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爾烈(1727-1801年)是遼陽文化代表人物,在遼陽乃至東北地區(qū)有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王爾烈,字君武,別字仲方,號瑤峰,遼陽縣賈家堡子(今屬宏偉區(qū)蘭家鎮(zhèn)風水溝村)人。王家世代為書香門第,父親王縉曾任深州學正,對王爾烈的影響極深。王爾烈少年時便秉承家訓(xùn),飽讀詩書。其為人和善,性情純靜,孝順父母,友愛兄弟。乾隆十八年(1765年),在遼陽城參加童試,考中遼陽州拔貢生。乾隆三十年(1765年),在奉天府(今沈陽市)參加鄉(xiāng)試,中第181名舉人。此后歷國子監(jiān)教習、平谷縣教諭。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王爾烈在北京參加禮部會試,并在殿試中獲二甲頭名進士,是為“傳臚”,創(chuàng)造了遼陽科舉史上空前絕后的佳績。嘉慶四年(1779年)致仕歸鄉(xiāng)后,掌教沈陽萃升書院。嘉慶六年(1801年)去世,享年75歲。
考取進士后,王爾烈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散館授編修,任四庫全書纂修、三通館纂修,1775年(乙未年)任會試同考官,后任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銜(仍在四庫館任校勘《永樂大典》他校官兼纂修、三通館纂修)、鴻臚寺卿、光祿寺少卿、通政使司參議、順天府丞。嘉慶元年(1796年)任內(nèi)閣侍讀學士,授中憲大夫。嘉慶四年(1799年),以大理寺少卿(正四品)致仕。王爾烈工詩文,善書法,以詞翰書法著名當世。著有《瑤峰集》傳世。
王爾烈一生最主要的學術(shù)活動,即是參與《四庫全書》編纂。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47歲的王爾烈以翰林院編修的身份任四庫全書纂修、三通館纂修,當時,紀昀(紀曉嵐)、戴震、姚鼐、邵晉涵等著名學者均參加了編纂。
王爾烈的詩文多散逸,所著《瑤峰集》兩卷乃是民國時期的遼陽賢士金毓黻多方搜集輯成的,收錄游千山詩作60首,其中王爾烈的詩作30首;收文章9篇,其中序文4篇,碑文5篇,4篇序文皆是王爾烈為故友常理齋遺集《愛吟草》所作?,F(xiàn)存墨跡30幅,以行書為主。此外,王爾烈還遺有中舉人、成進士的6篇八股文。
關(guān)于其詩文成就,徐光榮在其所著《遼寧文學史》中說評價道:“就藝術(shù)特色而論,無論文辭、意境還是表現(xiàn)手法,都在上乘之列。所以說,王爾烈詩文所存雖‘不過十一’,卻是遼寧文化瑰寶的一個部分。”楊鑄先生認為:“讀過(游山詩)六十首詩后,經(jīng)過對比分析可以明顯地看出,王瑤峰之詩確實高出其他作者。雖然是游山之作,不是刻意所為,但隨手拈來,皆有情趣……這四篇序文不僅反映瑤峰的文品,更反映了他他高尚的人品,堪稱瑤峰傳世中的佳作?!睆默F(xiàn)藏于王爾烈紀念館的6篇中舉人、成進士八股文來看,不僅破題時一語中的,而且起承轉(zhuǎn)合等處十分巧妙,確實是制藝高手。
關(guān)于其書法成就,1980年,史樹青先生在徐州博物館獲觀瑤峰先生書冊時,嘆為稀貴。張博仁先生在王爾烈手書《千山詩冊》拔語中,有“先生之書,有芙蕖出水,祥云捧日之妙”的評語。溫同春在《觀王瑤峰先生墨跡選集書后》寫道:“我國書法首推羲之,能得其神髓者,以趙子昂為最。遼沈書家,能得王字之風韻者,舍先生莫屬?!?/p>
王爾烈留下的藝術(shù)瑰寶之一是“王爾烈七十壽屏”,又稱“百壽圖”。嘉慶元年(1796年)王爾烈七十壽辰,其同僚好友劉墉、紀昀、翁方綱、王念孫、程偉元、伊秉綬等125位官員和社會名流為其題贈書畫作品126幅,制成九條屏,以為壽禮。壽屏上下屏板透雕“壽”字,屏心為瓷青紙,泥金紙字畫裱糊其中,頗為壯觀。此壽屏上下左右為兩行壽字,中間為水墨設(shè)色字畫,壽字共計91幅,集行、草、隸、篆、金文、滿文、蒙文、藏文于一屏,其中漢文86幅,滿文4幅,蒙藏文合書1幅,此外還有詩詞5幅,詩畫35幅,山水、人物、花鳥栩栩如生。
王爾烈被譽為“三江才子”,在遼陽人心中是勤學、智慧、廉潔、正義的典范、他對東北地區(qū)的文化影響,不僅僅體現(xiàn)在他的文學藝術(shù)成就上,有關(guān)他的種種傳說在東北地區(qū)流傳甚廣,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斑|陽王爾烈民間傳說”項目,已被評為遼寧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