金銀花15 蒲公英15 連翹10
3.腎盂發(fā)炎兼血壓高者,加杜仲15 白芍12 桑寄生18
4.小便混濁不清,加入川萆解12 石菖蒲12
若熱毒彌漫三焦用黃連解毒湯合【組成】 黃連(9克) 黃芩(6克) 黃柏(6克) 梔子(9克)
2石淋:
清熱利濕,通淋排石 石葦散 若石淋日久,
加減: 石葦,川芎,川牛膝,枳實各10g,冬葵子,金錢草各15g,車前 子(包煎),海金沙(包煎),雞內(nèi)金各30g.
證見虛實夾雜—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芪15克、人參(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
大棗6枚。
加減:
1、血不足-加當歸。
2、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子。
3、肺熱咳嗽-去人參。
4、嗌干-加葛根。
5、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
6、腦痛-加藁本、細辛。
7、風(fēng)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fēng)。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熱痛-加黃連。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濕勝-加蒼術(shù)。
17、陰火-加黃柏、加熟地、山藥。
18、陰虛-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藥。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黃。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麥冬、五味,秋加麻黃、黃芩,冬加不去根節(jié)麻黃,天寒加干姜。
21、泄瀉-去當歸,加茯苓、蒼術(shù)、益智。
變化方:
1、除當歸、白術(shù),加木香、蒼術(shù)-名調(diào)中益氣湯,治脾胃不調(diào),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調(diào)中益氣湯,治氣虛多汗,余治同前。
3、加蒼術(shù)倍分,半夏﹑黃芩各三分-名參術(shù)益胃湯,治內(nèi)傷勞倦,燥熱短氣,口渴無味,大便溏黃。
4、去白術(shù),加草蔻、神曲、半夏、黃柏-名升陽順氣湯,治欱食勞倦所傷,滿悶短氣,不思食,不知味,時惡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陽湯,治婦人經(jīng)水不調(diào),或脫血后食少水瀉。
6、加黃柏、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fā)熱晝甚,自汗短氣,口渴無味。
7、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fēng),脈弦微細。
8、加羌活、防風(fēng)、細辛、川芎-名調(diào)榮養(yǎng)?湯,治勞力傷寒,體熱,惡寒,微渴,汗出,身痛,脈浮無力。
煎服法:姜三斤,棗二枚,煎。
+金錢草海金沙冬葵子
3氣淋
實證:利氣疏導(dǎo) 沉香散
【處方】 沉香15克 石韋15克(去毛)滑石15克 當歸15克(銼,微炒)瞿麥15克 白術(shù)23克 甘草7.5克(炙微赤,銼)
葵子23克 赤芍藥23克 王不留行15克
虛證:補中益氣 補中益氣湯 (見2石淋條)
4血淋
實證:清熱通淋、涼血止血 小薊飲子
【處方】 生地黃30克(洗),小薊15克,滑石15克,木通9克,蒲黃9克(炒),藕節(jié)9克,淡竹葉9克,當歸6克(酒浸)
,山梔子9克,炙甘草6克。
虛證:滋陰清熱、補虛止血 知柏地黃丸
;知母 40g 黃柏 40g 熟地黃 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 60g 山藥 80g 茯苓 60g 澤瀉 60g
氣不攝血用歸脾湯
蜜灸黃芪20克 酒洗當歸12克 龍眼肉14克 炒棗仁15克 .炒白術(shù)10克 人參6克 茯神12克 遠志6克木香4克 炙甘草6克組成
,另外在煎藥時加生姜3片大棗5枚
5膏淋
實證:
清熱利濕、分清泄?jié)?nbsp; 程氏萆薢分清飲
材料;萆薢30克,蒼白術(shù)各6克,黃柏9克石菖蒲9克,蓮子心8克,丹參30克,懷牛膝9克,車前子15克(包),茯苓30克。
虛證:
補虛固澀 膏淋湯 若脾腎兩虛,中氣下陷, --補中益氣湯 (見2石淋條)
腎陰虛+七味都氣丸 腎陽虛用金匱腎氣丸
組成;比例是,干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附子,桂枝,是8,4,4,3,3,3,1,1。
6勞淋:
健脾益腎 無比山藥丸 若腎陰虛+知柏地黃丸;
;知母 40g 黃柏 40g 熟地黃 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 60g 山藥 80g 茯苓 60g 澤瀉 60g
中氣不足用補中益氣湯(見2石淋條)
附:尿濁
1濕熱內(nèi)蘊:
清熱化濕 程氏萆薢分清飲
材料;萆薢30克,蒼白術(shù)各6克,黃柏9克石菖蒲9克,蓮子心8克,丹參30克,懷牛膝9克,車前子15克(包),茯苓30克。
2脾虛氣陷:
健脾益氣,升清固澀 補中益氣湯(見2石淋條)
3腎元虧虛 偏腎陰虛:
滋陰益腎 知柏地黃丸
;知母 40g 黃柏 40g 熟地黃 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 60g 山藥 80g 茯苓 60g 澤瀉 60g 。
偏腎陽虛:
溫腎固澀 鹿茸補澀丸
[配方];鹿茸、人參、黃芪、菟絲子、桑螵蛸、蓮肉、茯苓、肉桂、山藥、附子、桑白皮、龍骨、補骨脂、五味子各等份
。制法]上藥研末,制成丸劑
三十六、癃閉
1膀胱濕熱:
清熱利濕、通利小便 八正散
組成」木通9克、瞿麥9克、扁蓄9克、車前子12克、滑石15克、梔子9克、大黃9克、甘草梢6克。加燈芯2克水煎服,或上藥
為末,每服6-9克,加燈芯煎服。
1.治血淋,應(yīng)加小薊12 白茅根15
2.熱毒嚴重者,可加入金銀花15 蒲公英15 連翹10
3.腎盂發(fā)炎兼血壓高者,加杜仲15 白芍12 桑寄生18
4.小便混濁不清,加入川萆解12 石菖蒲12
若兼心煩,口舌生瘡糜爛者+導(dǎo)赤散,[組成];生地黃 木通 生甘草梢各等分(各6g)。上藥為末,每服三錢(9g),
若心火較盛,可加黃連以清心瀉火;心熱移于小腸,小便不通,可加車前子、赤茯苓以增強清熱利水之功;陰虛較甚,
加麥冬增強清心養(yǎng)陰之力;小便淋澀明顯,加篇蓄、瞿麥、滑石之屬,增強利尿通淋之效;出現(xiàn)血淋,可加白茅根、小薊
、旱蓮草涼血止血。脾胃虛弱者慎用
若出現(xiàn)口干咽燥,潮熱盜汗,手足心熱,舌光紅--滋腎通關(guān)丸,組成;黃柏 知母各30克 肉桂1.5克
若小便量極少/無尿,面色晦滯,胸悶煩躁,惡心嘔吐,口中尿臭,甚神昏譫語--黃連溫膽湯
組成】川連:6g,竹茹:12g,枳實:6g,半夏:6g,橘紅: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
2肺熱壅盛:
清肺熱、利水道 清肺飲 若尿赤灼熱,小腹脹滿合八正散上下并治(見1膀胱濕熱)
3肝郁氣滯:
疏調(diào)氣機、通利小便 沉香散
【處方】 沉香15克 石韋15克(去毛)滑石15克 當歸15克(銼,微炒)瞿麥15克 白術(shù)23克 甘草7.5克(炙微赤,銼)
葵子23克 赤芍藥23克 王不留行15克
肝氣郁滯嚴重可合六磨湯
組成;上沉香3克 尖檳榔3克 小枳實3克 廣木香3克 臺烏藥3克 生錦紋3克(各用原支
4濁瘀阻塞:
行瘀散結(jié)、通利水道 代抵當丸
【組成】大黃(川產(chǎn)如錦紋者,去皮及黑心)120克 芒硝30克(如欲穩(wěn),以玄明粉代) 桃仁(麩炒黃,去皮、尖,另研如
泥)60枚 當歸尾 生地黃 穿山甲(蛤粉炒)各30克 肉桂9~15克
5中氣不足:
升清降濁、
化氣利水 補中益氣湯(見2石淋條
+春澤湯
【處方】澤瀉(三錢豬苓(二錢)茯苓(二錢)白術(shù)(二錢)桂心(一錢人參(一錢半)柴胡(一錢)麥門冬(一錢半
若氣虛及陰用參苓白術(shù)散
【組成】人參15g,白茯苓15g,白術(shù)15g,炙甘草9g,山藥15g,蓮子9g,桔梗6g,扁豆12g,薏仁9g,砂仁6g,陳皮9g。
若脾虛及腎用濟生腎氣丸
組成;附子9g 白茯苓6g 澤瀉6g 山茱萸6g 山藥6g 車前子6g 牡丹皮6g 官桂3g 川牛膝6g 熟地黃6g 為細末,
煉密為丸,每次15g。
6腎陽衰憊:
溫陽益氣,補腎利尿 《濟生》腎氣丸 (見上條)
若精血俱虧(形神萎頓,腰脊酸痛)--香茸丸
【組成】鹿茸90克 生當歸60克 麝香3克 生川烏15克 雄羊腎3對【用法】上藥研末,酒煮搗爛為丸。
若小便量少,甚至無尿、嘔吐、煩躁、神昏者--《千金》溫脾湯,處方;大黃12克 人參 甘草 干姜各6克 附子9克
+吳茱萸湯,【組成】吳茱萸9克 人參9克 生姜18克 大棗4枚
外治法:
1取嚏或探吐法,方法是,取消毒棉簽輕輕刺激鼻內(nèi)取嚏,或者在喉中用羽毛探吐,使上竅 開而小便自利。
2外敷法 ;是將藥物敷在體表特定部位來治療疾病的一種民間療法
3針炙推拿
4導(dǎo)尿法
三十七:陽痿
1命火衰微:
補腎壯陽 贊育丹
1處方熟地250克(蒸,搗),白術(shù)(用冬術(shù))250克,當歸、枸杞各180克,仙茅(酒蒸一日)、杜仲(酒炒)、山茱萸、
淫羊藿(羊脂拌炒)、巴戟肉(甘草湯炒)、肉蓯蓉(酒洗,去甲)、韭子(炒黃)各120克,蛇床子(微炒)、附子(制
)、肉桂各60克。
精血薄弱—左歸丸
組成】熟地黃 200g 菟絲子 100g 牛膝 75g 龜板膠 100g 鹿角膠 100g 山藥 100g 山茱萸 100g 枸杞子 100g【方劑制
法】以上八味,除鹿角膠、龜板膠外,其余熟地黃等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取鹿角膠、龜板膠烊化,與上述細粉混
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 10g與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2心脾受損:
補益心脾 歸脾湯
蜜灸黃芪20克 酒洗當歸12克 龍眼肉14克 炒棗仁15克 .炒白術(shù)10克 人參6克 茯神12克 遠志6克木香4克 炙甘草6克組
成,另外在煎藥時加生姜3片大棗5枚
3肝氣不舒 逍遙散
組成;歸身9g,焦白術(shù)6g,甘草3g,柴胡6g,丹皮6g,茯苓12g,焦山梔6g,白菊6g,白芍9g,杞子9g,石菖蒲10g。
4恐懼傷腎:
益腎寧神 啟陽娛心丹
組成;人參2兩,遠志4兩,茯神5兩,菖蒲1兩,甘草1兩,橘紅1兩,砂仁1兩,柴胡1兩,菟絲子8兩,白術(shù)8兩,生棗仁4
兩,當歸4兩,白芍6兩,山藥6兩,神曲3兩。
5濕熱下注(宗筋弛縱):
清化濕熱 龍膽瀉肝湯
組成】 龍膽草(6克)黃芩(9克)山梔子(9克) 澤瀉(12克) 木通(9克) 車前子(9克) 當歸(8克)
生地黃(20克)柴胡(10克) 生甘草(6克)
三十八、遺精
1君相火旺:
清心安神,滋陰清熱 黃連清心飲合三才封髓丹
組成】 黃連12g,生地12g,當歸15g,甘草9g,酸棗仁20g,茯神15g,遠志15g,人參20g,蓮子肉15g,天冬15g,熟地
20g,黃柏15g,砂仁12g。此方為(黃連清心飲加三才封髓丹)
心腎不交、火灼心陰者--天王補心丹
組成:酸棗仁12 柏子仁10 當歸10 天冬9 麥冬10 生地15 人參10 丹參9 玄參 天王補心丹10 云苓12 五味子8
遠志肉9 桔梗8
久遺傷腎、陰虛火旺者--知柏地黃丸
;知母 40g 黃柏 40g 熟地黃 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 60g 山藥 80g 茯苓 60g 澤瀉 60g 。
/大補陰丸,【處方】 熟地黃120g 知母(鹽炒)80g 黃柏(鹽炒)80g 龜甲(制)120g 豬脊髓160g
若夢遺日久,煩躁失眠,心神不寧,心悸易驚—安神定志丸
組成】 遠志6克,石菖蒲5克,茯苓15克,朱砂2克(沖服),龍齒25克(先煎),黨參9克。
2濕熱下注:
清熱利濕 程氏萆薢分清飲
材料萆薢30克,蒼白術(shù)各6克,黃柏9克,石菖蒲9克,蓮子心8克,丹參30克,懷牛膝9克,車前子15克(包),茯苓30克。
亦可用豬肚丸
【組成】豬肚1具(制如食法) 黃連 粱米各150克 栝樓根 茯神各120克 知母90克 麥門冬60克
若因脾乏升清而致濕注于下,與下焦相火蘊結(jié)所致者--蒼術(shù)二陳湯
組成 蒼術(shù)12克半夏5克,陳皮10克,茯苓10克,甘草5克。
(1.外感風(fēng)寒,皮毛閉塞,肺氣失宣,生痰阻肺,惡寒發(fā)熱,無汗身痛,咳咯泡狀痰液,二陳湯加杏仁、紫蘇各9克,荊
芥、防風(fēng)各12克,其效頗佳。若還有喘,則更加麻黃6克。
2.痰濕引動內(nèi)風(fēng)上擾致頭暈,自感周圍諸物轉(zhuǎn)動,不能睜目,惡心欲吐,苔白膩二陳湯加天麻、白術(shù)各15克,澤瀉、生
姜、大棗各9克。取二陳湯燥濕化痰,和胃止嘔;白術(shù)、澤瀉健脾除濕;天麻平肝熄風(fēng);姜、棗助二陳和胃也。
3.痰濕困脾,常見頭暈?zāi)垦?,四肢倦怠,食少乏味,甚則大便稀溏,苔白厚。用二陳湯加蒼術(shù)12克,厚樸18克,黨參、
白術(shù)各l 5克,藿香、白豆蔻各9克。
4.痰濕阻肺,咳嗽痰多,微帶黏稠,易于咯出,胸悶氣喘,苔白膩,。用二陳湯加蘇子、白芥子各9克,萊菔子15克,
或更加蒼術(shù)、厚樸各12克治之,常獲捷效。
5.肺中痰濕化熱,咳咯黃痰,甚至咯腥臭膿痰,舌質(zhì)紅,苔黃厚膩。用二陳湯加冬瓜子15克,蘆根18克,苡仁、魚腥草
各30克,桃仁、桔梗各9克,數(shù)劑即見效。
6.膽熱犯脾,脾失健運,生濕成痰,口苦心煩,失眠多夢,胸脅脹悶,繼而又見食少便溏,或咳咯黏痰,厭油口膩,苔
白微黃而稍厚,??捎枚悳又袢?2克,枳實18克,黃芩12克治之,不出3劑,即見顯效。
另外,由七情郁結(jié)致痰滯咽部而見咽中若有異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苔?;虮“祝瑸槊泛藲狻S枚悳雍駱恪⑾愀?/p>
子各15克,紫蘇、佛手各9克,麥芽18克,獲效者亦眾。)
若濕熱流注肝脈不泄者--龍膽瀉肝湯
組成】 龍膽草(6克)黃芩(9克)山梔子(9克) 澤瀉(12克) 木通(9克) 車前子(9克) 當歸(8克)
生地黃(20克)柴胡(10克) 生甘草(6克)
3勞傷心脾:
調(diào)補心脾,益氣攝精 妙香散
【組成】麝香(別研)3克 木香(煨)75克 山藥(姜汁炙) 茯神(去皮、木) 茯苓(去皮,不焙) 黃耆 遠志(去心,炒)各30克
人參 桔梗 甘草(炙)各15克 辰砂(別研)9克
若中氣不升--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芪15克、人參(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
大棗6枚。
心脾兩虛用歸脾湯
【組成藥物】白術(shù) 9克,獲神 9克,黃芪12克龍眼肉12克酸棗仁12克人參6克木香6克炙甘草sg,當歸9克遠志6克。
4腎氣不固:
補益腎精,固澀止遺 金鎖固精丸【組成】;沙苑蒺藜、芡實、蓮須各60克、龍骨、牡蠣各30克。
陰虛及陽,腎中陰陽兩虛者,治當陰中求陽—右歸丸
組成 ;熟地黃240克,炒山藥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膠(炒珠)120克、制菟絲子120克、杜仲(姜汁炒)各120克,
山茱萸(微炒)90克、當歸(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三十九、郁證
1肝氣郁結(jié):
疏肝解郁、理氣暢中 柴胡疏肝散
組成:柴胡(6克) 陳皮(6克) 川芎(4.5克) 香附(4.5克) 枳殼(4.5克) 芍藥(4.5克) 炙甘草(1.5克)
2 氣郁化火:
清肝瀉火、解郁和胃 丹梔逍遙散
方藥:牡丹皮10g,炒梔子10g,北柴胡6g,赤芍、白芍各15 g,云茯苓12g,薄荷3g(后下),全當歸10g。
加減:肝火盛者,加龍膽草9g,黃芩12g;胃脘灼痛明顯而伴泛酸、燒心者,加黃連6g,吳茱萸6g,瓦楞子20g;小便短赤者
加蘆根,車前子12'g,或滑石20g,通草9g;大便秘結(jié)者,加全瓜蔞15g,檳榔9g,熟大黃9g。
3 氣滯痰郁:
化痰利氣解郁 半夏厚樸湯
〖組成〗 半夏一升(130g)厚樸三兩(45g)茯苓四兩(60g)生姜五兩(75g)蘇葉二兩(30g)分溫四服,日三夜一服
1.癔病 用本方:半夏18g,厚樸15g,茯苓15g,生姜12g,蘇葉(后下)9g,如氣郁甚者加香附、甘松各15g;病久痰濁膠
結(jié)甚者加川貝母、郁金、枳實各15g。每日1劑,早、午、晚3次煎服。
2.梅核氣 用本方加減:半夏、厚樸、茯苓、紫蘇葉、僵蠶、姜黃、貝母、川牛膝、白花蛇舌草,水煎,每日1劑。另用威
靈仙、水、醋各半,煎,濃縮取汁,隨時徐徐咽下。
又用本方加味:半夏、赤茯苓各9g,厚樸、蘇葉各5g,吳萸、黃連各3g,生姜4片,大棗5枚。水煎服。
3.咽異感癥 用本方加味:半夏12g,厚樸10g,茯苓12g,生姜10g,紫蘇10g,日1劑水煎服。
4.急性腸炎 用本方加減:半夏、厚樸、蘇梗、蒼術(shù)各6g,茯苓9g,甘草3g,腹脹痞滿加藿香;苔厚膩加草蔻。水煎服。
4憂郁傷神:
養(yǎng)心安神、甘潤緩急 甘麥大棗湯 〖組成〗炙甘草12克,小麥18克,大棗9枚。
表現(xiàn)喘促氣逆者—五磨飲子【組成】木香 沉香 檳榔 枳實 臺烏藥各等分【用法】白酒磨服。
5 心脾兩虛:
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 歸脾湯
【組成藥物】白術(shù) 9克,獲神 9克,黃芪12克龍眼肉12克酸棗仁12克人參6克木香6克炙甘草sg,當歸9克遠志6克。
6 陰虛火旺:
滋陰清熱、補益肝腎 天王補心丹
組成:酸棗仁12 柏子仁10 當歸10 天冬9 麥冬10 生地15 人參10 丹參9 玄參 天王補心丹10 云苓12
五味子8 遠志肉9 桔梗8
合六味地黃丸 組成 熟地黃240克,山藥、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澤瀉、丹皮各90克。
若心腎不交,心煩失眠多夢遺精—交泰丸,黃連10克,肉桂1克泡茶
四十、血證
A 鼻衄
1熱邪犯肺:
清泄肺熱,涼血止血 桑菊飲
【組成】桑葉(7.5克)菊花(3克)杏仁(6克)連翹(5克)薄荷(2.5克)桔梗(6克)甘草(2.5克) 蘆根(6克)
2 胃熱熾盛:
清胃瀉火,涼血止血 玉女煎,組成;石膏(9-15克)、熟地(9-30克)、麥冬(6克)、知母(5克)、 牛膝(5克)。
3 肝火上炎:
清肝瀉火,涼血止血 龍膽瀉肝湯
組成:龍膽草酒炒(6克) 黃芩炒(9克) 山梔子酒炒(9克) 澤瀉(12克) 木通(6克) 車前子(9克) 當歸酒炒
(3克) 生地黃酒炒(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若肝膽實火較盛,可去木通、車前子,加黃連以助瀉火之力;
若濕盛熱輕者,可去黃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強利濕之功;若玉莖生瘡,或便毒懸癰,以及陰囊腫痛,紅熱甚者
,可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以瀉火解毒。
4 氣不攝血:
補氣攝血 歸脾湯
[組成]人參9。白茯苓12 白術(shù)9,甘草(炙)6,黃耆(炒)15,龍眼肉15,酸棗仁(炒)15,木香6,當歸9,遠志3
[用法]加棗3枚和生姜3片 ,水煎服
B 齒衄
1胃火熾盛:
清胃瀉火,涼血止血 加味清胃散+瀉心湯
清胃散合瀉心湯加減:升麻10g,丹皮10g,生 地15 g,當歸10g,黃連10g,黃芩10g,大黃10g(后入),5劑,水煎服
。
2 陰虛火旺:
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六味地黃丸,組成; 熟地黃240克,山藥、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澤瀉、丹皮各90克。
+茜根散
【處方】 茜根30克 黃芩22克 梔子仁7.5克 阿膠15克(搗碎,炒令黃燥)
C 咳血
1燥熱傷肺:
清熱潤肺、寧絡(luò)止血 桑杏湯
【組成】桑葉3克、 杏仁4.5克 、沙參6克 、象貝3克 、香豉3克 、梔皮3克 、梨皮3克。
2 肝火犯肺:
清肝瀉肺、涼血止血 瀉白散,處方】 地骨皮 桑白皮(炒)各30克 甘草(炙)3克
合黛蛤散 ,組成];青黛30g,蛤殼300g。)
若咳血量較多,純血鮮紅--犀角地黃湯+三七粉沖服 組成為芍藥12g 地黃24g 丹皮9 g 犀角現(xiàn)以水牛角30g代之。
3 陰虛肺熱:
滋陰潤肺、寧絡(luò)止血 百合固金丸
(【處方】百合100g地黃200g熟地黃300g麥冬150g玄參80g川貝母100g當歸100g白芍100g桔梗80g)
可合十灰丸,組成;綿灰、黃絹灰、艾葉灰、馬尾灰、藕節(jié)灰、蓮蓬灰、油發(fā)灰、赤松皮灰、棕櫚灰、蒲黃灰各等分。
D 吐血
1胃熱壅盛:清胃瀉火、化瘀止血 瀉心湯,(方劑;大黃10克、黃連、黃芩各5克,)合十灰散
2 肝火犯胃:
瀉肝清胃、涼血止血 龍膽瀉肝湯
組成:龍膽草酒炒(6克) 黃芩炒(9克) 山梔子酒炒(9克) 澤瀉(12克) 木通(6克) 車前子(9克) 當歸酒炒
(3克) 生地黃酒炒(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若肝膽實火較盛,可去木通、車前子,加黃連以助瀉火之力;
若濕盛熱輕者,可去黃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強利濕之功;若玉莖生瘡,或便毒懸癰,以及陰囊腫痛,紅熱甚者
,可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以瀉火解毒。
3 氣虛血溢:
益氣、健脾、攝血 歸脾湯
[組成]人參9。白茯苓12 白術(shù)9,甘草(炙)6,黃耆(炒)15,龍眼肉15,酸棗仁(炒)15,木香6,當歸9,遠志3
[用法]加棗3枚和生姜3片 ,水煎服
若出血過多,氣隨血脫(面色蒼白,四肢厥冷,汗出,脈微)急服獨參湯
E 便血
1腸道濕熱:
清脂濕熱,涼血止血 地榆散,【組成】;何首烏 肉桂 地榆 香白芷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6克,
或槐角丸【處方】;槐角(炒)200g、地榆(炭)100g、黃芩100g、枳殼(炒)100g等。
若便血日久,濕熱未盡而營陰已虧可配合清臟湯
組成 當歸(酒洗)8分,川芎5分,生地2錢,白芍(炒)6分,黃連(炒)6分,黃芩(炒)7分,梔子(炒黑)7分,黃柏
(炒)7分,地榆8分,槐角(炒)5分,柏葉(炒)6分,阿膠(炒)6分。
或臟連丸
臟連丸
【處方】黃連25g 黃芩150g 地黃75g 赤芍50g 當歸50g 槐角100g 槐花75g 荊芥穗50g 地榆炭75g 阿膠50g
【制法】上十味,粉碎成粗粉。另取豬大腸350g,洗凈,切段,與粗粉拌勻,蒸透,干燥,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
。每100g粉末用煉蜜6~10g,加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
2氣不攝血
歸脾湯
[組成]人參9。白茯苓12 白術(shù)9,甘草(炙)6,黃耆(炒)15,龍眼肉15,酸棗仁(炒)15,木香6,當歸9,遠志3
[用法]加棗3枚和生姜3片 ,水煎服
3 脾胃虛寒:健脾溫中,養(yǎng)血止血 黃土湯
【組成】灶中黃土30克,白術(shù)9克,附子6克,生地黃9克,阿膠9克,黃芩6克,甘草6克。l
先便后血,是為遠血,宜用黃土湯;先血后便,是為近血,宜用赤小豆當歸散,兩者各有側(cè)重,應(yīng)仔細確診,恰當選用
,以期取得較好的效果。黃土湯與歸脾湯都可用于治療因脾不統(tǒng)血而致的便血、崩漏。歸脾湯用于脾氣不足,氣不攝血證
,故以黃芪、人參等益氣健脾藥為主要組成藥;黃土湯用于脾陽不足,陽虛失攝證,所以以附子、白術(shù)合灶心土為主組方
,發(fā)揮溫陽攝血的作用。
F 尿血
1下焦熱盛:
清熱瀉火、涼血止血 小薊飲子
【處方】 生地黃30克(洗),小薊15克,滑石15克,木通9克,蒲黃9克(炒),藕節(jié)9克,淡竹葉9克,當歸6克(酒浸)
,山梔子9克,炙甘草6克。
2 腎虛火旺:滋陰降火、涼血止血 知柏地黃丸
;知母 40g 黃柏 40g 熟地黃 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 60g 山藥 80g 茯苓 60g 澤瀉 60g 。
3 脾不統(tǒng)血:補脾攝血 歸脾湯
[組成]人參9。白茯苓12 白術(shù)9,甘草(炙)6,黃耆(炒)15,龍眼肉15,酸棗仁(炒)15,木香6,當歸9,遠志3
[用法]加棗3枚和生姜3片 ,水煎服
4 腎氣不固:補益腎氣,固攝止血 無比山藥丸
處方】山茱萸(15g)、澤瀉(20g)、熟地(20g)、茯苓(15g)、巴戟天(10g)、牛膝(15g)、赤石脂(10g)、
山藥(25g)、杜仲(15g)、肉蓯蓉(15g)。
G 紫斑
1血熱妄行:
清熱解毒,
涼血止血 十灰散
〖組成〗 大薊、小薊、荷葉、側(cè)柏、葉茅根、茜根、山梔、大黃、牡丹皮、棕櫚皮、各等分[各9g]
〖用法〗 上藥各燒灰存性,研極細末,用紙包,碗蓋于地上一夕,出火。用時先將白藕搗汁或蘿卜汁磨京墨半碗,調(diào)服五
錢(15g),食后服下。
熱毒熾盛,發(fā)熱,出血廣泛者--沖服紫雪丹
「組成」石膏、寒水石、磁石、滑石各1500克、犀角屑、羚羊角屑、青木香、沉香、玄參、升麻各500克、甘草240克、
樸硝5000克,硝石930克,麝香38克、朱砂90克、黃金3000克、丁香30克。
2 陰虛火旺:
滋陰降火,寧絡(luò)止血 茜根散【組成】茜根 黃芩 阿膠(蛤粉炒) 側(cè)柏葉 生地黃各30克 甘草(炙)15克
腎陰虧虛而火熱不甚者--六味地黃丸。組成 熟地黃240克,山藥、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澤瀉、丹皮各90克。
3 氣不攝血:補氣攝血 歸脾湯
[組成]人參9。白茯苓12 白術(shù)9,甘草(炙)6,黃耆(炒)15,龍眼肉15,酸棗仁(炒)15,木香6,當歸9,遠志3
[用法]加棗3枚和生姜3片 ,水煎服
四十一、痰飲
A、痰飲
1脾陽虛弱:
溫脾化飲 苓桂術(shù)甘湯(組成: 茯苓四兩(12克) 桂枝去皮三兩(9克) 白術(shù)二兩(6克) 甘草炙二兩(6克)) 咳嗽
痰多者,加半夏、陳皮以燥濕化痰;心下痞或腹中有水聲者,可加枳實、生姜可消痰散水。
1.冠心?。河帽痉郊游叮很蜍?0g,桂枝10g,白術(shù)25g,甘草5g,丹參25g,半夏15g,雞血藤25g,黃芪20g。日1劑水煎服
治療冠心病心絞痛。
2.結(jié)核性滲出性胸膜炎:用本方加味:茯苓20g,桂枝、葶藶子、車前草各15g,檳榔12g,白術(shù)甘草各10g。每日1劑,水
煎服。6劑為1療程。兼氣滯胸悶加枳實、厚樸各10g;低熱盜汗加鱉甲、桑葉各10g;大便干燥加當歸、郁李仁各10g。另配
用抗癆西藥異煙肼0.1g,每日3次,共服1年。治療結(jié)核性滲出性胸膜炎。
3.秋季腹瀉:用本方加味:茯苓9g,炒白術(shù)5g,桂枝3g,甘草2g,肉桂1-2g,車前子3g,澤瀉4g,神曲3g。嘔吐者加制半
夏4g。日1劑,分2-3吹口服。。
4.器質(zhì)性肝郁脾虛證:用本方加味:白術(shù)40-100g,桂枝15-20g,茯苓20g,甘草10g,三棱5-25g,莪術(shù)15-25g。文火水煎3
次,取藥液600ml,早、晚各服1次,每次20ml,每療程4-6周,用藥期間,忌食生、涼、油膩食物。。
5.美尼爾氏?。河帽痉郊游叮涸栖?Og,桂枝10g,白術(shù)15g,甘草5g,澤瀉20g代赭石30g(先煎)。每日1劑,清水煎服。
眩暈劇烈者加天麻10g,夏枯草5g;惡心嘔吐者加法夏10g,吳萸5g,生姜3片;耳鳴耳聾者加遠志10g,石菖蒲10g;肢冷加
熟附子159g,黨參15g。。
6.病毒性角膜炎:用本方加附子:茯苓30g,桂枝10g,白術(shù)30g,甘草10g,熟附子10-15g。兼胞輪紅腫,加甘菊花30g、車
前子30g,腰膝酸冷等陽虛之作,重用附子20-30g,兒童劑量酌減,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
7.異位性皮炎:用本方:茯苓4g,桂枝3g,白術(shù)2g,甘草3g。加水400ml,煎至200ml,去滓,分2次飯后服。治療異位性皮
炎1例,經(jīng)用藥1年后獲的痊愈,半年后隨訪,一直未見復(fù)發(fā)。
合小半夏加茯苓湯(組 成:半夏16克、生姜16克、茯苓6到16克?。┲巫鋰I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
2 飲留胃腸:
攻下逐飲 甘遂半夏湯
【處方】甘遂3克 半夏9克(以水200毫升,煮取100毫升,去滓)芍藥15克 甘草6克(炙)
若大便不暢者,加大黃、芒硝,以瀉下通便;若胃脘痞硬者,加桂枝、萊菔子,以通陽下氣;若腸鳴明顯者,加茯苓、澤
瀉,以滲利水濕等。
已椒藶黃丸,組成:防己12g 椒目5 g葶藶子(炒)10 g大黃10g。(孕婦忌用。)
【加減法】
A.如果水飲犯肺,兼見喘咳,加麻黃4 g杏仁12 g
B.如痰涎雍盛,加紫蘇子12g 萊菔子10g
C.氣滯較甚,腹?jié)M較重,加川樸12g 檳榔10 g
D.如果病人久病體虛,中氣不足者,加人參10g(另燉服) 白術(shù)15g 黃芪24g
B、懸飲
1邪犯胸肺:
和解宣利 柴枳半夏湯 熱盛有汗,咳嗽氣粗,去柴胡,
材料:柴胡9g,黃芩、瓜簍、半夏、枳殼、桔梗、赤芍各12g,白芥子、桑白皮各12g。
+麻杏石甘湯,組成:麻黃6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
加減變化
如肺熱甚,壯熱汗出者,宜加重石膏用量,并酌加桑白皮、黃芩、知母以清泄肺熱;表邪偏重,無汗而惡寒,石膏用量宜
減輕,酌加薄荷、蘇葉、桑葉等以助解表宣肺之力;痰多氣急,可加葶藶子、枇杷葉以降氣化痰;痰黃稠而胸悶者,宜加
瓜蔞、貝母、黃芩、桔梗以清熱化痰,寬胸利膈。(風(fēng)寒咳喘,痰熱壅盛者,非本方所宜。)
2 飲停胸脅:
逐水祛飲 十棗湯,組成:芫花1.5克 大戟1.5克 甘遂1.5克 大棗10枚
/控涎丹 【組 成】甘遂 去心大戟去皮白芥子等分。為末糊丸
合椒目瓜蔞湯
藥物]椒目、生姜各 10 克,橘紅、半夏、桑皮、瓜蔞實各 12 克,茯 苓 15 克,蘇子、葶藶各 6 克。<BR>[用法]
每天 1 劑,水煎服。
3 絡(luò)氣不和:
理氣和絡(luò) 香附旋覆花湯
組成;香附10克、旋覆花(包煎)10克、炙蘇子10克、光杏仁10克、桔梗10克、制半夏10克、桃仁10克、紅花10克、
當歸10克、赤芍10克、柴胡10克、云茯苓18克、苡仁30克、延胡12克,水煎服。便秘加大黃、枳實;咳血多加
田七、藕節(jié)炭、茜草;肺熱加桑白皮、黃芩、蘆根;喘咳多痰加生麻黃、川貝母、枇杷葉;胸痛劇烈加乳香、沒藥。
4 陰虛內(nèi)熱:
滋陰清熱 沙參麥冬湯合瀉白散
材料:沙參、麥冬、玉竹、天花粉、桑白皮、地骨皮各12g,甘草9g,瓜蔞、枳殼、郁金各12g。
C、溢飲
發(fā)表化飲 小青龍湯
組成;麻黃(去節(jié),10-15g)、 芍藥(10-15g)、 細辛(3-6g)、 干姜(10-15g)、 甘草炙 (10-15g)、
桂枝(去皮,10-15g)、 五味子(3-6g)、 半夏(洗,10-15g)。(故陰虛干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
表寒不著者用大青龍湯 ,組成;麻黃、杏仁、甘草、桂枝、生姜各10克,石膏60克,桔梗15克,大棗7枚。
D、支飲
1 寒飲伏肺
:溫肺化飲 小青龍湯
組成;麻黃(去節(jié),10-15g)、 芍藥(10-15g)、 細辛(3-6g)、 干姜(10-15g)、 甘草炙 (10-15g)、
桂枝(去皮,10-15g)、 五味子(3-6g)、 半夏(洗,10-15g)。(故陰虛干咳無痰或痰熱證者,不宜使用。)
體虛表證不著者,改用苓甘五味姜辛湯
〖組成〗 茯苓 四兩 [12g] 、甘草 三兩 [9g] 、干姜 三兩 [9g]、 細辛 三兩 [5g] 、五味子 半升 [5g]。
若飲多寒少,外無表證,喘咳痰盛不得息,可用葶藶大棗瀉肺湯
組成】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12枚。
若邪實正虛,飲郁化熱(喘滿胸悶,煩渴,苔黃而膩,脈沉緊等)用木防已湯
組成;防己18克 桂枝9克 石膏18克 杏仁12克 滑石12克 白通草6克 薏仁9克 。加減風(fēng)勝則或上或下,四肢游走作
痛,加桂枝、桑葉;濕勝則腫,加滑石、草薢、蒼術(shù);寒勝則痛,加防己、桂枝、姜黃、海桐皮;面赤,口涎自出者,重
加石膏、知母;絕無汗者,加羌活、蒼術(shù);汗多者,加黃耆、炙甘草;兼痰飲者,加半夏、厚樸、廣皮。
2 脾腎陽虛:
溫補脾腎,以化水飲 金匱腎氣丸合苓桂術(shù)甘湯
〖組成〗;制附片30g,桂枝15g,茯苓30g,澤瀉15g,丹皮15g,熟地15g,懷山藥30g,山茱萸15g,炒白術(shù)30g,
懷牛膝15g,炙甘草10g。 水煎服
如臍下悸,吐涎沫,頭目昏眩---先用五苓散化氣行水
[組成];豬苓十八銖(9g) 澤瀉一兩六銖(15g) 白術(shù)十八銖(9g) 茯苓十八銖(9g) 桂枝半兩(6g) 水煎服
四十二、消渴
A 上消:
清熱潤肺、生津止渴 消渴方 若脈洪數(shù)無力,煩渴不止,小便頻數(shù)--二冬湯
組成】天冬(去心)6克 麥冬(去心)9克 花粉3克 黃芩3克 知母3克 甘草1.5克 人參1.5克
或玉泉丸
【組成】黃連 干葛 天花粉 知母 麥門冬(去心) 人參 五味子 生地汁 蓮肉 烏梅肉 當歸 甘草各等分 加入乳汁 牛乳汁
甘蔗汁 梨汁 藕汁
玉泉散加味:葛根10g,天花粉12g,粉丹皮6g,生地10g,麥冬9g,五味子5g,苦瓜干(即市售苦瓜,切片曬干)10g,生內(nèi)
金6g(研末分吞),生三七4g(研末分吞),糯米10g,甘草3g。舌質(zhì)紫暗或有瘀點或知下脈絡(luò)曲張顯露或面部有血絲者生三七
每次加量至5-6g;有白內(nèi)障礙者加高麗參6g(另燉);皮膚奇癢者加香附10g、白鮮皮10g。諸癥消失后去三七,加生黃芪20
-30g、山藥30g,每周服2劑,連服4周以鞏固療效。治療糖尿病8例均有卓效。
若苔黃燥,煩渴引飲,脈洪大--白虎加人參湯
用生石膏、忍冬藤各30g,北沙參、生地各20g,知母、玄參各15g,玉竹、蒼術(shù)各lOg,黃柏6g。共焙干研極細末,
水泛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每次6g。
B 中消:
1胃火亢盛清胃瀉火、養(yǎng)陰增液 玉女煎
【組成】 石膏(9-15克) 熟地(9-30克) 麥冬(6克) 知母(5克) 牛膝(5克)。
若大便秘結(jié)不行--增液承氣湯
【組成】玄參30克(一兩),麥冬(連心)、細生地各25克(各八錢),大黃9克(三錢),芒硝5克(一錢五分)。
還可選用白虎加人參湯
用生石膏、忍冬藤各30g,北沙參、生地各20g,知母、玄參各15g,玉竹、蒼術(shù)各lOg,黃柏6g。共焙干研極細末,
水泛為丸,山楂粉炭末包衣。每次6g。。
2氣陰虧虛
七味白術(shù)散【組成】人參(6克)茯苓(12克)炒白術(shù)(12克)甘草(3克)藿香葉(12克)木香(6克)葛根(15克)。
C 下消
1腎陰虧虛:
滋陰固腎 六味地黃丸,組成; 熟地黃240克,山藥、山茱萸各120克,茯苓、澤瀉、丹皮各90克。
若煩渴,頭痛,唇紅舌干,呼吸深快,陰虛陽浮用生脈散,組成;人參(9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6克)
若見神昏肢厥,脈微細,陰竭陽浮,可合參附龍牡湯加味
【組成】 紅參9g(先煎)、制附片10g、龍骨30g(先煎)、牡蠣30g(先煎)、石菖蒲10g、制南星9g、
2陰陽兩虛:溫陽滋腎固攝 金匱腎氣丸
組成;比例是,干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附子,桂枝,是8,4,4,3,3,3,1,1。
兼證治療:白內(nèi)障、省盲、耳聾--杞菊地黃丸
成份為枸杞子、菊花、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
或明目地黃丸
組成】熟地黃,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藥,茯苓,澤瀉,枸杞子,菊花,當歸,白芍,蒺藜,石決明(煅)。輔料為蜂蜜
瘡瘍、癰疽:
初起--五味消毒飲,【組成】; 金銀花(15克) 野菊花(6克) 蒲公英(6克) 紫花地?。?克) 紫背天葵子(6克)
四十三、自汗、盜汗
1 肺衛(wèi)不固:
益氣固表 玉屏風(fēng)散合桂枝加黃芪湯
組方:黃芪30克,白術(shù)15克,防風(fēng)12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煅龍骨20克,煅牡蠣20克,浮小麥30克,
生姜3片,大棗5個。
如半身或局部出汗者+甘麥大棗湯
由炙甘草12克,小麥18克,大棗9枚等成分配制而成。。臨癥加減;如心煩嚴重者加麥冬12克、鮮竹葉芯30條、丹參12克
;心悸怔忪嚴重者加丹參12克、茯神15克、潞黨參25克(或用湯藥送服中成藥歸脾丸);易怒煩熱者加香附12克、素磬花
7.5克、川楝子15克。
2 心血不足:
調(diào)和營衛(wèi) 歸脾湯
[組成]人參9。白茯苓12 白術(shù)9,甘草(炙)6,黃耆(炒)15,龍眼肉15,酸棗仁(炒)15,木香6,當歸9,遠志3
[用法]加棗3枚和生姜3片 ,水煎服
3 陰虛火旺:
滋陰降火 當歸六黃湯 ,組成;當歸9克,生地、熟地各12克,黃芩、黃連、黃柏各6克,黃芪15克
4.邪熱郁蒸:
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龍膽瀉肝湯
組成:龍膽草酒炒(6克) 黃芩炒(9克) 山梔子酒炒(9克) 澤瀉(12克) 木通(6克) 車前子(9克) 當歸酒炒(3
克) 生地黃酒炒(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若肝膽實火較盛,可去木通、車前子,加黃連以助瀉火之力;若
濕盛熱輕者,可去黃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強利濕之功;若玉莖生瘡,或便毒懸癰,以及陰囊腫痛,紅熱甚者,
可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以瀉火解毒。
濕熱內(nèi)蘊,而熱勢不盛者--四妙丸,處方;蒼術(shù)125g牛膝125g黃柏(鹽炒)250g薏苡仁250g,粉碎成細粉
四十四、內(nèi)傷發(fā)熱
1肝郁發(fā)熱:
疏肝解郁、清肝瀉熱 丹桅逍遙散,
組成:炙甘草1.5克、當歸3克、芍藥3克、茯苓3克、炒白術(shù)3克、柴胡1.5克、炒梔子1.5克。
1.幻聽;頭暈、耳鳴、幻聽、神疲倦怠。其面色無華,舌淡紅,苔薄黃,脈弦細數(shù)。藥用丹梔逍遙散加減:柴胡12克、當
歸12克、白芍12克、白術(shù)15克、丹皮9克、梔子9克、薄荷 (后下) 6克、生姜6克、茯神15克、炒棗仁12克、合歡皮12克。
諸藥水煎服,每日1劑。其服藥5劑后,幻聽減少,睡眠好轉(zhuǎn)。此后,方中加用琥珀1.5克、紫貝齒12克,患者連服12劑后
幻聽消失。
2.小兒青盲,藥用丹梔逍遙散加雞血藤、菊花、枸杞子、石菖蒲,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純悍?1劑,治愈。
3.支氣管擴張咯血,伴煩躁、口苦、便干、咯血。藥用:丹皮10克、梔子10克、柴胡4克、當歸5克、白芍20克、白術(shù)6克、
甘草3克、黃連6克、瓜蔞仁15克,犀角粉(沖服)1克?;颊叻?劑后,咯血減半,5劑諸癥痊愈。
4.赤帶證,赤帶下,藥用丹皮10克、黑梔子10克、柴胡6克、酒白芍10克、茯苓12克、白術(shù)10克、薄荷7克、冬瓜仁15克、
白花蛇舌草14克?;颊叻?劑后帶下量減,10劑痊愈。
5.乳腺小葉增生癥,乳腺小葉增生癥多年。方用:柴胡20克,當歸、白芍、茯苓、炙甘草各10克,丹皮、梔子各15克,夏
枯草、牡蠣各30克,穿山甲15克,王不留行10克。諸藥每日1劑,早晚服。月經(jīng)來潮前13天開始服藥,患者藥服10劑后明顯
好轉(zhuǎn)。
2瘀血發(fā)熱:
活血化瘀 血府逐瘀湯
【組成】當歸9克、生地黃9克、桃仁12克、紅花9克、枳殼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
甘草3克。
3痰濕郁熱
黃連溫膽湯
組成】溫膽湯加黃連;川連:6g,竹茹:12g,枳實:6g,半夏:6g,橘紅:6g,甘草:3g,生姜:6g,茯苓:10g
合中和湯,【組成】白術(shù)120克 黃橘皮 厚樸 人參 茯苓 甘草各75克為細末。每服6克
4氣虛發(fā)熱:
益氣健脾、甘溫除熱 補中益氣湯
組 成:黃芪15克、人參(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
大棗6枚。
5血虛發(fā)熱:
益氣養(yǎng)血 歸脾湯
組成:黨參20克,黃芪20克,茯神15克當歸6克,熟地黃15克,酸棗仁12克,遠志6克,五味子6克,麥冬15克,甘草6克。
亦可用當歸補血湯,組成]; 黃芪一兩(30克) 當歸酒洗,二錢(6克)
1.白細胞減少癥:用本方加三棱15g,甘草10g,日1劑水煎服。
2.原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用本方加血余炭30g,生甘草15g,仙鶴草15g為基本方。氣虛者選加黨參、白術(shù)、黃精;血虛
者選加熟地、阿膠、枸杞子;用虛者選加生地、麥冬、五味子、山萸肉、鱉甲;腎陽虛者選加菟絲子、補骨脂、鹿角膠、
巴戟天;胃熱盛者選加石膏、知母、川軍、川連;血熱盛者選加丹皮、赤芍、紫草、羚羊角;伴感染者選加銀花、連翹、
蒲公英、敗醬草、大青葉等。日1劑,重癥患者,日2劑。
3.痹證:用本方加減:當歸25g,黃芪35g,桂枝15g,海風(fēng)藤10g,秦艽10g,制川烏6g。痛痹加細辛3g;著痹加防己8g,薏
苡仁30g;行痹加防風(fēng)9g,羌活8g;熱痹去川烏、海風(fēng)藤,加知母10g,石膏30g,忍冬花20g。日1劑,10日為1療程。
4.足底痛:用本方加杜仲、川斷、狗脊為主方。偏肝腎陰虛者加熟地、玄參、杞子、知母等;偏脾腎陽虛者加肉桂、附子
、菟絲子、補骨脂等。治療足底痛30例,結(jié)果:顯效18例,好轉(zhuǎn)9例,減輕3例,全部病例有效。用藥最少者14劑,最多者
60劑。
5.子宮發(fā)育不良性閉經(jīng):用本方加減:當歸30g,黃芪50g,莪術(shù)15g,三棱15g,丹參15g,月月紅15g,日1劑水煎服,連服
3個月為1療程。
6.更年期綜合征:用本方加夜交藤30g,桑葉12g,胡桃仁10g,三七6g為基本方。氣血雙虛型加熟地、白芍;肝腎陰虛型加
枸杞、丹皮;脾腎陽虛型加附子、山藥、白術(shù);心腎不效型加丹參、棗仁、黃柏。治療更年期綜合征79例。結(jié)果:治愈(
臨床癥狀全部消失,隨訪末復(fù)發(fā))61例;未愈18例。
7.子宮肌瘤:應(yīng)用本方加減:黃芪20-30g,當歸6-9g,楂肉、赤白芍各10g,三棱、莪術(shù)各6g,桂枝5g,丹皮9g。若血虛者
加阿膠、雞血藤;陰虛加生脈散;肝郁加一貫煎;脾虛加四君子湯,薏苡仁、山藥;腎虛加川斷、巴戟天;出血過多者加
益母草、二至丸、烏賊骨。治療子宮肌瘤12例,結(jié)果:臨床治愈(腫瘤消散,子宮大小恢復(fù)正常,癥狀消失)6例,好轉(zhuǎn)5例
,無效1例。
8.老年性皮膚瘙癢:用本方加減:黃芪30g,當歸10g,生熟地各30g,制首烏15g,玄參15g,麥冬10g,防風(fēng)10g,荊芥10g
,蟬衣10g,川芎10g,炙甘草3g。日1劑水煎服。
9.牙齦出血:用本方合失笑散加味。血虛加熟地12g,白芍15g;氣陰兩虛加太子參、生地各15g,麥冬、杞子各12g;陽虛
加炮姜10g,肉桂6g。日1劑水煎服。
6陰虛發(fā)熱:
滋陰清熱 清骨散
組成;銀柴胡5克,胡黃連、秦艽、鱉甲、地骨皮、青蒿、知母各3克,甘草2克。
加減法
A.如果血虛者,可加當歸12 熟地12 白芍12 生地10
B.如果咳嗽者,加桔梗10 五味子8 阿膠10(烊化) 麥冬10
亦可用知柏地黃丸
??;知母 40g 黃柏 40g 熟地黃 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 60g 山藥 80g 茯苓 60g 澤瀉 60g 。
7陽虛發(fā)熱
金匱腎氣丸
組成;比例是,干地黃,山藥,山茱萸,茯苓,澤瀉,丹皮,附子,桂枝,是8,4,4,3,3,3,1,1。
四十五、虛勞
A氣虛
1肺氣虛:
補益肺氣 補肺湯
組成;黃耆30克 甘草 鐘乳 人參各12克 桂心 干地黃 茯苓 白石英 厚樸 桑白皮 干姜 紫菀 橘皮 當歸 五味子
遠志 麥門冬各15克 大棗20枚
2脾氣虛:
健脾益氣 加味四君子湯
組成;黨參、白術(shù)、茯苓、豬苓、黃芪、當歸各 10g,柴胡、半夏、陳皮、甘草、佛 手各 6g ,生姜 3 片,大棗 3 枚。
若脾氣虧虛而主要表現(xiàn)為中氣不足、氣虛下陷--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芪15克、人參(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
大棗6枚。
加減:
1、血不足-加當歸。
2、精神短少-加人參、五味子。
3、肺熱咳嗽-去人參。
4、嗌干-加葛根。
5、頭痛-加蔓荊子,痛甚加川芎。
6、腦痛-加藁本、細辛。
7、風(fēng)濕相搏,一身盡痛-加羌活、防風(fēng)。
8、有痰-加半夏、生姜。
9、胃寒氣滯-加青皮、蔻仁、木香、益智仁。
10、腹痛-加白芍、甘草。
12、熱痛-加黃連。
13、能食而心下痞-加黃連。
14、咽痛-加桔梗。
15、有寒-加肉桂。
16、濕勝-加蒼術(shù)。
17、陰火-加黃柏、加熟地、山藥。
18、陰虛-去升麻,加熟地、山茱、山藥。
19、大便秘-加酒煨大黃。
20、欬嗽:春加旋覆、款冬,夏加麥冬、五味,秋加麻黃、黃芩,冬加不去根節(jié)麻黃,天寒加干姜。
21、泄瀉-去當歸,加茯苓、蒼術(shù)、益智。
變化方:
1、除當歸、白術(shù),加木香、蒼術(shù)-名調(diào)中益氣湯,治脾胃不調(diào),胸滿肢倦,食少短氣,口不知味,及食入反出。
2、加白芍、五味子-亦名調(diào)中益氣湯,治氣虛多汗,余治同前。
3、加蒼術(shù)倍分,半夏﹑黃芩各三分-名參術(shù)益胃湯,治內(nèi)傷勞倦,燥熱短氣,口渴無味,大便溏黃。
4、去白術(shù),加草蔻、神曲、半夏、黃柏-名升陽順氣湯,治欱食勞倦所傷,滿悶短氣,不思食,不知味,時惡寒。
5、加炒芩、神曲-名益胃升陽湯,治婦人經(jīng)水不調(diào),或脫血后食少水瀉。
6、加黃柏、生地-名補中益氣加黃柏生地湯,治陰火乘陽發(fā)熱晝甚,自汗短氣,口渴無味。
7、加白芍、細辛、川芎、蔓荊-名順氣和中湯,治清陽不升,頭痛惡風(fēng),脈弦微細。
8、加羌活、防風(fēng)、細辛、川芎-名調(diào)榮養(yǎng)?湯,治勞力傷寒,體熱,惡寒,微渴,汗出,身痛,脈浮無力。
煎服法:姜三斤,棗二枚,煎。
3心氣虛
七福飲【組成】人參6克 熟地9克 當歸9克 白術(shù)(炒)5克 炙甘草3克 棗仁6克 遠志5克(制用)
4腎氣虛
大補元煎,組成】;人參10g,山藥15g,熟地15g,杜仲15g,當歸15g,山萸15g,枸杞15g,升麻10g,鹿角膠10g。
B血虛
1心血虛:
養(yǎng)血安神 養(yǎng)心湯
組成】;遠志(去心)9克 龍骨20克 石蓮肉 芡實 蓮蕊 天門冬 桔梗(去蘆) 車前子 麥門冬(去心) 酸棗仁各10克 辰砂2克(
另研細末,調(diào)服) 甘草6克
1.柏子養(yǎng)心湯,主料:柏子仁 6g,黃芪15g,川芎lOg,酸棗仁 5g,遠志Sg,五味子5g.黨參lOg,當歸5g.豬心1個,鹽、
芝麻油、蜂蜜少許。(心氣虛寒、心失所養(yǎng)所致心悸怔忡、心律失常)
2.二參陳皮養(yǎng)心湯,[材料];西洋參、太子參、陳皮各8克,豬心一個,豬瘦肉或豬碎骨50克,生姜2片。(解煩除郁、益
氣滋養(yǎng),中老年人夏日養(yǎng)心之用。)
3.寧神養(yǎng)心湯,用料:鷓鴣1只,瘦肉6兩,麥冬2兩,高麗參6至8片石斛2兩,百合2兩,茯苓1片,麥米2兩,圓肉6至8粒。
(以幫助孕婦安心寧神)
4.補血養(yǎng)心湯,材料:黃 20克,當歸、枸杞子各10克,豬瘦肉200克。 (心驚害怕,自覺心悸,失眠,多夢,頭暈,健忘
,面色淡白或萎黃,唇舌色淡)
5.安神補氣養(yǎng)心湯,配料:蓮子、芡實、圓肉、酸棗仁、紅棗 取紫砂煲一只,放適量水,兩塊姜,放入洗凈的瘦肉或雞
半只和湯料文火煲3個小時后加適量食鹽飲用。一周一至兩次。(失眠心跳、頭暈、思勞過度、)
6.益氣活血養(yǎng)心湯,【處方】;炙黃芪60克,淮小麥30克,毛冬青30克,丹參30克,益母草30克,全當歸9克,川芎9克,
桃仁9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心氣不足,血脈瘀滯)
7.保元養(yǎng)心湯,;西洋參10g(或黨參15g,或太子參20g),生黃芪20g,麥冬20g,桂枝6g,五味子10g,黃精20g,赤芍
15g,川芎12g,丹參20g,檀香10g,砂仁10g,炙甘草6g。 (氣陰兩虛,氣滯血瘀,心脈不暢,心血失養(yǎng))
8.五行養(yǎng)心湯;(桂圓8顆,紅棗10顆,蓮子15顆,銀耳3朵,紅糖適量)。(滋陰養(yǎng)血,去火寧神)
9.三參養(yǎng)心湯;,30g,珍珠母(先煎)30g,紫石英(先煎)30g,淮小麥30g,西洋參(或太子參15g)6g,苦參6g,15g
,生地15g,川連3g,炙甘草12g,酸棗仁10g,柏子仁10g。血虛加(另烊)12g;汗多加五味子8g;陽虛加桂枝6g;低熱加
連翹10g;失眠加朱茯神10g;早搏難以控制者加常山6g,苦參15g,炙甘草15g。 (病毒性心肌炎 )
10.補腎養(yǎng)心湯;組成:熟地黃20克,山茱萸15克,麥冬15克,水蛭5克,五味子15克,石菖蒲15克,石斛15克,丹參15克
,遠志15克,肉蓯蓉15克,巴戟天15克,甘草10克,肉桂5克,附子5克,龜甲20克,龍骨20克,枸杞子20克,酸棗仁20克
。(痰瘀痹阻腦絡(luò)型老年血管性癡呆)
11.琥珀養(yǎng)心湯,【組成】人參1錢,當歸2錢,茯神3錢,棗仁1錢半(炒),遠志1錢半(炙),石菖蒲1錢,琥珀1錢(研
,沖服),炙草8分,麥冬2錢,龍眼3枚。(怔忡。)
12.歸脾養(yǎng)心湯,材料黨參15克,茯苓30克,甘草10克,生地黃30克,黃連5克,葛根30克,石菖蒲10克,延胡索10克,蜈
蚣2條,薏苡仁30克,紅花10克,黃芪10克(服湯藥同時服用解糖靈、健脾和中丸,適用于糖尿病周圍神經(jīng)病變氣陰兩虛。
肢體麻木,猶如蟲行,疼痛,倦怠乏力,自汗盜汗,口渴喜飲,五心煩熱,心悸失眠,大便秘結(jié)或溏瀉)(和中丸【組成
】白術(shù)(陳土炒)120克 扁豆(炒)90克 茯苓45克 枳實(面炒)60克 陳皮90克 神曲(炒黑) 麥芽(炒) 山楂(炒) 香附(姜汁炒)
各60克 砂仁45克 半夏(姜汁炒)30克 丹參(酒蒸)60克 五谷蟲(酒拌,炒焦黃色)90克)
5.心脾血虛--歸脾湯
組成:黨參20克,黃芪20克,茯神15克當歸6克,熟地黃15克,酸棗仁12克,遠志6克,五味子6克,麥冬15克,甘草6
克。
2肝血虛:
補血養(yǎng)肝 四物湯 【組成】熟地15克、當歸15克、 白芍10克、 川芎8克、
若肝血瘀結(jié),新血不生---大黃蔗蟲丸
熟大黃 300g 土鱉蟲(炒) 30g 水蛭(制) 60g虻蟲(去翅足,炒)45g 蠐螬(炒) 45g 干漆(煅) 30g桃仁 120g
苦杏仁(炒) 120g 黃芩 60g地黃 300g 白芍 120g 甘草 90g
C陰虛
1肺陰虛:
養(yǎng)陰潤肺 沙參麥門冬湯【組成】北沙參10克、玉竹10克、麥冬10克、天花粉15克、扁豆10克、桑葉6克、生甘草3克。
2心陰虛:
滋陰養(yǎng)心 天王補心丹
組成:酸棗仁12 柏子仁10 當歸10 天冬9 麥冬10 生地15 人參10 丹參9 玄參 天王補心丹10 云苓12
五味子8 遠志肉9 桔梗8
3脾胃陰虛:
養(yǎng)陰和胃 益胃湯【組成】 沙參、生地各30克,麥冬、玉竹各15克,冰糖3克。
4肝陰虛:
滋養(yǎng)肝陰 補肝湯
【處方】; 山茱萸 甘草(炙)桂心各30克 細辛(去苗)茯苓 桃仁(麩炒,去皮、尖)柏子仁 防風(fēng)各60克 川烏頭(炮
,去皮、臍)15克
5腎陰虛:
滋補腎陰 左歸丸
組成】熟地黃 200g 菟絲子 100g 牛膝 75g 龜板膠 100g 鹿角膠 100g 山藥 100g 山茱萸 100g 枸杞子 100g【方劑制
法】以上八味,除鹿角膠、龜板膠外,其余熟地黃等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取鹿角膠、龜板膠烊化,與上述細粉混
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 10g與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D陽虛
1心陽虛:
益氣溫陽 保元湯
組成:黃芪24克,黨參24克麥冬30克丹參30克檀香10克,砂仁10克,炒酸棗仁30克,葛根24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
2脾陽虛:
溫中健脾 附子理中丸,處方】; 附子(制) 100g 黨參 200g 白術(shù)(炒) 150g 干姜 100g 甘草 100g
【附方】
①溫脾散(《顱囟經(jīng)》),即本方去人參構(gòu)成。功能溫脾止瀉。主治小兒脾胃虛寒,食乳不消,水瀉不止,吃奶頻吐。
②附子理中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即本方改作湯劑。功能回陽散寒。主治五臟中寒,四肢強直,口噤,失聲;下
焦虛寒,火不生土,嘔逆泄瀉,脘腹冷痛。
③附子理中湯(《萬病回春》),即本方加官桂、吳萊萸、當歸、陳皮、厚樸、大棗、生姜構(gòu)成。功能回陽除寒,益氣健
脾。主治中寒厥倒。
④丁附湯(《證治要訣類書》),即本方加青皮、陳皮、丁香構(gòu)成。功能溫陽構(gòu)寒,降逆止嘔。主治寒嘔,喜食辛熱,中
脘停寒,物入吐出。
⑤附子溫中湯(《衛(wèi)生寶鑒》),即本方加白芍藥、草豆蔻、茯苓、厚樸、陳皮、生姜構(gòu)成。功能溫陽祛寒,益氣健脾。
主治中寒腹痛自利,水谷不化,或不欲飲食,懶言困倦嗜臥。
⑥附子溫中丸(《醫(yī)學(xué)發(fā)明》),即本方去人參,加高良姜、肉桂構(gòu)成。功能溫脾胃,養(yǎng)正氣。主治嘔吐,留飲,噎膈,
腸鳴,濕冷泄注。
⑦溫中補脾湯(《醫(yī)宗金鑒》),即本方加炙黃芪、姜半夏、陳皮、茯苓、砂仁、肉桂、丁香、白芍、煨姜構(gòu)成。功能溫
中補脾,舒筋緩急。主治慢脾風(fēng),吐瀉日久,面唇青黯,閉目搖頭,額汗昏睡,四肢厥冷,舌短聲啞,頻嘔清水。
3腎陽虛:
溫補腎陽,兼養(yǎng)精血 右歸丸
組成 ;熟地黃240克,炒山藥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膠(炒珠)120克、制菟絲子120克、杜仲(姜汁炒)各120克,
山茱萸(微炒)90克、當歸(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遺精+金鎖固精丸【組成】;沙苑蒺藜、芡實、蓮須各60克、龍骨、牡蠣各30克。
五更泄瀉+四神丸,
【組成】肉豆蔻(生用)60克 補骨脂(炒)120克 五味子60克 吳茱萸120克【用法】上藥為末,加紅棗50枚,生姜120克,
切碎,用水煮至棗熟,去姜,取棗肉和藥為丸
水腫+五苓散,〖組成〗; 豬苓 十八銖[12g]去皮 澤瀉 一兩六株[20g] 白術(shù) 十八銖[12g] 茯苓 十八銖[12g] 桂枝 半
兩[8g]去皮。
虛勞+感受外邪--薯蕷丸
組成;薯蕷30分,當歸10分,桂枝10分,曲干地黃10分,豆黃卷10分,甘草28分,人參7分,芎6分,芍藥6分,白術(shù)6
分,麥門冬6分,杏仁6分,柴胡5分,桔梗5分,茯苓5分,阿膠7分,干姜3分,白蘞2分,防風(fēng)6分,大棗100枚(為膏)。
虛勞日久,氣血運行不暢而有血瘀者(肌膚甲錯,面目黯黑)--大黃蜇蟲丸
組成】;大黃10分(蒸),黃芩2兩,甘草2兩,桃仁1升,杏仁1升,芍藥4兩,干地黃10兩,干漆1兩,虻蟲1升,
水蛭100個,蠐螬1升,(庶蟲)蟲半升。
四十六、痹證
A 風(fēng)寒濕痹
1行痹:
祛風(fēng)通絡(luò)、散寒除濕 防風(fēng)湯 若見關(guān)節(jié)腫大,
【組成】防風(fēng) 芎勞 白芷 牛膝 狗脊 萆薢 白術(shù)各3克,羌活 葛根 附子 杏仁各6克 麻黃12克 生姜15克
石膏 薏苡仁 桂心各9克
苔薄黃--桂枝芍藥知母湯
處方:桂枝25克 芍藥18.5克 甘草12.5克 麻黃12.5克 生姜12.5克 白術(shù)30克 知母25克 防風(fēng)25克 附子12.5克
2 痛痹:溫經(jīng)散寒、祛風(fēng)除濕 烏頭湯
組成麻黃、芍藥、黃耆、甘草各9克(炙)、川烏6克(哎咀,以蜜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即出烏頭。)。
治療類風(fēng)濕關(guān)節(jié)炎(痛重者加制草烏、干姜;腫著者加薏苡仁或防己;病久體虛者加黃芪);加白術(shù)、威靈仙、桂枝、桑寄
生等治療坐骨神經(jīng)痛;加雞血藤、地龍、當歸等治療小兒風(fēng)濕舞蹈癥;加桂枝、豹皮樟等治療風(fēng)濕性關(guān)節(jié)炎,均取得明顯
的效果。
3 著痹:除濕通絡(luò)、祛風(fēng)散寒 薏苡仁湯
【組成】薏苡仁30 當歸10 川芎7 生姜10 桂枝10 羌活10 獨 活10防風(fēng)10白術(shù) 10甘草6 川烏6麻黃6
風(fēng)寒濕偏盛不明顯者--蠲痹湯
組成;熟地15g,肉蓯蓉l0g,骨碎補15g,淫羊藿15g,當歸10g,白芍20g,生黃芪15g,甘草6g,牛膝10g。
B 風(fēng)濕熱痹:
清熱通絡(luò)、祛風(fēng)除濕 白虎桂枝湯
【組成】知母180克 甘草(炙)60克 石膏500克 粳米60克 桂枝(去皮)90克
合宣痹湯
【組成】防己15克(五錢);杏仁15克(五錢);滑石15克(五錢);連翹9克(三錢);山梔9克(三錢); 薏苡15克(
五錢); 半夏(醋炒)9克(三錢);晚蠶沙9克(三錢);赤小豆皮(取五谷中之赤小豆,涼水浸,取皮用)9克(三錢)。
熱痹化火傷津(關(guān)節(jié)紅腫,疼痛劇烈,入夜尤甚,半熱煩渴,舌紅少津,脈弦數(shù))--犀黃丸
【 處方 】;牛黃0.9克 乳香(去油) 沒藥(去油)各30克(研極細末)麝香4.5克 黃米飯30 克
C痰瘀痹阻
雙合湯
組成;白芍藥225克(七兩半);當歸(洗,酒浸),黃耆(蜜炙),川芎,熟地黃(凈洗,酒蒸),各90克(三兩);甘草(炙)
,肉桂(去皮,不見火),各67.5克(二兩二錢半)?!灿梅ā成蠟榧毮?。每服6克,用水220毫升,加生姜3片,棗子1枚,
D肝腎虧虛
獨活寄生湯
組成:獨活lO克,桑寄生30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細辛5克,秦艽10克,茯苓15克,肉桂3克,防風(fēng)10克,川芎10克,
黨參15克,黃芪15克,甘草5克,當歸10克,芍藥10克,地黃10克。
陽虛---陽合湯
〖組成〗 熟地一兩(30g) 肉桂一錢,去皮,研粉(3g) 麻黃五分(2g) 鹿角膠三錢(9g)白芥子二錢(6g)
姜炭五分(2g) 生甘草一錢(3g)
1.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癥:用本方加減:熟地30g,鹿角霜10g,麻黃10g,白芥子10g,桂枝10g,炮姜10g,甘草10g,氣虛者加
黨參15g;血虛者加阿膠10g,白芍30g;舌有紫斑者加赤芍10g,紅花10g;形寒肢冷者加附子10g。日1劑水煎服,30劑為1
個療程。
2.心律失常:隨證加減,口干,舌苔黃膩,舌質(zhì)紅,舌尖起刺,加黃連、山豆根;夜寐不寧,心悸易發(fā)加淮小麥、琥珀、
龍骨、牡蠣;口渴喜飲,舌紅脈數(shù)加生地、五味子、麥冬、柏子仁、阿膠等;畏寒肢冷,脈沉緩加附子、紫石、赤石脂;
腳痛加瓜蔞、郁金等;胸腺脹滿,脈滑數(shù)加竹瀝、半夏、石菖蒲、茵陳等。日1劑。
3.慢性支氣管炎:用本方加減:熟地30g,牛皮膠10g,肉桂、甘草、川貝(研粉沖服)各3g,麻黃、炮姜各2g。食欲不振加
雞血藤、白術(shù);貧血者加雞血藤、當歸、黃芪;氣虛甚者加潞黨參;不眠者加柏子仁,酸棗仁;合并肺結(jié)核者加魚腥草、
白芨、百部;高血壓者去桂枝,加玉米須,丹參,靈磁石(醋粹先煎1小時);痰有臭味者加魚腥草,白花蛇舌草、浙貝。
4.閉塞性動脈硬化癥:熟地30g,鹿角膠、桂枝各12g,白芥子10g,炮姜9g,麻黃、生甘草各3g。日1劑水煎服。另配合動
脈注射低分子右旋糖酐100ml加入維腦路通、復(fù)方丹參各10ml,日1次,7次為1療程,療程間隔7日。
5.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用本方加當歸、丹參;有熱者酌加銀花、玄參,個別晚期患者可加黨參、黃芪、巴戟天、仙靈脾等
6.痹證:用本方治療寒濕痛痹。寒勝者,加黃芪、木瓜;濕勝者,加防己、薏仁;痛勝者,加乳香、沒藥。日1劑,并忌生
冷。
7.坐骨神經(jīng)痛:用本方加烏梢蛇、防己、淡附子、細辛、紅花,重用熟地、鹿角膠、淡附子,先將附子用1000ml水浸泡3小
時,然后煮沸50分鐘,再納入它藥,早、晚各服1次。煎剩藥渣在臨睡前用布包裹趁熱外敷痛處,每10劑為1療程,
8.本方治療陰疽(指深部膿腫及瘡瘍潰后難斂者)均取得滿意療效。,用本方去肉桂、加紫油桂、茯苓、白術(shù)、黃芪,4劑
后,血水樣分泌物大減,傷口顏色轉(zhuǎn)為正常,服八珍湯化裁5劑后痊愈。
9.凍傷:以本方為主,破潰流水者加半枝蓮,久病者加黃芪。日1劑水煎服。
10.乳腺炎:用本方:熟地15g,鹿角膠、白芥子、姜炭、甘草各9g,肉桂、麻黃各1.5g。初期可加郁金、枳殼,將要成膿
加橘紅、姜半夏,膿已成加瓦楞子、土貝母,炎癥僵塊加牡蠣、皂角刺。外治:炎癥初期和炎癥僵塊可外貼九香膏(含鉛
粉3120g,麻油5000g。全方九香散:白芷、白薇、山奈、白芨、白斂、瑤桂及焦文蛤各24g,制乳液各31.5g,甘松3g,焦
全蟲8g,炙甲片21g,腰黃120g,炒天蟲12g,密陀僧120g,炒蟬衣13g,辰砂1g,冰片1g,麝香1.5g),膿已成者外敷清涼
膏(當歸30g,紫草6g,大黃粉適量,麻油500g,黃蠟18g),潰后用凡士林紗條換藥。治療乳癰初期、成膿期及潰后。皮色
紅與不紅均可使用,有些病例切開排膿或多次擴創(chuàng)后難愈合,服本方也有促進愈合的作用。
肝腎陰虧---河車大造丸
【組成】;紫河車100g,熟地黃200g,天冬100g,麥冬100g,杜仲(鹽炒)150g,牛膝100g,黃柏150g,龜甲(制)200g。
痹久內(nèi)舍于心--炙甘草湯
【組成】 炙甘草四兩(12克)生姜三兩(9克)桂枝三兩(9克)人參二兩(6克) 干地黃一斤(30克)阿膠二兩(6克)
麥門冬半升(10克) 麻仁半升(10克) 大棗三十枚掰(10枚)
1.室性早搏 用本方加減:灸甘草15g,大棗6枚,阿膠、生姜、黨參各10g,生地20g,桂枝6g,麥冬、麻仁、沙棗仁各10g
,丹參15g。加酒各半,水2煎服,20劑1療程。
有報道,用本方加減,氣陰兩傷加玉竹、玄參;心脾不足加白術(shù)黃芪;心陽不足加熟附片;夜寐不安加酸棗仁、柏子仁。
有報道,應(yīng)用本方加減:灸甘草50g,黨參、桂枝、阿膠各10g,生地、酸棗仁各30g,大棗20枚。文火煎至300ml,每次溫
服150ml,早晚分服,4周為1療程。
2.病毒性心肌炎 用本方加減:灸甘草9g,人參6g,生地黃30g,阿膠9g,麥冬12g,麻仁9g,桂枝,生姜各6g,紅棗6個。
日1劑水煎服。邪盛加黃芩、蒲公英、大青草;陰虛加龜版、黃精;心神不寧加炒棗仁、珍珠母。
3.心律失常 用本方加減:灸甘草9g,黨參,生地各12g,麥冬9g,桂枝3-6g,丹參12g,酸棗仁9g。
4.病態(tài)竇房結(jié)綜合征 用本方加減:按人參、阿膠各1份,甘草、生姜、桂技各2份,麥冬、麻仁、大棗各3份,地黃5份的比
例配方,制成膏劑。每次服15g,日2次,療程為3周。
四十七、痙證
1邪壅經(jīng)絡(luò):
祛風(fēng)散寒、和營燥濕 羌活勝濕湯
組成:羌活15克,獨活15克防風(fēng)15克桑枝40克穿山龍25克,藁本10克,蔓荊子15克,威靈仙20克,川芎15克,甘草15克。
(有氣滯者,可加木香、陳皮、香附;兼有氣虛者,加升麻、柴胡、人參、黃芪;兼有血虛者,加當歸、白芍;兼有血瘀
者,加姜黃、五靈脂、紅花。另外,服藥期間忌食生冷滋膩之品,起居要避免風(fēng)寒濕氣侵襲,)
剛痙(寒邪較甚,苔薄白,脈浮緊)--葛根湯
【組成】;葛根12克 麻黃9克(去節(jié)) 桂枝6克(去皮) 生姜9克(切) 甘草6克(炙) 芍藥6克 大棗12枚(擘
柔痙(風(fēng)邪偏盛,項背強直,發(fā)熱不惡寒,頭痛汗出,苔薄白,脈沉細)--栝蔞桂枝湯
【組成】; 栝蔞三十克、桂枝十五克、白芍十五克、炙甘草十克、生姜十克、大棗十二枚。
濕熱入絡(luò)(身熱,筋脈拘急,胸脘痞悶,渴不欲飲,小便短赤,苔黃膩,脈滑數(shù))--三仁湯
組成:杏仁15克、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葉6克、厚樸6克、生苡仁18克、半夏15克。
(熱重加柴胡、黃芩;尿道痛加車前子、琥珀、黃柏;腰痛甚加木瓜、杜仲;尿中細菌難消失加馬齒莧、金錢草、連翹、
苦參。)
2陽明熱甚:泄熱存津、養(yǎng)陰增液 增液承氣湯
【組成】玄參30克(一兩),麥冬(連心)、細生地各25克(各八錢),大黃9克(三錢),芒硝5克(一錢五分)
1.治療肛裂:用本方加減:玄參、生地、麥冬各15g,生大黃(后下)、芒硝各5g。便血加炒地榆、炒槐花;痛甚加枳殼、
延胡索。若藥后大便次數(shù)增多、便溏,可將大黃改為先煎或減量。日1劑水煎服。、
2.產(chǎn)后尿閉:用本方加減:玄參30g、生地、麥冬各20g,大黃、芒硝各6g,車前子30g,桔梗10g。有感染發(fā)熱者加黃柏10g
,蒲公英50g。
若熱盛傷津,并無腑實之證--白虎加人參湯
知母 18 克 、石膏 30克、甘草 6克、粳米 12克、人參 9克、麻黃根 9克(治內(nèi)熱、汗出如流珠)
3肝經(jīng)熱盛
羚角鉤藤湯
[組成]:羚角片一錢半,先煎(4.5g),雙鉤藤三錢,后入(9g),霜桑葉二錢(6g),滁菊花三錢(9g),鮮生地五錢(15g),
生白芍三錢(9g),川貝母四錢,去心(12g),淡竹茹鮮刮,與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錢(15g),茯神木三錢(9g),生甘草八分
(3g)。
4心營熱盛
清營湯
組成犀角[水牛角代](30克)、生地黃(15克)、 元參(9克)、 竹葉心(3克) 、麥冬(9克)、丹參(6克)、 黃連
(5克) 、銀花(9克) 、連翹(6克)。
若肢體抽搐無力,面色蒼白肢冷汗出,亡陰用獨參湯生脈散,組成;人參(9克)麥門冬(9克)五味子(6克)
1.脫癥;周某,女,75歲。患高血壓及慢性支氣管炎多年。因過勞突感呼吸困難,心悸,頭汗如珠,口噤不語,脈形隱伏
,怠緩而結(jié),至數(shù)不清,每分鐘約36次/分。證屬脫證。急取紅參2支(切片),麥冬15g、五味子12g,開水浸泡,白糖為引
,徐徐灌入口中,藥盡服,病人始能呻吟,手足擾動。再服即時蘇醒,脈形始現(xiàn),50次/分,仍無力而結(jié),3-5至一止。此
元氣復(fù)而未盛,原方濃煎作飲,2小時內(nèi)盡服生脈散二劑,神識清楚,轉(zhuǎn)危為安。次日再診,覺頭昏疲乏心跳,六脈弦緩,
5-8至一止。血壓140/100mmHg,已進食。仍按原方再進三劑,素食調(diào)養(yǎng),脈形整齊,恢復(fù)常態(tài)。
2.低血壓:口服生脈散加味(粉劑):黨參6g、黃耆6g、五味子2g、麥冬2g,共18g為一人一日量,共研末,每次服6g,每
日三次,連服四周為一療程。
5陰血虧虛:
滋陰養(yǎng)血 四物湯,組成;熟地15克、當歸15克、白芍10克、川芎8克。
加減法
1. 若痛經(jīng),可加香附12克、延胡索10克
2.兼有氣虛者,加入黨參18克、黃芪18克
3.若血虛有寒者,則加肉桂粉4克、炮姜4片
4.若出現(xiàn)崩漏,則加入茜草根8克、艾葉10克、阿膠10克
1.月經(jīng)失調(diào) 用本方加減:生地、川芎各10克,白芍12克,當歸、香附各15克,茯苓18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有顯著療效。
2.痛經(jīng)用本方加白芷、木香、香附各10克為主,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有較顯著的療效。
3.黃體功能不全用本方加味:當歸12克,川芎9克,赤白芍各15克,生熟地各15克。水煎,每日1劑,早晚分服,以每個月
經(jīng)周期(20士 2日)為1個療程,經(jīng)期及妊娠后停服。有較顯著的療效。
4.功能失調(diào)性子宮出血用本方合當歸補血湯加減:熟地15克,杭白芍、當歸、三七(另沖)各10克,黃芪、貫眾炭各30克
,益母草各15克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水煎,于每次月經(jīng)來潮第三日開始服用,連服3~6日,視出血程度而定,每日1劑。
5.胎位不正用本方去熟地,加白術(shù)、茯苓各15克,水煎,每晚服1劑,3劑為1個療程,服藥1個療程后,每周復(fù)查胎位1次,
連查2周,轉(zhuǎn)正后再服1個療程,以鞏固療效。有較顯著的矯正胎位作用。
6.神經(jīng)性頭痛用本方加減:熟地50克,白芍、當歸川芎、桂圓肉各15克,牡丹皮、天麻、僵蠶、全蝎、甘草各10克,炒棗
仁、石決明各50克,蜈蚣2條。水煎服,每日1劑。
7.肩周炎 用本方加桂枝9克,生姜3片,甘草6克為基本方,隨證加減。水煎服,每日1劑。
8.蕁麻疹用本方加減:當歸9克,白芍6克,川芎3克,生地6克。水煎服,每日1劑,連服3~10劑。
9.過敏性鼻炎 用本方加味:生地24克,當歸15克,赤芍15克,川芎6克,蒼耳子6克,辛荑9克,徐長卿30克。水煎服,每
日1劑,連用1~2個月。
+大定風(fēng)珠 ,組成;生白芍 干地黃各六錢[各18g]、麥冬(連心),六錢 [各18g]、麻仁 五味子 各二錢 [各6g]
生龜版 生牡蠣 甘草(炙) 鱉甲(生),各四錢 [各12g] 阿膠 三錢 [9g] 雞子黃(生),二枚 [2個](蕁麻疹 予大定
風(fēng)珠加白芍15g,白蒺藜15g,小胡麻15g。連續(xù)服藥1月后,諸癥解除,。)
氣虛血瘀用補陽還五湯
組成:黃芪生,四兩[125g]; 當歸尾 二錢[6g]; 赤芍 一錢半[5g]; 地龍 一錢[3g];川芎 一錢[3g]; 紅花 一錢
[3g]; 桃仁 一錢[3g]。
1 腦血管病后遺癥
石某,男,55歲?;颊咭蚰X血栓住院搶救治療后,右側(cè)肢體癱瘓不用。語言謇澀,胸悶不適,喉間痰聲漉漉,伴關(guān)節(jié)腫痛
,舌苔薄膩邊有紫斑,脈弦滑。此乃氣虛不能運行血液,痰瘀阻于脈絡(luò),擬補陽還五湯合開竅化痰。
黃芪60g,當歸5g,赤芍10g,紅花5g,桃仁6g,川芎8g。地龍10g,牛膝10g,川菖6g,膽星10g,丹參15g。
經(jīng)上藥加減進治30劑,下肢已恢復(fù)功能,能親自步行至門診治療。
2 麻痹性震顫
何某,男,70歲。
患者有高血壓病史。診時四肢麻木,震顫不止,雖能站立,但不能開步,上肢抖動致不能持物。擬補陽還五湯加育陰祛風(fēng)
。黃芪50g,赤芍10g,當歸6g,紅花6g,桃仁6g,川芎6g。地龍10g,蜈蚣2條,棗仁10g,石斛15g,鉤藤20g,僵蠶10g。
上藥服15劑,震顫大減,已能步履,上肢持物也漸正常。
3 蛋白尿
吳某,女,30歲。患者慢性腎炎史,水腫、蛋白尿反復(fù)難愈,而轉(zhuǎn)中醫(yī)治療。擬補陽還五湯加減。黃芪30g,當歸6g,白芍
10g,地龍10g,紅花5g,桃仁5g。川芎6g,女貞15g,苡米20g,豬苓15g,茯苓10g,澤瀉10g 丹參15g。
上藥加減進治一個月,水腫盡消,尿檢蛋白、管型已正常。
4 眩暈(頸椎病)
沈某,男,75歲。患者因頸椎病退行性病變而眩暈反復(fù)難愈。就診時見眩暈如坐舟車,上肢麻痛,時有失眠,神疲,惡心
,生痰,舌苔薄邊有瘀紫,氣虛血瘀而使脈絡(luò)受阻,清陽不升,擬補陽還五湯加味:黃芪30g,赤芍10g,當歸6g,紅花5g
,桃仁5g,川芎6g。地龍10g,天麻5g,法夏10g,葛根10g。上藥加減服用20劑,眩暈未見發(fā)作。
5 聲帶結(jié)節(jié)
林某,女,25歲?;颊邚氖侣晿饭ぷ鳎慨敻璩l繁時即聲音嘶啞,經(jīng)省某醫(yī)院檢查確診為聲帶結(jié)節(jié),中醫(yī)診為氣虛血瘀
,脈絡(luò)不利,上結(jié)咽喉,治宜益氣活血,化瘀利咽。黃芪30g,當歸6g,赤芍10g,丹參15g,地龍10g,桃仁6g。紅花5g,
麥冬10g,千張紙10g,桔梗10g,僵蠶10g,甘草5g。上藥治療半個月,聲音正常,并能登臺演唱,未見嘶啞出現(xiàn)。
6痰濁阻滯
導(dǎo)痰湯 若痰濁上壅,蒙蔽清竅,突然昏厥抽搐,
組成;半夏6克,橘紅3克, 茯苓3克, 枳實3克(麩炒), 南星3克, 甘草1.5克。
急用竹瀝加姜汁沖服安宮牛黃丸
四十八、痿證
1肺熱津傷,筋失濡潤:
清熱潤燥、養(yǎng)肺生津 清燥救肺湯
藥物:霜桑葉三錢(9克) 石膏二錢五分(12克)人參 七分(2克) 甘草(3克) 胡麻仁(炒研)(9克) 一錢 真阿膠八分(9克) 麥
門冬(去心)一錢二分(10克) 杏仁(去皮尖炒)七分(9克) 枇杷葉(刷去毛,涂蜜炙黃)一片(9克)
1燥熱咳嗽應(yīng)用本方加減 桑葉、杏仁、麥冬、生石膏、黃芩各10g,枇杷葉、板藍根各12g,蒲公英、地丁各15g,甘草3g。
每日1劑,水煎分3次口服。
2肺炎喘嗽應(yīng)用本方加減 冬桑葉15g,石膏15g,人參5g(或黨參15g),甘草7.5g,胡麻仁5g,阿膠10g,麥冬10g,杏仁
10g,枇杷葉10g。上為5歲患兒劑量。水煎溫服,1日4次口服,每次服40ml。
3喉痹應(yīng)用本方加減 冬桑葉、枇杷葉、沙參、麥冬、麻仁各15g,石膏20g,阿膠、杏仁、蟬衣、僵蠶、紫菀、百部、前胡
各12g,桔梗6g,甘草5g。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時,水煎,煮沸后5分鐘即可。L日3次,2日1劑。癥狀消失后,停藥1周,再服
1周,再停1周,再服1周。
4斑禿應(yīng)用本方加減 人參5g,甘草5g,枇杷葉6g,麥冬10g,石膏15g,桑葉9g,阿膠6g,胡麻仁6g,杏仁6g。頭痛者加菊
花9g;便秘者以胡麻仁易火麻仁12g,并加郁李仁9g。每日1劑水煎服。
5蘑菇肺應(yīng)用本方加減 人參6g(或黨參15-18g),甘草、麥冬、石膏各12g阿膠、炙杷葉、杏仁、炒胡麻、桑葉各9g。日1
劑水煎服。10日為1療程,2個療程后觀察療效。
身熱退凈,食欲減退,口燥咽干較甚--益胃湯
配方;北沙參15克 麥冬15克 生地15克 玉竹5克 冰糖15克
2濕熱浸淫、氣血不運:
清熱利濕、通利筋脈 加味二妙散
組成; 炒蒼術(shù)lOg,炒黃柏5g,肉桂 2g(后下),半夏lOg,制南星lOg,炙遠志5g,石菖蒲lOg,金櫻子12g,芡實11g,
煅牡蠣25g,(先煎),蓮須lOg,蛇床子lOg,細辛2g。
3脾胃虧虛、精微不運:
補脾益氣、健運升清 參苓白術(shù)散
【組成】人參15g,白茯苓15g,白術(shù)15g,炙甘草9g,山藥15g,蓮子9g,桔梗6g,扁豆12g,薏仁9g,砂仁6g,陳皮9g。
合補中益氣湯
組成:黃芪15克、人參(黨參)15克、白術(shù)10克、炙甘草15克、當歸10克、陳皮6克、升麻6克、柴胡12克、生姜9片、
大棗6枚
若肥人痰多--六君子湯
(組成:人參(9 克) 白術(shù)(9 克) 茯苓(9 克) 炙甘草(6 克) 陳皮(3 克) 半夏(4.5 克) )+石菖蒲、姜汁
4肝腎虧損、髓枯筋痿:
補益肝腎、滋陰清熱 虎潛丸
【組成】黃柏(酒炒,240克) 龜板(酒炙,120克)知母(酒炒 虎潛丸,60克) 生地黃(60克)陳皮(60克)
白芍(60克)鎖陽(45克) 虎骨(用狗骨代,炙,30克) 干姜(15克)
熱甚者--六味地黃丸+牛骨髓、豬骨髓,鹿角膠等
久病陰損及陽(怕冷陽萎,小便清長,舌淡脈沉細無力)--鹿角膠丸
【組成】鹿角膠500克 鹿角霜 熟地各250克 當歸身120克 人參 川牛膝 菟絲子 白茯苓各60克 白術(shù) 杜仲各60克
虎脛骨(酥炙) 龜版(酥炙)各30克
、加味四斤丸
【組成】蓯蓉(酒浸) 牛膝(酒浸) 天麻 木瓜干 鹿茸(燎去毛,切,酥炙) 熟地黃 菟絲子(酒浸通軟,別研細)
五味子(酒浸)各等分(一法不用五味子,有杜仲)
陽虛畏寒—右歸丸
組成 ;熟地黃240克,炒山藥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膠(炒珠)120克、制菟絲子120克、
杜仲(姜汁炒)各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當歸(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5脈絡(luò)瘀阻
圣愈湯
組成;人參各0.9克, 白芍、當歸身、黃耆各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川芎(8克)、
人參(一般用潞黨參20克)、當歸(15克)、 黃芪(18克)。
合補陽還五湯
組成:黃芪生,四兩[125g]; 當歸尾 二錢[6g]; 赤芍 一錢半[5g]; 地龍 一錢[3g];川芎 一錢[3g];
紅花 一錢[3g]; 桃仁 一錢[3g]。
日久瘀血久留—圣愈湯
組成;人參各0.9克, 白芍、當歸身、黃耆各1.5克,熟地(20克)、白芍(15克)、川芎(8克)、
人參(一般用潞黨參20克)、當歸(15克)、 黃芪(18克)。
送服大黃蔗蟲丸
熟大黃 300g 土鱉蟲(炒) 30g 水蛭(制) 60g虻蟲(去翅足,炒)45g 蠐螬(炒) 45g 干漆(煅) 30g桃仁 120g 苦
杏仁(炒) 120g 黃芩 60g地黃 300g 白芍 120g 甘草 90g
四十九、顫證
1風(fēng)陽內(nèi)動------天麻鉤藤飲
〖組成〗 天麻梔子 黃芩 杜仲 益母草 桑寄生 夜交藤 朱茯神 [各9g] 川牛膝[12g] 鉤藤 后下 [12g]
石決明 先煎 [18g]
合鎮(zhèn)肝熄風(fēng)湯
組成:懷牛膝一兩(30g) 、生赭石一兩(30g) 、生龍骨五錢(15g)、生牡蠣五錢 (15g) 、生龜板五錢(15g) 、生杭芍
五錢(15g) 玄參五錢(15g) 、天冬五錢(15g)川楝子二錢(6g)、生麥芽二錢(6g) 、茵陳二錢(6g) 、甘草錢半(4.5g) 。
2痰熱動風(fēng)-導(dǎo)痰湯組成】半夏(湯泡七次)120克天南星(炮,去皮)橘紅枳實(去瓤,麩炒)赤茯苓(去皮)各30克甘草(炙)15克
合羚角鉤藤湯
[組成]:羚角片一錢半,先煎(4.5g)雙鉤藤三錢,后入(9g),霜桑葉二錢(6g)滁菊花三錢(9g)鮮生地五錢(15g),生白
芍三錢(9g)川貝母四錢,去心(12g),淡竹茹鮮刮,與羚羊角先煎代水,五錢(15g)茯神木三錢(9g),生甘草八分(3g)。
3氣血虧虛------人參養(yǎng)營湯
組成。白芍9克,當歸、肉桂、炙甘草、陳皮、人參、炒白術(shù)、黃芪各30克,五味子、茯苓各22。5克,
炒遠志15克,研成粗末,每次12克,加生姜三片,大棗一枚,水煎服
4髓海不足------龜鹿二仙膏
先取龜板240克,鹿角480克(漂洗干凈),枸杞90克,放入鍋內(nèi)分次加水煎煮,倒出煎液。再取紅參45克放在另一鍋中,加
水煎煮,濾取煎液。直煎至藥液無味為度。繼而合并所有煎液,用文火緩慢煎熬,并用木棒不停地攪拌,以防止煮焦,待
煎液呈稠厚粘膏時,入蜂蜜500克,續(xù)煎3~5沸,離火,候冷,裝瓶備用。每日2次,每次1食匙。沸水沖化飲用或以黃酒1
盅燉化服用
合大定風(fēng)珠
【組成】生白芍18克 阿膠9克 生龜版12克 干地黃18克 麻仁6克 五味子6克 生牡蠣12克 麥冬18克(連心)
炙甘草12克 雞子黃2枚 鱉甲12克(生)
5陽氣虛衰------地黃飲子
【處方】生地黃汁30毫升,蘆根15克,生麥門冬25克(去心),人參15克,白蜜15毫升,橘皮10克,生姜15克
五十、腰痛
1寒濕腰痛:
散寒行濕、溫經(jīng)通絡(luò) 甘姜苓術(shù)湯 組成;甘草 白術(shù)各6克 干姜 茯苓各12克
若兼有風(fēng)邪(腰痛左右不定,牽引兩足/連肩背/關(guān)節(jié)游痛)-獨活寄生湯
組成:獨活lO克,桑寄生30克,杜仲15克,牛膝15克,細辛5克,秦艽10克,茯苓15克,肉桂3克,防風(fēng)10克,
川芎10克,黨參15克,黃芪15克,甘草5克,當歸10克,芍藥10克,地黃10克。
2濕熱腰痛:
清熱利濕,舒筋止痛 四妙丸 處方;蒼術(shù)125g牛膝125g黃柏(鹽炒)250g薏苡仁250g,粉碎成細粉
3瘀血腰痛:
活血化瘀、理氣止痛 身痛逐瘀湯
組成:秦艽3克、川芎6克、桃仁9克、紅花9克、甘草6克、羌活3克、沒藥6克、當歸9克、靈脂6克(炒)、香附3克、
牛膝9克、地龍6克(去土) 。
4腎虛腰痛 偏陽虛:
溫補腎陽 右歸丸
組成 ;熟地黃240克,炒山藥120克、枸杞子(微炒)120克、鹿角膠(炒珠)120克、制菟絲子120克、
杜仲(姜汁炒)各120克,山茱萸(微炒)90克、當歸(便溏勿用)各90克,肉桂、制附子各60克。
偏陰虛:
滋補腎陰 左歸丸
組成】熟地黃 200g 菟絲子 100g 牛膝 75g 龜板膠 100g 鹿角膠 100g 山藥 100g 山茱萸 100g 枸杞子 100g【
方劑制法】以上八味,除鹿角膠、龜板膠外,其余熟地黃等六味粉碎成細粉,過篩混勻。取鹿角膠、龜板膠烊化,與上述
細粉混勻。每100g粉末加煉蜜 10g與適量的水,泛丸,干燥,即得)
若虛火甚者+大補陰丸【處方】 熟地黃120g 知母(鹽炒)80g 黃柏(鹽炒)80g 龜甲(制)120g 豬脊髓160g
或知柏地黃丸,組成 ;知母 40g 黃柏 40g 熟地黃 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 60g 山藥 80g 茯苓 60g 澤瀉 60g 。
日久陰陽俱虛陰虛內(nèi)熱可用杜仲丸【組成】杜仲 龜版 黃柏 知母 枸杞子 五味子 當歸 芍藥 黃耆 故紙各30克
若腰痛日久不愈,無明顯的陰陽偏虛者--青娥丸
【處方】 杜仲(鹽炒)480g 補骨脂(鹽炒)240g 核桃仁(炒)150g 大蒜120g
五十一、耳鳴、耳聾
1肝膽火盛:
清肝泄火 龍膽瀉肝湯
組成:龍膽草酒炒(6克) 黃芩炒(9克) 山梔子酒炒(9克) 澤瀉(12克) 木通(6克) 車前子(9克) 當歸酒炒(3
克) 生地黃酒炒(9克) 柴胡(6克) 生甘草(6克)。若肝膽實火較盛,可去木通、車前子,加黃連以助瀉火之力;若
濕盛熱輕者,可去黃芩、生地,加滑石、薏苡仁以增強利濕之功;若玉莖生瘡,或便毒懸癰,以及陰囊腫痛,紅熱甚者,
可去柴胡,加連翹、黃連、大黃以瀉火解毒。
2痰火郁結(jié):
化痰清火、和胃降濁 溫膽湯
組成: 半夏湯洗七次 竹茹 枳實麩炒,去瓤,各二兩(各60g) 陳皮三兩(90g)甘草一兩(30g),炙 茯苓一兩半(45g)
生姜五片,大棗一枚
若痰多胸悶,大便不暢,礞石滾痰丸,處方】金礞石(煅)40g沉香20g黃芩320g熟大黃320g粉碎成細粉,用水泛丸
3風(fēng)熱上擾:
疏風(fēng)清熱 銀翹散
〖組成〗連翹 銀花 各一兩 [各15g] 苦桔?!”『伞∨]蜃印「髁X [各6g]竹葉 荊芥穗 各四錢 [各4g] 生甘草
淡豆豉 各五錢 [各5g],共杵為散,每服六錢(18g),
4腎精虧虛:
滋腎降火、收攝精氣 耳聾左慈丸
處方】 磁石(煅)20g 熟地黃160g 山茱萸(制)80g 牡丹皮60g 山藥80g 茯苓60g 澤瀉60g 竹葉柴胡20g
若腎虧復(fù)為外風(fēng)所乘,以致下虛上實 +本事地黃湯
【組成】柴胡(一兩一分,去苗,洗凈)人參(去蘆)半夏(湯洗七次)黃芩(去皮)甘草(炙)生姜、大棗
【用法】柴胡(一兩一分,去苗,洗凈)人參(去蘆)半夏(湯洗七次)黃芩(去皮)甘草(炙)上粗末,每服五錢,水
二盞,生姜五片,棗二個,同煎至八分,去滓溫服。
若下肢清冷,陽萎腰酸,顴頰黯晦,毛悴色夭,舌淡脈虛--貞元飲【處方】 熟地黃21~60克 炙甘草3~9克 當歸6~9克
(嘔惡或惡寒者,加煨姜3~5片,氣虛脈數(shù)至極者,加人參,肝腎陽虛,手足厥冷者,加肉桂。)
送服黑錫丹,【組成】;(黑鉛 硫黃各60克)
若腎精不足,水不涵木以致肝熱內(nèi)郁--滋水清肝飲
【組成】生地黃10g,山萸肉15g,茯苓10g,當歸20g,山藥10g,丹皮12g,澤瀉10g,白芍10g,柴胡15g,山梔12g,
炒棗仁30g。
加味:
(1)潮熱汗出,煩躁易怒,精神異常者加合歡皮20g,百合10g,豆豉30g,浮小麥10g;
(2)失眠,健忘,易驚,頭暈痛者加夜交藤30g,制首烏20g,琥珀3g;
(3)月經(jīng)先期,月經(jīng)量過多者加女貞子10g,旱蓮草10g,仙鶴草30g;
(4)全身酸痛,肌肉僵硬,抽筋加龍骨30g,牡蠣30g,寄生20g,木瓜30g;
(5)浮腫,心悸,胸悶者加益母草30g,桂枝6g,厚樸6g,瓜蔞10g;
(6)陰冷,陰道干澀者加淫羊藿10g,菟絲子12g,鹿角膠10g。每天1次水煎分2次早晚服用。2周為一療程,連服2療程。
5清氣不升:
益氣升清 益氣聰明湯
組成:人參25g,葛根20g,蔓荊子15g,白芍、黃柏各10g,升麻、炙甘草各5g。每日1劑,2周為1療程,晨起及睡前服。辨
證加減:肝火上炎型加黃芩、梔子;痰濁上蒙型加半夏、白術(shù)、茯苓;瘀血阻竅型加赤芍、川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