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chuàng)造歷史真正的英雄”。
毛主席出身農(nóng)村,從小干農(nóng)活長大,對人民群眾的疾苦感同身受,在他領導中國革命的每個階段,都從未間斷過與人民之間的聯(lián)系。
不管是井岡山上和農(nóng)民攜手勞作,還是新中國成立后和工人親切交談,毛主席的親民形象,已然成為黨和國家的一張名片。
不僅如此,毛主席思維敏捷、反應迅速,即便被群眾問到一些棘手的問題,他也總能靈活應對。
然而,1952年,毛主席到一戶農(nóng)婦家討水喝,農(nóng)婦問道“斯大林怎么沒同來”。
毛主席卻不禁啞然失笑,思考了一會兒才做出回答。
那么,毛主席為什么要去農(nóng)婦家討水喝?農(nóng)婦又為何會問出這樣奇怪的問題呢?
1952年10月底,鄭州邙山已入初秋,天高氣爽、風輕云淡,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悠閑的氣息。
“咚咚咚”,一陣敲門聲突然響起,農(nóng)舍內(nèi)的婦人停下了手中的活兒,麻利地打開了房門。
“大媽,我們口渴,來討口水喝”,王化云率先開口說道。
王化云是黃河治理委員會主任,由于長期在邙山一帶調(diào)研,他與當?shù)氐霓r(nóng)民早已打成一片。
因此,見他敲門討水,農(nóng)婦便熱情地招呼他進門,還擺出了一條長凳。
然而,令農(nóng)婦沒想到的是,與平常不同,王化云此行并非孤身一人,在他身旁還有一群身材挺拔、儀態(tài)莊嚴的人。
農(nóng)婦沒有多想,只是讓眾人坐下休息,自己則走到后屋打水去了。
“主席,您先坐會兒”,王化云將長凳搬到為首的人面前。
原來,王化云此行,正是陪同毛主席到鄭州邙山考察,同行者還有中央辦公廳主任楊尚昆、公安部長羅瑞卿,以及衛(wèi)士長李銀橋等人。
不一會兒,農(nóng)婦將水拿了出來,可屋中較為昏暗,她根本看不清眾人的樣子,也就沒有認出毛主席來。
在把水送到每個人手上后,她便坐回矮凳,繼續(xù)掰起了玉米棒子。
毛主席一邊喝水,一邊饒有興致地環(huán)視著農(nóng)婦的房子,隨后,他親切地問道:“大娘,家里還有其他人嗎?”。
“兒子在部隊當兵,老頭子趕集去了”,農(nóng)婦語氣很平淡,手中的活兒也沒停下。
“莊稼長得怎么樣啊”,毛主席平日里最關心農(nóng)民的生活,所以他馬上將話題轉(zhuǎn)到了收成上。
“不怎么樣,鹽堿地,莊稼不愛長”。
聽完這話,毛主席的眼神突然黯淡了下來,他大口喝完了水,道了聲謝謝便走出了房門。
沒想到,房門外正站著一個老大爺。
“主席……您是毛主席”,大爺一眼就認出了毛主席,激動得有些手足無措。
毛主席熱情地握住了大爺?shù)氖郑?strong>“剛才大娘說您趕集去了,怎么這么快就回來了”。
由于大爺聲音太大,房中的農(nóng)婦也聞聲趕了出來,她見到毛主席,不禁大驚失色,“主席,剛才我沒認出您來,您可千萬別怪我”。
毛主席哈哈大笑,只是一再多謝農(nóng)婦的那碗水,就在眾人準備離開之際,農(nóng)婦突然問道。“毛主席,斯大林今天怎么沒和您一塊來?”
聽罷,毛主席也有些遲疑,不知農(nóng)婦為何如此發(fā)問,直到事情被解釋清楚后,眾人才忍不住大笑起來。
說到這,可能有朋友會好奇,毛主席此行到底是要考察什么?農(nóng)婦又為何會問出這樣奇怪的問題?
一切都得從黃河開始講起。
“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作為中國的第二大河,黃河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競相歌頌的對象。
然而,黃河水流湍急、泥沙俱下,在歷史上,也是諸多災難的來源。
根據(jù)史料記載,黃河下游共決堤1500余次,僅大規(guī)模改道便有20多次,黃河之險,由此可見一斑。
近代以來,黃河的狀況非但沒有改善,反倒因為蔣介石的一次錯誤決策,造成了更加嚴重的后果。
1938年4月,臺兒莊戰(zhàn)役以勝利告終,大幅挫敗了日軍的士氣,也打破了日軍戰(zhàn)無不勝的神話。
經(jīng)此一役,全國人民重拾抗日救國的信心。
這一戰(zhàn),得歸功于國共兩黨的通力合作,然而,蔣介石卻居功自傲,高估了自己的指揮能力。
隨后,他不顧當時局勢,冒險與日軍在徐州開戰(zhàn),最終一敗涂地。
徐州失守后,平漢線風雨飄搖,很快,開封、蘭州便相繼淪陷,日軍高歌猛進,直逼鄭州城下。
一旦鄭州也落入日軍之手,整個中原地區(qū)的抗戰(zhàn)形勢將陷入被動。
在千鈞一發(fā)之際,蔣介石沒有調(diào)遣援兵,也沒有向國際求助,而是想出了一個歪點子——炸毀黃河堤壩,水淹日軍。
1938年6月8日,隨著河南花園口傳出的一聲驚天巨響,黃河大壩被炸出了一個巨大的缺口。
頓時,水流奔涌而下,湍急的黃河水,很快便淹沒了下游。
這招“水淹七軍”的戰(zhàn)術,的確起到了擊退敵軍的效果,但代價同樣是慘重的。
一時間,89萬的下游居民被洪水吞噬,1200萬人流離失所。
不僅如此,黃河決堤后,波及多個省份、數(shù)十個城市,幾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都被沖毀,原先的產(chǎn)糧大省,也變成了連年饑荒的黃泛區(qū)。
直到1947年,花園口大壩的修繕工程才初步完成,但此時已過去11年之久,黃河的河道受到了嚴重影響,想要徹底修復,又談何容易。
正因如此,新中國成立后,黃河仍是讓毛主席長期困擾的難題。
1950年夏天,安徽、河南交界地帶暴雨不斷,雨水積蓄過多,淮河無力承受,最終決堤。
毛主席對此十分關注,他一邊派遣中央的負責人前往淮河流域視察,一邊要求皖豫兩省盡快發(fā)來詳細的報告。
7月20日,一封報告被放在了毛主席的書桌上,當看到報告中描繪的狀況時,毛主席不禁雙手顫抖、眼眶發(fā)紅。
他當即下令,要不惜一切代價,解救被洪水侵襲的百姓。
當晚,毛主席輾轉(zhuǎn)反側、徹夜難眠。
比較幸運的是,在中央和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淮河流域的狀況很快得到控制,毛主席一顆懸著的心,也逐漸放了下來。
不過,在埋頭工作之余,他還是記掛著黃河流域。
畢竟,淮河決堤已經(jīng)如此嚴重,一旦黃河再出問題,后果將不堪設想,隨后,毛主席叫來了衛(wèi)士長李銀橋,有些急切地說道,“我要去黃河看看”。
然而,當時朝鮮戰(zhàn)爭已經(jīng)打響,毛主席忙于志愿軍組建工作,一時之間無法抽身,所以前往河南視察一事也就暫時擱置了。
不過,毛主席對黃河的關切從未放下過。
1952年10月,隨著朝鮮戰(zhàn)場上秋季反擊作戰(zhàn)的高歌猛進,美軍成了強弩之末,失敗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見大局已定,毛主席便決定重拾兩年前的決定,親自前往黃河沿岸考察。
10月25日,在楊尚昆、羅瑞卿以及李銀橋等人的陪同下,毛主席踏上了離開北京的火車。
他們的第一站是山東。
在濟南,毛主席詳細詢問了黃河河床與城市之間的相對高度,并且給出了“加固大壩”的重要指示。
在濟南接待毛主席的是許世友,面對水情復雜的黃河,毛主席事無巨細,走訪了諸多地區(qū),許世友也一直陪同在側,盡力解答毛主席提出的問題。
當然了,許世友并非專業(yè)人士,在問題過于專業(yè)時,他常常無法作答。
正因如此,在出發(fā)前往河南蘭封縣時,毛主席特意強調(diào),要找一個有專業(yè)背景的一同考察,而在蘭封車站等待的人,果然沒有讓毛主席失望。
他便是王化云,毛主席早就聽過王化云的名字,也知道他在水利部頗有建樹。
所以,一見面,毛主席便調(diào)侃道,“你的名字起得好哇,半年化云,半年化雨,全國人民的風調(diào)雨順就靠你了”。
一下子,現(xiàn)場凝重的氣氛活躍了起來,緊接著,毛主席又語重心長地說道,“黃河孕育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是我們的母親河,黃河的事情,一定要辦好啊”。
眾人若有所思,都點了點頭,隨后,王化云便帶著他們,在各地考察。
沿途,毛主席又詢問了王化云不少問題。
例如黃河的改道情況,大壩的修建情況,以及各地近年來是否受災等等,毛主席問得很深,而王化云也答得很細。
兩人密切交流,在毛主席的建議下,王化云很多懸而不決的難題,也紛紛迎刃而解。
10月29日,毛主席一行人抵達黃河南岸的東壩頭堤段,見東壩頭修建得大氣磅礴,毛主席問道,“像這樣的大堤,我們共修建了多少”。
王化云則脫口而出:“修堤1800公里,修壩5000道”。
聽到這一數(shù)字后,毛主席頗感欣慰,次日,他示意要到河南鄭州考察,還特意點名要王化云繼續(xù)陪同。
鄭州邙山位于黃河邊上,山上遍布著大量村莊,由于長期四處走訪,王化云對邙山的地形了如指掌。
在他的指引下,毛主席一行人翻山越嶺,走遍了邙山的各個角落。
在此期間,毛主席不但關注黃河的情況,也時刻留意當?shù)氐母N環(huán)境,遇到勞作的農(nóng)民,他還會主動上前打招呼,一整個上午,毛主席片刻都沒有停歇。
終于,在了解完邙山的情況后,毛主席感覺到一些口渴,見山坡不遠處有一戶人家,他便帶著眾人敲響了房門。
于是便出現(xiàn)了我們開頭提到的那一幕,農(nóng)婦給毛主席端了一碗水,卻沒有認出他來。
直到毛主席喝完出門之際,男主人回家,才看出了毛主席的身份。
隨后,農(nóng)婦聽到動靜,跑到了門外,當發(fā)現(xiàn)在家喝水的竟是毛主席以后,農(nóng)婦喜出望外。
她熱情地向毛主席問好,而毛主席也揮舞著右手,向她表達感謝。
然而,就在這時,農(nóng)婦卻突然語出驚人地問道,“毛主席,你今天怎么沒帶斯大林來呀?”
原來,當時中蘇關系正處于蜜月期,毛主席和斯大林經(jīng)常同時出現(xiàn)在畫像上。
農(nóng)婦誤以為兩人如影隨形,便問出了這么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問題。
一時間,毛主席也不免有些驚訝,思忖半響后,才頗為幽默地答道,“斯大林比我忙,路也遠,這次沒來成,下次我?guī)黄饋砜茨伞薄?/strong>
毛主席一番話,巧妙化解了尷尬,眾人也都捧腹大笑起來,尤其是羅瑞卿,他笑得彎起了腰。
在臨別前,還笑著說道,“這大娘還挺有國際精神的”。
就這樣,毛主席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自己的河南之行。
返京前,他向王化云叮囑道,“黃河水庫的任務就交給你了,一定要維護好我們的母親河,絕不能再讓百姓挨餓”。
后來,王化云果然沒有辜負毛主席的期望。
此后數(shù)十年間,他一直扎根河南,攻克了諸多難關,徹底解決了黃河決堤的問題,也由此獲得了“大禹傳人”的稱號。
可見,毛主席與河南之間的關系,離不開一個“水”字,不管是一碗農(nóng)家的井水,還是一瀉千里的黃河水,都蘊含著毛主席對百姓深厚的感情與長久的牽掛。
1958年到1960年,毛主席連續(xù)三年前往河南考察,期間,他走訪了大量貧困山區(qū),接見了不計其數(shù)的民眾。
他常說“人民群眾的擁護,是最高標準”,可誰又能想到,此時毛主席已是花甲老人,他的口中念著群眾,手中忙著工作,可腳下,卻有些蹣跚了。
而也正是毛主席以及革命先輩,這種將人民群眾的利益擺在最先的想法,始終堅持為人民服務的態(tài)度,才讓我們享受如今的盛世繁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