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說,典型的古代知識分子比后來更信奉“圣人”、諸子百家和“古法”,從其作品還可以窺到一點-他們的智力絕對不低,思維廣闊激蕩而且是“有骨頭的”。
早期的中華社會哲學,大都推崇自由仁愛、平等和諧,這些往往與壓迫剝削性、明顯非正義性的封建制度格格不入??尚欧钭杂善降?、胸懷天地的優(yōu)秀知識分子們,大多還是走上了求官的道路,低下高貴的頭顱,事實上接受了封建制度,包括李白、蘇軾這樣的蓋世大能,這不是有點奇怪嗎?
(為官而官、為財而官者不在本文主角之列)
當然,一切都有理由。
首先,封建社會的客觀現(xiàn)狀,誘迫知識分子從物質(zhì)角度屈服。(奴隸社會可視為封建社會的開端)
封建社會,奉行的是封建等級制。暫不考慮刀兵的因素,實際上權力是決定封建等級的唯一因素(金錢附庸于權力),進而決定物質(zhì)分配,影響精神。層層的壓迫、層層的剝削,從飯食到禮節(jié)、從嫁娶到經(jīng)商、從物質(zhì)到精神,無所不在。
為數(shù)不多的賺錢路,要么風險大,要么給封建資本壟斷。何況沒有權,有錢也難保住。
如此,知識分子似乎只好安于“耕讀傳家”-可這個條件其實也不低,因為田地大多在“官”手中,而且單單種地利潤不高,稍有風吹草動就吃飯困難。
于是做官成為“人上人”也就難免成了頗有誘惑的“獨木橋”。
一旦當上了官,立即社會地位就會有很大的變化,即使是“九品芝麻官”,也是百姓十分羨慕的(或害怕),地方上自然尊重好幾分,黑惡勢力也再不敢招惹過來。一份體面的收入,加上豐厚的福利,相對于靠天吃飯的民眾來說實在是“一步登天”。
至于腐敗收入的誘惑,理論上應該與做官無涉,卻又客觀存在,具體因人而異??煞饨ㄉ鐣欠N腐爛扭曲的官場環(huán)境,想保持絕對清廉的確很難生存。慢慢地,腐財也成了經(jīng)濟誘惑。
還有,經(jīng)濟條件,對于有志于在文藝上有所創(chuàng)見的知識分子,同樣是一種“必備條件”—畢竟采薇是吃不飽的,餓著肚子談風雅也就是偶爾的事。何況,官員更容易被“簇擁”,作品也更容易被重視、傳播出去-其中一點虛榮心固然,報效中華文明的一顆赤子之心也當拳拳。
蘇軾、李白、白居易、辛棄疾、陸游這些文壇大腕大多作過官,他們的不少優(yōu)秀作品就出在“官途”。
這方面動機,與那些為發(fā)財滿足個人物欲而求官的大相徑庭。
其次,有些知識分子意圖通過做官影響天下局面,實現(xiàn)他們的理想抱負。
典型的、心理健康的知識分子,大多是感情豐富、富有社會責任感的。在他們心里,“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往往是一個畢生追求的最高目標-至少,是一個重要目標。
可是,封建現(xiàn)實決定了,草民是沒有資格“懸壺濟世、兼濟天下”的。就算去做醫(yī)生,又能救得了幾個?何況救精神,比救肉體更難百倍。
那么就求官做官吧。地位高了,能為天下作的事也就多了。是這樣嗎?
…
那么,古代知識分子們是否能通過求官做官,實現(xiàn)他們的目的和理想抱負呢?
遺憾地說一個字“難”。
起步階段,得到官職本身就是一件“難于上青天”的事。
古代當(文)官基本只有兩條路:試科和恩科,后者是靠背景的,與小民基本無緣,那么就考試吧。
科舉難不難?人為的難。第一,那種僵化的科舉內(nèi)容(比如八股文)本身就是一個思維大籠子,不單從技術角度局限思路而且特意從封建立場進行“洗腦”,實在“催人下嘔”,沒有幾分毅力的堅持下去都難。
第二,因為考試范圍狹窄,加上參試人巨量,造成了競爭極為激烈。必然,這種情形下選上來的大都是些擅長考試的,李白、柳永式的偏才和全面型的反而不占優(yōu)勢,常常被淹沒在人民戰(zhàn)爭的汪洋大海中,默默無聞地消失掉。
第三,封建官場的重重黑幕也影響著官路,比如小山頭。
即使最終考中,也往往“過五關斬六將”,經(jīng)過多次考試才行,這也造成四十多歲五十多歲才考中的大有人在,以至于年輕狀元成了稀奇事,甚至皇帝樂意于嫁給他公主。“范進”54歲中舉-那還沒到官呢。
林則徐會試參考三次,考中時26歲,已經(jīng)是很年輕的了。
如此對于知識分子的能力,這樣是極大的浪費。
蘇軾書香家庭、天資不錯,從小讀書一直憋到21歲才離開家鄉(xiāng),參加朝廷的科舉考試,此前名作不多。之所以拖了這么久,自然是老爹蘇洵想給他找最好的機會,最后到底得到了主考官歐陽修的賞識(歐陽修也是蘇洵的“恩師”),實際上等于加入了歐陽修為領導的小山頭。
柳永,考了四次進士也沒中。公認他的才學絕對不差,也寧可相信他是認真考了的,刨除“陰謀論”的因素,可見當時脫穎而出之難。(后來因其對宋詞的杰出貢獻,白頭柳永獲得“屯田員外郎”的官職,故有“柳屯田”。)
李白,根本就沒考,或者看不起科舉,而是直接溜達到長安,理所應當?shù)爻盥』焓忠?,竟也部分成功。當然,史上只有一個李白。
其實,當上了官,也遠沒有完事。來自上方的壓迫剝削,文化圈禁,黨爭,激烈的同僚競爭排擠(包括腐敗式競爭),地主階級的擠壓迫害…無不在摧殘著官員的神經(jīng)。
跪不跪?做官,本身就是跪。日后還要繼續(xù)跪,具體怎么跪由“上”說了算,甚至要迫跪就是一種人格侮辱和摧殘,而且并無底線。
當官,往往要自覺不自覺加入小山頭,陷入黨爭漩渦,作一些不大光彩的事,牽扯精力又容易敗壞聲名、污染精神,更要冒風險。蘇軾加入了歐陽修小山頭,后來被連累貶官下獄,明代的東林黨更遭到了魏忠賢強力迫害-可見小山頭不是那么好混的。可不加入的話,在山頭林立的歪風下,容易被孤立。
同僚的競爭,如果是政績倒也罷了,大家都認真,差別不會太離譜。問題是腐敗式競爭-辛苦好幾年,可能敵不過一筆賄賂或者鄉(xiāng)黨關系。這就是潛規(guī)則,怎樣?
地主階級的貪婪難于想象,而且他們往往背景“通天”,難以管理。“得罪”他們有可能遭到迫害,不得罪人又完不成任務,苦啊。由此或許,可以“蒙頭大睡”作庸官了。
在這種情況下,“夾著尾巴做人”的低調(diào)幾乎成了官官必須遵守的規(guī)矩,因為病態(tài)的封建社會是容不下異類和出眾的。太出眾了,來自嫉妒犯的暗箭明刀大把,甚至可能包括皇帝。小山頭更加不允許—只有“山主”才有出眾決定權。
清廉做官、平善做人?大家都下作就你高尚?
出眾搞名文?實在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大家都庸俗就你能?
大家可記得“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張九齡吧,他這首詩是在老年宰相任上曝出的,受到的制約已經(jīng)不多。
蘇軾千古名作“明月幾時有”是在貶官期間所做。
李白千古名作《將進酒》是在“賜金放還”之后做出的。
“夾著尾巴做人”還意味著職務上不能出格、不能自搞一套,必須按照封建的條條框框潛規(guī)則和上官要求完成—這意味著,為民做主就要得罪整個封建剝削階級,認真為“上”履職的話,以前的那些理想抱負等于成了放屁。
舉個例子:發(fā)生自然災害,地方缺乏備用糧食的話,也決不能自行挪用賦稅賑災,甚至“建議”都不好提,哪怕老百姓大批餓死。否則就是官員自己作死。若是“處理不好”百姓因此造反,卻要砍官員的腦袋。
讓去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也得去,誰讓你作的是封建官。如此作用幾近家犬。
在歪風邪氣統(tǒng)治的封建官場,干多了反而危險,清廉會成為大異類,于是庸懶無為和貪瀆腐敗成了流行風-只要找個小山頭護體就好。
海瑞爆耿之流,必然是要貧寒和被收拾的。林則徐這樣殘余些正義感的,也就只有辭官或被貶了。魏征能活到老,那是因為他碰到了李世民這個聰明得莫名的皇帝。
似乎,做官的只好老老實實作奴才外加隨大流了??墒?,這兩者經(jīng)常會沖突的!比如,隨小山頭的大流可能會被皇帝砍頭。
于是,能“冒風險”干點實事(比如修個不大費公款的水利之類)已經(jīng)屬于好官,能少貪些、少惡些更加要膜拜的!
回頭想想,包拯做的事難道不是他應該作的嗎?可是大家都沒做,就他敢做,他就是包青天。
所以那種封建天下,知識分子們想通過做官“兼濟天下、澤被蒼生”的理想,幾乎注定多半化水??墒撬麄冞€會去作,哪怕有一線微光-這,未必就是不是希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