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濕疹
1.李×,男,40歲,1982年4月2日初診。
病史:3日前不明原因面部及上肢灼熱瘙癢,抓后皮膚潮紅、腫脹、起小水皰、流黃水。發(fā)病前未接觸及食用過特殊物品和食物,患者家居住處潮濕,過去間斷起過紅斑、丘疹,病后自覺心煩失眠,口渴思飲,大便2日未行,小溲黃赤而少,曾在某醫(yī)院口服苯海拉明并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癥狀未減輕。
檢查:額部、口周、雙耳、肩背及雙肢皮膚潮紅、腫脹、并散布密集的紅色丘疹、水皰,部分丘疹、水皰融合成片,表面潰破、糜爛滲出結(jié)痂,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洪大而數(shù)。
西醫(yī)診斷:急性濕疹。
中醫(yī)診斷:浸淫瘡。
辨證:素有蘊濕,復(fù)感熱邪,濕熱毒結(jié),發(fā)于肌膚,熱重于濕。 治則:清熱徐濕,利水消腫,涼血解毒。
處方:木通6g,龍膽草、黃芩、生梔子各10g,生石膏(先煎)、六一散(包)、生地黃、車前草、白鮮皮、馬齒莧、板藍(lán)根、白茅根各30g,冬瓜皮、丹皮各15g,每日1劑,水煎服。 局部外用馬齒莧、黃柏各30g,煎水5()()0m1放冷后濕敷。
二診:服上方3劑,水腫大消,滲出減少,部分皮損已干燥。前方去冬瓜皮、木通,車前草改車前子,加地膚子、澤瀉各1 5g;局部用甘草油調(diào)祛濕散外敷,已干燥的皮損用黃連膏外敷。
三診:服上方7劑,皮損干燥脫屑,癢止,再以龍膽瀉肝丸清解余毒而治愈。 、
2.劉×,男,34歲,1991年5月14日初診。
病史:2周前飲酒后周身出丘疹、水皰,瘙癢流水,日夜不安,伴口苦惡心,腹脹納呆,飲食不香,身倦頭昏,大便不干。在某醫(yī)院按“亞急性濕疹’’治療未好轉(zhuǎn)。近幾日加重,皮損糜爛滲液加重,自己用衛(wèi)生紙貼敷,每日要用1卷,痛苦異常。
檢查:軀干四肢有多數(shù)大片紅斑、水腫性皮損,表面可見丘疹、水皰、糜爛滲液,少數(shù)區(qū)域結(jié)痂、脫屑,多處皮損黏附衛(wèi)生紙紙屑及污垢,舌質(zhì)淡,苔白膩,脈弦滑。
西醫(yī)診斷:亞急性濕疹。
辨證:濕熱內(nèi)蘊,濕重于熱。
治則:清脾除濕,佐以清熱。
處方:生白術(shù)、生枳殼、黃芩、梔子各10g,赤苓皮、冬瓜皮、苦參、車前子、澤瀉各15g,生薏苡仁、白鮮皮、茵陳、六一散(包)各30g。 外用馬齒莧、黃柏各30g煎湯放溫濕敷。
二診:服上方3劑后,皮損水腫減輕,滲液明顯減少,癢減輕,可入睡數(shù)小時,又服4劑后癢止,糜爛逐漸平復(fù),滲液止,再服7劑諸癥全消,皮損脫屑,臨床治愈。
3.?!粒?,48歲,1988年9月18日初診。
病史:患者雙手、雙下肢起疹已10余年,時輕時重,遷延不愈。近日雙乳房下方又起類似皮疹,瘙癢,抓后流水結(jié)痂。自覺下肢沉重,并時有水腫,口淡無味,不渴,腹脹便溏,白帶多而清稀。
檢查:雙手腕、手背、手指及小腿、乳房下方等處皮膚散布指甲至核桃大小的肥厚浸潤性斑塊,色素沉著,表面輕度糜爛滲出,部分皮損結(jié)痂、脫屑,并可見抓痕、血痂,舌質(zhì)淡,舌體胖嫩有齒痕,苔白膩,脈沉緩。
西醫(yī)診斷:慢性濕疹。
辨證:脾虛運化失職,水濕蘊阻肌膚。
治則:健脾除濕,潤膚止癢。
處方:白術(shù)、枳殼、厚樸、陳皮、防己、片姜黃、木瓜各10g,茯苓、車前子、澤瀉、苦參、丹皮各15g,薏苡仁、白鮮皮、赤石脂、首烏藤各30g。 局部用5%黑豆餾油膏與黃連膏混勻外搽于干燥肥厚皮損,用甘草油調(diào)祛濕散外用于輕度糜爛性皮損。
二診:服藥14劑,瘙癢減輕,皮損變薄,已無糜爛滲出。于前方去車前子、白鮮皮,加當(dāng)歸10g,雞血藤15g。
三診:服上方28劑,皮損基本平復(fù),已不甚癢。繼以除濕丸調(diào)理月余而愈。
(二)自身敏感性濕疹
霍×,男,28歲,1991年10月31日初診。
病史:右小腿外側(cè)手掌大小的皮損瘙癢流水2年余,2周前外用“偏方”,藥物刺激后滲出、糜爛、腫脹,急性發(fā)作,近1周全身出紅斑、丘疹、水皰,并感灼熱不適。曾在某醫(yī)院就診給服潑尼松、阿司咪唑等效果不明顯,病情逐漸加重,心煩失眠,口苦納呆,便干,溲黃赤。
檢查:右小腿外側(cè)有一8cmx 10cm的大片潮紅腫脹糜爛皮損,滲液較多,頭、面、軀干、四肢散發(fā)點片狀紅斑、丘疹,其間雜有丘皰疹,部分已抓破呈鮮紅之糜爛面或附黃色滲出性痂皮,舌質(zhì)紅,苔白中黃,脈弦滑數(shù)。
西醫(yī)診斷:自身敏感性濕疹。
中醫(yī)診斷:風(fēng)濕瘍。
辨證:蘊濕郁久化熱,兼感毒邪,毒熱發(fā)于肌膚。
治則:清熱除濕,涼血解毒。
處方:龍膽草、黃芩、大黃、木瓜、梔子各10g,丹皮、赤芍、苦參各15g,生石膏(先煎)、白茅根、白鮮皮、生地黃、板藍(lán)根各30g。 右小腿皮損用甘草油調(diào)祛濕散外敷,軀干四肢皮損外用爐甘石洗劑。
二診:治療7日,飲食增加,大便已不干,小溲清,口已不苦,心煩失眠已除,全身紅斑、丘疹明顯消退,滲出已不明顯,右小腿皮損大部結(jié)痂,稍癢,脈緩,舌紅,苔微黃。于前方去白茅根、板藍(lán)根、生石膏、大黃,加生白術(shù)、生枳殼、生扁豆各10g,生薏苡仁30g,車前子15g。外用藥同前。
三診:再服7劑后,全身紅斑、丘疹全部消退,仍稍有癢感。右小腿皮損已干燥,無滲出,殘留肥厚粗糙皮損及色素沉著,脈緩,苔薄白。改用除濕丸、秦艽丸內(nèi)服,外用黃連膏加5%黑豆餾油膏混勻外搽,1個月后復(fù)診,皮損消退,痊愈。
(三)傳染性濕疹樣皮炎
肖×,男,63歲,1992年11月1日初診。
病史:8年前開始左小腿外側(cè)瘙癢,抓后糜爛流水,經(jīng)久不愈,漸向周圍擴展,曾先后到多家醫(yī)院診治,遷延未愈。近2周瘙癢加重,夜不能寐,搔抓不休,軀干及上肢出現(xiàn)紅斑丘疹及膿皰,皮疹作癢,抓后流水,伴全身不適,口干口苦,不思飲食,有時惡心,大便秘結(jié),小溲黃赤而少。
檢查:左小腿紅腫,外側(cè)可見10cm×15cm鮮紅色糜爛面,表面有膿皰及黃色漿液滲出,結(jié)黃色痂皮,邊界清楚,周圍皮膚發(fā)紅,密布小丘疹、水皰、膿皰。腹股溝林巴結(jié)腫大觸痛。軀干、上肢可見沿搔抓方向呈線狀播散的紅斑丘疹膿皰,左上肢較多見(患者為右手利),部分皮疹抓破呈鮮紅色糜爛面或已結(jié)痂?;炑准?xì)胞計數(shù)升高。舌質(zhì)紅,苔白中黃而膩,脈滑數(shù)。
西醫(yī)診斷:傳染性濕疹樣皮炎。 .
中醫(yī)診斷:濕毒瘍。
辨證:濕熱內(nèi)蘊,外感毒邪。
治則: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處方:龍膽草、木瓜、黃芩、黃連各10g,連翹、澤瀉、蒲公英、牡丹皮各15g,白茅根、生地黃、板藍(lán)根、金銀花、車前草、六一散各30g。
外用碼晰莧、黃柏、紫花地r各30g煎湯濕敷,再以甘草油60ml調(diào)祛濕散15g,化毒散1.2g外敷于左小腿皮損處,以1%氯霉素氧化鋅油外擦軀干上肢糜爛化膿性皮損。
二診:治療3日后,全身紅斑、膿皰明顯消退,癢減輕,已能人睡,大便通利,小溲稍黃,精神食納好轉(zhuǎn),血象回降至正常。上方去龍膽草、生地黃、蒲公英、白茅根,加厚樸10g,茵陳、白鮮皮、薏苡仁各30g。外用藥同前。
三診:服藥7劑后,左小腿糜爛面滲出停止,紅腫消退,創(chuàng)面干燥結(jié)痂,軀干四肢皮損基本消退,未見新生皮疹,飲食睡眠恢復(fù)正常,大便通暢,小溲清。改用健脾除濕、疏風(fēng)止癢之法。處方:車前子、澤瀉、苦參各15g,白鮮皮、生薏苡仁、首烏藤、刺蒺藜各30g,防己、防風(fēng)、厚樸、生白術(shù)、生枳殼、當(dāng)歸、黃柏、木瓜各10g,全蝎6g。 左小腿皮損外用黃連膏。
四診:服藥14劑后,諸癥已除,全身皮疹均已消退,有少許脫屑,左小腿陳舊皮損粗糙肥厚,色素沉著,有時作癢。內(nèi)服除濕丸、秦艽丸鞏固療效。
(四)嬰兒濕疹
邵×,男,11個月,1989年3月27日初診。
病史:患兒生后不久頭部出紅疹,癢,漸擴展到面、頸、胸、腹,近日皮損加重,濕潤流水,遇熱癢甚,煩躁哭鬧?;純合的溉榧优D涛桂B(yǎng),納可,大便于結(jié),小溲短赤。曾多方診治,時輕時重,遷延未愈。
檢查:營養(yǎng)中等,發(fā)育良好,面部潮紅,顏面、頭皮、頸、胸腹多處粟粒狀紅斑、丘疹、水皰,部分融合成片,部分破潰呈鮮紅色糜爛面,滲液較多,部分結(jié)有黃色痂皮,舌質(zhì)紅,花剝苔,地圖舌,脈微數(shù)。
西醫(yī)診斷:嬰兒濕疹。
中醫(yī)診斷:奶癬。
辨證:脾胃積滯,濕熱蘊蒸。
治則:清脾消導(dǎo),清熱除濕。
處方:生白術(shù)、生枳殼、炒萊菔子、焦四仙、焦梔子、黃芩各3g,馬齒莧15g,生薏苡仁、白鮮皮各10g。 同時每晚服苯海拉明6.25ml,并用馬齒莧每日30g煎湯濕敷后用甘草油調(diào)祛濕散外搽。
二診:服藥7劑后,顏面、頭皮滲出減少,皮損逐漸干燥,大便正常,已能安靜入睡。湯方繼服,對面頸部皮損改用黃連膏外擦。 再服7劑,皮損逐漸消退,癢緩解,大便通暢,又服7劑,基本痊愈。
(五)異位性皮炎
趙×,女,15歲,1991年10月1 1日初診。
病史:患兒自幼全身反復(fù)起紅斑、丘疹,癢甚,抓后流黃水,時輕時重,久治不愈。平素體弱,食欲缺乏,飯后腹脹,大便數(shù)日不行。其父有“哮喘”病史。
檢查;面色蒼白,眼周黑暈,眉弓處皮膚粗糙、脫屑,全身皮膚干燥,軀干四肢毛孔角化呈“雞皮”樣外觀,雙小腿外側(cè)可見魚鱗樣皮損,軀干、四肢散布點片狀淡紅色丘疹,肘窩、胭窩處皮疹融合成片,粗糙脫屑,多處抓痕、血痂,部分皮損糜爛,滲出黏液、膿血,結(jié)黃痂,舌質(zhì)淡,舌體胖嫩,舌邊有齒痕,苔白,脈緩。
西醫(yī)診斷:異位性皮炎。
中醫(yī)診斷:四彎風(fēng)。
辨證:脾虛濕滯,肌膚失養(yǎng)。
治則:健脾除濕消導(dǎo),養(yǎng)血潤膚止癢。
處方:薏苡仁、白鮮皮、首烏藤各30g,苦參15g,當(dāng)歸、白術(shù)、枳殼、炒萊菔子、厚樸、生地黃、赤芍、白芍各10g。 甘草油調(diào)祛濕散、化毒散外用于糜爛滲出皮損,黃連膏和去炎松軟膏等量混勻外用于干燥皮損。
二診:服上方14劑,瘙癢已止,大部分皮疹消退,糜爛滲出停止,痂皮脫落。繼續(xù)一診治療。 續(xù)服1個月后,皮膚接近正常,粗糙、脫屑減輕。繼以小兒香橘丹、消食丸等內(nèi)服鞏固療效。
(六)接觸性皮炎
陸×,女,51歲,1989年6月26日初診。
病史:2日前不慎扭傷左踝部,局部青紫,疼痛頗劇,不能步履,終夜難眠,昨日腫痛更甚,在我院外科就診,給用“跌打膏”蓋貼,數(shù)小時后痛減但瘙癢不堪,局部起紅斑、丘疹、小水皰,伴心煩急躁,口干口渴,便干尿黃。近1個月未服過任何藥物。
檢查:體溫37.9℃,左踝外側(cè)敷膏藥處大片紅腫,界限清楚,其上有密集丘皰疹,雜以輕度糜爛滲液,舌質(zhì)紅,苔微黃,脈弦滑?;炑准?xì)胞計數(shù)升高,嗜酸細(xì)胞13%。
西醫(yī)診斷:接觸性皮炎。
中醫(yī)診斷:膏藥風(fēng)。
辨證:毒邪外襲,肌膚蘊熱。
治則:清熱涼血,解毒除濕。
處方:龍膽草、木瓜、黃芩各10g,生地黃、白茅根、蒲公英、板藍(lán)根、六一散各30g,車前草、澤瀉、茵陳各15g,木通6g。 囑停用跌打膏,用甘草油清潔局部殘留藥物,外用馬齒莧30g,黃柏30g煎湯冷濕敷,然后涂1%氯霉素氧化鋅油。
二診:治療2日,體溫降至正常,瘙癢減輕,左踝皮損滲出減少。仍食欲缺乏,大便已3日未行。于上方加生大黃(后下)6g,生薏苡仁30g,外用藥同前。
三診:治療3日,大便已通,皮損逐漸消退,有少量糠狀脫屑,臨床治愈。
《七)脂溢性皮炎
1.張×,女,33歲,1987年5月20日初診。
病史:10年前開始頭皮出油、多屑、瘙癢,漸見面部也油膩脫屑,耳后、胸背、外陰、大腿內(nèi)側(cè)起紅色斑疹伴脫屑,瘙癢,時輕時重,遷延不愈,經(jīng)多方中西藥治療無明顯效果,平素大便溏,小便清長,白帶多而清稀。
檢查:頭皮油多,可見少量細(xì)碎白色糠秕狀鱗屑,毛發(fā)炯炯有光澤,顏面、眉弓、鼻唇溝、耳后、胸背部可見淡紅色斑片,輕度浸潤,表面少量糠秕狀油膩性鱗屑,皮損部位可見散在抓痕、血痂,大陰唇及大腿內(nèi)側(cè)皮膚粗糙,輕度肥厚,濕潤。舌質(zhì)淡,舌體胖嫩有齒痕,苔薄白,脈滑。
西醫(yī)診斷:脂溢性皮炎。
中醫(yī)診斷:白屑風(fēng)。
辨證:濕熱內(nèi)蘊,兼感風(fēng)邪。
治則:清熱除濕,散風(fēng)止癢。
處方:生白術(shù)、生枳殼、防風(fēng)、萆薜、生芡實、野菊花各10g,苦參、桑白皮、地骨皮、車前子、澤瀉各15g,生薏苡仁、生槐花、白鮮皮各30g,每日1劑,水煎服。 外用脫脂水劑:透骨草、側(cè)柏葉各30g,苦參、百部各15g,明礬10g,皂角刺5g,煎水放溫后洗頭,每周2次,外搽氯柳酊。對面、頸、胸部皮損用10%硫黃膏10g,硅霜20g混勻外搽。對外陰及大腿皮損用蒼膚洗劑煎水放溫后坐浴,外用5%黑豆餾油膏、復(fù)方康納樂霜混勻外搽后再撲少量爽身粉。
二診:上方服14劑,頭皮及面、頸、胸部皮疹瘙癢減輕,紅斑變淺,脫屑減少。于前方去野菊花、槐花,加當(dāng)歸10g,赤芍、地膚子各15g。
三診:繼服14劑,紅斑消退,癢止,白帶極少,臨床治愈。 2.王×,男,30歲,1 989年6月2日初診。 病史:15歲開始頭皮出油,多屑,瘙癢,鼻唇溝、耳后、腋下、胸背部等處時起紅斑,瘙癢,未認(rèn)真診治,5日前洗頭后頭皮、面頰、雙耳瘙癢加重,紅腫流水,自覺心煩口渴,口苦咽干,大便秘結(jié),小溲黃赤。
檢查:頭皮、面頰、雙耳潮紅腫脹,部分糜爛滲液,結(jié)黃痂,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西醫(yī)診斷:脂溢性濕疹。
中醫(yī)診斷:濕毒瘍。
辨證:肺胃濕熱上蒸,兼感毒邪,熱盛于濕。
治則: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處方:桑白皮、苦參、地骨皮、黃芩各15g,龍膽草、生梔子、龍葵各10g,生地黃、敗醬草、蒲公英、大青葉、車前草、生槐花、白鮮皮、六一散(包)、生石膏(先煎)各30g。 盡量剪短頭發(fā)后外用馬齒莧、黃柏各30g,煎湯晾冷后濕敷頭面部滲出皮損處,每日3次,每次半小時,濕敷間隔期用祛濕散甘草油調(diào)勻外搽,對無滲出的皮損外用氧化鋅油膏。
二診:服上方7劑,大便已通,紅腫漸消退,糜爛面部分干燥,滲液減少,仍瘙癢,舌質(zhì)紅,苔薄白。前方去龍葵、蒲公英、生石膏,加生白術(shù)、生枳殼各10g,生薏苡仁30g。
三診:服上方14劑,皮疹大部消退,局部輕度脫屑,仍有癢感。于前方去黃芩、梔子,加丹參15g,當(dāng)歸lOg,續(xù)服14劑‘,癥狀全消,臨床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