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乃至一切文學藝術(shù),莫不是發(fā)幽思的,具有普適性的情感,所以能夠引起人們共鳴,就像下面這些詩詞名句,讓我們每一次讀到都會熱淚盈眶。
布被秋宵夢覺,眼前萬里江山。
辛棄疾少年時鮮衣怒馬。而今已是華發(fā)蒼顏。塞北江南之昔恍若隔世,眼前似乎仍有依稀的萬里江山,金戈鐵馬傾覆而來。年少踏上沙場,他第一次看見邊城大漠如血的落日,玄鷹的身影時而飛掠而過,像一條拖著白虹的金烏,遠近黃沙茫茫,平林漠漠。我雖未曾體會過那種悲痛,卻真真切切地想要觸碰這顆炙熱的心,殘被破屋下也掩不住的愴悢。
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
蘇軾《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最打動你的是哪一句?對我來說不是“十年生死兩茫?!?,而是“夜來幽夢忽還鄉(xiāng),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那小室,親切而又熟悉,她情態(tài)容貌,依稀當年,正在梳妝打扮。這猶如結(jié)婚未久的少婦,形象很美,帶出蘇軾當年的閨房之樂。此時無聲勝有聲”,無聲之聲,全在于此。別后種種從何說起,只有任憑淚水傾落。一個夢,把過去拉了回來,但當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存在。這是把現(xiàn)實的感受融入了夢中,使這個夢也令人感到無限凄涼。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讀過釵頭鳳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偶然看到陸游的《沈園》詩,心中真的是百轉(zhuǎn)千回,不是滋味。這是陸游75歲,風燭殘年時所作,四十年過去了,他仍然難以釋懷,思念刻骨。傷心橋下春波綠,那個“曾是驚鴻照影來”的人,卻已香消玉殞,沈園的柳樹也老了,連柳絮也不再飄飛。世間的一切都已蒼老,包括這身軀,只是這哀痛與思念,卻并沒有隨之減少,反而隨著歲月流逝,而逐漸加深。
被酒莫驚春睡重,賭書消得潑茶香,當時只道是尋常。
春日里酒喝得多了,睡夢沉沉,妻子怕擾了好夢,動作說話都輕輕的,不敢驚動。和妻子以茶賭書,互相指出某事出在某書某頁某行,誰說得準就舉杯飲茶,以此作樂,以至樂得茶潑到地上,滿室洋溢著茶香。很多人都這樣,當沉浸在最大的幸福之中時,卻毫不覺察,還覺得這沒什么,平平常常之事而已。失去之后,回憶當初,才追悔莫及。
明日隔山岳,世事兩茫茫。
明日分別后,又相隔千山萬水,茫茫的世事真令人愁緒難斷。昔日之別,今幸復(fù)會;明日之別,后會何年?低回深婉,耐人尋味。什么時候到了“重上君子堂”甚至“訪舊半為鬼”的境地,估計就更多感慨了吧!
君埋泉下泥銷骨,我寄人間雪滿頭。
這句詩出自白居易的《夢微之》,是紀念去世的老友元稹的,元白之間的友誼十分深厚,了解兩人的感情后再讀會更催人淚下。元和四年,元稹去了東川,白居易與他的弟弟白行簡,好友李杓直,一同到曲江,慈恩寺春游,席間白居易飲酒時忽然想起了好友元稹,便寫下了《同李十一醉憶元九》而千里之外的元稹在當天晚上做了一個夢,夢中恰好夢見了與白居易一同游慈恩寺,醒來以后寫下了《使東川·梁州夢》。這兩首詩不僅寫在同一天,甚至用的還是相同的韻,每每讀來都異常感嘆,再讀《夢微之》,涕淚滿衣裳。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全詩突出寫了“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的老士兵的形象,也著力刻劃了“家”的形象,同時只寫了一筆的“鄉(xiāng)里人”的形象也很鮮明。飽經(jīng)風霜、蒼老惶切的老人,無須顧忌、直言不諱的鄉(xiāng)親,衰草古柏荒墳的家園,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真實動人的具有社會意義的主題的畫面,典型地反映了漢代社會現(xiàn)實的一個側(cè)面。我沒有見過戰(zhàn)爭,也沒有見過軍役,更不知生死離別苦,但是讀完這首詩,淚如雨下。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流。
一開始知道這個句子,還不知道李清照是誰,只是年少中二覺得很有感覺,寫個作文總要拽上一句,后來慢慢長大,了解到這時她因金人南下,幾經(jīng)喪亂,志同道合的丈夫趙明誠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華,眼前所見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從中來,感到萬事皆休,無窮索寞。每次讀到這句話,眼睛就開始泛酸,大概是經(jīng)歷了很多離別吧!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這句話出自元代散曲家徐再思所作的一首散曲。十年、二老,兩個用到數(shù)字的地方,最后“都到心頭”,簡直是點睛之作。想起出來奮斗這么多年,還未拼搏出一番事業(yè),而遠方的父母卻在一天天的老去,這滋味,幾人不知?。?/p>
其實很多小的時候詩詞確實很少有能在懵懂的心靈上留下痕跡的,一但是現(xiàn)在感覺卻有點不同了。因為這每一句說的何曾不說我們自己的心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