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補這些,實是因為安思遠對中國上古時代玉器收集的廣博,到了令人難以置信地步。越是瀏覽安思遠的古玉,就越發(fā)感到此公的神奇和感念他對中國文物的完整保存。
在這個巨大的收藏群體里面,占絕大多數的是新石器時期玉石類工具,以地方玉和石材類為主??梢姲菜歼h并不計較器物材質的種類,而是更多地去關注它們的歷史屬性和地位。
(當本月的拍賣結束以后,此情此境將永不復存,人去屋空,但此公則長念人間)
正是這種不離不棄和包羅萬象的收集,使得為今日中國保全了如此大量的歷史物證。當代的古玉收藏者在談到古玉歷史價值的時侯,大部分是偏重于它們的神玉地位和帝王的獨有,而忽略了它們在遠古社會中人類活動的使用,當然,落空了前者,其售賣的價值就會大打折扣。
(沁蝕疊加的古玉,流露的是滄桑之情。)
在這些古玉的集合里,我們可以看到大量早期人類活動的跡象,原始樸拙的打磨,帶有明顯鋸割的臺階痕跡,洞孔的偏移和轉磨紋,外形的不規(guī)整,器型分類的近似性,不同的形體又代表了不同的使用功能,今日人們區(qū)分的斧、鉞、鑿、錛、其實在早期就是人們生活的工具的一部分。勞動者將這些石制的工具,懸掛在頸項或腰間,是為了便于攜帶,用于切割和砍伐,是生存教會了先民們去如何去打制和使用這些石玉工具。這些都在眾多石玉工具的器型和刃口的殘缺上面,表現的一覽無遺。這也可能表明,后世的神玉、王玉皆是通過生活與生產工具演變而來,而這一歷史過程可能經歷了萬年之遙。目睹這些新石器時代的古玉,為我們生動而真實地勾畫了一幅幅中國上古時期的生活畫卷。
(現代木版畫:表現了氏族社會部落先民們刀耕火種的遠古年代)
下面的全部是新石器時期(公元前四十至二十世紀)玉石類器物,大部分是石斧、鑿、錛、鉞等工具為大家所熟悉,在此就不再加以細分和表明器物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