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獎⑾?/p>
學習、不斷的追求真理和美,是使人們永葆青春的活動范圍?!猍德]愛因斯坦
學習之事,必須潛心研究,日積月累然后有所成就。——林語堂
人必須學習以變化氣質(zhì),正如同樹木須經(jīng)修剪始能成形。——[英]培根
任何成功的得來都不是一朝一夕的結(jié)果。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個民族、一個國家要成長與發(fā)展,就必須不斷了解,不斷學習。不懂、不會,就要了解,就要學習,學習沒有止境沒有盡頭。
孔子曰:“學不可以已?!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學無止境,不管你是涉世未深的青年,還是經(jīng)驗豐富的長者;不管你胸無半點文墨,還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都需要不斷學習。因為知識是宇宙,永遠學不完;學習是射線,沒有盡頭。學海無涯,自當以苦作舟。
在知識的海洋上,我們永遠只能吸收而不能滿足,魯迅先生臨死前一個小時還在寫文章,他利用別人喝咖啡的時間學習,這還不夠嗎?這是遠遠不夠的,人類從奴隸時代發(fā)明文字,到現(xiàn)在流傳了幾千年的知識文化,豈是只用短短幾十年的一生能學完呢?
學習是一件終生的事情,正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源源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學問才會不斷有新的境界。有大學問的人,貴在勤勉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取得一點成績就沾沾自喜、滿足現(xiàn)狀,再聰明的人也會有江郎才盡的一天。而只有終生不倦地學習,才能時時保持進步的狀態(tài)。
求知的過程沒有終點,它是一個不斷積累提升的循環(huán)。真正懂得學習的人,終其一生都在這個循環(huán)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然后提升自己,達到一個新的階段,然后再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如此周而往復(fù)。而一個人不斷求知的動力,乃是他知道自己無知,因此才會努力彌補不足,然后成為有知識的人。依仗自己學識淵博,便恃才傲物放松自身的修養(yǎng),慢慢也會淪為無知的人。
芝諾是古希臘著名的智者,知識淵博。
一天,有個學生問他:“尊敬的老師,您的知識多過我們何止千萬倍,您解答問題總是令人信服,可是怎么您的疑問也多過我們千萬倍?。俊?/p>
芝諾用手在桌上畫了一大一小兩個圓圈,對學生說:“你看,大圓圈代表我掌握的知識,小圓圈代表你們掌握的知識。這兩個圓圈外面,是我們都不知道的知識。的確,我的知識比你們要多。我的圓圈大,接觸到無知的范圍就比你們多;你們的圓圈小,接觸到無知的范圍就比我少。這就是我常常有疑問、常常懷疑自己的原因啊!”
芝諾的話機智而富有哲理:他的無知感正來自他的有知?!爸R越深化,我們就越接近不知的事物”歌德用不同的語言表達了同一真理。物理學中的奠基人牛頓在學習、概括、總結(jié)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經(jīng)過自己的觀察和實踐,提出了運動三大定律,并由此發(fā)現(xiàn)了一個他苦苦思索而又無法解答的問題,即運動的最初動力從何而來。牛頓的無知正來源于他們有知。越是有知識的人,越是覺得自己無知,就越是謙遜。相反,那些“十桶水”的人,總是覺得自己無所不知,像公雞一樣驕傲。芝諾告訴我們一個讓人回味、值得時刻警醒的哲理:有知即無知。關(guān)于有知與無知,哲學家蘇格拉底也有類似的故事。
有一次,有人來到德爾斐神廟,問阿波羅神:“誰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神諭說是蘇格拉底。從此,蘇格拉底是世上最有智慧的人的說法就傳開了。蘇格拉底對此很不解,因為他常常覺得自己什么都不懂。于是,蘇格拉底四處驗證,訪問了許多被稱為“智者”的人,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名氣最大的智者恰恰是最愚蠢的。然后,他訪問了許多詩人,發(fā)現(xiàn)詩人們不是憑借智慧,而是憑借靈感寫作。
接著,他又訪問了許多能工巧匠,發(fā)現(xiàn)他們的手藝淹沒了他們的智慧。最后,蘇格拉底終于明白:神諭之所以說他是最有智慧的,不過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無知;別的人也同樣是無知,但是他們卻認識不到這一點,總以為自己很智慧。換句話說,蘇格拉底自知其無知,是最大的智慧,而不知道自己無知的人,才是最愚蠢的。
孔子說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老子說過:“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矣??梢娭袊糯南日軅儗χc不知的理解,與古希臘先哲有異曲同工之妙。
無知且不知悔過,不知反省,不知懺悔,不知求教,不知求新之人應(yīng)屬愚人。我們當做那由無知通往有知之路的人,而不是做那些愚人,癡人,笨人。只是,路漫漫,其修遠兮,但吾將上下而求索。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