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全盤照抄,那就抄襲,暴露出來就是不亞于緋聞的丑聞;抄其部分,那就叫“模仿”了,弄好了還可以叫“創(chuàng)新”呢。不僅僅是當代人這樣干,唐代“詩仙”李白也是這樣做的。不過,這不是我的發(fā)現(xiàn),而是日本漢學(xué)家石川忠久在《漢詩與人生》(文春新書,2010年12月第一版)一書中指出的。
石川忠久在講述中國南朝宋的詩人鮑照的《擬行路難》第二首時,首先引用他開篇的“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然后指出,李白《行路難》中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就是“模仿”鮑照的詩作而來的。說到這里,我隨即想起李白《將進酒》中“古來圣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的詩句,而鮑照《擬行路難》結(jié)尾則是“自古圣賢盡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多多少少也有一些“抄襲”的痕跡。這么看來,李白的“抄襲”算是高明的了。
石川忠久在介紹鮑照時指出,鮑照在26歲的時候,有機會在臨川王劉義慶面前毛遂自薦。這個時候,有人忠告他說:“郎位尚卑,不可輕忤大王。”鮑照聽后氣憤地反駁:“千載上有英才異士沉沒而不可聞?wù)撸M可數(shù)哉!大丈夫豈可遂蘊智能,使蘭艾不辨,終日碌碌與燕雀相隨乎?”此后,他獻詩言志,臨川王劉義慶看后極為欣賞,稱他是“奇才”,當場還賞給他20匹絹,封他做臨川國侍郎。
在魏晉南北朝那個門閥制度森嚴的時代,出身“寒門”的鮑照雖然在“入門考試”中合格了,但他始終是“下僚”,從事編纂《世說新語》等工作,胸中郁結(jié)起憤憤不平之氣。最后,鮑照還是陷于宮廷內(nèi)部斗爭的漩渦無法左右自身,在荊州被亂軍殺死。這些,也都是日本漢學(xué)家石川忠久介紹的。
在我看來,鮑照不肯做“燕雀”,發(fā)出的呼聲與秦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領(lǐng)袖之一陳勝的“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有相似之處,兩人生命的結(jié)局也有相同之處,都是為他人所殺。說起來可能有些悲觀,在這個世界上,該是你的,就是你的;不該是你的,到底也不會是你的。不肯認命,心中就總會感到“郁屈”。
據(jù)說,鮑照一共寫過18首《擬行路難》。本來,《行路難》是漢代樂府舊題,很多詩人都用過這個題目。但鮑照用“擬行路難”,顯現(xiàn)出一種謙遜。我由此翩想到現(xiàn)代城市重要的問題之一——行路難。古人的“行路難”與今人的“行路難”,原因肯定是不同的,但這種相同的問題與感慨,讓我又想起李白的《把酒問月》——“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jīng)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本文作者系洪琳)■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