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氣、血三者,在生理上密切相關(guān),病理上則相互影響。
精與氣血關(guān)系的失調(diào)
精、氣、血在病理上常見相互影響、同病的病機變化。
1.精氣兩虛 由于精可化氣、氣聚為精,精氣并虛或精傷及氣、氣傷及精,都可見精氣兩虛的證候。腎藏精,元氣藏于腎,故本病機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腎的精氣虧虛。腎之精氣虧虛,以生長、發(fā)育遲緩,生殖功能障礙以及早衰等為臨床特征。
2.精血不足 腎藏精,肝藏血。腎與肝,精血同源,故肝腎精血不足較為常見。多種疾病傷及肝腎,或肝病及腎、腎病及肝皆可形成肝腎精血不足的病機,見面色無華、眩暈、耳鳴、神疲健忘、毛發(fā)脫落稀疏、腰膝酸軟;男子精少、不育;女子月經(jīng)愆期、經(jīng)少,不孕等。
3.氣滯精瘀和血瘀精阻 氣機失調(diào)、疏泄失司及瘀血內(nèi)阻,皆可致精道瘀阻而形成氣滯精瘀或血瘀精阻的病機變化,而且二者可互為因果,同時并存。臨床所見,除有一般精瘀癥狀外,前者以情志因素為多,陰部脹痛重墜明顯;后者可見血精、陰部小核硬節(jié)等淤血表現(xiàn)。
氣與血關(guān)系失調(diào)
氣屬于陽,血屬于陰,兩者之間的關(guān)系,猶如陰陽相髓、相互依存,相互為用。氣對于血,具有推動,溫煦、化生、統(tǒng)攝的作用;血對于氣,則具有襦養(yǎng)和運載等作用。故氣的虛衰和升降出入異常,必然影響及血。如:氣虛則血無以生化,血必因之而虛少;氣虛則推動、溫煦血液的功能減弱,血必因之而凝滯;氣虛而統(tǒng)攝功能減弱,則血必因之外逸而出血;氣滯則血必園之而瘀阻;氣機逆亂,血必隨氣上逆或下陷,甚則上為吐衄,下為便血、崩漏。同樣,在血的虛衰和血的運行失常時,也必然影響及氣。如:血虛,則氣亦隨之而衰少;血瘀,則氣亦隨之而郁滯;血脫,則氣無所依而隨血脫逸,臨床上氣血相互為用的功能失調(diào),主要有氣滯血瘀、氣不攝血、氣隨血脫、氣血兩虛和氣血不榮經(jīng)脈等幾方面。
1.氣滯血瘀 常同時存在。由于氣的運行不暢,導(dǎo)致血運的障礙,而形成氣滯血瘀,也可由于閃挫外傷等因素,而致氣滯和血瘀同時形成。在一般情況下,肝主疏泄而藏血,肝的疏泄在氣機調(diào)暢中起著關(guān)鍵的作用,因而氣滯血瘀多與肝的生理功能異常密切相關(guān)。其次,由于心主血脈而行血,故在心的生理功能失調(diào)時,則多先發(fā)生血瘀而后導(dǎo)致氣滯。氣滯血瘀,在臨床上多見脹滿疼痛、瘀斑及積聚癥瘕等痛癥。
2.氣不攝血 是指由于氣虛不足,統(tǒng)攝血液的生理功能減弱,血不循經(jīng),嗌出脈外,而導(dǎo)致各種出血的病理狀態(tài)。由于脾主統(tǒng)血,所以氣不攝血的病變,主要表現(xiàn)為中氣不足,氣不攝血的咯血、吐血、紫斑、便血、尿血、崩疆等癥,同時兼見面色不華、疲乏倦怠、脈虛無力、舌淡等氣盤的表現(xiàn)。因脾主四肢肌肉,脾氣主升,所以脾不統(tǒng)血的病機,易見肌衄及便血、尿血、崩漏等病證。
氣攝血的功能,雖以脾之統(tǒng)血功能為主,但亦與其他臟腑之氣的盛衰有關(guān),如肺氣、肝氣、腎氣以及胃氣虧虛,也可減弱氣之統(tǒng)攝功能而發(fā)生出血。
3.氣隨血脫 是指在大量出血的同時,氣也隨著血液的流失而散脫,從而形成氣血兩虛或氣血并脫的病理狀態(tài)。常由外傷失血,或婦女崩中、產(chǎn)后大出血等因素所致。血為氣之載體,血脫,則氣失去依附,故氣亦隨之散脫而亡失。
4.氣血兩虛 即氣虛和血虛同時存在的病理狀態(tài),多因久病消耗,氣血兩傷所致;或先有失血,氣隨血耗;或先因氣虛,血的生化無源而日漸衰少,從而形成氣血兩虛。在臨床上,可同時見到面色淡白或萎黃、少氣懶言、疲乏無力、形體瘦怯,心悸失眠、肌膚干燥、肢體麻木等氣血不足之癥。
5.氣虛血瘀 是指因氣對血的推動無力而致血行不暢,甚至瘀阻不行的病理狀態(tài)。氣虛血瘀,較多見于心氣不足、運血無力而致的驚悸怔忡、喘促、水腫及氣虛血滯的肢體癱瘓、瘺廢。另外,老年人多血瘀,且多氣虛,故氣虛血瘀病機在老年病中具有重要意義。氣虛和氣滯可與血瘀并存,三者相互影響。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