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1987年根據(jù)寶豐縣提供的實物標本,經(jīng)上海博物館和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復查并進行試掘,終于在寶豐縣西大營鎮(zhèn)涼寺村南河旁臺地上找到了汝官窯址,面積約25萬平方米,內(nèi)涵豐富,窯具、瓷片堆積如丘,厚2~3米。最厚者在6米以上。
清涼寺村中央
汝官窯棚邊的農(nóng)戶院落
汝官窯大棚
汝官窯窯坑
汝官窯未挖掘部分
汝官窯碗底
汝官窯刻花碗片
慢工細輪的胚體
汝官窯平底洗壁片
墊圈殘片
汝官窯碗壁片
汝瓷是我國宋代“汝、官、哥、鈞、定”五大名瓷之一。名瓷之首,汝窯為魁。汝窯的工匠,以名貴的瑪瑙入釉,燒成了具有“青如天,面如玉,蟬翼紋,晨星稀,芝麻支釘釉滿足”典型特色的汝瓷。
盛于北宋
汝瓷在我國宋代已位居汝、鈞、官、哥、定五大名窯之首,產(chǎn)于河南臨汝,隋煬帝大業(yè)初年(即公元605年),置臨汝為汝州,“汝瓷”因此而得名。汝瓷始燒于唐朝中期,盛名于北宋,在我國陶瓷史上占有顯著的地位,北宋后期宋金戰(zhàn)亂不息,興盛前后不過二十余年,所以彌足珍貴。汝瓷傳世品稀少,全世界現(xiàn)僅存65件,分別存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17件、臺北故宮博物院23件、上海博物館8件、英國達維德爵士基金會7件,維多利亞阿伯特博物館、日本大阪市立東洋陶瓷館、美國克利夫芝和圣路易等知名博物館和私人典藏約10余件。
胎色
汝瓷胎質(zhì)細膩,胎土中含有微量銅,迎光照看,微見紅色,胎色灰中略帶著黃色,俗稱“香灰胎”,多見汝州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汝州文廟、清涼寺等窯址;汝州張公巷汝窯器,胎呈灰白色,比其他窯口的胎色稍白,是北宋官窯的主要特征。
釉色
汝瓷為宮廷壟斷,制器不計成本,以瑪瑙入釉,釉色呈天青、粉青、天藍色較多,也有豆綠、青綠、月白、桔皮紋等釉色,釉面滋潤柔和,純凈如玉,有明顯酥油感覺,釉稍透亮,多呈乳濁或結(jié)晶狀。用放大鏡觀察,可見到釉下寥若晨星的稀疏氣泡,釉面撫之如絹,溫潤古樸,光亮瑩潤,釉如堆脂,素靜典雅、色澤滋潤純正、紋片晶瑩多變?yōu)橹饕卣?。視之如碧峰翠色,有似玉非玉之美。釉中多布紅暈,有的如晨日出海,有的似夕陽晚霞,有的似雨過天晴,有的如長虹懸空,世稱“天青為貴,粉青為尚,天藍彌足珍貴?!比曛輳埞锶甏?,釉呈天青、粉青,釉色滋潤,手感如玉。有青如天、面如玉、晨星稀的典型特征。
支釘
宋代宮廷用汝窯器物一般均采用滿釉支燒,為了避免窯爐內(nèi)雜質(zhì)的污染,需用匣缽裝好,并將器物用墊圈和支釘墊起,防止與匣缽粘連。高濂的《遵生八箋》說汝窯“底有芝麻細小掙針”。在器物底部可見細如芝麻狀的支釘痕三、五、七個,六個支釘?shù)暮苌?,痕跡很淺,大小如粟米。張公巷的器物呈圓形支釘。蟒川嚴和店、大峪東溝一帶汝窯器多無支釘痕,個別碗、套盒、凹足缽、洗、器蓋等用墊餅支燒工藝。
器型
汝窯器有瓶、尊、盞托、碗、盤、洗、奩、水仙盆等日用器,少數(shù)還有堆花、印花等裝飾,底部更有青花年號款,多是用刀筆刻畫,和印花、模印等工藝。如:天青花草紋鵝頸瓶、粉青履蓮盞托、天青蓮花瓣深腹盂、天青牡丹花龍紋缽、蓮花紋缽、輻射紋荷葉器座、輻射紋斂口花缽(藏河南),暗花雙魚盤(藏英國)。另外,在傳世品的個別器物上還出現(xiàn)有文字。如:“奉華”二字多見于尊、瓶、碟之上?!安瘫薄ⅰ皩帯眲t是見于小碟與洗上。文字雖不是裝飾,但仍提高了對器物的鑒賞意趣,其中“奉華”應(yīng)是宋奉華宮的專用物。器形又分裹足、平底、三足、凹足、葵口、窄板沿和寬板沿諸種。盤分有裹足、凹足、平底、直口和荷花口數(shù)種。還有三足洗、弦紋尊(奩)、套盒、尊、方壺、圓壺等,還有為數(shù)不多的蓮花器座、荷葉器座、鏤孔器、鳥、龍等瓷塑工藝品。也用花、鳥、蟲、魚裝飾來滿足皇親貴族們的閑情逸趣。
開片紋
汝瓷開片堪稱一絕,開片的形成,開始時是器物于高溫焙燒下產(chǎn)生的一種釉表缺陷,行話叫“崩釉”。汝窯的藝術(shù)匠師將這種難以控制的、千變?nèi)f化的釉病,通過人為地操作轉(zhuǎn)換為一種自然美妙的裝飾,而且控制的恰到好處,可謂巧奪天工的絕活。釉面開片較細密,多呈斜裂開片,深淺相互交織疊錯,象是銀光閃閃的片片魚鱗,或呈蟬翼紋狀,給人以排列有序的層次感。釉中細小沙眼呈魚子紋、芝麻花和蟹爪紋。并有典型的桔皮釉、冰片釉、茶葉沫,部分柳條紋狀的開片是因手拉坯轆轤旋轉(zhuǎn)時,使泥料分子排列結(jié)構(gòu)朝一定方向而形成的現(xiàn)象。
大觀——北宋汝窯
北宋汝窯青瓷盤
十一世糸己後半期一十二世糸己早期
高3.8公分口徑15.8公分足徑15.7公分
圖版1和圖版2兩件作品尺寸相仿,底部皆留存五枚支燒痕,底心並且都刻篆書“甲”字。但造型上,故瓷18182的弧形圓壁自底足順著口沿向外斜直而上,平形底,圈足微外撇,形成具有金銀器風格的“捲足”。相較於前者,故瓷17854的弧形圓壁則自底足往上時先向外,至口沿再略向內(nèi)收縮,相形之下,圓壁的側(cè)面形成一個彎弧的造型。但同樣是平形底,具金銀器底足的特徵。輿此二件相似的組群亦兄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收藏,以及河南省寳豊縣清涼寺汝窯窯址的出土品中。
北宋汝窯青瓷盤
十一世紀後牛期十二世糸己早期
高3.2-3.7公分口徑14.9公分足徑10.8公分
亦能從中得知除“甲”、“乙”、“丙’字之外,十八世紀的清宮亦流傅包含“奉輩”和“坤寧”等刻銘在內(nèi)的7汝窯瓷器。故瓷17854曾是“中國藝術(shù)展覽會"(TheIntemationalExhibitio
北宋汝窯青瓷盤
十一世紀後半期一十二世紀早期
高3.8公分口徑18.4公分足徑12.7公分
底部皆留存五枚細小若芝麻的支燒痕。同睛也分別題刻清高宗乾隆皇帝的御製詩。依據(jù)詩未落款,故瓷13962的詩題年代為清高宗乾隆四十年(1775),而題詠故瓷17855的年代則為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1778)。在御製詩中,清高宗乾隆皇帝分別以『宋瓷』和『惰內(nèi)思』,來說明他對雨件作品的年代和窯口的判斷。令人感到不解的是,面對雨件形制大略相同的作品,何以清高宗僅針封其中一件作品(故瓷13962),黠出其為南宋官窯,而另外一件則以『宋瓷』帶過。其間的差別,是皇帝為表現(xiàn)豊富的學養(yǎng)所致,還是他根本無法分辨雨件作品的窯口。但,無論如何,這雨件作品畢竟是北宋汝窯,而非南宋官窯。徒中顯示十八世糸己清宮封汝窯的辨裁,似乎尚停留在一倜摸索的階段中。
北宋汝窯青瓷碟
十一世紀後牛期一十二世紀早期
高3.3公分口徑12.9-13.1公分足徑8.9公分
此件作品侈圓口,平底,圈足底沿微外捲,乃仿金銀器造型的器皿。外底有支釘痕三枚,露香灰色胎,底及器身有多處縮釉,器內(nèi)側(cè)以手撫之有起伏不平感,釉薄處露淡粉糸工光??谘赜信f傷,並以銅扣來保護。此類院藏汝黛器共九件,大者稱為盤或洗,小者稱為碟,整體作風茬重典雅,亦為最常見的傅世汝窯器型。
北宋汝窯青瓷圓洗
十一世紀後半期十二世紀早期
高3.2公分口徑13.1公分足徑9公分
此件作品器底留存三枚支燒痕,底足外撇具金銀器捲足的特徵。相似的標本,亦兄於河南省寳豊繇清涼寺汝窯窯址的考古發(fā)掘。相同的器形則散見於世界各公私立博物館的收藏中。圓立故宮博物院同時也收藏形制相同,但尺寸較大者。徒中或能因此觀察出北宋汝窯的產(chǎn)製,在形制上似乎存在某種規(guī)格化的特徵。特別是封照2000年的考古發(fā)掘,不懂傅世的器物幾乎都能徒中找到足以相封應(yīng)的標本,而且出土的模具,也暗示官方瓷器的生產(chǎn),背後可能存在的規(guī)模輿制度。
北宋汝窯青瓷無紋水仙盤
十一世紀後牛期一十二世紀早期
高6.7公分口從16.4公分口橫23公分底從12.9公分底橫19.3公分
國立故宮博物院典藏五件水仙盆,其中一件疑為清朝仿品,故不在此次展出之列01其酴四件作品
皆屬北宋汝窯。今因展覽所需,將之拆成雨個展區(qū)陳列,其中三件置於第一罩元中,一件置於第四罩元以輿出土的支燒執(zhí)圈相封照。三件水仙盆中,故瓷17851器表釉色勻潤,通體無紋,堪稱傅世僅有。封照文獻記載,無紋水仙盆釉質(zhì)足以呼應(yīng)明代縊賞家曹昭在《格古要論》中以為:汝窯『有蟹爪紋者真,無紋者尤好』的評鑒。然而1935年,當中國藝術(shù)國際展覽會在偷敦舉辦時,策展人之一的大衛(wèi)德爵士曾因此無紋水仙盆
過於完好,而轉(zhuǎn)引《江西通志》中唐英(陶務(wù)序略紀事碑記)的記載,提出該件作品或是清雍正時期仿品的看法。
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盤
十一世紀後牛期一十二世糸己早期
高5.6公分口徑15.2公分口橫23公分底從13公分底橫19.6公分
三件水仙盆中,兩件帶木座,其中故瓷13977的木座底部,紛刻“靜憩軒御賞”,和『清玩』、『比德』、『朗潤』三方印記。6故瓷17851的木座設(shè)計得非常耩究,木座中並且安置一格抽屜(插固1),內(nèi)置《乾隆御筆書畫合璧>冊07該圖冊共計八開,每開一幅,內(nèi)為乾隆皇帝臨摹蔡襄、蘇軾、黃庭堅和米芾等宋朝四大書家的尺膪和題跋,以及他自以為得自於蘇軾、米芾和趙孟頰的啟發(fā)所完成的畫作(插固2)。書輿畫相互穿插,以展現(xiàn)皇帝的書畫修為08圖冊中空白的頁面,分別矜印『養(yǎng)心殿寳』、『八徵耄念之寳』、『太上皇帝之寳』和『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寳』等四枚璽印(插圖3)。徒印文所透露的晴間黠以及皇帝臨摹之宋四家法書皆為當時的收藏看來,此書畫合璧冊或創(chuàng)作於乾隆晚期。
北宋汝窯青瓷水仙盆
十一世糸己後牛期一十二世紀早期
高6.2公分口從18.6公分口橫26.4公分底從15公分底橫21.6公分
透露皇帝並不以為這三件『火氣都無有葆光』的水仙盆是汝窯,反而認為它們是官窯。其次,詩中-便是訛傳狷食器-句,被視為是乾隆皇帝將水仙盆看成是貓食盆的典故來源,不僅如此,乾隆十年時(1745)皇帝也曾透過傅旨下令景德證鎮(zhèn)窯廠仿燒『汝釉貓食盆』。同時,透遇大衛(wèi)德爵士的文章,也得知水仙盆前往倫敦展出時,故宮的典人員亦持『貓食盆』即指『水仙盆』的看法。
北宋汝窯青瓷碗
英國倫敦大學大衛(wèi)德基金會藏
十一世紀後牛期一十二世紀早期高7公分口徑17公分
撇口深壁碗,腹壁呈圓弧形,圈足外撇,碗口鑲一圈銅扣。裹足支燒,全器施天青釉,釉薄均勻,呈不透明狀,釉質(zhì)溫雅,色澤凝斂,滿怖輞狀開片。圈足內(nèi)底有五枚細支釘紋,排列工整呈五角形,但並不位於器底正中心,露出灰黃胎色。
北宋汝窯小口細頸瓶
中國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1987年河南省寶豊縣清涼寺窯址出土高7公分口徑17公分
喇叭形口,細長頸,球形腹,圈足外侈。通身施天青釉,釉層光亮潤澤,釉面怖滿開片,圈足著地面露胎,采用墊餅燒制而成。這種細長頸鼓腹瓶見於汝窯傅世品,英國大銜德基金會收藏有一件,只是型制稍有差異。瓶體頎長,造型秀麗,宛如亭亭玉立的少女,給人一種唯美的享受
北宋汝寞青瓷膽瓶
十一世紀後半期一十二世紀早期
高17.9公分口徑3.2公分足徑8.9公分
釉面滿怖開片,口足皆鑲嵌銅扣,底中心刮釉一圈,局部施涂黃色鐵汁。沿著刮釉周邊題刻清高宗乾隆皇帝御裂詩一首。封照大衛(wèi)德基金會收藏的北宋“汝窯瓶”以及河南省寳豊縣清涼寺窯址的出土品,z發(fā)現(xiàn)其造形或如傅世所見汝窯長頸瓶一樣,圓腹之上擁有細致的長頸。然而或因傅世過程,頸部不慎受到損傷,遂形成今日的形制。足底緣露胎,輿大銜德基金會的藏品以及寳豊縣清涼寺窯址出土品一樣,系以墊燒方式燒造完成。
北宋汝窯三足洗
中國河南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2000年河南省寳豊縣清涼寺窯址出土
高5.5公分口徑18.1公分底徑18.1公分
直口,淺腹,平底,下附三足。腹上部飾兩周凹弦紋,腹下近底處有一周凹弦紋。通體施天青釉,外底面邊有五個細小支釘痕。該洗造型規(guī)整簡練,釉色因長時間在泥土中浸觸,而稍顯灰暗。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