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國叛逆,蕃屏京師,唯梁為捍;偩愛矜功,幾獲于禍。嘉其能距吳楚,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吳楚七國叛逆,朝廷的宗藩里,只有梁國抵御叛軍;——漢景帝的同母弟劉武,被封為梁王。七國之亂時,梁國擋住了叛軍的正面強攻,而且“梁所破殺虜略與漢中分”,殺傷擒獲的叛軍,數(shù)量與周亞夫的漢軍主力相當。
但他自恃寵愛,夸耀功績,幾乎遭到殺身之禍。——“偩愛”指梁王自恃特別得竇太后的寵愛;矜功就是指夸耀平定叛亂的功績。劉武因此期待能夠繼承皇帝之位,被袁盎等大臣阻撓后,又派人刺殺了袁盎,漢景帝知道后,嚴查此事。
贊賞劉武能抵抗吳楚叛軍,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這一篇介紹除景帝外,漢文帝的兒子們,由于只有梁孝王劉武比較重要,所以叫《梁孝王世家》。
這篇的內容,也無非是古代帝王之家的常見劇情:老太后喜歡小兒子,希望大兒子去世后,能傳位給弟弟,而終究不能做到。比較有意思的倒是,不論是竇太后還是漢景帝、梁孝王,都不是很高級純粹的政治動物。漢景帝興致一來,真就會說可以傳位給梁王;七國之亂的時候,梁王劉武也就真的浴血奮戰(zhàn),捍衛(wèi)了哥哥的江山。這些事當然也可以用權謀來解釋,但好像還是感情用事的成分更多一些。
正因如此,本篇就顯得比更高明巧妙的政治斗爭多了一些“人味兒”,然而“人味兒”于政治不是什么幸事,很多問題不能像禮制更成熟的時代那樣,扼殺在萌芽中,而是沖突不斷升級,既激成了刺殺和滅口的血污,又上演了各種毫無必要的鬧劇。
《梁孝王世家》的“太史公曰”,對梁王劉武的一生作了一個字總結,“僭”。不過于漢代的游士來說,梁王的存在倒意味著多了一個人生選擇,在大漢朝廷里郁郁不得志,就到梁王這里來碰碰機會,枚乘、鄒陽、莊忌、司馬相如這些著名的文學之士,薈萃于梁王身邊,留下了文學史上不少有名的掌故。
做梁國的小民,可能也比做大漢子民幸福感要強一些。梁孝王擁有巨大的財富,固然很多是太后和皇帝賞賜的,但關鍵還是“會漢家隆盛,百姓殷富,故能植其財貨”,一個“植”(增長)字,說明還是梁國自己經濟發(fā)展得好。對普通漢朝人來說,最沉重的負擔是外徭和戍邊,做諸侯國民,則免除了這兩項義務,這就意味著更多財富留在本地,當然容易經濟繁榮。反過來說,漢朝皇帝一定要打擊諸侯王,除了擔憂其謀反作亂外,另一個重要原因也是要爭奪這份人力、物力資源。
五宗既王,親屬洽和,諸侯大小為籓,爰得其宜。僭擬之事稍衰貶矣。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五宗封王以后,天子親屬融洽和睦,——漢景帝的五位后妃,共生了外十三個兒子,從母系論,是謂“五宗”。
諸侯不論大小,皆為藩屏,于是各得其宜,——實際上是說這些諸侯王都不可能覬覦皇帝之位了。
“僭擬之事”從此逐漸減少。——僭是僭越,擬是相當,僭擬就是僭越采用與天子相當?shù)氖挛铩?/span>
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這一篇介紹武帝之外的漢景帝的兒子,具體如下表:
同母算是同宗,這個邏輯后人看來頗覺奇怪,絕大多數(shù)人乍一見《五宗世家》的題目,可能根本不知所謂。不過漢代確實有重視外家的風氣,漢景帝的姐姐館陶公主因為是竇太后所生,稱為竇太主;漢武帝的太子劉據(jù)因為是皇后衛(wèi)子夫所生,稱為衛(wèi)太子;劉據(jù)的兒子漢宣帝的父親劉進,因為是史良娣所生,稱為史皇孫……都是顯著的例子。
這十三位諸侯王,和漢武帝之間的關系頗為尷尬,漢武帝對這些兄弟們既要壓抑打擊,又要對外彰顯兄弟怡怡的親親之道。司馬遷當代人寫當代史,忌諱也多。不但《自序》里這句評論說得冠冕堂皇,《五宗世家》的敘事,也不免隱晦曲折。如河間獻王劉德、中山靖王劉勝,班固《漢書》里都詳寫了他們在漢武帝威壓之下委屈吧啦的可憐樣,《史記》里就都闕如了。
當然,《漢書》里的細節(jié),有些大概不如《史記》準確,如中山靖王劉勝,《史記》說他“有子枝屬百二十馀人”,似乎是連孫子也統(tǒng)計在內,這個數(shù)字也不算特別驚人?!稘h書》則說他“有子百二十余人”,這就更適合成為談資了。
這些諸侯王的心性,很多都很扭曲,《史記》《漢書》記錄他們的種種丑行,往往既駭人聽聞,又莫名其妙,簡直就是一份變態(tài)行為的匯編。要說他們一個個都在自污以求自保,恐怕也不見得。到了武帝后期,諸侯王已經不可能對朝廷形成什么威脅,朝廷對諸侯王的期待,也就變成大家都像一塊塊的木頭,被儒家經典中的教條雕刻成型。但是很遺憾,不擁有政治權力,活動自由甚至可能比普通人更少,卻可以享受巨額財富的生活,實在太過扭曲,人要不往變態(tài)上走,也就難了。
三子之王,文辭可觀。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當今皇上三位皇子被封為王,策文的文辭很值得一看。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三王都是漢武帝的兒子,指齊王劉閎,燕王劉旦,廣陵王劉胥。漢武帝總共有六個兒子,另外三個是太子劉據(jù),昌邑王劉髆,還有后來即位為漢昭帝劉弗陵。
比較有趣的點在于,沒有寫入本傳的三人,都曾經是皇位的有力競爭者。也就是說,本篇是出局者的收容所。
《三王世家》也是《史記》失傳篇目之一。不過從《自序》里這句話看,這篇本來也沒寫什么,就是抄抄相關文件。
今本《史記》里仍可以讀到這些文件,一般認為,是褚少孫“從長老好故事者取其封策書,編列其事而傳之”,重新補足的。此外,這位好打聽的褚先生,還補充了一些他搜羅的宮廷秘聞。
這些秘聞和詔奏放在一起,產生了一種有趣的效果。漢武帝寵愛的王夫人要死了,漢武帝許諾她,封他的兒子做齊王,為了一視同仁,別的兒子當然也要封王。這本是宮闈之內已經定好了的事,然而我們在公開的文件里看到的景象是:
霍去病“昧死再拜上疏皇帝陛下”,說陛下您這些年實在太委屈自己了,這事本來輪不到我說,但是封皇子們?yōu)橥醯氖?,不能再拖了。漢武帝接到上疏后,沒有表態(tài),而是轉交給御史。于是丞相以下到中二千石、二千石的官員集體討論,討論的結果是集體檢討,這么重要的問題,我們竟然沒有想到,于是建議漢武帝封三個兒子為王。
建議被漢武帝駁回,漢武帝表示自己德行不夠,封兒子為王對不起奮斗的功臣們,只同意封侯。
群臣再次上疏,表示您的兒子要是只封侯爵,意味著“尊卑相逾,列位失序,不可以垂統(tǒng)于萬世”,天下簡直要亂套了,總之,必須封王。
如此反復幾輪,漢武帝才終于勉強答應了群臣的請求。
最后三篇策文,是模擬《尚書》寫的,措辭古奧典雅,說理莊嚴正大,確實非大手筆不能作。
這么通讀下來,才知道司馬遷為什么說“三子只王,文辭可觀”。不知道什么是不能寫的,寫不好官樣文章;只知道什么是不能寫的,也寫不好官樣文章。
世家部分的最后三篇,《梁孝王世家》講漢文帝的兒子,下面的《五宗世家》講漢景帝的兒子,《三王世家》講漢武帝的兒子,性質有相似之處,但題目完全不類。到《漢書》里,相應內容的題目就變成了《文三王傳》《景十三王傳》《武五子傳》(因為衛(wèi)太子沒有封王),這是《漢書》的體例整飭,遠超《史記》,不過還是那句話,混亂不規(guī)范一些,可能更接近真實的時代風貌。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