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法,也就是處理具體事務的能力??此坪唵蝿幼鞯谋澈?,起支配作用的就是思維方式:找到病灶,然后對癥下藥。
知識不是智慧,解決問題的方法才是智慧。
還有句話說,知識不是力量,智慧才是真正的力量。
換句話有效實用的東西才更具有價值。
“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
思考力比記憶力更為重要和有效,但中國傳統(tǒng)應試教育太過于強調(diào)記憶力了,導致很多人從大學出來發(fā)現(xiàn),一路走過來記了不少東西,能用上的太少,在思維推理和解決問題方法上還有很大欠缺。
教育教人以知識,是因為再沒有別的東西可教。但知識并不能代替思維,如同思維不能代替知識一樣。在大多數(shù)實際生活中,知識從來就是不完全的(因為我們處理的事情往往涉及將來),所以我們需要思維。
創(chuàng)造力也是一種思維能力,它并不是漫無邊際、天馬行空式的創(chuàng)意,而是能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創(chuàng)造新事物、幫助人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
但相對來說,并不是比較聰明的人,就一定有較高的創(chuàng)造力。事實上,歷史上有很多有成就的人,本身智商不一定很高,書也不一定讀得呱呱叫,但因為他們點子多、心思巧,遇到問題決不放棄,所以成就反而比一般人高出許多。
知識與思維有密切的聯(lián)系,但決不是同一個東西。有些孩子非常善于思考,很有創(chuàng)造力,但在校的考試成績可能很一般;有些孩子的考試成績非常好,但不善于獨立思考,沒有創(chuàng)造力,所謂“高分低能”就是指這類學生。
因此,孩子讀書、學習,有著雙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識,一是發(fā)展思維技能。大多數(shù)父母和教師往往注意前者而忽略后者。但教授一門知識課的更為重要的意義恰恰是為了使孩子的思維技能得到發(fā)展。“教育就是叫人去思維”,這句話很有道理。所以,家長在培養(yǎng)孩子的思維力方面應注意一些方法:
一、要善于對孩子發(fā)問
問題是思維的起點,發(fā)問對于培養(yǎng)孩子是很重要的。要想激發(fā)孩子的潛能及創(chuàng)造力,父母必須掌握向孩子發(fā)問的形式和技巧。要善用發(fā)問的技巧,也學會聽孩子發(fā)問。因為這既有助于增進親子關系,更可激發(fā)孩子的思考能力,同時可培養(yǎng)其表達能力。
發(fā)問時,不要只問對或錯的封閉式問題,最好依據(jù)孩子的能力,問一些沒有惟一答案的開放性問題,如:茶杯有些什么用途?多少加多少等于10?等等。
臺灣學者陳龍安總結出發(fā)問技巧的“十字訣”。這“十字訣”是:假、例、比、替、除、可、想、組、六、類。
“假”:就是以“假如……”的方式和孩子玩問答游戲;
“例”:即是多舉例;
“比”:比較東西和東西間的異同;
“替”:讓孩子多想些有什么是可以替代的;
“除”:用這樣的公式啟發(fā),除了……還有什么;
“可”:可能會怎么樣。
“想”:讓孩子想象各種情況;
“組”:把不同的東西組合在一起會如何。
“六”:就是“六何”檢討策略,即為何、何人、何時、何事、何處、如何。舉例來說,孩子要去郊游,就可和孩子討論請誰一起去?何時去?為何要去?到哪里去?帶什么去?問題愈多元化,孩子所受到的思考刺激愈多;
“類”:是多和孩子類推各種可能。
二、為孩子創(chuàng)造“想問”的情境
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這對孩子思維的發(fā)展極其重要。或許有些父母會問,如何才能讓孩子想問、會問?要讓孩子想問題并提出問題,一個重要的做法、是安排一個情境,以激發(fā)孩子想問的興趣。所謂安排“情境”,有某些技巧可依循。
首先,讓孩子感到好奇。如故事說一半、讓孩子好奇地想問結果;玩猜謎游戲,給一些暗示,等等……;然后引導孩子如何問得清楚,而且能有禮貌地問。
其次,鼓勵孩子積極思考,主動提出問題。在孩子的天性中,有一種求知的欲望、他們心中原本有著無數(shù)個“為什么”,想了解這個奇妙世界的本來面目。是成人習以為常的姿態(tài)和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逐漸扼殺了孩子的這種求知沖動。
因此,父母如果能夠有意識地引導孩子,保護好孩子的好奇心,鼓勵孩子積極思考,對孩子的提問努力表現(xiàn)出自己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去思考,去尋求未知的答案,孩子提出問題的欲望就會不斷增強。
三、訓練孩子的發(fā)散思維
我們經(jīng)常碰到以下兩類問題:
一類問題,就像課本上的習題——提出的問題很明確,要求我們運用已經(jīng)學過的某些知識,針對問題“聚會思維”;而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往往是惟一的,這就像我們回答“1十1”只能等于2,等于別的就意味著錯誤。
另一類問題,就是可能有多種答案的問題——有時問題在開始時并不十分明確。其實我們?nèi)粘I钪杏龅降拇罅繂栴}都是屬于這種類型。解決這類問題,除了要努力明確問題外,還要打破平時習慣想法的束縛,將自己的思想從不同途徑、不同角度擴散開去考慮問題,這叫“發(fā)散思維”;而這個問題的答案,往往是很多個創(chuàng)造性的設想,并且不能絕對他說哪個設想最好,只能根據(jù)實際的情況,評定某個設想更為合適。
比如“回形針有什么用?”這樣一個問題,有興趣的話,您可以先考考自己的小孩。
發(fā)散性思維要求一題多解,供參考的答案有:
回形針除了可以用來“別住紙張”外,還可以有以下的用途:
可以讓回形針利用襯衣口袋,別住“服務員”或“小隊長”等標志;
可以用它代替發(fā)夾,夾住散亂的頭發(fā);也可代替領帶夾子;
假如有很多回形針的話,可以把它們聯(lián)結起來,成為鏈條;
可以把回形針的一頭拉開,代替牙簽,剔除牙縫中的食物殘渣(當然最好不要這么做);
同樣可用它剔除地板、桌子緩和指甲縫的臟東西等等;
必要時,可以把整個回形拉直,當作鞋帶使用——把它穿過鞋帶孔扭結起來;
把回形針縫在窗簾布上端,代替窗簾圈;可將它別在紙模型飛機的頭部,做重錘用;將許多回形針串聯(lián)起來,還能做項鏈,等等。
人品比能力重要
能力很重要,可是有一樣東西比能力更重要,那就是人品。
身體不好是廢品,思想不好是毒品。
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學歷。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學歷。人品,是人真正的最高學歷。
讓好人品成為和諧社會、和諧組織的心靈潤滑劑。
讓好人品成為優(yōu)秀員工、卓越團隊的動能加油站。
人品,是人能力施展的基礎,是當今社會稀缺而珍貴的品質(zhì)標簽。人品和能力,如同左手和右手:單有能力,沒有人品,人將殘缺不全。能力是一把雙刃劍:如果掌握在品德高尚的人手中,它將會給團隊與社會創(chuàng)造出無數(shù)的價值;相反,如果掌握在品德低下的人手中,它將時刻有可能會成為組織與社會前進的羈絆。
有許多人才濟濟的單位,也面臨著動力不足、內(nèi)耗嚴重乃至慘遭淘汰的結局。究其原因,員工人品起著決定性的作用。缺乏忠誠、敬業(yè)、服從、合作的團隊,往往更容易迷失在勾心斗角、爾虞我詐、損公肥私的爭斗中。眾多的單位領導都認定:能力合格的人不一定是上品,而人品不合格的人就是危險品。沒有人會愿意重用一個成績合格但人品有問題的危險人物。一個人人品不好,即使有天大的才能,他也可能會在關鍵的時候給組織帶來傷害,并且,能力越大造成的損失也會越大。從這個意義上說,“人品”其實決定著整個組織與個人的方向與前途。
提高、錘煉員工的人品素養(yǎng)已成為當前各類單位、組織的重要使命。
人品,是一個人真正的最高學歷。現(xiàn)代社會,有能力有才華的人到處都是,但才能卓越且人品過硬的人卻是鮮見,每個組織都在真正急需并努力尋找這樣的人。
人品決定態(tài)度,態(tài)度決定行為,行為決定著最后的結果。人品意義深遠,沒有人會愿意信任、重用一個人品欠佳的員工。好人品已成為現(xiàn)代人職業(yè)晉升的敬業(yè)標桿與成功人生的堅實根基。
比能力更重要的12種品格
第1 忠誠——忠心者不遭解雇
站在老板的立場上思考問題
天天琢磨為公司賺錢
與老板一起分享你的想法
不卷入與老板對抗的勢力
忠心耿耿地維護公司的利益
在誘惑面前經(jīng)得住考驗
第2 敬業(yè)——每天必老板多做一小時
工作的目的不僅僅在于報酬
提供超出報酬的服務
模糊“上班時間”與“下班時間”
樂意為工作做出個人犧牲
完成工作再休息
敬業(yè)精神,還展現(xiàn)于細節(jié)中
第3 自動自發(fā)——不要事事等人交待
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主動做一些“分外”事
先做后說,給老板驚喜
學會毛遂自薦
高標要求:要求一步,做到三步
拿捏好主動的尺度
第4 負責——絕對沒有借口,保證完成任務
責任的核心在于責任心
把每一件小事都做好
一諾千金
絕對沒有借口
讓問題的皮球止于你
不因一點疏忽而鑄成大錯
第5 注重效率——算算你的使用成本
跟窮忙、瞎忙說“拜拜”
心無旁騖,專心致志
量化你的每日工作
拖延是最狠毒的事業(yè)殺手
牢記優(yōu)先,要事
第一
防止完美主義成為效率的大敵
第6 結果導向——咬定功勞,不看苦勞
一開始就要想怎樣把事情做成
辦法總比問題多
聰明地工作而不是努力地工作
創(chuàng)造條件去完成任務
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對
把任務完成得超出預期
第7 善于溝通——當面開口,當場解決
溝通和八卦是兩回事
不說和說得過多都是一種錯
帶著方案去提問題
培養(yǎng)起接受批評的情商
胸懷大局:既報喜也報憂
內(nèi)部可以有爭議,對外要一致
第8 合作——團隊提前,自我退后
滴水融入大海,個人融入團隊
服從總體安排
遵守紀律才能保證戰(zhàn)斗力
不當團隊的“短板”
多為別人考慮
讓能力在團隊中被放大
第9 積極進取——永遠跟上企業(yè)的步伐
以空杯心態(tài)去學習、去汲取
不生氣,要爭氣
不要一年經(jīng)驗用于十年重復
擠時間充電
發(fā)展自己的“比較優(yōu)勢”
挑戰(zhàn)自我,提前化解潛在危機
第10 低調(diào)——才高不必自傲
慢點兒邀功請賞
克服“大材小用”的心理
不擺架子耍資格
給人一分尊敬
努力做到名實相符
成績只是起點,榮譽可作動力
第11 節(jié)約——別把老板的錢不當錢
報銷賬目,金錢上要誠信
不耍小聰明
不浪費每一張紙
不浪費每一分鐘工作時間
花公司每一分錢,都要收到最大效益
記住:省下的都是利潤
第12 感恩——想想是誰成就了今天的你
老板給了你飯碗
工作給你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同事給予你配合
客戶幫助你創(chuàng)造業(yè)績
對手讓你看到距離
批評者讓你趨向完美
方法比知識更重要
知識就是力量。的確,知識對人的素質(zhì)與能力的提高有著不可否認的價值,但人的真正力量并不只來自對現(xiàn)成知識的掌握,而是以一定知識為基礎所形成的智慧,并在智慧的作用下開發(fā)獨立思考能力與創(chuàng)新能力。
轉(zhuǎn)變學習方式,崇尚創(chuàng)造,讓學生學會學習,在學習中獲得個性解放,是時代發(fā)展對教育的訴求。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提供了歷史的機會,也鋪設了平臺。如何使學生學會學習,并獲得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內(nèi)在品性,是課程實施中必須著重探索的一個問題。
教育家歷來重視學生的學習方法
在我國古代教育論述中,教師的作用主要是“啟發(fā)”、“誘”、“喻”、“長善救失”等,學生學習的形式主要是自己讀書和活動。據(jù)《論語》記載,孔門的教學很多是在師生從事各種活動中互相討論進行的,并無系統(tǒng)講授。孟子極力提倡“自得”?!秾W記》的整個出發(fā)點就是“學”。荀子的“聞”、“見”、“知”、“行”,《中庸》的“學”、“問”、“思”、“辨”、“行”,以及“朱子讀書法”等,都是對“學”的概括。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陶行知提倡把“教授法”改為“教學法”,并主張教的法子要根據(jù)學的法子,學的法子要根據(jù)做的法子。南京高等師范學校校務會議為此辯論了兩個小時,不能通過,他因此不當教育專修科的主任。后來,蘇州師范學校帶頭采用“教學法”一詞,“教學法”一詞逐漸通行起來,被傳為教育史佳話。
國外許多教育家也同樣注重培養(yǎng)學生掌握學習的方法。蘇聯(lián)教育家贊科夫提出了“自覺性”這一概念,認為自覺性不應該只是對知識即學習結果的理解或外部的理解,而應該是對學習過程的理解、內(nèi)部的理解或?qū)W習方法上的理解。法國教育家盧梭認為,教學要啟發(fā)兒童、青年的自覺性,他勸告教師說:“傳授兒童各種各樣的科學,并不是你的職責;你的職責應該是使他對科學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以及當他對這些科學產(chǎn)生的趣味較為成熟時,給他以從事學習科學的方法,這確是那完善教育的最基本的原理。”杜威推崇盧梭這一教育思想,并在《明日之學校》中提出,學校中求知識的目的,不在于知識本身,而在于使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獲得知識的方法。
不光教育界,其他學術領域的大家也同樣認識到了學習方法的重要性。德國藝術家拉辛說:“上帝如果一只手拿著現(xiàn)成的真理,一只手拿著尋求真理的方法,我寧愿選擇尋求真理的方法,而不要現(xiàn)成的真理。”
“方法比知識更重要”,這是一位朋友的口頭禪。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因此他被朋友們稱為“難不倒”。
他住在一套比較老舊的房子里,由于設計的不合理,廚房下水管老是被堵塞,每次疏通都花費了很大力氣,但過不了幾天又被堵住了。
他要動動腦子了。他像研究精密儀器一樣認真觀察起這個洗碗池來,結果發(fā)現(xiàn)堵塞下水管的罪魁禍首就是洗碗、洗菜的殘渣碎片。找到了病灶,他就找來一個廢棄的塑料菜籃,裁剪成適當大小,放在洗碗池出水管的下方,截住洗碗洗菜的殘渣碎片,從此,下水管再也沒有被堵塞過。
這就是方法,也就是處理具體事務的能力。看似簡單動作的背后,起支配作用的就是思維方式:找到病灶,然后對癥下藥。
其實,解決這個問題有很多種方法,譬如改裝下水管、改造洗碗池,等等,但他用最省力也最省錢的方案解決了難題,這就是能力在發(fā)揮作用。
類似靈機一動的例子,在這位朋友的生活中還有很多,很多案例簡直就是奇特的創(chuàng)意。在他看來,知識都是死的,靈活地運用知識,才是最重要的。他藐視權威,重視“靈機一動”,這讓他顯得處處與眾不同。
用成本最低的辦法解決復雜的問題,這就是能力。從職業(yè)角度來看,這就是職業(yè)素質(zhì)。
另外一位朋友中學沒有上完就輟學了,迫于生計,托人進了一家造船廠,拜師學習船體設計。船體是很復雜的曲線多面體,設計需要懂得三維空間,但他數(shù)學成績一直不好,不懂得三維空間,因此第一關就卡殼了。
他也是一個從小就喜歡動腦筋的人,也相信方法比知識更重要。不懂沒有關系,動動腦子興許就有辦法。他到造船車間去觀察,觀察得久了,他慢慢發(fā)現(xiàn)船體的形狀很像蘿卜!既然像個蘿卜,那就有辦法了,他到菜市場買了幾個大白蘿卜回來,從橫向、縱向、平面三個方向把蘿卜切開,于是他就看到了船體真實的三維空間!
他用這個土辦法解決了三維空間認識的難題,也許在其他精通數(shù)學的人看來,他這個土辦法的確很笨,但我認為他是最聰明的人,因為他懂得用最簡單的辦法去解決難題。
他后來成了造船業(yè)的富豪。他能成為富豪,完全就得益于“方法比知識更重要”的信條,相信這個信條的人,總會找到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當他覺得自己應當成為一個富豪時,他就會認真琢磨成為富豪的最有效最省力的途徑。
還有一位朋友,也是一個喜歡動腦子的人,我每次想起他都會很感動。
他每次解決生活中的小難題都要把他的孩子叫到身邊,告訴孩子這個問題是怎么回事,癥結在哪里,然后他就讓孩子看著他怎樣去用簡單的方法解決掉這個難題。每次做完后他都要拍拍孩子的腦袋:“孩子,記住,方法才是最重要的,方法永遠比知識重要。”
孩子遇到什么難題向他求援,他不會輕易提供幫助,而是對孩子說,你是最聰明的孩子,自己想辦法。孩子努力了半天還是沒能解決,很泄氣,他就鼓勵孩子:任何事情都有辦法解決,一定是你的方法不對,繼續(xù)努力吧。
在他的鼓勵下,孩子終于找到了解決問題的辦法,他就高高興興地對孩子說:“你看看,沒有問題能難倒你!”
通過這種方式,他讓孩子從小就具備了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還真沒有干不了的事情。
如果中國的家長能有一半像他這樣教育孩子,讓孩子從小習慣遇到問題就動腦子,我堅信中國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
我周圍的很多朋友老是抱怨老婆不會做飯不會洗衣服,不懂得與家人和睦相處。做飯、洗衣服、與人和睦相處,這應當是再簡單不過的事情,但這些朋友的妻子卻不會,這就不是小問題了。簡單的事情都做不好,怎么去做復雜的事情?
這些朋友的妻子大都是高級知識分子,有的還是博士、教授,但她們不會做飯,不會洗衣服,不會與人相處,朋友們無可奈何地說:“她們在生活上簡直就是白癡!”
你也許會說,我是博士,我有很多很多專業(yè)知識,不屑洗衣做飯這樣簡單的事情。其實,要把這些看上去很簡單的事情做好并不容易,如果真那么簡單,廚師就不用考級了。處理看上去很簡單的事務,同樣需要各種各樣的方法,需要動腦子、動手的良好習慣,否則是無法做好的。
知識的多少與處理具體事務能力的強弱并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有位朋友開了家大公司,由于公司實施了一些不好的管理制度,導致大多數(shù)員工不滿,工作效率大大降低,公司面臨危機。
這位朋友從北京請來一位專門做企業(yè)管理咨詢的博士,他開價10萬,要求博士根據(jù)公司的實際情況重新制定管理制度。博士工作很賣力,在公司里泡了整整三個月時間,完成了新的管理制度的設計框架和細節(jié),裝訂成一本大書,還做成電子文件演示給企業(yè)的中層以上管理人員看。
博士設計的管理制度相當周密,從專業(yè)角度講可以說無懈可擊。當這位博士滿頭大汗地演示和講解完他設計的管理制度后,公司老總突然問他:“博士,你在公司待了三個月時間,有多少時間與一線員工在一起?”
博士愣了一下,然后老老實實地回答:“沒有跟一線員工接觸過,也沒有必要跟他們接觸,我設計的這個制度是嚴格按照標準的流程來完成的,我們一直都是這樣在操作,有問題嗎?”
這個耗費了10萬元的“標準”制度被束之高閣,從來也沒有被使用過。公司老總對我說:“這個博士連一線員工都沒接觸過,居然就設計出一套管理制度來,真是匪夷所思,這種制度我敢使用嗎?”
這個公司出現(xiàn)的狀況其實就是一線員工的不滿造成的,要制訂新的管理制度,必須調(diào)查一線員工究竟對什么不滿,然后根據(jù)一線員工的要求和公司的實際情況,尋找有效的、低成本的解決方法。這位博士每天待在公司的辦公室里,運用他的那些來源于書本上的專業(yè)知識,精心炮制出了一大堆“科學”的管理制度,這樣的制度有誰敢用?
這位博士的問題在于,他有很多專業(yè)知識,卻沒有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知識層面上他是一個富翁,在處理具體問題上他卻是一個低能兒。
類似的“白癡”博士在中國絕對不是個別人,在很多大學里,教授都是“文抄公”、搬運知識的苦力,他們的所謂學術研究,就是從書本到書本,哪里會到實際生活中去調(diào)查研究,哪里會去尋找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辦法!
教授們?nèi)绱耍淌趥?#8220;指導”出來的學生,難道不會如此?“白癡”博士、“白癡”碩士就像孵化出來的小雞一樣,打著知識的飽嗝從各個大學里搖搖擺擺地走出來,到各個單位享福去了。
處理實際問題能力強的人,一定具備兩種與眾不同的素質(zhì):總是有改進現(xiàn)有事物的沖動,總是相信有辦法能實現(xiàn)這種改進。
多年以前,我到街上配鑰匙,驚奇地發(fā)現(xiàn)延續(xù)了不知道多少年的手工配鑰匙已經(jīng)被機器取代,功效大大提高,精度也大大提高。我利用師傅配鑰匙的機會認真觀察配鑰匙的機器,發(fā)現(xiàn)它的原理非常簡單,但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改進,在過去的很多年里沒有人去做,也沒有人去想。手工配鑰匙很好啊,為啥要改進它呢?
有人對手工配鑰匙感到不滿,他認為可以有更快更好的方式配鑰匙,節(jié)省客戶的時間,師傅也能掙更多的錢。他不但不滿,還堅信有辦法能解決這個問題,于是他想啊想啊想,終于就發(fā)明了機器配鑰匙。
很多人都知道圓珠筆的故事。據(jù)說,日本的圓珠筆芯里裝的干油墨,足夠書寫2萬個字。但是,書寫的字數(shù)多了以后,鋼珠與鋼圓管之間的空隙會漸漸變大,油墨就會從縫隙中漏出來,常常會玷污衣物,讓人十分不愉快。
為了解決漏油的問題,很多專家投入了研究,他們認為是制造圓珠筆的材料不夠好,或者是油墨有問題,因此拼命想辦法試圖從材料的專業(yè)角度解決這一難題。但各種方法都使用了,甚至動用了當時的尖端科技成果,也沒能解決這個問題。
當時,日本有一個小企業(yè)家,他不懂什么高科技,但他喜歡動腦子。他買來很多支圓珠筆如癡如醉地觀察,有一天他突然靈機一動:既然書寫到2萬個字才開始漏油,如果少裝一些干油墨,讓筆芯里的油墨只能書寫1萬多個字就用完,漏油的問題不就解決了?
他就開始動手試驗,把油墨裝到只能寫1萬多個字的高度,就不再灌裝油墨。經(jīng)反復試驗,圓珠筆果真不再漏油。于是他申請專利,專門生產(chǎn)一種短支的圓珠筆芯和圓珠筆,投放到市場頓時就受到熱烈歡迎,這位喜歡靈機一動的小企業(yè)家很快就成了大富豪。
這個沒有專業(yè)知識的人,用最原始最簡單最省力的方法解決了一個貌似無法解決的難題。方法,的確比知識更重要。
我在網(wǎng)上看到過一個讓人笑不出來的笑話:一家大型企業(yè)生產(chǎn)的某種產(chǎn)品,由于流水線設計得不合理,在流水線上包裝時總是有一些空包裝盒成漏網(wǎng)之魚,混入成品箱里。老板很惱火,請幾個專家來改進流水線,耗費了幾百萬元才把問題解決了。
附近的一家小企業(yè)也是生產(chǎn)這種產(chǎn)品的,同樣遇到了這個難題:空包裝混入成品箱里。企業(yè)很小,老板沒錢請專家改進流水線,就問打工的農(nóng)民工們“這個問題咋搞”,農(nóng)民工們說這個問題很好解決,他們讓老板花幾十元錢買來一個電風扇,對著流水線不停地吹,那些沒有裝進產(chǎn)品的空盒子經(jīng)過電風扇的時候,就立即被吹出去了!
專家用成本高昂的既有知識解決了問題,農(nóng)民工用低廉的應變能力同樣解決了問題,這真是一個偉大的令人驚嘆的故事!
那些動不動就會靈機一動的人,一定是從小就養(yǎng)成了獨立思考、獨立處理事務的良好習慣。從小就缺失了這種教育、這種訓練的人,是不可能擁有強大的處理事務的能力的,這樣的人,不管擁有多少知識,擁有什么樣的學位,他都是一個低能兒。
一個不會洗衣做飯的人,她一定從小就沒有受到獨立處理事務能力的訓練。洗衣做飯是一個人一生無可回避的日常勞動,如果一個人從小就被要求去做,而且要做得很好,她就是在接受嚴格的獨立處理事務能力的訓練,這樣的訓練會讓她終生受益,惠及她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要把衣服洗干凈,要把飯菜做好,就得動腦筋,就得親自去做,動腦筋培養(yǎng)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親自做則培養(yǎng)實際操作的能力,這怎么會是小事情呢?
接受這種訓練,就會漸漸明白一個道理——自己的事情自己干,就會逐漸養(yǎng)成不依賴他人的良好習慣。當一次又一次把衣服洗得干干凈凈、一次又一次做出香噴噴的飯菜時,你收獲的不僅僅是喜悅和成就感,還有更重要的東西——自信!哦,原來我有能力把這種事情做好。自信就是通過這些貌似很小的行動一點一點培養(yǎng)起來的。
從小就養(yǎng)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好習慣,從小就習慣于思考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從小就獲得了足夠的自信,在未來的路上,還有什么問題能夠難住你?
當你跨入大學校門的時候,聽到很多人都在抱怨大學畢業(yè)后不好找工作,你就會饒有興味地去研究,為什么找不到工作呢?經(jīng)過調(diào)查研究,你發(fā)現(xiàn)并不是沒有工作可做,而是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掌握一技之長的人才。你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就會找到解決的辦法--市場需要擁有一技之長的人,我就好好地學習一技之長,這樣就很容易在畢業(yè)后找到一份滿意的工作了。
擁有良好行為能力的人,永遠都是勝者。
我曾經(jīng)看過一部電影,湯姆·漢克斯主演的現(xiàn)代版魯濱遜漂流記--《荒島余生》,這部電影中有一個細節(jié),湯姆·漢克斯的腳被鋒利的礁石割破了,他需要一雙鞋。一個同伴的尸體漂浮到海邊,他發(fā)現(xiàn)同伴的腳上有一雙皮靴,可是脫下來一比,卻發(fā)現(xiàn)這雙皮靴太小,根本穿不進去,看來只有扔掉。
求生的強烈欲望逼迫漢克斯開動腦筋,他終于找到一個辦法(如果生活在舒適的大都市里,他永遠也不會想出這個辦法),用鋒利的石塊把皮靴的前端切掉,露出一個大口子,足夠他的腳趾頭伸出去,這樣,他終于把自己的大腳裝進了這雙小靴子里。
人的一生,其實就是與各種各樣五花八門的難題作斗爭的過程,生活上,工作上。如果從小就養(yǎng)成樂觀自信的心態(tài),養(yǎng)成研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行為習慣,你就永遠是勝者,哪怕真的處在絕境里,也能頑強地走出來。
每個做父母的人,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平安順利地度過一生,但有幾個父母能想到、做到讓自己的孩子從小就接受獨立處事的行為能力的訓練呢?
我曾經(jīng)看過一檔電視節(jié)目,湖南衛(wèi)視主持的對瘋狂英語創(chuàng)始人李陽的訪談。李陽說,他在美國的時候,有一次她的太太帶著孩子上街,那時候孩子還很小,在街上走著走著就摔倒了。按照中國父母的做法,就會立馬心痛萬分地把孩子扶起來,李陽的美國太太卻沒有這樣做,她就站在那里,等著孩子自己爬起來。
孩子很委屈,哇啦哇啦又哭又鬧,不愿意自己爬起來,但李陽的太太毫不理會,站在一邊靜靜地等著。終于,孩子明白母親是不會發(fā)善心的了,就停止哭鬧,自己艱難地從地上爬起來,搖搖擺擺地繼續(xù)往前走。
我不知道其他看過這個節(jié)目的人會是什么感受,而我,當時差點落淚。這個小小的細節(jié),或許會改變這個孩子的一生,改變這個孩子此后的行為能力和心態(tài):自己遇到的問題必須自己處理,自己有能力處理遇到的問題。一個孩子從小養(yǎng)成這樣的心態(tài)和行為能力,他的人生注定處處成功。
鄭板橋有幾句打油詩,我一直牢記:“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能算好漢。”一個人一旦養(yǎng)成了這樣的心態(tài),就沒有干不成的事情。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