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生川、草烏治痹
川、草烏辛熱,有毒,功擅搜風定痛,二者尤以生草烏力銳效捷?!渡褶r本草經》謂其“除寒濕痹”;《別錄》謂其主“歷節(jié),掣引腰痛,不能行步”;《藥性論》說烏頭“其氣鋒銳,通經絡。利關節(jié),尋蹊達徑而直達病所”;《本草述》亦謂“寒濕之所結聚,頑痰死血,非是不可以開道路,令流氣破積之藥得以奏績”。朱老對于風寒濕痹,常用川、草烏配桂枝、細辛、獨活、仙靈脾之類。他認為川烏溫經定痛之力量較強,寒邪重者用生川烏,寒邪較輕而體弱者用制川烏。對于寒濕痹重證,則取生川、草烏同用之,蓋草烏開痹止痛之功較川烏尤著也。痹痛之難忍者,朱老推崇許叔微之“麝香丸”(生川烏、全蝎、黑豆、地龍、麝香),如法制用,多在數日以內迅收痛止腫消之效,慢性頑固性痹痛,堅持服用,亦有一定效果,方中生川烏亦可改用生草烏。川、草烏均有毒,尤其是用生者為丸內服,是否有中毒之虞?朱老認為,許氏方中生川烏用量很小,不會中毒,經多年使用觀察,尚未見有中毒者。不過一定不要過量。如改用制川烏,則鎮(zhèn)痛之作用大為減弱。朱老還指出:許氏用生川、草烏之方,還有川烏粥,即以生川烏(去皮尖)研末,同香熟白米作粥半碗,文火熬熟,再下姜汁與蜜,攪勻服之,治風寒濕痹,麻木不仁,痛重不舉;又有黑龍丸,用生草烏配五靈脂,治一切癱瘓風,都是很有研究價值的。
至于川、草烏的用量,朱老認為,由于地有南北,時有寒暑,人有強弱,故其用量,一般從小劑量(3~5克)開始,逐步加至10~15克為宜。在配伍上,川、草烏與甘草、蜂蜜、防風等同用,既不妨礙其鎮(zhèn)痛的作用,又有解毒之功。在用法上.生川、草烏均需文火先煎40分鐘,再下余藥,以策安全。
陳××,男,56歲,工人。1974年9月4日初診。周身關節(jié)疼痛已歷四年余,在他院診為風濕性關節(jié)炎。平素畏寒怯冷,疼痛游走不定,每遇寒冷則疼痛加劇。兩腿可見紅斑結節(jié),血沉70毫米/小時,抗“O”正常,舌苔薄膩,舌質偏淡,脈細。證屬風寒濕痹,治宜溫經通絡。
制川烏(先煎)、全當歸各10克,仙靈脾、徐長卿各15克,桂枝8克,尋骨風、鹿銜草各20克,生甘草5克。8劑。
二診:藥后關節(jié)疼痛較平,仍覺疼痛游走不定,紅斑結節(jié)明顯減少。舌苔白膩,脈細。上方加炙蜂房10克,炙全蝎(研末分吞)2克。6劑。
三診:血沉已降為21毫米/小時,關節(jié)疼痛趨定,腿部紅斑結節(jié)消失,為鞏固療效,囑原方再服10劑。1976年6月5日隨訪,患者已痊愈,并已正常上班。
生川、草烏外用亦有鎮(zhèn)痛作用。朱老曾擬“止痛搽劑”(生川烏、生草烏、生南星、生半夏各30克,用50%酒精300毫升浸泡7天,以棉花蘸搽患處,1日2~3次),對痹證疼痛及各種神經痛均有明顯的緩解作用。吳師機《理瀹駢文》說:“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所異者法耳。”朱老治病,亦主張內服外治結合以提高療效,此即一端。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