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維維
親愛的書友們大家好,我是有書君~
經(jīng)過半個月的籌備,我們的新欄目《有書雜志》第二期,來與大家見面啦~
本期的主題是:“有書讀書日——閱讀,讓生活更健康”
疫情已經(jīng)持續(xù)兩個多月,相信書友們都意識到了:人這一生,除了健康,其他都是浮云。
今天有書君推送的文章,也是借助書籍中的道理,來解決書友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心理、生理健康麻煩。
本篇文章將為大家解決“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如何讓孩子健康成長”這個問題。
不一樣的閱讀之旅馬上開始,有書吉祥物氣自華已經(jīng)迫不及待想要看看今天推薦的是哪本書了,讓我們開始吧~
前幾天看到一個新聞。
深圳女孩涂涂因疫情被媽媽禁止出門,并天天督促她復習功課。
母女倆發(fā)生了數(shù)次爭吵后,涂涂偷偷跑出家門,自行從福田火車站乘高鐵前往虎門找爸爸。
下車后,看到周圍人都帶著口罩,意識到疫情的嚴重性,涂涂既害怕又后悔。
最終,在民警的幫助下,聯(lián)系到了涂涂的父母。
由于疫情,今年寒假持續(xù)了一個多月。
“禁足”期間,為了讓孩子待在家里聽話,家長使出了渾身解數(shù)。
但無論是“河東獅吼”還是“恩威并施”,都不外乎兩種:要么控制、要么放任。
控制令孩子反感,甚至逆反;放任讓孩子無所顧忌,更加放縱。
結(jié)果就是惡性循環(huán),孩子越來越叛逆,家長越來越暴躁,親子關(guān)系越來越差。
金伯莉·布雷恩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書中寫道:
父母如果能夠花時間來傾聽和回應孩子的需求,而不是孤立和拒絕的話,孩子們會更愿意和父母親近。
今天,有書君與大家一起走進《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這本書,了解在父母過度控制或放任教育下,孩子最真實的心理。
希望書友們從中獲得培養(yǎng)快樂、友善、堅強、獨立孩子的關(guān)鍵密碼,建立起一生的親密關(guān)系。
從小最常聽到的一句教育用語就是:小孩子要聽大人的話。
“聽話”似乎成為了“好孩子”的最高標準。
“聽話”的含義,就是讓孩子按照大人的思維行事,其實就是最直接的控制。
《爸爸去哪兒6》中,“小包總”楊爍對兒子令人窒息的教育方式上了熱搜。
到達節(jié)目錄制地點,兒子楊雨辰下車時,沒有跟著爸爸從車尾走,被要求“重新走一遍!”。
走路走成“內(nèi)八字”,又被命令“重走!”
攝像師提醒說高原地區(qū)容易高反,可以適當抱一下孩子。
楊爍不但不抱,還對已經(jīng)氣喘吁吁的兒子說:
“如果我比你先邁進門檻,就從頭再走!”
楊雨辰乖得像只小白兔,唯唯諾諾,但是眼睛里分明擎著淚水。
用責罰控制孩子,看似效果立竿見影,其實不然。
這種教育環(huán)境下長大的孩子,要么小心翼翼,討好諂媚,要么叛逆孤傲,和父母關(guān)系疏離。
據(jù)心理分析師披露:
小時候表現(xiàn)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長大之后心理問題越多。
一個心理學家在北大做心理咨詢師時發(fā)現(xiàn),在這個頂尖大學里,竟然很多學生有嚴重的心理疾病,他稱為“空心病”。
即使上的是名校,這些學生仍然抑郁、空虛,不知道未來要往哪里去,不知道活著的意義是什么。
癥狀嚴重的,甚至會自殺。
他們雖然完成了父母和老師的期待,卻丟失了真正的自己。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書中說:
控制型父母培養(yǎng)的孩子,要么會變得特別懦弱,喪失自我;
要么會變得特別具有控制欲,但這個世界上能夠被他控制的事兒其實是非常少的,所以會特別痛苦。
有一次聚餐,朋友帶7歲兒子來吃飯。
每上一道菜,她兒子都往自己碗里挾一堆,看見喜歡吃的,直接轉(zhuǎn)桌子 。
吃得差不多了,他開始敲盤子,圍著桌子跑來跑去,影響到隔壁桌食客。
面對旁人指責,朋友說,小孩子調(diào)皮,吵鬧些也是正常的,你們大人就體諒些吧。
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shù),他們常掛在口頭上的一句話就是:樹大自然直。
古人云:“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十三定終身。”
今天對孩子的縱容,就可能成為孩子明天的傷害。
有一則寓言故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從前有一個母親,獨自帶著兒子生活。母親對兒子很縱容,從不打罵。
兒子上學了,經(jīng)常從學校帶回一些東西,有時候是橡皮,有時候是文具。
母親問兒子這是哪來的,兒子說是拿的同學的,母親就沒有說什么。
后來,兒子甚至把學校的桌子和椅子都往家里搬,母親還是沒有批評兒子,反而替兒子辯解。
就這樣,兒子長大了,因為偷盜被警察抓了起來,提出見一面自己的母親。
看著年邁的母親,他說:
“娘啊,你把耳朵附過來,我有話要和你說。”
老母親含淚把耳朵附過去,誰知兒子突然一口咬著母親的耳朵,滿嘴是血地吼道:
“如果我第一次往家里拿橡皮的時候,你能痛打我一頓,我也不至于走到今天這一步??!”
金伯莉·布雷恩在書中說:
放任型的孩子長大后,會極度缺乏團隊的歸屬感,且過度的具有依賴性。
很有可能通過加入黑社會幫派,或是網(wǎng)絡上癮,尋找歸屬感。
父母的責任,不僅僅要給予孩子愛,還要成為孩子的人生榜樣,指路明燈。
約翰·戈特曼說:“為人父母其實就是要在孩子最需要你的時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幫助他?!?/p>
愛不該是對孩子的束縛,也不該是對孩子的放任。
《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書中,作者案例分析了不同類型父母錯誤的教育方式。
孩子們正在走廊里來回奔跑——腳步在木制地板上所發(fā)出的轟鳴聲中摻雜著他們尖銳又刺耳的叫聲。
這讓正在煲電話粥的媽媽不勝其煩,她越發(fā)難以忍受這種噪音了。
控制型媽媽大聲呵斥:“都給我停下!……不許再跑了,立刻都給我回房間去!”
放任型媽媽則無奈搖頭,掛掉電話,任由孩子吵鬧。
金伯莉·布雷恩在書中寫道:
控制型父母和放任型父母的處理方式都有可能導致孩子無法以恰當?shù)姆绞絹肀磉_情感。
這兩種父母也都沒有讓孩子學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
從而無法建立起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guān)系,孩子也就無法得到家庭關(guān)系所帶來的歸屬感和安全感。
正確的做法是情感引導,媽媽先做一個深呼吸,然后微笑提醒孩子們,他們的跑步聲打擾了媽媽打電話;
建議他們?nèi)ナ彝馔嬉粫?,媽媽打完電話就去和他們一塊兒玩。
孩子們得到理解和包容,自然會愉快地配合,這樣的引導親和又有效果。
情感引導方式的魅力就在于:
孩子的感受得到正視,內(nèi)心世界得到理解,學會調(diào)節(jié)自己的行為和情緒。
長此以往,孩子便會懂得如何去照顧別人的情緒,并和他人愉快相處。
《論語·先進》中,子路問:“聞斯行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聞斯行之?”
冉有問:“聞斯行諸?”
子曰:“聞斯行之?!?/p>
同一個問題,孔子的回答卻不同,公西華在旁表示疑惑。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p>
孔子的意思是:
冉有為人猶豫、退縮,鼓勵他果斷一點;子路勇氣過人,易沖動,讓他三思而行。
同樣,每個孩子也都是獨一無二的,在各個成長階段也有不同的心理特征。
僅憑父母的主觀意識,以自己的愿望和方式去進行教育,都可能收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不是所有的溺愛,都能得到孩子的感激;也不是所有的苛責,都能激勵你的孩子。
親子之間,多一點情感流通和愛意傳遞,才會多一點溝通和融洽。
疫情仍在繼續(xù),開學時間也尚未確定,沒有正確的溝通方式,父母只會越來越焦慮,親子關(guān)系會越來越疏離。
最重要的是,我們與孩子相處并不止這短短的2個月,還有余生的幾十年。
想為孩子將來的成長打下最有益的基礎,身為父母千萬別忘了:你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孩子最好的玩具。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