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布衣”、“白衣”、“朱紱”、“烏衣”分別指代什么?古代的不同衣服有貴賤之分嗎?服飾是人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服飾與政治、經(jīng)濟(jì)、生活狀況、思想文化、道德審美觀念等諸多方面有著密切聯(lián)系。因此,在服飾上就滲透著古代文化、風(fēng)俗,以及道德理念。
“布衣”,最早是借指平民。布衣是油麻、葛、毛及棉花等纖維材料織成的衣物,相對于用絲織出的“帛”,前者質(zhì)粗而價低,后者質(zhì)精而價高。上古之時,貴族才有資格用絲帛作衣服,平民百姓除了老者允許著裝絲衣外,其余的便只能身穿布衣,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稱,后來也泛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白衣”,原意是白色之衣,代指穿白衣的人,即指無官無位的在野平民。白衣在古代為身份較低賤者所穿,如仆役、庶民等,所以便用它來借指庶民,也泛稱沒有做官的讀書人?!段鲙洝分械南鄧蛉吮阋驈埳吹霉γ?,而以“俺三輩不招白衣女婿”的理由逼迫張生進(jìn)京赴考。
“朱紱”和“烏衣”都與官位有關(guān)?!爸臁敝讣t色?!凹洝敝副蜗?,縫于長衣之前,為古代天子、諸侯等禮服的服飾(也指系印的絲帶)。古人以朱為正色,遂以“朱紱”作為身份品級的標(biāo)志,象征著高位?!爸旒洝蓖堑弁跫臃獬甲拥臉s譽(yù),所以晚唐詩人韋莊有詩云:“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將軍。”
烏衣則是下級胥吏所穿的黑色服飾,地位較低。三國時,東吳禁軍駐扎在南京夫子廟文德橋附近,官兵都穿黑衣,因此軍隊被稱為烏衣營,駐地也被稱為烏衣巷。東晉以來,人才輩出的王導(dǎo)、謝安兩大家族曾居住在此,隋唐后逐漸沒落,所以劉禹錫詩云:“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清晰地描繪了當(dāng)時烏衣巷的蕭瑟。
從上述服裝顏色的不同就可看出,古代服裝有貴賤之分。封建帝王把“禮”作為維護(hù)等級社會的工具,使得整個社會“貴輕有等,長幼有差,貧富輕重皆有稱也”,而服飾制度正是這些禮儀等級中最為重要的標(biāo)識。早在西周,中央政權(quán)就已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服飾制度,并專門設(shè)置了“司服”的官位,掌管服飾制度。此后,人們在社會地位中的上下、尊卑關(guān)系,都在服飾上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社會各階層成員的衣冠服飾,皆有嚴(yán)格的限定和區(qū)別,服飾完全成為人們高貴或卑賤的醒目標(biāo)識了。
聯(lián)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