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
約18000年,扎伊爾出土的Ishango骨殖(可能是最早的先民進行計算的證據(jù))。
約4000年,中東使用泥制的計算標志。
約3400-3200年,蘇美爾人記數(shù)系統(tǒng)的發(fā)展。
約2050年,60進制位值記數(shù)系統(tǒng)的最早證據(jù),蘇美爾人。
約1850-1650年,古巴比倫數(shù)學。
約1650年,萊茵德紙草書收藏的最早的古埃及最大和保存最好的紙草書。
約1400-1300年,十進制計數(shù)法,發(fā)現(xiàn)于中國殷商甲骨文中。
約580年,米利都的泰勒斯(Thales of Miletus,"幾何學之父")。
約530-450年,畢達哥拉斯學派(數(shù)論、幾何學、天文學和音樂)。
約450年,芝諾關于運動的悖論。
約370年,歐多克索斯(Eudoxus,比例理論、天文學、窮竭法)。
約350年,亞里士多德(邏輯學)。
約320年,歐德摩斯的《幾何學史》(當時的幾何學知識的重要證據(jù)),印度的十進制計數(shù)法。
約300年,歐幾里得《幾何原本》。
約 250年,阿基米德(立體幾何、求積法、靜力學、水靜力學、π的近似)。
約230年,埃拉托色尼(地球周長的度量、求素數(shù)的算法)。
約 200年,阿波羅尼烏斯的《圓錐截線論》(關于圓錐截線的廣泛而有影響的著作)。
約150年,希帕克斯(第一部算出的弦表)。
約100年,《九章算術》(最重要的中國數(shù)學古籍)。
公元后
約60年,亞歷山大里亞的海倫(光學、測地學)。
約100年,Menelaus的《球面》(球面三角學)。
約150年,托勒密的《天文學大成》(Almagest,關于數(shù)學天文學的權威教本)。
約 250年,丟番圖的《算術》(Arithmetica,定和不定方程的求解、早期的代數(shù)符號)。
約300-400年,《孫子算經(jīng)》(中國剩余定理)。
約320年,帕普斯(Pappus)的《全集》(總結和推廣了當時已知的數(shù)學知識)。
約370年,亞歷山大里亞的Theon(關于托勒密《大著》的評論、修訂歐幾里得)。
約 400年,亞歷山大里亞的 Hypatia(關于丟番圖、阿波羅尼烏斯和托勒密的評論)。
約 450年,Proclus(關于歐幾里得第一卷的評論,Eudemus的《幾何學史》的摘要)。
約500-510年,印度數(shù)學家阿耶波多的《阿耶波多歷數(shù)書》(印度的天文學著作,其中包含了π,根號2的很好的近似以及許多角的正弦)。
約510年,Boethius把希臘著作譯為拉丁文。
約625年,王孝通(三次方程的數(shù)值解,用幾何表示)。
628年,婆羅摩笈多的《婆羅摩修正歷數(shù)書》(一部天文學著作,關于所謂佩爾方程最早的著作)。
約710年,比德尊者(歷法計算、天文、潮汐)。
約830年,阿爾·花拉子米《代數(shù)學》(方程式理論)。
約900年,阿布卡米爾(二次方程的無理解)。
約970-990年,Gerbert d'Aurillac 把阿拉伯數(shù)學技術引入歐洲。
約980年,Abu al-Wafa(被認為是第一個計算了現(xiàn)代的三角函數(shù);第一個應用和發(fā)表了球面的正弦定律)。
約1000年,ibn al-Haytham(光學,Alhazen問題)。
約1100年,奧馬爾·哈亞姆(三次方程、平行線公設)。
1100-1200年,許多數(shù)學著作由阿拉伯文譯為拉丁文。
約1150年,婆什伽羅的《麗羅娃蒂》和《算法本源》(梵文傳統(tǒng)的標準的算術和代數(shù)教本,在后書中包括了對佩爾方程的詳細講述)。
1202年,斐波那契的《算經(jīng)》(Liber Abaci)(把印度-阿拉伯數(shù)碼引入歐洲)。
約1270年,楊輝的《詳解九章算法》(包括一個類似于“帕斯卡三角形”的圖形,楊輝把它歸于11世紀的賈憲)。
1303年,朱世杰的《四元玉鑒》(用消去法解最多四個未知數(shù)的聯(lián)立方程)。
約1330,牛津的Merton運動學派。
1335年,Heytesbury陳述了平均速度定理。
約1350年,Oresme發(fā)明了一種早期的坐標幾何,證明了平均速度定理,第一次使用分數(shù)指數(shù)。
約1415年,Brunelleschi證明了透視的幾何方法。
約1464年,雷喬蒙塔努斯的《論三角形》(1533年出版,是第一本歐洲的全面的平面和球面三角學著作)。
1484年,Chuquet的《關于數(shù)的科學的三部論著》(介紹了零和負指數(shù),引入了"billion"和"trillion"等詞)。
1489年,在印刷品這第一次出現(xiàn)“+”號和“一”號。
1494年,帕喬里的《算術概要》(總結了當時所有的已知的數(shù)學知識,為即將到來的大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1525年,Rudolff的《有技巧的計算》(部分地使用了代數(shù)的符號,引入記號“√”)。
1525-1528年,丟勒發(fā)表關于透視、比例和幾何作圖的文章。
1543年,哥白尼發(fā)表《天體運行論》提出行星運動的日心說。
1545年,卡爾達諾的《大術》(三次和四次方程)。
1557年,Recorde的《智慧的磨刀石》(引入“=”號)。
1572年,龐貝里的《代數(shù)》(引入復數(shù))。
1585年,斯特凡的《十進算術》(普及十進小數(shù))。
1591年,維特的《分析藝術引言》(用字母標示未知數(shù))。
1609年,開普勒的《新天文學》(開普勒關于行星運動的前兩個定律)。
1610年,伽利略的《星空信使》(描述了他用望遠鏡所作的發(fā)現(xiàn),包括木星的四個衛(wèi)星)。
1614 年,納皮爾的《對數(shù)的奇妙規(guī)則的描述》(第一部對數(shù)表)。
1619年,開普勒的《世界的和諧》(開普勒第三定律)。
1621年,Bachet 翻譯的丟番圖《算術》一書出版。
約1621年,Oughtred發(fā)明計算尺。
1624年,Briggs的《對數(shù)的算術》(第一本印行的以10為底的對數(shù)表)。
1631年,Thomas Harriot,1560-1621,英國數(shù)學家、天文學家和自然界研究者。他所寫的《用于求解代數(shù)方程的分析藝術》在他去世10年后以拉丁文出版(方程式論)。
1632年,伽利略的《關于兩種世界體系的對話》(比較托勒密和哥白尼的理論)。
1637年,笛卡兒的《幾何學》(用代數(shù)手段研究幾何學)。
1638年,伽利略的《關于兩門新科學的談話和數(shù)學證明》(物理問題的系統(tǒng)數(shù)學處理);費馬研究Bachet所翻譯的丟番圖的《算術》,而且作了關于費馬大定理的猜測。
1642年,帕斯卡發(fā)明了一個加法機。
1654 年,費馬和帕斯卡就概率問題通訊;帕斯卡的《論算術三角形》。
1656年,瓦里斯的《無窮的算術》(曲線下的面積、4/π的乘積公式、連分數(shù)的系統(tǒng)研究)。
1657年,惠更斯的《論關于機遇博弈的研究》。
1664-1672年,牛頓關于微積分的早期工作。
1678年,胡克的《態(tài)勢的恢復》(提出彈性定律)。
1683年,關孝和的《解伏題之法》(決定行列式各項的程序)。
1684年,萊布尼茲發(fā)表關于微積分的最初的工作。
1687年,牛頓的《自然哲學的數(shù)學原理》(牛頓關于運動和引力的理論、經(jīng)典力學的基礎、開普勒定律的推導)。1690年,伯努利家族關于微積分的最早期的工作。
1696年,洛必達的《無窮小分析》(第一本微積分教科書)。雅各布·伯努利,約翰·伯努利,牛頓、萊布尼茲和洛必達關于捷線問題的解(變分法的開始)。
1704年,牛頓的《求積法》發(fā)表(作為《光學》(Opticks)一書的附錄,牛頓的微積分的第一篇發(fā)表的論文)。
1706年,Jones引入符號π,作為圓的周長與直徑之比。
1713年,雅各·伯努利的《猜測術》(概率論的奠基著作)。
1715年,泰勒的《增量方法》(泰勒定理)。
1727-1777年,歐拉引入記號"e"來表示指數(shù)函數(shù)(1727),引入記號"f(x)"來表示函數(shù)(1734),記號"∑"表示和(1755)以及"i"表示虛數(shù)(1777)。
1734年,貝克萊的《分析學家》(對于應用無窮小量的主要攻擊)。
1735年,歐拉解決了Basel問題,證明了
1736年,歐拉解決了K?nigsberg七橋問題
1737年,歐拉的《關于無窮級數(shù)的各種觀察》(歐拉乘積)。
1738年,丹尼爾·伯努利的《水動力學》(把液體流動與壓力聯(lián)系起來)。
1742年,哥德巴赫猜想(見于他給歐拉的信中);麥克勞林的《論流數(shù)》(為牛頓辯護,反對貝克萊的攻擊)。
1743年,達朗貝爾的《動力學理論》(達朗貝爾原理)。
1744年,歐拉的《求具有某些極大極小性質的曲線的方法》(變分法)。
1747年,歐拉提出二次互反律;達朗貝爾導出一維的波方程作為控制振動弦的運 動方程。
1748年,歐拉的《無窮量分析引論》(引入函數(shù)概念、公式e^iθ=cosθ+isinθ以及許多其他內容)。
1750-1752年,歐拉的多面體公式。
1757年,歐拉的《流體運動的一般原理》(歐拉方程、現(xiàn)代流體力學的起點)。
1763年,貝葉斯的《為解決機遇學說的一個問題的論文》(貝葉斯定理)。
1771年,拉格朗日的《方程的代數(shù)解法的思考》(方程式理論的法典著作,預示了群論的出現(xiàn))。
1788年,拉格朗日的《解析力學》(拉格朗日力學)。
1795年,蒙日的《分析對于幾何的應用》(微分幾何)和《畫法幾何》(對于射影幾何的創(chuàng)立有重大意義)。
1796年,高斯作出了正17邊形。
1797年,拉格朗日的《解析函數(shù)論》(主要把函數(shù)作為冪級數(shù)來研究)。
1798年,勒讓德的《數(shù)論》(第一本專門講數(shù)論的書)。
1799年,高斯證明了代數(shù)學的基本定理。
1799-1825年,拉普拉斯的《天體力學》(關于天體和行星的力學的權威表述)。
1801年,高斯的《算術研究》(模算術、二次互反律的第一個完備的證明、數(shù)論中許多其他的主要結果和概念)。
1805年,勒讓德的最小二乘方方法。
1809年,高斯論天體的運動。
1812年,拉普拉斯的《概率的解析理論》(引入了概率論的許多新概念,包括概率生成函數(shù)、中心極限定理等)。
1814年,Servois(1768-1847,法國數(shù)學家)引入了“交換性”“分配性”等數(shù)學名詞。
1815年,柯西論置換。
1817年,波爾扎諾關于中間值定理的早期形式。
1821年,柯西的《分析教程》(對于分析嚴格化的主要貢獻)。
1822年,傅里葉的《熱的解析理論》(傅里葉級數(shù)第一次以文字形式出現(xiàn));彭賽列的《論圖形的射影性質》(射影幾何的重新發(fā)現(xiàn))。
1823年,納維提出了現(xiàn)在人們稱呼的納維-斯托克斯方程;柯西的《無窮小分析教程概要》。
1825年,柯西積分定理。
1826年,德國的《純粹與應用數(shù)學雜志》出版;阿貝爾證明了五次方程不能用根式解出。
1827年,電動力學的安培定律;高斯的《曲面的一般研究》(高斯曲率、絕妙定理(theorema egregium);關于電的歐姆定律。
1828年,格林定理。
1829年,狄利克雷論傅里葉級數(shù)的收斂性;施圖姆的定理;羅巴切夫斯基的非歐 幾里得幾何雅可比的《橢圓函數(shù)的新基本理論》(關于橢圓函數(shù)的基本著作)。
1830-1832年,伽羅瓦關于多項式方程用根式的可解性的系統(tǒng)研究,以及群的理論的開端。
1832年,鮑耶伊的非歐幾里得幾何。
1836年,法國的《純粹與應用數(shù)學雜志》在法國出版。
1836-1837年,施圖姆和劉維爾建立了施圖姆-劉維爾理論。
1837年,狄利克雷證明了由無窮多個素數(shù)組成的算術數(shù)列存在;泊松的《關于判 斷的概率的研究》(泊松分布,創(chuàng)造了“大數(shù)定律”一詞)。
1841年,雅可比行列式。
1843年,哈密頓發(fā)明四元數(shù)。
1844年,格拉斯曼的《延伸理論》(重線性代數(shù));凱萊關于不變式的早期工作。
1846年,切比雪夫證明了弱大數(shù)定律的一個形式。
1851年,黎曼的《單復變量的函數(shù)的一般理論基礎》(柯西-黎曼方程、黎曼曲面)。
1854年,凱萊關于群的抽象定義;布爾的《思想的法則》(代數(shù)邏輯);切比雪夫多項式;黎曼提出就職論文《論函數(shù)之以三角級數(shù)表示的可能性》和就職演說《論作為幾何基礎的假設》。
1856-1858年,戴德金開出了歷來第一個關于伽羅瓦理論的課程。
1858年,凱萊的《關于矩陣理論的論文》;默比烏斯帶。
1859年,黎曼假設。
1863-1890年,魏爾斯特拉斯關于分析的講課普及了這個學科的"ε-δ"講法。
1864年,黎曼-羅赫定理。
1868年,普呂克的《空間的新幾何學》(線幾何學);貝爾特拉米的非歐幾里得幾何;哥爾丹關于二元形式的定理。
1869-1873年,李發(fā)展了連續(xù)群的理論。
1870年,Benjamin Peirce的《線性結合代數(shù)》;約當?shù)摹吨脫Q理論和代數(shù)方程》(關于群的著作)。
1871年,戴德金引入域、環(huán)、模、理想的現(xiàn)代概念。
1872年,克萊因的《埃爾朗根綱領》;西羅在群論中的定理;戴德金的《連續(xù)性和無理數(shù)》(用切割來構造實數(shù))。
1873年,麥克斯韋的《電磁通論》(電磁場理論和光的電磁理論,麥克斯韋方程);克利福德的雙四元數(shù);厄爾米特證明了“e”的超越性。
1874年,康托發(fā)現(xiàn)有不同的無窮大量。
1877-1878年,瑞利的《聲學》(現(xiàn)代聲學理論的奠基性著作)。
1878年,康托提出連續(xù)統(tǒng)假設。
1881-1884年,吉布斯的《向量分析原理》(向量計算的基本概念)。
1882年,Lindemann 證明了“π”的超越性。
1884年,弗雷格的《算術基礎》(奠定數(shù)學基礎的重要企圖)。
1887年,約當曲線定理。
1888年,希爾伯特的有限基定理。1889年,佩亞諾關于自然數(shù)的公設。
1890年,龐加萊的《論三體問題和動力學方程》(動力系統(tǒng)中混沌性態(tài)的第一個數(shù)學描述)。
1890-1905年,Schroder 的《邏輯代數(shù)講義》(包括在現(xiàn)代格論中很重要的 Dualgruppe 概念)。
1895年,龐加萊的“位置分析”(一般拓撲學的第一個系統(tǒng)的陳述;代數(shù)拓撲學基礎)。
1895-1897年,康托的《對建立超限數(shù)理論的貢獻》(超限基數(shù)理論的系統(tǒng)陳述)。
1896年,弗羅貝尼烏斯建立了表示理論;阿達瑪和德·拉·瓦萊·布散證明了素數(shù)定理;希爾伯特的《數(shù)域》(形成現(xiàn)代代數(shù)數(shù)論的主要著作)。
1897年,第一次國際數(shù)學家大會在蘇黎世召開;亨澤爾引入了p-進數(shù)。
1899年,希爾伯特的《幾何基礎》(歐幾里得幾何的嚴格的現(xiàn)代的公理化)。
1900年,希爾伯特在巴黎召開的第二次國際數(shù)學家大會上提出23個問題。
1901年,里奇和列維-奇維塔的《絕對微分學方法及其應用》(張量計算)。
1902年,勒貝格的《積分,長度,面積》(勒貝格積分)。
1903年,羅素悖論。
1904年,策墨羅的選擇公理。
1905年,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發(fā)表。
1910-1913年,羅素和懷德海的《數(shù)學原理》(避免了集合論悖論的數(shù)學基礎)。
1914年,豪斯多夫的《集合論基礎》(拓撲空間)。
1915年,愛因斯坦提交了給出廣義相對論的確定形式的文本。
1916年,Bieberbach猜想。
1917-1918年,法圖和茹利亞集合(有理函數(shù)的迭代)。
1920年,高木貞治存在定理(阿貝爾類域論的主要奠基結果)。
1921年,諾特的“環(huán)域的理想理論”(抽象環(huán)論發(fā)展的主要步驟)。
1923年,維納提出了布朗運動的數(shù)學理論。
1924年,柯朗和希爾伯特的《數(shù)學物理方法》(當時已知的應用與數(shù)學物理方法的主要總結)。
1925年,費希爾的《研究工作者的統(tǒng)計方法》;海森堡的矩陣力學(量子力學的第一種陳述方法);外爾的特征標公式(緊李群的表示的基本結果)。
1926年,薛定諤的波動力學(量子力學的第二種陳述方法)。
1927年,Peter和外爾的《閉連續(xù)群的初始表示的完備性》(現(xiàn)代調合分析的誕生);阿廷的廣義互反律。
1930年,拉姆齊的《關于形式邏輯的一個問題》。
sey 定理),范德瓦爾登的《近世代數(shù)》(把近世代數(shù)革命化了,促進了阿廷和諾特的途徑)。
1931年,哥德爾的不完全性定理。
1932年,巴拿赫的《線性運算理論》(關于泛函分析的第一本專著)。
1933年,科爾莫戈羅夫的概率論的公理。1935年,布爾巴基誕生。
1937年,圖靈的論文《論可計算數(shù)》(圖靈機理論)。
1938年,哥德爾證明連續(xù)統(tǒng)假設和選擇公理與Zermelo-Fraenkel的公理相容。
1939年,布爾巴基的《數(shù)學原理》的第一卷問世。
1943年,Colossus問世(第一個可編程計算機)。
1944年,馮·諾依曼和摩根斯坦的《博弈論和經(jīng)濟行為》(博弈論的基礎)。
1945年,艾倫伯格和麥克萊恩定義了范疇的概念;艾倫伯格和斯廷羅德引入了同調理論的公理途徑。
1947年,丹齊格發(fā)現(xiàn)了單純形算法。
1948年,香農(nóng)的《通訊的數(shù)學理論》(信息論的基礎)。
1949年,韋伊猜測;愛爾特希和塞爾貝格給出了素數(shù)定理的初等證明。
1950年,漢明的《偵錯碼和糾錯碼》(編碼理論的開始)。
1955年,羅特關于用有理數(shù)逼近代數(shù)數(shù)的定理。志村五郎和谷山豐的猜想。
1959-1970年,格羅滕迪克在高等科學研究所工作的幾年中把代數(shù)幾何革命化了。
1963年,阿蒂亞-辛格指標定理;科恩證明了選擇公立獨立于ZF,而連續(xù)統(tǒng)假設獨立于ZFC。
1964年,應中平祐證明了奇異性消解定理。
1965年,Birch-Swinnerton-Dyer 猜想發(fā)表;卡爾松定理得證。
1966年,魯賓遜的《非標準分析》(深刻地重述了代數(shù)數(shù)論和表示理論的很大一部分)。
1966-1967年,朗蘭茨引入了一些猜想,由此產(chǎn)生了朗蘭茨綱領。
1967年,Gardner,Greene,Kruskal和Miura給出了KdV方程的解析解。
1970年,Matiyasevich在Davies,Putnam和Robinson工作的基礎上證明了不存在解決一般丟番圖方程的算法,從而解決了希爾伯特第十問題。
1971-1972年,Cook,Karp和Levin發(fā)展了NP完全性概念。
1974年,Deligne完成了韋伊猜想的證明。
1976年,Appel和Haken用一個計算機程序證明了四色定理。
1978年,公鑰密碼的RSA算法;Brooks和Matelski作出了曼德爾布羅特集合的第一張圖像。
1981年,宣布了有限單群的分類定理。
1982年,哈密頓引入了里奇流;瑟斯頓的幾何化猜想。
1983年,法爾廷斯證明了莫德爾猜想。
1984年,De Branges 證明了Bieberbach猜想。
1985年,Masser和Oesterle提出了ABC猜想。
1989年,Anosov和Bolibruch否定地回答了黎曼-希爾伯特問題。
1994年,Shor關于整數(shù)因數(shù)分解的量子算法;懷爾斯和泰勒/懷爾斯的兩篇論文證明了費馬大定理。
2003年,佩雷爾曼用里奇流證明了龐加萊猜想和瑟斯頓幾何化猜想。
2004年,有限簡單群的分類,一項涉及幾百位數(shù)學家,歷時50年的合作工作,已經(jīng)完成;Ben Green和Terence Tao(陶哲軒)證明了Green - Tao定理。
2007年,一個遍布北美和歐洲的研究團隊使用計算機網(wǎng)絡繪制E_8。
2009年,基本引理(朗蘭茲綱領)由Ng? bgobo Chau證明。
2013年,張益唐證明了質數(shù)間隙的第一個有限界。
2014年,Flyspeck團隊宣布完成了對開普勒猜想的證明。
2015年,Terence Tao解決了埃爾德什差異問題。
2015年 ,László Babai發(fā)現(xiàn)一種擬多項式復雜度算法可以解決圖同構問題。
2022年,張益唐完了朗道-西格爾猜想的證明。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