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的所謂勵志金玉良言中,有一句是“三十歲前靠打拼,三十之后靠人脈”。這個“人脈”,指的是你在職場積累下來的,能在關鍵時刻幫你的人或公司。
三十歲前靠打拼,三十之后靠人脈。
當中有上家,比如說相信你的客戶,賞識你的老板,和你關系鐵的官員;有平家,比如合作伙伴,前同學同事;還有下家——講信用的供應商,靠得住的代理等等。這并不是一本簡單的名片本,因為實際上不管你的名片本有多厚,里面百分之八十,都是只在一起吃過一頓飯,去過一次party,開過一次會的一面之緣,是一些你連他們的相貌都記不住的人;或是有多過一面的交道,但電話打過去,可能要將自己的名字公司重復很多次,對方都未必記得起你是誰的露水情緣。
真正的人脈,是通過合作或交往,對彼此的行事作風有所了解的人,反過來,這些人也要同時對你有同樣的感覺才行。這一個錯綜復雜的關系網(wǎng),如果簡化成一份名單的話,我這份名單會有兩個,一個是所有靠得住的,值得依賴的紅名單,另一個,是用血的教訓換來的,不靠譜的,沾上了非死即傷的黑名單。
三種黑名單的來源
在我看來,黑名單,有時候比白名單更有價值,特別是在圈子很小的情況下,減少失敗的概率就等于提高了成功的可能性。
黑名單的來源有三:一種是像神農(nóng)試百草一樣,自己十幾年職業(yè)生涯下來,用自己的血淚教訓換來的;另一種,則得益于相熟的同行同業(yè)們之間的口耳相傳,好在依循“壞消息走得更快的準則”,通常做砸了的活,都會第一時間成為行業(yè)內(nèi)的談資;第三種,是長期觀察的結(jié)果,看到好的廣告,參加好的活動,遇到好的創(chuàng)意固然讓人受益匪淺,看到爛的,一樣可以整理出一個長長的廣告公司,公關公司,藝術(shù)總監(jiān)等等的黑名單。以備不時之需,人在江湖飄,哪有不挨刀,挨過一刀是為了以后不挨刀,別人挨刀,是為了大家不挨刀。我自己的黑名單中,最黑的是7年前,做一年一度的柯達嘉年華時遇到的。一直滿口答應,積極應對的負責展覽之間的表演的公司,突然因為付款方式翻臉,撒手不管,那時候離活動還有三天。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