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肺系疾病的注意證候之一。分別言之,有聲無痰為咳,有痰無聲為嗽。一般多痰聲并見,難以截然分開,故以咳嗽并稱。
《內經》對咳嗽的論述破詳,如《素問?宣明五氣篇》說:“五氣所病。肺為咳。”《素問?咳論篇》既認為咳嗽是由于“皮毛先受邪氣”所致,又說“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 也”。強調外邪犯肺或臟腑功能失調,病及于肺,均能導致咳嗽。后世醫(yī)家對此續(xù)有闡發(fā)。
咳嗽的分類,歷代所用名稱甚多?!端貑?咳論篇》以臟腑命名,分為肺咳、心咳、肝咳、脾咳、腎咳。等,并且描述了各類不同證候的特征?!吨T病源候論?咳嗽候》有十咳之稱,除五臟咳外,尚有風咳、寒咳、久咳、膽咳、厥陰咳等。明。張景岳執(zhí)簡馭繁地歸納為外感、內傷兩大類?!毒霸廊珪?咳嗽》篇說:“咳嗽之要,止惟二證,何為二證?一曰外感,一曰內傷而盡之矣?!敝链?,咳嗽之辯證分類始較完善,切合臨床實用。
咳嗽既是具有獨立性的證候,又是肺系多種疾病的一個癥狀。本篇討論范圍,重點在于以咳嗽為主要表現(xiàn)的病證,其它疾病兼見咳嗽的,可與本篇聯(lián)系互參。此外,因久咳致喘,表現(xiàn)肺氣虛寒或寒飲伏肺等證者,當參閱喘證、痰飲等篇。
病因病機
咳嗽的病因有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咳嗽為六淫外邪侵襲肺系;內傷咳嗽為臟腑功能失調,內邪干肺。不論邪從外入,或自內而發(fā),均可引起肺失宣肅,肺氣上逆作咳。
外感六淫外邪,侵襲肺系。多因肺的衛(wèi)外功能減退或失調,以致在天氣冷熱失常、氣候突變的情況下,六淫外邪或從口鼻而入,或從皮毛而受?!逗娱g六書?咳嗽論》謂:“寒、暑、燥、濕、風、火六氣,皆令人咳嗽”,即是此意。由于四時主氣的不同,因而人體所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區(qū)別。風為六淫之首,其他外邪多隨風邪侵襲人體,所以外感咳嗽常以風為先導,挾有寒、熱、燥等邪,張景岳曾倡“六氣皆令人咳,風寒為主”之說,認為風邪挾寒者居多。
內傷總由臟腑功能失調,內邪干肺所致??煞制渌K腑病變涉及于肺和肺臟自病兩端。它臟及肺的咳嗽,可因情志刺激,肝失條達,氣郁化火,氣火循經上逆犯肺所致;或由飲食不當,嗜煙好酒,熏灼肺胃;過食肥厚辛辣,或脾失健運,痰濁內生,上干于肺致咳。因肺臟自病者常由肺系多種疾病遷延不愈,肺臟虛弱,陰傷氣耗,肺的主氣功能失常,肅降無權,而致氣逆為咳。
從上可知,無論外感或內傷咳嗽,均屬肺系受病,肺氣上逆所致,故《景岳全書?咳嗽》篇說:“咳證雖多,無非肺病。”因肺主氣,上連氣道、喉嚨,開竅于鼻,外合皮毛,內為五臟華蓋,其氣貫百脈而通他臟,不耐寒熱,稱為“嬌臟”,易受內、外之邪侵襲而為病,病則宣肅失常,肺氣上逆,發(fā)為咳嗽。如《醫(yī)學三字經?咳嗽》篇說:“肺為臟腑之華蓋,呼之則虛,吸之則滿,只受得本然之正氣,受不得外來之客氣,客氣干之則嗆而咳矣,只受得臟腑之清氣,受不得臟腑之病氣,病氣干之則亦嗆而咳矣?!薄夺t(yī)學心悟》亦指出:“肺體屬金,譬若鐘然,鐘非叩不鳴,風寒暑濕燥火六淫之邪,自外擊之則鳴,勞欲情志,飲食炙之火自內攻之則亦鳴?!碧崾究人允莾取⑼獠⌒胺阜?,肺臟為了祛邪外達所產生的一種病理反應。
外感咳嗽屬于邪實,為外邪犯肺,肺氣壅遏不暢所致,若不能及時使外邪外達,可進一步發(fā)生演變轉化,表現(xiàn)風寒化熱、風熱化燥,或肺熱蒸液成痰(痰熱)等情況。內傷咳嗽多屬邪實與正虛并見。病理飲食主要為“痰”與“火”。但痰有寒熱之別,火有虛實之分;痰可郁而化火(熱),火能煉液灼津為痰。他臟及肺者,多因邪實導致正虛,如肝火犯肺每見氣火耗傷肺津,煉液為痰,痰濕犯肺者,多因脾失健運,水谷不能化為精微上輸以養(yǎng)肺,反而聚為痰濁,上貯于肺,肺氣壅塞,上逆為咳。若久延脾肺兩虛,氣不化津,則痰濁更易滋生,此即“脾為生痰之源,肺為貯痰之器”的道理。甚則病延及腎,又咳至喘。如痰濕蘊肺,遇感引觸,轉從熱化,則可表現(xiàn)為痰熱咳嗽。至于肺臟自病的咳嗽則多為因虛致實。如肺陰不足每致陰虛火炎,灼津為痰,肺失濡潤,氣逆作咳,或肺氣虧虛,肅降無權,氣不化津,津聚成痰,氣逆于上,引起咳嗽。
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還可互相影響為病,久延則邪實轉為正虛。外感咳嗽如遷延失治,邪傷肺氣,更易反復感邪,而致咳嗽屢作,肺氣益?zhèn)?,逐漸轉為內傷咳嗽;肺臟有病,衛(wèi)外不強,易受外邪引發(fā)或加重,特別在氣候轉寒時尤為明顯。久則從實轉虛,肺臟虛弱,陰傷氣耗。于此可知,咳嗽雖有外感、內傷之分,但有時兩者又可互為因果。
辨證論治
咳嗽是肺系多種疾病常見的主要癥狀,也可因他臟病變及肺而引起,深入分析這一癥狀的特點,可以作為辨別其病理性質的重要依據(jù),并有助于聯(lián)系有關疾病,達到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的目的。
臨證應當了解咳嗽的時間、節(jié)律、性質、聲音以及加重的有關因素。如咳嗽時作,白天多于夜間,咳而急劇、聲重、或咽癢則咳多者,多為外感風寒或風熱引起;若咳聲嘶啞,病勢急而病程短者,為外感風寒或風熱,病勢緩而病程長者為陰虛或氣虛;咳聲粗濁者多為風熱或痰熱傷津所致;早晨咳嗽陣發(fā)加劇,咳嗽連聲重濁,痰出咳減者,多為痰濕或痰熱咳嗽;午后、黃昏咳嗽加重,或夜間時有單聲咳嗽,咳聲輕微短促者,多屬肺燥陰虛;夜臥咳嗽較劇,持續(xù)不已,少氣或伴氣喘者,為久咳致喘的虛寒證??榷暤蜌馇诱邔偬?,洪亮有力者屬實。飲食肺甘、生冷加重者多為痰濕;情志郁怒加重者因于氣火;勞累、受涼后加重者多為痰濕、虛寒。
同時還需注意痰的色、質、量、味。咳而少痰的多屬燥熱、氣火、陰虛;痰多的常屬濕痰、痰熱、虛寒;痰白而稀薄的屬風、屬寒;痰黃而稠者屬熱;痰白質粘者屬陰虛、燥熱;痰白清稀透明呈泡沫樣的屬虛、屬寒;咯吐血痰,多為肺熱或陰虛;如膿血相煎的,為痰熱瘀結成癰之候。有時熱腥味或腥臭氣的為痰熱;味甜者屬痰濕;味咸者屬腎虛。
總之,咳嗽的辨證,首當區(qū)別外感與內傷,治療應分清邪正虛實。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衛(wèi)表證,屬于邪實,治以祛邪利肺。內傷咳嗽多為久病,常反復發(fā)作,病程長,可伴見他臟形證,多屬邪實正虛,治當祛邪止咳,扶正補虛,標本兼顧,分清虛實主次處理。
外感咳嗽
(1)風寒襲肺
【癥狀】咳嗽聲重,氣急,咽癢,咳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頭痛,肢體酸楚,惡寒,發(fā)熱,無汗等表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
【證候分析】風寒襲肺,肺氣壅塞不得宣通,故咳而聲重、氣急;風寒上受,肺竅不利,則鼻塞流涕,咽喉作癢;寒邪郁肺,氣不布津,凝聚為痰,故痰咯稀薄色白;風寒外束肌腠,故伴有頭痛身楚,寒熱無汗等表寒證。舌苔薄白,脈浮或浮緊,為風寒在表之征。
【治法】疏風散寒,宣肺止咳
【方藥】三熬湯、止嗽散加減。二方均能宣肺止咳化痰。前方用麻黃、杏仁、甘草,重在宣肺散寒,適用于初起風寒閉肺。后方用紫菀、百部潤肺止嗽;荊芥、桔梗、甘草、陳皮祛風宣肺,化痰利咽;白前降氣祛痰,適用于外感咳嗽遷延不愈,表邪未凈,或愈而復發(fā),喉癢而咯痰不暢者。若夾痰濕,咳而痰粘,胸悶,苔膩者,加半夏、厚樸、茯苓以燥濕化痰;若熱為寒遏,咳嗽音嘎,氣急似喘,痰粘膩,口渴,心煩,或有身熱者,加石膏、桑皮、黃芩以解表清里。
(2)風熱犯肺
【癥狀】咳嗽頻劇,氣粗或咳聲嘎啞,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粘稠或稠黃,咳時汗出,常伴鼻流黃涕,口渴,頭痛,肢楚,惡風,身熱等表證,舌苔薄黃,脈浮數(shù)或浮滑。
【證候分析】風熱犯肺,肺失清肅而咳嗽氣粗,或咳聲嘎啞,肺熱傷津則見口渴,喉燥咽痛;肺熱內郁,蒸液成痰,故痰吐不爽,稠粘色黃,鼻流黃涕;風熱犯表,衛(wèi)表不和而見汗出等表熱證。苔薄黃,脈浮數(shù),皆是風熱在表之征。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化痰
【方藥】桑菊飲加減。本方功能疏風清熱,宣肺止咳。方中桑葉、菊花、薄荷、連翹辛涼解表而清風熱;桔梗、杏仁、甘草、蘆根宣肺止咳,清熱生津。亦可加前胡、牛蒡以增強宣肺之力。肺熱內盛加黃芩、知母清肺泄熱;咽痛、聲嘎配射干、赤芍、桂金燈清熱利咽;熱傷肺津,咽燥口干,舍質紅,酌加南沙參、天花粉清熱生津;夏令夾暑加六一散、鮮荷葉清解暑熱。
(3)風燥傷肺
【癥狀】干咳,連聲作嗆,喉癢,咽喉干痛,唇鼻干燥,無痰或痰少而粘連成絲,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口干,初起或伴鼻塞、頭痛、微寒、身熱等表證,舌苔薄白或薄黃,質紅、干而少津,脈浮數(shù)或小數(shù)。
【證候分析】風燥傷肺,肺失清潤,故見干咳作嗆;燥熱傷津則咽喉口鼻干燥,痰粘不易咯吐;燥熱傷肺,肺絡受損,故痰中夾血。本證多發(fā)于秋季,乃燥邪與風熱并見的溫燥證,故見風燥外客,衛(wèi)氣不和的表證。舍質干紅少津,脈浮數(shù),均屬燥熱之證。
【治法】疏風清肺,潤燥止咳
【方藥】桑杏湯加減。本方清宣涼潤,用于風燥傷津,干咳少痰,外有表證者。藥用桑葉、豆豉疏風解表,杏仁、象貝母化痰止咳,南沙參、梨皮、山梔生津潤燥清熱。若津傷較甚者配麥冬、玉竹滋養(yǎng)肺陰;熱重者酌加石膏、知母清肺泄熱;痰中挾血配白茅根清熱止血。
另有涼燥證,乃燥證與風寒并見,表現(xiàn)干咳少痰或無痰,咽干鼻燥,煎有惡寒發(fā)熱,頭痛無汗、舌苔薄白而干等癥,用藥當以溫而不燥,潤而不涼為原則,方取杏蘇散酌加紫菀、款冬、百部等以溫潤止咳,若惡寒甚,無汗,可配荊芥、防風以散寒解表。
內傷咳嗽
(1)痰濕蘊肺、
【癥狀】咳嗽反復發(fā)作,咳聲重濁,痰多,因痰咳平,痰粘膩或稠厚成塊,色白或帶灰色,每于早晨或食后則咳聲痰多,進甘甜油膩食物加重,胸悶,腕痞,嘔噁,食少,體倦,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象濡滑。
【證候分析】脾濕生痰,上漬于肺,壅遏肺氣,故咳嗽痰多,咳聲重濁,痰粘膩或稠厚;脾運不健故食甘甜肥膩物品反而助濕生痰,濕痰中阻則胸悶腕痞、嘔噁;脾氣虛弱故食少、神倦、大便時溏。舌苔白膩,脈濡滑,為痰濕內盛之證。
【治法】健脾燥濕,化痰止咳
【方藥】二陳湯、三子養(yǎng)親湯加減。前方用半夏、茯苓燥濕化痰;陳皮、甘草理氣和中。亦可加蒼術、厚樸,加強燥濕化痰作用。適用于咳而痰多稠厚,胸悶,腕痞,苔膩之證。后方用蘇子、白芥子、萊菔子降氣化痰止咳,適用于痰濁壅肺,咳逆痰涌,胸滿氣急,苔濁膩之證。若寒痰較重,痰粘白如沫,怕冷,加干姜、細辛、溫肺化痰;久病脾虛,神倦,酌加黨參、白術、炙甘草益氣健脾。癥情平穩(wěn)后可服六君子丸以資調理。
(2)痰熱郁肺
【癥狀】咳嗽氣息粗促,或喉中有痰聲,痰多、質粘厚或稠黃,咯吐不爽,或有熱腥味,或吐血痰,胸脅脹滿,咳時引痛,面赤,或有身熱,口干欲飲,舌苔薄黃膩,質紅,脈滑數(shù)。
【證候分析】痰熱壅阻肺氣,肺失清肅,故咳嗽氣息粗促,痰多質粘稠、色黃、咯吐不爽;痰熱郁蒸,則苔薄黃膩,質紅,脈滑數(shù),均屬痰熱之候。
【治法】清熱化痰肅肺
【方藥】清金化痰湯加減。本方功能清熱化痰,用于咳嗽氣急胸滿,痰稠色黃。藥用桑白皮、黃芩、山梔、知母清泄肺熱;貝母、瓜蔞、桔梗清肺止咳;麥冬、橘紅、茯苓、甘草養(yǎng)陰化痰。痰黃如膿或腥臭,酌加魚腥草、金蕎麥根、薏仁、冬瓜子清化痰熱;胸滿咳逆,痰涌,便秘配葶藶子、風化硝泄肺逐痰;痰熱傷津,酌加南沙參、天冬、天花粉養(yǎng)陰生津。
(3)肝火犯肺
【癥狀】上氣咳逆陣作,咳時面赤,咽干,常感痰滯咽喉,咯之難出,量少質粘,或痰如絮條,胸脅脹痛,咳時引痛,口干苦。癥狀可隨情緒波動增減,舌苔薄黃少津,脈象弦數(shù)。
【證候分析】肝氣郁結化火,上逆侮肺,肺失 肅降,以致氣逆作咳;肝火上炎,故咳時面紅,口苦咽干;木火刑金,煉液成痰,則痰粘或成絮條,難以咳出;肝脈布兩脅,上注于肺,肝肺絡氣不和,故胸脅脹痛,咳而引痛。舌苔薄黃少津,脈弦數(shù),皆為肝火肺熱之證。
【治法】清肺平肝,順氣降火。
【方藥】加減瀉白散和黛蛤散,前方能清肺順氣化痰。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黃芩、甘草清熱瀉火;桔梗、青皮、陳皮化痰順氣。后方用青黛、蛤殼清肝化痰。二方相合,使火氣下降,肺氣得以清肅,咳逆自平。還可酌加山梔、丹皮清肝瀉火;蘇子、竹茹、枇杷葉化痰降氣。胸悶氣逆,加枳殼、旋復花利肺降逆;胸痛配郁金、絲瓜絡理氣和絡;痰粘難咳,酌加海浮石、貝母清熱化痰;火郁傷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減,酌加沙參、麥冬、天花粉、訶子養(yǎng)陰生津斂肺。
(4)肺陰虧耗
【癥狀】干咳,咳聲短促,痰少粘白,或痰中挾血,或聲音逐漸嘶啞,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熱顴紅,手足心熱,夜寐盜汗,起病緩慢,日漸消瘦,神疲,舍質紅、少苔,脈細數(shù)。
【證候分析】肺因虧虛,虛熱內灼,肺失潤降,則干咳,咳聲短促;虛火灼津為痰,肺損絡傷,故痰少粘白或見夾血;陰虛肺燥,津液不能濡潤上承,則咳聲逐漸嘶啞,口干咽燥;陰虛火旺,故午后潮熱,手足心熱,顴紅,夜寐盜汗;陰精不能充養(yǎng)而致形瘦神疲。舍質紅,脈細數(shù),均為陰虛內熱之證。
【治法】滋陰潤肺,止咳化痰。
【方藥】沙參麥冬湯加減。本方有甘寒養(yǎng)陰、潤燥生津之功。用于陰虛肺燥,干咳少痰。藥作沙參、麥冬/、花粉、玉竹、百合滋養(yǎng)肺陰;桑葉清散肺熱;扁豆、甘草甘緩和中??杉哟ㄘ惸?、甜杏仁潤肺化痰;桑白皮、地骨皮清肺瀉火。如咳而氣粗,加五味子、訶子以斂肺氣;潮熱,酌加功勞葉、銀柴胡、青蒿、鱉甲、胡黃連以清虛熱;盜汗加烏梅、癟桃干、浮小麥收斂止?jié)?;咯吐黃痰加海蛤粉、知母、黃芩清熱化痰;痰中帶血加丹皮、山梔、藕節(jié)清熱止咳。
此外,治療咳嗽的簡驗方、中成藥甚多,可以在辨證的基礎上結合辨病選擇使用,以加強治療效果。
一般而言,外感咳嗽其病尚淺而易治,但燥與濕二者較為纏綿,因濕邪困脾,久則脾虛而致積濕生痰,轉為內傷之痰濕咳嗽;燥傷肺津,久則肺陰虧耗,成為內傷陰虛肺燥之咳嗽。故方書有“燥咳每成癆”之說。內傷咳嗽多呈慢性反復發(fā)作過程,其病較深,治療難取速效。痰濕咳嗽之部分老年患者,由于反復病久,肺脾兩傷,可發(fā)展成為痰飲、咳喘,在病理演變上有兩方面的轉歸,一因陽氣漸衰,病延及腎,表現(xiàn)為“肺氣虛寒”的虛性咳喘;或因痰濕轉從寒化,氣不布津,停而為飲,表現(xiàn)為本虛標實之“寒飲伏肺”證,二者之間又互有聯(lián)系。至于肺虛咳嗽,雖然起初輕微,但如疏忽延誤失治,則往往日益加重,趨于勞損之途。此外尤當注意辨證結合辨病,以測知其預后轉歸順逆。
對于咳嗽的預防,首應注意氣候變化,做好防寒保暖,避免受涼,飲食不宜甘肥、辛辣及過咸,戒煙酒,適當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強體質,提高抗病能力。內傷咳嗽在緩解期間,應堅守“緩則治其本”的原則,補虛固本以圖根治。
結語
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證候之一,有外感、內傷兩大類。外感為六淫犯肺;內傷為臟腑功能失調而致肺失宣肅,肺氣上逆,發(fā)為咳嗽。
辨證當分外感內傷,外感新病屬于邪實,治應祛邪利肺;內傷久病多屬邪實正虛,治應祛邪止咳,扶正補虛,分別主次處理。
咳嗽的治療,除直接治肺以外,還應注意治脾、治肝、治腎等整體療法。外感咳嗽一般均忌斂澀留邪,當因勢利導,肺氣宣暢則咳嗽自止。內傷咳嗽應防宣散傷正,須從調護正氣著眼??傊人允侨梭w祛邪外達的一種病理表現(xiàn),治療決不能單純的見咳止咳,必須按照不同的病因分別處理。一般來說,咳嗽輕重可以反應病邪的微甚,但在某些情況下,因正虛不能祛邪外達,咳雖輕微,但病情卻重,應加警惕。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