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兩個經(jīng)濟文化大省江蘇和浙江的省會——南京與杭州,有很多的相似之處,兩者都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均躋身于中國八大古都之列,而且都是經(jīng)濟發(fā)達的副省級城市。
兩個城市的地理形勢非常相似,群山、大江、名湖、名河,都城依照山水形勢而布局。
回顧歷史,我們更可以發(fā)現(xiàn)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奠定兩個城市根基的竟然是兩個杭州人。
南京的奠基人是三國東吳的孫權,吳郡富春(今杭州富陽區(qū))人;杭州的奠基人是五代十國的錢镠,杭州臨安(今杭州臨安區(qū))人。為什么說他們倆是奠基人呢?這得放眼歷史長河,看這兩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如何嬗變,看他們對兩座城市興起的重要貢獻和深遠影響。
1.文明曙光,城市肇始
史前時期,杭州有跨湖橋文化(距今7000-8000年)、良渚文化(距今4300-5300年),南京有湖熟文化(距今4000-5000年),均是'文明的曙光',江南文化的源頭。
信史時代,追溯至春秋時期,南京、杭州都是默默無名,兩者位于當時諸侯國的邊疆、爭霸的前線,南京位于'吳頭楚尾',杭州則在'吳根越角'。那時江南最富盛名的是蘇州和紹興,分別是吳國、越國的都城,是當時的'一線城市',南京與杭州是'五線'以外地區(qū)。江南的'雙城記'是蘇州與紹興。
這種城市格局,歷經(jīng)戰(zhàn)國、秦朝、西漢、東漢,延續(xù)了七八百年。東漢時期,江南的會稽郡治所在紹興;吳郡治所在蘇州,杭州僅僅是錢塘縣(秦朝置縣),屬吳郡;丹陽郡治所在宣城,南京也僅僅是秣陵縣(吳國筑冶城,越國筑越城,楚國筑金陵邑,秦朝置縣),屬丹陽郡。歷史積淀深厚的蘇州與紹興依然是江南歷史舞臺的主角。
這種格局在什么時候改變呢?南京、杭州是如何后來居上呢?這就要說說這兩座城市的奠基人了。
2.稱雄江南,定鼎伊始
(1)孫權與南京
孫權,吳郡富春(今杭州富陽區(qū))人,三國時期東吳的建立者,南京建都史的第一人,也是南京第一個繁榮期的奠基人。
相傳赤壁之戰(zhàn)前夕,諸葛亮出使東吳,對孫權說:'秣陵地形,鐘山龍蟠,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孫吳謀士張纮建議孫權遷都秣陵,劉備到秣陵后也勸孫權定都在此。
孫權權衡考慮后,于公元211年從京口(今鎮(zhèn)江)遷都秣陵,次年改秣陵為建業(yè),東吳成為第一個定都南京的政權(中間一度遷都到武昌,即今湖北鄂州)。南京城市的大發(fā)展也拉開了帷幕。
為鞏固城防,公元212年,孫權在秦淮河的入江口,原金陵邑的基礎上修建石頭城,在此屯糧駐軍,拱衛(wèi)都城。又聽從呂蒙的建議,同年在外圍濡須口(在今安徽無為縣、含山縣之間)修筑濡須塢以防曹魏南侵,構筑了多層防御體系,確保都城的安全。后來曹魏在40年間4次攻打濡須口,始終未能突破該防線。
孫權井然有序地開展了都城建設。將原來的將軍府改建為太初宮,宮城全長1200米,面積約7萬平方米(相當于1.4個南京總統(tǒng)府);在宮城外圍修筑都城,都城全長8600多米,面積約4.67平方公里。最終形成宮城、都城兩重格局。
同時,鑿運瀆、挖青溪、開潮溝(又名城北塹),連通了長江、玄武湖、秦淮河,形成的完整水網(wǎng),即可灌溉、漕運,又作為護城河。
建屏障、筑都城、修水利,孫權前后耗時20年,終于建成了完備的建業(yè)城,南京也一躍成為當時南方的經(jīng)濟、政治中心。'闡闔閭之所營,采夫差之遺法??股颀堉A殿,施榮楯而捷獵。'西晉文學家左思在《三都賦》中贊嘆吳都建業(yè)的華美壯觀,時人爭抄《三都賦》,'洛陽紙貴'也因此由來。
(2)錢鏐與杭州
杭州的崛起,晚于南京600多年。
在隋朝以前,杭州默默無名,是一個普通的縣。直到隋朝,'杭州'之名首次出現(xiàn),大運河開通后,杭州一躍而'咽喉吳越,勢雄江海'。到唐朝時,已成江南大郡。
即便如此,比起紹興來,杭州還是略遜一籌。讓杭州進入歷史上'一線城市'行列的是錢鏐。
錢镠,杭州臨安人,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的創(chuàng)建者,是杭州建都史的第一人。與孫權繼承父兄基業(yè)不同,錢鏐是白手起家的'創(chuàng)一代'。生逢亂世,錢镠隨同鄉(xiāng)的董昌起兵,協(xié)助董昌在杭州站穩(wěn)腳跟,成為其心腹。
后來,占據(jù)越州(今紹興)的劉漢宏氣勢洶洶率軍進犯杭州,董昌命錢镠出戰(zhàn),四年內屢戰(zhàn)屢勝,在886年將其徹底殲滅,董昌按照之前的承諾,自己占據(jù)了繁華的越州,將杭州授予錢镠。錢鏐有了自己的地盤,開始了'自主創(chuàng)業(yè)'。
公元895年,'老領導'董昌稱帝叛亂,錢镠勸說無果,在朝廷授命下出兵討伐,很快就剿滅董昌,吞并了他的地盤,回師杭州。從此,錢鏐基本控制了兩浙。
錢镠以杭州為國都,先后三次大規(guī)模修筑杭城。公元890年,在隋城基礎上修筑夾城五十余里;公元893年,在夾城東南一帶修筑羅城(即新城)七十里;公元910年,在鳳凰山麓,羅城內筑子城(即牙城),內建宮殿。三重圍城的杭州城形似腰鼓,又稱'腰鼓城'。
錢鏐還發(fā)動20萬民工修筑錢塘江捍海塘,抵御潮水肆虐;在錢塘江沿岸筑閘,防止海水倒灌;鑿平江中的石灘,確保航道暢通。他也因此被稱為'海龍王'。
錢鏐'兩水共治',設置'撩湖兵'專門疏浚西湖,撩除水草、清理淤泥,讓西湖恢復活力,確保了杭城的水源。
'三筑杭城'、'射潮筑塘'、疏浚西湖,在奉行'保境安民'的國策下,一心抓城市建設、民生工程,打造亂世中的一方凈土,'由是錢塘富庶盛于東南'(《資治通鑒》語),也為南宋定都杭州奠定了基礎。
宋代兩位大文豪對錢鏐功績贊嘆不已。歐陽修在《有美堂記》:'錢塘自五代始時,不煩干戈,其民幸富安樂。邑屋華麗,蓋十余萬家……可謂盛矣!'蘇軾在《表忠觀記》:'吳越地方千里,帶甲十萬,鑄山煮海,象犀珠玉之富,甲于天下'。
在亂世紛爭的三國和五代十國,歷史的因緣際會讓孫權、錢鏐稱雄一方,他們的全力經(jīng)營使南京、杭州成為區(qū)域性的大都市,分別超越了同區(qū)域的蘇州、紹興,奠定了成為省會城市的根基。
3.天下歸統(tǒng),江南重鎮(zhèn)
隨后歷史走向大一統(tǒng)時期,'三分歸晉'、'納土歸宋',南京、杭州不再是都城,但城市依然繁華,仍是區(qū)域性的中心城市。
西晉,定都洛陽。
把晉、吳兩國的揚州合二為一,治所在丹陽郡建鄴(南京),下轄16郡,包括吳郡(蘇州)、吳興郡(湖州)、會稽郡(紹興)。南京可謂執(zhí)江南諸城之牛耳。
北宋,定都開封。
兩浙路治所在杭州。是北宋經(jīng)濟和人口最發(fā)達的一路,下轄14州2軍,包括蘇州、越州(紹興)、秀州(含上海)。時人對杭州贊譽有加:'地有湖山美,東南第一州'、'東南形勝,三吳都會'。
4.衣冠南渡,繁華再現(xiàn)
然而風云變幻,中原烽煙再起,五胡亂華、金兵入侵,北方落入異族之手,漢民族政權被迫南遷。'永嘉之亂',晉室南渡,定都建康;'靖康之變',宋室南遷,定都臨安,歷史是驚人的相似。兩次衣冠南渡,經(jīng)濟中心從中原轉移到了江南,南京、杭州再次成為都城,續(xù)寫了城市的繁華篇章。
東晉、南朝的都城建康延續(xù)了東吳建業(yè)的城市格局,南宋的臨安城也是在吳越國的杭州城基礎上再造。堅實的奠基,使都城很快復興,再次崛起。華夏文化的正朔也因此得以延續(xù),生生不息。
'江南佳麗地,金陵帝王州。''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偏安的政權,少了金戈鐵馬,多了歌舞升平,城市再度繁華,人才薈萃,文物鼎盛。
歷史不斷上演分分合合,城市交替興盛衰敗。南京與杭州,自幾度定都后,無論朝代更替,哪怕一度被打壓,也能再次復興。千百年來,南京、杭州始終是江浙兩省的首要城市,南京為 '十朝古都',有400多年建都史,杭州為吳越國、南宋都城,歷時200多年,明清時為總督、巡撫駐地,最終演變?yōu)槭鞘?。究其肇端,歸功于兩位來自杭州的'城市規(guī)劃師'——孫權與錢镠。
5、千古風流,澤被后世
孫權與錢镠,有不少共同點,兩位老鄉(xiāng),作為政權的開創(chuàng)者,廟號都是太祖,國號都帶有'吳',一為吳國、一為吳越國。兩人都享有高齡(孫權71歲,錢镠81歲),掌權數(shù)十年,對外'保境',對內'安民',建都城、興水利,大力發(fā)展,分別揭開了南京、杭州建都史的第一頁。
孫權與錢镠,均耗時20年建設都城,奠定了城市厚重的根基,注入了奮進的城市基因,塑造了不屈的城市性格,千年來,兩座城市雖屢遭兵燹之災,依然能重新崛起。
南京與杭州,江浙的'雙子星',長三角兩翼的中心城市,在今日的發(fā)展浪潮中,奔競不息,熠熠生輝。
兩位王者,榮耀千古!
參考文獻
1、孫玉亭著《生子當如孫仲謀》江蘇文藝出版社
2、翁衛(wèi)軍主編《杭州簡史》杭州出版社
3、譚其驤主編《簡明中國歷史地圖集》中國地圖出版社
4、西晉陳壽《三國志》
5、南宋李燾《六朝通鑒博議》
孫權與錢鏐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