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湯
(方組、臨證參考用量)赤石脂30g(取15g研細末分兩次
沖服) 干姜3g 粳米30g
上3味,以水1400ml,煮米令熟,去滓,日三次,每次
140ml。
(功效)溫中固脫,澀腸止利.
(主治}
主證:下利膿血,經(jīng)久不愈,滑脫不禁,小便不利,腹痛綿
綿,喜溫喜按,舌質(zhì)淡,苔白滑,脈遲。
副證:神疲身倦,納差懶言,或有輕度里急后重現(xiàn)象。
(臨證加減)
1.脾腎俱虛,陰寒內(nèi)盛:加附子、肉桂,以溫脾暖腎。
2.腹痛甚:加白芍、劉寄奴、桂枝,以緩急止痛。
3.久瀉滑脫:加黨參、煨肉豆蔻或合補中益氣湯,以益氣
固脫。
4.吐血:為中陽虛衰,血失統(tǒng)攝之吐血癥,癥見精神萎靡,
嘔惡,吐血色淡,胸腹冷得溫則舒,大便溏薄,舌淡,脈沉無力
(以上諸癥,多見于上消化道出血癥),本方之干姜用量加重(10
一15g為宜),嘔甚者加半夏,正氣虛加人參、黃芪。
5.陰寒內(nèi)盛腹痛(胃脘痛、慢性腸炎等病屬陰寒者):屬氣
虛者酌加黃芪、人參、茯苓;陽虛者加附子。
6.中焦虛寒:痔瘡下血,加地榆炭、槐角炭;五更瀉,加
焦白術(shù)、茯苓;脫肛,加黃芪、升麻;吐血,重用干姜;下利不
止,重用赤石脂.
7.下利兼熱象:可酌加黃芩、黃連、白頭翁苦寒之味。
8.桃花湯證:加入烏梅一味,比單用桃花湯效果更顯著。
[中醫(yī)雜志,1965,(2);231
9.桃花湯證質(zhì)疑:本方歷代諸家見解不一,如吳謙、喻嘉
言、魏念庭等都認為少陰經(jīng)傳經(jīng)熱邪所致;錢天來、成無己、汪
苓友、方有執(zhí)等都認為是下焦虛寒,不能固攝使然;舒馳遠更疑
為非張仲景舊文。根據(jù)張仲景立方用藥,以及與厥陰篇第371條
和第337條,屬于熱性下利的白頭翁湯證相互辨證,則桃花湯證
應(yīng)屬于少陰虛寒滑脫為是(本文按此論方)。便膿血屬于熱的雖
屬多數(shù),然因下焦虛寒不固而便膿血的,亦頗不少見,如果真屬
少陰隨經(jīng)熱邪為患,則應(yīng)當(dāng)用阿膠、芩、連之屬,豈有復(fù)用干
姜、石脂之理?現(xiàn)在用溫澀固攝的桃花湯來治療虛寒滑脫的下利
膿血,正是藥證相符。熱證便膿血,張仲景已很明顯地指出有下
利重和渴欲飲水的里熱見證,而桃花湯證既無下利重又無渴欲飲
水,可見彼屬實熱,此屬虛寒,是不容置疑的。舒氏指出本證非
熱邪,當(dāng)然是對的,但又認為也非下焦虛寒,則嫌一間未達。因
為虛寒滑脫的下利膿血,并不是參、術(shù)、桂、附所能取效……總
之,下利膿血滑脫下禁,是桃花湯之主證,必用此方始能獲效,
若單用溫補之品,是無能為力的。[傷寒論譯釋.上海:上??茖W(xué)技術(shù)出
版社,1959]
10。桃花湯治療慢性阿米巴痢疾:本病多由急性經(jīng)久不愈而
轉(zhuǎn)成,多屬中醫(yī)冷痢,一般表現(xiàn)為腹部隱隱作痛,排出膿血樣黏
液便,兼有微脹和噦氣等癥。全部病例均服藥3—5劑即見效。
繼以健脾和胃之法調(diào)理一周余而愈。[廣東中醫(yī),1959,c4,:163]
u.桃花湯治療痢疾的應(yīng)用標(biāo)準(zhǔn);①痢疾初起,里急后重者
不可用,所謂痢疾初起無止法;②腸黏膜潰爛,所下之血色鮮紅
或便膿血,膿色晦暗,其人神憊身倦者可用;③虛寒下利可用,
熱利下重不可用。[新中醫(yī),1966,fl,]
12.本方去粳米,干姜改用炮姜,加訶子、肉豆蔻、龍骨、
木香、炮附子各等份,為細末,米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40
丸,米湯送下。治脾胃不和,泄瀉不止,名訶子丸。[普濟方本事]
13。本方去粳米,赤石脂、干姜各十兩,為細末,煉蜜為
丸,豌豆大,每服10至20丸。治冷利,臍下絞痛,名桃花丸。
『備急千金要方]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