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yī)藥報(bào) 2011年5月27日
□ 岳瀅瀅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xué)臨床醫(yī)學(xué)院
案3 胃脘痛(慢性萎縮性胃炎)
侯某,男,34歲,2005年5月26日初診。自訴胃脘疼痛一年半?,F(xiàn)見胃痛,牽引右脅及臍周,伴胃脘脹,無泛酸,胸悶,咽喉不適,咽赤有濾泡,脈弦,苔白厚膩。胃鏡提示:慢性萎縮性胃炎,HP(+)。中醫(yī)診斷為胃脘痛,西醫(yī)診斷為慢性胃炎,治以疏肝和胃,辛開苦降,佐以化濕。方用柴胡陷胸湯合左金丸加減。處方:柴胡10克,法半夏10克,黃芩10克,全瓜蔞10克,黃連10克,枳實(shí)20克,吳茱萸6克,烏賊骨15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延胡索15克,郁金10克,片姜黃10克,炒川楝10克。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2005年6月2日二診:胃痛好轉(zhuǎn),胸悶不適,納食尚可,二便正常,舌質(zhì)紅,舌苔淡黃而厚,脈弦。守5月26日方,加甘松10克。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2005年6月9日三診:胃不痛,餐后飽脹感,不泛酸水,咽喉疼痛好轉(zhuǎn),另訴頸部有淋巴結(jié)1~2枚,不痛,大便正常,舌質(zhì)紅,舌苔黃厚,脈弦。守上方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2005年6月16日四診:饑餓時(shí)胃脘隱痛,餐后胃脹,咽部仍有不適,納可,舌脈如前,方用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金鈴子散加減: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枳實(shí)25克,吳茱萸6克,烏賊骨15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萊菔子10克,延胡索10克,郁金10克,炒川楝10克,片姜黃10克。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
2005年6月23日五診:胃脘疼痛消失,胃脹亦輕,咽部仍有不舒,另訴精神郁悶,納可,食少,少腹不適,舌質(zhì)紅,舌苔白厚,脈緩。守6月23日方稍作調(diào)整,處方:法半夏10克,干姜10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枳實(shí)25克,吳茱萸6克,烏賊骨15克,藿香10克,佩蘭10克,萊菔子10克,玄胡15克,郁金10克,炒川楝10克,片姜黃10克,射干10克。7劑,水煎服,日1劑,分3次服。繼服1周,諸癥消失,少有復(fù)發(fā)。
按:患者胃脘疼痛,牽引脅腹,咽喉不適,胸悶,舌紅,苔白厚膩。此案與前兩則案例均有所不同,梅國強(qiáng)認(rèn)為此患者有濕熱之象,患者情志不舒,肝氣郁滯,橫逆犯胃,胃氣不和,則胃脘疼痛,牽引脅腹;肝失條達(dá),氣機(jī)阻滯,則胸悶;肝經(jīng)“上貫膈,布脅肋,循喉嚨之后”,肝郁化熱,肝火上炎,故咽赤有濾泡;肝郁客脾土,脾胃運(yùn)化不利,釀痰生濕蘊(yùn)熱,則有舌紅,苔白厚膩等濕熱之象??偛C(jī)為肝胃不和,濕熱中阻,故治法以疏肝和胃,辛開苦降,清熱化濕為主,與案1、案2均不同,方用柴胡陷胸湯加減。小柴胡湯疏肝解郁,小陷胸湯清熱滌痰,二方相合,疏肝和胃,清熱化痰,加用藿香、佩蘭燥濕健脾,烏賊骨制酸止痛,枳實(shí)、炒川楝、玄胡行氣止痛,郁金、片姜黃活血行氣,加強(qiáng)止痛之功。四診時(shí)患者饑餓則胃脘隱痛,餐后胃脹,咽部仍有不適,舌質(zhì)紅,苔白厚,脈弦,乃上炎之肝火未盡,胃熱已除,痰濕殘余,但寒象初起之上熱下寒,寒熱錯(cuò)雜之象,病機(jī)與前兩案似,方用半夏瀉心湯合左金丸、金鈴子散隨證加減,因夾雜痰濕,另用藿香、佩蘭芳香醒脾燥濕,病人癥狀緩解,基本痊愈。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