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兒說沈陽】
過大年,沈陽人現(xiàn)在都不愛在家呆著,串門也不愛串了,就喜歡到處溜達。哎,現(xiàn)在沈陽的中街、北市場都做了全新的改版,人流涌動啊??磩e人的朋友圈曬這些,老馮也想跟大家分享一下,當年盛京、奉天時期的沈陽“老市集”。很多市集今天還在發(fā)揮著作用,而有一些就漸漸地消失了,有一些卻改變了他們的存在方式。也可能你聽我講一講,可以對沈陽的市集有一些深度的了解。
沈陽舊行市起于中街
沈陽最早的商業(yè),無疑是起源于中街的,因為原本老盛京城也沒有多大,那時候的中街是“前朝后市”的規(guī)劃中來的,所以一些行市也多出現(xiàn)在中街周邊。其中最有名的就是銅行、皮行、木行、魚行這些了。
中街的銅行胡同,大家最近可能才發(fā)現(xiàn),在原來興隆大家庭的那個中街里的大門旁邊立了一個大牌樓,上邊寫著四個大金字“銅行胡同”。其實呀,這個銅行胡同是后來發(fā)展起來的,最早的時候是明朝沈陽城十字街里的向北那條街,也就是后來的“北通天街”。這條街一直通到“老九門”的老罕王宮才結束。十字街區(qū)的交叉位置后來才建的中心廟,這是盛京城的中心。
那銅行胡同呢,是從清朝時期就有的,這里多是做銅器、銅鑼、銅盆、銅碗等等家用東西的。你比如最常用的,就是當時清朝人居大門上的銅環(huán),那個就非常講究了,這個銅環(huán)是不是符合你們家的地位和特點,都是非常講究的。所以說,一個銅活兒當時可不僅僅是做一個器具那么簡單,而是代表著主人的身份地位。再一套就是制作“響器”,即各種樂器,鑼、鐃、鈸等等,這個銅行里出產(chǎn)的鑼非常有名,人稱“奉鑼”,這個響器質(zhì)量特好,遠銷東北地區(qū)甚至關內(nèi)。
然后是皮行。皮行呢,一般分為皮草行和臭皮行兩類。那正常的皮行呢,就是狐、貂、虎、鹿、狼、狍等等,當時是沒有皮草這種說法,皮草行這個是我說的,但是當時這種上等皮子的販賣呢,多半在西皮行,也就是在現(xiàn)在西中街亞瑪達電器附近。而東皮行呢,就是我們所說的臭皮行。多半呢,這個皮行多以做鞋料、馬鞍、挽具為主,那為什么皮行非得加一個臭字呢?因為啊,當時這個地方是城內(nèi)比較積水的地方,那個時候肯定是沒有下水道嘛,而且臭皮行呢還有“漚皮子”的習慣,所以中街里東皮行,那個時候門口水泡漚皮子,簡直臭氣熏天,所以老奉天人才管這個地方叫臭皮行胡同。但現(xiàn)在這個地方在哪呢,其實是現(xiàn)在中街路南側,有一個叫“孫祖廟胡同”的地方。
孫祖廟胡同為什么就是臭皮行胡同呢?因為啊,傳說當年孫臏被好友龐涓所害,受了刑截了肢成了殘廢,但是當時孫臏出行的時候是用車推著的,為了美觀呢,孫臏就給自己做了一雙皮靴放在原來腿的位置。所以,皮行匠人呢,就一直將孫臏作為這個行業(yè)的祖師爺,就跟木匠說魯班是他們祖師爺一個道理。所以在盛京城的中街臭皮行胡同里,就立了一座孫祖廟來供奉孫臏。所以,后來中街這里就被叫作孫祖廟胡同了。你是不是聽著比臭皮行胡同好聽多了呢?
再有就是木行胡同。這個胡同現(xiàn)在已然不存在了。位置呢,就是當時城隍廟北側一直到北通天街沿線?,F(xiàn)在這塊兒已經(jīng)是恒隆廣場和盛京龍城了。這塊呢,一般都是滿足城內(nèi)居民打個柜子、做個床、造個椅子啦什么的,人們稱之為“內(nèi)行”。當然對應的還有“外行”了,外行一共有好幾個,一個是在城東南角外側,也就是現(xiàn)在東順城路魁星樓路那里,還有一處是在大西門外,現(xiàn)在應該是大西電子市場那里,另外一處,名叫“木市”的,就在大北門外東城墻根兒那里。其實到現(xiàn)在,那里依然還存在著一個叫作“東行家私城”的地方,成為老木行的碩果僅存。
還有就是魚行。這個行市在小東門內(nèi)大街,也就是現(xiàn)在新一城這一片地方。當時盛京城的魚行胡同,那是一處最重要的行業(yè)集市,供應盛京城內(nèi)所有人的水產(chǎn)消費。所以當時魚行不僅僅是一個胡同,還分為魚行頭條胡同、魚行二條胡同、魚行三條胡同、魚行四條胡同,現(xiàn)在就應該都是新一城所在的位置。如果大家記得當年的小東批發(fā)市場,那個范圍基本就是魚行的范圍。所以吧,大家可別把中街建的“頭條胡同”太當一回事兒,其實那個頭條胡同應該叫“賈記頭條胡同”,當然也是有二條胡同和三條胡同的,就是因為當時那個胡同通向中街的地方有一個賈記的舊商鋪,所以才叫賈記頭條胡同,當時中街附近的胡同都是以街面上這家買賣店鋪的名稱來定的,與之相似的還有“老天合胡同”“中和福胡同”。那其實木行胡同也是分為頭條、二條的。所以,頭條胡同有很多,只是賈記那個在中街街里罷了。
果行胡同。這個得重點提一下,其實這個地方就在現(xiàn)在新一城往南正對的地方,人說那不是叫紙行嗎?也對,也不對。因為紙行是南邊那半段兒,北邊這半段兒呢,其實叫果行胡同。這個胡同,在當時是季節(jié)性的市場,主要出售各種秋果,每年農(nóng)歷八月十一開市,中秋之后即告休市,經(jīng)營時間只有十幾天。
更多市集,其實在皇城外
當年盛京的集市,比較多的是在城東。最有名的其實是瓜行。之所以稱之為“行”,其實只是夏秋季節(jié)售賣時令新鮮瓜果的地方,出售者多是近郊的農(nóng)民,以馬車裝載其貨物,所以,設在城外,流動商販則到此批購之后到城內(nèi)沿街販賣。
還有一種叫焦炸市。在大東門外南側及大壩 門外東側,即城東南的皇城根兒,以售賣煤炭為主。當時城內(nèi)生火做飯,冬季生爐子用炭,都會到這里來買煤。大家注意到?jīng)],這個地方其實就是現(xiàn)在大東副食外加朝陽一校的位置,所以這些所謂的市場是有傳承的。朝陽一校之所以在那兒,其實是因為文廟在那里,之后朝陽一建校之后校門開在南邊,正常應該是在城內(nèi)開門的,因為當時南面是有城墻的嘛。那這個焦炸市當時是在城墻外邊的,就是所謂的東南門臉。
另一個叫柴草市。柴草當時的城區(qū)居民做飯取暖的主要燃料,消費量極大,所以各城區(qū)都有此類市場,以滿足需求。又因為其屬于易燃物,所以都設于方城之外相對空曠地方。一處在小南門外碧霞宮前,也即是現(xiàn)在小南五愛市場娘娘廟巷那里;另一處在小東門外天齊廟前,另外幾處分別在大西門外、小西關外、大北門外、小北門外路西。這里邊最著名的就是天齊廟的柴草市場了。現(xiàn)在位于沈陽造幣廠后身的,東邊城街靜安一巷。這里其實是清朝時期沈陽規(guī)模最大的柴草市場。因為其規(guī)模太大,所以周邊市街的用途以受到了影響,比如此市集往北,就設有官辦的軍馬草料倉庫,當時名為“草倉胡同”。由于后來城市改造,道路拓寬,所以,草倉胡同也就改稱為“草倉路”了。
1906年開始,沈陽設立奉天商埠地,沈陽南市場、北市場相繼建設,并于上世紀20年代達到極盛。那奉天時期的舊商業(yè)市集當時就一片遍開花的的景象,得到了非常大的發(fā)展。
現(xiàn)在的沈陽,很多地方還是保留著當年市和行的痕跡,很多業(yè)態(tài),其實在經(jīng)營上都是有一些傳承的。不論是不是當時屬于站前的商業(yè)廣場,亦或是當年的廟會發(fā)展而來,都有一些基本的發(fā)展規(guī)律可循的。比如,很多市集商業(yè)街里邊,都會有電影院、戲院等演出場所,而且這些演出場所都被當年的名角以占據(jù),每年的演出人次相當巨大,即便在當時的北京天津都比不了老沈陽當時的人氣。除此之外,還有一些諸如澡堂、飯館、茶樓、酒肆,都可以極大地延長人們逗留的時間,更何況還有理發(fā)、修腳、舊物市場、花鳥市場穿插其間,才使大家對于當時市集的依賴度達到空間的程度。
現(xiàn)在國內(nèi)有很多市集和商業(yè)區(qū),已經(jīng)采取一種演出單位回到老茶館,演出機構主打商業(yè)街人氣的方式來做大商業(yè)氛圍,現(xiàn)在以德云社為主的相聲機構已然占據(jù)了北京的很多商街、市集。除此之外,一些附加行業(yè),比如北京前面的蠟像館,也都極大延長了人們的逗留時間。反觀沈陽從去年夏天發(fā)展起來的一些夜市和市集,并沒有文化演出作支撐,而只是一些小吃街,這只是有商業(yè)街其表,無有其實罷了。這里只不過小小建言一句哈,希望老沈陽的市集,更多吸取往時和別處的經(jīng)驗,回歸沈陽遍地市集的原滋原味和繁鬧景象。
那,麻煩你在評論里說一說,沈陽現(xiàn)有的商業(yè)街和市集,你,最近逛了多少處呢?又攏共逗留了多長時間呢?
就在這旮,讀懂沈陽!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