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的中元節(jié)。
中元節(jié),可謂佛教、道教和民俗的融合產(chǎn)物。
佛教上,它被稱為盂蘭盆節(jié);道教中,被稱為中元節(jié);而民間,則稱其為“鬼節(jié)”。
在古代,人們在中元節(jié),將秋季的收獲,供奉給祖先品嘗。
而中元節(jié),也曾一度成為古代三大祭祀節(jié)日之一。
隨著歷史的演變,它逐漸成為人們紀念祖先、追思亡人的日子。
李商隱曾寫過一首《中元作》,懷念少年時的夢中情人:
《中元作》
唐·李商隱
絳節(jié)飄飖宮國來,中元朝拜上清回。
羊權(quán)須得金條脫,溫嶠終虛玉鏡臺。
曾省驚眠聞雨過,不知迷路為花開。
有娀未抵瀛洲遠,青雀如何鴆鳥媒。
在《紅樓夢》中,也有關(guān)于中元節(jié)的描寫。那么,多愁多病的黛玉,是如何抒發(fā)哀愁,祭奠逝去的人的?
林黛玉的前生,是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絳珠仙草。
為報答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她便下凡轉(zhuǎn)世成為黛玉,灑了一生的眼淚。
而現(xiàn)實中的林黛玉,命運也著實凄苦。她自小父母雙亡,身嬌體弱,敏感多情,被賈母接到身邊撫養(yǎng)。
然而,偌大一個榮國府,卻鮮有懂得她的人。唯有賈寶玉是她的知音,卻因有寶釵等人的比對,加之“嬌襲一身之病”,自知或許命不久長,她便終日被愁緒縈繞,甚至變得“憎相會愛別離”。
在這種心境之下,“祭奠”竟成了她抒發(fā)憂愁的渠道。
最經(jīng)典的是黛玉葬花的橋段了。
這一天是芒種節(jié),民間要祭餞花神,而對大觀園的孩子們來說,只不過是多了一個玩樂的借口。
而生性不喜熱鬧的黛玉,卻有意避開了眾人,獨自一人擔著花鋤,攜著花囊,將那飄零的殘花落瓣,埋在一抔黃土之中,更留下凄愴的《葬花吟》:
花謝花飛花滿天,紅消香斷有誰憐?
游絲軟系飄春榭,落絮輕沾撲繡簾。
閨中女兒惜春暮,愁緒滿懷無釋處。
手把花鋤出繡簾,忍踏落花來復去。
柳絲榆莢自芳菲,不管桃飄與李飛;
桃李明年能再發(fā),明年閨中知有誰?
……
一年三百六十日,風刀霜劍嚴相逼;
明媚鮮妍能幾時,一朝漂泊難尋覓。
花開易見落難尋,階前愁殺葬花人,
獨倚花鋤淚暗灑,灑上空枝見血痕。
……
愿儂此日生雙翼,隨花飛到天盡頭。
天盡頭,何處有香丘?
未若錦囊收艷骨,一抔凈土掩風流,
質(zhì)本潔來還潔去,強于污淖陷渠溝。
爾今死去儂收葬,未卜儂身何日喪?
儂今葬花人笑癡,他年葬儂知是誰?
試看春殘花漸落,便是紅顏老死時;
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而此前“落花”這個意象,就曾深深觸動黛玉的心弦。
那次她路過梨香院的院墻,聽到墻內(nèi)歌聲婉轉(zhuǎn)。原來是小戲子們,正在練習戲文。
幾句戲文隨風入耳:
“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則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這幾句戲文,竟讓黛玉如醉如癡,讓她想起“水落花謝兩無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等詩句,竟黯然神傷,眼中落下淚來。
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而落花與流水,都像無常的世事和無情的光陰,讓孤獨的她想到了自己。
后來寧國府的賈敬,因過度服食丹藥而亡。正值中元節(jié)前后,賈府處在一種悲傷的氣氛中。
這種氣氛再次觸動了黛玉,她便借這個民間祭祀的日子,開始了一場“別致”的祭奠。
她在大觀園的瀟湘館里,叫雪雁等人弄來些瓜果,又端上香爐等祭奠器物,擺在自己的小琴桌上。
而她這次祭奠的,并非是逝去的親人,而是5位古代美女:
“我曾見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終身遭際,令人可欣、可羨、可悲、可嘆者甚多。今日飯后無事,因欲擇出數(shù)人,胡亂湊幾首詩,以寄感慨……”
這5個人分別是:西施、虞姬、明妃、綠珠、紅拂。
黛玉還分別為她們寫了詩:
西施
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官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虞姬
腸斷烏啼夜嘯風,“虞兮”幽恨對“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飲劍何如楚帳中?
明妃
絕艷驚人出漢官,紅顏命薄古今同。君王縱使輕顏色,予奪權(quán)何畀畫工?
綠珠
瓦礫明珠一例拋,何曾石尉重嬌嬈?都緣頑福前生造,更有同歸慰寂寥。
紅拂
長劍雄談態(tài)自殊,美人巨眼識窮途。尸居余氣楊公幕,豈得羈縻女丈夫?
祭奠完畢,她病體懨懨地躺在榻上,眼中又流下了淚水。
寶釵看到了這些詩,贊道:“這五首詩,亦可謂命意新奇,別開生面了”。
然而,誰又能懂得黛玉心中的悲傷苦楚呢?
后來,黛玉又借寶玉祭奠晴雯,間接地抒發(fā)了自己的悲傷。
在《紅樓夢》第七十八回中,寶玉得知晴雯患病而死,心中悲痛難忍。
幸而一個機靈的小丫頭,編造了一套美麗的謊言,告訴寶玉:
晴雯并不是真的死了,她本是天上的芙蓉花神,玉帝命她回去盡自己的本職。
賈寶玉信以為真,并找來“群花之蕊、冰鮫之縠、沁芳之泉、楓露之茗”供奉,還撰寫了《芙蓉女兒誄》,送給逝去的晴雯。
誄,讀lěi,是古代敘述死者生前事跡,表示哀悼的文章。
寶玉祭奠晴雯后,卻不想黛玉正在花影中。她稱贊這篇祭文“好新奇”,“可與曹娥碑并傳的了”。
她特意要來寶玉的原稿,細細品讀了一番,并指出其中兩句還不完美:“紅綃帳里,公子多情,黃土壟中,女兒薄命”。
兩人研磨之后,最終改為:“茜紗窗下,公子多情;黃土壟中,卿何薄命”。
然而,黛玉聽了卻“忡然變色”。
原來,聯(lián)系《紅樓夢》中的其他章節(jié),我們可以推測出:真正的芙蓉花神,其實是林黛玉。
在一次宴席上,行“占花名”酒令時,黛玉抽中的就是芙蓉花簽。而晴雯與黛玉的外表,又有著幾分相似之處。
因此可以說,這篇《芙蓉女兒誄》既是祭奠晴雯的,又是祭奠黛玉的。
可奇就奇在,黛玉也參與了這篇誄文的創(chuàng)作,并且因為那句話,而有了不祥的預感。
這句她親自改寫的話,也成了她命運的讖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