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安貧樂道,克制私欲
俗話說:錢由五家共有:不肖子孫;醫(yī)院;盜賊;法院;災難
1、從心理上認識到貪欲的危害
★ 老子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tián]
【譯文】老子說:“繽紛的色彩看久了,就會讓人兩眼昏花,歌樂歡動,喧嘩不已,聽久了就會使人耳聾失聰。山珍海味吃多了反而使人胃口病傷而厭惡飲食。驅馬奔馳,圍捕田獵,時間久了會讓人心智狂亂而縱情放蕩。貪求寶物而不知滿足,時間久了就會使人行為乖戾而舉動失常。”
★ 老子曰:“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道德經·德經第四十六章》
【譯文】老子說:“罪過沒有比行私縱欲更為嚴重的,禍患沒有比貪得無厭更為嚴重的,災難沒有比貪欲必得更為慘痛的。所以說懂的知足知止而心無貪求,才能經常適可而滿足。”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欲則剛。
★ 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人享貞。
【譯文】天(自然界)公正無私,春夏秋冬四時在不斷變化;地公正無私,各種各樣生物不斷生長;人公正無私,人人能享受到安寧幸福。
★ 如煙往事俱忘卻,心底無私天地寬。
★ 不累不俗,不飾于物,不茍于人,不忮([zhì]
【譯文】不為世俗所牽累,不用外物來矯飾,不苛求于人,不違逆眾情,希望天下安寧以保全人民的性命。
3、安貧樂道
★ 子曰∶“一簞(dān)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 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 [gōng]
【譯文】孔子說:“(我整天)吃粗糧,喝冷水,彎著胳膊做枕頭,也自得其樂。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脕淼母毁F,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不去要,不理采)。”
★ 廣廈千間,夜眠八尺;良田萬頃,日食 一升。 《增廣賢文》
★
【譯文】古時得道的人,窮困也快樂,通達也快樂。所歡樂的不是窮困和通達,只要是身處道德,那么困窮通達就好像寒暑風雨的循序變化了。
4、踐行道義
★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論語?里仁》
【譯文】孔子說:“富裕與貴顯,是人人所盼望的;如果用不正當?shù)氖侄蔚玫剿?,一個君子不會接受的。貧窮和下賤,是人人所厭惡的;如果用不正當?shù)氖侄螔仐壦粋€君子也不會干的。”
★修身之要:言忠信,行篤[dǔ]敬,懲忿窒欲,遷善改過。 《朱子大全?白鹿洞書院提示》
【譯文】修身的要點包括:說話要忠誠、信實,行為要實際、恭敬,懲戒忿恨,消除貪欲,向好處去做,把過錯改掉。
(十)身正穩(wěn)重
★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譯文】孔子說:“一個當政者自身行為正當,即使不發(fā)布命令,事情也行得通。如果行為不正當,縱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會信從你。”
(十一)和諧相處
身心和諧 -- 家庭和諧 –身心和諧。社會不和諧是因為人性(善)扭曲了。
★ 三才者,天地人?!度纸洝罚ㄖ攸c講解:和諧,相互聯(lián)系)
★ 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 --《論語》
【譯文】有子說:“禮的應用,以和諧最為重要。”
★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xī,本義是閉合,收攏,在次為和順),和樂且湛(深)?!对?span lang="EN-US" xml:lang="EN-US">?小雅?棠棣》
【譯文】妻子兒女感情深厚,好比是鼓瑟和彈琴。一家兄弟團結和睦,融洽無間快樂無比。
和諧社會就像一個桃子,其成熟需要培養(yǎng),其核心是道德。
我主要和大家分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與自然保持和諧、保持身心和諧、與他人保持和諧。重點是與他人保持和諧,也就是保持人與人之間關系和諧。要保持一個集體、一個社會的和諧,首先是人自身的和諧。一個和諧的人,就會自覺地遵循自然,就會營造一個和諧的家庭,就會和諧融入一個集體,就會成為社會和諧的組成分子,因此,起點還是保持身體的和諧。
1、與自然保持和諧:
(1)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相應”觀念。
中國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而西方文化則強調,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fā)展。中國古代思想家一般都反對把天與人割裂開來、對立起來,而主張?zhí)烊藚f(xié)調。
天地人三才。三皇:天皇、地皇、人皇。人是天地所生,不可與天地作對,應該順應自然(大自然、小自然)規(guī)律。
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收、冬藏”。
人們離自然越來越遠。當我們提到自然,總想到如何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又有多少人真正關注過自身的內部生態(tài)環(huán)境呢?所以,與外部自然保持協(xié)調固然重要,保持內部環(huán)境和諧對我們每個人同樣重要。
2、保持身心的和諧
1)外求與內求:
西方人生觀(美國為主):征服、 “及時行樂”、重索?。嚎茖W發(fā)達,“年輕文化”、主動、主外--外求:永無止境
中國傳統(tǒng):修身放在第一位,順應、內省、節(jié)儉、奉獻:人文發(fā)達,成熟文化、主靜、主內—內求:知足常樂----成熟但不保守: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A. 求靜:“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重是輕的根本,靜是動的主宰。輕率就會失去根本;急躁就會喪失主導。)
“淡泊以明智,寧靜以致遠。”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我們處在一個浮躁的時代:市場經濟沖擊了我們的傳統(tǒng)觀念,讓國人一下子不知所措,茫然不知所從。平靜的湖面驟起波瀾。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太快;傳統(tǒng)告訴我們:重義輕利,殺身成仁,舍生取義?,F(xiàn)在提倡競爭,一切向錢看。“眾人熙熙,如享太牢(祭祀用牲畜),如春登臺。(老子)” 我們都在到處尋覓:眼睛追求美色,耳朵喜歡聽刺激的聲音,鼻子聞香嗅辣,舌頭追逐甘美,一顆心魂不守舍終日忙碌,迷魂失魄。
難道我們的祖先真的沒有智慧,他們錯了嗎?我們現(xiàn)在做的就完全正確嗎?
《道德經》講:“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钡任覀兓剡^頭來一看,發(fā)現(xiàn)我們更不滿足了,在口袋飽和一些以后,我們身上的病也多起來了,我們的煩惱更多了,過去美麗風景消失了,許多優(yōu)良道德品質也沒了。人們開始靜下來反思,開始尋找自己的根,開始找回自己,尋找心靈的平靜。
★ 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論語》
知足常樂:子謂衛(wèi)公子荊:“善居室。始有,曰:‘茍合矣?!儆?,曰:‘茍完矣?!挥校唬骸埫酪??!?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span>
2)世界是我們內心的反映。蘇東坡與佛印和尚的故事。
我們以善心出發(fā),看一切人都好:父母愛,子女孝,朋友好。你感到人好,你自然就會待人好;你感到事好,做起事來就會得心應手;你感到環(huán)境好,走在路上,在單位辦事,一切都順。先求自己好,從心好起,世界才能一切都美好。
3.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
五倫八德:五倫:父子、兄弟、夫妻、君臣、朋友
人味。人喪失了人味,因此社會的各種現(xiàn)象變味了。
關于“和”: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氣生財;和樂;交響樂
易經的“位當”思想
易經主要講什么:明天地之道,辨陰陽之理,察乎變,以成位乎其中。易則變也,隨著時空不斷的變化,隨時調整自己,處在一個恰當?shù)奈恢?,也就是做到“位當”即:陽在陽位,陰在陰位,陰陽和合,則吉,無往不利。所謂“位當”,也就是儒家的“中庸”,二而一也。
(1)“位當”,家庭才能和諧:
在家庭,一個人的“位”不是一成不變的,只有不斷調整,處于一個恰當?shù)奈?,家庭才能和諧、和睦。在家,父不父,子不子;夫不夫,妻不妻,長不長,幼不幼,陰不陰陽不陽,勢必生亂、內訌。輕則耗精亂神,損害身體;重則家庭破碎,甚至釀成慘劇。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細胞不良,社會機體如何健康呢?所以,古人說:“欲治其國者必先齊其家?!?“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國。
女子:柔順、謙卑、安靜、旺夫旺家;乳腺病,子宮病
現(xiàn)在孫子變爺爺了,爺爺變成孫子了。
(2)“位當”,集體才能有戰(zhàn)斗力:
作為一個組織必然會有一個復雜的體系,對每個職位的責權利都會有明確的規(guī)定。只有每個人按照各自職位的要求各行其是,各盡其責,盡好本分,組織才會健康有序地運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曾子:君子思不出其位”;各處其位,則上下有序;各盡其位,則戰(zhàn)斗力強,事業(yè)才能蓬勃發(fā)展。如果職責不明,就會有令不從;有人越職出位,部門之間相互插手,內部紛爭,就會滋生混亂,產生內耗,何來戰(zhàn)斗力呢?另外,在人才的使用上,也要量才而用,德才相配,易經說:“德薄而位尊,智少而謀大,力小而負重,鮮不仁矣?!睂ψ约簩€人都是非常不利的。所以,我們每個人也要不斷反思:我的德才能夠勝任我的職責嗎?如果勝任,就要不驕不躁,謙虛謹慎,精益求精;如果還有欠缺,我就加緊學習,盡快趕上。
(3) “位當”社會才能有序:
社會就是一個大家。如果位不當會怎樣呢:君不君,臣不臣,主次顛倒,相互扯皮,一片混亂,何來和諧而言呢?
其根本是從家庭做起:“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大學)”
(十二)志存高遠,小事做起
1、志存高遠,勿只圖安逸
★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論語》
【譯文】曾子說:“知識分子不能沒有寬闊的胸懷和剛強的毅力,因為他擔負著重大的歷史使命而且道路遙遠。
★ 志不立,如無柁(通舵)之舟,無銜([xián]
【譯文】(一個人)立不下志向,好像沒有舵的船,沒有銜口的馬。小船任意飄蕩,野馬放肆奔跑,最終要到哪處去呢?
★ 子曰:“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也。” 《論語?子罕》
【譯文】孔子說:“一個國家的軍隊,可以喪失元帥,(但是)一個男子漢,卻不能強迫放棄自己的主張。”
★ 子曰:“士而懷居,不足以為士矣。”《論語·憲問》
【譯文】孔子說:“讀書人而留戀安逸,便不配做讀書人了。”
★ (子曰:)“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奪也。”《禮記?儒行》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的)身體可能出現(xiàn)危險,但他的意志卻不可改變。”
★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士之才,亦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2、要珍惜時光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論語?子罕》
【譯文】孔子在河邊,感嘆道:“消逝的時光像河水一樣呀!日夜不停地流去。”
3、要磨練意志
★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譯文】天打算把重要任務落實到某個人身上時,一定會先使他的心意苦惱,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所作所為都受到干擾而不能如意,用這種方式去觸動他的心靈,堅韌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能。
4、要從小事做起
★ “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老子》第六十三章)
★ 東漢時期有一少年名為陳藩(fan),自命不凡,一心只想干大事業(yè),一天其友薜勤來訪,見其獨居的院內齷齪不堪,便問他: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他答道“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薜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藩無言于對。
(十三)誠實守信
1、不要花言巧語
★ 子曰:“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論語》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能敗壞德行。小事不能忍耐就會敗壞大事情。”
★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譯文】孔子說:“花言巧語,裝著一副偽善的樣子,這種人,'仁德’是不會多的。”
2、要守信用
★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ní] 代大車車轅前端與車衡相銜接的部分)小車無軏([yuè]
【譯文】孔子說:“作為一個人,卻不講信譽,是不可以的。譬如大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輗,小車子沒有安橫木的軏,如何能走呢?
★(子)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論語?顏淵》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貢問食、兵、信三項哪項重要時,孔子)回答說:“自古以來誰都免不了死亡,如果人民對于當政者失去信心,這個國家便站不起來了。”
★(子)曰:“言必信,行必果……” 《論語?子路》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貢問怎樣才可以稱之為“士”時,孔子)回答說:“言語一定信實,行為一定堅決……”
★夫信者,人之大寶也。國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無以使民?!顿Y治通鑒》卷二)
【譯文】信(這個道德概念)是人中最大的寶物。一個國家重點應保住民,對民則要保住信。如果不講信,便無法使喚民。
3、要誠實
★ 子曰:“……知之為之知,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墩撜Z?為政》
【譯文】孔子(對弟子仲由)說:“……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就是聰明智慧。”
4、要全面地看待一個人
★ 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譯文】(孔子的弟子宰予犯了錯誤)孔子說:“以前我聽到別人說的話,便相信他的行為;今天我對別人說的話,不但要聽,還要考察他的行為,才能相信。”
(十四)中庸適度
人的心跳,不可加快或放慢;少聽點搖滾,多聽點舒緩一點的;太低沉的音樂能導致人自殺。
★ 子曰:“過猶不及。”《論語?先進》
【譯文】孔子(在回答弟子子貢的問題時)說:“(做事情)過了頭和達不到都不好。”
★ 子曰:“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論語?子路》
【譯文】(孔子的弟子子夏在莒父縣當?shù)胤焦俸螅蚶蠋熣埥虨檎罆r)孔子說:“不要貪圖快,不要貪小利。(有時候,你不踏實工作)只圖快捷,反而達不到目的;貪圖小利,辦不成大事。”
★ 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 《禮記?曲禮上》
【譯文】驕傲不可滋長,欲望不可放縱,志向不可自滿,高興不可過火。
★ 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格言聯(lián)璧)
★ 雨澤過潤,萬物之災也;恩崇過禮,臣妾之災也;情愛過義,子孫之災也。 (格言聯(lián)璧)
★ 水至清則無魚,人太察則無謀。
(十五)要經受得起挫折
走運與倒霉,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絕對對立的兩個概念。世人無不想走運,而決不想倒霉。其實,這兩件事是有密切聯(lián)系的,互相依存的,互為因果的。說極端了,簡直是一而二、二而一者也。這并不是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兩千多年前的老子已經發(fā)現(xiàn)了,他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老子的"福"就是走運,他的"禍"就是倒霉。
★ 塞翁失馬,焉知禍福。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jù 怎么就)不為福乎?”居數(shù)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為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讀音bi四聲,股,大腿),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zhàn),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bǒ
走運有大小之別,倒霉也有大小之別,而二者往往是相通的。走的運越大,則倒的霉也越慘,二者之間成正比。中國有一句俗話說:"爬得越高,跌得越重。"形象生動地說明了這種關系。
吾輩小民,過著平平常常的日子,天天忙著吃、喝、拉、撒、睡;操持著柴、米、油、鹽、醬、醋、茶。有時候難免走點小運,有的是主動爭取來的,有的是時來運轉,好運從天上掉下來的。高興之余,不過喝上二兩二鍋頭,飄飄然一陣了事。但有時又難免倒點小霉,"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沒有人去爭取倒霉的。倒霉以后,也不過心里郁悶幾天,對老婆孩子發(fā)點小脾氣,轉瞬就過去了。
但是,歷史上和眼前的那些大人物和大款們,他們一身系天下安危,或者系一個地區(qū)、一個行當?shù)陌参?。他們得意時,比如打了一個大勝仗,或者倒賣房地產、炒股票,發(fā)了一筆大財,意氣風發(fā),躊躇滿志,自以為天上天下,唯我獨尊。"固一世之雄也",怎二兩二鍋頭了得!然而一旦失敗,不是自刎烏江,就是從摩天高樓跳下,"而今安在哉"!
從歷史上到現(xiàn)在,中國知識分子有一個"特色",這在西方國家是找不到的。中國歷代的詩人、文學家,不倒霉則走不了運。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昔西伯(周文王)拘羑里(yǒu lǐ 古地名,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北)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于是)有《國語》;孫子臏(特指古代一種剔掉膝蓋骨的酷刑)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司馬遷算的這個總賬,后來并沒有改變。漢以后所有的文學大家,都是在倒霉之后,才寫出了震古爍今的杰作。像韓愈、蘇軾、李清照、李后主等等一批人,莫不皆然。從來沒有過狀元宰相成為大文學家的。
所以不要怕一時挫折,挫折是財富。“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相信大家在不久的將來一定有所成就。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