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西周。材質(zhì):青銅。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出土?,F(xiàn)藏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通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徑47厘米,重34.5千克,由作器人毛公而得名。鼎為直耳,半球腹,足為獸蹄形,矮短而莊重有力,鼎的口沿還裝飾有環(huán)帶狀的重環(huán)紋。整個造型渾厚凝重,飾紋簡潔古雅樸素,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是西周晚期的鼎由宗教轉(zhuǎn)向世俗生活的代表作品。
毛公鼎銘文拓片
毛公鼎最為著名的是腹部的32行499字銘文,是迄今為止西周青銅器上最長的銘文。
毛公鼎的銘文是一篇完整的冊命書,主要可以分為五段。第一段記述了周宣王為勵精圖治的過程;第二段說宣王命毛公治理邦家內(nèi)外;第三段說宣王給了毛公宣示王命之專權(quán),著重申明未經(jīng)毛公同意的王命,毛公可告訴臣工不予奉行;第四段告誡勉勵毛公不要懈??;第五段說毛公為感念周宣王的恩德鑄造這個鼎以資紀(jì)念。這段銘文敘事完整,記載詳實,是研究西周歷史的重要材料。
毛公鼎銘文拓片
毛公鼎的銘文是比較成熟的西周金文書法風(fēng)格,奇逸飛動,結(jié)體方長,整體顯得氣象渾穆,筆意圓勁茂雋。因而毛公鼎出土之后有不少書法家為之傾倒,清末著名書法家李瑞清就曾說:“毛公鼎為周代廟堂文字,其文有如《尚書》;學(xué)習(xí)書法不學(xué)毛公鼎,猶如儒生不讀《尚書》?!?/p>
臺北故宮博物院
毛公鼎出土于清代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之后一直為私人收藏。1946年收藏人陳永仁將毛公鼎捐獻(xiàn)給政府,次年毛公鼎由上海運(yùn)往南京,收藏于當(dāng)時的中央博物館。1948年毛公鼎又隨國民政府遷往臺北,至今仍存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內(nèi)。
大盂鼎 大克鼎
毛公鼎與大盂鼎、大克鼎一起被譽(yù)為晚清“海內(nèi)青銅器三寶”,其中大盂鼎收藏于北京中國歷史博物館。
大克鼎收藏于上海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