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諾花開
人生短暫,有人感嘆活得太累,有人感嘆活得太苦??傊?,感覺自己活得不幸福。
蕓蕓眾生中,抱著這種心態(tài)的人還不乏其數(shù)。他們像《被討厭的勇氣》里的青年一樣在塵世間被諸多煩惱困擾,覺得世界矛盾叢生,一片混亂,根本無幸福可言。
那么,世間是否有教人隨時可以獲得幸福的妙方呢?
讓我們跟隨這位青年扣開哲人的房門,聽聽他們之間的辯論,也許在哲人那里我們可以探尋到那一味妙方。
《被討厭的勇氣》是日本作家岸見一郎和古賀史健合著的一本探討阿德勒心理學的書。
岸見一郎先生于1989年起便致力于研究阿德勒心理學,主要活動領域也是阿德勒心理學執(zhí)筆與演講,且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學會認定顧問。谷賀史健先生在30歲的時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學,并被其顛覆常識的思想所震撼。之后連續(xù)數(shù)年拜訪岸見一郎并向其請教阿德勒心理學的本質。
《被討厭的勇氣》豆瓣評分8.6分,常居心理學暢銷榜書單中,且因為古賀史健先生在書中運用希臘哲學的古典手法“對話篇”進行內(nèi)容呈現(xiàn),使人們更容易了解阿德勒的思想。
阿爾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和弗洛伊德,榮格并稱心理學三大巨頭。阿德勒原本是弗洛伊德主持的維也納精神分析協(xié)會的核心成員。但是,兩人因觀點對立而導致關系破裂,于是阿德勒根據(jù)自己的理論開創(chuàng)了“個體心理學”,阿德勒也被后人稱為“自我啟發(fā)之父”。
有人說弗洛伊德著名的心理學理論是“原因論”,即認為過去所受的傷,是現(xiàn)在不幸的罪魁禍首,不管是我們的情緒,還是行為習慣,都可能從過去當中找到原因。過去所經(jīng)歷所有的事情都是現(xiàn)在賦予它意義的。
而阿德勒的理論和他剛好相反是“目的論”,即任何經(jīng)歷本身并不是一個人成功或失敗的基本原因,我們也并非因為經(jīng)歷所受到的傷害而永遠痛苦,實際我們會從過去經(jīng)歷中,找到現(xiàn)在的目的因素。
我個人認為兩者并不是相對的理論,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阿德勒的理論更強調了人的主觀能動性,讓人們能感覺到命運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非歷史決定,不能更改的。
我曾在《人民日報》上看過一篇文章。
有個叫徐瑞陽的女孩,2歲便被查出患有脊肌猥瑣癥,醫(yī)生當時斷言她活不過4歲。面對這樣的厄運,放在別人的家里也許早都已經(jīng)放棄了,而徐瑞陽則克服了許多身體、心理的多重困難,于2019年,以607分的成績考取了四川外語大學泰語系。
在別的孩子還在玩的3、4歲,徐瑞陽就已經(jīng)開始學習寫字了。對別人來說很簡單的動作,她都要花費很長時間掌握。比如每次將手放到桌子上這個動作,她都要用很大的力氣。在成長的路上她不免也受到了不少來自外界的。
面對這些,徐瑞陽曾抱怨過,也曾想放棄過,而且她完全可以將自身的疾病當作借口,但是她選擇了比別人付出更多去挑戰(zhàn)屬于自己的人生。
就如徐瑞陽的父親說“為什么不把它(徐瑞陽的脊肌萎縮癥)當成一件幸運的事情呢?四百萬分之一,我們擁有這樣一個孩子,這是老天給我們獨特的禮物?!倍烊痍栆不畛闪烁改钙谠S的樣子,她的人生比普通人的更精彩。
蔡康永也說過當你一直困在悲傷中,不斷問著“為什么”卻又始終得不到答案時,試著漸漸地每問一次“為什么”,就多問一句“怎么辦”,每多問一次“why”,就多問一次“how”。問“為什么”,會一步一步邁向絕望;問“怎么辦”,比較可能一步步邁向希望。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太在意他人的評價和目光,企圖讓每個人都喜歡我們,反而丟失了我們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我們太愛給別人提意見了,總是妄想用自己的評判標準去矯正他人的言行,而忽略用內(nèi)心觀察自己的言行。
阿德勒心理學說人生的不幸福很大程度上是來源于人際關系中。并且阿德勒心理學反對一切“縱向關系”,提倡把所有的人際關系都看作“橫向關系”。如果你與某人建立起了縱向關系,那你就會不自覺地從“縱向”去把握所有的人際關系。
拿人生中最典型、最親密的親子關系舉個例子吧。
許多人當了父母后覺得孩子是自己的,想怎么教育就怎么教育,如果不好好教育,孩子以后學壞了責任是自己的。于是就出現(xiàn)了許多打著為孩子好而操縱孩子人生的父母。而在這樣父母的教育下又出現(xiàn)了許多為了讓父母滿意而選擇自己不喜歡的專業(yè)、工作甚至婚姻的孩子。
比如,有個女孩和朋友約定好一起出去旅行,可是母親知道后擔心她會在旅行中受傷所以極力阻止,女孩最終沒能去旅行。如果這位母親換一種方式,將對女孩的擔心說出來但是將選擇權利交給女孩,那么女孩就可以完成自己選擇的課題,而母親在表達了擔憂后也并沒有涉足女孩的課題,這樣也會讓女孩明白無論什么結果,她要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世界上有三件事,一是你自己的事,二是別人的事,三是上天的事。人一生要做的就是做好自己的事,少管別人的事,對其他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學會臣服,最后的結果交給上天去抉擇。
阿德勒心理學說人生就像是在每一個瞬間不停旋轉起舞的連續(xù)剎那。只要跳著舞的“此時此刻”充實就已經(jīng)足夠。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中國橙王”褚時健。
1979年到1994年,褚時健成功將紅塔山打造成了中國名牌香煙,1994年,當選全國“十大改革風云人物”并被稱為“中國煙草大王”??墒怯?999年1月9日,71歲的褚時健因經(jīng)濟問題被處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因身體保外就醫(yī)時看好了 教 種植橙子,2012年11月,85歲的褚時健種植的“褚橙”通過電商模式開始售賣,因銷量大增,而被稱為“中國橙王”。
褚時健老人的一生可謂是跌宕起伏的,可是他能在一生中成為“中國煙草大王”和在被判無期徒刑后能再通過賣橙子成為“中國橙王”,和他在人生各個階段的當下努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有關。
就像書中所說過去發(fā)生了什么與你的“此時此刻”沒有任何關系,未來會如何也不是“此時此刻”要考慮的問題。所以只要用心把握好“此時此刻”就好。
有人讀了《被討厭的勇氣》說阿德勒心理學聽上去很振奮自己但實施起來很難。其實這是因為人們被固有的思維模式所圈,并且年齡越大固有思維越嚴重。就像書中所說有人說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學直至改變生活方式需要“相當于自身歲數(shù)一半的時間” 。
但是只要勇敢地踏出一步,在人生的歲月中發(fā)揮自我能動性,管好屬于自己的課題不去干涉他人的課題,努力舞好“此時此刻”的舞蹈,也許你會發(fā)現(xiàn)世界真的很簡單,幸福真的很容易。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