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網(wǎng)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告知
古天一2015年秋拍繼續(xù)推出【師竹居藏文房雅玩】專場,甄選其所藏明代以前及明清時期文房清玩近百件,包括筆筒、筆架、插屏、墨床等,與春拍專場不同的是,此次還包括20余件早期古玉,有玉勒子、玉琮、帶板、玉環(huán)等不同種類,全面展示古代玉器文化的魅力。
玉器文化,作為權力、想象與精神的象征載體,一直被人所推崇。古代中國就把人的精神投射到玉里,像有“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像“君無故,玉不去身”的說法。這是由于玉溫潤秀雅的特性,具有非常特別的色澤與質感,所以玉就超越了其自然的屬性,進入到神圣之境。
早期的玉器運用,總是賦予了溝通神靈的使命;如在祭祀儀式中,以玉為禮器,與天溝通,藉此追求永恒。所以古人說:夫玉亦神物也。
玉勒子
良渚文化
L4.3cm;L6.3cm;L7.2cm;L7.2cm
(由上及下)
良渚文化是中國史前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高峰,其中良渚文化最為世人所重是良渚玉器。良渚玉器中的玉勒,一般呈長形管狀,或圓或方或三角,管中間有孔,基本上都是貫通的。這也跟琮的意義類似,即由此通天孔,象征天地貫穿的思想。玉勒就是表現(xiàn)良渚文化社會的表征之一,良渚文化中的玉勒,亦折射出良渚文化的成熟和發(fā)達,同時說明良渚玉器對中國文明所起的作用及影響。
在良渚玉器的玉勒中,雖然只是一種小管,談不上有豐富的造型與精美的制作,但其文化和藝術性仍然極高。這正是因為制作的困難,尤其通孔的難度。如玉琮出孔,由于琮體量更大,貫通容易,而許多玉勒較小,貫穿孔道極難。
由于玉的硬度客觀存在,當時又受制于制玉工具的局限,良渚人在制玉的過程中,似乎會先進行一番高溫烤燒,以此降低玉材的硬度,然后再施加創(chuàng)作。因為玉經(jīng)由火的處理,其硬度會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壞,這樣在制玉時就事半功倍了。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出土的良渚玉器中,多帶有一定程度的沁。這些沁固然是經(jīng)長時間的埋藏,生成的物理反應,最后就是我們常說的沁。但是,制作時的過火處理,或不無影響。
本組良渚玉勒,皆有美沁?;蛴袉紊撸蛴卸嗌?;亦有原生色,亦有過渡色;可以說是百科全書式的沁色標本。此一系列的玉勒,其沁色或如雞骨白,或如象牙黃,皆有沁人心脾之美。
如今珠管成為文化時尚。而這幾件玉勒,早到四五千年,可謂是一切珠管的源流之一。此組良渚玉勒,是上古文明的微縮化,也是文化顯現(xiàn)生機的事物。其沁色斑斕,合乎自然而又有驚艷之感;其光澤潤美,如有寶石般的瑩美澤光。因此,無論是作為文明藝術的價值,還是被人所珍,都能獲得連綿不斷的妙音。
三角形玉勒子
良渚文化
L7.4cm
三角形玉勒子
良渚文化
L3.9cm
玉雕龍紋勒子
西周
L4.5cm
此玉雕紋勒子,質地細膩;其色澤潤美,瑩和光潔。勒子材質上佳,雕琢紋飾精美,云紋線雕出隱約凸起,陰刻龍紋,延續(xù)商代“臣”字眼特征,具有西周風格,具有極高的工藝和文化價值。此玉勒形態(tài)飽滿,通天孔貫穿,通體刻紋,以優(yōu)等之美玉為材,經(jīng)上千年的滋潤,又美艷又樸實。一件既內斂又溫潤的玉勒,非同尋常。
玉琮
明代以前
H3.5cm;D6.5cm
玉琮貴為禮器,基本造型為內圓外方,但存在節(jié)數(shù)之分。此玉琮為單節(jié),素身無紋,內圈可見“雞骨白”覆蓋,外壁經(jīng)長久摩挲,溫潤可人,青色玉質表面布滿紅絲沁,邊角亦盤玩得圓潤平滑。玉琮內圈闊大,呈矮樁形,具有早期玉琮特征。
玉雕胡人伎樂帶板
唐代
3.5cm×4cm
玉帶板扁平方正,正面浮雕胡人伎樂像,背面光素,中間陰刻數(shù)字紋,四角均有對穿孔。形制、紋飾、雕刻手法具有明顯的唐代玉帶板制作風格,是為唐代玉帶板的經(jīng)典作品之一。整器四邊微微凸起,中間浮雕人物,胡人交腳盤腿而坐,一長帛在腦后飄舞,兩端從腋下穿過??坦ひ源竺娣e的陰刻線來表現(xiàn)人物的衣飾、發(fā)飾、長帛等,這種人物造型及表現(xiàn)手法在唐代玉帶板中多見。唐時,中亞地區(qū)的波斯人大量進入內陸,他們信奉祅教,把中亞的宗教及生活習俗帶入我國。此件帶板為唐代成組玉帶飾中的一件,表現(xiàn)了當時大唐與異域文化的交融。
白玉鵝
宋代
L5cm
宋代玉器具有平遠、深遠、高遠的多層次全景式構圖,其形制靈動,以形傳神,形神兼?zhèn)涞木车亓钊烁袊@。明代的高濂就說,“自唐宋以下所制,種種玩物,碾法如刻,細入絲發(fā),無隙敗矩,工致極矣,盡矣。宋工制玉,發(fā)古之巧,形后之拙,無奈宋人焉?!?/p>
宋代的玉雕藝術,追求清幽安逸與輕矯靈動之姿。此白玉鵝,羊脂白玉為質,玉質溫潤,油潤無比,古意十足。鵝曲項回首,口銜靈芝,靈動自然;整件構思巧妙,其形象細膩生動,營造閑適氣氛,極有韻味,是一件十分珍貴的宋代珍玉。
玉雕龍紋帶飾
宋代
L8cm
此方形帶飾透雕云龍紋,龍以細長的頸部,粗壯的肢體等特征出現(xiàn),身形矯健,翻騰有力,穿梭于云層之中。整器多層次透雕,背面光素無紋,形制、龍紋具有典型的宋代玉雕風格。此帶飾云龍紋與流行于宋、元時期的穿花龍題材類似,在玉雕藝術中多有表現(xiàn)。這種環(huán)托高浮雕、鏤雕的玉飾,紋飾可達三到四層,其裝飾題材十分廣泛,流行于宋元之際。
玉雕三才環(huán)
戰(zhàn)國
D6cm
此玉環(huán)正反兩面可見三個切面,形成明顯的弧面,其余部位均無雕飾。這種制式即戰(zhàn)國、漢代時期流行的三才環(huán)形制。三才環(huán)每面各代表“天、地、人”,表示著天、地、人的循環(huán)往復,和諧統(tǒng)一,是古人護身避邪之物,寓意吉祥。此玉環(huán)較同時期玉環(huán)形制更加扁平,而要在如此扁平的表面再琢出三份等大的弧面,每個弧面的線條又要求流暢自然,無疑需要更加嫻熟的技法。玉環(huán)周身受沁,呈色古樸,高古氣息濃厚。
玉雕交結鏤空環(huán)
春秋
D5cm
玉雕交結鏤空環(huán),此玉環(huán)受沁明顯,雙面施工,紋飾一致,鏤雕內外雙環(huán),雙環(huán)之間鏤空交結的盤蛇紋。雕琢古樸剛勁,整體呈對稱的布局,蛇身施以扭絲紋,具有春秋時期玉雕風格。
雙虎頭玉璜
漢代
L8.4cm
玉璜在中國古代與玉琮、玉璧、玉圭、玉璋、玉琥等,被《周禮》一書稱為是“六器禮天地四方”的玉禮器。此玉璜兩端雕琢成寫意的虎頭,雙面雕工,呈對稱的布局,主題紋飾分為三組,分別為虎頭紋、谷紋、勾云紋,玉璜正中有對穿孔,受沁后色澤深沉,表面灰皮自然,光氣老到,各方面的特征均符合漢代玉璜制式,是一件典型的早期玉璜珍品。同類作品在各大博物館中可見。
玉雕勾云紋劍璏
漢代
L11cm
劍璏是古代裝飾寶劍上的玉飾之一,鑲嵌于劍鞘中央,正視為長方形,其上一般雕琢勾云紋、獸面紋、螭虎紋等紋飾。底下有一方框,便于革帶穿過,穿聯(lián)系于腰帶上,即可將劍固定于腰間,俗稱“文帶、昭文帶”,流行于春秋戰(zhàn)國至漢代。
此玉劍璏周身大部分受沁,但從局部仍可見玉質細膩溫潤,劍璲表面陰刻勾云紋,排列組合規(guī)整有序,另一端飾獸面紋,可見細密的陰刻線,為漢代劍飾上的典型紋飾。在漢代劍璏是地位和權利的象征,玉劍璏是貴族特有的配飾。
玉雕螭龍紋帶勾
漢代
L6cm
此螭龍紋帶勾,造型較為特殊,與常見帶鉤有明顯的不同。此玉帶鉤龍紋形象寫意,猶如現(xiàn)代流行的卡通風格,帶鉤多處有凹陷的處理方式,線條硬朗,形成了多剖面、多孔洞的視覺效果。此玉帶鉤雕工質樸而嫻熟,造型上大刀闊斧雕琢,細節(jié)上又一絲不茍刻劃。例如,螭龍尾部及底足部分飾以數(shù)條弧線紋,且刻劃得流暢而有章法,具有漢代玉雕風格特征。周身受沁明顯,呈古雅的土褐色,局部可見玉質本色,細膩柔和,可見材質之優(yōu)良。
玉雕勾云紋劍珌
漢代
H5cm
玉劍飾始于春秋戰(zhàn)國,常見有劍首、劍格、劍璏、劍珌四種配套使用,演變至兩漢時期已十分昌盛,東漢以后逐漸衰落至消失。劍珌是安在劍鞘尾端的玉制品,流行于戰(zhàn)國秦漢時期。戰(zhàn)國劍珌直身、體圓、較厚,早期光素無紋。戰(zhàn)國晚期,出現(xiàn)了琢有獸面紋和卷云紋的劍珌。這件玉劍珌呈梯形,局部受沁發(fā)白,兩面雕飾勾云紋,為典型的漢代劍珌造型。底面有三個鉆孔,用以接鞘,中間的較大;兩側較小,斜向穿透。
玉雕龍紋劍格
漢代
L5.5cm
玉劍格,即劍琫,是指劍柄與劍身的飾玉。一般的劍琫為金屬,玉制的則是佩劍所用,通常則是權貴人物所有。本件以美玉為材,部分受沁呈雞骨白;品相完美,飾紋高浮雕螭龍,為漢代典型的紋飾。其制風格明顯,沁色亦優(yōu),珍稀無比。
玉劍珌呈梯形,局部受沁發(fā)白,兩面雕飾勾云紋,為典型的漢代劍珌造型。底面有三個鉆孔,用以接鞘,中間的較大;兩側較小,斜向穿透。
勾云紋玉璜
春秋
L7.3cm
此玉璜扁平,雙面施工,局部受沁。雙面均減地凸起的勾云紋,正反相連,排列密實,勾云紋線條周圍可見明顯的工具琢磨痕跡,為典型的戰(zhàn)國至漢代流行的勾云紋飾。玉璜邊緣數(shù)處琢成凹槽狀,形成以勾云紋為主體的布局。這種邊緣的處理方式為早期玉璜制作的主要特征之一。
谷紋玉環(huán)
漢代
D4.9cm
此玉環(huán)為青玉質,局部受沁,雙面雕飾谷紋,排列整齊稀疏,觸摸有凸起之感,具有明顯的漢代谷紋特征。谷紋是早期玉器上的經(jīng)典紋飾,形如倒寫的字母“e”,最早出現(xiàn)在春秋時期的玉器中,到戰(zhàn)國時期發(fā)展為逗號字樣,如同圈著尾巴的蝌蚪,因此也俗稱“蝌蚪紋”。谷紋的制作是用橫線或斜線將玉器表面分隔成類似蜂房排列的六角形,再加以修琢而成,與蒲紋并稱為漢代玉璧上最經(jīng)典的紋飾?!吨芏Y·典瑞》里即有“子執(zhí)谷壁,男執(zhí)蒲璧”說法,可見谷紋與蒲紋在漢代玉文化中的典型性和重要性。
玉握豬
漢代
L11.5cm
此玉握時代特征明顯,在長條圓柱上加琢單線條,雕刻技法可見漢代最常用的“漢八刀”雕法。因為豬是財富的象征,因此玉豬成為漢代最流行的玉握。這件玉握豬雕刻大刀闊斧,雕成蹲伏的形象,同時在圓柱形的體態(tài)上施以各種短刀,又使豬的形象顯得憨實圓潤。豬的鼻端及尾部留有對穿孔洞。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