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州,簡稱虔,也稱虔城、贛南,在江西省南部,面積約占江西省的四分之一,人口約是江西省的五分之一,是江西省國土面積最大、戶籍人口最多的地級市。
截止目前,贛州市下轄贛縣區(qū)、章貢區(qū)、南康區(qū)三個市轄區(qū),以及大余、上猶、崇義、信豐、定南、全南、安遠、寧都、于都、興國、會昌、石城、尋烏十三個縣,代管瑞金、龍南二個縣級市,共十八個縣級行政區(qū),也就是贛南老表常說的“贛南十八縣”。
(清代贛州市區(qū))
清朝中后期,如今的贛南十八縣分屬分為贛州府、南安府和寧都直隸州,其中贛州府下轄贛縣、雩都縣、信豐縣、興國縣、會昌縣、安遠縣、龍南縣、長寧縣、定南廳和觀音閣;南安府下轄大庾縣、南康縣、
(贛縣全圖)
雩都縣:西漢高帝六年
(前201年)
置縣,以其縣境北有雩山而得名,1957年6月1日起,因字生僻,改“雩都”為“于都”。
(雩都縣圖)
信豐縣:唐永淳元年
(682年)
,分南康縣東南地置南安縣,是為信豐建縣之始,唐天寶元年
(742年)
,因與福建南安縣重名,后以縣北三十里有廩山,狀圓如廩
(糧倉)
,縣名信豐源于此。
(信豐縣圖)
興國縣:北宋太平興國七年
(982年)
析贛縣置興國縣,以年號為名。
(興國縣圖)
會昌縣:北宋太平興國八年
(983年)
始設(shè)縣,適逢鎮(zhèn)人鑿開得磚十二塊,磚上刻有“會昌”篆字,故以“會昌”為縣名。
(會昌縣圖)
安遠縣:南朝梁大同十年
(544年)
置縣,因境內(nèi)有安遠水得名。
(安遠縣圖)
龍南縣:南唐保大十一年
(953年)
置縣,因縣治在龍頭山
(一說百丈龍?zhí)?,又說百丈龍灘)
之南,取名龍南。
(龍南縣圖)
長寧縣:萬歷四年
(1576年)
討平葉槐割安遠、會昌二縣地置縣,以長久安寧之意得名;1914年因與四川長寧縣同名改尋鄔縣,以城東有尋鄔水得名;1957年簡化為尋烏縣。
(長寧縣圖)
定南廳:明隆慶三年
(1569年)
置縣,因縣在贛州府南端,山寇出沒,取平定之意命名,清乾隆三十八年
(1773年)
,定南改縣為廳,1912年復(fù)改縣。
(定南廳圖)
觀音閣:清道光二十八年
(1848年)
,劃龍南之大龍、新興、太平和信豐縣之鎮(zhèn)南、楊溪、步口、回戈7堡為
(軍事)
分防地,分防汛駐觀音閣,隸贛縣后營,次年改歸橫營統(tǒng)轄;清光緒二十九年
(1903年)
,劃龍南縣的大龍堡、新興堡和信豐縣的鎮(zhèn)南堡、楊溪堡、步口堡、回戈堡置虔南廳,隸贛州府,虔南從此列為縣一級政權(quán)建置;民國2年
(1913年)
,統(tǒng)一全國縣制,虔南廳改為虔南縣,隸屬江西省政府;虔南,因地處虔州
(今贛州)
之南而得名,1957年改稱全南。
(觀音閣城圖)
大庾縣:唐神龍元年
(705年)
置大庾縣;以五嶺之大庾嶺得名;明清時期隸屬于南安府;1957年簡改為大余縣。
(大庾縣圖)
南康縣:三國吳嘉禾五年
(236年)
析南野置南安縣,晉太康元年(280年)改名南康縣,因“地接嶺南,人安物阜”而得名;1995年設(shè)南康市
(縣級市)
,2013年改為贛州市南康區(qū)。
(南康縣圖)
上猶縣:南唐保大十年
(公元952年)
改場置縣,治所建于大猶山之南,猶水口上側(cè),故名上猶。
(上猶縣圖)
崇義縣:明正德十二年
(1517年)
冬置縣,王陽明以“崇尚禮義”之意取名崇義。
(崇義縣圖)
瑞金縣:南唐保大十一年
(953年)
,瑞金監(jiān)改置為瑞金縣,因“掘地得金,金為瑞”故名瑞金;1994年5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wù)院批準(zhǔn)撤銷瑞金縣,設(shè)立瑞金市。
(瑞金縣圖)
石城縣:南唐保大十一年
(953)
置縣,因境內(nèi)“山多石,聳峙如城”而得名石城。
(石城縣圖)
寧都州:吳嘉禾五年
(236年)
,孫權(quán)析雩都白鹿?fàn)I地置陽都縣,寧都首次設(shè)立行政單位;西晉太康元年
(280年)
,改陽都為寧都,因境內(nèi)有太平里,以安寧之意而名為寧都;乾隆十九年
(1754年)
,升寧都縣為直隸州,轄瑞金、石城二縣;民國二年
(1913年)
,寧都復(fù)改為縣。
(寧都州治圖)
贛南十八縣老地圖,你值得擁有!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