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們推送的第 005 期資訊。新朋友加關注吧,每周都能看到這樣的文章推送
2011
明天啟 君用款朱泥壺
尺寸高7.1cm;寬11.7cm
估價RMB 300,000-400,000
拍品描述:
出版:
《古壺之美》卷一 P80-81「明天啟 君用款朱泥壺」,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 2000年出版
《中國紫砂茗壺珍賞》P41「梨式壺」,上??茖W技術出版社 2013年出版
底款:「大明天啟丁卯君用制」
此壺以朱泥制成,蓋扁,圓鈕小巧,壺身飽滿,下部低垂,矮圈足。流短而粗,倒把柔和,底部有楷書刻款「大明天啟丁卯君用制」。
沈君用是明代天啟、崇禎間宜興制壺高手,名士良,風格屬尚歐正春一派,技藝可與陳仲美比肩。善配紫砂土,技術精湛,造型把握爐火純青。
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神品》記:「沈君用,名士良。踵仲美之智,而妍巧悉敵,壺式上接歐正春一派。至尚象諸物,制為器用,不尚正方圓,而準縫不茍絲髪。配土之妙,色象天錯,金石同堅。自幼知名,人呼之曰「沈多梳」。巧殫厥心,以甲申四月天?!?div style="height:15px;">
天啟丁卯即天啟七年,公元1627年,正値晩明文人文化大發(fā)展之時。辨此造型,可發(fā)現(xiàn)壺蓋壺身渾然一體,與后世的文旦、西施頗為相似,只是縱向較矮扁,當是文旦壺之鼻祖。
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別傳》著錄有陳靄雪藏紅泥粗砂小壺一具,流短而把反,制作極精,壺底亦鐫「大明天啟丁卯君用制」九字楷書三行,與此壺相類,是沈君用同一時期作品,可為參考。
古制朱泥用料考究,正取砂料摶就,雖細而不膩。順帶一提,現(xiàn)代朱泥器不作砂料正取,做新老朱泥斷面顯微測試比較,氣孔率呈千倍差距,古器事茶,更是佳用。
目前就可見傳器批證,晚明為紫砂造器之峰期,文人名士參與創(chuàng)監(jiān)制作,成器審美嚴謹、用料考究,精造者器小雅致,延續(xù)而下至清初時期工藝也相對成熟。
明朝末年,雖江南一帶經(jīng)戰(zhàn)火蹂躪,也間接帶動工藝移轉,或因南明政權遷移影響,易地生產(chǎn),可能性也帶動商貿及茶風,如閩南功夫茶。由宜興當?shù)馗G址各地層顯示,并無清初朱泥器窯址殘件發(fā)現(xiàn)。故清初朱泥器勢必轉移燒造,從同時期宜興窯普遍造器與朱泥傳器比照,朱泥器工藝精度顯勝一籌,工藝與器型多見晚明之遺風。
—呂一讓
朱泥乃紫砂之一種,因含鐵量極高而色若朱砂,古謂朱泥為「未觸風日之石骨」,是泥中精品,向來十分稀有。
朱泥器以其光彩紅艷、嬌妍多姿的發(fā)色,顆粒細膩、平滑通透的觸感,小巧玲瓏、適宜把玩的體態(tài),不但符合中國人傳統(tǒng)的審美觀點,甚至在海內外紫砂江湖上掀起一陣陣「赤雨朱風」。例如,17世紀中葉起外銷歐洲的「紅色瓷器」;清同治以后,轟動東瀛茶陶兩界的「朱泥燒」;從明末至民初,在閩南沿海乃至南洋一帶卷起的「水平壺」紅色浪潮……歷史上,宜興朱泥壺光素簡練器,造型無華,氣韻內斂,小中見大,令當代許多陶手難望項背。清中末期,朱泥壺賞玩是盛極一時的風氣,惠孟臣、陳鳴遠等制壺大師都曾做過令后世標榜的朱泥壺。
朱泥壺適合沖泡多種茶,陶器特有的氣孔使茶葉不易悶敗,還可以通過影響水分子運動以順和茶性,壺體提溫迅速,使壺內環(huán)境發(fā)茶均勻,是深受茶人喜愛的泡茶佳器。
朱泥成型工藝難度較高,成品率約僅七成,泥性嬌挑。朱泥燒成要比紫泥更接近燒結點,偏低光澤皮相不佳,色澤鮮度不足,偏高則坯體收縮過程易起泡變型。故而每一尊完美的傳世朱泥壺,更當令人珍視。
2012
清初 子怡款朱泥壺
尺寸高5.8cm;寬11.4cm
估價RMB 250,000-350,000
拍品描述:
出版:
《古壺之美》卷二 P30-31 「清初 子怡款朱泥壺」,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 2012年出版
《荊溪紫砂器》 P88 「十八世紀初 子怡款朱泥壺」,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 1999年出版
《中國紫砂茗壺珍賞》 P124 「扁掇壺」,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年出版
底款:「松竹開山遙 子怡」
此壺朱泥胎肉厚實,壺身圓潤柔麗、收縮自然;壺嘴小巧靈致、曲環(huán)有度,似漁翁釣竿垂于江上;壺把曲而不俗、張而不揚,銜接處力度適中,穿指于其間,把握舒適穩(wěn)定;壺蓋疏密有致、棱角分明。壺鈕為扁圓珠,細膩光滑,氣孔通于天地之間。蓋身鼓起呈半圓狀,口處向外延伸成沿,收而為子口嵌于壺中;壺身上沿與蓋沿吻合,儼然一體,下部扁鼓,線條舒展流暢、勻稱柔和,給人以神清氣爽的感覺。壺底矮圈足,平底上刻「松竹開山遙」,落「子怡」款。松、竹自古就是文人墨客鐘愛之物,一者獨立寒風,傲視冰霜,一者虛懷若谷,氣節(jié)凜凜。此種刻款方式多出現(xiàn)于明末清初,而子怡一名在清初紫砂作品中亦有所見。遠觀壺體,鈕、蓋、身筒三點一線,比例協(xié)調;其形如斗笠、蓑衣之翁獨釣寒江,令人回味。昔張志和有詞《漁歌子》云:「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來表現(xiàn)漁翁的閑逸之情,也與壺底銘文相互契合,更含一種清隱之趣,淡泊明志、寧靜致遠、不飾繁華,在喧鬧中惟求一清靜。
參閱:《古壺之美》卷一 P244-245 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 2000年出版
2013
清雍正–乾隆 圣和款朱泥壺
尺寸高6.9cm;寬12.2cm
估價RMB 400,000-500,000
拍品描述:
把款:「圣和」
此件朱泥壺胎體堅致,質地細膩,表面光澤潔凈,顏色純正明快。造型端莊,古樸大方,線條流暢,棱線挺括。壺蓋扁圓厚實,壺鈕上方近似平面,微微隆起,下方內斂與蓋頂相接。壺身呈正扁圓,肩腹轉折舒緩,飽滿富有張力。壺流彎曲斜上而出,壺把呈耳形,圓潤流利,下方連接壺身處復出一角。流和把持平,有向上升騰的效果,達到均衡之勢。底部圈足,把下方有楷書款「圣和」二字。圣和據(jù)傳姓邵,為乾隆時期制壺好手。
2016
清康熙 方允卿款朱泥壺
尺寸高5.8cm;寬10.7cm
估價RMB 300,000-400,000
底款:「乙丑仲春方允卿制」
出版:
《古壺之美》卷一 P116-117 「清康熙二十四年 方允卿款朱泥壺」,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 2000年出版
《荊溪朱泥》 P69 「方允卿款朱泥壺」,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 2010年出版
此壺工藝嚴謹,設計圓潤小巧,卻不失凝重沉穩(wěn)。蓋如帽檐,邊沿棱角分明,正中突起,平頂,其上置扁圓鈕。壺身曲線柔美,體線三彎。頸曲至肩,肩收成腹,腹轉為足,底平。壺流沿腹肩切線方向斜上而起,微微彎曲,令壺口出水有力。壺把較壺流纖細,上闊下窄,形若耳。
選用朱泥燒制,色澤紅而不嫣,潤比玉面,姿比凝銅。朱泥礦形瑣碎,需經(jīng)手工挑選。文獻中記:「石黃泥,出趙莊山,即未觸風日之石骨也,陶乃變朱砂色?!挂蚱浜F量多寡不等,燒成之后變朱砂色、朱砂紫或海棠紅等色。明末至乾隆時期,朱泥壺占有一定數(shù)量,后因礦少而稀。
壺底刻款「乙丑仲春方允卿制」,行筆飄逸流暢,有超然物外之風。間架猶見晉唐書風,骨肉亭勻,筆力含蓄內斂,筆劃起刀處偶見切刀痕,具康熙時期鋼刀刻款特征。康熙乙丑年為公元1685年,這種在紫砂壺底楷書寫干支紀年的方式從康熙朝一直持續(xù)至乾隆早期,當是受晚明文人署款傳統(tǒng)的影響。作者方允卿不見史料記載,有允卿款紫砂宮燈壺傳世,刻字風格與此件相近,當是同一人作品。帶有姓氏「方」字者獨此一件,從兩件作品看,方允卿不失為清初制壺好手。
當代對紫砂選藏引導較為注重名章識款而輕略壺品本質。清初朱泥器落款多有臨托前朝前人之形式,其形式沿革自晚明拓款之使用。如「天啟丁卯年荊溪惠孟臣制」等等。以詩句形式或前人識款之泥拓膠拓拓用款為清初朱泥器常見落款形式,以此普遍對朱泥壺之觀感有托仿跟風之嫌。
但尚古傳序更應被包容理解,有其年代背景深層之因素,只是我們因長期接受的落款信息令我們對此有所執(zhí)念。宋瓷無款,國之瑰寶。但關鍵的是我們可以合理觀察到,在整個清初朱泥壺造器上我們基本看不到兩件形態(tài)比例相同的朱泥器。在朱泥器有限之造型成型框架內,即便最常見之梨式壺形,也在細微處別見精神,此意義上不等同于摹作?;蛞姷犊?,字法晉唐,以刀代筆流水行云,非一般陶工刀手能就。即便今日出色陶刻家臨刻,依舊難及。
—呂一讓
2017
清康熙–雍正 鳴遠款朱泥壺
尺寸高6.3cm;寬12.9cm
估價RMB 250,000-300,000
拍品描述:
底款:「香」 「清閑之時 有此可樂」 「鳴」 「遠」
出版:
《古壺之美》卷二 P32-33 「清康雍 鳴遠款朱泥壺」,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 2012年出版
此壺原礦朱泥制成,砂質淘煉細膩,色澤艷麗不嫣。壺身邊緣,鼓腹飽滿,三彎流柔順胥出,弧把昂揚,矮圈足;蓋唇邊厚實,蓋面平弧微穹,中心鈕滴似如算珠。底部刻款「清閑之時,有此可樂」頗為點題。刻銘右側有落葉引首印款,葉內含「香」字,巧妙設計,將筆畫融于葉脈紋路中。這種一葉知秋的花押在清初瓷器筆筒、象牙筆筒等文房器物中極為常見,成為斷代的一個標志。落款分別為圓形「鳴」、方形「遠」兩鈐印。
2018
清康熙–雍正 逸公款朱泥六方壺
尺寸高6cm;寬11.7cm
估價RMB 500,000-600,000
拍品描述:
底款:「片心閑對花 逸公」
出版:
《古壺之美》卷一 P442-443 「清雍干 逸公款六方朱泥壺」,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 2000年出版
《古壺之美》卷二 P42-43 「清康雍 逸公款朱泥六方壺」,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 2012年出版
《中國紫砂茗壺珍賞》 P117 「六方壺」,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年出版
此器朱泥泥色奇美,平面六方形,壺身、流、蓋、鈕、底、頸皆呈六方,曲折合宜尺度,六方條把圈成圓形,六方流三彎向上秀美,把四方榫接流暢,蓋大而平,子口稍短,鈕六方狀似珠圓,圈足六方干凈利索。雖是六方壺,但肩頸處以弧線處理,線條明確流暢,毫不拘泥,充分運用點、線、面的變化,起承轉合清晰明確,比例結構合理。六方壺是紫砂的經(jīng)典器型,其形體明快挺秀,富有陽剛之氣。從早期的「大彬六方壺」,到歷史悠久的「僧帽壺」,再到近代的「雪華壺」,無不詮釋了方器線條流暢、輪廓分明、平穩(wěn)莊重的制器準則。此件依據(jù)幾何造型而成,表面看似簡單,卻做工精細,方圓并濟,展現(xiàn)了作者深厚的制作技術,將六方壺的藝術精髓發(fā)揮的恰如其分。壺底竹刀刻「片心閑對花」,落款「逸公」。
2019
清雍正–乾隆 柏原款朱泥壺
尺寸高8.6cm;寬12.5cm
估價RMB 250,000-350,000
拍品描述:
底款:「我愛江山好 柏原」
出版:
《古壺之美》卷一 P144-145 「清雍干 柏原款朱泥壺」,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 2000年出版
此件朱泥壺簡潔大方,風格柔美,曲線凹凸有致。壺流自壺腹向上胥出,流口簡練,細長優(yōu)美。壺把近圈,秀麗小巧。壺流、壺把相接分明,處理細致到位。壺蓋小圓鈕,蓋扁,微微隆起。壺身垂鼓腹,底部內凹呈圈足。蓋與壺口相切,壺身宛如一只葫蘆,子母線切合嚴密。整器比例均勻,泥料色澤艷麗華貴,更添紫砂高雅氣質。壺底刻「我愛江山好,柏原」。
2020
清乾隆 發(fā)祥款朱泥文旦壺
尺寸高11.9cm;寬16.8cm
估價RMB 250,000-300,000
拍品描述:
底款:「四時佳興與人同 發(fā)祥」
此壺器身由極精簡的線面架構成形,流線豐滿光潤,自然服帖,身蓋相連呈截蓋,鈕為扁圓狀,底向里收斂。流短而粗大,位置略微偏上,把圈向下傾斜,俗稱「倒把」,壺流與把和諧對稱,視覺上更為穩(wěn)重。其圓潤豐艘之美,將女子的優(yōu)雅飄逸展露無遺。選用朱泥而制,表面珠粒隱現(xiàn),質樸無華。圈足之內,楷書刻寫「四時佳興與人同」,句出宋代程顥的《秋日偶成》詩。落款「發(fā)祥」,圈足外側有「文旦」二字。整器渾圓天成的狀態(tài),顯示出制壺藝人的功力。
發(fā)祥,當指周發(fā)祥,傳奇可見「荊溪周發(fā)祥制」篆書印款之器。
參閱:
《朱泥寶記》 P183 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 1993年出版
《荊溪紫砂器》 P52 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 1999年出版
2021
清乾隆 香葉款朱泥壺
尺寸高5.5cm;寬11.4cm
估價RMB 250,000-300,000
拍品描述:
蓋款:「香」
此件朱泥壺造型規(guī)整,渾圓周正。壺蓋如帽,上有扁圓鈕。壺身腹部扁鼓,平底。壺把纖細圓潤,口流三彎。
此壺特殊之處在于其蓋款鈐印,為一樹葉,內寫「香」字,巧妙融合,頗為特殊。
紫砂器自明代晚期興起以來,多于壺底刻寫制器姓名款或年號干支款。進入清代以后,紫砂器年號則不再出現(xiàn),改以干支紀年,這一現(xiàn)象在同期瓷器上亦是如此。
康熙十六年,出于維護帝王權威的考慮,浮梁知縣發(fā)布了「年款禁令」。據(jù)清乾隆《浮梁縣志》記載:「康熙十六年,邑令張齊仲,陽城人,禁鎮(zhèn)戶瓷器書年號及圣賢字跡,以免破殘?!菇铍m出,并不能完全禁絕民窯題寫年款現(xiàn)象的發(fā)生。
康熙三十八年曾立「奉憲永禁碑」,碑文中再次重申民窯不得書寫年款的禁令,如有「陽奉陰違,一經(jīng)查出,定拿枷責不貸?!棺源私^大多數(shù)康熙民窯停止了書寫年款而改書其他類型的款識。
宜興窯當然也不例外,這也是清初紫砂中僅有干支而不見年號的原因。禁令雖然限制了題寫年號款,卻激發(fā)了民窯的款識創(chuàng)新能力,使得康熙款識空前豐富,寄托款、堂名款、吉語款、圖記款、花押款等等百花齊放。清初直至乾隆,民窯器皆有以秋葉為款者,而紫砂香葉款十分罕見,獨具特色。
2025
清乾隆 玉珍款桶形平蓋朱泥壺
尺寸高7.2cm;寬12cm
估價RMB 250,000-300,000
拍品描述:
底款:「玉珍之玩 惠 孟臣」
把款:「玉」
出版:
《古壺之美》卷二 P74-75 「清乾隆 玉珍款桶形平蓋朱泥壺」,成陽藝術文化基金會,2012年出版
參閱:
《以適幽趣·明清茶具珍藏展》P86 西泠印社出版社 2014年出版
此壺端莊大氣,簡潔飽滿,剛柔相濟。壺蓋平整,倒角利落,正中小鈕棱角分明,轉折清晰。壺身呈圓筒狀,細看可覺曲線外膨,張力十足。肩部寬闊,其上頸部收緊。嘴流勁挺,口部水平。壺把圓轉,曲彎成耳。底平,承矮圈足,內刻「玉珍之玩」,鈐印「惠」、「孟臣」。
福利關注“紫砂榜周刊”,回復“顧景舟”,即可獲取“宜興紫砂珍賞”電子檔書籍,時間有限,趕緊行動!
不能把黃龍山搬回家,那就選擇與12種紫砂泥料為伴,
圓你一個紫砂原礦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