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理论片,69视频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成人app,国产1级毛片,刘涛最大尺度戏视频,欧美亚洲美女视频,2021韩国美女仙女屋vip视频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驚風

驚風.

  (概述)
   驚風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臨床以全身或局部肌肉抽搐為主耍表現(xiàn),常伴有神志不清的一種病證。一般分為急驚風、慢驚風兩大類,凡起病急暴、屬陽屬實者,統(tǒng)稱急驚風;病久中虛、屬陰屑虛者,統(tǒng)稱慢驚風。慢驚風中若出現(xiàn)純陰無陽的危重證候,可稱為慢脾風。
  驚風是一種證候,它往往發(fā)生于許多疾病的過程中。一般說來,急驚風多指高熱驚厥、急性中毒性腦病、各種顱內(nèi)感染等引起的抽風;慢驚風則為代謝疾病與水電解質(zhì)紊亂,顱腦發(fā)育不全與損傷、出血、缺氧,以及各種腦炎、.腦膜炎、中毒性腦病恢復期出現(xiàn)的驚厥等。
  驚風是兒科常見證候之一。急驚風多見于5歲以下的兒童。其中最多見的高熱驚厥在5歲以下的小兒中,發(fā)病率約為2%<\/3%;在全部小兒人口中,約5貼和6%發(fā)生過高熱驚厥.。急驚風又往往是許多危重病的早期表現(xiàn),若不及時尋找病因,.治療原發(fā)病,只單純控制抽風,則后果嚴重,、甚至危及生命.、慢驚風中較常見的一種疾病是嬰兒手足搐搦癥,其病因是維生素D缺乏,導致血清鈣低下,神經(jīng)肌肉興奮性增強,而出現(xiàn)驚厥和手足搐搦,:該病發(fā)病年齡多在6個月以下,發(fā)病季節(jié)以春季為多,一般給予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大多預后良好,若在該病中出現(xiàn)喉痙攣,則可出現(xiàn)窒息和呼吸驟停。
  驚風一證在唐代以前,多與癇證混稱。宋代《太平圣惠方)始將驚風與癇證區(qū)別開來,并創(chuàng)急驚風、慢驚風之病名。錢乙《小兒藥證直訣>對急、慢驚風的病因病機、辨證治療進行了詳細論述,尤其是錢乙創(chuàng)立的瀉青丸、益黃散等,尉現(xiàn)代治療小兒驚風仍有重要的參考價O!iio清代陳復正在《幼幼集成》中將驚風歸納為、d誤搐”、。類搐。和。非搐。,巨大類,對于糾正當時驚風名目繁多之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
  現(xiàn)代對小兒驚風的研究更加深入,在臨床研究方面,開展了病因?qū)W的研究,為治療引起驚風的原發(fā)性疾病提供了可靠的依據(jù),對頻繁復發(fā)性驚風進行了預防為主的治療,使驚風轉(zhuǎn)為癲癇的發(fā)病率大大降低。在實驗研究方面;建立了驚厥的動物模型,使中醫(yī)中藥治療驚風的作用機理得以闡明,并為進一步開發(fā)研制抗驚風的新藥提供了條件.
  (病因病理)  
  一,病因  

  1.急驚風 急驚風的病因與外感時邪.飲食內(nèi)傷和猝受驚恐有關(guān).
  (1)外感時邪 時邪包括六淫之邪和疫癘之氣。d,JL肌膚薄弱,衛(wèi)外不固,若冬春之季,寒溫不調(diào),氣候驟變,感受風寒或風熱之邪,邪襲肌表或從口鼻而入,易于傳變,郁而化熱,熱極生風;小兒元氣薄弱,真陰不足,易受暑邪,暑為陽邪,化火最速,傳變急驟,內(nèi)陷厥陰,引動肝風;暑多夾濕,濕蘊熱蒸,化為痰濁,蒙蔽心竅,痰動則風生;若感受疫癘之氣,則起病急驟,化熱化火,逆?zhèn)餍陌?,火極動風。
  (2)飲食內(nèi)傷 飲食不節(jié),暴飲暴食,致使水停為濕,谷反為滯,郁結(jié)腸胃,壅塞氣機,生濕釀痰,痰濕內(nèi)阻,肝失條達,郁極生風;或飲食不潔.誤食污穢或毒物,濕熱疫毒蘊結(jié)腸腑,化火動風。
  (3)猝受驚恐 zJxJL元氣末充,神氣怯弱,若猝見異物,乍聞異聲,或不慎跌仆,暴受驚恐,驚則氣亂,恐則氣下,致使心失守舍,神無所依,輕者神志不寧,驚惕不安;重者痰涎上壅,引動肝風,發(fā)為驚厥。
  2.慢驚風 慢驚風常見的病因有脾胃虛弱、脾腎陽衰、肝腎陰虧等。
  (1)脾胃虛弱 由于暴吐暴瀉、久吐久瀉,或它病妄用汗、下,或稟賦不足,喂養(yǎng)不當,皆可導致中焦受損,脾胃虛弱。中土既虛,則土虛木賊,肝亢風動,致成慢驚之證。
  (2)脾腎陽虛 若胎稟不足,脾胃素虛,復因吐瀉日久,或誤服寒涼,伐傷陽氣,以致脾陽式微,陰寒內(nèi)盛,不能溫煦筋脈而致時時搐動之慢脾風證。
  (3)肝腎陰虧 急驚風遷延失治,或溫熱病后期,陰液虧耗,肝腎精血不足,筋脈失于濡養(yǎng),以致陰虛陽亢,虛風內(nèi)動而成慢驚。
  二、.病理
  1。病變臟腑在心肝脾腎 驚風的病變臟腑主要在心肝脾腎,其中急驚風多與心肝有關(guān).慢驚風的病理變化主要責之脾胃肝腎。急驚風多由外感時邪引發(fā),時邪入里化熱化火,內(nèi)犯心包,引動肝風.則見神昏抽搐;或由食積郁滯腸胃,生濕釀痰,蒙蔽心包,郁極生風;亦可因暴受驚恐,擾心傷神,氣機阻滯,痰郁化火,引動肝風,發(fā)為驚厥,此如《幼科發(fā)揮.急慢驚風》所言:“急驚風者,肝風甚而心火從之?!甭@風臨床多由脾胃先傷,肝木侮土,脾虛生風;或因素體虛寒,脾胃陽氣衰敗,陰霾四布,筋脈失于溫煦而致抽動;亦有因熱邪久羈,消爍真陰,以致腎陰不足,肝血虧損,陰虛而風動。
  2.病理因素為痰熱驚風 外感風熱之邪或外感風寒入里化熱,或感受暑濕疫毒。化熱化火,動風驚厥,此如《幼科鐵鏡.闡明發(fā)驚之由兼詳治驚之法》所言:“熱盛生風,風盛生痰,痰盛生驚”。痰熱驚風是急驚風的主要病理機轉(zhuǎn),且可相互影響,互為因果。慢驚風可由急驚風后邪戀不解,遷延不愈,正氣已虛,邪熱久羈,其邪入里入絡,以致心火尚熾,肝風未平,脾虛痰盛,發(fā)為抽搐;亦可由肝腎虧損,陰虛內(nèi)熱,灼傷陰精,筋失濡養(yǎng),水不涵木,而致虛風內(nèi)動。
  3.病機屬性分虛實 驚風由于病因不同,病程長短各異,病情有寒熱之別,體質(zhì)有虛實之分,因此,其病機也可分為虛實兩類。
  實證多為急驚風,一般患兒體質(zhì)強壯,起病較急,病程短,多伴有高熱等證,常由外感六淫,內(nèi)傷飲食及暴受驚恐而致,因其病程較短,正氣未虛,故屬實證。
  虛證多指慢驚風,患兒體質(zhì)多羸弱,素有睥胃虛弱或睥腎陽虛,而致土虛木亢或虛極生風。此外,急驚風后驅(qū)邪未盡,而致肝腎陰虛,虛風內(nèi)動,常為虛證。
  4。病情演變重陰陽 急驚風多為陽盛之證,其由外感六淫之邪化熱化火.熱盛生風;或由內(nèi)傷飲食,痰濁內(nèi)生,郁而化熱,痰熱動風;亦有猝受驚恐,驚則傷神,恐則傷志,神志不寧,驚惕不安,氣機逆亂,出現(xiàn)一時性驚厥。慢驚風有傷陽、傷陰之不同,暴吐暴瀉,損傷脾胃,遷延不愈,而致脾腎陽虛,虛極生風.發(fā)為慢脾風。感受外邪,治療不當,則見正虛邪戀,日久可致肝腎陰虛,筋脈失養(yǎng),水不涵木,而致慢驚風。
  (診斷與鑒別診斷)
  一、診斷要點
  1.本病以3歲以下嬰幼兒為多,5歲以上則逐漸減少。
  2.本病以四肢抽搐,頸項強直,角弓反張,神志昏迷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
  3。有明顯的原發(fā)疾病,如感冒、發(fā)熱、小兒肺炎、麻疹、猩紅熱、乙型腦炎、慢性腹瀉等。
  4。急驚風其熱度高,驚、風、痰、熱之征俱備;慢驚風其勢緩,虛、寒之象必見。
  二、鑒別診斷
  1.癇證 癇證發(fā)作多有突然仆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須臾自止等特點,與外感六淫而致的急驚風頗為相似,臨床須仔細鑒別。其要點為:①急驚風多發(fā)生在3歲以下的幼兒,5歲以上的兒童出現(xiàn)抽風多為癰證。②急驚風患兒發(fā)作前常伴有高熱,體溫在38.5℃以上,癰證患兒發(fā)作前體溫常正常,亦有發(fā)作后體溫升高者。③急驚風患兒的發(fā)作,多在體溫的上升段。④急驚風在一次發(fā)熱中,大多只抽搐1次,很少有發(fā)作2次以上者,癇證兒童可有多次發(fā)作。⑤急驚風的患兒腦電圖正常,癇證患兒腦電圖多有棘波、尖波、棘慢波等癇性放電。
  2.臍風 臍風以唇青口撮,牙關(guān)緊閉,苦笑面容,甚至四肢抽搐,角弓反張為主證,與急驚風證有相近之處。但臍風多出現(xiàn)在生后4—7天,因斷臍時處理不當,被穢邪風毒侵入所致,根據(jù)病史,發(fā)病年齡,典型癥狀等不難鑒別。但需指出的是,各年齡小兒均可因外傷等出現(xiàn)與臍風相同的破傷風,也須與急驚風加以鑒別。
  3.厥證 厥證是由于陰陽失調(diào),氣機逆亂而引起,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四肢逆冷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種病證。其鑒別要點在于,厥證多出現(xiàn)四肢厥冷而無肢體抽搐或強直等表現(xiàn)。
  (辨證論治)
  一、證候辨別
  1。.辨別急慢 驚風可根據(jù)其病史的長短、發(fā)病的緩急、是否伴有發(fā)熱,以及神昏、抽搐癥狀的輕重,分為急驚風和慢驚風二大類。急驚風病史較短,起病急驟,多伴有高熱等癥狀,神昏、抽搐較重。一般外感風邪者多伴有咳嗽流涕;感受暑邪者,多見于盛夏之季,可見反復抽搐,輕者惡心嘔吐,煩躁嗜睡,重者深度昏迷,狂躁不安,甚至出現(xiàn)呼吸困難等危象.痰食驚風常見于夏秋之季,是部分疫毒痢病兒的早期表現(xiàn),抽搐多頻繁發(fā)作,初起可無大便,后期大便多夾膿血。驚恐驚風常有驚嚇史,發(fā)作多不伴有高熱,臨床以患兒面色乍青乍赤,神志不寧,喜投母懷為特征。
  慢驚風病史較長,起病緩慢,多不伴有發(fā)熱癥狀,神昏、抽搐癥狀相對較輕,有時僅見手指蠕動。脾胃虛弱者,常見精神萎靡。:嗜睡露睛,不欲飲食,大便稀溏,抽搐無力,時作時止,,脾腎陽衰者。精神萎頓,昏睡露睛,面包蒼白,四肢厥冷,手足瘈疭震顫,肝腎陰虛者,低熱虛煩,手足心熱,肢體拘攣或強直,抽搐時輕時重,舌絳少津。
  2.辨識輕重 一般說來,驚風的輕癥指發(fā)作次數(shù)較少(僅]次),持續(xù)時間較短(5分鐘以內(nèi)),發(fā)作后無神志、感覺,運動障礙者,如若發(fā)作次數(shù)較多(2次以上),或反復發(fā)作,伴有高熱,或抽搐時間較長,或發(fā)作后神志不清,感覺、運動障礙,甚至有偏癱者為重癥。尤其是高熱不退,并有反復發(fā)作時,應積極尋找原發(fā)病,盡快早期治療,控制發(fā)作,否則可危及生命。
  二、治療原則
  急驚風的主證是痰、熱、驚、風,,因此治療應以清熱、豁痰;熄風、鎮(zhèn)驚為基本法則。然而急驚之痰,有痰火和痰濁的區(qū)別,熱有表熱和里熱的不同,風有外風和內(nèi)風的差異,驚有恐懼、驚惕的虛證和驚跳、嚎叫的.實證。對此在豁痰中有芳香開竅、甘寒清心、滌痰通腑的區(qū)別,清熱有透表解毒、苦寒瀉熱的差異;治風有疏風和熄風的不同,,鎮(zhèn)驚有平肝鎮(zhèn)驚、滋水涵木的類別.;在急驚韻治療中既要顧及安神鎮(zhèn)驚出作用,又不可忽視全身的情況,分清主次,辨證施治.
  慢驚風葉般屬于虛證,有虛寒和虛熱的區(qū)別,因此其抬療大法應以補虛治本為主,常用的法則有溫中健脾、溫陽逐寒小育陰潛陽、柔肝熄風。
  三、分證論治  使用方法:先對癥選用藥方,并按提示辯證加減,然后進入方劑數(shù)據(jù)庫查閱其藥理、煎法、服法等;再進入中藥數(shù)據(jù)庫 根據(jù)病人的具體病情、體質(zhì)對所選的藥方進行加減,才得到有效的藥方,還要查閱三反九畏;服藥后還要根據(jù)“療效評定”判斷所用的藥方的療效。
    急驚風.
   1.外感驚      

  (1)感受風邪
  證候表現(xiàn) 多見于冬春之季,起病急驟,發(fā)熱,頭痛,鼻塞,流涕,咳嗽,咽痛,隨即出現(xiàn)煩躁、驚厥、神昏,舌苔薄自或薄黃,脈浮數(shù)。
  辨證要點 本病多發(fā)于5歲以下的兒童,尤其以3歲以下小兒更為常見,抽風時體溫常在38.5℃以上,并多見于體溫的上升段,一般一次發(fā)熱只抽一次,抽兩次者少見。
  治法主方 疏風清熱,熄風鎮(zhèn)驚。銀翹散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銀花、連翹、薄荷、荊芥穗、防風、牛蒡予、鈞藤、僵蠶、蟬蛻、羚羊角(研粉、沖服);等.高熱不退者加生石膏、知毋,舌苔厚膩,大便溏者.加草果、檳榔、青蒿。
  若屑風寒束表,郁而化熱者,可改用葛根湯(葛根、麻黃、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甘草)加天麻、鉤藤、全蝎、石菖蒲,若神昏抽搐較重者,可加服小兒回春丹(牛黃、制白附子、冰片、朱砂、羌活、僵蠶、天麻、天竺黃,防風、麝香、雄黃、膽南星、川貝母、全蝎、蛇含石、甘草、鉤藤).
  (2).感受暑邪
   證候表現(xiàn) 多見于盛夏之季,起病較急,壯熱多汗,頭痛項強,惡心嘔吐,煩躁嗜睡,抽搐,口渴便秘,舌紅苔黃,脈弦數(shù)。病情嚴重者高熱不退,反復抽搐,神志不清,舌苔厚,質(zhì)紅起刺、脈滑數(shù)。或出現(xiàn)深度昏迷、狂躁不安,呼吸困難等危象。
  辨證要點 本證多見于盛夏之季,與蚊蟲叮咬有關(guān),可以是暑溫病的早期表現(xiàn),其神昏較重,并可逐漸進入昏迷狀態(tài),抽搐常反復發(fā)作不止,頸項強直有抵抗,嘔吐常呈噴射狀,結(jié)合腰椎穿刺,可早期確診。
  治法主方 清熱祛暑,開竅熄風。清瘟敗毒飲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生石膏(先煎)、生地、黃連、水牛角、山梔、黃芩、知母、赤芍、玄參、連翹、丹皮、竹葉等。抽搐不已者加羚羊角粉(沖服)、鉤藤、僵蠶;昏迷較甚者,可選用牛黃清心丸(牛黃、黃芩、黃連、山梔、郁金、朱砂)。暑為陽邪,傷人最速,因此方中生石膏、水牛角等用量宜大,生石膏可用30,-~50g,水牛角12-15g。羚羊角粉1-1.5g。
  本病初期表邪未解,可用新加香薷飲(香薷、銀花、鮮扁豆花、厚樸、:連翹);,如兼有濕濁之邪,痰涎壅盛,舌苔黃濁厚膩者,可用白虎湯(生石膏、知母、粳米、甘草)加入茵陳、佩蘭、天竺黃、冬瓜仁、浙貝母、藿香。
  (3)感受疫邪
  證候表現(xiàn) 常見于夏秋之季。起病急驟,突然高熱,持續(xù)不退,神志昏迷,反復抽搐,煩躁譫語,嘔吐腹痛.‘大便腥臭或夾膿血,舌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
  辨證要點 本病多見于夏秋之季,常有飲食不潔史,初起見有持續(xù)高熱,繼而出現(xiàn)神昏,反復抽搐不已,早期可無大便或大便正常,后期出現(xiàn)膿血便,、化驗室檢查,大便常規(guī)中有大量紅、白細胞。大便培養(yǎng)可見痢疾桿菌。
  治法主方 清熱化濕,解毒熄風。黃連解毒湯白頭翁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黃連、黃柏、梔子、‘黃芩、白頭翁、秦皮、鉤藤、全蝎等。嘔吐腹痛明顯者,可加用玉樞丹(山慈姑、麝香、千金子霜、紅芽大戟、朱砂、五倍子);大便膿血較重者,可用生大黃水煎灌腸,
  若出現(xiàn)內(nèi)閉外脫,癥見面色蒼白、精神淡漠,呼吸淺促,四肢厥冷,脈微細欲絕者,可用參附龍牡湯(人參、附子、龍骨、牡蠣)。
  2。痰食驚風
  證候表現(xiàn) 納呆,腹痛,嘔吐,便秘,繼而出現(xiàn)發(fā)熱,神昏驚厥,喉中痰鳴,口中氣穢,舌苔厚膩?;虬谆螯S,脈滑數(shù).
  辨證要點 本病初起多有傷食,表現(xiàn)為納呆,嘔吐,腹痛等,隨即出現(xiàn)發(fā)熱,驚厥,口中氣穢,大便不通,此為食積化熱廣生痰動風而致。
  治法主方 消食導滯,滌痰熄風。保和丸加減送服玉樞丹。
  方藥運用 常用藥。山楂、神曲、陳皮、萊菔子、半夏、連翹、膽星、玉樞丹等。痰多者加用礞石滾痰丸(礞石、沉香、大黃、黃芩);大便不通者,加大黃、枳實、風化硝(沖服)、蘆薈卜腹痛較劇及腹脹者,加木香、厚樸;嘔吐較甚者,加藿香、竹茹。
  痰滯交結(jié),腑氣不通者,可加保赤散(巴豆、朱砂、神曲、膽星)通便祛痰,或加用針刺四縫穴,消積理氣.
  3.驚恐驚風
  證候表現(xiàn) 面色時青時赤,驚惕不安,喜投母懷,甚至驚厥,:偶有發(fā)熱,大便色青,脈數(shù)亂。
  辨證要點 本病患兒常有驚嚇史,平素情緒緊張,膽小易驚,夜間惡夢,驚啼,面色乍青乍赤,抽搐時間較短,可不伴有神昏等表現(xiàn),腦電圖檢查大多正常。
  治法主方 鎮(zhèn)驚安神,益氣健脾.遠志丸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遠志、龍齒、茯神、石菖蒲、蟬蛻、琥珀(沖服)、人參、山藥、磁石等。抽搐甚者可加抱龍丸(膽星、辰砂、雄黃、天竺黃、麝香);嘔吐較重者,加竹茹、半夏;心神不寧,夜寐多夢者,加用朱砂安神丸(辰砂、黃連、生地、當歸、甘草)。
  寐中肢體抖動,驚啼不安者,加用磁朱丸(磁石、朱砂、神曲);平時膽小易驚,加用鎮(zhèn)驚丸(茯神、麥冬、朱砂、遠志、石菖蒲、棗仁、牛黃、黃連、鉤藤、珍珠、膽南星、天竺黃、水牛角、甘草)。朱砂中含汞。有一定毒性,該藥在兒科應用時尤應注意,一般每日劑量不應超過0.5克(沖服),療程應在10天以內(nèi)為宜。
  慢驚風
  1.脾胃虛弱
  證候表現(xiàn) 精神萎靡,嗜睡露睛,面色萎黃,不欲飲食,大便稀溏,色帶青綠,時有腹鳴,四肢不溫,抽搐無力,時作時止,舌淡苔白,脈沉弱。
  辨證要點 奉病以脾胃虛弱為主,常發(fā)生于嬰幼兒,初期有精神萎靡,面色萎黃,嗜睡露睛等臨床癥狀,繼而出現(xiàn)抽搐,可反復發(fā)作,但程度較輕。一般不伴有高熱,此點可與急驚風進行鑒別。
  治法主方 溫中健脾,扶土抑木。緩肝理脾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人參、白術(shù)、干姜、茯苓、白芍、鉤藤、炙甘草等。抽搐頻發(fā)者,加天麻、蜈蚣;腹瀉日久將干姜改為煨姜,加山楂炭、升麻、葛根;納呆食少者,加焦神曲、焦山楂、砂仁;四肢不溫,大便稀溏較甚者,改用附子理中湯(附子、人參、白術(shù)、炮姜、甘草).
  若胃陰虛而肝陽亢動,癥見皮膚干枯,目眶凹陷,啼哭無淚,口渴煩躁,手足蠕動,舌干紅無苔,脈細數(shù)者,宜酸甘化陰,柔肝熄風,可用連梅湯(黃連、烏梅、麥冬、生地、阿膠)加白芍、天麻、鉤藤。
  2.脾腎陽衰
  證候表現(xiàn) 精神萎頓,昏睡露睛,面色咣白或灰滯,口鼻氣冷,額汗不溫,四肢厥冷,溲清便溏,手足蠕蠕震顫,舌質(zhì)淡,苔薄白,脈沉微。
  辨證要點 本病多發(fā)生在暴瀉久瀉之后,體內(nèi)陽氣衰竭之時,病至于此,為虛極之候,虛極生風。臨床除上述癥狀外,還可見血壓下降,心悸氣促等危象。
  治法主方 溫補脾腎,回陽救逆。固真湯合逐寒蕩驚湯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黨參、白術(shù)、茯苓、黃芪、甘草、炮附子、肉桂、山藥、炮姜、丁香等。汗多者加龍骨、牡蠣、五味子、靈磁石;惡心嘔吐者,加吳茱萸、胡椒、半夏。
  脾腎陽虛型慢驚風為亡陽欲脫之象,上述癥狀但見一二者,即應投以益氣回陽固脫之品,不可諸癥悉具再用藥,否則延誤投藥時機,影響療效。
  3.肝腎陰虛
  證候表現(xiàn) 精神疲憊,形體憔悴,面色咣白或時有潮紅,虛煩低熱,手足心熱,易出汗,大便干結(jié),肢體拘攣或強直,抽搐時輕時重,舌絳少津,苔少或無苔,脈細數(shù)。
  辨證要點 本病多發(fā)于急驚風之后,痰熱煉灼陰津,筋脈失養(yǎng),故臨床見有抽搐反復發(fā)作,低熱,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癥。有些可以伴有肢體活動障礙,甚至出現(xiàn)肢體萎廢不用。

  治法主方 育陰潛陽,滋水涵木。大定風珠加減。
  方藥運用 常用藥:生白芍、龜版、生地、麻仁、鱉甲、五味子、生龍骨、生牡蠣、麥冬、當歸、甘草等.
   日晡潮熱者,加地骨皮、銀柴胡、青蒿;抽搐不止者,加天麻、烏梢蛇;汗出較多者,加黃芪、浮小麥;肢體麻木,活動障礙者,加赤芍、川芎、地龍。肢體瘈疭,反復不已者,加用三甲復脈湯(炙甘草、生地黃、生白芍、麥冬、阿膠、火麻仁、生牡蠣、生龜版、生鱉甲)。筋脈拘急,屈伸不利者,用可保立蘇湯(黃芪、黨參、白術(shù)、當歸、白芍、山茱萸、棗仁、枸杞子、破故紙、核桃肉、甘草)加雞血藤、桑枝治療。
  (其它療法)
  一、中藥成藥
  1.安宮牛黃丸 用于急驚風中外感驚風,邪陷心肝者。
  2.牛黃抱龍丸 用于急驚風中感受風邪。
  3.牛黃鎮(zhèn)驚丸 用于急驚風中驚恐驚風.
  4.羚羊角粉 用于急驚風中外感驚風。
  二、單方驗方
  1。僵蠶7個,全蝎3個,朱砂0.3g,共研末。母乳汁調(diào)服,用于驚恐驚風。
  2.生附子去皮研末,活白頸蚯蚓數(shù)條,置白蚯蚓于附子內(nèi)滾之,候定,刮蚓上附末,為丸如米大。每服工0丸,米湯飲下。用于慢驚風脾腎陽虛.
  3。人參6g,炙黃芪15g,炮附子、炒白術(shù)、鉤藤、炒棗仁、杞子各4。5g,茯苓、赤石脂各lOg,干姜、丁香、全蝎、炙甘草各3g,肉桂、白豆蔻各1.5g,水煎服。用于脾胃虛弱及脾腎陽虛的慢驚風.‘
  4。全蝎、蜈蚣各等份研末,每次0.2—1g,每日2--3次。用于各種驚風。
  三、藥物外治
  1.開竅通關(guān)散 內(nèi)含牙皂、雄黃、細辛、蟾蜍、麝香、冰片等,吹鼻取嚏。適用于急驚風神昏竅閉。 、
  2.取白頭頸蚯蚓(韭菜田中的最好)7條,冰片1.5g,將蚯蚓搗爛,入冰片調(diào)和,貼于患兒顱囟上半小時,用于慢驚風。
  四、針灸療法
  1.體針 急驚風中外感驚風,取穴人中、合谷、太沖、手十二井(少商、商陽、中沖、關(guān)沖、少沖、少澤)、或十宣、大椎。以上各穴均施行捻轉(zhuǎn)瀉法,強刺激。人中穴向上斜刺,用雀啄法。手十二井或十宣點刺放血。痰熱驚風,取穴人中、中脘√豐隆、合谷、內(nèi)關(guān)、神門、太沖、曲池;上穴施以提插捻轉(zhuǎn)瀉法,留針20-30分鐘,留針期間3—5分鐘施術(shù)1次.驚恐驚風,取穴印堂、內(nèi)關(guān)、神門、陽陵泉、四神聰、百會,施捻轉(zhuǎn)瀉法,留針20分鐘。慢掠風中脾胃虛弱者,取穴脾俞、胃俞、中脘、天樞、氣海、足三里、太沖,其中太沖穴施捻轉(zhuǎn)瀉法,余穴皆用補法。脾腎陽虛,取脾俞、腎俞、章門、關(guān)元、印堂、三陰交,諸穴均用補法。肝腎陰虛,取關(guān)元、百會、肝俞、腎俞、曲泉、三陰交、太溪、太沖,諸穴均用補法。
  2。耳針 取穴神門、腦(皮質(zhì)下)、心、腦點、交感。強刺激,每隔10分鐘捻轉(zhuǎn)1次,留針60分鐘。

  3.梅花針 取穴神庭、百會、大椎、身柱、筋縮、命門、華佗夾脊穴、膀胱經(jīng)背俞穴、關(guān)元,足三里,叩刺宜輕,使局部皮膚略紅即可.
  五:推拿療法
  蔓.急驚風欲作時同,敦穴上拿之,或鞋帶穴拿之。
  2。驚風發(fā)作時,身向前曲,將委中穴下掐??;身向后仰者,將肘上鬼眼穴向下掐住。
   3.慢驚風,運五經(jīng),推脾土,揉脾土,揉五指節(jié),運內(nèi)八卦,分陰陽,推上三關(guān),揉涌泉,掐足三里。
  六、西醫(yī)療法
  1.驚厥發(fā)作時的治療 盡快控制發(fā)作,以減少驚厥性腦損傷。在控制驚厥的同時,要積極尋找原發(fā)感染,確定發(fā)熱的原因;退熱和抗感染同時進行。
  若驚厥尚未停止,應將病兒放在側(cè)臥位以避免。腔分泌物的吸入,適當給氧,靜脈慢注安定o.3一o.5mg/kg bw,效果較快。驚厥控制以后.,仍應繼續(xù)使用抗驚厥藥物,首選苯巴比妥,先給負荷量,5mg/kg bw肌注,然后口服維持量每日3—6mg/kg bw,直至熱退為止.
  2.高熱驚厥持續(xù)狀態(tài)的治療,驚厥持續(xù)30分鐘以上就應按癲癇持續(xù)狀態(tài)給以救急措施。加強護理,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必要時氣管插管及人工呼吸;插胃管以減少吸入.
  選擇快速有效的抗驚厥藥物,首選安定,靜脈慢注,必要時20分鐘重復一次。亦可用副醛022ml/kg bw肌注,4歲以上小兒可配成5%溶液靜脈慢注。
  要采用抗高熱措施,物理降溫。疑有低血糖時應靜注50%葡萄糖30ml。可能發(fā)生腦水腫時應靜脈注射地塞米松,起始量2勺6mg,以后每6小時勵I~4rag。必要時靜注甘露醇或用速尿。
  在控制驚厥發(fā)作的同時要積極尋找病因,對癥治療。
   驚厥持續(xù)狀態(tài)被控制以后,應繼續(xù)服用苯巴比妥每日3-5mg/kg bw;以免驚厥復發(fā)。療程可根據(jù)情況而定,一般約需1—3年。
   {預防護理]
  一、預防
  1.高熱患兒應及時服用羚羊角粉或紫雪散清熱止痙。高熱仍不退者可用50%酒精或溫水擦浴降溫,亦可用冰袋等降溫卜以防抽搐。
  2.對于暑溫、疫毒痢的患兒,要積極治療原發(fā)病,防止驚厥反復發(fā)作。
  3廠慢驚風患兒,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zhì):減少發(fā)作。
  二、護理.
  l。抽搐發(fā)作時,切勿強制按壓,以防骨折。應將患兒平放,頭側(cè)位,并用紗布包裹壓舌板,放于上、、下牙齒之間,.以防咬傷舌體。
   2.保持呼吸道通暢\痰涎壅盛者,隨時吸痰,同時注意給氧。
  3.保持室內(nèi)安靜,避免過度刺激.
  4。隨時觀察患兒面色二呼吸及脈搏變化,防止突變.
  5.抽搐時要禁食,抽止后以流質(zhì)素食為主,病情好轉(zhuǎn)后,給予高營養(yǎng),易消化食物。

  (文獻選錄)
  《小兒藥證直訣.脈證治法》:“小兒急驚者,本因熱生于心,身熱面赤引飲??谥袣鉄幔笮”泓S赤,劇則搐也。蓋熱甚則風生,風屬肝,此陽盛陰虛也,故利驚丸主之,以除其痰熱,不可用巴豆及溫藥大下之,恐蓄痰熱不消化也。小兒熱痰客于心胃,因聞聲非常,則動而驚搐矣。若熱極,雖不因聞聲及驚,亦自發(fā)搐。
  因病后或吐瀉,脾胃虛損遍身冷,口鼻氣出亦冷,手足時癭瘋昏睡,睡露睛,此無陽也,栝樓湯主之。
  凡急慢驚,陰陽異證,切宜辨而治之,急驚合涼瀉,慢驚合溫補,世間俗方,多不分別,誤小兒甚多。又小兒傷于風冷,病吐瀉,醫(yī)謂脾虛,以溫補之,不已,復以涼藥治之.又不已,謂之本傷風,醫(yī)亂攻之,因脾氣即虛,內(nèi)不能散,外不能解,至十余日,其癥多睡,露睛,身溫,風在脾胃,故大便不聚而為瀉,當去脾間風,風退則利止,宣風散主之,后用使君子丸補其胃,亦有諸吐利久不差者,脾虛生風而成慢驚?!?br>  <<證治準繩。幼科.急慢驚風總論》:“大抵肝鳳心火二者交爭,必挾心熱而后發(fā),始于搐,故熱必論虛實,證先分逆順,治則有后先。蓋實熱為急驚,虛熱為慢驚,慢驚當無熱,其發(fā)熱者虛也.。急驚屬陽。用藥以寒,慢驚屬陰,用藥以溫。然又必明淺深輕重進退疾徐之機,故曰熱論虛實者此也……凡熱盛生痰,痰盛生驚,驚盛生風,風盛發(fā)搐。治搐先于截風,治風先于制驚,治驚先于豁痰,治痰先于解熱,其若四證具有,又當兼施并理,一或有遺,必生他證。故曰.’治有先后者此也。綱領如此,若分三者言之,暴烈者為急驚,沉重者為慢驚,至重者肝風,木之克脾土,則為慢脾風矣?!?br>  《景岳全書.小兒則.驚風》:“陳風之要領有二:一日實證,一曰虛證而盡之矣。蓋急驚者陽證也,實證也,乃肝邪有余而風生熱,,熱生痰,痰熱客于心膈間則風火相搏,故其形證急暴而痰火壯熱者是為急驚,此當先治其標‘,后治其本。慢驚者陰證也,虛證也。此脾肺俱虛,肝邪無制,因而侮脾生風,無陽之證也,故其形氣病氣俱不足者是為慢驚,此當專頤脾胃以救元氣。雖二者俱名驚風而虛實之有不同,所以急慢之名亦異。凡治此者不可不顧其名以思其義?!?br>  《活幼口議。小兒驚風痰熱四證》:“小兒有患驚風痰熱四證如何用藥?、議曰:小兒有熱。熱盛生痰,痰盛生驚,驚盛作風,風盛發(fā)搐,又盛牙關(guān)緊急,又盛反張上竄,痰涎壅,牙關(guān)緊,、風熱極閉經(jīng)絡即作搐搦。涎壅胃口,悶亂不省,才人中脘,手足攣急,諸關(guān)竅不通。百脈凝滯。有退熱而愈者,有治驚而愈者,有截風而愈者,有化痰通關(guān)而愈者,皆是依證用藥,不可不究竟其所以受病。凡病在熱,不可妄治痰;病
在驚,不可妄治風;病在痰,不可便治驚;病在風,不可便治搐。.凡治小兒病在驚,驚由痰熱得,只可退熱化痰,其驚自止。病在風,‘風由驚作;只可利驚化痰,其風自散;病在痰涎,急須退熱化痰.若也有搐須用截風散驚,此乃謂醫(yī)工至妙之道。若以意急雖治驚,痰不化,熱亦不退,驚如何自止?化其痰熱,若不退風,亦不散痰,如何去?是知不治之治所以治之之謂與!學者深可留心,操志于此一端。究竟無至得失,乃謂之醇全通道而已矣?!?
  《醫(yī)宗金鑒.幼科雜病心法要決.驚風門》:“急驚風一癥,有因目觸異物,耳聞異聲,神散氣亂而生者;有因心肝火盛,外為風寒郁閉,不得宣通而生者;有因痰盛熱極而內(nèi)動風者.然證多暴發(fā)壯熱,煩急,面紅;唇赤,痰壅氣但,牙關(guān)噤急,二便秘澀。噤急者,齒緊急不能開也。二便秘澀者,清熱鎮(zhèn)驚湯、安神鎮(zhèn)驚丸主之;火郁生風者,至寶丹主之;痰盛生驚者,牛黃丸攻下之;熱盛生風者。涼膈散清熱之;病不甚者,則用平治之法。風熱者,羌活散主之;肝熱者,瀉青丸主之;痰兼熱者,清熱化痰湯主之;心經(jīng)熱者,導赤散、涼驚丸主之;惟在臨癥者審而用之。”
  (現(xiàn)代研究)
  一、急驚風 ,
  朱富華等根據(jù)中醫(yī)“熱極生風”和國外學者提出“高溫誘導純系動物的痙攣現(xiàn)象可用做人體高熱驚厥發(fā)作的模型”理論,特制可控溫箱建造急驚風動物模型。Swiss種系雄性小白鼠在溫度為40~C,時程為30士29min的特別溫箱中,肛溫顯著升高,驚厥,腦電圖呈現(xiàn)慢波和棘波的改變,這些變化均與急驚風相同。
  陳琴等認為小兒高熱驚厥應在疏風解表劑中加上全蝎、地龍、僵蠶、蟬蛻,四味藥俱歸肝經(jīng),同為熄風止痙之要藥。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地龍、蟬蛻有解熱作用,全蝎有鎮(zhèn)靜、抗驚厥作用,僵蠶所含蛋白質(zhì)有刺激腎上腺皮質(zhì)激素分泌、抗驚厥作用。全方共奏疏風清熱、熄風止痙之功。C2,李壽彭報道用加味小承氣湯(厚樸、枳實、青蒿、柴胡、蟬蛻、生大黃)治療小兒高熱驚厥13例,均獲痊愈.
  黃堅對小兒高熱驚厥提出診治三原則;①通腑瀉熱釜底抽薪:對于感染性休克而致高熱神昏,用生大黃、枳實、生石膏、連翹、地丁、丹皮等藥濃煎取汁,溶入安宮牛黃丸l一2粒,根據(jù)年齡大小,分別用50--100ml保留灌腸,降溫醒神療效理想。實踐證明,即使休克時.從腸道給藥亦能充分吸收,副作用小,能避免小兒服藥困難的缺點。②涼血清心滌痰開竅:對于溫病高熱、神昏竅閉者,用犀角、連翹、遠志、鮮石菖蒲、麥冬、川貝母、牛黃、至寶之屬。③巧用蟲藥熄風止痙:對于邪熱熾盛,內(nèi)陷厥陰,耗灼陰津,致使木失所養(yǎng),動而生風,風火相煽,筋脈失濡,發(fā)為抽搐痙厥,治宜涼肝熄風。熄風止痙藥首推全蝎,配以地龍、蜈蚣、鉤藤搜風鎮(zhèn)痙,平其抽搐。倘若病勢危篤,則以蝎尾效優(yōu),研末吞服為佳,俟抽搐緩解之后,改用全蝎.全蝎以不漬漂為好,屢用多次,未見中毒反應。
  伍鴻基將小兒高熱驚厥28例分為兩組,治療組21例,對照組7例。兩組患兒在高熱驚厥時,即刻以lOmg/kg bw肌注安乃近1次,酒精擦浴降溫、吸氧。然后,治療組即進行針刺療法:首先取人中穴向上斜刺2—3分,稍捻轉(zhuǎn)至患兒蘇醒有刺激反應,如哭聲等即起針。再點刺中沖穴(雙)約1分,提捻瀉法強刺激,每隔半分鐘左右起針,再放血1—3滴;直刺合谷(雙)3—5分,提捻瀉法中度刺激,每穴各行針1—2分鐘后起
針。對照組患兒即時以0.3mg/kg bw劑量肌注安定1次作鎮(zhèn)靜止痙觀察。治療結(jié)果:治療組患兒在20秒至2分鐘內(nèi)痙止蘇醒,體溫下降,平均1分2秒;對照組患兒在2—5分
鐘內(nèi)痙止,平均3分2秒,二組經(jīng)統(tǒng)計學處理,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O.001。
  劉勝利報道用黃連解毒湯合白頭翁湯加減(黃連、黃柏、黃芩、銀花、秦皮、丹皮、赤芍、石菖蒲、生大黃(后下)、白頭翁、水牛角粉(另煎)、鉤藤),配合針刺人中、內(nèi)關(guān)、太沖、涌泉等穴,中刺激治療中毒性痢疾、高熱、神昏、抽搐,1天后體溫降至38。2℃,神清頸軟,驚厥止,12天諸癥消失。
  王清濤等用麝香工份、冰片50份、姜黃50份、郁金50份、巴豆30份、血竭50份、金箔10份、全蝎50份,研成細末,使用時將藥粉兌入等滲溶劑(生理鹽水等)內(nèi)即可,按每次0.2g/kg bw給藥,必要時可加倍,2小時后可重復給藥。治療小兒高熱驚厥43例,其中治愈25例,顯效l 1例,有效5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6%。
  倪菊秀等報道用《幼幼集成》的金粟丹加減(膽星、白附子、僵蠶、天麻、全蝎、乳香、麝香、金箔、羚羊角粉、蟬衣、菖蒲、龍齒),制成丸劑,取30g,分20天服用,防治小兒高熱驚厥復發(fā),20天為1療程,共觀察50例。治療結(jié)果:驚厥1次(38例),服藥1療程后36例無復發(fā),2例7個月后因上感高熱,體溫39.5℃一39.8℃時抽搐1次,但時間及抽搐程度均較第一次減輕,又服藥1個療程,隨訪未再復發(fā);驚厥2—3次(9
例),2個療程后未再復發(fā);驚厥3次以上(3例),服藥2個療程未再復發(fā),1例患兒高熱40℃后抽搐1次,熱退后再服本方2個療程后未再發(fā)作。
  李子南報道用外敷法治療小兒驚風,方法是將燕子窩泥60g,生石膏l(xiāng)OOg,葛根20g,雄黃15g,冰片5g,田螺10個,蔥白3個,鴨蛋清2個,搗成泥漿狀,做成3餅,分敷于患兒前額及雙涌泉穴,干則更換。治療實證高熱抽搐,20分鐘后開始退熱,2小時后體溫恢復正常,神清搐止。
  王延升介紹小兒驚風驗方。用青銅錢在鐵鍋內(nèi)用香油炒熱,隨即加食醋,燒開后溫服油醋。用量:1歲小兒用2個即可,多1歲可加2個銅錢,最多者不超過10個。油可滿過銅錢,醋可加到250ml,1次20~30ml,日1次,一般服2次即可見效。王氏認為青銅有鎮(zhèn)驚作用,經(jīng)香油炒炸,并有清熱潤肺作用,酸醋入肝,小兒受驚多屬肝病,故有效驗。曲良義也有類似的報道。
  王艷霞報道指掐手太陰肺經(jīng)穴經(jīng)渠、太淵,治療小兒受驚后而致驚恐不安,或嗜睡,或睡中時作驚惕、啼哭,或低熱等,并用安神定志丸口服對照。結(jié)果: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2%,平均癥狀消失時間為27小時;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平均癥狀消失時間38小時,經(jīng)X。檢驗,兩組治愈率及總有效率有顯著差異(P<0.01,P<O.05)。
  二、慢驚風 .
  ??说戎赋觯骸绑@風后余癥”是指小兒高熱、抽搐、昏迷后的殘留癥狀,主要表現(xiàn)為疾呆失語,肢體癱瘓,吞咽困難,口角流涎,四肢痙攣,或手腳時發(fā)抽搐等癥。因此制定出分階段的治療方法。①豁痰開竅法,選用滌痰湯合升降散加減,陳皮、半夏、茯苓、枳實、膽星、遠志、菖蒲、郁金、天竺黃、姜黃、僵蠶、蟬蛻、大黃。②益氣活血法,方用六君子湯合通竅活血湯加減,人參、白術(shù)、茯苓、陳皮、半夏、桃仁、紅花、川芎、地龍、當歸、琥珀、遠志、郁金、黃芪、麝香。⑧滋補肝腎法,方選六味地黃丸加減,熟地、棗皮、懷山藥、澤瀉、丹皮、茯苓、阿膠、龜版膠、紫河車粉、黃精、遠志、麥冬、石斛、五味子。使用上述三法治療后,多數(shù)病兒出院時能達到神志清楚,反應靈活,目能視,耳能聽,口能言,步履基本穩(wěn)健。
  曾立昆報道用內(nèi)外合治法治療小兒驚風40例,其中發(fā)熱者6例,不發(fā)熱者34例。治療方法,內(nèi)服定風散(鉤藤、地龍、全蝎、天竺黃,連翹、蟬蛻、川棟子、夜交藤、甘草),外敷(臍部)退熱散(青蒿、燕子泥、石膏、滑石、茶葉、冰片),結(jié)果痊愈35例,好轉(zhuǎn)4例,無效1例。
  楊珍春等報告用中西醫(yī)結(jié)合方法治療小兒急性中毒性腦病120例,并與單純西藥組101例進行對照觀察。中西醫(yī)結(jié)合方法:①中藥治療,臨床分為4型.邪熱熾盛型:治以清熱解毒,除煩瀉火。方用竹葉白虎合三黃梔豉加減。痰火內(nèi)閉型:治宜清心泄熱,滌痰開竅。方用清宮湯加味。虛風內(nèi)動型:法以養(yǎng)陰清熱,平肝熄風。方選三甲復脈湯。氣陰兩虛型:治宜育陰益氣。藥用金匱腎氣丸加減。②針灸療法,主要用于急性腦病恢復期癥狀治療。上肢癱:肩三針、曲池:肩井、外關(guān)透內(nèi)關(guān)、合谷等;下肢癱。八髂、環(huán)跳、風市、陽陵泉、殷門、足三里、伏兔、太沖、三陰交等;失明:肝俞、腎俞、眩明、球后、太陽、風池、光明等;精神異常:翳風下1一寸、聽靈、中清、外關(guān)、足臨泣等。⑧西醫(yī)配合治療,用激素、能量合劑、胰島素療法。單純西藥組,只用上述西藥治療。治療結(jié)果:中西醫(yī)結(jié)合治療組總有效率86.66%,單純西藥組為56.43%,兩組比較,差異非常顯著P<0.0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淺談小兒“急驚風”、“慢驚風”與“慢脾風”的區(qū)別
小兒驚風
C調(diào)鋼琴老師中醫(yī)講課35
第十九單元 驚 風
?驚風
小兒急驚風四證八侯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熱點新聞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guān)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quán)!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