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飛魚說史
如果要在晚清找出一位爭議最大的人物,當非李鴻章莫屬。
有人曾說,如果李鴻章生在盛世,必是一代名臣,可是如果不是在亂世,滿清政府又怎么會如此重用一位漢人,又怎么會有讓后人非議的李中堂呢?
李鴻章曾自嘲自己只是大清的裱糊匠,哪里有窟窿了就去補哪里,可是早已滿目瘡痍的大清,又怎么會是李鴻章一人可以補救的。
還有人說,如果不是李鴻章簽了那么多不平等的條約,清政府又怎么會淪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
其實這句話說的有些本末倒置了,李鴻章也不想簽,但他又不能不簽,洋人想要打慈禧太后的耳光,李鴻章只能閉著眼把臉伸出去罷了。
李鴻章在晚清掌權的幾十年里,當然有過不少過錯,但是在那個亂世,如果換一個人,真的能比李鴻章做得好嗎?
我不知道該如何回答。
李鴻章一向以外交能手自負,處理過清政府許多重大的對外交涉,而經(jīng)他手簽訂的三十多個條約,無一不是喪權辱國,這究竟是不是一種諷刺呢?
1895年3月24日,李鴻章簽訂了《馬關條約》,被迫割讓澎湖列島、遼東半島等地,后來俄國會同法、德發(fā)起了三國還遼得以成功,清廷上下皆視俄國為救星,第二年,李鴻章開啟了一次對西方國家的考察巡行。
到達紐約之后,李鴻章第一次看到了外國20層高的大廈,連連稱奇,想到自家院子院子雖大,但終究只有一層而不禁落淚,并且還說了一句讓人感慨萬千的話。
究竟是什么話呢,說此之前,我們一起先來看看李鴻章在歐洲的考察情況。
閉關鎖國下的清政府,當西方國家爭先恐后進行工業(yè)革命的時候,依然沉浸在自己幻想的美夢中,井底之蛙只看到自己頭上的那塊天空,便以為看到了全宇宙,當跳出了井口,才知道自己的無知是多么可笑。
在大清朝生活了70多年,被西方列強步步緊逼的李鴻章,就成為了“一只跳出井底的青蛙”,而對西方國家的這次考察,徹徹底底讓李鴻章見識到了和西方國家的差距在哪。
俄國沙皇尼古拉二世舉行加冕典禮,清政府要前去祝賀,是李鴻章這次出使的最主要的目的,畢竟當時的清政府一致認為,俄國是一個可靠的盟友,想要抵抗日本,就要爭取俄國的支持,畢竟俄國還幫助清政府要回了遼東,所以無論如何都要感謝下。
李鴻章到了俄國之后,被安排在首席賀臣的行列中,同英國皇太子、德國親王、日本皇弟等人平起平坐,可謂風光一時,但這又有什么用,俄國的狼子野心,又豈會表現(xiàn)在臉上?
而后來的歷史發(fā)展,也證明了,尼古拉二世聲稱的“我國地廣人稀,斷不侵占人尺寸地”,也只是一個笑話,而當年清政府的土地,俄國侵占的最多。
李鴻章去了德國之后,又去了英國、法國、德國等國家,而最讓李鴻章震撼的當屬德國,李鴻章訪德期間,受到德國商界的青睞,他們都爭相向李鴻章展示生產(chǎn)的先進武器和設備。
李鴻章參觀了德國的兵工廠,看著成批的先進武器在流水線上不斷被生產(chǎn)出來,李鴻章真是被震撼到了,他也明白了,為何清政府打不過西方列強,為何清政府只能挨打,根源只有一個——落后,落后就要挨打,這道理至今通用。
在德國,李鴻章還見到了德國鐵血宰相俾斯麥,在李鴻章到來之前,因為德皇威廉二世反對他的殖民擴張主張,俾斯麥也坐上了冷板凳,從而賦閑在家養(yǎng)花種草。
當李鴻章到來后,兩人還進行了親切地交談,并且探討了治國方略,李鴻章也深受感觸,但清政府已經(jīng)落后至此,年邁的李鴻章,唯有仰天長嘆。
李鴻章這次西方之行,在國外引起轟動的時候,在國內(nèi)卻沒什么響聲,時至今日,不少人依然認為這只是一場“賣國秀”罷了,但李鴻章此行的目的是“聯(lián)絡西洋,牽制東洋”,為增加我國海關稅收和學習西方先進經(jīng)驗,只不過最終收獲甚微罷了。
李鴻章在西歐考察完之后,還去了紐約,當時的紐約港口人山人海,李鴻章說:有人勸我從地中海走蘇伊士運河回國,被我拒絕,我要訪問美國。
而當時的記者,也對李鴻章進行了一次訪談,當記者詢問他對紐約的印象時,李鴻章不禁垂淚這樣說道:
我在這見到的一切都很喜歡,所有事情都讓我高興,最使我感到驚訝的是20層或更高一些的摩天大樓,我在大清和歐洲從沒見過這種高樓。
這些樓看起來建得很牢固,能抗任何狂風吧?但我們不能建這么高的樓房,即使能建因為沒有你們這樣好的電梯配套也很不方便。
這句話看起來只是對兩國差異的感嘆,但卻讓人聽了莫名地心酸,當時的清政府,原來已經(jīng)比西方國家落后了那么多,甚至連一座摩天大廈都建造不出,怪不得只能挨打。
當時的李鴻章依然還住著木質(zhì)結構的一層房屋,即便是院子再大,又能怎么樣呢,西方國家建造的高樓,也只是綜合國力的一方面的體現(xiàn)罷了,李鴻章見到大廈尚且如此,倘若一般的窮苦民眾見到,又是怎樣一種復雜感情呢?
好在,我們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幾百年前的清政府了,我們正在迎頭趕上,別說幾十層高的摩天大樓,就連航空母艦都造了出來,現(xiàn)在我們已經(jīng)不懼任何挑戰(zhàn),紛雜的國際局勢,我們也將坦然面對。
我們能生在一個好的時代,這得益于前人不怕犧牲不怕吃苦的拼搏,我們之所以可以直面暴風雨的洗禮,是因為前人負重前行了很遠一段路,這便是民族希望。
對此,您認同嗎?
參考資料:《李鴻章傳》等。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